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真题模拟精选)2023高考历史“点中点”特训 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13高考历史“点中点”特训:古代中国的经济1、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2、在古代的中两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艮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占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④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   )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中国某幅名画评价道:“这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住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下列所述现象不可能在该幅画中出现的是                      (   )   A.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C.人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街上客商成群,商品琳琅满目   D.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吗,卖争市者又开店矣。4、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B. 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C. 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髙D. 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5、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13-\nA. 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 立论不同,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C. 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D. 立论不同,但都成为当时统治阶段的治国方略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认为,“耕而不耢”(平整土地),不如做暴”。这主要是强调农业生产A、需要改革生产工具                   B、应当抓紧农时C、必须讲究耕作方法                   D、如何选种播种7、秦朝以后,大部分专制王朝都推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这是因为             (   ) A.小农经济是专制统治的基础              B.小农与皇帝根本利益相一致 C.历代帝王大多信奉平等思想              D.地主与皇帝的矛盾十分尖锐8、图l中的人物为后世所称颂,主要是因为他             A.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B.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      C.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D.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9、右图甲骨文所示的四个字分别为春、夏、秋、冬。其中“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寓意春种;“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寓意夏长;“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寓意秋收;“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寓意冬藏。由此我们可以推测(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13-\n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10、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11、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      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2、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13-\n13、下表为官方统计的官民信息,足以说明(   )时期西汉唐高宗时元成宗时清康熙时全国人口(丁)5959万5238万5816万2459万官员7500人13465人22500人27000人官民之比1∶79451∶39271∶26131∶911      A.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                  B.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      C.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D.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14、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A.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B.鼓励土地买卖 C.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   D.禁止开垦荒地15、某时期中,道教开始盛行「神仙须下凡,历经劫难」的想法,神仙须在人世行善立功,造福庶民,才能修得正果,重返天庭,位列仙班。这类故事反映道教因应当时社会变迁,因此强调参与、改善社会。这种社会变迁是指∶A.汉末工商濒临破产,故太平道要救济生民B.唐代门阀制度即将崩溃,故道教重视立功C.宋代庶民社会崛起,故道教强调入世苦行D.明清社会贫富不均,故道教提倡行善济民16、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说“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芜湖县志》记载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年间,徽州巨商阮弼经商于芜湖,设“染局”,雇工达千人。这些记载说明16世纪的芜湖①浆染行业处全国领先地位       ②沿长江最发达的工商市镇③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已经很高     ④局部区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3-\n17、《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18、宋徐积《织女》诗中说:“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织得罗成还不著,卖钱买得素丝归。”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北宋时期农民生活贫寒  ②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③北宋时期农民生活富裕   ④北宋时期小农经济发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是①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 ②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③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④唐朝设立节度使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20、清朝康熙《归安县志》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该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农业生产呈现区域性特点  C.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多种经营       D.此经营方式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平衡21、 福建永安黄历村土地买卖契约表(1552-1865)(《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土地种类出卖人收买人契约性质出卖人与收买人之关系年   代苗田冯伟俊冯汉周典 族伯侄嘉庆戊午三年三月苗田冯起元冯汉周典 族兄弟嘉庆辛酉六年十二月苗田冯余庆冯汉周典 堂兄弟嘉庆癸亥八年十二月苗田冯仙寿冯汉琳卖 族兄弟嘉庆丙寅十一年十月苗田冯维贵范正宽冯燕魁卖族兄弟嘉庆丁卯十二年十二月  对此表中土地买卖解读不正确的是-13-\n  A.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          B.体现了土地所有制为私有制  C.使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D.制约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22、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①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③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④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A.①②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23、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24、 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论述的是宋代出现的A.街市   B.坊市C.夜市   D.草市25、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26、2012年6月象山小白礁I号沉船打捞出水了“盛源合记”玉印(古代商号商帮的印章)、西班牙银币、精美青花瓷、铜器、锡砚台等773件器物。同时还出水了宁波特产的用于压船舱的梅园石,另外还出水了29枚铜钱,以“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为多。根据上述情况,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13-\n    A.从出水实物可以推断沉船的年代可能为清朝中晚期    B.从出水物品可以推断这是一艘商贸运输船    C.从出水梅园石可以推断此船可能是从宁波出发或停靠过宁波    D.从出水的西班牙银币可以推断此船曾到西班牙进行过商业贸易27、苏轼认为“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大高峰。下列各项中,与该现象的产生无关的是    A.统治者注重理学,重视文化的发展    B.唐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C.政府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繁荣    D.注重对外文化交往,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28、“(王景)迁庐江(位于安徽)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后汉书》的这段记载反映当地    A.大力治理黄河基本消除了水患              B.采用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产量    C.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D.农民丰衣足食促进了商业发展29、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这段话揭示了中国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D.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30、 《史记·货值列传》云:”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表明西汉初期-13-\nA.政策的松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31、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A.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B.鼓励土地买卖 C.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   D.禁止开垦荒地32、《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33、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4、下列观点中,与其他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 (   )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35、下列叙述中,符合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史实的是①汉代开通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  ②唐朝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③元朝广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④明朝时期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n36、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                      (   )A.“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B.“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C.“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        D.“且溉且粪,长我禾黍”37、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8、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生产关系的变革39、“公元1-1839年……中国以技术成就农业经济的辉煌,但也陷‘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姚余栋《重燃中国梦想:中国经济公元1-2049年》)这里的“‘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是指中国古代农业                                    (   )A.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B.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是高技术的低效率生产                        D.是简单协作的循环再生产40、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交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   )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13-\n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41.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1、“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天仙配》中的一句唱词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岳麓版必修2》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3)根据材料三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4分)(3)材料三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13-\n参考答案1、C2、C3、B4、 C5、 B6、C7、A8、D9、D10、B11、C12、D13、D14、C15、C 16、C17、C18、A19、D-13-\n20、A21、D22、B23、A24、D25、B26、D27、C28、B29、B30、A31、C32、B33、D34、B35、B36、C37、A    38、D39、C40、D41.(1)特点: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自给自足。(2)认为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13-\n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3)现象: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两项写一项即可)(2分);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42.(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起阻碍作用(3)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确保赋役和地租的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割裂农工商业的联系,阻碍农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21:33:35 页数:13
价格:¥3 大小:95.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