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3

2/53

剩余5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汇编(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戈壁绝尘严风华①在山水秀丽的南方,我们实在很难想象戈壁是什么样子。②当我飞临甘肃的上空,从飞机舷窗往下一看,我立即目瞪口呆。③飞机下面全是山,是我从没见过的如此辽阔无边、连绵成片的群山。但山山皆秃,没有林木遮掩,没有河水流淌,仿佛一群肌肉发达的或蹲或卧的虎豹全都被扒光了皮毛,光着身子任由太阳炙烤,而导致皮肤干裂,变得全身灰黄,毫无光泽和血色。④噢,大西北,裸露的大西北,灰黄的大西北。⑤落到地面,戈壁滩的苍茫赫然入目,我的感觉就不仅仅是目瞪口呆了。⑥四周环顾,没有人影。天和地之间,是一条平直的线。遍地里,每一颗沙粒、石块,每一堆沙土、乱石,每一条干枝、枯草,忽然都活了起来,仿佛就是词典里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一个个都代表着孤寂、干渴、饥饿、迷失、慌乱、恐惧、死亡这样的词义。捡起来读,心会发毛,手脚颤栗。⑦我知道我来到了曾经的古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最早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命名的。想必当年肯定是一条充满灵性充满浪漫的路吧,常常是驼队不断,马蹄声脆,绸缎拖地,五彩缤纷,轻柔而曼妙。也许我站立的地方,就曾经有驼队小憩过。夜色里,篝火灿烂,奶茶飘香,烤肉诱人,说不定地面上还残存着当年的残骨或木炭。⑧望茫茫旷野,已经看不出半点当年的喧嚣,看不出轻柔而曼妙的景况。一种苍凉的气息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戈壁的地面和上空。当我被戈壁的苍凉淹没了全身之后,很快就对这片辽阔的苍凉产生了敬意。第53页共53页,⑨我听到了脚步声,一阵一阵的,由远及近。西汉的张骞,第一个穿过了西域的苍凉。⑩建元三年,张骞告别汉武帝,率随从百人,首次出使西域。张骞的队伍,一字排开,夹杂着马蹄声、驼铃声和人的脚步声,一路浩荡,经陇西,过敦煌,日行夜息,让这不曾出现过人烟的戈壁第一次留下了一串串人的脚印。元狩四年,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张骞几经周折,前后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用脚步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丈量出了一条惠泽四方的丝绸之路。⑪张骞无疑成了功臣,名垂青史。但两千年了,丝绸之路的砾石、风沙早已把张骞的脚印埋没得毫无踪影。而且,这条古路也早已停止了运行,但张骞的故事依然流传在这一片辽阔的苍茫里。⑫很幸运,在这条古道上,在这一片荒漠里,有一些事物竟能经受住风沙的冲刷,留下了足迹。玉门关玉树临风,最为坚贞和强悍,这是我的戈壁之旅最强烈的印象。⑬玉门关是汉武帝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于公元前121—107年间下令修建的。这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周边无一建筑,唯见茫茫沙砾,空旷无人。尽管日月侵蚀,已经显出破败,但它那种孤傲和霸气,依然镶嵌于城墙中,巍然不动。唐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盖将军歌》:“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其时,守关甲兵多达五千,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⑭但今天它难免寂寞了。当年的热闹不再,当年的雄关已成文物。它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为后人努力地与日渐一日的衰败和冷清抗争。⑮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多是无边无际的荒漠,但因为有这么一些人的到来而变得热闹。自张骞之后,穿越过戈壁滩、大沙漠的人,还有大司马霍去病,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西域行军司马班超,高僧法显、唐玄奘,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当然还有许多的无法记入史册的无名小卒。他们当中,有的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守护者,也有一些掠夺者、破坏者。正因为有了这些人,丝绸之路才有了悲喜交加的历史。⑯第53页共53页,但一切都归为苍凉。那些人来时,步履匆匆,搅得沙飞石走,尘烟骤起。但时间一长,尘埃终要落地。后来者,看着前人留下的废墟,一番唏嘘之后,却找不到他们的脚步了。谁都是戈壁的过客。我长久地站在那儿,感受着那一片苍茫,渐渐又被苍凉淹没。戈壁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贯穿,那只是一片荒漠;丝绸之路要是没有那一群人走过,那条路就必然寂寞;那一群人如果没有留下悲喜,那就没有了苍凉;人要是没有经历苍凉,那就是苍白。⑰苍凉是戈壁的神。(节选自《2011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比喻戈壁的沙石草枝等,形象写出作者初到戈壁时震惊绝望的心情。B.“当年的热闹不再,当年的雄关已成文物”,这句话说明玉门关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在戈壁留下“苍凉”。C.文章运用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戈壁之景,作者对戈壁的深沉感慨借此表达得淋漓尽致。D.文章以戈壁的“苍凉”贯穿全文,写出了作者在戈壁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文脉清晰,形散而神不散。8.文章使用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武帝修建玉门关等大量史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题目“戈壁绝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第53页共53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2分)非攻鲁迅文本一: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第53页共53页,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第53页共53页,“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一九三四年八月作(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文本二:《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注:小说《非攻》是鲁迅《故事新编》里最有史料依据、最少虚构意味的一篇,忠实于《墨子·公输》里的情节。此结尾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53页共53页,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C.本文选自《故事新编》,墨子舌战公输班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富有历史韵味,同事又对“故事”进行创新性的“新编”,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D.文中采用了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的虚构、掺入“募捐救国队”“饭碗敲碎”等极具现实生活性词语以及使用杂文笔法,让作品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却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6.对待文本二中所说的《墨子·公输》“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山前该有一树张者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第53页共53页,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秽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璧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第53页共53页,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⑩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⑪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⑫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⑬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⑭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⑮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⑯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舍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圈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大爬犁。⑰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置冒烟。蒙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⑱第53页共53页,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⑲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B.“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C.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树木显得合情合理。D.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蕾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引出了孩子们的哄堂大笑,表现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8.