首页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小题提升精练19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含解析2023033127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小题必练19: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1.(2020·浙江卷)2020年6月,“嫦娥四号”团队4位成员荣获国际宇航联合会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  )年份成就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992年“长征2号E”捆绑式大推力火箭发射成功1999年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成功2003年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2007年“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成功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②“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③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从主观方面来看,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从国家政策扶持角度看,1985年颁布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科学技术领域的自主性,推动了科技的快速发展。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此基础上,1995年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构建了科技发展的理论,明确了科学技术发展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C正确;“向科学进军”提出时间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D。\n2.(2019浙江选考,16,2分)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可知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和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②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交通近代化的开始无关,①错误,A、B项排除。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③错误,C项排除。1.黎巴嫩曾发表时事评论:“中国第一次进入宇宙空间是壮观的……中国人设计了比苏联、美国在第一阶段所使用的大得多的火箭……过去中国人感到他们的国家,对于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宇宙间谍,是开放着的……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该评论反映的科技成就(  )A.有利于中国重返联合国B.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C.引领世界载人航天技术D.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国第一次进入宇宙空间是壮观的……中国人设计了比苏联、美国在第一阶段所使用的大得多的火箭……过去中国人感到他们的国家,对于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宇宙间谍,是开放着的……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可知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科技成就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安全,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而促进重返联合国,故选A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排除B项;我国尚未引领世界载人航天技术,排除C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排除D项。2.被西方赞叹“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并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的科技成就是(  )\n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D.自主研发大客机顺利升空【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故选B项;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与“太空俱乐部”无关,排除A项;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的科技成就是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要到2003年,排除C项;自主研发大客机顺利升空,与材料中“宇宙开发”“太空俱乐部”等信息不符,排除D项。3.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仅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000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外留学生和学者总数的一半。这说明新中国(  )A.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B.文化工作报酬优渥C.淡化科学领域意识形态D.建设人才资源充足【答案】A【解析】据材料“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可知,新中国对海外的知识分子们有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故选A项;据材料“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经济困难,国外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比中国优越很多,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建设人才短缺,排除D项。4.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跃进运动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方面的成就\nD.“银河一I”计算机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表格呈现的是建国后重大科技成果取得的时间,“银河一I”计算机是20世纪80年代的成就,所以属于⑤时期,故选D项;①时期的科技成就取得得益于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非大跃进运动,排除A项;原子弹和中近程导弹的时间是1964年,人造地球卫星是在1970年,所以“两弹一星”成果取得是在③④时期,排除B项;“文革”时期取得的成就有1967年的氢弹、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的杂交水稻,所以不能说“文革”时期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方面的成就,排除C项。5.1953年8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后,被统一分配到怀化安江农校任教。从1960年7月开始至今,已研究杂交水稻60年。袁隆平开始杂交水稻研究的直接原因是(  )A.严重经济困难B.文化大革命的爆发C.一五计划进行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袁隆平1953年8月毕业、1960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结合所学知识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的直接原因是1959—1961年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故选A项;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是在1966年,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进行是在1953—1957年,排除C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排除D项。