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统编版高考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复习资料详细版(实用,必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3

2/113

剩余1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统编版高考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复习资料详细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旧石器时代(距今200万年——1万年)(1)文化遗存代表:①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中国已知最早人类);②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2)生产生活:①打制石器;②从事渔猎和采集;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1)生产活动:①磨制石器;②大量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2)文化特征:①分布广泛;②多元一体(3)文化遗存代表:A、距今约7000-5000年①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②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B、距今约5000年,①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黑陶,被称为“蛋壳陶”);②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祭坛、神庙)(出现阶级分化)3、原始社会分期①原始人群;②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共同劳动,成果共享);③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形成部落联盟)4、三皇五帝时代:①禅让制;②炎帝、黄帝是华夏始祖;③陶寺遗址(国家初始形态)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①禹建立夏,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启继位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②二里头遗址(最能证明夏文化存在的遗址);③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④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6、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①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②青铜器;③甲骨文;④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是商朝政治的特点。7、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西周建立与灭亡: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获胜,建立西周;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期,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③公元前771年,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第1页共113页 (2)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统治;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同姓宗亲)、功臣、古代帝王后代。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3)宗法制: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影响:对古代社会: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现在社会: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但它过分强调尊卑等级和血缘亲疏,与我们现在倡导民主平等相违背。(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宗法制是里,分封制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5)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东周前)①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②经济:井田制,集体劳作;青铜铸造繁荣;③思想:系统成熟的文字;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9、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①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②经济:铁犁牛耕;③思想:百家争鸣;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10、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前350)(1)内容:政治:①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②普遍推行郡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小家庭政策③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2)评价:进步性: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②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③使秦国国富兵强,第2页共113页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局限性: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加速了秦朝的灭亡。11、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哲学主张:①“仁”,“礼”(思想核心);政治②“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③“克己复礼”(维护礼乐制度);教育④“有教无类”(打破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地位,教育平等性),因材施教(教育针对性)⑤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传承文化作出重要贡献)12、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春秋后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哲学主张:①万物本原是“道”;②唯物史观:追求天人合一;③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④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13、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1)背景:①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②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③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④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2)代表:儒家:孟子(亚圣,代表新兴地主):“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代表新兴地主):人性恶;隆礼重法,君舟民水;道家: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子提倡节俭,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以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3)影响: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14、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统一的条件:①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③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④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⑤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主要条件)⑥秦尊奉法家思想(2)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皇帝制度;第3页共113页 皇帝制度▲由来:嬴政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和五帝。▲发展过程:秦朝确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达到鼎盛、临时约法正式废除。▲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产生(天下事无论小大皆决于上)。▲地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②推行郡县制(特点:①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②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作用:①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③③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度▲名称职责: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批阅奏章、太尉主管军事九卿: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太仆主管宫廷车马、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此外还有地位与之相当的主管京畿治安的中尉和主管宫廷工程建设的将作少府)▲特点:各司其职、互相制约、均由皇帝任免调动④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3)秦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4)统一的意义:①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②初步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④促进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利于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5)秦朝的灭亡:暴政的表现:①赋税徭役繁重;②严刑峻法;③焚书坑儒公元前207年陈胜、吴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15、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1)汉初:①政治:“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②经济:休养生息的政策;③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2)汉武帝时期:政治:①地方:“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基本消除王国问题);设刺史完善地方监察体系;②中央:设立中朝(加强皇权);③选官制度:察举制;④任用酷吏经济:①铸币权收归中央;②盐铁官营;③均输平准,平抑物价;④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拓疆:①任用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第4页共113页 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②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③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16、新朝与东汉(1)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公元23年,绿林军推翻王莽政权(2)东汉:①25年刘秀建立东汉,出现了“光武中兴”;②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豪强地主;③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17、两汉的文化:①史学:《史记》(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②文学:汉赋、乐府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③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④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2、北魏孝文帝改革(1)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2)影响: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③全盘汉化,丧失了鲜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了尚武进取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3、隋朝的兴亡: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朝统一;隋炀帝:兴建洛阳城、广设仓库,开通大运河(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第5页共113页 4、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和灭亡唐朝的繁荣: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贞观遗风”,唐玄宗:“开元盛世”(1)唐朝的民族交融东突厥(战而后和):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羁縻府州),被尊为“天可汗”西突厥(设置机构):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北庭都护府(武则天)回纥(册封):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册封):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吐蕃(和亲):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9世纪:长庆会盟(2)唐朝的灭亡:755年——763年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875年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灭亡;907年朱温灭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出现5、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名称时期选官标准世卿世禄制(世袭制)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前)血缘关系军功爵制秦国(含秦朝)军功察举制汉朝孝廉品德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门第科举制隋唐-1905年考试成绩九品中正制▲时间:魏晋时期▲内容:地方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分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依据。▲危害:容易造成世家大族垄断官场,而出生卑微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做大官的现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科举制创立:隋文帝: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进士科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支持考试。影响:(积极: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②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③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④促进文学的繁荣。⑤被西方国家借鉴,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发展。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6、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演变发展第6页共113页 时期官制秦朝三公九卿制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汉朝中外朝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魏晋三省制清朝军机处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两府三司一台谏三省六部制职权: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影响: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7、赋税制度的变化夏商周时期,贡赋制春秋时期: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苗秦汉时期:编户制度,编户齐民需缴纳田租,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魏晋时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租庸调制(影响:①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人也有了保障;②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中后期:两税法背景: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内容:规定每户按人了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切茶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北宋时期: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愿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了农名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贫瘠收赋税,增加国家田赋收入明朝时期: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一,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第7页共113页 清朝时期: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人头税,有利于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1.以人丁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编户齐民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有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或规律)向国王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以初税亩为标志;收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度。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来少,以两税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在征役上,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赋税种类由繁到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赋税形式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以上赋税制度演变规律主要反映了: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对商品收重税说明封建制度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8、文学艺术(1)文学:魏晋南北朝: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诗歌;唐朝:诗歌黄金时期;李白(诗仙)、杜甫(诗圣)(2)书法:东晋王羲“书圣”,隋唐:颜真卿、柳公权(3)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隋唐:吴道子“画圣”(4)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9、科技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唐朝雕版印刷;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测出地球子午线长度;唐代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10、中外交流:西行印度(天竺):东晋法显、唐朝玄奘;东行日本:唐朝鉴真到中国:日本空海第8页共113页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军事: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②行政权: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④监察:设“四监司”(2)中央——分散机构权利,削弱相权①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②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③三司掌财政。(3)抑制武将实力膨胀①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特点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③重文轻武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影响: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②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③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王安石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措施:富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强兵:精减军队,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影响: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5、各少数民族政权国家建立者民族制度与宋的关系辽(916-1125年)耶律阿保机契丹族南北面管(特点:蕃澶渊之盟汉分治、因俗而治)岁币西夏(1038-1227年元昊党项族仿宋庆历和议第9页共113页 )岁赐金(1115-1234年)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猛安谋克绍兴和议岁贡元(1271-1368年)忽必烈蒙古族行省制度四等人制度驿站制度6、元朝(1271-1368年)(1)建立和统一: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1279年完成统一。(2)巩固统一的措施:①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目的:巩固统一;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负责传递公文)②实行行省制度(中央的派出机构):特点:行政区划的划分打破自然的山川疆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影响: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③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④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⑤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7、元朝的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回回;民族政策: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8、宋元经济(1)农业:①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或一年三熟;②经济结构: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③棉花的种植和推广(元代黄道婆)(2)手工业:①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景德镇瓷都;元青花瓷和釉里红;②北宋普遍使用煤作燃料;③毕昇活字印刷术(推动文化普及和造纸业的发展)(3)商业:①基层市场面向大众、官方榷场互市贸易和民间贸易;②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③外贸税收成为宋元的重要财源(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4)城市:①坊市界限打破;②时间限制打破;③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9、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原因:①北方人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也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④统治者采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⑤南方人民的辛勤劳作影响: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北分卷制度,江浙人才集中)第10页共113页 10、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的变化①门第观念淡化;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11、儒学的复兴(1)背景:①社会现实的需要;②儒学日益僵化;③道教、佛教的的冲击(2)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作用(3)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来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体系(4)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5)主张:①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②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基本原则(理是万物的本源);③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私欲,得到天理,成为圣贤)④方法论: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得到天理)(5)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成为官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普及化、通俗化)(6)特点: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②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③吸收佛道思想,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特点。12、文学艺术(1)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2)元曲: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3)话本: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4)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5)绘画: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13、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①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②火药应用,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③指南针的使用,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四大发明对欧洲经济、政治和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14、科技:沈括《梦溪笔谈》;郭守敬《授时历》;元朝王祯的《农书》15、文字第11页共113页 辽:契丹大字、小字;西夏:西夏文金:女真文字蒙古:①成吉思汗畏兀体蒙古文(《蒙古秘史》;②忽必烈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一套拼音符号,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表现:①(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②(明成祖朱棣)设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是皇帝的内侍机构);③重用宦官,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2)影响:①强化了君主专制,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②容易形成宦官专权,加剧明朝政治黑暗。内阁制度▲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缠身。▲特点: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的正式机构,其职权范围也始终不明朗,并受司礼监太监的牵制(明后期内阁地位较高)▲比较:西方的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是民主的象征。中国的内阁是皇帝的助理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2、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主要方式:朝贡贸易(3)概况:15世纪前期(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4)意义:积极:①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于新航路开辟;②宣扬国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③加强中国与海外联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3、明初实行海禁;明朝戚继光抗倭,平定倭患,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明穆宗:取消海禁(隆庆开关)。西方的侵扰:16世纪中期,葡萄牙入侵濠镜澳(澳门);17世纪中期,荷兰占据台湾4、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①蒙古:重修长城;土木之变(瓦剌);1571年“隆庆和议”封鞑靼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贸易关系②藏族(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③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第12页共113页 5、清朝君主专制强化(1)奏折制度:①特点:迅速、机密;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2)设军机处:①设立原因: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②特点:简(机构简单)、速(办事效率高)、密(保密性强);③职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跪受笔录,上传下达;④评价: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3)文字狱与文化专制:①目的:加强对思想的控制;②影响:严重摧残文化;激化民族矛盾;禁锢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6、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7、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东南-—台湾:①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②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沙俄: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西北-—蒙古和新疆:①蒙古: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设立盟、旗;②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1762年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南——西藏:①册封宗教首领:顺治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②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③1793年,乾隆颁布《钦定西藏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西南民族聚居区:雍正时大规模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8、清朝统治危机初显(1)国内危机:人口激增,矛盾激化原因:①稳定的社会环境(康乾盛世);②政府政策因素(摊丁入亩);③农业生产技术、耕作方式的改进,尤其是高产农作物的广泛种植。影响:资源危机,生态危机,贫富差距,政治腐败。