文章围绕“树”展开叙事,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结合文本分析,“我们”在此过程中的情感变化。(6分)9.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请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小说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这句话的理解。(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梁父吟①白先勇第53页共53页,翁朴园进到书房里,便径自走到茶几旁边一张紫檀木太师椅上坐了下来。书房内的陈设十分古雅,一壁上挂着一幅中堂,是明人山水,文徵明画的寒林渔隐图。两旁的对子却是郑板桥的真迹,写得十分苍劲雄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另一壁也悬了一副对联,联语录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你们老师——”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才开言道。“是的,朴公。”朴公说了一句,没有接下去,雷委员便答腔道。“‘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上头。孟养——他的性子是太刚了些。”朴公点着头叹了一口气。“恩师的为人,实在是叫人景仰的。”雷委员说道。“你们老师,和我相处,前后总有五十多年了——”朴公顿了一顿才又说道,“他的为人,我知道得太清楚。”“是的,朴公。”雷委员答道,“恩师和朴公的厚谊我们都知道。朴公讲给我们晚辈听听,日后替恩师作传,也好有个根据。”“唔——”朴公吟哦了一下,“说起来,那还是辛亥年间的事情呢,仲默和他夫人杨蕴秀,刚从日本回来,他们在那边参加了同盟会,回来是带了使命的: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革命分子,去援助武汉那边大举起义。我们几个人碰巧归成一组。仲默的夫人杨蕴秀到底不愧是个有胆识的女子!”朴公说着不禁赞佩地点了几下头。“仲公的夫人确实是位巾帼英雄。”雷委员也附和着称赞道。“你知道吗?那天运军火进武昌,就是由杨蕴秀扮新娘。炸弹都藏在她的花轿里。孟养和我呢,就打了红包头扮抬轿夫,仲默却是一身长袍马褂骑在马上做新郎官。那天夜晚,也真好像天意有知一般,竟是满城月色,景象十分悲肃。我们几个人都换上了短打,连杨蕴秀也改了男装。大家几杯烧酒一下肚,高谈国家兴亡,都禁不住万分慷慨起来。你老师最是激昂,我还记得,他喝得一脸血红,把马刀往桌上一拍,拉起我和仲默两个人,便效那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院子里歃血为盟,对天起誓:'第53页共53页,不杀鞑虏,誓不生还。那时倒真是都抱了必死之心的,三个人连姓名生辰都留下了。算起来,我是老大,仲默居二,你老师年纪最小,是老幺。他那时才不过二十岁--—”“哦?”雷委员惊讶地插话道,“我倒不曾知道,原来恩师和朴公、仲公,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呢!”“你哪里能得知?"朴公捋了一下他胸前的银髯,笑道,“那段过往,确实是我们三个人的秘密。那晚我们才等到十时左右,城东工程营那边便突然间枪声震响起来了。几个人正还犹疑,你老师便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黎明的光景,大势已定,武昌城内,到处都飘满了我们革命军的白旗了。于是我们一队人便走向蛇山楚望台去集合,经过黄鹤楼的时候,你老师突然兴致大发,一下子跑到了上面去,脱下了一件血迹斑斑的白布褂子,用竹竿挑起,插到了楼檐上去。然后,他站到黄鹤楼的栏杆上,挥着一柄马刀,朝了我们呼喊道:‘革命英雄---王孟养在此。’他那时那股豪狂的劲道,我总还记得。”朴公又微微地笑了一下,停下来喝了一口铁观音。“要不是朴公今天提起,恩师那些事迹竟埋没了。”雷委员说道,“这些都该写入传里去的。”“可以写。”朴公点首赞许道,“那次起义,虽然事出仓促,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可是也就是那么一闯,却把个民国给闯了出来呢。不过,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智,我要首推你们老师——”朴公竖起了一双寿眉,举起了大拇指说道。“恩师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服的。”雷委员说道,“只可惜还没能展尽就死了。”“他倒真是做过了一番事业的。不过这不能怨天尤人,还是要怪他自己的性格。孟养—”朴公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他确实太刚烈了。”说完朴公和雷委员对坐着,各自又默默地沉思起来。隔了一刻工夫,雷委员才轻轻地喟叹了一声说道:“不过,今天的公祭总算是风光了。难为人到得那么齐全,连王钦公、李贤公、赵冕公竟也亲自来了。”“哦——”朴公若有所思地说道,“第53页共53页,我也有多少年没有见着他们了。他们几个送来的挽联,挂在灵堂里,我倒看到了。虽然王钦之和你老师有过一段恩怨,可见他对你老师也还是十分推重的。”“是的,朴公。”雷委员赶忙应道。“还有一句话,是你老师临终时留下来的: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柩移回家乡去。你去告诉他的那些后人,一定要保留一套孟养常穿的军礼服,他的那些勋章也要存起来,日后移灵,他的衣裳佩挂是要紧的。”“是的,朴公,我一定照办。’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冬日的暮风已经起来了,满院里那些紫竹都骚然地抖响起来。西天的一抹落照,血红一般,冷凝在那里。他又想起了半个世纪以前,辛亥年间,一些早已淡忘了的佚事来……(有删改)【注】①《梁父吟》:汉乐府曲名。相传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标题为“梁父吟”,用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影射王孟养的命运,用典巧妙,意蕴丰富而含蓄,增加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B.在冬日落晖中凭吊战友的朴公是一位老将军。黄昏是一天之暮,冬季是一年之暮,年迈是人生之暮:“迟暮”意象的并用,为文章增添了悲凉气氛。C.书房中悬挂的文徵明的寒林渔隐图、郑板桥的对联以及满院的紫竹,这些摆设与布置正面刻画出朴公的铮铮傲骨、儒将风范。D.作者刻画的人物群像中,既有浴血奋战的男儿,亦有胆识过人的女子。小说写活了一群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儿女。8.身居台湾的白先勇在小说人物身上融入了深沉的家国情怀,请概括分析小说中人物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6分)9.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第53页共53页,(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陈设一个家(台湾)吴念真才一进门,屋内就传来一个气急败坏的声音:“你给我出去哦!”小梁刚开口说“我是电视台……”里头就已飞出来一个玻璃罐子碎裂在他脚前,一阵恶臭随之飘了过来。他仓皇地逃到屋外打手机,制片接到电话也一阵大骂:“你活该!我不是说过去之前先找里长吗?蠢!” 走过山路,看到远处有人在菜园除草,彼此隔空吼叫两三句,小梁就找到里长了。里长带着他再度走向那个场景时,小梁才仔细地观察四周的风景:举目所及,大部分都是杂草丛生的田地,零落的房舍不是弃置、失修,就是大门深锁。完全符合剧本的描述:一个人口外移严重、只剩少数老人独居或相依为命的萧条小村落。里长说,他跟制片建议用老太太的家当场景,主要是想给她一点租金,“这也是功德一件,你说是不是?”他说老太太的先生早年是矿工,肺不好,过世时六十岁还不到;儿子是货车司机,很孝顺,没想到几年前出车祸死了。媳妇领了保险金带着孙子要离开时,村里人都骂,老太太说这样对孙子才好,“去都市把书读高一点,才不会像祖父和爸爸一样,用命换饭吃!”过去几年,老太太辗转各个建筑工地,帮人煮三餐赚钱过生活,几年前身体不好才回来,现在只靠领政府给的津贴过日子。有里长陪,小梁总算进到那间异味扑鼻的屋子里。老太太约莫七十岁,苍白、瘦弱,一头乱发,双腿好像都已经没力了,只能靠着助步的铁架在有限的范围里活动。不过,看到小梁,她倒是和善地笑着跟他道歉,说村子很少听见年轻人的声音,之前有几个年轻人进来她家里,结果“好像都是吃药的,不是来偷就是来抢,连铁门都整个给我拔去”!里长问她:“你是用什么武器丢这个少年的?”第53页共53页,“一罐没吃完的酱菜啦,早上要吃的时候才知道长霉了。”她有点自责地说,“我哦,会被雷公打!”小梁回到制作组,演独居残障老人的女演员在发飙:“拜托哦,你们这样乱搞,我的形象到底还要不要?”也许被“形象”这两个字给提醒了,小梁忽然觉得那个演员从里到外一点也不像她所要扮演的角色。光那张脸就一点也不写实,老太太的脸有生命真实的痕迹,像古迹,而女演员的那张脸谁都看得出是曾经花钱拉皮过,如今逐渐崩垮而“加速折旧”,像被弃置的人工造景。几天后,小梁带着布景师到现场估价时,老太太已被搬到一家民宿暂住。民宿的人体贴地帮她梳洗过,加上人在清爽、明亮的房间里,比起前几天老太太简直判若两人,此刻的她就如同在现实或记忆里所惯见的那个形象鲜明的阿嬷。她把钥匙交给小梁,忽然拉起他的手说:“你都没在吃啊?手骨都没肉?”然后说以前工地的年轻人也一样“顾玩不顾吃”,接着吩咐说她屋子里那边有一瓮她做的酱菜,“橱柜第二层有一罐豆腐乳,很好吃哦,早餐可以配稀饭,如果不嫌麻烦的话,可以搅碎,买一些鸡翅一起卤,知不知道?”离开民宿后,小梁忽然把车子停在路旁哭起来,布景师傅问了好久,小梁才说只是想到永靖的阿嬷。每次回永靖,阿嬷同样也是搬出一堆瓶瓶瓮瓮,非得把后车厢塞满了才罢休,同样也会交代爸妈哪一瓶哪一罐是她精心特制的、什么东西煮什么东西好吃。“可是,”小梁突然拉高声调说,“你知道吗?我爸妈根本不吃那些东西!趁年终大扫除时全部扔进垃圾车!这还不要紧,阿嬷打电话来问什么什么好不好吃,他们竟然还骗她说:好好吃哦!我觉得……我们真的好贱!你不觉得吗?”小梁讲完之后,车子里一片沉默。那出戏进行得波波折折。那个女演员每次化妆都让剧组整个停摆好几个小时,制片最后不得不痛下决心换人,“演艺界最难伺候的就是这种老是活在过去风光岁月的过气演员!”不过,开拍延宕让小梁逃过一劫。依原先的规划,必须在一星期内结束的改景和陈设作业,他竟然花了二十几天才完工。第53页共53页,开拍前夕现场验收时,所有人几乎吓了一大跳:整个场景根本不只修改、陈设而已,而是近乎永久性的重建和装潢。漏水的屋顶换上了全新的水泥瓦,再配合拍摄需要做旧、种青苔,看得出用的全是真材实料。更夸张的是连镜头根本带不到的厨房、浴厕也都全部翻新,墙上甚至还装上专供行动不便的人使用的铁架。美术指导看到墙边一个不锈钢的矮架,问:“这干吗用?”小梁说:“阿嬷做了很多好吃的酱菜、豆腐乳什么的,以后就有地方放了。”制片说:“你怎么高兴怎么搞,我没意见,但是,预算就是预算,你别想给我多报一毛钱。”小梁说:“我知道,帮阿嬷陈设一个家的钱……我自己负责。”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3分)A.小说开头通过小梁的视角描写小山村杂草丛生、屋舍废置,这破败、萧条的景象为整篇小说奠定了贯穿始终的寂寞、悲凉的基调。