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国通用】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实用,必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1

2/41

剩余3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全国通用】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专题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2专题三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3专题四中外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7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及科技成就………………………………………………11专题六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15专题七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19专题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抗争………………………………19专题九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重要会议………………………………………………22专题十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24专题十一20世纪的战争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24专题十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26专题十三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南京、北京地方史……………………………………………28-41-\n专题十四中国古代经济……………………………………………29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2.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3.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一)双重作用。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元朝的民族融合。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如秦朝暴政。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的发展。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如明清时期。(二)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史上,秦、汉、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君权,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产生了怎样影响?-41-\n①措施: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制造大批“文字狱”。②影响: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的发展;不过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虽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专题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前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由汉、蒙古、回、藏等56个民族组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历史,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纵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其中分裂时间仅700年左右。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大民族,有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分裂只是短暂的、相对的、次要的,统一是主要的趋势。一.秦朝建立,秦始皇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使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军事上,北击匈奴、移民戍边、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地区、修筑灵渠等,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中国之制的开始二.汉朝初步发展。汉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初步发展。汉武帝时,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使西北边郡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西汉朝廷西域都护的设置,从此西域(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拓了汉朝的疆域。汉武帝的大一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统一、稳定和巩固。中国之境的开始三.隋唐时期繁荣: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隋朝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完成全国统一;唐朝时,对少数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和谐。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加强对新疆的管理。四.元朝新发展: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政治上,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疆域空前,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政府设立彭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唐朝以来的民族迁徙、融合,到元朝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元朝时,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41-\n五.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疆域空前;对外关系上,为了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安全与领土的完整,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管辖,如在西藏,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并形成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新疆: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驻军。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知识拓展】★中国历史上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1、和亲:①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②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中期,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和同为一家”。作用: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2、战争: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南疆,兴修灵渠。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③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④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结果辽宋议和(澶渊之盟),夏宋议和,民族政权并立。⑤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影响:一方面,促进民族融合,促使和平局面的到来。另一方面,破坏了经济,给人民增加了负担。3、册封①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六诏首领;②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作用:有效的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4、设置机构(官职)①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41-\n②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③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④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⑤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1884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边防,维护了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高潮: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五胡内迁,与汉族杂居,北方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2、辽宋夏金元时期: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的并立,推动了民族融合;元朝统一,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元朝时,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同边疆各族共同开发边疆地区;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较早进入中原契丹、女真等族,已经汉化;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民族融合是历史上进步的和经常的现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前提。也是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①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域。②清朝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③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①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隶属中央;东汉的班超经营西域;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②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后,设置伊犁将军;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③1955年设立新疆自治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①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41-\n②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③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④明朝时,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⑤1943年《开罗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均在国际法上明确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签署投降书,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台湾与大陆之间曾出现哪几次分离?三次分离有何不同?(三次分离,两次回归)答:古代:①荷兰殖民者霸占台湾;(回归: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近代以来:②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③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叛逃、盘踞台湾,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台湾问题的由来:答:1949年,从祖国大陆败退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至今。★阻扰祖国统一的因素:答:岛内“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破坏干涉。★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原则、方针是什么?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武力解放台湾,其理由是什么?答:(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是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我国有权采取一切手段捍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不放弃武力,主要是针对台湾独立和外国干涉而言。★说说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台独注定失败;(3)《反分裂国家法》为台湾回归奠定了法律保障;(4)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5)我国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成功实践,说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完全可行和科学的……专题三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41-\n中国历史部分1.