(2)外部危机:闭关锁国,落后西方9、清朝的闭关锁国(1)背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外贸易,开拓中国市场;第13页共113页 (2)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天朝上国思想;(3)内容:只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十三行”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格约束外商活动;禁止民间出海贸易;(4)影响: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族自卫和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消极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②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0、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①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推广种植;②多种经营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③农业生产区域分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手工业:①明朝中叶,民间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②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商业:①白银大量流入并实现货币化;②工商业市镇兴起;③区域性商帮和会馆的出现(徽商、晋商);④区域间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的发展;(2)经济局限的表现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思想:程朱理学愈发僵化教条11、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1)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主张: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良知就是天理;②致良知(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但良知易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③知行合一(知和行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评价:①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2)黄宗羲:①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②工商皆本;(3)顾炎武:①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创作《天下郡国利病书》;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王夫之: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通过考察研究认识的;②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影响: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2、明清小说戏曲第14页共113页 (1)出现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代表:①小说: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吴承恩《西游记》、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②戏曲: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昆曲“百戏之祖”、(清朝)京剧“国粹”13、明清的科技①传统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②西学东渐(意大利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在传教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列强的侵华史(1)鸦片战争(1840-1842年)原因:①必然性: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制);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军事:中国:装备陈旧,军纪败坏;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外交:中国:闭关锁国;英国:为争夺世界市场疯狂扩张。②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③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结果:19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关税要与英国商定;《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永居;中美《望厦条约》建教堂传教;中法《黄埔条约》自由传教。鸦片战争的影响:①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②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③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④思想: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畲《瀛寰志略》);⑤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上即可理解为何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得转折点)(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15页共113页 原因: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②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结果:1858年《天津条约》: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③赔偿英法巨额白银;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1860年《北京条约》:①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影响:①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严重的伤害;②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原因: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直接原因:东学党起义结果:1895年《马关条约》: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赔白银2亿两;③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办厂: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影响:①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②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③促进了民族觉醒(清政府被迫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何理解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政治上,宣告洋务运动破产,同时之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经济上,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同时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展开,促进人们思想解放(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原因: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结果:①南方各省都督与列强洽商“东南互保”协议(①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②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③一定程度上保存清政府的实力和中国近代化的成果)②1901年《辛丑条约》:惩办“首祸诸臣”;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使馆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第16页共113页 (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影响: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列强侵华的方式(1)军事侵略:如发动六次大规模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2)经济侵略:甲午战前商品输出为主,如倾销商品;甲午战后资本输出为主,如开厂。(3)政治侵略:如签订不平等条约、扶植代理人、建立伪政权。(4)文化侵略:如传教、奴化教育。列强侵华的影响(1)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与破坏。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严重毁坏了中华文明遗产,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列强侵华客观上也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同时,也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意识。2、中国人民的抗争史(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951——1964年)过程: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对峙);1856年军事全盛(东征西征,北伐——孤军深入失败),天京事变(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沦陷。纲领:①1953年《天朝田亩制度》: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评价:否定了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绝对平均主义带有空想性)②1959年《资政新篇》:地位: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失败的原因: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②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④未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历史意义: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②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背景:内忧外患;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抵抗外国的侵略);口号:自强、求富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内容:①创办近代工业(军用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第17页共113页 ;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②筹划海防(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③创办近代教育(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派留学生出国留学)评价:①积极: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②局限: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未触动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3)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1898)背景:①政治: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②经济:19C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③思想:维新思想兴起,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序幕: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结果:失败失败的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②守旧势力很强大(客观原因);③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④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历史意义: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4)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1898)口号:“扶清灭洋”(“扶清”具有爱国性质,但容易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放松警惕;“灭洋”表现出盲目的排外倾向,阻碍向西方学习)评价:①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②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1911-1912年)(1)辛亥革命的背景①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并没有解决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②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③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⑤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第18页共113页 ⑥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等);⑦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2)三民主义①民族主义(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没有明确提出反帝);②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核心)(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规定民众的基本权利);③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不是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3)武昌起义时间和中国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清帝退位时间:1912.2.12,清朝末代皇帝宣统皇帝溥仪正式下诏退位,意义: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制度;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主权在民思想)(2)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体现三权分立思想)(3)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是限制总统,权力,保障民主。但在实际过程中,国务员由总统任命并对总统负责的原则很难对总统权力形成制约关系)意义:(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5)辛亥革命的评价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革命。积极: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②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③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④风俗文化: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消极:①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未能发动群众,没有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最主要原因);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第19页共113页 导;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途径:(1)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引进机器生产,创办的官办企业(2)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投资近代工矿企业(3)原先的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代表:①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②1873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2)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1894-1914)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表现:期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企业全国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代表:1899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状元资本家)190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江苏无锡创办的保兴面粉厂(面粉大王)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迅速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原因:①中华民国的建立,扫除政治上封建束缚和障碍;②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表现:(注意:要学会从正反两个角度概述某个阶段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3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②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③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纺织业从上海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④重工业也有一定增长,但重工业基础依然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外国资本和自然经济相比,民族工业不占优势。影响:推动新民主运动的开展,同时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较快发展(1927-1936)原因:①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②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5)民族工业陷入困境(1937——1949)原因:①常年战争的破坏②日本和美国加紧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③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内战政策、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繁重的捐税)④官僚资本的压迫表现: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第20页共113页 4、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特点:①资本较少,规模较小,以轻工业为主;②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极不均衡;③发展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④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5、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要因素:①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与束缚;②本身的特征: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行业和地区分布不均衡);③政局动荡不安。6、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①经济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历程②政治上,推动了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准备了条件。同时也推动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③思想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7、新文化运动(1915年)背景: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④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内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最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④十月革命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进步性:①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③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理;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⑤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局限性:没有同广大群众相结合;对待东西方文化采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五四运动(1919年5月4号)(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第21页共113页 (2)经过:A.5月4日到6月初:中心在北京,以学生游行为主要斗争方式。B.6月份:中心在上海,出现三罢(罢工,罢市,罢课)斗争,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2)性质:①是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的爱国革命运动;②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思想启蒙运动,③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意义:①青年学生是先锋,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是主力军;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准备;③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五四精神: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1)诞生条件: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②政治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③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④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⑤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3)内容:①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③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4)意义:①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②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3、中共二大(1922年):内容:①党的最低纲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②党最高纲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4、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1)国共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主张;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国民革命(1924—1927年)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高潮: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失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北伐影响: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推动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第22页共113页 5、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①1927年“宁汉合流”,标志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②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6、南昌起义(1927.8.1)意义:①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③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7、八七会议(1927.8.7)内容:①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②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思想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意义:①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②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9、红军长征(1934.10-1936.10)(1)原因:直接原因: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遵义会议(1935年1月)内容: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意义: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2)长征的意义:①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③鼓舞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1、抗日战争的局部抗战日本: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②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③1932年3月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伪满;④1933年日军进犯长城沿线;⑤1935年华北事变,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力“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实行不抵抗政策;民众: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爱国学生: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共:1935年,中共在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做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西安事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十年内战的第23页共113页 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③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1931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1935.8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12领导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1935.12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12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八一三事变后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1937.9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2、日军的侵华暴行:①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②对占领区的政策:政治上“以华制华”方针;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③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④重庆大轰炸;⑤细菌战与“慰安妇”制度4、全面抗战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②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4、抗日战争的阶段战略防御阶段(1937-1938.10):正面战场(主战场)四次会战:①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②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抗战以来主动歼敌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国共合作的典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④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大大消耗了日军,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4):日本对华政策: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对共产党“囚笼政策”;国民党: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的胜利在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太平洋战争后,开始保存实力,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皖南事变);共产党(敌后战场成主战场):①对日本:发动百团大战(1940年)打破“囚笼政策”;②对国民党: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争取其继续抗战,努力维护统一战线战略反攻阶段(1944-1945):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10月25日,台湾光复。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24页共113页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③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④正义的反侵略战争6、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①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③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和新征程;④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7、解放战争(1946-1949年)①1945年8月—10月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②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7):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重点进攻山东(孟良崮战役)和陕北解放区(青化砭战役、沙家店战役)。③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秋)1947年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拉开了反攻的序幕。④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⑤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被推翻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繁荣富强扫清了障碍。(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表明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新政协的召开(1949年9月)内容: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意义:中国人民政协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第25页共113页 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3、人民政权的巩固的措施①农村:土地改革(1950——1953年)②城市:“银元之战”和“米粮之战”,稳定物价,统一国家财经;③肃清土匪和镇压反革命运动;④抗美援朝(1950—1953年)4、20世纪50年代外交(1)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①一边倒;②另起炉灶;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成就: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②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③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①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体两翼);②三大改造(1953—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③一五计划(1953—1957年)(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6、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目的: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b.方针:1956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c.机构:政协(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目的:实现少数民族同胞的当家作主愿望b.原因:历史上各民族杂居生活、革命中各民族团结战斗c.设置:1947设立内蒙古自治区、1955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设立西藏自治区。