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2届高三历史下学期二模(上海浦东新区二模)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浦东新区2022年高考预测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C.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因为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存在【答案】D【解析】考察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打猎;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共同享有劳动产品;中国人虽以炎黄子孙自居,但炎黄传说至今未被被证实;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有剩余产品,一些首领利用自己的地位占有部分产品,甚至死后随葬,社会等级逐渐产生。故应选D。2.观察右图,若从历史角度研究,两者都能体现当时人的①价值观念②政治制度③建筑技术④社会经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考察人类的建筑艺术。从埃及金字塔和埃菲尔铁塔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埃及人和法国人高超的建筑技术。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建造如此宏伟的建筑的,金字塔和埃菲尔铁塔的建筑艺术、技术、造型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一个是古埃及的,一个是近代法国的,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从建筑中并不能体现出来。故应选C。3.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在会场门口有监察员审查参会者身份,能顺利入会的是A.城郊的男性农民B.来自埃及的富商C.首席将军的夫人D.雅典城内的妇女【答案】A【解析】考察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根据雅典的法律规定,享有民主权力的是雅典的成年男性公民,其他人不得享有,即便是首席将军的夫人。故应选A。4.安东尼王朝(96年—192年)被誉为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主要得益于A.颁布十二铜表法,成为罗马法渊源B.定基督教为国教,帝国价值观统一C.版图囊括地中海,帝国国力臻于极盛D.万民法代替公民法,罗马法实现一统【答案】C【解析】考察古代罗马帝国的发展。安东尼王朝时期,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帝国无论从版图还是国力都达到顶峰,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代”。故应选C。5.中世纪西欧某些地区曾先后出现过大规模农奴化和农奴重获自由的现象,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西罗马帝国灭亡和城市复兴B.查理·马特改革和城市复兴C.君士坦丁堡陷落和伊斯兰教扩张19D.封建君主专制形成和大学的兴起【答案】B【解析】考察西欧的社会经济发展。查理·马特改革将土地分封给官员和将领,条件是必须服兵役和履行臣民义务,只限终身不得世袭。以下层层分封,层层结成主从关系,形成像阶梯似的等级制。封臣得到采邑时同时获得领地上农民的管辖权,对劳动者的控制加强了,出现了大批农民农奴化的现象。十一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专业技术的农奴从封建庄园中逃离出来,来到交通要到,这样城市形成。为了自生发展,城市颁布特许令,给这些农奴以人生自由。故应选B。6.“这个帝国对外抵抗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对内直接或间接地保存了古典文化。其后它所形成的文化至今仍存留于俄罗斯、巴尔干半岛和希腊一带。”这个帝国是A.西罗马帝国B.拜占庭帝国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答案】B【解析】考察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西罗马帝国在奴隶起义和外族的打击下,476年灭亡。长期的战争和动荡使古代罗马和希腊的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而相对稳定的东罗马帝国抵抗住外族入侵,保存了大量的古罗马希腊的文化。从材料描述的地理位置及内容来看,此帝国应是东罗马帝国。7.有学者认为:有制度性保证和民间习惯认可的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这种现象始于A.新石器时代B.夏商时期C.西周时期D.东周时期【答案】D【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春秋时期齐国等诸侯的改革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之后逐渐形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应选D。8.“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说若作为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出现在A.秦国后期B.西汉前期C.西汉后期D.宋朝前期【答案】A【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为鼓励人们勇于立功,支持兼并战争,大部分诸侯国实行军功授爵制,并分给土地。故应选A。9.自《史记》后,史家基本按照《本纪》、《世家》、《列传》的体例分类人物。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礼教纲常B.民本思想C.农本思想D.华夷之辨【答案】A【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伦理思想。“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故应选A。10.公元初以来的600年间,影响中央对地方统治的主要障碍是A.丞相专权B.王国势大C.豪强地主D.藩镇割据【答案】C,【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公元初以来的600年间正好是我国西汉到隋朝以前的历史阶段,综合考察这一时期给中央集权造成重大威胁的是通过土地兼并而强大起来的各地豪强,东汉政权就是在豪强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无一不是这样。