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主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派代表时间主张影响儒家孔子春秋晚期为政以德、爱人、仁、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体现以德治国的方略。中国之教的开始孟子战国仁政、春秋无义战、资源持续利用、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反对一切战争体现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老子春秋晚期朴素辨证思想(祸福论)事例:滴水穿石、以柔克刚庄子战国无为而治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反对非正义战争体现和平发展的主题(诺贝尔和平奖);体现和谐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法家韩非战国末期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改革秦始皇采纳,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现依法治国的方略。★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利用的思想工具: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知识拓展】★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界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①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②秦朝:焚书坑儒;③西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从而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2.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及主张:-41-\n(1)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长处,抵抗外国的侵略);著作:《海国图志》(2)严复:戊戌变法时期启蒙思想家。主张:效仿西方,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译著:《天演论》。3.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影响。(1)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运动(严复):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2)辛亥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思想理论基础。4.邓小平理论——中国现代史邓小平理论含义: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实质(本质):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斯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知识拓展】启示:革命和建设要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世界历史部分1.文艺复兴——14、16世纪(1)开始的国家:意大利;(2)实质:资产阶级新思想文化的运动。(3)核心指导思想:人文主义(4)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知识拓展】★文艺复兴——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2.启蒙运动——18世纪-41-\n(1)核心思想: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2)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3)孟德斯鸠: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4)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传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例题】列举14-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反封建思潮(资产阶级思想运动)①14-16世纪意大利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②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伟大实践:巴黎公社是第一次的伟大尝试——失败;俄国十月革命是第一次的成功实践。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一.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1.商鞅变法----治国不一道,便(pian)国不法古。(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1)时间:公元前356年;(2)人物:秦国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3)性质:封建制改革;(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农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最能打击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为郡县制打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5)影响(P七上75)2.北魏孝文帝改革(1)时间:4世纪;(2)性质:封建制改革;(3)目的: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4)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典故:胡人汉服、胡服骑射;(5)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二.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1、洋务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外有西方列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2)代表人物(见知识点)(3)根本目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4)-41-\n结果: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5)影响(见知识点)2.戊戌变法(1898年)(1)背景(引发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2)领导者:康有为和梁启超(3)性质: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结果:变法触动了掌握实权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历时103天失败,故称“百日维新”。(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5)失败原因:维新派没有实权,三、中国现代史上的改革1、土地改革(1950~1952)①、土地改革的开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内容)。②、土地改革的意义见知识点或课本2、三大改造(1956年)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所有制转变,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改革开放(1978年)①农村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城市改革: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③对外开放:最早的经济特区: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作用: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的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知识拓展】★中国的农村改革历程:(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41-\n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建国后: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次严重失误)——1978年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例题1】材料:歌曲《走进新时代》中唱到“站起来”“富起来”“开创未来”《春天的故事》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1、“春天的故事”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指的是什么?与党的哪一次会议相联系?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2、这个老人是谁?邓小平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 指什么? 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4、1992年这位老人写下“诗篇”指什么历史事件?1992年南巡讲话6、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有哪些?举例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刘邓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指挥淮海战役。社会主义建设: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路线;一国两制的构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五大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一.伯利克里改革——古希腊雅典(1)时间:前5世纪后半期;(2)人物:伯利克里;(3)性质:奴隶制改革;(4)内容:①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公民可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5)影响: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但本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二.日本历史上由弱到强的两次改革1.大化改新(1)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2)人物:改革派(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孝德天皇”执政;(3)性质:封建制改革;(4)学习对象:中国隋唐制度;(5)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41-\n2.明治维新(1)时间:1868年;(2)人物:明治天皇;(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5)影响: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理。【知识拓展】★日本发展上的三次飞跃: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列举日本古代拜认的第一位老师、近代拜认的第二位老师的国家、学习的内容。①古代的老师中国;近代的老师西方列强。②古代学习中国隋唐封建制度;近代学习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制度。三.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1)时间:1861年;(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点。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四.前苏联的历次改革1.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1)“新”的表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2)意义: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3.戈尔巴乔夫改革经过: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知识拓展】★列举世界历史上俄国国名的演变:沙皇俄国(1917年3月以前)、俄国(1917年3-11月)、苏维埃俄国(1917年11月-1922年)、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俄罗斯(1991年底至今)-41-\n六.美国——罗斯福新政(1)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2)“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说明: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知识拓展】★美国、德国、日本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不同改革的比较1.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答:区别:①社会背景不同。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分化;中国方面-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②领导力量不同。日本方面-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中国方面-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但根本无法实施。③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方面-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形成,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方面-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掀起了瓜分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④结果不同,日本方面-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方面-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②都是资产阶级发动的③都促进了思想的解放④都准备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2.简要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是历史的转折点,都有利于资本的发展;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2)不同点:日本改革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严重的民族危机。