第26页共113页 7、社会主义建设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956年)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意义:对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正确,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但路线未坚持(2)“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3)八字方针(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4)1962年七千人大会(5)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失误(1956-1978):(1)原因:左倾思想的影响(2)表现:①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②“大跃进”(1958年);③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3)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9、20世纪50-70年代建设成就(1)工业: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2)科技和国防: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1964年)、氢弹(1967年),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1966年)和人造卫星(1970年);(3)70年代外交:①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③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1978年):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内容:①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指导,停第27页共113页 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②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③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2)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②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使命,打下重要思想基础;③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4、改革开放(1)对内改革:①农村: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②城市: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2)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3)改革开放的深化: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③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召开做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⑥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一国两制”构想: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1)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实践:①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3)海峡两岸关系发展: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1992年“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3年汪辜会谈;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2008年“三通”成为现实;2015年习马会第28页共113页 (4)对待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台独”势力和外国干涉势力)。香港、澳门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属于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是内政问题。7、邓小平理论:①解决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②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③1997年十五大写入党章。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解决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③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④2002年十六大写入党章。8、科学发展观:①解决的问题: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②精髓:实事求是、以人为本;③2007年十七大写入党章。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①写入党章:2017年十九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②2018年写入宪法;③地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29页共113页 1、古代文明2、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原因:特点:基本独立发展,多元特征;原因: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10、古代文明的扩展(1)农耕文明主要武力方式扩展的条件: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③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2)海洋文明(古希腊文明)以移民的方式扩展的条件:①工商业较发达;②多优良港口③航海技术和武器先进4、古代世界的帝国(奴隶制)①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第一个跨亚欧非的帝国(君主专制,君权神授;行省制;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②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为跨亚欧非的帝国(君权神授;行省制;推广希腊文化)③罗马帝国:1-2世纪空前繁荣(实行帝制,大力发展奴隶制;行省制;1世纪基督教产生)5、古代文明的交流领域文明交流的表现技术西亚的农耕、冶铁外传思想文化①西亚神话传入希腊;②希腊模仿埃及雕刻技术;③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腓尼基向东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发展为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人员与物质经贸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遣使往来(东汉甘英出使大秦)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1、西欧封建社会基本特征:第30页共113页 ①政治:封君封臣制度;②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③文化: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2、封君封臣制度条件: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与封土联系在一起内容:①封君:土地占有者,拥有司法、行政和经济等权力②封臣:领取土地者,效忠封君、服兵役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以契约、土地为纽带;地方领主相对独立影响: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3、庄园与农奴制制度(1)地位: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2)特点:①经济:自给自足,封闭性强;②政治:拥有庄园法庭,维持社会秩序4、中古西欧的教会地位: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举足轻重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并向教徒征收十一税政治:最大的组织力量,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思想: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王权斗争的结果: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天主教建立起大一统神权统治。5、西欧中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的表现①政治:王权的兴起;②经济:城市的复兴;③文化:大学的建立6、10—11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兴起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发展,耕地面积增加,工商业复兴和繁荣城市自治斗争:手段: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影响:①政治: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②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联系;③文化:兴办大学,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④阶级:推动市民阶层兴起,出现早期资产阶级。7、拜占庭与俄罗斯(封建国家)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法律体系;它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俄罗斯帝国:①9世纪:发端于基辅罗斯;②13世纪: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③16世纪初:建立莫第31页共113页 斯科公国;④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强化中央集权;⑤17世纪末成为地跨亚欧的帝国8、中古时期的亚洲9、古代非洲与美洲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背景)动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②社会根源:西欧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③直接原因:15世纪中叶,奥斯曼控制东西商路,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商业危机);④精神动力: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提倡冒险精神;传播基督教的需要;条件(可能性)①西班牙和葡王室的支持;②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③地理知识的进步。第32页共113页 2、新航路开辟(15—17世纪)时间人物支持国家方向航路成就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向东欧洲—好望角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1497--1498年达•伽马欧洲—印度第一个到达印度的航海家1492年哥伦布西班牙向西欧洲—美洲发现美洲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其他航线:(1)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北大西洋航线):①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②16世纪法国卡蒂埃发现拉布拉多半岛;③16世纪荷兰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航行记录和航海图;④17世纪荷兰哈德逊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⑤俄罗斯开辟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2)西欧探寻南半球(南太平洋航线):①1578年英国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合恩角;②1642—1643年荷兰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亚、非、美洲:①中断原有的社会进程,打破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带来巨大灾难;(殖民统治、种族屠杀、经济掠夺,黑奴贸易等);②冲击了当地落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欧洲:①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②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③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对世界:①造成了人口迁移、物种交流、疾病传播、商品流动;②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③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4、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日不落帝国”是指:英国。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2)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3、荷兰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1)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2)袭击葡萄牙、西班牙船只,抢掠财物。(3)探索新的航路。第33页共113页 4、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是:阿姆斯特丹。5、荷兰垄断性贸易公司的权力有:贸易垄断权、建立武装、管理殖民地。6、荷兰的殖民地范围: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中国的台湾;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等殖民地。7、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8、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1)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2)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3)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英荷战争的导火线: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4)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9、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1)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2)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3)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4)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10、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11、殖民扩张的影响:(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12、★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提示:破坏性、建设性对殖民国家而言(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第34页共113页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对殖民地而言(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1)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原因:①经济基础: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②文化基础: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意大利拥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③人才优势:聚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精神内核: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鼓励冒险。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成就:①14世纪的“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②15世纪的“美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③15世纪后期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体现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影响:积极:①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②解放了人性,推动近代科学兴起;③促进资本主义发展,④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出现。消极: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2)宗教改革(16世纪-17世纪)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②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③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矛盾的加深。导火索: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主张: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信称义,简化仪式)②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成果: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第35页共113页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反封建教会的政治斗争运动。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出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影响:①思想: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②经济: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政治:强化王权,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④文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启蒙运动(17—18世纪)背景: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②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③阶级: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展精神内核: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启蒙思想家及主张:共同主张:理性、科学、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国家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评价①主张君主立宪制;②倡①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伏尔泰导平等、自由和民主政袖;②其思想对18世纪的治;③否定天主教会。欧洲产生巨大影响。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其核孟德其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论法的精神》心是权利相互的“制约和法国斯鸠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平衡”。①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②认为卢梭《社会契约论》是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①认为人是一切发展过①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德意《纯粹理性批程的最终价值取向;②主时代的哲学家;②其理性康德志判》张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③反对暴力革命。的主体地位。实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欧洲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①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②政治革命: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③民族独立: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同:时代背景相同;都反对封建主义的束缚;异:涉及领域:前者属于文艺领域,后者属于宗教领域;社会层面:前者限于规则或社会的上层;后者包括贵族、平民。(5)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异同同:都注重了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第36页共113页 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异:背景: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内容: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影响:文艺复兴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思想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2、近代科学兴起(16—17世纪)(1)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3、欧洲出现了许多科学巨匠。(2)近代天文学哥白尼:波兰人,日心说,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根本动摇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用自制望远镜证实日心说的正确性。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3)牛顿经典力学诞生: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内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意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4)达尔文进化论背景: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政治————14-18世纪以来的思想解放洗礼,冲击基督权威科学进步——一系列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生理学的成就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诞生:1859年《物种起源》观点:生物进化规律:由低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意义: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然史基础;对近代中国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第37页共113页 3、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背景:①经济:英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②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③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使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获得巩固;法律保障:①1689年《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利,限制王权;②1701年《王位继承法》,国王不能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意义: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2)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背景:①经济: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②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过程:①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②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③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影响: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3)法国大革命背景:①经济: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②阶级:资产阶级日益壮大;③思想: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过程:1789年7月14日,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爆发大革命;1789年8月,颁布《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影响:对法国:①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扫清了法国的封建残余,促进民主政治建立;对欧洲:③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原则广泛传播。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①政体:君主立宪制(英、德)和共和制(美、法);②政党:两党制、多党制5、英国君主立宪制:18世纪20年代,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特点:①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②议会:国家权力中心,是最高立法权和权力机关,监督内阁;③内阁:掌握最行政权,受议会监督,第38页共113页 对议会负责)。6、美国联邦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①“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原则(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司法权:最高法院)②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评价:①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其“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③仍存在着不足,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7、法国:19世纪,法国经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艰难曲折最终确立共和制度(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9、资本主义的扩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1)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①内容: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等;②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2)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①背景:南北矛盾突出(关税、西部建州、尤其是奴隶制度的存废);②概况: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政府1862年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赢得民众支持,1865年获胜,内战结束;③影响: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黑人仍备受歧视。(3)意大利的统一(1861年—1870年):1861年,意大利经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建立了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870年,意大利先后从奥地利和法国手中收复失地,实现统一(4)德国的统一(1864年—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起用“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于1864年—1871年,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德意志帝国建立,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特点:皇帝掌握实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色彩)(5)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①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有识之士于1868年推翻幕府统治,进行改革;②内容: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制定1889年日本宪法(君主立宪制)③影响:积极:推动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迅速走向强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10、主要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对比国家英国德国美国法国第39页共113页 政体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制政体确立时间18世纪中叶187117871875光荣革命结束王朝战争完成邦联制度造成政权更替导致背景王权专制国家统一美国困境政局动荡特点4点3点2点1点国家权力中心议会皇帝总统参议院国家元首国王皇帝总统总统元首产生方式世袭世袭选举选举元首任期终身制终身制有任期有任期政府首脑首相宰相总统总理首脑多数党领袖皇帝任命选举总统任命产生方式担任首脑任期有任期皇帝任命有任期有任期行政权内阁、首相内阁、皇帝内阁、总统内阁、总统立法权议会议会国会国民议会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1、原因:①政治前提: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②资金:殖民扩张和掠夺、海外贸易等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③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④市场: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导致需求增长;⑤技术:手工工场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技术的进步2、成就部门时间发明者国家发明意义1765哈格里夫斯英国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棉纺织业标志着近代机器大工业和资本1771阿克莱特英国水力纺纱厂主义大工厂制度的诞生1769瓦特英国单动式蒸汽机改变了传统的动力来源,使人类动力1782瓦特英国联动式蒸汽机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成为联结世界各地的重要交通交通1807富尔顿美国汽船工具,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3、特点:(1)从轻工业起步,工业化进程时间长(2)发明主要源自于工人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并未真正结合(3)从英国最先开始,发明创造也主要集中于英国(4)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代表4、影响:(1)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2个条件、2条途经、1个原则)A.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快速增长,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第40页共113页 B.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汽船、火车),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C.工业革命扩大了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从而使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D.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原料、抢占市场,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重要途径。E.工业革命推动了自由贸易原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标志着世界市场逐渐成熟。(2)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的影响★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答案同上)★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向欧美地区扩展(德国1871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马克思主义产生,社会主义运动兴起(法国巴黎公社)★科技:近代自然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如进化论产生)★文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继盛行(见必修三专题八)★社会生活: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环境污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3)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经济: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政治: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中国也开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思想: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睁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开始受到西方影响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1、原因:(1)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政治前提)(2)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技术条件)(3)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市场条件)(4)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兴工业部门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资金条件)2、发明:部门时间发明者国家发明意义1866西门子德国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能源爱迪生电灯、留声机、1870起美国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发明大王)电影放映机交通1893本茨德国汽车交通工具和电信工具的创新,加第41页共113页 1903莱特兄弟美国飞机速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缩短了1876贝尔美国电话人们的空间距离,使世界各地的电信1896马可尼意大利无线电报联系更为便利。