故应选C。11.朱熹曾写道“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文中的“书”指A.《史记》B.《史通》C.《资治通鉴》D.《文史通议》【答案】C【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史学著作。19《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再结合材料表达的意思,可知应选C。12.奈良时代日本的“文物礼乐,悉遵唐制”,但例外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B.以儒学为官学C.以科举选拔官员D.孔庙与祭孔典礼【答案】C【解析】考察唐代对日本的影响。奈良时代的日本全面学习唐王朝,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如学习唐均田制实行班田制。奈良朝重视对官吏的考核,并根据考核的成绩,进行升降、褒贬。奈良朝官吏的考核,由各级管理的长官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德行的考核以及工作的考核。考核德行时依据的是儒家的德义、清慎、廉洁、恪勤等内容。故应选C。13.观察下列王朝疆域示意图,若按时序排列第三的是【答案】B【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疆域。A是秦朝疆域,B是唐朝疆域,C是南宋时的政治格局,D是汉时的疆域。故应选B。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该诗句表现了作者A.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B.对田园生活的赞美C.对北宋孱弱的愤懑           D.对北宋改革的迫切【答案】C【解析】考察古代中国北宋时的民族关系状况。北宋时期,先后与辽、西夏签订合约,对其每年输送大批岁币,这成为北宋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岁币是北宋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孱弱表现,故有王安石“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之说。所以应选C。15.国人一般以田为宝,但历史上却多次出现“受田者与田为仇”、“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自愿”把土地“投献”给享有“产无赋、身无徭、田无粮、廛无税”的“缙绅之家”。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朝周期更迭B.商品经济诱导C.赋税负担沉重D.豪强势力膨胀【答案】C【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封建国家为维持庞大的行政开支,不断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导致农民苦不堪言,为逃避赋税,农民往往把土地“投献”给享有“产无赋、身无徭、田无粮、廛无税”的“缙绅之家”以规避沉重的赋税。故应选C。16.15世纪时,有人游历西欧。他可能看到A.政治统一,社会安定B.庄园盛行,经济自足C.城市繁荣,环境整洁D.王权趋强,贵族没落【答案】D【解析】考察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状况。15世纪的欧洲处于一个社会变革时期,庄园经济没落,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封建王权借助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同教会进行斗争,逐步强大起来,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逐步建立,贵族势力受到削弱。故应选D。17.康熙曾说:我的伟大事业终于完成了。在这两年中,我栉风沐雨,三次穿越沙漠追击敌人,……连续的追击,加之百分之百的艰辛,才有了今天的胜利。这里的“胜利”是指A.清剿明朝残余B.派兵收复台湾C.抗击沙俄入侵D.平定准部叛乱【答案】D【解析】考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从材料中意思可知:康熙的活动应在北方古代,两年指1696、1697,A、B在南方,不合题意;C在东北与材料所属情景不符。故应选D。18.“人为地把那些最不会生活的人保留下来是违反自然选择的,而最大的善就是让社会进步不受阻碍地自由发展下去。”认可此说的是A.马丁·路德B.马克思C.李鸿章D.严复【答案】D【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思想。材料表明的是一种进化思想。故应选D。1919.一方面,当局听说来了“洋兄弟”就很高兴,以为是一家人,与作为敌人的清朝“满妖”相反;但另一方面又把人家当作藩属,以为是来称臣朝贡的,于是要求人家行跪拜等为臣之礼。文中的“当局”是指A.军机处B.太平天国C.总理衙门D.义和团【答案】B【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信奉由基督教发展而来的拜上帝教,故认为与“洋兄弟”是一家;同时由于“天朝上国”思想作祟,仍认为“洋兄弟”是“夷”,是“藩属”。故应选B。20.中国近代史上,上海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上海是A.早期西学东渐的第一站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策源地C.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D.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首创地【答案】C【解析】考察近代中国上海的发展。A应是广州,B是广州,C是上海,D是广东的深圳等地。故应选C。21.“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凌人;使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并未导致混乱”。此现象发生在A.1688年后的英国B.1787年后的美国C.1815年后的法国D.1871年后的德国【答案】A【解析】考察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材料表述的是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平民与贵族一样可以参与政治,这种状况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的情况。故应选A。22.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写道:我们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马克思所言的“两大对立的阵营和阶级”是A.