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汇编(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邻居们老舍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明先生的头拾得很高。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他清清楚楚地看见自己身上有个黑点,像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儿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地过去偷花草。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一样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第22页共22页\n“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谁敢呢?”“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地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号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送错了的?”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啪的一声,门关上了。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课,忘了那封信。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号呢?混蛋应受惩罚。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外国人晓得了。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号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第22页共22页\n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地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一进家门,他愣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他知道这是谁做的。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地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像赤裸裸地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地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看着破碎的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选自《樱海集》,人间书屋社1935年版,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穷酸,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作者的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可笑,同时也很可悲。B.小说通过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明太太自私、霸道、蛮不讲理、嫉妒心强而又自作聪明,市侩兼泼妇的形象。C.“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在因果上不关联,但帶动了两家人情绪的发展,人物个性得到充分展现,构成颇具喜剧色彩的情节。D.小人物、小事件、小篇幅,合乎老舍短篇小说“集中”“紧凑”的要求,最精巧的是人与事的配合,时合时分地推动着小说的发展。2.杨先生的心理在“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中发生了变化,请据此分析其形象特征。3.老舍是文化型的伟大的小说家,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北京的市民社会,小说情节出入意料,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主旨。(二)第22页共22页\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找他,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但少平推诿说不想去。至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逛大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道疤痕,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更何况,他正当青春年华!至于他的脸究竟被毁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勇气去照镜子。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实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医学院离这儿很近,少平也就同意了。三个人到医学院金秀的宿舍后,金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她让少平先一个人待一会儿,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到外面去采买吃的。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金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他在无意间发现金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了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举到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拿镜子的那条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了一个懦夫!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我?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间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鸵鸟心理!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棱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画下的惊叹号!