B.老太太开始丢酱菜赶小梁走,后来又送酱菜给小梁;最后小梁为老太太建一个放酱菜的架子——“酱菜”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C.由趾高气扬、矫揉造作的女演员来演独居残障老人,而像老太太这样的独居老人却缺少周围人的关爱,小说借此表达对冷漠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嘲讽。D.小说内容前后照应,如老太太说的“偷抢事件”与开头她的恼怒相呼应;小梁在路旁的痛哭,为后面“陈设一个家”的行动做铺垫。8.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9.小说题目“陈设一个家”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第53页共53页,(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堂唢呐(节选)王祥夫从早上到现在,一阵又一阵、一阵又一阵的唢呐声就从没停过。从宝树站的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山坡上的动静。父亲此刻正坐在那里抽烟,父亲的哥哥也就是那个瞎子在吹唢呐,背对着这边,所以只能看到他的背,有点儿驼,不知为什么瞎子的背都会有点儿驼。宝树对宝树媳妇说,我真的想不起他来了。宝树说还是很早很早的时候听父亲说过这件事。他们昨天还算了一下,真的都有五十多年了,这可不能算短,谁都不会想到他会突然回来。怎么说呢?这事让几乎是所有的人都觉得有那么点伤心,得到信儿的亲戚们都三三两两地赶过来了。人们差不多都快要想不起他来了,突然间,他回来了,就这么回事。不少人眼睛都红红的。站在宝树和宝树媳妇待的地方听唢呐声,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真够可怜的,远天远地地赶回来却没见上。宝树媳妇说。我想他心里现在是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宝树说。听说瞎子的耳朵都特别好使。宝树媳妇说。他是用唢呐在哭。宝树说,就让他哭吧。其实那会儿找个人就说是你奶奶哄哄他也好。宝树媳妇又说了,他离开家都五十年了,村里找个岁数大的老奶奶,反正他也看不到,拉拉手,说说话,就说是他的亲妈,他就不会这么伤心了。再说,他也记不起小时候的事。唉。宝树叹了口气。你说的也许有道理,反正他也看不见。第53页共53页,山坡上边现在没有什么人了。上午的时候,人们都跟着上了山去了坟地,都以为会像往常那样很快就下来,但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们又都陆陆续续地下来了,而且都随便吃了一些东西,先垫补垫补。到了晚上,人们才会好好吃一顿庆祝一下。庆祝什么?庆祝宝树的瞎子伯伯从外边回来。因为宝树的这个瞎子伯伯,因为这个时隔五十年才从外边回来的人,村里要办一次大宴,杀了两头肥猪,蔬菜和鱼还有别的东西也都买了回来,当然还有酒。做饭的是本村的李本希,把东西差不多都已经做好了,不少女人在那里帮忙,香味已经传出好远。这顿饭是宝树父亲操办,宝树对父亲说这花不了多少钱,好好操办一下,这些钱我都出了。宝树说话的时候眼圈儿都红了,宝树父亲的眼圈儿也红了。你奶奶活着该有多好,她等啊等啊。宝树的父亲小声对宝树说。我奶奶真是应该多等几天。宝树也是想不起别的什么话了。真没几天,她就等不下去了。父亲说。鞋呢?宝树的父亲忽然想起那双鞋了,站起身忙去找鞋子了,这里翻翻,那里翻翻,那双鞋是宝树的奶奶给宝树的这个瞎子伯伯做的。鞋马上被宝树的父亲找到了,就放在柜子的顶上,用毛巾包着,鞋里放着一些枣。早上上山之前,宝树看着瞎子伯伯把那双鞋穿在脚上了,还正好。正好,妈做的鞋。宝树的父亲在一边说。正好,妈做的鞋。瞎子伯伯用手摸着鞋。宝树看见瞎子伯伯的眼里开始流泪,他不停地流泪,不停地用手摸鞋子。不息的唢呐声从山坡那边传了过来。这会儿,宝树的父亲还陪着他的哥哥天堂在上边,陪着他在父母的坟前吹唢呐。宝树的父亲不说话,一根接着一根抽烟;天堂也不说话,他在不停地吹,有时会停下来擦一下眼泪。包括宝树的父亲,人们都不知道天堂怎么会变成了个瞎子,人们知道他身上肯定会有不少故事,一个人在五十多年的工夫里没有故事才怪呢。人们都想知道这些,都想知道他被卖到了哪里?那家人待他好不好?那家人除了他之外还有些什么人?河南那边的人听说都很好。天堂待的那家人家是开响器班子的,所以天堂从小就学会了吹唢呐。第53页共53页,还是在春节前,有人到家里来给宝树的奶奶采血,是两个公家人。宝树,还包括别的那些人都不知道公家人采血做什么,后来才知道是为了匹配。和什么人匹配呢?和当年被人贩子拐卖的一个人匹配。公家的人说,那个人有可能就是宝树父亲的哥哥天堂。公家的人这么一说,人们就再次想起了六岁上被人贩子拐走的天堂。但人们谁也想不到天堂过了春节竟然就突然回来了。人们去车站接他,一路上都发愁该怎么告诉天堂他娘刚刚去世的消息,谁也没主意,这太突然了,也让人太伤心了。宝树对宝树媳妇说,他肯定还以为奶奶还活着,所以才急着往回赶。当年,人们都知道天堂的父亲,也就是宝树的爷爷,为了寻找六岁上被拐走的天堂出了车祸,当时就没了命。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宝树的奶奶是年前才去世的,采完血,人们告诉她,采血是为了找她六岁上被拐走的天堂,要是对,天堂马上就可以回来和家人团圆了。宝树的奶奶激动得当时就大声哭开了,并且开始着手打铺衬做那双布鞋。人们都说宝树的奶奶是不应该做那双鞋的,是累坏了,现在村子里谁还做鞋?而她执意要做那一双布鞋,做完鞋,她突然就去了,没病没灾也像是不难受,忽然就去了。鞋子就放在柜子的顶上,被一条干净毛巾包着,宝树还记着奶奶往鞋里放枣子的情景,奶奶一边往鞋子里放枣一边还说,放几个枣在鞋里,天堂就会早早地回来了。回来吧天堂,你给娘赶快回来吧。宝树的奶奶对着那双鞋说。(选自《中国作家》,2021年第6期)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使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塑造瞎子伯伯的形象,“正好,妈做的鞋”看似是重复,实际上蕴含着兄弟二人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恩。B.小说多处写唢呐声,“从早上到现在”“从没停过”写出了唢呐声持续时间长,“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写出了天堂内心的悲痛。C.小说采用平淡而忧伤的语调讲述了一个被拐卖的瞎子伯伯回家的故事,却能够将微妙的情绪传递给读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D.宝树奶奶做的这双鞋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物象,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被拐卖的儿子,往鞋里放枣更是展现了母亲对儿子回家的期盼。8.作者说:“好的小说要多多留有空白,一如书法中的飞白,线与线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气韵却在那里,所以才好看。”第53页共53页,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的留白部分。(6分)9.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飞过蓝天韩少功它是一只名叫“晶晶”的鸽子,它饿了。平常,那个人早就回来了,老远打响一个长长的呼哨,“晶晶”飞过去,落在他的肩上,那个人会抚摸它,从口袋摸出一把稻谷或绿豆喂它。每当它飞向北山山谷从那里带回纸条,主人就会笑容满面,看完纸条后他会在地上翻一个斤斗,摸出一个闪亮的铁匣子塞进口里左右拉动,奇妙的声音就在这时发出来了。可现在,它正面临着孤独与饥寒。它的主人是一个外号叫“麻雀”的人。招工这件要命的事闹腾得他周身疲惫,结果对方还是摇头。“麻雀”必须投入最后的一搏,他长嘘了一口气,声音透出了沉重:“兄弟,这事只能你来帮我一把了。实在对不起,我舍不得你走,可有什么办法呢?人家居然看上你了……”主人看着它,不再说话,眼里有了亮晶晶的东西。第二天一早,主人把“晶晶”塞进一个暗而闷的硬纸盒,鸽子扑扑地挣扎,主人找来剪刀,给它挖了两个方方正正的透气窗,然后提着纸盒出门了,它不再听到主人的说话声。它在剧烈晃荡的黑暗中不知过了多久,眼前突然变得明亮,“晶晶”本能地往后一坐,再猛地一弹,就箭一般射了出去。一个中年人的粗嗓门留在了它身后,一个小孩的哭泣声也留在了它身后。好教育云平第53页共53页,“晶晶”一头扑进了无边无际的开阔与自由。这地方空气太冷太干了,它记得家乡的群山中有个美丽的湖,还有主人圆乎乎的黑脸。它越飞越高。一早醒来,少了鸽子的叫声,他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这次鸽子外交同样失败,虽然好容易讨得了招工师傅的欢心,但在“公社推荐”这一关仍踩了地雷。此时,老队长正喊着他的名字,说:“还没吃早饭啦?要吹哨子了。上午在丝瓜地冲散粪。”“我……手痛。”他右手腕一弯,好像再不能伸直了,“哎哟哟,哎哟哟,怕是骨折了。”“那,那你就去看牛吧。”他实在不愿在这个山冲与泥粪打交道了。记得六年前刚下乡时,他有多么火热的幻想呵。他是瞒着母亲转户口的,是揣着诗集偷偷溜进下乡行列的。他渴望在瀑布下洗澡,在山顶上放歌,他还想靠自学当一个气象专家或林业专家。是什么使他学会了手腕表演术呢?他想不太清楚。他只知道,第一次招工给人们的震动太大了。现在一个个都走了,连山那边那位热情为自己掌管衣服钱粮的姑娘也一走就没了音讯。“晶晶”感谢那只灰鸽,要不是它,自己早被老鹰撕成碎片了。灰鸽飞走了,不一会儿,带来一大群鸽子,这是个多么热闹的群体呵。咕咕咕——“晶晶”听出了它们的欢迎和安慰。它吃饱了,喝足了,但还在东张西望。这里的一切没法使它忘记“那个地方”“那个人”,它怎么能停留在这里?不,我要寻找!他开始了新战略,他打定主意要让他们(当地领导)六神不宁放他走。那天,他在公社秘书面前耍赖,不几天,秘书的话就风传下来了:“那个叫‘麻雀’的,简直是城里的街痞子。”今天看牛当然也不能太老实。一上山,他就一个大字躺在地上睡觉,结果收工时发现少了一头黑牛。社员们对他投射埋怨的目光。它飞向南方。记得那天的暴风雨,真是惊心动魄,被风一次次掀倒,但它继续挣扎着向前,向前。现在终于有希望了,所见的多么眼熟呀!对于“晶晶”来说,寻找成了生命的寄托和生活的目的。第53页共53页,晨光从大树的枝缝里筛落,蜜蜂和蝴蝶又开始了工作……这里没有工作,这里有的是笑骂,扑克牌,空酒瓶以及来自父母的汇款单。“麻雀”现在已经学会了打扑克输了以后钻桌子和夹耳朵,学会了骂人……这天,外号叫“瓦西里”的黑大个说:“你太懒了!今天罚你去打鸟或抓鱼。”他没有争辩,提起气枪出发。“麻雀”转了两个山冲,并未见到鸟。忽然,有鸟叫的声音传来,就在不远处。他赶快上子弹,弓着腰潜身树下,悄悄向前方运动。嘣——糟糕,慢点,它还没走,再来一下。嘣——它闪了一下,就栽了下去。打中啦!他一跃而起,跑过一个草坡,看到了苞谷地里的尸体。这原来是一只鸽子。不过它太瘦了,也太脏了,全身都是泥灰。它是谁家的鸽子?射手想起了什么,上前捡起鸽子,摸摸鸟嘴边黑色的血污,身上的泥垢,大腿上化脓的伤口,还有胸前稀疏欲脱的羽毛。突然,他眨眨眼,惊得脸色突变:它腿上有一条破烂褪色的红绸带,还系着一个眼熟的鸽哨。“晶晶!”他大叫了一声。他捧着逐渐冷却的鸽子,带血的手指在哆嗦。入夜了,他的思绪总离不开“晶晶”。不可想象,蓝天这么大,路途这么远,遥遥千里云和月,它居然成功地飞回来了。当他酒酣昏睡时,它却在风雨中搏击前进,喷吐着满嘴的血腥气味向他一步步接近。像突然悟到了一种什么,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把上衣往肩头一搭,走向门口。