地主与资本家B.农民与工人C.工人与资本家D.农民与资本家【答案】C【解析】考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社会日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写道:“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故应选C。23.19世纪末,欧洲的力量均衡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第二次工业革命B.德国的统一和崛起C.日本实现“脱亚入欧”D.美国取代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答案】B【解析】考察近代的国际关系。19世纪70年代,分裂的德国完成统一,这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统一市场,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而英国下降到第三位,这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故应选B。24.某同学以“法国启蒙思想影响人类的历史”为题,搜集了下列文献,其中符合主题的是①《独立宣言》②《合众国宪法》③《人权宣言》④《权利法案》。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考察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北美独立战争就是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发生的;《合众国宪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等主张;启蒙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人权宣言》是第一次巴黎人民起义后颁布的文件;《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法国启蒙思想兴起于18世纪中叶。故应选A。25.洛克认为:“每一个人和其他最微贱的人都平等地受制于那些他自己作为立法机关一部分所制定的法律。”此处的“立法机关”是指A.国王B.政府C.法院D.议会【答案】D【解析】考察启蒙思想。分权思想下,立法权掌握在议会手中。故应选D。1926.据统计:1852年至1863年国库平均收入仅为道光前期年均的70.4%,而财政支出却不断增加,1857年达创纪录的6500多万两。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五口通商,出超增加B.鸦片走私,白银外流C.社会动荡,军费增多D.洋务新政,官俸提高【答案】C【解析】考察晚清的经济。1852年到1863年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列强侵略,战败赔款,镇压人民的反抗都使清王朝费用大增,尤其是军费。故应选C。27.右侧漫画讽喻的是A.清朝政府颟顸B.袁世凯的狡诈C.欧美友邦短识D.北洋政府无能【答案】D【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五四运动。1919年的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擅自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这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图画正是这一历史事实的形象再现。当时的中国政府正是北洋政府。故应选D。28.“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其他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该协议达成地是右图中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会议。题干中所表述的内容是《开罗宣言》的内容。图中①是雅尔塔会议,②波茨坦会议,③开罗会议,④德黑兰会议。故应选C。29.赫鲁晓夫曾对美国人演说“我们只不过存在了42年,再过7年,我们将达到美国同等水平。当我们赶上你们,从你们身边经过时,我们将向你们挥手。”该演说表达了赫鲁晓夫A.为苏联的落后寻找原因,祈望美国放弃霸权政策总路线光芒万丈大跃进一日千里??B.阐释苏联内政外交趋向,应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C.描绘苏联发展愿景,取得与美国平等地位的愿望D.自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敌视美国的资本主义【答案】C【解析】考察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时期,对外推行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外交政策,赫氏演讲通过未来几年的发展,苏联将获得与美国一样的地位。故应选C。30.观察右图,若增补横批,较适切的是A.新中国诞生B.一化三改造C.人民公社好D.伟大的转折【答案】C【解析】考察现代中国经济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当时的三面红旗。故应选C。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31.史前社会的领袖,多为选举而来。唐虞揖让,舜禹禅逊,即推举拥戴的别称。19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历史上的禅让制真实可信B.史前领袖必源自创业英雄C.源自神话传说寄寓着理想D.出自文献可作为史料引用【答案】C(BD)【解析】考察上古时代中国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人们对美好理想的一种寄托,史前社会的首领在人们的想象中,聪明能干、品德高尚,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故最佳应选C。32.宋时应武举者,必乐为贤良方正,才识兼茂,而耻为将帅边寄之名,即使通过荫补做了武官的子弟,也设法改换文职,绝对不会发生以文官改任武职之事。此现象主要源自A.国家政策B.社会舆论C.文化传统D.周边环境【答案】A(BC)【解析】考察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宋时地方官员多派文官担任,互相监督,重文轻武,同一级别的武官要受同级文官节制,人们往往以武官为不耻,正如题干中所说。故最佳应选A。33.