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他听见了敲门声——是金秀和兰香回来了。他爬起来,用金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接着,匆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扫到门后。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他停留片刻,以便自己镇静下来——尽管他知道这是徒劳的。第22页共22页\n在门打开的一刹那,他看见两个妹妹怀里都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过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呼呼,在桌子上铺开了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且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墨镜,随即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痕,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另一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他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兰香)和仲平(兰香男友)、金秀写了两封信。在给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子和煤炭打交道。第二天,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那两封信,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5月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秀和兰香到旅店找孙少平,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两个妹妹都希望帮助哥哥,希望哥哥早曰摆脱痛苦。B.慌忙地收拾东西,用毛巾揩去泪痕,但还是被妹妹们看出了端倪,说明孙少平的内心遭到的打击是巨大的。C.尽管孙少平的两个妹妹都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一堆碎镜片,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地离开了她们。第22页共22页\nD.小说结尾写孙少平回到了煤矿,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他感觉在“平凡的世界”里,自己的生命也有意义。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小说改用第二人称,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B.“你这可笑的鸵鸟心理”,这个句子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孙少平的自嘲,同时也在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C.文中把伤疤比作调皮孩子画下的惊叹号,形象地写出了伤疤很长的特点,这样的伤疤深深地伤害了孙少平。D.“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作者用三個结构相似的短语,写出了大牙湾煤矿的特点。3.从文中可看出孙少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4.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孙少平的经历可谓不平凡,那么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平凡的世界》?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市头人周太舸或许只有花狗明白,三爷特别喜欢说话。可和谁说呢?老伴儿走得早,儿女们相继携家带口进了城。左邻右舍,也只剩下土坯房的几堵残垣断壁。偌大个村子,没几个人。于是,三爷就把自家的花狗称为伙计,常和花狗说话。当然,花狗不会搭话,只是三爷的一个忠实听众而已。三爷说话时,花狗就趴在三爷的脚边支棱起耳朵静静地听。从三爷的话里,花狗知道了三爷的一些事儿。比如,三爷曾经是个木匠,造房子、建庙宇、打家具、做嫁奁……与木材有关的活儿,全都干过。尤其是刻花鸟、雕龙凤、塑菩萨,惟妙惟肖,十里八乡无入不夸。三爷走的地儿多,眼睛见得多,脑子里装的事儿多,嘴里的话自然就多。第22页共22页\n花狗也不只是听,有时会哼哼几声,汪汪几声,或者用头蹭几下三爷的脚,向三爷摇几下尾巴。到了晚上,花狗自觉地卧在三爷窗外的窝里。有好几次,三爷拍拍花狗的头说:“伙计,跟我还客气啥,就留在屋子里听我说话嘛。”但花狗不忘祖训,恪尽职守,硬要回到自己的窝里。三爷无奈地笑笑说:“伙计,我的话,你在窗外也要认真听啊。”三爷的话,花狗喜欢听,当然会支棱起耳朵认真听。然而某个日子,三爷的儿子回了家,说在城里买了房,要把三爷接到城里住。三爷抚摸着花狗柔顺的毛跟儿子说:“把我这伙计也带上吧,我好跟它说说话。”儿子说:“花狗是只土狗,带进城会让人笑话。况且,城里那么多人,还愁没有人跟你说话?”临行前,三爷只好把花狗送往亲戚家。分别时,三爷拍着花狗的头说:“伙计,我走了,听不见我说话,会生气吧?”和三爷分开了,花狗确实生着气呢。还好,没过几天,三爷回了村,接回了花狗。花狗听三爷讲,離开了土地,离开了庄稼,感觉轻飘飘的,手脚无处放。有时又感觉像鱼儿离开了水,身体被城里的空气和声响挤压得连呼吸都很困难。更要命的是,一天难得说上几句话。小区里的老人,成天交流麻将、舞蹈,三爷搭不上腔,跟不上趟儿。孙子和三爷倒很亲近,可放学回家要做没完没了的作业,三爷又不忍心和孙子多说话。一天难得说几句话,三爷哪受得了?好说歹说要回村里。回村的三爷,带回了一部手机。三爷蹲下身子,将手机在花狗眼前晃了晃说:“伙计,这玩意儿神着呢,能装下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晚上,我想和谁说话就和谁说话。到时,你就在窗外听吧。”果然,夜幕把村子捂严实的时候,三爷就开始拨打电话。花狗在窗外听得出来,三爷絮絮叨叨。“爹,别哕里哕唆了,上一天班累呢,想早点儿休息。”“爹,长话短说嘛,朋友在催我出牌了。”“爹,手机是用来报平安的,不要说那些闲话。好了,再见!”那时候,田野里的虫子和青蛙家族,你言我语,话语声喧,好不热闹。这就惹得三爷很想说话,特别想和儿女们多说说话。第22页共22页\n屋子里哐当一声,出啥事了?花狗警觉地竖起耳朵。接着,听见三爷噗噗地吹,还说:“摔痛了吧?不要紧吧?你看,你看,手机又没有惹你,砸它干啥?都这把年纪了,还暴脾气,好意思吗?”稍停一会儿,又听见三爷说:“你们不想听我说话,没关系。我有办法,想和谁说就和谁说,想说多久就说多久,嘿嘿!”当晚,花狗在窗外就听见屋内叮叮当当的。此后的夜晚,花狗在窗外听见三爷和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说了很多话。可某个夜晚,三爷的屋子里静悄悄的。手机铃声一直响,也没有听见三爷的说话声。第二天,三爷的儿子一家、女儿一家全都回来了。花狗听到三爷的儿女们议论:“这些木头人雕得真好,还分别刻着我们的名字。”“你别说,就是不刻名字,也能一眼看出哪个是谁。”