3、特点:(1)从重工业起步,工业化时间较短,并推动了电力、石油、化工、汽车、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和钢铁工业的发展(2)发明主要源自于科学实验,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3)美国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4)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有些帝国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如德日)(5)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创制为代表4、影响(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形成,工业生产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空前发展,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垄断组织的形成1、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历了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发展过程2、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3、影响:(1)对经济:减少了生产的无计划性,推进了大工业发展的进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贫富悬殊加剧、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2)对政治:掀起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狂潮。B.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亚非拉国家,工业生产越来越集中于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收益者。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亚非拉国家最终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E.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孤立分散的局部性世界变成互动一体的整体性世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2)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的西方世界★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答案同上)★政治: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加剧,最终引发一战★科技:自然科学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量子力学、相对论)★文化: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第42页共113页 (3)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的中国★经济: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两次发展高峰(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政治:列强发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中华民族掀起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潮。(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思想:从器物层面的学习转向制度层面的学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社会生活:“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社会生活的显著特征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1、资本主义的扩张本性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内驱力2、新航路的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物质条件3、交通工具变革和通讯手段的创新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的技术条件4、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1、积极性:促进了世界各地区间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整体进步与发展。2、局限性: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亚非拉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也导致了资本主义列强间激烈的矛盾冲突五、马克思主义诞生(1)条件:①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日益暴露;②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需要科学理论指导③理论基础:吸收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④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长期从事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内容:①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②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③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④宣告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使命,阐明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1、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革命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投身于1848年革命斗争中(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理论探索:1867年马克思发表《资本论》(剩余价值说);创立唯物史观2、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第43页共113页 1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②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③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1)过程:①葡萄牙:建立巴西殖民地;②西班牙:1496年,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圣多明各;16世纪中叶,殖民地包括除巴西外的大部分美洲;③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完全沦为欧洲殖民地(小部分是英国、荷兰、法国)(2)殖民政策:政治:专制统治,建立总督辖区治理殖民地经济:①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②开采金银矿,掠夺巨额财富;③奴役屠杀印第安人,发起罪恶的黑奴贸易;④宗主国禁止殖民地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2、亚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1)15、16世纪的殖民扩张:葡萄牙:建立商站控制商路(澳门);西班牙:入侵菲律宾(2)17世纪及以后的殖民扩张南亚:17世纪初,英国来到印度(经济:东印度公司,经济掠夺;政治:武力挑动或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印度全境东南亚:①17世纪初,荷兰:建立巴达维亚殖民地后,占领印度尼西亚;②19世纪末:英国(占领缅甸和马来半岛大部分);法国(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西亚: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俄瓜分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英、俄控制瓜分伊朗东亚: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下,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于1910年吞并朝鲜半岛3、西方列强瓜分非洲(1)工业革命前:列强殖民活动局限在沿海地区(2)工业革命后:北非:英国(埃及);法国(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19世纪后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争夺:1英国: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殖民地;②法国:非洲殖民地从西非的佛得角延伸到到东非的索马里;③德国: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1884年柏林会议:“有效占领”原则;“地图上作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者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第44页共113页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的影响:①对殖民地:带来深重灾难,反抗斗争不断高涨;②对世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5、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背景:①政治: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②经济: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③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④外部条件:法国大革命削弱了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的统治;美国独立战争的大大鼓舞。表现:①1804年海地独立,拉开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②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下,1826年西属拉丁美洲基本独立;③1822年,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巴西共和国;④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独立后美洲的状况:①政治上:政局动荡,普遍实行考迪罗军事独裁专制;②经济上:盛行大地产制,保持中世纪的剥削方式,经济发展缓慢;③国际上:英美等国对拉丁美洲进行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门罗宣言、“金元外交”“大棒政策”)(2)亚洲的觉醒背景:①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③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表现:①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提拉克)(1908孟买政治总罢工,标志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斗争舞台);②1905-1911年伊朗立宪革命;③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3)非洲的抗争:①1882年埃及的抗英斗争(祖国党;阿拉比;结果失败,英国控制埃及);②1881年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起义失败后,英国控制了苏丹)③埃塞俄比亚反意斗争(孟尼利克二世;打败侵埃意军,保持国家独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激化(三大矛盾:英德、法德、俄奥);②主要原因:20世纪初欧洲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敌对军事集团;③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2)进程:三条战线:西线(英法—德)(决定性战场);(东线(俄—德奥);南线(俄—德奥);第一阶段(1914年):①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日本对德宣战,占据德国在中国租借的山东半岛第45页共113页 第二阶段(1915-1916年):①意大利参战加入协约国;②日本提出“二十一条”;③凡尔登战役(“绞肉机”飞机、毒气)、索姆河战役(首现坦克)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①1917年,美国、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十月革命);②1918年,同盟国战败(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1919年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德国及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限制美、英、日等国海军军备)、《九国公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评价: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①削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②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③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④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⑤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2、1920年建立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国联沦为英法维护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3、列宁主义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内容: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③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④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意义:①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②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革命和建设理论;③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背景:①经济基础: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发展;②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社会矛盾尖锐;③社会条件: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激化;④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⑤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⑥组织基础: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⑦群众第46页共113页 基础:牢固的工农联盟过程:①二月革命倒沙皇(推翻沙皇,出现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四月提纲》指方向(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和平夺权);③七月流血事件抛幻想(和平夺权已不可能)④十月革命现曙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社会主义革命);影响: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从理论到为现实,开辟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5、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背景: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内忧外患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禁止商品贸易,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影响:积极:保证了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8年)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内容:①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允许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影响: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3)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1928年—1991年)形成: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①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至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2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影响:积极:①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②为苏联卫国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②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6、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①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②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英、法占领的斗争第47页共113页 ③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④印尼的民族大起义(苏加诺印尼民族党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⑤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指导思想: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过程:提倡“手纺车运动”;“食盐进军”;“退出印度”)(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①埃及华夫脱运动;(扎格鲁尔)(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保留特权)②摩洛哥里夫人民抗争(克里姆)(里夫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③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塞拉西一世)(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吞并)(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①阿根廷工人的罢工;②智利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③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精神之父”:玻利瓦尔;目标:“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结果: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④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4)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影响:①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②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③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7、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1)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和主张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36年意大利与德国结成轴心国,亚洲和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3)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②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引发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泛滥③催化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④主要原因: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⑤有利条件: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的纵容和苏联的中立(4)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第48页共113页 ②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③德国闪击波兰: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④苏德战争: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⑤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5)世界人民的反抗: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6)结果: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美苏主导)内容: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②剥夺日本非法所占领土;③承认朝鲜独立;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⑤德意日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⑥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⑦建立联合国;评价: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一些国家的利益(8)二战影响①对欧洲: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②对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③对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赢得很高威望;④对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8、联合国(1945年):①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②特点: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③作用: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操作性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1、“冷战”的含义及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含义: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第49页共113页 (2)表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年),冷战开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7年)的标志经济马歇尔计划(1947年),援助西欧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形成,拉拢东欧,巩固西方资本主义制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度体系军事北约(1949年)华约(1955年),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地缘政第一次柏林危机,1949年德国分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治和国建立(3)冷战下的国际关系:阵线分明、美苏主导、全面冷战、局部热战;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表现:①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②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2)多极力量的成长(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1967年欧共体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②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破裂);③中国和平崛起;④第三世界兴起(①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②1961年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3、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4、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②欧盟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日本世界经济大国,追求成为政治、军事大国;④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⑤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开展多边外交,不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⑥第三世界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多极化是一个发展趋势,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5、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第50页共113页 ①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二战后至70年代初出现经济发展“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又出现“滞胀”现象;20世纪80年代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和缩减福利开支);②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时代);③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表现:就业结构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间阶层”人数增加④“福利国家”制度与社会运动福利国家的评价: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造成财政赤字,增大政府负担,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社会运动:①黑人民权运动;②妇女运动;③学生运动6、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①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M)、世界银行(W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②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7、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64年)1982年)1991年)异侧重农业(收购制;种玉米)工业(重工业、军事重工前期经济领域,后期政治业)领域失败原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小修小没有立足国情,背离社会因补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内容:都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都涉及经济领域8、南斯拉夫改革: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9、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1947年印度(尼赫鲁)和巴基斯坦(真纳)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2)非洲的民族独立①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第51页共113页 ②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1962年独立;③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3)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①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②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1、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挑战(1)亚洲:成就: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挑战: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对策: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2)非洲:挑战:发展最不平衡,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策:成立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3)拉丁美洲:挑战: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对策: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经济出现繁荣(4)发展中国家的面对的共同挑战:①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②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③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2、经济全球化(1)存在的问题:①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②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大部分利润流入西方发达国家;③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④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突出;⑤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念的冲突;⑥出现“逆全球化”现象(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2)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的竞争中的利益失衡。(3)对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3、区域经济集团化:①欧盟(济一体化程度最高);②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③东南亚国家联盟(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④亚太经合组织(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4、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带来生活便利,信息安全是隐患);第52页共113页 文化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应对:①世界各国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②中国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5、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邓小平提出;和平: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6、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方面:①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②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和平与安全方面:①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②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恶化、气候变化等);③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激烈;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7、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1)全球治理:原有国际组织: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新的国际治理组织与机制:全球层面:1999年二十国集团(G20)地区层面:①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②2009年金砖国家(BRICS);③2015年新开发银行(NDB)(3)中国方案: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①2013年“一带一路”;②2014年,中国设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③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AIIB))第53页共113页 专题一中国古代科技一、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条件:发达的古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政策条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便于集中调动人力、物力资源。劳动条件:各族人民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动力。外部因素:活跃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使中外文化相互借鉴。文化因素:历代文化的积累。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②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③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三、概况(一)四大发明造纸术: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④纸的发明,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印刷术:①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④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②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指南针:①战国:司南。