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的最大比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推动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高度繁荣C.国家疆域辽阔和社会相对稳定D.对外贸易顺差和商品经济发展【答案】B(CD)【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我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题干中的“从1700年至1820年”基本上属于这一时期。故最佳应选B。34.18世纪的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喜欢宣扬“民贵君轻”。主要因为A.以民为本思想是东西方共同的宝贵遗产B.启蒙运动需要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C.伏尔泰对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不了解D.儒家思想主张士大夫共治反对君主专制【答案】B(AC)【解析】考察东西方思想文化。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是因为儒家提倡仁政,民贵君轻,以德治民等思想,这对伏尔泰主张反封建专制有借鉴作用,故应选B。35.1950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对法国思想家和外交家莫内说:“这次任务如果成功的话,我就此生无憾了。”阿登纳所言“这次任务”是A.复兴德国,实现国家统一B.法德和解,实现煤钢联营C.推进和平,消除军国主义D.统一市场,推进政治一体【答案】B(CD)【解析】考察现代国际关系——法德关系。二战后欧洲的主要关系之一是法德关系,法德关系的改善是欧洲战后复兴的重要条件,德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法国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实现法德和解关键是德国对法德历史关系的正确认识,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任职致力于法德关系改善,以便联合起来共同发展。故应选B。二、非选择题(75分)36.文明的动力中国人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摘自姜义华《文明的自信》问题:(1)中国古代史上个人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实现“身份地位”的流动?(2分)(2)举一例说明“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5分)19(3)你是否赞成“身份地位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请说明理由。(4分)【答案】(1)战功、推举、科举考试等。(任二2分,每点1分)(2)5分水平一:正确运用史实,充分论证并形成认识的(5分)例1:春秋战国时代,废除世卿世禄制(2分),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秦汉统一,为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2分)或例2:隋唐以后,推行科举制度(2分),有效地抑制了门阀势力、为人们的身份地位变动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了普及教育和传播的知识,(2分)提升:人是社会主体,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可以激活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增添活力,推动社会进步,成为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原动力。(1分)水平二:仅是就事论事,缺乏提升(4分)水平三:举出例子,论证不严密或者没有论证的(2-3分)水平四:例子不对,或者没有例子,泛泛而谈的(0分)(3)4分水平一:能对观点作出评价,并正确运用史实进行分析论证(4分)观点:赞成(1分),史实:如战国以前的世卿世禄制度,魏晋时期推举下的门阀世族;(1分)分析:当身份地位变动的路堵塞了,就会扼杀人们智慧和创造力,导致政治腐败、经济停滞,激化社会矛盾,产生社会危机。(1分)当人们的身份地位变动的路不可控了,会导致制度和社会秩序的破坏,也会产生社会危机。如中国史上政权交替时期的社会动荡和社会危机。(1分)水平二:有观点和史实,分析提升仅一方面。(3分)水平三:有观点和史实,无提升(2分)水平四:有观点无史实(0分)(如不赞成,言之有理,有史据,同样赋分,评分准则如上类比)【解析】第(1)问结合19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分析解答,此题实际上考查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变化。通过不同选官方式使人们的身份地位发生变化:如科举制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2)问考察选官制的变化及其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第(3)问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解答。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垄断政权,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产生社会危机,最终导致政权更替,社会动荡。37.历史的悖论学者托克维尔曾发现一个有趣的“悖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问题:试以中国近代史为例,论证产生这一悖论。(12分)【答案】水平一:能围绕与问题契合的核心史实展开回答,叙述成结构。(10—12分)水平二:核心史实齐全,叙述仅连贯,逻辑推理无法深入。(7—9分)水平三:核心史实齐全和叙述不连贯。(5—6分)水平四:仅罗列相关史实不齐全。(1—4分)水平五:罗列史实与问题无关。(0分)学生可以有不同思路,如:思路1:叙述了前政府现状(坏在哪里?)(0—3分),叙述了改革的具体史实(改的表现)及影响(0—6分),能正确揭示两者关系的(为什么改了还会革命?如新的经济、新的政治、新的思想、新的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孕育和影响)(9—12分)。