“想不到爹还是个老顽童,在家玩木头入儿。“既然爹是个老顽童,后事就办热闹些吧!”花狗极力想为三爷争辩,一出口却是一串汪汪声。(选自2017年第15期《小说月刊》,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狗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象,文章从花狗写起,又以花狗的叫声结尾,花狗贯串小说始终,具有串联情节的作用。B.“田野里的虫子和青蛙家族,你言我语,话语声喧,好不热闹”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反衬出三爷内心的孤独。C.“木头人”表面指三爷亲手雕刻的木头人,实则指三爷那些没有孝敬之心的儿女们,正是他们的不孝造成了三爷的凄然离世。D.结尾三爷儿女们的议论,虽寥寥数笔,却将人物的情感态度充分表现了出来,令人愤懑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沉重的反思。2.文章开头部分用大量文字写三爷和花狗说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这篇小说就折射出当下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请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第22页共22页\n(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林中遇险记[法国]保尔·考里尔意大利南部有个声名远播的地区名叫卡拉勃利亚,人们都知道那是个凶险之地。在那里,陌生人是不受欢迎的,而最不受欢迎的恐怕是法国人,许多法国人因而惨死在当地人手里。那次我出门旅行,卡拉勃利亚是必经之地,而我正是法国人。同行的是个小伙子,自称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山路崎岖,马行艰难,小伙子走在前面。在一个岔路口上,他领着我转向一条小路,说那是一条捷径,路也好走些,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很快就迷了路,我真后悔让一个嘴上没毛的愣头青带路。我们在森林里左奔右突了一整天,走得越远,就越不知道身在何方,就越搞不清楚何去何从。天色已晚,我们竟意外地在密林深处发现了一户人家,我们已别无选择,只能胆战心惊地向那幢房子走去。进了屋,只见一大家子人正围着桌子吃饭,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共进晚餐。同行的小伙子欣然入座,坐下以后就没心没肺地大吃大喝起来。我坐立不安,神经紧张地观察着屋里的一张张面孔,心里猜度着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与寻常的乡下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屋里的陈设却露了馅儿:各种形状、各种类型的刀枪就挂在墙上,少说也有十二件。有些男人的皮带上还别着手枪和匕首!我极力掩饰着内心的恐惧,却还是露出了恐慌的神色。他们索性不理睬我,看来,这些人对我的反感不亚于我对他们的反感。而我的那位年轻朋友却毫无知觉,他轻松自在地跟他们有说有笑。接着,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竟然开始自报家门,还暴露了我们的来历和去向。他解释说,我们在林子里迷了路,没人知道我们的下落。他还说,要是这家人明天把我們带出森林的话,他会很高兴用钱来酬谢他们的。亲爱的读者,请你想象一下:我们迷了路,又只有两个人,却坐在最可怕的敌人中间,而且世上还不会有人搭救我们!更可怕的是,我的朋友又说起他的手提箱里有非常珍贵的东西,所以睡觉的时候要枕着才行!唉,年轻人哪!经他这么煞有介事地一渲染,这家人不认为里面有黄金才怪呢,其实里面装的无非是他女朋友的信而已。第22页共22页\n吃完了饭,主人把我们领到储藏室休息。储藏室在楼上,中央有张二层床,床离地有四米高,所以上床必须爬梯子。床的四周立着长长的架子,架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食品,足够他们吃一个冬天的。我的朋友立刻上了床,把手提箱往头下一枕,倒头便睡。我可不敢睡,我要熬上一夜,小心提防。谁料竟一夜无事,天将破晓时,我以为平安无事了,却突然听到楼下传来男主人跟妻子的说话声,我迅速把耳朵贴在贯通楼上楼下的烟囱上,听清了他们的对话内容。丈夫说:“行,行,可是,两个都杀吗?”妻子答:“对,都杀了。”接下来他们说的话,我就听不清楚了。我怎么跟你描绘我当时的样子呢?我只记得四肢冰冷,吓得连气都透不过来。我们只有两个人,还手无寸铁,怎么能斗得过六个持刀带枪的呢?此外,我的朋友还在酣睡,叫醒他吗?又怕弄出声响。越窗逃跑吗?我心中暗想,跳是可以跳出去的,可窗下有两条大狗在虎视眈眈哩。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楼梯上已经有了动静。从门缝望去,只见男主人一手提灯,一手执长刀,他的妻子跟在后面。在门被推开之前,我闪到了门后。两人上了楼,男主人走到床前,把刀在两齿之间咬着,就开始爬梯子。爬上去以后,他低头看了看我那位正在酣睡的朋友,右手举起了刀,啊……左手从架子上取下一条猪腿,割了一大块,然后跟着妻子下了楼。门又关上了,灯光也没有了,我一个人呆呆地站着,还没有完全醒过味来。天亮以后,他们全家人都来叫我们起床。他们在我们面前摆上了一桌丰盛的早餐,一顿美味佳肴!我们快吃完时,女主人又端进来一个盘子,盘子里盛着两只热鸡:“刚刚煮好的,给你们,一只现在吃,一只带着路上吃。”[选自《外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欧洲卷一)》,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版,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为《林中遇险记》,这“险”包括经过传说中的凶险之地、森林里迷路、投宿的人家墙上挂满刀枪、同伴暴露底细、男女主人的对话和举动异常。B.“这些人对我的反感不亚于我对他们的反感”,是因为这户人家热情地邀请“我”共进晚餐,而“我”却神色恐慌,不信任他们,他们也就很讨厌“我”了。C.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尾与前文呼应,揭示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表现了主人一家的热情慷慨、体贴周到,留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余地。第22页共22页\nD.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叙事,写“我”的眼中事、耳中事、心中事,使故事情节自然流畅地展开,并且更为真实、充分地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2.和“我”同行的小伙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有人认为第六段实属多余,应该删去,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那一排钻天杨肖复兴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牛奶的发送。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一下,就会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从台子底下拿给我,我感受到她的一番好意。