3.中国和前苏联的改革的不同后果及其启示:(1)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41-\n(2)前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苏联改革失败给我们的启示:(1)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2)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3)改革要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4)改革要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正确对策。★列举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点。都是在确保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调整政策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4)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及科技成就一.中国古今代历史上科技成就(中考考点涉及)1、青铜铸造,商朝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2、数学①《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一部数学名著。②"圆周率":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3、医学①华佗:东汉医学家,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②张仲景:东汉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写成《伤寒杂病论》③李时珍:明朝医药学家,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补充:-41-\n绘画艺术的兴盛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书法艺术的精进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4、四大发明①造纸术:西汉早期出现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造出了“蔡侯纸”,后直接或间接传至世界各国。②印刷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400年。③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④火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唐朝中期的书籍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知识拓展】★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火药传入欧洲后,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取得革命的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欧洲航海技术的进步,成为新航路开辟和新大陆发现的重要条件。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例题】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中国人却用它作爆竹敬神;外国人用罗盘针航海,中国人却用它看风水;外国人用鸦片医病,中国人却拿来当饭吃……——鲁迅《电的利弊》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的什么问题?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41-\n5、古代科技巨著①《水经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②《齐民要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所著。这部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③《天工开物》: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所著,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这部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④ 《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所著,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6、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两弹元勋:邓稼先):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③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州一号”。(2)袁隆平: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籼型杂交水稻),被国际农学界称为“杂交水道之父”。(3)863计划:1986年3月,4位老科学家向中共中央写了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一封信,历史上称为“863计划”。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7个领域作为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第8个领域。【知识拓展】★学习科学家的精神:要学习科学家成功的经验,适应时代需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勤奋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重视品德修养,注重科技创新、刻苦钻研。二.世界历史上的科技成就1、列举世界历史上科学家及主要成就;①瓦特改良蒸汽机、②“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灯、③牛顿的力学理论体系中“力学三定律”对自然科学贡献最大、④达尔文的进化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推翻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⑤爱因斯坦(20世纪伟大科学家)的相对论,推动物理学革命,为原子弹和原子能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打开原子时代大门。2、三次科技革命-41-\n比较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或电力革命)第三次(新的科技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完成时间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末20初正在进行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内燃机的发明、电力广泛应用,电气化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性发明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的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理论基础牛顿的力学法拉第的电磁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领先国家英国美、德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电气化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对生产关系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进入的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网络信息时代交通工具汽船(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艇、飞机宇宙飞船动力能源改良的蒸汽机(煤炭)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核能共同影响1.改进了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3.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不断调整;4.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形成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格局,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并形成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5.影响了世界工业布局,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思考、启示1.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1-\n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展,都要依靠科学技术,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4.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5.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必须实行改革,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东方从属于西方。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积极迅速发展,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掠夺原材料和市场,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一方面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是中国逐渐陷入资本主义市场。思想上,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如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加紧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后的中国再次成为被掠夺的重要目标。列强通过一系列侵略活动,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思想上有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为学习制度,如严复、资产阶级维新派。从整体上看,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发展民族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抓住机遇,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有增加了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难度。总之,我国应积极参与竞争,趋利避害。启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我国的对策-41-\n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3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4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5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立志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知识拓展】★举例说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为什么?怎样兴利除弊?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以为人类创造财富,造福人类,但利用不当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比如原子能可以建核电站,也可以造原子弹。克隆技术用于医学,会造福人类,但克隆人会带来社会道德问题。②掌握科技,让它为人类造福,加强科技工作者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规范科技的运用和操作。【例题】1.“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在19世纪5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缩短为7年,70年代以后只需3—5年。”这反映了新科技革命的什么特点?新科技革命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2.科学技术一旦运用于生产过程中,就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占5%~10%,现在已达到50%以上,有的发达国家甚至达到80%以上。这反映了新科技革命的什么特点?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5%下降到3%;同时,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业的人口从15%上升到72%。这说明了什么?新科技革命引起了经济结构变化。专题六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概况: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2.中外交往史实(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41-\n(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玄奘西游天竺,带回很多佛经,传播了佛教文化,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促进了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3)明朝:①郑和(马三宝)下西洋(印度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维护国家统一。3.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国力强盛。(2)隋唐时朝:遣唐(隋)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交往活跃;国家繁荣富强。(3)明朝:郑和下西洋。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启示(认识):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如隋唐时期因为开放而繁荣;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就落后,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二.