思路2: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正确论述悖论产生原因的,并能紧扣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等具体史实进行论述的(每个层面最高3分)水平1的参考范例(思路2):20世纪初期中国辛亥革命发生前的年代,制度改革已经开始,中国的社会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经济上,历经洋务运动兴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清末新政支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步,中国经济现代化开始并深入发展,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较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自然经济进步,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形成支持革命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基础。文化上,清末新政取消科举,兴学堂、办游学,建立中国近代教育,推进西学东渐,使中国社会更为开放,较思想禁锢的传统社会进步,但中华民族思想的觉醒愈加对传统社会的落后不满。在政治领域开始真正的变革实践,预备立宪、改革官制,并制定《钦定宪法大纲》,在中央和地方建立资政院和咨议局参与政治、筹备君主立宪、责任内阁,相较于此前的皇权至上、君主专制独裁是重大进步,但政治上也形成对改革官制迟缓、皇族内阁的不满。在清末新政推进社会转型变革时期,旧政权改革提供了社会进步的力量,人们处境改善、社会进步,但对旧政权代表的落后传统社会深切不满无法释放,辛亥革命最终爆发,推翻了实施改革的满清政府。【解析】解答此题要联系前政府的现状,为改变这种现状前政府的努力即改革的具体史实,然后结合经济、政治、思想、时代背景等因素具体分析解答。38.德王的申辩1918年11月10日,威廉(德国末代君王)流亡中立国荷兰。19《凡尔赛条约》第227条明确将威廉定为战犯:他的罪行是侵犯了国际道德及条约的圣洁(例如德国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时)。但荷兰女王拒绝引渡他受审,不理会协约国的上诉。威廉凭着与女王的亲戚关系,在多伦庄园度过余生。1922年,威廉出版他的回忆录,坚称自己没有犯下战争罪行。问题:(1)德王威廉二世为什么会流亡荷兰?(2分)(2)提起“上诉”的协约国主要是指哪些国家?(2分)(3)威廉否认自己犯了战争罪行,你怎么看?(9分)【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德国国内发生反战运动)。(2分)(2)法国等欧陆国家。(2分)(3)9分水平一:历史观点确切,论证一致,史实依据充分。(9分)观点:德王在为自己开脱,他应该承担战争责任;但他不是战争责任的唯一承担者。(2分)史实及论证:德国确实破坏了欧洲国际格局,参与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入侵中立国、比利时……,给世界政治、经济带来巨大破坏。所以,德王必须承担历史责任。(2分)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瓜分世界领土的角逐遍及世界各个地区,程度空前激烈。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才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列强为争夺世界霸权,由德、奥匈、意和英、法、俄分别组成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使国际局势不断恶化,故参战的列强包括德国均有战争责任。(4分)《凡尔赛条约》和约把所有战争责任完全推给德国及其盟国,无视自身对战争发生的过错责任,是不妥的。这一条约以战胜国意志为出发点。故条约本身并不合理。(1分)水平二:历史观点确切,论证一致,史实依据不充分。(7—8分)水平三:角度单一,论证一致,史实依据充分。(5—7分)观点1:德王应该承担战争罪行。观点2:德王不该承担战争罪行。水平四:角度单一,史实依据不充分。(1—4分)水平五:罗列史实,与论证无关。(0分)19【解析】第(1)问结合威廉二世的活动及时代背景、一战的结果分析流亡的原因。第(2)问结合一战中交战双方及战争的结果、《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大国强权政治等因素具体分析。第(3)问结合一战爆发的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交战双方都有责任,把责任完全推给同盟国显然是不公正的,但战争毕竟是由同盟国挑起的,应负有主要责任。39.英语的扩张英语,现在几乎在全世界通用。……超过80%的国际组织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知道必须“出版英文著作,否则就在母语著作中消失了”。而英语在全球语言中的胜利也伴随着许多其他语言的消亡。……消失的语言中有一半是在1500年到2000年间退出历史舞台的。……许多观察家将英语的流行视为殖民主义压迫的遗产,应被根除。1908年甘地警告同胞“让千百万人懂英语是在奴役他们”,这种情感在90年后印度国防部长那里得到了回音,他发誓自己不会停止斗争“直到英语被赶出我国”。……全球化世界有许多力量推动了如英语这样少数语言的使用,也威胁着小语言集团的生存。——摘自《新全球史》下册989页问题:(1)英语在1500年到2000年间是怎样发展为“几乎在全世界通用”的语言?(8分)(2)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英语在全球语言中的胜利”的认识。(6分)【答案】(1)8分水平一:英美兼顾,史实齐全。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英国开始对北美等地的殖民活动,英语外传。17、18世纪,英国夺取海上殖民霸权,扩大海外市场,英语成为国际重要通商语言和众多殖民地官方语言。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日不落帝国,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占据领先地位,主导世界秩序,英语影响进一步扩大。(4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使用英语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影响世界经济。二战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英语的传播,美国通过占据第三次科技革命制高点、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控世界经济秩序。美国与苏联共建美苏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成为超级大国,并推动建立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发动冷战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领袖,借助巨大政治影响力推动英语的传播。