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辈子香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她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一年还多。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第22页共22页\n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讯。六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当当,我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我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儿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来。那天告别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鵝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她说:“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三十多年没有见了。今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房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晚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与别人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那一带,二十多年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第22页共22页\n(选自2018年lI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选用的副食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集体记忆。B.第四段中“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运用细节描写,意在表现小冯技艺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C.作者三十多年后再见到小冯,“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暗示小冯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D.文章多次写到小冯的笑,如“笑吟吟地叫我”“咯咯又笑了起来”“忍不住又笑了起来”等,表现了小冯不同情景下的心理特点。2.“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本文已被《光明日报》的《中国故事》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编审,请从选材、构思、内容等方面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黑羊[意大利]卡尔维诺从前有个国家,人人是贼。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会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家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该国政府也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国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去偷,却待在家里抽烟读小说。第22页共22页\n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该国的人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干事。他天天晚上待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家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别的人家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12)渡过印度洋,逃到非洲来,这是一块新的大陆,没有种姓的标记。一百多年前,印度的世袭阶级制度迫使成千上万的印度人离开祖国漂洋过海来到非洲谋求机遇,像一粒种子寻求发芽的机会,像一棵幼苗寻求平等的阳光、空气和水。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背井离乡的磨难换来如今商业阶层地位的稳固,现今印度人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富裕程度远超当地原居民,他们的财富在很多领域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一棵树终于生了根,枝丫扩展,花叶繁茂。植物学上说植物长距离地向新环境迁移,本身也在不断演化,在新地区产生新的后代种群。非洲天地上的印度人,一百多年,三代人,他们的根已经深入这片大地,成为非洲的一个民族。(选自2019年第3期《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说“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第⑦段说“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其中的“仰脸”与“仰望”的含义是一样的。第22页共22页\nB.第⑥段中“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在轻柔地述说”渲染了静谧的氛围,也为这种佛教圣树增加了些许神秘色彩。C.作者在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各种树的外在形态,如叶子的“蜡质的光芒”和“有小波纹状的边儿”以及“纤细但强韧的茎”等.形象生动。D.文章由植物的迁徙写到人的迁徙,作者联想到自己曾经读过的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作品《微物之神》,书中曲折的情节让他舍不得读完。2.文章第⑦段说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的原因是什么?3.第⑩段介绍还魂草的习性,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时间季羡林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口乞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水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根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即使能感到时间的流逝,也只在依稀隐约之间。