近代中国的外交(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1)主要的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①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③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⑤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2)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外交关系的影响影响:通过这些条约的签订,外国列强从中获得许多特权,比如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开设工厂等,一方面,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也被打破了,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同时,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动与外国交流,比如,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知识拓展】★中国近代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与今天的对外开放的本质区别。-41-\n①前者是中国被迫,便利外国资本输出,剥削廉价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进行经济掠夺,具有强迫性、侵略性;②后者是中国主动,便于引进外国资金、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具有主动性、主权性。★近代中国的外交启示:只有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地维护祖国的安全与统一。三、新中国的外交1.新中国的主要外交成就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20世纪50年代的成就(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③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26届联合国大会);1972年中日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④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知识拓展】★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香港、澳门问题顺利解决的根本原因:成功地运用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⑤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2.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新中国的外交启示: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41-\n中日关系1.古代、近代和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特点及史实。(1)古代:①特点:友好往来,源远流长。②史实: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2)近代:①特点;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感情。②史实: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3)当代:①特点;既合作又斗争。②史实:合作--1972年中日建交、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斗争--东海油汽田危机、钓鱼岛危机【知识拓展】1.目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近年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罪行;首相等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两次侵略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答: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②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意义: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3、从中日战争中,日本可吸取的历史教训有哪些?①放弃军国主义,走和平发展之路;②正视中日关系史的那段不幸经历,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国民和青年时代;③警惕和禁止任何形式的军国主义思潮和势力的重新抬头;④要珍惜和维护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要随着时代的前进推动中日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4.从“日本篡改中学历史教科书事件”到“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影响和我们的态度:-41-\n答①实质:日本政府否认侵略罪行,美化侵略,推卸战争责任,为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②影响: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损害中日关系,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③我们的态度:我们应牢记历史,正视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活;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居安思危;我们须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共创友好和平未来。5.日本应如何正确对待侵华战争?①正视历史,深刻反省战争犯下的罪行;②信守和平承诺;③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④与周边地区和国家友好相处。6.对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两颗原子弹事件的认识:①加快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②悲剧的元凶是日本军国主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应该将日本法西斯与日本人民加以区别;③核技术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但是利用不当,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中美关系:1.近代:①八国联军侵华,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获得大量赔款与一系列特权;②1922年华盛顿会议,迫使中国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③解放战争:扶蒋反共的政策,扶植新的代理人。2.现代:①建国初:封锁禁运包围威胁、敌视态度、外交孤立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70年代: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中美正式建交,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知识拓展】★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如何?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中美联合公报》和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专题七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中国近代史是列强侵略中国并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和《南京条约》:中国开始-41-\n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和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和《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和《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国家1、英国、法国:(1)资本主义国家为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商品输出,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2)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此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俄国(古代史: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据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2)19世纪中期,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并于1871年占领伊犁。80年代,中俄签约,中国收回伊犁,俄国割占中国西北一块领土,并索取大量赔款。(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美国(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积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50年,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组织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4、日本(古代史:元末明初,倭寇入侵中国沿海地区)(1)1894年,发动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1-\n(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专题八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一.中国近代化探索(学习西方三步走)1、学习西方技术:封建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中央:奕;目的: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自救运动,维护清朝统治。2、学习西方政治制度:a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戊戌变法(开启中国政治近代化);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维护清朝统治。b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孙中山;主张: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三民主义)3、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南陈北李);口号:民主和科学。【知识拓展】★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由学习西方科技到效仿政治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魏源、洋务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孙中山、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分别是什么?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鸦片战争和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分别发生的变化:(1)政治: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文化:掀起了学习西方热潮,从学习科技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其中魏源和洋务运动学习科技、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思想文化。二、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1、地主阶级:抵抗派(爱国官兵)-41-\n①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取得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②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③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80年代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④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200余名战士英勇杀敌,壮烈殉国。结果: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技术落后等因素,抵抗失败。2、农民阶级:(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背景: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灾难;清朝的腐朽封建统治和沉重剥削。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加之战略上失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2)义和团运动(1899——1900)背景:19世纪末,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外国教会欺压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来挽救民族危亡。结果: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意义:是中国近代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性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知识拓展】★启示:近代前期各阶级的探索和抗争取得了一定成果,他们提出的救国纲领一个比一个进步,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的重担落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一、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活动(一)开端:1.1919年的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共的诞生创造了条件。