②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意义:1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②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第54页共113页 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2、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利于科学的研究。其它原因:①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②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③传统思想观念,不利于科技的发展。(二)天文学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②两汉:西汉留下世界最早对太阳黑子的记录;东汉张衡:发明水运浑象仪,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③唐朝:僧一行:制定《太衍历》;创制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实测子午线长度。④元朝: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早欧洲300多年。(三)数学①春秋:九九乘法表。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西方500年。③东汉:《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十进位值制,中国最早使用。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第七位,比世界早1000年。(四)农学农业技术——混合选择法(选种)、人工杂交农学著作——①《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②元代的《农桑辑要》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③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4/5,附有306幅插图。④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五)医学中医学——①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②战国时期有了医学分科③著名医生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④《黄帝内径》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⑤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⑥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第55页共113页 全身麻醉之先河。中药学——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②孙思邈著有《千金方》③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六)建筑学①能工巧匠——战国鲁国公输般、隋朝工匠李春(赵州桥)②著名工程——都江堰(战国)、万里长城(秦朝)、大运河(隋朝)、唐都长安、辽代应县木塔、北京城(明朝)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业一、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1、起源:传说中的神农氏2、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又称“火耕”,是原始社会最基本的耕作方式,直到西汉时期南方依然实行(2)铁犁牛耕:A.时间:铁犁和牛耕技术春秋战国已经出现,汉代普及全国。B.演变:牛耕技术经历了从直辕犁到曲辕犁(唐朝)、从耦犁(西汉)到一牛挽犁(东汉)的过程。(曲辕犁得出现标志着中国的犁耕技术趋于完善,应简单了解曲辕犁的技术改进)3、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农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1)按材质分:石头、木头、骨头农具,青铜农具(商周时期),铁农具(春秋战国以来)(2)按功能分:A.播种工具:耧车(东汉)B.耕地工具:铁锄(战国)、曲柄锄(汉代)、曲辕犁(唐朝)C.收割工具:大镰(汉代)D.灌溉工具:戽斗(春秋)、翻车(三国)、筒车(唐朝)、立井水车(隋唐五代)、水转翻车(宋代)、风力水车(明清)4、水利工程(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1)战国:A.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B.郑国渠:位于陕西关中,由郑国主持修建,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都江堰和郑国渠对于秦的统一也产生了积极影响)(2)秦朝:灵渠,位于广西兴安,第一次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为秦始皇平定岭南打下第56页共113页 了基础。(3)汉朝:A.“井渠”,由关中农民创造,至今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坎儿井)B.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水患,使黄河两岸的土地得以重新耕种。5、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A.时间:商周时期实行,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瓦解。B.内容:土地归国家所有,奴隶主强迫奴隶在集体耕作,劳动成果全部归奴隶主所有。(2)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归国家、地主、农民所有,因此分土地国有制、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三类。均田制1、时间:实行于北魏至唐中叶,性质上属于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2、内容: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同时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3、作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它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6、古代农业的特点:长期领先世界、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一)纺织业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工具上有骨针、原料上有麻葛和少量的丝、技术上有人工养蚕)2、商代:官营纺织业占垄断地位3、汉代:纺织技术高超(素纱褝衣)、花色品种多、产品远销海内外(丝绸之路)4、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业兴起(注意官营、私营、家庭的区别)5、宋代:棉纺织业开始发展,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6、元代: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和工具、棉布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7、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时间: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最早出现(如苏州)(2)标志:手工工场、自由劳动力市场和雇佣关系的出现(3)发展缓慢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传统观念的束缚(资金用于购买土地而不是扩大生产)(二)冶金业1、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了早期铜器(即人工冶铜技术已经出现),生活用品为主。第57页共113页 2、商周:青铜铸造业相当发达,主要用于祭祀、礼器、战争和少量农业生产(司母戊大方鼎)3、春秋战国:春秋晚期已经出现最早的人工冶铁技术,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4、汉代:汉武帝实行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冶铁、冶铁的供风形式经历了从自然通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到畜力鼓风到水力鼓风的变化过程。(东汉杜诗的水排)5、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生铁熔化后灌注在熟铁上不断熔炼)6、宋代: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三)陶瓷业1、新石器时代:原始彩陶和原始瓷器已经出现(如蛋壳黑陶杯)2、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3、唐代:(1)陶器唐三彩风行一时(主色调为黄、绿、白三种颜色)(2)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浙江越窑的青瓷,河北刑窑、江西景德镇窑、四川大邑窑的白瓷)(3)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4)制瓷技术进步明显(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诗文用于瓷器装饰)4、宋代:五大名窑别具风格(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5、元代:青花瓷盛行6、清代:粉彩技术发明与进步(康熙年间发明,雍正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瓷器色彩丰富),康熙年间又出现珐琅彩瓷。(四)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长期领先世界2、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三种经营方式并存(1)家庭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业,形成男耕女织的经营形式,产品供自己消费和交税。(2)私营手工业如汉代田庄,在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3)官营手工业在古代中国长期占据主导,产品质量高,用于皇室享用。3、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远销海内外。4、明清时期手工业的最大成就是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专题四古代中国的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商品交换已经出现(说明商业起源早)2、商周时期:独立的商人群体已经出现,并出现了早期的货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即官方垄断商业,商人由政府供给衣食,为政府服务,成为“官商”)第58页共113页 3、春秋战国: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如吕不韦、范蠡)和繁荣的商业中心(政治中心为主)4、秦朝: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5、汉朝:(1)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抑制(规定开放时间、规定市的地点、设置管理机构、抑制商人地位)(2)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商运活跃、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海外贸易开辟)6、南北朝:草市出现(远离城镇、交通便利、自然形成)7、唐朝:(1)国内贸易发达,表现为A.水路商运发达(如俞大娘航船)B.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中国最早的银行)、车坊生意兴隆C.草市作用明显,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D.夜市繁荣E.商业都会崛起(如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2)海外贸易发达(如海上丝绸之路))【注意】宋代以前的商品经济虽比前朝有所发展,但总体上没有大的突破。8、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有史学家认为宋朝出现了商业革命)(1)城市商业相当发达。表现为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出现了专门的休闲娱乐场所(瓦子、勾栏),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增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场、成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大都会崛起(2)农村草市繁荣,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3)海外贸易相当发达,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9、元朝:纸币空前盛行,制定了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纸币制度。10、明清:(1)国内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表现为:A.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B.地域性商帮的出现(如晋商和徽商)C.江南地区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代表: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当时并称“天下四大镇”▲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历史上该地区草市的繁荣(2)同时,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1、时间:明清时期2、含义: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的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第59页共113页 3、表现:A.明太祖朱元璋屡次宣布“通番禁令”,顺治帝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B、但明清的有些时期,曾经短暂的实行对外开放,如郑和七次下西洋,实行朝贡贸易。4、本质:官方垄断海外贸易5、影响:A.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最终导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B、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古代商业的特点1、商业起源早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3、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政治地位地下。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1、时间:从战国商鞅变法开始,贯穿整个封建社会2、含义: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统治4、表现:(了解)(1)重农的表现:改进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兴修水利、降低赋税、减轻力役刑法、保证农民的土地和劳动时间等。(2)抑商的表现:对商人征收重税、国家垄断或官营、歧视商人地位、严格管制市场、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如海禁)5、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却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五、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1、古代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2、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的关系: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处于从属地位。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商业的发展也可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专题五中国共产党重大会议整理1.中共一大(1921年7月)1内容: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2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之后第60页共113页 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2.中共二大(1922年7月)1内容: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低纲领),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2意义: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3中共三大(1923年)1内容:决定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2结果:与国民党进行了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由于中共放弃领导权及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4.八七会议(1927年8月)1内容: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2意义:给正处在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共产党指明了前进道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5.遵义会议(1935年1月)1内容: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其军事最高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2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6.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1内容: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2影响: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7.洛川会议(1937年秋)1内容: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2影响: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8.中共七大(1945年春)1内容: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当前形势下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2意义:为争取抗日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第61页共113页 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全国即将解放。2内容:a党今后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b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c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d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3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10.中共八大(1956年秋)1内容:a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主要矛盾是人民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b确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确定今后的总任务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d确定经济建设方针是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2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1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内容:a思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政治: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d.法制建设: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恢复并加强民主法治建设。2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12.十二大(1982年)内容:a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b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13.十三大(1987年)内容:a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14.十四大(1992年)1内容:a提出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b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意义:为我国规划了本世纪前进航程,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大会形成了以江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5.十五大(1997年)第62页共113页 内容:a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b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c.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改革和发展作出跨世纪的战略部署。16.十六大(2002年)内容:a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b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17.十七大(2007年)内容:十七大提出了三个基础、三个重点和二个补充的发展新思路。它们是:"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8.十八大(2012年)内容:a.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b制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前进方向。c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d回答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策立场。19.十九大(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内容:a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b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第一次:由城市转向农村—八七会议;第二次:由农村转向城市—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第三次: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三次伟大转折点;第一次:八七会议第二次:遵义会议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第63页共113页 一、中国古代史1.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切不可误以为其标志是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文明社会的重要表征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政权。而国家政权的主干部分是国家机器。因此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如监狱、军队、官僚机构等等,才是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3.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误以为奴隶制的残酷表明它是一种倒退。衡量历史现象的出现进步与否,标准有多种,但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标准应是能否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伦理道德观念。4.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是讨伐暴政的斗争,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误以为是剥削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争斗都不值得肯定。5.东周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时期,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误以为它还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春秋时的周王,其权威和地位与西周时相比大相径庭,已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而战国时,周王的地位甚至已不如一个普通的诸侯王。因此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都远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状态。6.“春秋无义战”是针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目的的非正义性而作出的价值判断,误以为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根本就没有客观进步性。春秋争霸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顺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为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诸侯国国君争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争霸战争还促进了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7.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政局大混乱是显著特征,误以为这一时期社会就没有任何发展和进步。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荡、政局混乱现象相伴,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同样轰轰烈烈,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思想文化的活跃、繁荣,科技的领先和进步更是不争的事实。8.注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9.秦统一中国的主要障碍是东方六国,但误以为统一的全过程就是灭六国,而忽视了南征越族和北击匈奴也是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环节。10.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消除了井田制,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1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1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第64页共113页 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1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14.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15.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于秦朝,误以为其起源也在秦朝。事实上,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变法过程中,就纷纷在地方上设立郡县。这表明,战国时期区域性的中央集权制当时就已经出现。16.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17.汉代的治国思想历经演变,误以为其治国思想自始至终是儒家的一统天下。西汉一朝,对思想领域的政策经历由汉初的宽松放任到西汉中期加强控制的演变,其治国思想也经历了由多元到一元的演变。汉初的治国思想,是道家黄老、儒家“仁政”兼采并用,以道家的“无为”为主。直到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取得了统治地位。18.汉、唐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误以为真的是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背景往往是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之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往往是当时的统治者无法回避的选择,因为老百姓确实太穷,根本没什么“油水”可榨。当然,谁也不能据此就否定休养生息政策的历史进步性。19.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地区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重要条件,误以为张骞通西域就已经开通了丝绸之路。丝路的开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丝绸之路干路的终点在欧洲的大秦,支路的终点在南亚和中亚。而张骞的行踪的终点就在西域各国。丝路的开通和发展都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20.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误以为三国代替东汉是历史的倒退。21.隋朝因暴政短暂而亡,据此误以为隋朝在历史上毫无建树。实际上隋朝在政治上结束了国家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在政治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与前代相比也有长足进步。22.科举制因士族衰落而兴起,误以为士族势力在科举制创立后便从此消失。实际上,科举制的创立仅仅是使士族势力进一步受到削弱,士族的败亡远在唐末农民战争之后。23.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误以为其作用仅仅是加强了皇权。唐太宗之后,三省六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牵制,提高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和行政效率,这第65页共113页 是唐代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完善的主要表现。宋、明、清等朝皇权较之与唐朝的集中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君权的空前强化却使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走向了反面。24.贞观之治名垂千古,主要是由于国家政局稳定、阶级矛盾缓和、社会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误以为此时的唐朝社会经济已出现繁荣。实际上贞观年间唐朝的社会经济远未到繁荣的程度,还仅仅是刚刚恢复。25.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误以为其是与汉、隋、唐、元、明、清等并称的大一统王朝。将宋与唐、元、明、清四朝并称,其实是汉族正统观念在起作用。因为,在北宋政权存续期间,在与唐朝版图相当的地域范围内,与北宋并列的政权先后还有契丹(辽)、西夏、吐蕃、大理、金等等。26.两宋政权的“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其集权措施的弊端,误以为仅仅是由于其社会矛盾的尖锐。其实,两宋的积贫积弱,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不久采取的集权措施中就已经埋下了祸根。27.文天祥抗元和蒙古族统一中国均具有进步性,误以为二者同样具有进步性相互矛盾。同一历史过程,可以用不同的视角来进行审视。文天祥抗元,尽管势孤力单,但目的是阻止蒙古贵族对汉族人民的掠夺,显然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而蒙古军队进军江南地区的行动,尽管凶暴残酷,但客观上顺应了统一的趋势,因而也具有客观进步性。28.宋元文化高度繁荣,误以为隋唐文化已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宋元科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全面繁荣,尤其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等传统科技的成熟和外传,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作用与隋唐相比毫不逊色。29.明清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误以为它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其消极作用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进步。30.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31.戚继光、郑成功等在反对外族入侵斗争中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杰出历史人物才是民族英雄,误以为岳飞、文天祥等也是民族英雄。他们是在反对国内少数民族贵族掠夺中维护了汉族人民利益的杰出人物,尽管事迹感人、贡献巨大,但不可以称之为民族英雄。32.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3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34.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第66页共113页 35.明清时期封建经济仍在继续发展,误以为明清封建经济陷入停滞状态,甚至认为与隋唐、宋元相比,明清经济发生了倒退。实际上,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均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前代。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已经萌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遭到了封建制度的顽固遏制而得不到发展,明清经济未能实现转型,因此与西方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中国经济日益落伍。36.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必然产物,误以为它仅仅是进步思想家个人努力的结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已是当时社会上的客观现实。37.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国家的统一得到较长时间巩固,误以为国家分裂的因素已经根本消除。其实只要具有分散性的封建经济还存在,中央集权一旦遭到削弱,分裂的因素就会潜滋暗长。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这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38.八股取士使科举制度走进了死胡同,误以为它是科举制的新发展。八股取士确实是明朝为加强封建统治而对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进行的进一步改造。然而,虽说它的形式更加完备,但由于命题依据的狭窄、答卷文体的死板,加上对考生思路的严加限制,使得科举制原有的生命力消失殆尽。39.