后来,他们聪明了,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把时间称作光阴。再后来,人们的聪明才智更高了,用铜壶滴漏的办法来显示和测定时间的推移,这是用人工来抓住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的尝试。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了钟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一利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现在各种各样的会极多,开会必须规定时间,几点几分,不能任意伸缩。如果参加重要的会而路上偏偏赶上堵车,任你怎样焦急,怎样频频看手表,都是白搭。这不是典型的时间的奴隶又是什么呢?然而,话又说回来,在今天头绪纷纭杂乱有章的社会里,开会不定时间,还像古人那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优哉游哉,今天的社会还能运转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正是文明的表现。第22页共22页\n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大自然还是把虚无缥缈的时间用具体的东西暗示给了人们。比如用日出日落标志出一天,用月亮的圆缺标志出一月,用四季(在印度是六季或者两季)标志出一年。农民最关心这些问题,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对他们种庄稼有重要意义。在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时间具有另外的意义。他们说,大干世界,人类万物,都生长在时间和空间内,而时间是无头无尾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我既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对无头无尾和无边无际实在难以理解。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如果时间有了头尾,头以前尾以后又是什么呢?因此,难以理解也只得理解,此外更没有其他途径。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道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不但我是这样,现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兰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长了那么一点点。不久前还是冰封的湖水,现在是“风乍起,吹皱一池夏水”,波光潋滟,水色接天。岸上的垂柳,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小山上原来是一片枯草,“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座钟的秒针再跳上多少万次,二月兰即将枯萎,也就是走向暂时的死亡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不可逆转的。印度人是聪明的,他们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梵文hla,既是“时间”,又是“死亡或死神”。《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在活了极长的时间以后,hla找上门来,这表示他就要死亡了。罗摩泰然处之,既不“饮恨”,也不“吞声”。他知道这是自然规律,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第22页共22页\n同印度人比较起来,中国人大概希望争取长生。越是有钱有势的人越希望活下去,在旧社会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小百姓,决不会愿意长远活下去的。而富有天下的天子则热切希望长生。中国历史上几位有名的英主,莫不如此。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寻求不死之药或者仙丹什么的。连唐太宗都是服用了印度婆罗门的“仙药”而中毒身亡的。老百姓书呆子中也有寻求肉身升天的,而且連鸡犬都带了上去。我这个木头脑袋瓜真想也想不通。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天”的话,人数也不会太多。升到那里去干些什么呢?那里不会有官僚衙门,想走后门靠贿赂来谋求升官,没有这个可能。那里也不会有什么市场,什么WTO,想发财也英雄无用武之地。想打麻将,唱卡拉OK,唱几天,打几天,还是会有兴趣的,但让你一月月一年年永远打下去,你受得了吗?养鸡喂狗,永远喂下去,你也受不了。“不为无益之事(指关乎兴趣、不关利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无益之事天上没有。在天上待长了,你一定会自杀的。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有见地之言。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待在人间吧。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我自认是想通了。现在照样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我觉得这是时间给我提醒,让我知道时间的价值。“一寸光阴不可轻”,朱子这一句诗对我这个年过九十的老头儿也是适用的。(选自季羡林《一花一世界》,重庆出版社2012年10月版)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很幸福,表明了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厌弃。B.第四段对初夏景物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对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度感伤。C.在作者看来,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他们意识到在死亡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D.第六段中作者以调侃的语气描述着天上的生活,体现出一种透悟人生真谛的幽默感。2.文章第一段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3.