6.邓小平1979年说:“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下列史实属于这一“进步”的有(  )①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②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1972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故①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发展,不符合题意,故②错误;1967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故③正确;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是邓小平讲话之后的成就,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7.根据表2可推知(  )\n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成功研制原子弹到氢弹时间表(表2)国家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时间1945.7—1952.111949.8—1953.81952.10—1957.51964.10—1967.6时长7年零4个月4年4年零7个月2年零8个月A.所用时长越短说明该国科技实力越强B.苏联氢弹研制成功后与美国平起平坐C.中、美、苏、英是当今仅有的核大国D.新中国十分重视核技术领域研发投入【答案】D【解析】据表2数据可知,在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中,新中国从成功研制原子弹到氢弹用时最少,但新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这些国家中并不是最强的,因此这一成就说明新中国十分重视核技术领域研发投入,故选D项;据所学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知识可知,用时长短与科技实力并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苏联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从二战后就已经开始了,排除B项;C选项“当今仅有”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且1991年苏联已经解体,不再属于“当今”的国家,排除C项。8.英国一位科学家在1965年访问中国时报道说:过去,农民们把庄稼得病看作是天祸,对得病的庄稼不采取任何措施。现在,在我所访问的公社里,每个生产队都对社员进行了训练,让他们认识最普通的虫害和各种类型的作物病害,并让他们懂得在发现病虫害时该采取什么补救措施。这表明(  )A.中英已经建立正式外交关系B.“左”倾错误影响基本消除C.政府科技普及工作初见成效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现在,在我所访问的公社里,每个生产队都对社员进行了训练,让他们认识最普通的虫害和各种类型的作物病害,并让他们懂得在发现病虫害时该采取什么补救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社员的农业知识素养提升,政府科技普及工作初见成效,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英国科学家的报道,未涉及中英两国的外交关系,排除A项;“基本消除”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根据材料“让他们认识最普通的虫害和各种类型的作物病害,并让他们懂得在发现病虫害时该采取什么补救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社员的农业知识素养提升,并非“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排除D项。9.2017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问世,它以每秒12.5亿亿\n次的峰值计算能力以及每秒9.3亿亿次的持续计算能力,斩获世界超级计算机排名榜单第一名,实现了我国国产超算系统在世界超级计算机冠军宝座的首次三连冠。这一成就(  )A.表明我国科技水平已经全面领先世界B.基于我国强大的工业基础C.表明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得到飞速发展D.说明第三产业已成为主导【答案】B【解析】据材料“2017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问世,它以每秒12.5亿亿次的峰值计算能力以及每秒9.3亿亿次的持续计算能力,斩获世界超级计算机排名榜单第一名,实现了我国国产超算系统在世界超级计算机冠军宝座的首次三连冠”,可知我国计算机技术方面领先于世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故选B项;计算机技术领先代表不了全面,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计算机而不是信息技术产业,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第三产业,排除D项。10.表1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三个阶段。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表1阶段时间内容第一阶段1917~1949“新文学”研究阶段第二阶段1950~1985“现代文学”研究阶段第三阶段1985~“20世纪文学”研究阶段A.第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革命文学”B.第二阶段的文学题材较窄,工农兵文学是主流C.第三阶段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D.中国的文学研究主要服务于文学形式的创新【答案】B【解析】据所学,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建立和探索时期,“现代文学”研究阶段文学创作多为政治服务,深入工农兵群众,故选B项;1917年~1949年间,新文化运动中国开始文学革命,“新文学”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反封建和反帝国主义,而非单一地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排除A项;1985年后,中国文学关注现实,体现出多元化、民族性的特点,排除C项;1985年后,中国文学坚持服务于人民,创作贴近社会生活,排除D项。11.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陆定一\n在会议上说:“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批评。”这说明(  )A.“双百”方针已成为科学文化工作的指导方针B.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C.当时在科学文化创作领域存在偏激现象D.中共中央认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答案】C【解析】据材料“应该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可知当时并没有做到自由发表意见,说明存在偏激现象,故选C项;“双百”方针于1956年4月提出,排除A项;陆定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时知识分子不能发表不同意见,排除B项;材料是陆定一的话,并不是中共中央的意见,排除D项。12.1956年9月,《剧本》杂志增设了关于创作问题的自由短评,其话题涉及允许各种不同的流派存在、教条主义粗暴批评等,一些戏剧家认为对外国戏剧的介绍要突破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限。《剧本》杂志此举意在(  )A.揭露美苏冷战造成的危害B.提高基层群众文艺素养C.宣传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D.为贯彻“双百”方针造势【答案】D【解析】根据“其话题涉及允许各种不同的流派存在、教条主义粗暴批评等”等信息,结合1956年春“双百”方针的提出,主张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可知,《剧本》杂志此举意在为贯彻“双百”方针造势,故选D项;揭露美苏冷战造成的危害是对“一些戏剧家认为对外国戏剧的介绍要突破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限”的片面理解,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在文艺领域的自由交流,排除A项;《剧本》杂志“增设了关于创作问题的自由短评”不是专门满足基层群众需要的内容,提高基层群众文艺素养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其话题涉及允许各种不同的流派存在”不是指多党合作,而是指文艺流派,排除C项。