理藩院是清朝主管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误以为它和元朝的宣政院的职能完全相同。宣政院是元朝中央的宗教管理机关,并兼管吐蕃地方行政事务;而理藩院并没有宗教管理权和地方行政权。二.中国近现代史40.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解体”是指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且日益商品化。4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它是以扩大侵略权益为目的。42.林则徐所倡导的“新思想”,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的思想。一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四国志》,而魏源是将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魏源具有继承与开拓林则徐思想的性质。43.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有;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封第67页共113页 建”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4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45.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误以为仅仅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两对,国内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46.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误以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鸦片战争后,尽管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本能而顽强的抵制,西方商品在中国的销量有限。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外正当贸易中,西方国家才取得出超地位,中国才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47.《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因为它规定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的农副产品。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48.中国近代工业,其“近代”的含义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49.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50.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是封建性质的;民用企业是资本主义性质但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51.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复习时应对此辩证地看待,培养自己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52.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中国正常的资本主义萌芽在鸦片战后就已中断。5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是指缺乏资本原始积累,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具有依赖性;“后天畸形”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结构不合理,主要是轻工业发展较快。54.注意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是一个特例。55.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第68页共113页 56.《马关条约》的内容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马关条约》中关于“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的真实含义是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57.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误以为只是由于敌强我弱。甲午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差距并不十分悬殊,尤其在海军实力方面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战争之所以以清政府的战败告终,其原因完全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58.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因为它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59.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误以为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或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也有思想解放作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都没有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樊篱,尽管有历史进步作用,但未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而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60.资本输出也有双重性;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在华的侵略势力,获得了巨额利润,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同时也瓦解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快了中国旧的生产方式、思想和制度的解体。61.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从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62.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保国会,误以为是兴中会或中国同盟会。兴中会建立虽早,但规模太小,仅是个秘密小团体,而同盟会的建立又在保国会之后。保国会制定了自己的章程,有自己的公认的领袖和较完备的组织系统,以走资本主义道路为最终奋斗目标,初步具备了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63.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64.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摧毁了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误以为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共和制从形式上看虽说建立了起来,但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对中国人民来说却遥不可及。65.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误以为是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资产阶级革命派之所以妥协、退让,虽有政治经验的第69页共113页 不足、未认清袁世凯本来面目的一面,但究其根源,还在于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正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才使得它具有革命和妥协的双重特性。66.1912-1919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准备和进行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误以为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走向萎缩,从反面说明这一问题。另外,注意帝国主义放松侵略,但其政治、经济势力并没有真正退出。67.新文化运动之“新”,在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误以为是由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甚至是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别,只能说是斗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68.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了。69.学生容易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初步胜利(或阶段性胜利)。之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主要在于参加运动的各阶层,特别是工人阶级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彻底的斗争精神和姿态,误以为其彻底性的依据是斗争的结果。一场短短数月的群众性运动,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因此其彻底性绝不可能是这一意义上的。70.五四运动的领导阶级准确说是“具有先进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71.中国共产党建党任务的完成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上,误以为在一大上建党任务已全部完成。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一大并没有解决建党工作的所有问题,比如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在中国革命中的定位等重大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而中共二大的召开,解决了这些问题。72.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73.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74.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不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而是一个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阶级联盟的政党。75.国民大革命之“大”,主要是由于人民被空前广泛地动员了起来,积极参与了革命,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前所未有地打击。76.中共的土地革命纲领比新三民主义的土地革命纲领较彻底,主要表现在中共要没收地主第70页共113页 的土地。77.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体现了三大政策的精神。78.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础任务是土地革命。土地革命的中心问题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不是急于推翻国民党的统治。这一时期主要是积蓄力量,发展壮大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夺取中心城市,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做准备。79.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革命的关系: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革命是分不开的。在中国的民主革命中,没有武装斗争,谈不上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而没有土地革命,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武装斗争也会失败。军事斗争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础,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是目标。80.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81.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不是全部的胜利。第四次反“围剿”是从1932年6月开始的,国民党的主力向鄂豫皖、湘鄂赣三个革命根据地进攻,鄂豫皖、湘鄂西两个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失利。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进攻是在1933年2月。82.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误以为毛泽东此后就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尽管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事实上已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但此时党的负责人是张闻天,直到1945年春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才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83.1936年的西安事变,就当时的情形而论,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时局”是指国共分裂对峙。84.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逐渐壮大。85.“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投降论。前者是亲日派的论调,目的是要将抗战引向投降,这是无疑的;后者是亲英美派的论调,幻想依靠英美的力量速胜,这是空想。空想是不能实现的,那么只好投降。86.全面内战爆发以后,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其主要依据是国民政府统治腐朽,发动内战不得人心。87.我们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了,主要是指它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揭开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序幕。88.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8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第71页共113页 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90.新中国成立标志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并没有彻底完成。91.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民主革命时期就已存在的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如土地革命、没收官僚资本和镇压反革命。只要一个事件是在解决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其性质就具有民主革命性质。92.全国领土基本解放的时间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而不是1950年基本歼灭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力量。93.赎买政策是“和平过渡”。“过渡”主要是指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94.建国初期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二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机构。95.新中国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时间是在1952年,而不是在1950年。1950年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指出要恢复国民经济,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1952年经济根本好转的根本原因是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接管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96.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但没有完成工业化。97.“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98.“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99.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泛滥和蔓延,误以为是自然灾害或苏联的背信弃义。正如毛泽东在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所作总结的那样,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而这“七分人祸”,主要就是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运动等“左”倾错误的泛滥和蔓延。100.文化大革命中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根本原因在于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而不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努力。101.文革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102.“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中共历史上犯的“左”的错误都是带引号的。10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它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第72页共113页 思想路线,而不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104.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105.经济体制改革目的:解放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106.拨乱反正工作的完成的标志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误以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07.新时期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而不是要变革以往的土地所有制。108.“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者各有侧重。“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后两者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109.香港顺利回归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误以为仅仅是由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110.20世纪70年代外交僵局打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改善,误以为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益的恢复发生在基辛格秘密访华之后,而中国建国以来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外交僵局被打破的标志——与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也是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之后。三、世界近代现代史1.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误以为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简单复活。另外,注意文艺复兴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要求。2.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误以为是天文学领域的革命。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新议会的召开,结束的标志是光荣革命的胜利——误以为内战的爆发和《权利法案》的颁布是其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新议会的召开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要求限制王权,而国王则拼命维护其专制权力,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已经公开化,所以革命事实上已经开始;光荣革命结束,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贵族达成第73页共113页 妥协,新政权稳定地建立了起来,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条件业已具备,革命派的任务完成,革命基本结束。4.1660年资产阶级让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是维护革命成果的需要——误以为是历史的倒退。5.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误以为是三级会议的召开。这是受到了英国革命开始标志的误导。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相比,革命阵营构成的最大不同点是资产阶级各阶层与人民结成联盟,人民将革命不断推向深入。所以,通常将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作为革命开始的标志。6.拿破仑帝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军事帝国——误以为是封建军事帝国。拿破仑当政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创造条件,颁布的《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其君主政体适应了法国社会建立稳定秩序的需要。7.第一部“人权宣言”是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误以为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颁布在先,最早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宣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法国的《人权宣言》之所以名声更大,一来是由于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二是由于它比美国《独立宣言》更系统、全面;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更在于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影响将它带到了世界各地。8.美国独立是1776年7月14日以《独立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误以为是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9.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误以为是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或法国《1791年宪法》。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代替以国王为标志的贵族特权,以法治代替人治,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封建社会的重要表现。但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运动刚刚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尽管《权利法案》具有宪法的性质和作用,但它的完整性、系统性等外在形式和反封建内涵与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之间还有较大距离。10.拉美独立运动是早产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误以为是旧式民族解放运动。11.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误以为是飞梭的发明。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飞梭只是棉纺织工业中的一个简单的工具,而不是机器。12.工业革命指的就是1765年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误以为是泛指三次工业革命13.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领域的突破首先在美国实现——误以为是英国。这一领域的第一个发明是1804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的汽船,而不是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的火车机车。教材中美国的这一发明是夹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叙述的,而在美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则第74页共113页 根本没有涉及,容易使人忽略。14.最早的国际工人组织是共产主义者同盟——误以为是第一国际。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于1847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推动下,流亡英国的德、法等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了这个组织,马克思、恩格斯为其成立大会起草的宣言——《共产党宣言》,是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其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5.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法国乃至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尚未成熟到足以铲除其自身的程度,误以为是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对比悬殊。16.美国内战的中革命对象种植园主阶级是资产阶级的一个阶层——误以为是奴隶主阶级。独立战争前,种植园经济在独立战争前,它与北美中部以及东北部其他资产阶级阶层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在独立战争中他们结成同盟,共同领导了革命。马克思称种植园主阶级是“把自己的生产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基础上的资产阶级”。17.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中下级武士——误以为是资产阶级。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资本主义经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还不足以承担领导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而中下级武士阶层,由于上级领主克扣其俸禄,社会经济地位下降,为维持生存,不得不和从事工商业生产的资产阶级接近,或者也从事工商业。因而,他们与日本的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在反封建问题上结成了同盟。中下级武士的社会政治地位、号召力和政治经验,弥补了日本资产阶级的缺陷,充当了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18.19世纪中期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误以为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使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上层建筑变得过时,而尚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其他国家,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严重的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开辟迅速发展的道路,就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的主要课题。因而,适应这一需要而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就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19.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大大加强——误以为是削弱。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被迫调整殖民统治策略,改变此前由东印度公司代行统治权的做法,由英国政府直接对印度人民进行殖民统治;并放弃了吞并印度封建王公土地的政策,对其进行笼络。可见,在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国对印度的控制非但没有削弱,反而进一步加强了。20.一战前最富强的帝国是英国——误以为是美国。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英国拥有庞大的殖民地,掌握了庞大的廉价原料、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家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仍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英镑仍是世界货币,伦敦仍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英国则是世界最大的债第75页共113页 权国。而此时的美国尽管工业实力雄厚,却是世界最大的债务国。2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是欧洲——误以为是欧洲西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事发生于亚洲、欧洲和和非洲等地,战事的很大比重集中在欧洲,可见欧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而在参战国中实力较强的英法、德奥之间对阵的欧洲西线对战争结局具有决定作用,西线是欧洲战场中的主要战线。22.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3.俄国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误以为是进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在当时虽具有历史必然性,但俄国革命在当时的世界并无普遍意义,它是俄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交织的结果,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成熟到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此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尚能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俄国革命的世界意义只能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阶段。24.美国在《凡尔赛和约》上签了字——误以为美国没有签字。25.凡尔赛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误以为没有丝毫的进步性。凡尔赛体系无疑具有大国强权色彩,它宰割了德国等战败国,损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弱小国家的利益,并具有反苏色彩,但该体系承认了1815年维也纳会议诸条约所没有承认的民族自决的原则,使欧洲东部一些被压迫民族获得了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凡尔赛体系进步性的显著表现。另外,该体系协调了帝国主义的矛盾,使战后帝国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26.罗斯福新政只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27.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28.罗斯福新政与法西斯专政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误以为二者有根本区别。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法西斯对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在经济上实行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在军事上积极扩军备战,对外则大肆侵略扩张,以转嫁经济危机;而罗斯福新政则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前提下,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来摆脱经济危机。但从本质上说,法西斯专政与罗斯福新政都是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二者的区别最主要就在于,其摆脱危机的方式和给本国及世界带来的影响不同。29.首先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是中国——误以为是埃塞俄比亚。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尽管日本还没有建立起法西斯政权,但它是在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下发动的,所以1931-第76页共113页 1937年间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局部反侵略战争,也具有反法西斯性质。因此世界上最早开展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是中国而非埃塞俄比亚。30.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安全——误以为是将法西斯战争的祸水引向苏联。绥靖政策是指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在20世纪30年代面临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的步步紧逼的进攻下所推行的,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祸水引向苏联为手段,换取自身的安全的政策。可见,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利己,害人是实现利己目的手段。3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误以为它延缓了大战的爆发。32.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关键因素是美国中立态度的改变和高姿态努力——误以为是苏联的推动和努力。二战全面爆发后,在西线战事激烈进行的情况下,美国已卷入反法西斯战争,选择了与英国结盟。