文章开头说秒针“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结尾则写道“秒针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但是我的心却不跳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祈祷闻一多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①;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泰山的石溜②还滴着忍耐,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是孔子吊唁死麟③的伤悲?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第22页共22页\n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选自《死水》,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1月版)[注]①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②石溜(№):滴下的水。③孔子吊唁死麟:麟,麒麟。史书记载,鲁哀公郊外狩猎捕获一怪兽,请孔子辨察,孔子视之曰:“麟也。”以袖掩面,涕泪湿袍。孔子有感于仁兽被捕而叹天下大道不行,因而伤悲。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想从抱紧的记忆里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又唯恐惊扰了五千年记忆的静谧与庄严,所以提醒“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B.“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凸显出诗人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C.对于“谁是中国人”这样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闻一多偏偏要顽固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非一般的国籍概念。D.本诗赞美的同时有迷惘,诗人另一首《死水》把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诅咒中蕴含希望,两者炽烈的爱国情感是相通的。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运用四句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两句一换韵的技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的建筑美,听觉上给人以错落有致的音乐美。B.诗歌标点的使用别具匠心,如第二节有疑问词却用逗号、句号,四、五节陈述语句却用问号,是语气的变化更是情感的变化,耐人品味。C.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形式上是首尾照应,形成精致圆熟的结构,有回环往复的咏叹之美。D.诗歌语言庄严肃穆、意蕴深远;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情感更浓烈,典故及古代人物事迹的引用使诗歌具有穿越历史的深邃,引入怀想。3.诗人是如何解答“谁是中国人”这一疑问的?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第22页共22页\n4.诗歌题为《祈祷》,祈祷往往源于痛苦而指向希望,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有怎样的痛苦和希望。参考答案(一)1.A(“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说法错误。从原文“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地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等叙述可见,杨先生并不认为明先生混蛋,而是以己度人,认为对方如果受过教育,一定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同时杨先生并未觉得自己优越。)2.①迂腐,天真。在“葡萄事件”中,杨先生“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②容忍,谨慎。太太受气后,杨先生还决定“客客气气地写封信”。③善良,有教养。与明家发生“葡萄事件”后,误收到寄给明先生的信件,觉得“扣下这封信”“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仆人送到邻家去。④善于用精神胜利安慰自己。杨先生把两封信发出去.目的是让明先生看看读书人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甚至“满心痛快”地想“必能感动了明先生”。⑤有力量和膽气。,信送出去后,并没有起到作用,院子里花草受到破坏,他很愤怒,“冷静不了”,“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扔砖头砸碎明先生家的玻璃,觉得“心里痛快”。3.①写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困境。文明沟通,问题难以解决,用“野蛮”的方式“沟通”,却换来意想不到的太平。这收到了讽刺的效果。②揭露人性中的弱点,如写明先生的狭隘、嫉妒、骄纵,杨先生的迂腐等,并进行了善意的嘲讽。③写出新旧文化、文明之间的冲突。作品通过拥有新旧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之间的摩擦,反映了作者对文化、价值观的反思,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二)I.C(孙少平不是悄悄离开,更不是因为受到刺激离开,根据后文可知,他心理上已经变得坦然。)2.B(这个句子是心理描写,不是语言描写。)3.因脸上的伤疤内心痛苦,无法忍受别人的眼光。和妹妹交谈后,行走在街上,变得坦然甚至亢奋起来。晚上给妹妹写信的时候,内心已平静下来。第22页共22页\n4.“平凡的世界”在文本中指孙少平选择回到煤矿过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世界”,还指以孙少平为代表的平凡的人们,要战胜生活中的艰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平凡之中蕴含着不平凡,不平凡之后又归于平凡,两者对立又统一,这正是平凡世界里很多人的生活状态。(三)1.C(文章写“木头人”,主要是为了表现三爷的孤独、寂寞。三爷的不幸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归于子女的不孝。)2.①村庄凋敝,没有几个人,三爷只能与花狗聊天,他把花狗称为伙计,与花狗无所不谈,突出了三爷内心的孤独。②巧妙补充了三爷的相关背景,为下文三爷去城里住、做木头人等情节做铺垫。③花狗与三爷的儿女们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小说具有了讽刺效果,使文章主旨更深刻。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农村日益凋敝。小说中三爷的左邻右舍都进了城,村里没剩下几个人。农民离开土地,传统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部分人陷入精神困境之中。