美国的影视、餐饮等商业文化的成功营销也推动英语的广泛传播。(4分)水平二:只有英国或美国。(最高4分)(2)6分水平一:能结合材料,兼顾英语形成强势的利、弊,形成观点。(6分)19利:英语在全球的传播体现人类文明整体世界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国际交流的密切和便利。(2分)弊:是伴随侵略扩张和强权发展起来的殖民主义遗产,形成有利于英美西方的全球不公平的政治经济秩序;威胁小语言集团的生存,威胁文明发展的多样性。(2分)观点:指出既要顺应全球化潮流接受英语,又要重视保护本土语言文明的生存。(2分)水平二:能结合材料,兼顾英语形成强势的利、弊,没有观点。(4分)水平三:能结合材料,认识英语形成强势的利或弊,形成态度(3分)水平四:认识到英语形成强势的利或弊,但没有运用材料的、没有形成态度和认识的(0—2分)【解析】第(1)问结合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综合分析解答。第(2)问,“英语在全球语言中的胜利“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及殖民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与语言本身的特点也密切相关,人们的认同和使用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人们之间的交往、经济的交流、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另外,注意区分其积极性与局限性、其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利:英语在全球的传播体现人类文明整体世界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国际交流的密切和便利;弊:是伴随侵略扩张和强权发展起来的殖民主义遗产,形成有利于英美西方的全球不公平的政治经济。40.李鸿章的信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伺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摘自1863年李鸿章给的信(1)从该信中可以透视出李鸿章怎样的思想主张?(6分)(2)李鸿章及其洋务派是怎样践行“制器之器”和培育“制器之人”的?(4分)19(3)怎样看待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和实践?(15分)【答案】(1)6分第一、是历史的眼光,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学非所用的弊端;(2分)第二、是世界的视野,提出日本学习西方方面领先中国(或认为日本对中国的威胁);(2分)第三、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的变革思想和学习西方的基本策略(教育—科举—人才—利器)(2分)(2)(4分)制器之器:兴办军用工业:李鸿章创建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建立安庆军械所)等创建民用工业:李鸿章兴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胥铁路。(类别、史实齐全任2最高2分;仅有史实或分类1分)培育“制器之人”:兴办洋务学堂:李鸿章创办广方言馆(奕创办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曾国藩、李鸿章派遣容闳率领30多名幼童留学美国。(类别、史实齐全任2最高2分;仅有史实或分类1分)(3)15分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3分)水平l:能够将李鸿章的所思所为作为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较深入。(3分)如:李鸿章的所思所为,是因中国面临强烈的内外冲击(千年变局)19,其力图维护国家统治,成为王朝中兴的名臣。通过与西方列强广泛交往接触,主张学习西方,其努力顺应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步。但作为传统体制下的官僚,无视民众需求;新政欲强国而不欲富民;因身处统治集团,不敢挑战自身,能走出朝贡体制,却走不出专制体制:皇权只把洋务当作是巩固自身统治的筹码;洋务派非不知道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非不知道落后的制度会怎样的阻碍改革的前进,但是却终究没有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同时传统社会的旧观念与旧习气,很难积极接受李鸿章现代化努力,因而其失败终不可免。水平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简单联系起来提出观点。(2分)·李鸿章的洋务努力是基于中国社会转型期国家统治危机的变革思考。水平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1分)·李鸿章的思想和实践顺应历史潮流发展,但也有局限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李鸿章见识有限,或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成就卓越。评分项二:史实(6分)水平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6分)水平2: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4分)水平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2分)水平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0分)评分项三:论述(3分)水平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3分)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2分)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水平4:回避问题。(0分)评分项四:组织(3分)水平1:叙述成结构(3分)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2分)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立足于材料,如“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所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等关键字句,同时结合李鸿章的活动进行分析解答。