2.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领导工人运动。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知识拓展】★五四青年节:每年的5月4日,纪念青年学生五四运动。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建党节:每年的7月1日;因为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国民革命时期(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41-\n1.1924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参与了黄埔军校的创办,参加并推动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1927年,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三)土地革命时期(又称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1.1927年,中共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后组建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这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2.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长征取得了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知识拓展】★建军节: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每年的8月1日是八一建军节)★长征精神的内涵: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不怕吃苦、开拓等。★重走长征路的意义: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长征精神、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四)抗日战争时期:1.1936年,中共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1945年的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知识拓展】★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决定性因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人民全民族的团结抗战)。★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五)解放战争时期1.1945年,中共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2.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后,中共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转入战略进攻,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知识拓展】-41-\n★国共两党关系变化(两次合作、两次分裂)时期时间标志统一战线影响原因北伐战争1924-1927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革命统一战线(合作)—第1次合作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土地革命1927-193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峙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带来可乘之机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抗日战争1937-1945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合作)—第2次合作取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解放战争1946-1949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对峙祖国至今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启示团结则中华民族兴旺和崛起,分裂则对中华民族是战争和灾难。今天,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专题九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重要会议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专题八中关于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活动【知识拓展】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遭受的重大挫折有哪些?①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②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文化大革命。2.从“革命道路”、“生死攸关的会议”、“建国后的伟大转折”三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从幼稚走向成熟?①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②为了纠正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41-\n,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重要会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会议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上海,2.遵义会议——建党以来的第一个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1935年,贵州遵义3.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延安4.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筹备开国大典)而召开。1949年9月,北平【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1)创作于1935年,抗战时期,田汉词,聂耳曲。(2)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日本侵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3)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救亡图存、抗日救国。(4)为什么和平建设时期还将这首歌曲作为国歌?目的是提醒人们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发扬抗战精神,实现民族振兴。(二)建国后的会议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中共八大(1956年9月)——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4.十二大:1982年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十三大:1987年召开,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6.十四大:1992年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7.十五大:1997年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8.十六大:2002年召开,把“三个代表”的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知识拓展】-41-\n★新时期中新的表现: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35年遵义会议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都具有转折点意义;都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都确立了党的正确领导核心。★1956年中共八大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1)都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最主要相似点(两次会议的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3)作用:八大为社会主义建设开了好头,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4)结果:前者制定的路线和政策没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不久被“左”倾错误代替;后者的精神得到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向前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共八大的继承和发展。专题十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一.通过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英、法、美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9年)2.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1789.7.14~1814年)3.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4.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二.通过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本、俄国1、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六、七年代2、俄国1861年改革。【知识拓展】★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的共同点:都强调权利平等、自由,受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美国、法国、英国的政治体制:美、法确立民主共和制;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评价林肯:-41-\n①林肯领导美国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并因此而献身,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②林肯政府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对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启发:①军事和法律手段是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方式;坚决反对②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最大的努力和平统一;③坚决反对“台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针对“台独”分裂势力和国际上干涉中国内政的反华势力,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国家统一。专题十一20世纪的战争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一.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1914——1918年1939——1945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发动国、军事集团德国、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德国、意大利、日本国际会议:战后:1919年巴黎和会1921年华盛顿会议(1)华盛顿会议:1942年1月(2)雅尔塔会议:1945年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影响①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②性质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③一战后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①前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人口卷入,范围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世界范围的战争,也是一场空前浩劫,几千万人失去生命,无数财产被毁。②二战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二战胜利的原因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法西斯恐怖独裁反人类、反社会,违背历史潮流的,威胁世界和平,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改变了力量对比,为战胜法西斯国家提供了有力保证。-41-\n二战的教训(1)各大国在战争开始不应推行绥靖政策,应将法西斯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2)各大国应早一点消除因政治制度的不同而产生的隔阂,积极联合;(3)在战争初期对遭受法西斯势力侵略的弱小国家给与物质和道义上的帮助等。二战的启示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②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③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团结就是力量。④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如何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并积极反对霸权,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②各国人民之间只有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才能有力地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最终避免战争。【知识拓展】★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相同点:第一,根本原因相同: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的结果。第二,战争的结果都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联和联合国)。