“我……再也不到这里来了。”“‘麻雀’,你不要太娘娘心肠吧?不就是一只鸟么?”他默默地走了,沿着山路走向自己的家,那里有他的柴刀、锄头、扁担,还有口琴和鸽巢,以及散发出桐油香味的斗笠。(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作者韩少功是一位具有知青生活体验的作家,他在文中刻画了知青“麻雀”的形象,真切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留给人们心灵的创伤。第53页共53页,B.送走心爱的鸽子,“麻雀”依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采取了消极怠工的办法离开了农村,“晶晶”早已被他忘记了。C.出乎读者的意料,故事的高潮并不是历经苦难的“晶晶”找到了自己的主人,完成了自己长途跋涉的飞行理想,而是“晶晶”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D.主人“麻雀”和鸽子“晶晶”都在不停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最终“晶晶”殷红的鲜血,引起了“麻雀”灵魂的震撼。8.请简要分析“麻雀”对“晶晶”的心理变化过程。9.双线结构是这篇小说结构的鲜明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汇编答案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戈壁绝尘严风华①在山水秀丽的南方,我们实在很难想象戈壁是什么样子。②当我飞临甘肃的上空,从飞机舷窗往下一看,我立即目瞪口呆。③飞机下面全是山,是我从没见过的如此辽阔无边、连绵成片的群山。但山山皆秃,没有林木遮掩,没有河水流淌,仿佛一群肌肉发达的或蹲或卧的虎豹全都被扒光了皮毛,光着身子任由太阳炙烤,而导致皮肤干裂,变得全身灰黄,毫无光泽和血色。④噢,大西北,裸露的大西北,灰黄的大西北。⑤落到地面,戈壁滩的苍茫赫然入目,我的感觉就不仅仅是目瞪口呆了。第53页共53页,⑥四周环顾,没有人影。天和地之间,是一条平直的线。遍地里,每一颗沙粒、石块,每一堆沙土、乱石,每一条干枝、枯草,忽然都活了起来,仿佛就是词典里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一个个都代表着孤寂、干渴、饥饿、迷失、慌乱、恐惧、死亡这样的词义。捡起来读,心会发毛,手脚颤栗。⑦我知道我来到了曾经的古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最早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命名的。想必当年肯定是一条充满灵性充满浪漫的路吧,常常是驼队不断,马蹄声脆,绸缎拖地,五彩缤纷,轻柔而曼妙。也许我站立的地方,就曾经有驼队小憩过。夜色里,篝火灿烂,奶茶飘香,烤肉诱人,说不定地面上还残存着当年的残骨或木炭。⑧望茫茫旷野,已经看不出半点当年的喧嚣,看不出轻柔而曼妙的景况。一种苍凉的气息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戈壁的地面和上空。当我被戈壁的苍凉淹没了全身之后,很快就对这片辽阔的苍凉产生了敬意。⑨我听到了脚步声,一阵一阵的,由远及近。西汉的张骞,第一个穿过了西域的苍凉。⑩建元三年,张骞告别汉武帝,率随从百人,首次出使西域。张骞的队伍,一字排开,夹杂着马蹄声、驼铃声和人的脚步声,一路浩荡,经陇西,过敦煌,日行夜息,让这不曾出现过人烟的戈壁第一次留下了一串串人的脚印。元狩四年,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张骞几经周折,前后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用脚步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丈量出了一条惠泽四方的丝绸之路。⑪张骞无疑成了功臣,名垂青史。但两千年了,丝绸之路的砾石、风沙早已把张骞的脚印埋没得毫无踪影。而且,这条古路也早已停止了运行,但张骞的故事依然流传在这一片辽阔的苍茫里。⑫很幸运,在这条古道上,在这一片荒漠里,有一些事物竟能经受住风沙的冲刷,留下了足迹。玉门关玉树临风,最为坚贞和强悍,这是我的戈壁之旅最强烈的印象。⑬第53页共53页,玉门关是汉武帝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于公元前121—107年间下令修建的。这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周边无一建筑,唯见茫茫沙砾,空旷无人。尽管日月侵蚀,已经显出破败,但它那种孤傲和霸气,依然镶嵌于城墙中,巍然不动。唐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盖将军歌》:“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其时,守关甲兵多达五千,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⑭但今天它难免寂寞了。当年的热闹不再,当年的雄关已成文物。它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为后人努力地与日渐一日的衰败和冷清抗争。⑮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多是无边无际的荒漠,但因为有这么一些人的到来而变得热闹。自张骞之后,穿越过戈壁滩、大沙漠的人,还有大司马霍去病,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西域行军司马班超,高僧法显、唐玄奘,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当然还有许多的无法记入史册的无名小卒。他们当中,有的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守护者,也有一些掠夺者、破坏者。正因为有了这些人,丝绸之路才有了悲喜交加的历史。⑯但一切都归为苍凉。那些人来时,步履匆匆,搅得沙飞石走,尘烟骤起。但时间一长,尘埃终要落地。后来者,看着前人留下的废墟,一番唏嘘之后,却找不到他们的脚步了。谁都是戈壁的过客。我长久地站在那儿,感受着那一片苍茫,渐渐又被苍凉淹没。戈壁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贯穿,那只是一片荒漠;丝绸之路要是没有那一群人走过,那条路就必然寂寞;那一群人如果没有留下悲喜,那就没有了苍凉;人要是没有经历苍凉,那就是苍白。⑰苍凉是戈壁的神。(节选自《2011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比喻戈壁的沙石草枝等,形象写出作者初到戈壁时震惊绝望的心情。B.“当年的热闹不再,当年的雄关已成文物”,这句话说明玉门关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在戈壁留下“苍凉”。C.文章运用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戈壁之景,作者对戈壁的深沉感慨借此表达得淋漓尽致。D.文章以戈壁的“苍凉”贯穿全文,写出了作者在戈壁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文脉清晰,形散而神不散。8.文章使用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武帝修建玉门关等大量史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题目“戈壁绝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第53页共53页,【答案】7.A8.①这些史料体现了戈壁曾经的热闹繁华,与如今的衰败冷清形成对比,突出丝绸之路的昔盛今衰。②表达作者对丝绸之路悠久历史和曾经创造的辉煌成就的敬意和礼赞,以及对如今沧桑巨变的惋惜和感慨。③运用大量的史料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化底蕴。9.①茫茫戈壁已不再是商品运输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已经消失。②丝绸之路上悲喜交加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都归于沉寂。③表达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繁华不再的深沉慨叹和无限惋惜之情。【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震惊绝望”错误,形象写出作者初到戈壁时恐惧震惊的心情。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分析引用部分的内容,表达的感情,然后再从主旨方面分析其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建元三年,张骞告别汉武帝……丈量出了一条惠泽四方丝绸之路”“玉门关是汉武帝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于公元前121—107年间下令修建的。这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周边无一建筑,唯见茫茫沙砾,空旷无人。尽管日月侵蚀,已经显出破败,但它那种孤傲和霸气,依然镶嵌于城墙中,巍然不动”“四周环顾,没有人影……捡起来读,心会发毛,手脚颤栗”等分析可知,这些史料体现了戈壁曾经的热闹繁华,与如今的情形形成对比,写出了丝绸之路的昔盛今衰。第53页共53页,结合“但两千年了,丝绸之路的砾石、风沙早已把张骞的脚印埋没得毫无踪影。而且,这条古路也早已停止了运行,但张骞的故事依然流传在这一片辽阔的苍茫里”“在这条古道上,在这一片荒漠里,有一些事物竟能经受住风沙的冲刷,留下了足迹。玉门关玉树临风,最为坚贞和强悍,这是我的戈壁之旅最强烈的印象”“它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为后人努力地与日渐一日的衰败和冷清抗争”“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多是无边无际的荒漠,但因为有这么一些人的到来而变得热闹”等分析可知,表达作者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曾经辉煌的敬意,以及对如今巨变的惋惜。引用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武帝修建玉门关等大量史料,运用虚写的手法,写如今的戈壁,运用实写的手法,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本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分析标题“戈壁绝尘”的意蕴,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另外,还要看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由原文“而且,这条古路也早已停止了运行,但张骞的故事依然流传在这一片辽阔的苍茫里”可知,茫茫戈壁已不再是商品运输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已经消失。