三爷进城之后感觉轻飘飘,精神没了着落,难以与都市生活融合。子女对留守老人的关爱不够,不知如何尽孝,老人缺少精神慰藉。三爷与子女交流的心愿难以实现,所以才整天与花狗、木头人说话。(四)1.B(曲解文意。“这些人对我的反感不亚于我对他们的反感”.完全是“我”的心理错觉,是因为“我”的多疑,其实他们并不反感“我”。)2.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伙子为走捷径而迷路.引发了后面一连串的“惊险”情节。②丰富人物形象。小伙子的直率坦荡反衬“我”的多疑谨慎,突出主人的善良友好:小伙子的松弛与“我”的戒备相对照.营造了越来越浓的紧张气氛:③突出、深化主题。小伙子的率真、淡然,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小说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应少一些提防,多一些信任。3.示例:我不认同这一观点。第六段交代了朋友的多言让“我们”的处境更为危险的状况:细致地刻画了“我”担心害怕、对朋友嗔怪的心理。这不仅表现了“我”多疑、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还为下文“我”一夜不眠等情节做了渲染和铺垫。(如答认同,言之成理亦可。)第22页共22页\n(五)湖北襄阳五中高考模拟题I.B(“意在表现小冯技艺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曲解文意,从原文看,意在表现小冯对“我”的尊重和好意。)2.①是文章的线索,使全文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②是时代的见证者,见证了小冯的成长和时代的发展变化。③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以小冯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祖国的飞速发展。④饱含着作者对小冯的进取精神和祖国发展的热情赞颂。3.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小冯的经历代表着千万中国人的经历,陶然亭一带的变化是中国巨变的缩影。②选材精当。选取作者与小冯交往的几个片段,凸显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变化。③构思巧妙。将小冯的成长历程和陶然亭一带前后面貌的变化交织在一起,侧面展现了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④内容和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六)1.C(“暗示我们社会的规则需要每个人自觉遵守”错误,该遵守的应是能激发和维护人性美与善的社会规则。)2.①诚实人去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是消磨时间,他无力反抗偷和被偷的荒诞逻辑,为给贼留行窃机会,只能离开家,表现他处境的尴尬、无奈。②富人去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是消遣享受.变富后他们不再亲自行窃,表现了他们心情的轻松愉悦。③引出下文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富人雇人行窃、看守财富,建立警察局和监狱等情节,突出了主旨。3.小说虚构了一个“人人是贼”的国度,所有人都靠偷与被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个诚实人打破了这个规则,最后诚实人饿死,该国贫富分化,秩序重建。情节与人物离奇、荒诞,纯属子虚乌有。但它能引发我们对社会、人生诸方面的思考与感悟,是更深刻的真实。如:从社会发展看,现代社会的形成,往往以牺牲某些不该牺牲的人的利益和生命为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牺牲是公众共谋的结果,如诚实人的死亡。从社会秩序看,在不正常的社会里,正常的会被视为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被视为正常。因此,文明社会需要公平、正义、健全的法制,确保风清气正。从人性角度看,自私、占有、好逸恶劳是人之本能,社会规则能约束它,也能激发它。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个体的作为也许能一定程度地影响局面,而挑战既定的社会规则很可能被社会吞噬,因此,外圆内方不失为一种生存智慧。从人类文明的发展看,也可审视文化上的冲突——先进文化与腐朽落后文化的激烈较量,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充满了艰难曲折。第22页共22页\n(七)I.D(A项,“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厌弃”,无中生有。B项,“对死亡这一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的深度感伤”理解有误,作者说“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方生方死”,因此对“死亡”这个话题,作者是用一种很平静的心态面对的。C项,作者并不认为“印度人比中国人聪明”,作者只是觉得印度人“把时间和死亡视为一物”的做法是聪明的。)2.①由孔子对流水的感慨,引发自己对时间的联想、感触。②感悟到时间与水有相似性,都在不停地流逝。③认识到时间与水也有不同点,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④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3.①开头的心跳,是因为感到时间飞逝,人生短暂。②结尾心不跳,是因为明白了生死的规律不可抗拒,明白了时间的价值,要好好珍惜时间。③从心跳到心不跳,写出了作者对时间深刻的感悟,对生命透彻的理解——生命虽然受到时间的制约.但是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时间带来的快乐。(八)I.B(“质疑”错误,诗句表现的是赞美而非质疑,同时“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错误。)2.C(感情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深化。)3.诗人借具有代表性的人和物,含蓄表现“中国人”的特征:①借杰出的历史人物寄寓“中国人”应有担当天下、奋斗、反抗等精神。②借中华大地的自然风物,寄寓“中国人”应具备坚韧毅力和团结一心等品质。③借“凤凰授歌”等文明的繁盛景象寄寓“中国人”应热爱中华历史,传承灿烂文化。4.①诗人身处内忧外患的乱世,看不清国家的前途,因而迷惘痛苦。②希望国人能传承民族精神,丢弃卑怯,自尊自强,担起复兴中华的重任。③祈祷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呼唤民族文化复兴,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第22页共22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1 17:46:04 页数:22
价格:¥8.88 大小:62.52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