13.某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与西方文艺作品具有相似特征的朦胧诗、“意识流”小说、先锋派话剧以及现代舞、“新音乐”等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  )A.救国图强,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C.科技文化艺术政府奖项设立的推动D.文艺领域拨乱反正冲破思想的禁锢【答案】D\n【解析】据材料“朦胧诗、‘意识流’小说、先锋派话剧以及现代舞、‘新音乐’”结合所学现代文艺的特点说明这些文艺作品都有反传统和创新的倾向,结合所学1978年以后文艺领域拨乱反正带来文艺的革新得出文艺领域拨乱反正冲破思想的禁锢,故选D项;现代舞不能体现救国图强,排除A项;;据所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进一步促进文化繁荣不能体现反传统,排除B项材料‘朦胧诗’、‘意识流’小说、先锋派话剧以及现代舞、‘新音乐’”均不属于科技,排除C项。14.20世纪50年代,农民诗人匡荣归写出了这样的诗句“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句诗体现了该时期(  )A.“左”倾错误对文艺的压制B.农民文学素养有待提高C.“双百方针”推动文化繁荣D.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特色【答案】D【解析】“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表达了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自信,但作者是人,自比为神,有浪漫主义的味道,故选D项;“20世纪50年代”左倾错误没有深入到文学,排除A项;“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不能说明文学素养低,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农民诗人匡荣归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仅仅是个案,无法说明“繁荣”,排除C项。15.下表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古代史分期大讨论中影响最大的两种观点。这反映出当时西周封建说和战国封建说(  )学说主要依据西周封建说私田构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宗法制则为其上层建筑战国封建说以“初税亩”为标志,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通过战国的变法夺取政权A.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学术研究B.“双百方针”没有得到贯彻C.土地问题是史学研究的重点D.古代史研究很难有统一观点【答案】A【解析】根据“私田构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宗法制则为其上层建筑”“以‘初税亩’为标志,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通过战国的变法夺取政权”可知,这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说明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学术研究,故选A项;根据西周封建说和战国封建说是“中国古代史分期大讨论中影响最大的两种观点”可知,“双百方针”中百家争鸣得到了贯彻,排除B项;题干表明\n土地问题只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分期的一个重要依据,它本身不是史学研究的重点,排除C项;历史观点的统一与历史史料的选取密切相关,与历史研究本身没有关系,排除D项。16.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工农兵题材写作的主流之外,出现了一些边缘性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的《红豆》、茹志娟的《百合花》等,这些作品突破了概念化的写作,给文学大潮吹入了一股清新之风。边缘性作品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A.中国社会巨大的变革B.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C.百花齐放方针的推行D.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工农兵题材写作的主流之外,出现了一些边缘性作品……这些作品突破了概念化的写作,给文学大潮吹入了一股清新之风”可知此时边缘性作品的产生主要是因为1956年百花齐放方针的推行,鼓励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发展,推动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自由发展,故选C项;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巨大的变革,有利于文化发展,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经济角度,并非文化多元政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与文学无关,排除D项。17.1954年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中央领导指出“学生都想当干部,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1955年全国文教工作会议决定“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这表明当时(  )A.劳动价值观念受到轻视B.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教育方针C.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D.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生产实际【答案】B【解析】1953年“一五计划”的开展,国家需要大量建设人才,因此中央领导扭转学生的错误思想,全国文教工作会议“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的生产技术教育”,故选B项;劳动价值观念受到重视,排除A项;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排除C项;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当时生产实际,排除D项。18.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情况表。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数在校生数学龄儿童入学率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1949年34万所2400万20%5219所127万205所11.7万\n2000年71.41万所13498万99.11%599464所15372万1813所939万A.建国初期人民教育的奠基B.工业化经济建设的需要C.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重视D.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答案】C【解析】据材料1949—2000年三类教育的数据变化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以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科教兴国”等各项教育措施或政策的施行,故选C项;A选项只能说明建国初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无法反映新时期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工业化经济建设需要的是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说明教育全面发展的原因,排除B项;教育的发展首先是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其发展原因主要是适应国内发展的要求,而非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排除D项。19.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这改变主要得益于(  )A.扫盲教育的开展B.《义务教育法》的制定C.高考制度的恢复D.