由原文“但一切都归为苍凉。那些人来时,步履匆匆,搅得沙飞石走,尘烟骤起。但时间一长,尘埃终要落地。后来者,看着前人留下的废墟,一番唏嘘之后,却找不到他们的脚步了”可知,丝绸之路上悲喜交加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都归于沉寂。由原文“我长久地站在那儿,感受着那一片苍茫,渐渐又被苍凉淹没。戈壁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贯穿,那只是一片荒漠;丝绸之路要是没有那一群人走过,那条路就必然寂寞;那一群人如果没有留下悲喜,那就没有了苍凉;人要是没有经历苍凉,那就是苍白”可知,表达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繁华不再的深沉慨叹和无限惋惜之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2分)非攻鲁迅第53页共53页,文本一: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第53页共53页,“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第53页共53页,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一九三四年八月作(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文本二:《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注:小说《非攻》是鲁迅《故事新编》里最有史料依据、最少虚构意味的一篇,忠实于《墨子·公输》里的情节。此结尾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B.第53页共53页,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C.本文选自《故事新编》,墨子舌战公输班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富有历史韵味,同事又对“故事”进行创新性的“新编”,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D.文中采用了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的虚构、掺入“募捐救国队”“饭碗敲碎”等极具现实生活性词语以及使用杂文笔法,让作品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却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6.对待文本二中所说的《墨子·公输》“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6分)【分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结合选项的内容,联系原文信息进行辨析即可。(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可以结合选项提及的信息,回归原文进行一一判断。(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需要结合具体的情节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可以从人物、主题等角度展开分析。【解答】(1)A.“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错误。仅管黔敖继承了墨子的精神。结合文中墨子评价曹公子的话“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可知,曹公子他们只是空谈,而非勤恳实干,不能体现墨子的精神。故选:A。(2)D.“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错误。插入现实生活中的描写,不破坏作品的艺术效果,反而能增强作品幽默、调侃、反讽的情趣。故选:D。(3)根据“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这些语句可知,都是从正面描写墨子为送过奔走,展现了墨子埋头苦干的实干家形象。从文章中对公输盘的描述“第53页共53页,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表现出公输盘的狡诈与心怀不义,从侧面衬托出墨子对仁义的执着,展现出他为民请命、扶危救急的侠义形象。由此分析即可。(4)文本二的语句表现了墨子归途中的落魄与尴尬。从人物塑造上看,“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联系文本一中墨子为救宋不辞劳苦奔波的情景,“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可知,墨子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却依然为了民众而奔波,使墨子不计名利、急人所困、为民请命的侠义形象更加突出。从主题上看,文本二中“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意思是,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知道他。墨子为救宋而奔波,而人们却“不知其功”,连在屋檐下避雨都不让他,“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文章在肯定了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的同时,也写出了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无人理解的悲哀,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使对主题的挖掘更深刻。从艺术效果看,“守闾者不内也”,“守闾者”是当时民众的代表,他们有眼无珠,不了解英雄为他们做出的牺牲,这样写讽刺了作者所生活的当时的社会;同时作为作品塑造的“中国的脊梁”的形象,这样的悲情结尾更加耐人寻味,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答案:(1)A(2)D(3)①正面描写。以墨子鞋底磨成大窟窿,脚上起茧等细节描写写出他为宋不辞劳苦、埋头苦干、不做空谈的实干家形象。②侧面描写。以公输盘狡诈、心怀不义以及各种借口,侧面衬托出墨子执着于仁义、为民请命、扶危救急的侠义形象。(3)①从人物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②从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③从艺术效果上,讽刺作者生活的社会,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第53页共53页,【点评】正面描写的作用:让读者直接感知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性格特点和环境的变化、事件的气氛等。侧面描写的作用:使文章或小说更加生动和感人,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山前该有一树张者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第53页共53页,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秽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璧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⑩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⑪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⑫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⑬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⑭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第53页共53页,⑮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⑯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舍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圈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大爬犁。⑰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置冒烟。蒙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⑱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⑲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B.“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第53页共53页,C.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树木显得合情合理。D.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蕾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引出了孩子们的哄堂大笑,表现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8.文章围绕“树”展开叙事,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结合文本分析,“我们”在此过程中的情感变化。(6分)9.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请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小说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这句话的理解。(6分)7.【答案】C【解析】“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错,文章并未表达“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反复用“孤独”来形容胡杨树,是为了突出胡杨树即使孤单,也会释放出具有感召力的美。8.【答案示例】①老师布置《树》的作文,我们没有素材,心有抗拒。②通过和父母了解,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③提出要移植胡杨树,我们心中充满渴望和期待。