第(2)问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解答。此题实际上是考察洋务运动内容的。第(3)问结合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内容及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同时也不以成败论英雄,看到他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19浦东新区2022年高考预测高三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2分题1、D2、C3、A4、C5、B6、B7、D8、A9、A10、C11、C12、C13、B14、C15、C16、D17、D18、D19、B20、C21、A22、C23、B24、A25、D26、C27、D28、C29、C30、C3分题31、C(BD)32、A(BC)33、B(CD)34、B(AC)35、B(CD)二、非选择题36、11分(1)战功、推举、科举考试等。(任二2分,每点1分)(2)5分水平一:正确运用史实,充分论证并形成认识的(5分)例1:春秋战国时代,废除世卿世禄制(2分),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秦汉统一,为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2分)或例2:隋唐以后,推行科举制度(2分),有效地抑制了门阀势力、为人们的身份地位变动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了普及教育和传播的知识,(2分)提升:人是社会主体,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可以激活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增添活力,推动社会进步,成为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原动力。(1分)水平二:仅是就事论事,缺乏提升(4分)水平三:举出例子,论证不严密或者没有论证的(2-3分)水平四:例子不对,或者没有例子,泛泛而谈的(0分)(3)4分水平一:能对观点作出评价,并正确运用史实进行分析论证(4分)观点:赞成(1分),史实:如战国以前的世卿世禄制度,魏晋时期推举下的门阀世族;(1分)分析:当身份地位变动的路堵塞了,就会扼杀人们智慧和创造力,导致政治腐败、经济停滞,激化社会矛盾,产生社会危机。(1分)当人们的身份地位变动的路不可控了19,会导致制度和社会秩序的破坏,也会产生社会危机。如中国史上政权交替时期的社会动荡和社会危机。(1分)水平二:有观点和史实,分析提升仅一方面。(3分)水平三:有观点和史实,无提升(2分)水平四:有观点无史实(0分)(如不赞成,言之有理,有史据,同样赋分,评分准则如上类比)37、12分水平一:能围绕与问题契合的核心史实展开回答,叙述成结构。(10—12分)水平二:核心史实齐全,叙述仅连贯,逻辑推理无法深入。(7—9分)水平三:核心史实齐全和叙述不连贯。(5—6分)水平四:仅罗列相关史实不齐全。(1—4分)水平五:罗列史实与问题无关。(0分)学生可以有不同思路,如:思路1:叙述了前政府现状(坏在哪里?)(0—3分),叙述了改革的具体史实(改的表现)及影响(0—6分),能正确揭示两者关系的(为什么改了还会革命?如新的经济、新的政治、新的思想、新的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孕育和影响)(9—12分)。思路2: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正确论述悖论产生原因的,并能紧扣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等具体史实进行论述的(每个层面最高3分)水平1的参考范例(思路2):20世纪初期中国辛亥革命发生前的年代,制度改革已经开始,中国的社会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经济上,历经洋务运动兴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清末新政支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步,中国经济现代化开始并深入发展,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较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自然经济进步,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形成支持革命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基础。文化上,清末新政取消科举,兴学堂、办游学,建立中国近代教育,推进西学东渐,使中国社会更为开放,较思想禁锢的传统社会进步,但中华民族思想的觉醒愈加对传统社会的落后不满。在政治领域开始真正的变革实践,预备立宪、改革官制,并制定《钦定宪法大纲》19,在中央和地方建立资政院和咨议局参与政治、筹备君主立宪、责任内阁,相较于此前的皇权至上、君主专制独裁是重大进步,但政治上也形成对改革官制迟缓、皇族内阁的不满。在清末新政推进社会转型变革时期,旧政权改革提供了社会进步的力量,人们处境改善、社会进步,但对旧政权代表的落后传统社会深切不满无法释放,辛亥革命最终爆发,推翻了实施改革的满清政府。38、13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德国国内发生反战运动)。(2分)(2)法国等欧陆国家。(2分)(3)9分水平一:历史观点确切,论证一致,史实依据充分。(9分)观点:德王在为自己开脱,他应该承担战争责任;但他不是战争责任的唯一承担者。(2分)史实及论证:德国确实破坏了欧洲国际格局,参与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如入侵中立国、比利时……,给世界政治、经济带来巨大破坏。所以,德王必须承担历史责任。(2分)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给新一轮的殖民扩张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扩张。瓜分世界领土的角逐遍及世界各个地区,程度空前激烈。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才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列强为争夺世界霸权,由德、奥匈、意和英、法、俄分别组成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使国际局势不断恶化,故参战的列强包括德国均有战争责任。(4分)《凡尔赛条约》和约把所有战争责任完全推给德国及其盟国,无视自身对战争发生的过错责任,是不妥的。这一条约以战胜国意志为出发点。故条约本身并不合理。(1分)水平二:历史观点确切,论证一致,史实依据不充分。(7—8分)水平三:角度单一,论证一致,史实依据充分。