苏德战争爆发后,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明了两国反对侵略、重建和平的决心,并表示将对苏联的反法西斯斗争予以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也是美国促成了在其首都华盛顿的26国集会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可见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的关键因素是美国主动放弃了中立政策和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高姿态努力。33.雅尔塔体系的进步性是其主流——误以为强权政治才是其主流。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正义战争,而雅尔塔体系建立于此次战争之后,是这场正义战争的胜利成果的重要表现。它落实了大战后期反法西斯四大盟国中、苏、美、英间雅尔塔等会议达成的协定,在对法西斯战败国进行处置,清算其战争责任,审判法西斯战争罪犯,根除或大大削弱其军国主义、法西斯势力及战争潜力后建立了起来。体系虽在事实上划分了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损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利益,具有大国强权色彩,但它倡导的和平民主原则成为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而维护这一体系的联合国,在战后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也发挥了维护和平、主持正义的积极作用,可见其进步性是主要的。34.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误以为只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所致。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的国家利益的冲突日益尖锐,这是两国之间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主因,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使二者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化和激烈化,这只加速了二者同盟关系破裂的进程。35.冷战政策的推行主要在欧洲——误以为是欧亚。冷战是二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以其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遏制措施。其推行的主要地区在欧洲。而在亚洲,美国则主要采取的是公开的武装侵略,比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等。36.美国战后实力的下降始于7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前——误以为在经济危机爆发后。20世纪第77页共113页 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已明显放缓,贸易逆差出现并不断扩大,同时美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也大幅下降,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债务国,而日本和西德则一跃而为世界头号和二号债权国。1973年初,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宣告解体,这表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已经动摇。而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衰退,但实际上在此之前,美国经济的颓势和实力的相对下降已经显露。37.社会主义阵营不等同于《华沙条约组织》——误以为是一回事。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后。新中国的建立和与苏联、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在各方面开展的广泛合作,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因苏联走上霸权主义的道路,以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国家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为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华约组织到1955年才形成,它的成员只包含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等共8国。它是因美国在欧洲挑起冷战、苏联被迫应战而建立,并充当了苏联与美国争霸的工具。它并未因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遭到破坏而瓦解,一直存在到苏东剧变(东欧剧变)发生、两极格局瓦解。38.社会主义阵营中没有南斯拉夫。39.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40.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并不能说明美元已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而是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41.两极格局的存在客观上使世界局势保持了总体稳定——误以为只带来了紧张和动荡。1945-1991年间,两极格局存在了长达近半个世纪。在此期间,美苏两强的对峙、对抗和争霸,确实是世界局势紧张和战争威胁的主要根源。但在这半个世纪中,美苏两强势均力敌、综合国力形成了均势,在剑拔弩张、相互敌视的紧张对峙中,使全世界在近半个世纪内没有发生全面战争,保持了世界局势的总体稳定。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了和平与稳定,但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反而比冷战状态下更多,这多少也说明了两极格局的存在,反倒有利于世界局势的总体稳定。42.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误以为世界格局是美国一国独霸或已实现了多极化。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先后发生了三次变化。由于第三次变化即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的瓦解,不像前两次那样发生在世界性全面战争之后,因此除前苏联以外,世界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使得两极格局解体之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旧格局下的力量对比失衡之后,为建立新的国际格局,世界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必然会进行新的分化、组合,以达到新的平衡,尽可能建立起最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因此,目前的格局不是美国一国独霸,而是暂时的一超多强。多极第78页共113页 化趋势已经呈现,但多极化格局却不会马上到来。43.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44.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根源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误以为是跨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新科技革命使发达资本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和科技优势更加突出,为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提供了更为强劲的动力。跨国公司只是实施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体。45.欧洲经济一体化起步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正式成立,而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立。46.经济区域化对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误以为只有推动作用。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以发达的区域经济大国为核心,世界经济也日益呈现出区域集团化态势。而在区域集团化的经济格局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滥用世贸组织的反倾销规定,或者利用技术优势,对区域外国家、特别是区域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这表明贸易保护主义的逆流在一些地区有回潮甚至泛滥的趋势。显而易见,这些对经济全球化又有阻碍作用。47.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误以为可持续发展等同于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观念,是由欧洲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而首先提出来,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将它确定为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发展战略。而知识经济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国兴起,它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即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和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二者显然并不是一回事。知识经济的出现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产生约十年后,又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数年之后。因此可以这样说,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战略催生了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的兴起也使可持续发展有了强大的动力和实现的可能,但二者不可混为一谈。48.中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误以为中国再次错过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要么是处于内战中,要么是受中共党内的极左错误的干扰,处于动荡和动乱之中,加上美苏长期推行对中国的敌视和技术封锁政策,中国确实曾经错失了相当长的一段发展科技,追赶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大好时机。但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尚未结束,因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到来,使中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缩小了中国和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现代化建设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第79页共113页 答题技巧总结一、关于客观题1、审题干材料,找材料的关键信息①材料题干所在时空(定时空--联系材料相对应的历史阶段特征和相关重大历史事件)②按标点或内容或关联词语将题干材料分层(一定要分层),确定层与层之间的关系,体会材料所呈现的语气,确定材料主体者是什么,最终明白材料到底说的内容是什么,最好浓缩题干材料到一句话或是关键词,这样选择才能有针对性2、审查设问:注意设问词。比如可见、可知、可推知、表明、说明、反映等等①可见:从材料的表象所看到的②可知:对材料表象的分析概括③可推知:对材料进行推理而得出的结论④表明:是表象的东西或者浅层次的东西,或是对材料的表象进行一下分析与归纳⑤说明:是以表明为基础,基于材料为原因的一种结论,或可能是选项作为原因,题干是普遍性的内容,一定是从原因的角度去归纳和分析⑥反映:是材料所处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或者是从背景入手进行分析的一种因素(反映不能是本身,应该是另外一种情况)3、看选项(排除法,一般不正确的有下列情况)①具体推一般、个别推普遍、以偏概全②绝对化:已经、开始、完全、彻底、决定、根源、消除等等③说法和材料中心内涵不一致④说法只体现题干部分层次内容,不能涵盖题干中心主旨⑤说法正确,但和材料题干内容无关,没体现⑥与教材所设计明确时间、事件内容不符⑦某一选项内容和其他选项内容并列或者被其他选项内容包含⑧选项是题干材料的表面概括、或太直接反映题干材料的9偷换概念、偷换主体者的选项4、图片题要看清里边的时间和文字,结合所学定位时空,找出图片漫画体现的主旨含义,表格数据图,主要结合所涉时间看数据变化,有的看波动幅度大的关键节点,有的看首尾数据的变化(中间数据变化可看成一种过渡)二、选择题快速解决小口诀;1.排除法:l时间排除法l绝对词语排除法l说法错误排除法l无关选项排除法2、抓准“题眼”,快速推断谨慎选第一步,审题干,抓准“题眼”第二步,根据题干中的“题眼”,分析选项第80页共113页 第三步,验证结论。3、定时空、明关键、题干选项对照选第一步定时空、明关键第二步题干选项对照4、找准突破口,删繁就简稳准选第一步审标点——快分层第二步审转折——知重点第三步审出处——明主题三、选择题分类1、史料主旨型选择题【命题特点】史料主旨类选择题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的考题,具有史料来源广、原始性强、命题思路新、考查能力强、历史主旨鲜明的特点。【解题方法】解答一般运用“读、找、联、析”四步法解答。“读”就是阅读题干文字史料,明确题目立意及考查的角度,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找”是确定解答的关键词,即求答项,明确求答的方向;“联”是根据解读史料,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考点,关联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析”是据题干信息,迁移历史知识和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最后确定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注意: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试手环节】“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1838年9月林则徐奏折)。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A.整顿吏治B.禁止吸食C.严惩贩卖D.断绝外贸【解析】“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说明林则徐认为鸦片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于吏治腐败,官员纵容鸦片走私,因此选A。(吏治:官吏的作风和治绩)【答案】A2、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命题特点】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一般是依托教材主干知识或重要历史现象,运用文字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具有情境新、结论新的特点。【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与文字史料型选择题相似,但又有极大的不同。读:通过阅读题干,确定历史现象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联:根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析: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进第81页共113页 行判断和选择。【试手环节】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任宰相,却竟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场屋,曾赋诗说:“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科举制度的推行A.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B.打破了士族门阀势力对官职的垄断C.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D.为所有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平台【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唐朝时期,许多人认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才能真正展示自己,即科举入仕在士人心中地位至关重要,这说明科举制度的推行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士人崇儒入世”,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答案】C3、图表类选择题【解题技巧】1.“三看”: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2.“四注意”: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3.具体操作: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试手环节】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解析】根据表格“明法度”、“海内为一”、“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等信息可知其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郡县制度、皇帝制度、法律制度,故选D项;仅《史记·李斯列传》涉及秦朝制定法律,未全面表述材料,排除A项;《藏书》“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肯定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与材料中“明法度”、“海内为一”等关键词无关,排除B项;第82页共113页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反映了郡县制下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与“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明法度”等关键词无关,排除C项。【答案】D4、概念型选择题【命题特点】概念型选择题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解题方法】①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②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③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④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试手环节】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导致现代科技未能形成【解析】:在古代中国,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对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材料信息可知,在李约瑟看来,传统士大夫认为读书才是“上品”,其他职业都属于“下品”,科举入仕才是人们实现自己价值的主要途径,这是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李约瑟认为,“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故排除B项。【答案】:D5、比较类选择题【命题特点】比较就是将同类或者相近之间事物的对照,同类现象对照,也可以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社会现象的比较,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差异,还可以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相似事件之间的比较,找出它们各种的异同。【解题方法】简言之,就是找出最符合题目的选项。一是注意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求同"还是"存异";二是分清比较类型,明确是异同比较还是变化比较;三是联系所学,结合材料信息,在全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确立比较项,找到比较的着力点。【试手环节】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第83页共113页 【解析】本题的设问是理论的共同之处。由所学知识可知,哥白尼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而提出日心说,被后来的实验证明是错误的,没有推动技术的重大突破,更不是科学的概括物质运动的规律,故排除A.C.D三项。但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原来托勒密的地心说,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答案】B二、关于主观题一、原因类(一)万能公式→直接→主要→根本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二)具体模板●模板1.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①国家长期的统一,社会比较安定。②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③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④交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⑤部分统治者的经济政策。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分工细化,促使人们通过交换互通有无,促进商业发展。●模板2.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因①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②思想解放运动引领了社会的发展。③杰出人物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补充:①统治者励精图治,实行开明的政治经济政策、实行改革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备注:特指古代社会)②统治者重视教育,选用贤才。(备注:特指古代社会)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发展生产。(备注:特指改革开放后)●模板3.近代西方科技领先的原因①14、15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确定下来,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聚集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第84页共113页 ②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③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④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为科学技术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条件。●模板4.工业发展的因素①社会发展的需要。②经济发展的促进。③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④领导者的正确政策和政策的持续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本国经济,推动社会发展。⑤广大劳动者的不懈努力。●模板5.改革成败的原因(1)改革成功的原因:①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②要求改革的改革派力量强大,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③改革的措施得当。④出现有利于改革的国内与国际环境。⑤国家最高领导的支持。(2)改革失败的原因:①顺应改革趋势,但是改革的措施不得当。②改革领导人个人的局限性。③国际环境对改革不利。④改革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守旧势力的强大;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态度不坚定。●模板6.列强发动战争的背景(备注:适用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美国侵朝战争;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等事件的背景)①列强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以征服世界、改造世界。②开拓殖民地,争夺霸权。③根本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他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④被侵略国家的落后和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其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补充:民族矛盾激化,义和团运动兴起。(备注:仅适用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模板7.改革的背景第85页共113页 (备注:适用于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戊戌变法、新经济政策、土地改革、改革开放等事件的背景)①生产力有了大大的提高,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发展。②原有的社会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补充:①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缓和国内矛盾,巩固统治。(备注:适用于商鞅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大化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②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备注:适用于商鞅变法、洋务运动、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③顺应民族融合,历史潮流的趋势。(备注:只适用于北魏孝文帝改革)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备注:适用于戊戌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⑤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经济发展,导致国内矛盾激化。(备注:只适用于罗斯福新政)●模板8.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①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推动,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②社会矛盾的尖锐。③政治家的不懈努力,人民与新兴阶级的支持。补充:①受外来文明(或原有民主习惯)的影响。(备注:只适用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古希腊民主政治、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②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备注:只适用于古希腊民主政治)●模板9.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②统治者个人的雄才大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有效的统治措施。③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④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⑤文化的繁荣。⑥民族之间有共同的联系。●模板10.阻碍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①统治者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制约。②农业、手工业发展程度的制约。③战乱频繁,政权分立,社会动荡。④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二、影响类(一)万能公式:第86页共113页 (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二)具体模板:●模板1.国家机构(政府)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①加强政府的统治,维护社会稳定。②发展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③加强经济管理,推动经济发展。④制定政策,协调对人民的管理。⑤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融。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繁荣。⑦大力引进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模板2.科技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科技思想文化的积极影响: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②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④方便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⑤促进了社会的重大历史变革,影响社会的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发展。(2)科技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科技的发展除了造福人类同时,还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灾难。(备注:火药的发明与应用、三次科技革命)●模板3.改革的影响(1)成功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土地改革、改革开放)①缓和了社会矛盾或克服了社会危机。②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③使社会稳定,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④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文化水平。补充:①巩固了国家统治。(备注:只适用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土地改革)②加重了广大底层劳动者的负担,使其生活更加贫困。(备注:只适用于商鞅变法)③促进民族融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备注:只适用于北魏孝文帝改革)④摧毁了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备注:只适用于大化改新、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第87页共113页 (2)失败的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①使社会矛盾或危机更加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②经济遭到更大破坏。③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④国家国力衰弱。补充:客观上有利于先进思想科技文化的传播。(备注:只适用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模板4.经济发展的影响(古代封建经济、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加速社会向前发展,促进社会政治的发展。②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③促进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和发展。④加速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⑤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补充:①发展后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备注:只适用于古代封建经济)②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和国家造成了消极影响。(备注:只适用于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模板5.制度、政策、法令等的影响①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③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④社会各方面发展有序进行。●模板6.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统一。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③促进各民族间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模板7.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①监察官的设置有利于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②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③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三、认识类(一)万能公式:(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个人因素……)第88页共113页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素质如何)(二)具体模板:●模板1.制度创新的认识①制度创新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②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③制度创新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安定,国家统一。④制度创新是创新之本,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⑤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也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模板2.对当今国际关系的认识①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②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③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④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⑤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提高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同时应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抵制少数大国妄图称霸世界的行为。●模板3.对经济发展的认识①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历程。②历史发展表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③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④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导致环境污染与破坏,能源的枯竭和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要合理协调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模板4.对思想解放的认识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②思想解放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为社会改革和革命等活动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思想基础。