不同点:第一,大战爆发的目的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双方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制度;与之相反,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人民,进行的是以打败法西斯,争取人类安全、社会进步为目的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第二,大战爆发的形式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很快进入全面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了一系列局部战争后才爆发全面战争。第三,大战的责任和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战争双方共同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挑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二.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1.凡尔赛体系的形成.-41-\n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又分别同“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的和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2.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美日等国签订了《九国公约》等,华盛顿会议及其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战胜国建立新的国际关系1919年的巴黎和会和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及其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该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知识拓展】★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中国外交失败的说明道理及启示:①道理:“弱国无外交”,帝国主义列强的外交政策是实力政策,半殖民地中国在外交上没有独立权。②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两个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中国是此会议的最大受害国。(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关系(世界政治格局)1.冷战政策和两极格局的形成(1)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军事上——1945年5月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冷战政策的直接结果(对世界局势的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①两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社会主义阵营);②两极格局的形成的标志:1955年5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北约和华约的成立);③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2.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新变化新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一个相对稳定的新世界格局迄今还没定型。-41-\n【知识拓展】★“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归纳世界格局的变化1.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二战后冷战政策开始,形成两极格局;3.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专题十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美国“一枝独秀”到美国、欧盟、日本“三足鼎立”1.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9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繁荣表现: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尤其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原因: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重要原因);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原因);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根本原因)(2)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原因: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2.西欧经济的发展:欧盟: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①欧盟成立时间:1993年;使用单一货币:欧元;②欧盟内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见知识点第24页;②作用: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③对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的影响:政治上,有力冲击着美国的霸主地位和美苏的两极格局,美国的霸主地位衰落;经济上,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独霸变为欧盟、日本、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3.日本的崛起(1)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①特点:20世纪70年代,日本成为美国之后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41-\n②原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时期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繁荣;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科技成果,发展教育和科技。(2)80年代,日本实施“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知识拓展】★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都有美国的扶持;都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都采取了适当的经济政策。★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抢抓机遇,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2)影响:略见知识点第25页(3)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①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国加入WTO的时间:2001年11月),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顺应潮流积极加入;②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③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专题十三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南京、北京地方史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41-\n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评价: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科技和社会进步。★与南京有关的主要史实:①六朝古都(吴国、东晋、宋、齐、梁、陈)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③太平天国运动都城④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⑤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⑥1937年,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三十万人⑦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五、重要城市的历史1.北京:主要史实:①隋朝大运河(涿郡)、元朝大运河和海运及都城(大都)、②明成祖迁都北京。③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④五四运动前期中心。⑤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的开始)。⑥解放战争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的首都(北平改为北京)成为政治中心。2.上海:主要史实:①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之一。②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和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③新文化运动兴起(在上海陈独秀创办《新青年》)。④五四运动中心转移(6月初,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成为主力。)⑤“一大”(中共诞生)、“二大”在上海召开。-41-\n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失败。⑦抗日战争中,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⑧改革开放后,成为开放城市,浦东开发区成为国际化的经济、金融中心,2001年承办APEC会议。3.武汉:主要史实:①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武汉汉阳铁厂)。②1911年,爆发武昌起义(辛亥革命)③北伐战争时期武昌战役,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④一五计划期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4.南京:主要史实:①六朝古都(吴国、东晋、宋、齐、梁、陈)②明朝时丝织业后来居上、明朝全国性商贸城市③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④太平天国运动都城⑤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⑥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⑦1937年,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三十万人⑧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5.长征路线:瑞金(红色首都)——遵义(会议)——赤水河(打乱追剿计划)——金沙江(跳出包围圈)——大渡河(泸定桥)——吴起镇(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会宁(三大主力会师)6.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京(北平)7.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上海(中共诞生)、南昌(起义)、井冈山、遵义、延安(抗日总后方)专题十四中国古代经济-41-\n一、农业篇-41-\n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最早种植粟和蔬菜(半坡),从西域引进葡萄、石榴、胡萝卜等农作物(汉朝丝绸之路)北宋引进占城稻,南宋时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唐朝时期:纺织业品种繁多,其中蜀锦色彩艳丽,冠于全国。陶瓷:越窑的青瓷;刑窑的白瓷;唐三彩闻名中外。宋朝:丝织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一带丝织生产发达。棉纺织业:南宋后期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明朝: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重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代表是青花瓷。宋应星《天工开物》-41-\n,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清朝前期,各类手工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工场。三、商业篇秦朝:统一车辆、货币、度量衡,方便了经济交往,统一为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汉朝: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迁往江南,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开发;经济开发随之南移,直到南宋时期完成;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唐朝: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有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市坊分开)。宋朝: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出现早市和夜市,形成新的商业区——草市等;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海上贸易最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上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期:纸币:会子。明朝: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清朝:前期商贸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商帮开始全国性的活动,且各有特点。如晋商(电视机《乔家大院》)、徽商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故步自封,闭关自守,逐渐落后弊大于利。-41-\n-4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15 23:42:13 页数:41
价格:¥15.88 大小:852.29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