(5—7分)观点1:德王应该承担战争罪行。观点2:德王不该承担战争罪行。水平四:角度单一,史实依据不充分。(1—4分)水平五:罗列史实,与论证无关。(0分)39、14分(1)8分19水平一:英美兼顾,史实齐全。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英国开始对北美等地的殖民活动,英语外传。17、18世纪,英国夺取海上殖民霸权,扩大海外市场,英语成为国际重要通商语言和众多殖民地官方语言。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日不落帝国,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占据领先地位,主导世界秩序,英语影响进一步扩大。(4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使用英语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影响世界经济。二战以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英语的传播,美国通过占据第三次科技革命制高点、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控世界经济秩序。美国与苏联共建美苏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成为超级大国,并推动建立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发动冷战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领袖,借助巨大政治影响力推动英语的传播。美国的影视、餐饮等商业文化的成功营销也推动英语的广泛传播。(4分)水平二:只有英国或美国。(最高4分)(2)6分水平一:能结合材料,兼顾英语形成强势的利、弊,形成观点。(6分)利:英语在全球的传播体现人类文明整体世界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国际交流的密切和便利。(2分)弊:是伴随侵略扩张和强权发展起来的殖民主义遗产,形成有利于英美西方的全球不公平的政治经济秩序;威胁小语言集团的生存,威胁文明发展的多样性。(2分)观点:指出既要顺应全球化潮流接受英语,又要重视保护本土语言文明的生存。(2分)水平二:能结合材料,兼顾英语形成强势的利、弊,没有观点。(4分)水平三:能结合材料,认识英语形成强势的利或弊,形成态度(3分)水平四:认识到英语形成强势的利或弊,但没有运用材料的、没有形成态度和认识的(0—2分)40、25分(1)6分第一、是历史的眼光,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学非所用的弊端;(2分)19第二、是世界的视野,提出日本学习西方方面领先中国(或认为日本对中国的威胁);(2分)第三、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的变革思想和学习西方的基本策略(教育—科举—人才—利器)(2分)(2)(4分)制器之器:兴办军用工业:李鸿章创建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建立安庆军械所)等创建民用工业:李鸿章兴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胥铁路。(类别、史实齐全任2最高2分;仅有史实或分类1分)培育“制器之人”:兴办洋务学堂:李鸿章创办广方言馆(奕创办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曾国藩、李鸿章派遣容闳率领30多名幼童留学美国。(类别、史实齐全任2最高2分;仅有史实或分类1分)(3)15分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3分)水平l:能够将李鸿章的所思所为作为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较深入。(3分)如:李鸿章的所思所为,是因中国面临强烈的内外冲击(千年变局),其力图维护国家统治,成为王朝中兴的名臣。通过与西方列强广泛交往接触,主张学习西方,其努力顺应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步。但作为传统体制下的官僚,无视民众需求;新政欲强国而不欲富民;因身处统治集团,不敢挑战自身,能走出朝贡体制,却走不出专制体制:皇权只把洋务当作是巩固自身统治的筹码;洋务派非不知道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非不知道落后的制度会怎样的阻碍改革的前进,但是却终究没有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同时传统社会的旧观念与旧习气,很难积极接受李鸿章现代化努力,因而其失败终不可免。水平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简单联系起来提出观点。(2分)·李鸿章的洋务努力是基于中国社会转型期国家统治危机的变革思考。水平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1分)·李鸿章的思想和实践顺应历史潮流发展,但也有局限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李鸿章见识有限,或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成就卓越。19评分项二:史实(6分)水平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6分)水平2: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4分)水平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2分)水平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0分)评分项三:论述(3分)水平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3分)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2分)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水平4:回避问题。(0分)评分项四:组织(3分)水平1:叙述成结构(3分)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2分)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1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8:55 页数:19
价格:¥3 大小:583.0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