④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我们充满欢喜和希望。(一点1分,二点3分,三点4分,四点6分)9.【答案示例】①在荒山野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树应该能给人们带来绿荫,带来生机,带来希望。②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家乡的记忆,是终身难舍的乡愁的寄托,应该有一棵树去承载思乡之情。③在逐渐成长的孩子及所有人的眼中,树包含了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糖神导向的坐标。(每点2分)第53页共53页,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梁父吟①白先勇翁朴园进到书房里,便径自走到茶几旁边一张紫檀木太师椅上坐了下来。书房内的陈设十分古雅,一壁上挂着一幅中堂,是明人山水,文徵明画的寒林渔隐图。两旁的对子却是郑板桥的真迹,写得十分苍劲雄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另一壁也悬了一副对联,联语录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你们老师——”朴公坐下后,沉思良久,才开言道。“是的,朴公。”朴公说了一句,没有接下去,雷委员便答腔道。“‘狂狷’二字是你老师的好处,可是他一辈子吃亏,也就是这个上头。孟养——他的性子是太刚了些。”朴公点着头叹了一口气。“恩师的为人,实在是叫人景仰的。”雷委员说道。“你们老师,和我相处,前后总有五十多年了——”朴公顿了一顿才又说道,“他的为人,我知道得太清楚。”“是的,朴公。”雷委员答道,“恩师和朴公的厚谊我们都知道。朴公讲给我们晚辈听听,日后替恩师作传,也好有个根据。”“唔——”朴公吟哦了一下,“说起来,那还是辛亥年间的事情呢,仲默和他夫人杨蕴秀,刚从日本回来,他们在那边参加了同盟会,回来是带了使命的:在四川召集武备学堂的革命分子,去援助武汉那边大举起义。我们几个人碰巧归成一组。仲默的夫人杨蕴秀到底不愧是个有胆识的女子!”朴公说着不禁赞佩地点了几下头。“仲公的夫人确实是位巾帼英雄。”雷委员也附和着称赞道。第53页共53页,“你知道吗?那天运军火进武昌,就是由杨蕴秀扮新娘。炸弹都藏在她的花轿里。孟养和我呢,就打了红包头扮抬轿夫,仲默却是一身长袍马褂骑在马上做新郎官。那天夜晚,也真好像天意有知一般,竟是满城月色,景象十分悲肃。我们几个人都换上了短打,连杨蕴秀也改了男装。大家几杯烧酒一下肚,高谈国家兴亡,都禁不住万分慷慨起来。你老师最是激昂,我还记得,他喝得一脸血红,把马刀往桌上一拍,拉起我和仲默两个人,便效那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院子里歃血为盟,对天起誓:'不杀鞑虏,誓不生还。那时倒真是都抱了必死之心的,三个人连姓名生辰都留下了。算起来,我是老大,仲默居二,你老师年纪最小,是老幺。他那时才不过二十岁--—”“哦?”雷委员惊讶地插话道,“我倒不曾知道,原来恩师和朴公、仲公,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呢!”“你哪里能得知?"朴公捋了一下他胸前的银髯,笑道,“那段过往,确实是我们三个人的秘密。那晚我们才等到十时左右,城东工程营那边便突然间枪声震响起来了。几个人正还犹疑,你老师便跳了起来,喊道:‘外面都动了兵器了,我们还在这里等死吗?’说着便抢了几枚炸弹,拖起马刀往外面冲去,我们也纷纷拥了出去。混战了一夜,黎明的光景,大势已定,武昌城内,到处都飘满了我们革命军的白旗了。于是我们一队人便走向蛇山楚望台去集合,经过黄鹤楼的时候,你老师突然兴致大发,一下子跑到了上面去,脱下了一件血迹斑斑的白布褂子,用竹竿挑起,插到了楼檐上去。然后,他站到黄鹤楼的栏杆上,挥着一柄马刀,朝了我们呼喊道:‘革命英雄---王孟养在此。’他那时那股豪狂的劲道,我总还记得。”朴公又微微地笑了一下,停下来喝了一口铁观音。“要不是朴公今天提起,恩师那些事迹竟埋没了。”雷委员说道,“这些都该写入传里去的。”“可以写。”朴公点首赞许道,“那次起义,虽然事出仓促,由几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闯成了革命,可是也就是那么一闯,却把个民国给闯了出来呢。不过,平心而论,讲到才略机智,我要首推你们老师——”朴公竖起了一双寿眉,举起了大拇指说道。“恩师的才智实在是令人钦服的。”雷委员说道,“只可惜还没能展尽就死了。”“他倒真是做过了一番事业的。不过这不能怨天尤人,还是要怪他自己的性格。孟养—”第53页共53页,朴公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他确实太刚烈了。”说完朴公和雷委员对坐着,各自又默默地沉思起来。隔了一刻工夫,雷委员才轻轻地喟叹了一声说道:“不过,今天的公祭总算是风光了。难为人到得那么齐全,连王钦公、李贤公、赵冕公竟也亲自来了。”“哦——”朴公若有所思地说道,“我也有多少年没有见着他们了。他们几个送来的挽联,挂在灵堂里,我倒看到了。虽然王钦之和你老师有过一段恩怨,可见他对你老师也还是十分推重的。”“是的,朴公。”雷委员赶忙应道。“还有一句话,是你老师临终时留下来的:日后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柩移回家乡去。你去告诉他的那些后人,一定要保留一套孟养常穿的军礼服,他的那些勋章也要存起来,日后移灵,他的衣裳佩挂是要紧的。”“是的,朴公,我一定照办。’送走雷委员,朴公回到院子里的时候,冬日的暮风已经起来了,满院里那些紫竹都骚然地抖响起来。西天的一抹落照,血红一般,冷凝在那里。他又想起了半个世纪以前,辛亥年间,一些早已淡忘了的佚事来……(有删改)【注】①《梁父吟》:汉乐府曲名。相传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标题为“梁父吟”,用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影射王孟养的命运,用典巧妙,意蕴丰富而含蓄,增加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B.在冬日落晖中凭吊战友的朴公是一位老将军。黄昏是一天之暮,冬季是一年之暮,年迈是人生之暮:“迟暮”意象的并用,为文章增添了悲凉气氛。C.书房中悬挂的文徵明的寒林渔隐图、郑板桥的对联以及满院的紫竹,这些摆设与布置正面刻画出朴公的铮铮傲骨、儒将风范。D.作者刻画的人物群像中,既有浴血奋战的男儿,亦有胆识过人的女子。小说写活了一群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儿女。第53页共53页,8.身居台湾的白先勇在小说人物身上融入了深沉的家国情怀,请概括分析小说中人物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6分)9.小说中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7.答案:C8.①故土之思:王孟养落叶归根的遗愿体现了他将故国与故乡视为自己最终的归宿。②报国之志:王孟养等人奋不顾身参与革命,志在振兴中华。③家国同构:把王孟养等人的个人经历和辛亥革命这一国家、民族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④文化情怀:书房古雅的布置可见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答出任意三点即可)9.①使主旨更深刻:过去与现在相互映照,既表现出对英雄过去功绩的敬仰,又表现出对英雄现在结局的怅惋。②使人物更立体:拉开时间距离,让读者更全面了解王孟养的人物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现在勾起过去,公祭引发回忆;过去影响现在,回忆引发朴公的独立凭吊。(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陈设一个家(台湾)吴念真才一进门,屋内就传来一个气急败坏的声音:“你给我出去哦!”小梁刚开口说“我是电视台……”里头就已飞出来一个玻璃罐子碎裂在他脚前,一阵恶臭随之飘了过来。他仓皇地逃到屋外打手机,制片接到电话也一阵大骂:“你活该!我不是说过去之前先找里长吗?蠢!” 走过山路,看到远处有人在菜园除草,彼此隔空吼叫两三句,小梁就找到里长了。里长带着他再度走向那个场景时,小梁才仔细地观察四周的风景:举目所及,大部分都是杂草丛生的田地,零落的房舍不是弃置、失修,就是大门深锁。完全符合剧本的描述:一个人口外移严重、只剩少数老人独居或相依为命的萧条小村落。第53页共53页,里长说,他跟制片建议用老太太的家当场景,主要是想给她一点租金,“这也是功德一件,你说是不是?”他说老太太的先生早年是矿工,肺不好,过世时六十岁还不到;儿子是货车司机,很孝顺,没想到几年前出车祸死了。媳妇领了保险金带着孙子要离开时,村里人都骂,老太太说这样对孙子才好,“去都市把书读高一点,才不会像祖父和爸爸一样,用命换饭吃!”过去几年,老太太辗转各个建筑工地,帮人煮三餐赚钱过生活,几年前身体不好才回来,现在只靠领政府给的津贴过日子。有里长陪,小梁总算进到那间异味扑鼻的屋子里。老太太约莫七十岁,苍白、瘦弱,一头乱发,双腿好像都已经没力了,只能靠着助步的铁架在有限的范围里活动。不过,看到小梁,她倒是和善地笑着跟他道歉,说村子很少听见年轻人的声音,之前有几个年轻人进来她家里,结果“好像都是吃药的,不是来偷就是来抢,连铁门都整个给我拔去”!里长问她:“你是用什么武器丢这个少年的?”“一罐没吃完的酱菜啦,早上要吃的时候才知道长霉了。”她有点自责地说,“我哦,会被雷公打!”小梁回到制作组,演独居残障老人的女演员在发飙:“拜托哦,你们这样乱搞,我的形象到底还要不要?”也许被“形象”这两个字给提醒了,小梁忽然觉得那个演员从里到外一点也不像她所要扮演的角色。光那张脸就一点也不写实,老太太的脸有生命真实的痕迹,像古迹,而女演员的那张脸谁都看得出是曾经花钱拉皮过,如今逐渐崩垮而“加速折旧”,像被弃置的人工造景。几天后,小梁带着布景师到现场估价时,老太太已被搬到一家民宿暂住。民宿的人体贴地帮她梳洗过,加上人在清爽、明亮的房间里,比起前几天老太太简直判若两人,此刻的她就如同在现实或记忆里所惯见的那个形象鲜明的阿嬷。她把钥匙交给小梁,忽然拉起他的手说:“你都没在吃啊?手骨都没肉?”然后说以前工地的年轻人也一样“顾玩不顾吃”,接着吩咐说她屋子里那边有一瓮她做的酱菜,“第53页共53页,橱柜第二层有一罐豆腐乳,很好吃哦,早餐可以配稀饭,如果不嫌麻烦的话,可以搅碎,买一些鸡翅一起卤,知不知道?”离开民宿后,小梁忽然把车子停在路旁哭起来,布景师傅问了好久,小梁才说只是想到永靖的阿嬷。每次回永靖,阿嬷同样也是搬出一堆瓶瓶瓮瓮,非得把后车厢塞满了才罢休,同样也会交代爸妈哪一瓶哪一罐是她精心特制的、什么东西煮什么东西好吃。“可是,”小梁突然拉高声调说,“你知道吗?我爸妈根本不吃那些东西!趁年终大扫除时全部扔进垃圾车!这还不要紧,阿嬷打电话来问什么什么好不好吃,他们竟然还骗她说:好好吃哦!我觉得……我们真的好贱!你不觉得吗?”小梁讲完之后,车子里一片沉默。那出戏进行得波波折折。那个女演员每次化妆都让剧组整个停摆好几个小时,制片最后不得不痛下决心换人,“演艺界最难伺候的就是这种老是活在过去风光岁月的过气演员!”不过,开拍延宕让小梁逃过一劫。依原先的规划,必须在一星期内结束的改景和陈设作业,他竟然花了二十几天才完工。开拍前夕现场验收时,所有人几乎吓了一大跳:整个场景根本不只修改、陈设而已,而是近乎永久性的重建和装潢。漏水的屋顶换上了全新的水泥瓦,再配合拍摄需要做旧、种青苔,看得出用的全是真材实料。更夸张的是连镜头根本带不到的厨房、浴厕也都全部翻新,墙上甚至还装上专供行动不便的人使用的铁架。美术指导看到墙边一个不锈钢的矮架,问:“这干吗用?”