“希望工程”的启动【答案】C【解析】据所学现代中国的教育可知,1977年我国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因此才有材料中的改变,故选C项;扫盲教育开展于1952年,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排除B项;“希望工程”启动于1989年,排除D项。20.下表是新中国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比较,从表格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1965年学校数(所)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1965年在校生数(万人)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4341947年的1.1倍67.41947年的3.3倍中等学校809931949年的14.1倍14321946年的6.9倍小学16819391949年的4.9倍11620.91946年的3.9倍A.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B.“双百”方针的提出C.《义务教育法》的颁布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答案】A\n【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到1965年小学、中等学校、高等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是因为到1965年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故选A项;“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指的是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不是指教育上取得的成就,排除B项;《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21.1977年8月,中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决议,改变之前“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高校招生方针,采取新的“自愿报考、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针。此举(  )A.适应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B.促进了高等院校课程体制改革C.结束了科教领域“左”倾错误D.解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答案】A【解析】据材料“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可知考试有利于选拔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材料高校招生方针不是高等院校的课程体制,排除B项;结束左倾错误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C项;材料只是高校招生不能解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排除D项。22.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指出,15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到2000年底,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1%.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8.6%,青壮年人口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残疾儿童入学率也有较大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直接受益于(  )A.《义务教育法》的全面落实B.国民教育体系的逐渐形成C.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D.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答案】A【解析】《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符合“15年来”,并且题干主要涉及小学和初中即义务教育,故选A项;1965年国民教育体系的逐渐形成,不符合“直接受益”,排除B项;1977年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不是义务教育且不符合“直接”,排除C项;新中国初期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符合“直接受益”,排除D项。23.如表是建国后,湖北省恩施州在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状况。这说明恩施地区(  )年份幼儿园小学中学1982人66所23944人\n1965年24所11271所349759人1983年30所10300人3784所459137人428所107313人A.建国后教育事业得到持续发展B.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发展迅速C.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成功实践D.1983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答案】B【解析】1983年各阶段学生入学人数比1965年各阶段学生入学人数大幅上升,这说明恩施地区改革开放以后基础教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故选B项;只有1965年、1983年两个时间点的数据,得不出建国后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艺科技方面的方针政策,不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九年义务教育得到了普及,并且幼儿园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排除D项。24.下表是中国1977年到1985年高校招生相关数据简表,这一表格能够反映出(  )中国历年高考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表年份报考人数(万)高校录取人数(万)录取比例1977年570274.74%1978年61040.26.59%1979年468.528.46.06%1980年333288.41%1981年2592810.81%1982年1873217.11%1983年1673923.35%1984年1644829.27%1985年1766235.23%A.大学招生人数持续增加B.高等院校的录取比例得以持续提升C.恢复高考初期生源最好D.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答案】D\n【解析】1980年到1985年高校的录取人数和录取比例都是呈持续上升状态,故可得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1979年大学录取人数和录取比例都比1978年下降,可知大学招生人数不是持续增加,排除A项;从材料表格中1979年大学录取比例小于1978年,可知高等院校的录取比例不是持续提升,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出了大学录取人数和录取比例,并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素质和质量,故不能得出恢复高考初期生源最好的结论,排除C项。25.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该项规定(  )A.是《义务教育法》的直接体现B.有利于教育界的拨乱反正C.推动“211工程”计划开始实施D.体现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答案】D【解析】边疆地区及牧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教育相对落后,对这些地区考生实行高考加分政策有利于实行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故选D项;《义务教育法》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民族教育”体现的是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优惠政策,排除A项;教育界的拨乱反正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就已开始,改革开放初期即已完成,排除B项;“211工程”在1995年即已开始实施,排除C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1:45:06 页数:13
价格:¥3 大小:115.4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