小梁说:“阿嬷做了很多好吃的酱菜、豆腐乳什么的,以后就有地方放了。”制片说:“你怎么高兴怎么搞,我没意见,但是,预算就是预算,你别想给我多报一毛钱。”小梁说:“我知道,帮阿嬷陈设一个家的钱……我自己负责。”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3分)A.小说开头通过小梁的视角描写小山村杂草丛生、屋舍废置,这破败、萧条的景象为整篇小说奠定了贯穿始终的寂寞、悲凉的基调。第53页共53页,B.老太太开始丢酱菜赶小梁走,后来又送酱菜给小梁;最后小梁为老太太建一个放酱菜的架子——“酱菜”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C.由趾高气扬、矫揉造作的女演员来演独居残障老人,而像老太太这样的独居老人却缺少周围人的关爱,小说借此表达对冷漠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嘲讽。D.小说内容前后照应,如老太太说的“偷抢事件”与开头她的恼怒相呼应;小梁在路旁的痛哭,为后面“陈设一个家”的行动做铺垫。8.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9.小说题目“陈设一个家”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7D8.①自5.(5分)①自立自强。在儿子死去、媳妇离开后,她辗转于各工地,自力更生。②善解人意,宽宏大量:儿媳离开时,虽然村里人都骂,她却为儿媳辩解。③和善有爱心:她为自己的误解向小梁道歉,把自己做的酱菜送给小梁。(答出①点得1分,答出②③点各得2分,共5分。如回答性格直率,开头扔罐子赶走小梁,后来又很快道歉说“会被雷公打”,可酌情给分。)9.(6分)①题目“陈设一个家”,表层是指小梁拍戏时陈设布景,深层是指小梁为老太太的温情和遭遇打动,最后自己主动出钱为老人真正布置一个美观大方的家。(从情节角度看)②题目“陈设一个家”,含有小梁为老人陈设一个家,也是弥补对自己阿嬷的歉疚,获得心灵的安慰的愿望。(从人物角度看)③题目“陈设一个家”,寄寓了作者呼吁“远离‘表演’,真心关注独居老人,为他们送上家的温暖”的主旨(或“每个人心灵都需要温暖”或“为自己的心灵陈设一个家”)(从主题角度看)(答对1点2分,2点4分,3点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堂唢呐(节选)第53页共53页,王祥夫从早上到现在,一阵又一阵、一阵又一阵的唢呐声就从没停过。从宝树站的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山坡上的动静。父亲此刻正坐在那里抽烟,父亲的哥哥也就是那个瞎子在吹唢呐,背对着这边,所以只能看到他的背,有点儿驼,不知为什么瞎子的背都会有点儿驼。宝树对宝树媳妇说,我真的想不起他来了。宝树说还是很早很早的时候听父亲说过这件事。他们昨天还算了一下,真的都有五十多年了,这可不能算短,谁都不会想到他会突然回来。怎么说呢?这事让几乎是所有的人都觉得有那么点伤心,得到信儿的亲戚们都三三两两地赶过来了。人们差不多都快要想不起他来了,突然间,他回来了,就这么回事。不少人眼睛都红红的。站在宝树和宝树媳妇待的地方听唢呐声,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真够可怜的,远天远地地赶回来却没见上。宝树媳妇说。我想他心里现在是要多难过就有多难过。宝树说。听说瞎子的耳朵都特别好使。宝树媳妇说。他是用唢呐在哭。宝树说,就让他哭吧。其实那会儿找个人就说是你奶奶哄哄他也好。宝树媳妇又说了,他离开家都五十年了,村里找个岁数大的老奶奶,反正他也看不到,拉拉手,说说话,就说是他的亲妈,他就不会这么伤心了。再说,他也记不起小时候的事。唉。宝树叹了口气。你说的也许有道理,反正他也看不见。第53页共53页,山坡上边现在没有什么人了。上午的时候,人们都跟着上了山去了坟地,都以为会像往常那样很快就下来,但到了中午的时候,人们又都陆陆续续地下来了,而且都随便吃了一些东西,先垫补垫补。到了晚上,人们才会好好吃一顿庆祝一下。庆祝什么?庆祝宝树的瞎子伯伯从外边回来。因为宝树的这个瞎子伯伯,因为这个时隔五十年才从外边回来的人,村里要办一次大宴,杀了两头肥猪,蔬菜和鱼还有别的东西也都买了回来,当然还有酒。做饭的是本村的李本希,把东西差不多都已经做好了,不少女人在那里帮忙,香味已经传出好远。这顿饭是宝树父亲操办,宝树对父亲说这花不了多少钱,好好操办一下,这些钱我都出了。宝树说话的时候眼圈儿都红了,宝树父亲的眼圈儿也红了。你奶奶活着该有多好,她等啊等啊。宝树的父亲小声对宝树说。我奶奶真是应该多等几天。宝树也是想不起别的什么话了。真没几天,她就等不下去了。父亲说。鞋呢?宝树的父亲忽然想起那双鞋了,站起身忙去找鞋子了,这里翻翻,那里翻翻,那双鞋是宝树的奶奶给宝树的这个瞎子伯伯做的。鞋马上被宝树的父亲找到了,就放在柜子的顶上,用毛巾包着,鞋里放着一些枣。早上上山之前,宝树看着瞎子伯伯把那双鞋穿在脚上了,还正好。正好,妈做的鞋。宝树的父亲在一边说。正好,妈做的鞋。瞎子伯伯用手摸着鞋。宝树看见瞎子伯伯的眼里开始流泪,他不停地流泪,不停地用手摸鞋子。不息的唢呐声从山坡那边传了过来。这会儿,宝树的父亲还陪着他的哥哥天堂在上边,陪着他在父母的坟前吹唢呐。宝树的父亲不说话,一根接着一根抽烟;天堂也不说话,他在不停地吹,有时会停下来擦一下眼泪。包括宝树的父亲,人们都不知道天堂怎么会变成了个瞎子,人们知道他身上肯定会有不少故事,一个人在五十多年的工夫里没有故事才怪呢。人们都想知道这些,都想知道他被卖到了哪里?那家人待他好不好?那家人除了他之外还有些什么人?河南那边的人听说都很好。天堂待的那家人家是开响器班子的,所以天堂从小就学会了吹唢呐。还是在春节前,有人到家里来给宝树的奶奶采血,是两个公家人。宝树,还包括别的那些人都不知道公家人采血做什么,后来才知道是为了匹配。和什么人匹配呢?和当年被人贩子拐卖的一个人匹配。公家的人说,那个人有可能就是宝树父亲的哥哥天堂。公家的人这么一说,人们就再次想起了六岁上被人贩子拐走的天堂。但人们谁也想不到天堂过了春节竟然就突然回来了。人们去车站接他,一路上都发愁该怎么告诉天堂他娘刚刚去世的消息,谁也没主意,这太突然了,也让人太伤心了。第53页共53页,宝树对宝树媳妇说,他肯定还以为奶奶还活着,所以才急着往回赶。当年,人们都知道天堂的父亲,也就是宝树的爷爷,为了寻找六岁上被拐走的天堂出了车祸,当时就没了命。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而宝树的奶奶是年前才去世的,采完血,人们告诉她,采血是为了找她六岁上被拐走的天堂,要是对,天堂马上就可以回来和家人团圆了。宝树的奶奶激动得当时就大声哭开了,并且开始着手打铺衬做那双布鞋。人们都说宝树的奶奶是不应该做那双鞋的,是累坏了,现在村子里谁还做鞋?而她执意要做那一双布鞋,做完鞋,她突然就去了,没病没灾也像是不难受,忽然就去了。鞋子就放在柜子的顶上,被一条干净毛巾包着,宝树还记着奶奶往鞋里放枣子的情景,奶奶一边往鞋子里放枣一边还说,放几个枣在鞋里,天堂就会早早地回来了。回来吧天堂,你给娘赶快回来吧。宝树的奶奶对着那双鞋说。(选自《中国作家》,2021年第6期)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使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塑造瞎子伯伯的形象,“正好,妈做的鞋”看似是重复,实际上蕴含着兄弟二人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恩。B.小说多处写唢呐声,“从早上到现在”“从没停过”写出了唢呐声持续时间长,“一阵高一阵低,怎么听都像是在哭”写出了天堂内心的悲痛。C.小说采用平淡而忧伤的语调讲述了一个被拐卖的瞎子伯伯回家的故事,却能够将微妙的情绪传递给读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D.宝树奶奶做的这双鞋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物象,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被拐卖的儿子,往鞋里放枣更是展现了母亲对儿子回家的期盼。8.作者说:“好的小说要多多留有空白,一如书法中的飞白,线与线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气韵却在那里,所以才好看。”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的留白部分。(6分)9.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7.A“心理描写”错,文中通过肖像描写“第53页共53页,只能看到他的背,有点儿驼,不知为什么瞎子的背都会有点儿驼”、动作描写“他在不停地吹,有时会停下来擦一下眼泪”、语言描写“正好,妈做的鞋”塑造瞎子伯伯的形象,但没有心理描写。8.①天堂是如何被拐卖的。②天堂在河南养他的那户人家如何长大,如何学会了唢呐。③天堂的眼睛是怎么瞎的。④天堂的父亲是如何出的车祸。⑤天堂是如何寻亲,如何做血液匹配的。9.①小说主体采用顺叙的叙述顺序,中间插叙内容,使小说的叙述更加灵活丰富。②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宝树、宝树媳妇的视角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紧凑。③多用对话的形式,以宝树和宝树媳妇的对话、宝树和宝树父亲的对话、宝树父亲和宝树伯伯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以“唢呐声”为线索,展现了宝树伯伯天堂的心理世界,营造了小说悲伤的氛围。(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飞过蓝天韩少功它是一只名叫“晶晶”的鸽子,它饿了。平常,那个人早就回来了,老远打响一个长长的呼哨,“晶晶”飞过去,落在他的肩上,那个人会抚摸它,从口袋摸出一把稻谷或绿豆喂它。每当它飞向北山山谷从那里带回纸条,主人就会笑容满面,看完纸条后他会在地上翻一个斤斗,摸出一个闪亮的铁匣子塞进口里左右拉动,奇妙的声音就在这时发出来了。可现在,它正面临着孤独与饥寒。它的主人是一个外号叫“麻雀”的人。招工这件要命的事闹腾得他周身疲惫,结果对方还是摇头。“麻雀”必须投入最后的一搏,他长嘘了一口气,声音透出了沉重:“兄弟,这事只能你来帮我一把了。实在对不起,我舍不得你走,可有什么办法呢?人家居然看上你了……”主人看着它,不再说话,眼里有了亮晶晶的东西。第53页共53页,第二天一早,主人把“晶晶”塞进一个暗而闷的硬纸盒,鸽子扑扑地挣扎,主人找来剪刀,给它挖了两个方方正正的透气窗,然后提着纸盒出门了,它不再听到主人的说话声。它在剧烈晃荡的黑暗中不知过了多久,眼前突然变得明亮,“晶晶”本能地往后一坐,再猛地一弹,就箭一般射了出去。一个中年人的粗嗓门留在了它身后,一个小孩的哭泣声也留在了它身后。好教育云平台(w“晶晶”一头扑进了无边无际的开阔与自由。这地方空气太冷太干了,它记得家乡的群山中有个美丽的湖,还有主人圆乎乎的黑脸。它越飞越高。一早醒来,少了鸽子的叫声,他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这次鸽子外交同样失败,虽然好容易讨得了招工师傅的欢心,但在“公社推荐”这一关仍踩了地雷。此时,老队长正喊着他的名字,说:“还没吃早饭啦?要吹哨子了。上午在丝瓜地冲散粪。”“我……手痛。”他右手腕一弯,好像再不能伸直了,“哎哟哟,哎哟哟,怕是骨折了。”“那,那你就去看牛吧。”他实在不愿在这个山冲与泥粪打交道了。记得六年前刚下乡时,他有多么火热的幻想呵。他是瞒着母亲转户口的,是揣着诗集偷偷溜进下乡行列的。他渴望在瀑布下洗澡,在山顶上放歌,他还想靠自学当一个气象专家或林业专家。是什么使他学会了手腕表演术呢?他想不太清楚。他只知道,第一次招工给人们的震动太大了。现在一个个都走了,连山那边那位热情为自己掌管衣服钱粮的姑娘也一走就没了音讯。“晶晶”感谢那只灰鸽,要不是它,自己早被老鹰撕成碎片了。灰鸽飞走了,不一会儿,带来一大群鸽子,这是个多么热闹的群体呵。咕咕咕——“晶晶”听出了它们的欢迎和安慰。它吃饱了,喝足了,但还在东张西望。这里的一切没法使它忘记“那个地方”“那个人”,它怎么能停留在这里?不,我要寻找!他开始了新战略,他打定主意要让他们(当地领导)六神不宁放他走。那天,他在公社秘书面前耍赖,不几天,秘书的话就风传下来了:“那个叫‘麻雀’的,简直是城里的街痞子。”第53页共53页,今天看牛当然也不能太老实。一上山,他就一个大字躺在地上睡觉,结果收工时发现少了一头黑牛。社员们对他投射埋怨的目光。它飞向南方。记得那天的暴风雨,真是惊心动魄,被风一次次掀倒,但它继续挣扎着向前,向前。现在终于有希望了,所见的多么眼熟呀!对于“晶晶”来说,寻找成了生命的寄托和生活的目的。晨光从大树的枝缝里筛落,蜜蜂和蝴蝶又开始了工作……这里没有工作,这里有的是笑骂,扑克牌,空酒瓶以及来自父母的汇款单。“麻雀”现在已经学会了打扑克输了以后钻桌子和夹耳朵,学会了骂人……这天,外号叫“瓦西里”的黑大个说:“你太懒了!今天罚你去打鸟或抓鱼。”他没有争辩,提起气枪出发。“麻雀”转了两个山冲,并未见到鸟。忽然,有鸟叫的声音传来,就在不远处。他赶快上子弹,弓着腰潜身树下,悄悄向前方运动。嘣——糟糕,慢点,它还没走,再来一下。嘣——它闪了一下,就栽了下去。打中啦!他一跃而起,跑过一个草坡,看到了苞谷地里的尸体。这原来是一只鸽子。不过它太瘦了,也太脏了,全身都是泥灰。它是谁家的鸽子?射手想起了什么,上前捡起鸽子,摸摸鸟嘴边黑色的血污,身上的泥垢,大腿上化脓的伤口,还有胸前稀疏欲脱的羽毛。突然,他眨眨眼,惊得脸色突变:它腿上有一条破烂褪色的红绸带,还系着一个眼熟的鸽哨。“晶晶!”他大叫了一声。他捧着逐渐冷却的鸽子,带血的手指在哆嗦。入夜了,他的思绪总离不开“晶晶”。不可想象,蓝天这么大,路途这么远,遥遥千里云和月,它居然成功地飞回来了。当他酒酣昏睡时,它却在风雨中搏击前进,喷吐着满嘴的血腥气味向他一步步接近。像突然悟到了一种什么,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把上衣往肩头一搭,走向门口。“我……再也不到这里来了。”“‘麻雀’,你不要太娘娘心肠吧?不就是一只鸟么?”第53页共53页,他默默地走了,沿着山路走向自己的家,那里有他的柴刀、锄头、扁担,还有口琴和鸽巢,以及散发出桐油香味的斗笠。(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作者韩少功是一位具有知青生活体验的作家,他在文中刻画了知青“麻雀”的形象,真切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留给人们心灵的创伤。B.送走心爱的鸽子,“麻雀”依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采取了消极怠工的办法离开了农村,“晶晶”早已被他忘记了。C.出乎读者的意料,故事的高潮并不是历经苦难的“晶晶”找到了自己的主人,完成了自己长途跋涉的飞行理想,而是“晶晶”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D.主人“麻雀”和鸽子“晶晶”都在不停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最终“晶晶”殷红的鲜血,引起了“麻雀”灵魂的震撼。8.请简要分析“麻雀”对“晶晶”的心理变化过程。9.双线结构是这篇小说结构的鲜明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B8.①满怀理想时:“麻雀”爱“晶晶”,“晶晶”也爱主人。“晶晶”是“麻雀”的伙伴,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患难与共的伴侣,他们之间达成了不需任何言语就有的默契。②被招工和进城“闹腾得他周身疲惫”时:“麻雀”对“晶晶”是难舍难分而又无可奈何。“麻雀”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忍痛把心爱的“晶晶”送给招工的师傅,送到遥远的北方去。③见到“晶晶”死于自己的枪口下时:理想幻灭的“麻雀”感到了沉痛,进而引起了对生活深邃的思索,“麻雀”的灵魂重获新生,他回到了乡村的怀抱。9.小说采用双线结构:①一条情节线索是一只取名为“晶晶”的鸽子,它被主人送给了喜欢鸽子的招工师傅,带到了遥远的北方,但“它”从新主人手里逃出,并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与飞行,最后“晶晶”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②另一条情节线索是一个外号叫“麻雀”的知青,在“鸽子外交”失败后,他沉沦了,开始消极地“反抗”,执行所谓“新战略”。最后,“晶晶”从遥远的北方飞回来,却被“麻雀”一枪击毙。③这两条情节线索交织穿插,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使作品成为统一的整体;这样安排避免了平铺直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第53页共53页,【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综合赏析能力。B项,“虽然把心爱的鸽子‘晶晶’送给了招工师傅,但‘麻雀’仍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最终只能采取消极息工的办法离开了农村”表述错误,从原文后半部分的“晨光从大树的枝缝里筛落,蜜蜂和蝴蝶又开始了工作……这里没有工作,这里有的是笑骂,扑克牌,空酒瓶以及来自父母的汇款单。‘麻雀’现在已经学会了打扑克输了以后钻桌子和夹耳朵,学会了骂人……”,“他默默地走了,沿着山路走向自己的家,那里有他的柴刀、锄头、扁担,还有口琴和鸽巢,以及散发出桐油香味的斗笠”这些信息可知,“麻雀”并没有离开农村。故选B。【8题详解】好教育云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题目要求简要分析“麻雀”对“晶晶”心理变化过程。作答时结合人物活动,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要关注人物的外部表情,人物的外部表情也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变化。文中叫麻雀的主人公是一个知青,开始时满怀理想,“记得六年前刚下乡时,他有多么火热的幻想呵。他是瞒着母亲转户口的,是揣着诗集偷偷溜进下乡行列的。他渴望在瀑布下洗澡,在山顶上放歌,他还想靠自学当一个气象专家或林业专家”,“老远打响一个长长的呼哨,‘晶晶’飞过去,落在他的肩上,那个人会抚摸它,从口袋摸出一把稻谷或绿豆喂它。每当它飞向北山山谷从那里带回纸条,主人就会笑容满面,看完纸条后他会在地上翻一个斤斗,摸出一个闪亮的铁匣子塞进口里左右拉动,奇妙的声音就在这时发出来了”,鸽子是他的梦想,是他跨越现实的梦想,此时“麻雀”爱“晶晶”,“晶晶”也爱主人。但是在后来他在下乡过程中郁郁寡欢,“第一次招工给人们的震动太大了。现在一个个都走了,连山那边那位热情为自己掌管衣服钱粮的姑娘也一走就没了音讯”,他想离开农村,进城里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将“晶晶”送给招工的师傅,送到遥远的北方,内心充满了不舍与无奈,“一早醒来,少了鸽子的叫声,他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但是,送走“晶晶”后的“麻雀”依然没有改变现状,“第53页共53页,这次鸽子外交同样失败,虽然好容易讨得了招工师傅的欢心,但在‘公社推荐’这一关仍踩了地雷”。最后当“晶晶”千辛万苦飞回时,却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晶晶”殷红的鲜血,“他捧着逐渐冷却的鸽子,带血的手指在哆嗦。入夜了,他的思绪总离不开‘晶晶’。不可想象,蓝天这么大,路途这么远,遥遥千里云和月,它居然成功地飞回来了。当他酒酣昏睡时,它却在风雨中搏击前进,喷吐着满嘴的血腥气味向他一步步接近。像突然悟到了一种什么,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把上衣往肩头一搭,走向门口”,“晶晶”的死引起了“麻雀”灵魂的震撼,同时也引起了他对现实和生活深邃的思考,在灵魂上重获新生,最终他回到了乡村的怀抱,“他默默地走了,沿着山路走向自己的家,那里有他的柴刀、锄头、扁担,还有口琴和鸽巢,以及散发出桐油香味的斗笠”。好教育云【9题详解】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双线结构是这篇小说结构的鲜明特色。题目已经告诉我们本篇小说采用的是双线结构,而小说中出现两个形象,即鸽子“晶晶”和知青“麻雀”,那么本篇小说的两条情节线索就分别为鸽子“晶晶”和知青“麻雀”,作答时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即可。一条情节线索是鸽子“晶晶”因为主人的需要,被送给了喜欢鸽子的招工师傅,带到了遥远的北方,但“它”从新主人手里逃出,“本能地往后一坐,再猛地一弹,就箭一般射了出去”,并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与飞行,“它怎么能停留在这里?不,我要寻找!”“它飞向南方……但它继续挣扎着向前,向前。现在终于有希望了,所见的多么眼熟呀!对于‘晶晶’来说,寻找成了生命的寄托和生活的目的”。最后“晶晶”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鸟嘴边黑色的血污,身上的泥垢,大腿上化脓的伤口,还有胸前稀疏欲脱的羽毛”。另一条情节线索是一个外号叫“麻雀”的知青,因为自己想要回到城里,把鸽子送给了喜欢鸽子的招工师傅,但是“一早醒来,少了鸽子的叫声,他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这次鸽子外交同样失败,虽然好容易讨得了招工师傅的欢心,但在‘公社推荐’这一关仍踩了地雷”,他的心愿没能实现,他沉沦了,开始消极地“反抗”,“他开始了新战略,他打定主意要让他们(当地领导)六神不宁放他走”。文章最后,“晶晶”历尽千辛万苦从遥远的北方飞回来,却被“麻雀”一枪击毙,“麻雀”“第53页共53页,捧着逐渐冷却的鸽子,带血的手指在哆嗦”,“他的思绪总离不开‘晶晶’。不可想象,蓝天这么大,路途这么远,遥遥千里云和月,它居然成功地飞回来了。当他酒酣昏睡时,它却在风雨中搏击前进,喷吐着满嘴的血腥气味向他一步步接近。像突然悟到了一种什么”,他对生活进行了深邃的思索,他的灵魂重获新生。这两条线索在文中交织穿插,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使作品成为了统一的整体;这样安排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层次感,避免了平铺直叙,也丰富了作品的意蕴,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第53页共53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1-03 21:41:37 页数:53
价格:¥8 大小:169.00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