③它使思想观念冲破了旧势力的禁锢和束缚,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④只有思想解放,观念才能更新、思路才能拓宽,有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⑤历史告诉我们,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必定走向衰落,我们要勇于接受认同新鲜物,敢于创新,吸收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才能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发展。●模板5.对科技发展的认识①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第89页共113页 ②带来了一些危害,比如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导致战争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破坏、高科技犯罪等。③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在利用科技时应趋利避害,更好地保证科学技术真正地造福人类,尽可能地避免其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模板6.对外关系给我们的启示①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②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开展外交。③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④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⑤外交政策应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模板7.中外近代化探索的启示(1)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①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③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2)外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①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树立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勇于创新,锐意改革,与时俱进。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和平发展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科技,努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增强国力。③作为青年学生,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斯大林模式道路的启示①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它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四、特点类(一)万能公式: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规模速度)+新发展新变化(比较)+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二)具体模板第90页共113页 ●模板1.改革的共同特点(1)成功改革的共同点:①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②改革措施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国国情。③制定正确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并进行有效的贯彻和实施。④改革关注民生,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⑤有正确的领导。⑥有制度的保障。⑦改革力量超过了旧势力的力量。⑧改革者的高超智慧和勇于创新的勇气、持之以恒的精神。(2)失败改革的共同点:①改革不能突破陈旧的制度的束缚。②制定的政策和措施脱离了本国国情,没能得到人民支持。③改革措施没能切实得到贯彻和实施。④旧势力的力量强大。⑤领导者的失误或态度不坚定。●模板2.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①具有代表民间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②实行权力制衡原则。③实行政党政治。●模板3.城市化发展的特点①城市的数量增多、规模变大、人口增多。②城市布局更为合理。③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增强。④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⑤按照身份划分居住位置,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只针对中国古代)⑥重视城市的选址:沿海、沿江、交通便利地区。⑦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放松增强。⑧坊市分开,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针对宋朝)五、变化类(一)万能公式由......变为......第91页共113页 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二)具体模板●模板1.经济发展状况变化①增长/多,上升。(指根据某一时期经济发展前后数据或相关状况比较,较晚时期数据或者是状况大于或者好于之前)②减少/下降。(指根据某一时期经济发展前后数据或相关状况比较,较晚时期数据或者是状况小于或者落后于之前)●模板2.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①不断提高或改善。(指后期发展数据或是现象较前者有明显的停滞或倒退)②落后或恶化。(指后期发展数据或是现象较前者有明显的积极发展)●模板3.封建王朝的发展趋势君权的不断加强,相权不断的削弱;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地方权力的削弱。●模板4.社会发展的趋势①封建主义的发展历程(古代史)。②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近现代史)。●模板5.科技发展的趋势科技发明与更新的周期不断缩小,科技发展仍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巨大动力。●模板6.民族关系的变化趋势民族关系发展进程中,虽然各民族之间常有冲突和战争,但民族融合、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模板7.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与趋势①变化: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封建社会)。政治民主化、透明化(近现代社会)。②趋势:君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削弱;中央权力的加强与地方权利的削弱(古代中国)。君主政治的不断健全与合理化、民主化。六、目的类(一)万能公式→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二)具体模板第92页共113页 ●模板1.战争类的目的(1)正义的战争:①维护国家统一(安全)。②推翻残暴(落后)统治,建立有利于更广泛人民的新政权。③反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④促进国家经济发展。⑤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2)非正义的战争:①争夺霸权(争霸战争)推行霸权主义。②企图建立以自身为中心的统治新秩序。③获取(扩大)侵略权益。④以分裂国家为目的。⑤镇压进步势力等。●模板2.变法与改革、运动与革命的目的(1)改革与变法的目的:①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②为缓和矛盾,适当改变统治政策,以实现富国强兵,变法图强。③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④扩大(巩固、加强、维护)统治。⑤救亡图存,摆脱危机等目的。(2)运动与革命的目的:推翻落后统治,建立新的政治秩序。●模板3.制度、政策、措施、方针、法律制定或颁布的目的①巩固统治,建立(巩固、发展、完善)中央集权。②促进经济发展。③加强交流,促进文化(教育、科技)发展。④抵御外来侵略。⑤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方式。●模板4.资产阶级文献(《权利法案》《人权宣言》《民法典》《独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颁布的目的①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②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并固定下来,奠定国家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备注:只适用于《权利法案》《民法典》)第93页共113页 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宣传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原则。(备注:只适用于《权利法案》《人权宣言》《民法典》《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七、评价类(一)万能公式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二)具体模板●模板1.战争类评价(1)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评价: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②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一定积极作用。③对于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作用,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④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⑤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2)对反侵略战争的评价(虎门销烟、黄海海战、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等)①反映了被侵略国家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精神。②打击了侵略者。③激发被侵略国家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3)对侵略战争的评价:①对被侵略国家或殖民地国家造成严重危害。②促进了殖民或侵略国家资本积累,促进其社会发展。③客观上,侵略国家或是殖民国家将新的技术和进步思想传入,促使殖民地或是被侵略国家发展。(4)对国家内战的评价:(美国南北战争、解放战争)①是一个国家内部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结果。②有促进国家或是社会向更好的一方面发展。第94页共113页 ③战争留有一定的缺陷。(美国南北战争)。④战争也有一定破坏性和损害,对当时的国家经济发展不利。●模板2.事件类评价(1)对改革的评价:(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苏联改革、改革开放)①原有社会矛盾或是危机等的发展要求进行的。②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斯大林模式、苏联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副作用)。③重要历史人物是推动改革的关键。④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⑤改革没有触碰社会发展的根本痼疾,注定失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斯大林模式、苏联改革)⑥没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指斯大林模式、苏联改革等)(2)对外交往的评价:(和平方式: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暴力方式:亚历山大东征等)①促进不同区域间文明的交流与传播。②促进本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对被侵略国造成伤害和损害。(暴力方式交往)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专业术语汇编原因背景类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逐渐确立;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兴起;百家争鸣;私学创立;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士阶层兴起。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郡县制使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朝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第95页共113页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确立思想界的主流地位;丝绸之路开辟,中外文化交流频紧。3、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南移;佛、道教盛行,冲击着偶家思想的同时三种思想也不断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4、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开始超过北方;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地位提高,坊市界限被打破;思想文化兼收并蓄,三教合一;政府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宋元时期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一易繁荣;市民阶层出现;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儒学思想发展为理学并确立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兴起海上“丝绸之路”;科学技术领先;市民文化兴起。6、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早期西学东渐、西方科技传入;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大量土地被开垦,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灾害(关注材料)。7、晚清民国时期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各阶级救亡图存;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发展;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在工业文明冲击之下,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中国从农业为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8、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一化三改,奠定了工业化基础;三大改造后,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1956年,双百方针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外交上一边倒,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破裂。9、改革开放时期民主法治建设逐渐完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解放了思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邓小平理论指导了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10、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民主法治逐步发展;古希腊民主制(直接民主制),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重视城邦利益;古罗马法治;罗马法的完善;海洋文明,工商业、航海业发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壮大。思想文化繁荣,人文精神的出现。11、西方近代前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重商主义盛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天主教会和专制王权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或统一,颁布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推动了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自然科学的发展。12、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向工业文明转型;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和完善,政党政治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弊端的逐渐暴露,第96页共113页 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思潮出现。1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一战爆发,政局动荡。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大危机,民主制度受到威胁,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暂时摆脱了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快速发展。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上台;对外扩张,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世界处于战争的威胁之下。14、二战以后雅尔塔体系确立,美苏争霸,冷战开始,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60年代以后,多极化趋势出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制度确立,70年代经济滞涨,放松对经济的干预。苏联先后进行三次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速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15、改革类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土地兼并加剧;政府出现了财政困难(危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危机加深(外族、少数民族政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旧制度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如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贵族垄断政治权利);新兴经济的发展和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力量的壮大);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和推动(如西方启蒙思想、汉族文化);统治者或改革者的个人因素;其他改革成功的启示、带动;人民的呼吁、运动,政府的压力;直接原因,(如教皇出售赎罪券、如一战)。16、外交类、军事类、其它国际形势的变化(如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政府政策的调整;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等。国家完成统一(如国家初定,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新中国建立);保卫新生的政权(如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忧外患;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军事战争的需要;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或出现统治危机。注意:高考历史答题历年皆有隐性信息的提取,材料中给提供时间需要回答对应的相关历史重大事件,往往就是直接的采分点。(如1688、1776、1832、1840、1912、1917、1929、1953、1973、1978、1992、十四世纪、十九世纪、20世纪中期等)评析题一般分析其原因,评价其影响。对观点态度往往用赞同、同意、反对、否定等词。影响评价类1、中国古代政治类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势力;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富国强兵;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高素质人才的选拔;打破贵族对权力的垄断;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加强监督、减少腐败等。2、中国古代经济类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骤井;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海外贸易发展;促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人身依附关系减轻;规范租细关系等。赋税制度变化的影响: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调整生产关系,缓解阶级矛盾。扩大国家税源,增加政府收入。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第97页共113页 产生和发展。3、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科技类思想文化统一;思想文化繁荣;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维护国家统一、封建统治;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人的主观欲求(人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塑造;教化社会,提高素质,规范行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转型;打破受教育的身份限制,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服务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科技文化的交流;东学西渐,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等4、中国近代政治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推翻了(冲击了)君主专制(清王朝的)统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的发展: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临时约法》,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等;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促进国家统一局面的出现等。5、中国近代经济小农经济解体,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创办近代工业,促进了近代化进程和近代城市的发展;促进近代社会转型,从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和外国企业竞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外国的经济侵略;近代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促进了移风易俗和社会风貌的变迁;铁路、轮船的使用,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6、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教育维新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思想的理性化和科学化;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维新思潮和三民主义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全盘西化和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一方面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西方思想的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另一方面导致主流文化缺失,传统文化断层,出现思想界的混乱,不利于国家统一和凝聚力增强;托古改制有利于减轻改革阻力,宣传维新思想,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毛泽东思想(工农割据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领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培养了新型人才,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和思想;教育民众担负社会责任,探索救亡图存。7、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完善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一国两制维护了国家统一,建国初的一边倒政策,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封锁与孤立,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工业化)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镇企业活跃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国企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解放了思想,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外开放加强了和国外的联系,引进了先进的科技,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深圳特区起了试验田的示范作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邓小平理论解放了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8、西方古代政治、经济、思想古希腊(雅典)开创了民主制的先河,创立了议会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直接民主制是少数人的(男性公民)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罗马法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后世第98页共113页 资产阶级立法提供借鉴,从根本上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促进了工商业、航海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繁荣。9、西方近代政治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英国从人治走向法治;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逐渐走向完善,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增加,民主范围扩大。美国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1787年宪法使美国确立了联邦制民主共和制,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但保留了黑人奴隶制和州权主义盛行,引发了南北战争。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1875年宪法确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共和派和君主派的妥协,有较大的局限性。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颁布了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是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体现了保守性,一战二战德国都成为战争的策源地。10、西方近代经济西方国家从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世界市场开始、初步、最终形成;西欧崛起,贸易中心转移;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广锅的市场;人类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出现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科技发明的负面作用(危害世界和平)。11、西方近代科技、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思想统治,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传播发展了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理性精神;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奥论基础);推动了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发生。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12、西方现代(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革命首创精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联解体,两极对峙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新经济政策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发展经济,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俄国找到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基础,导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经济结构失调,人民生活提高缓慢,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后来阻碍了苏联的发展,赫鲁晓夫(农业改革)促进农业的发展,勃列日涅夫工业改革促进工业发展,军备竞赛导致苏联经济失去活力,两次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最终失败。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义运动的发展。13、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冷战(两极对峙),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干涉别国内政,危害了世界和平;两强制约,相对和平:欧洲走向联合、日本经济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展,冲击了美苏的霸权:苏联解体,两极对峙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14、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资本主民主制度遭受重大威胁,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暂时摆脱了经济危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福利制度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缓和了社会矛盾,刺激了消费,降低了人民的工作积极性,政府财政赤字增加,负担加重;扩大了资金来源,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了中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系的建立,使战后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第99页共113页 置,提高生产率,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方便人们的生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扩大,增加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15、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思想、科技自由放任的思想受到冲击,凯恩斯主义受到重视;国家干预减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相对论、量子论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人类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注意:答题时一般要强调阶级属性或事件的性质。(如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或改革;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认识启示类1、改革类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要坚信能够取得成功。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顺应时代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关注民生,用人要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借鉴以往改革的经验教训,走符合国情的道路。要兼顾各阶层利益,减轻改革阻力。2、外交类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争取共赢,互惠;受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内外形势、价值观念的影响;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加强海洋领土及主权(海权)意识;开发利用铁路、矿山、海洋资源。3、教育类、选官类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人才培养选拔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官员选拔要重视“德才兼备”;要打破受教育(选官)的群体的限制,扩大范围和来源,促进教育公平;要适应时代要求,培养新式人才;促进教育的转型,教育近代化、现代化;借鉴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经验,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4、民主法治类民主化、法治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民主制、法治的确立和完善是漫长的、曲折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同文明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要勇于创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民主法治的发展;民主法治建设要从本国实际出发,结合本国国情;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其他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文学艺术反映(历史)社会现实,社会现实(历史)也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素材和来源;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特点趋势类1、改革的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多方面,措施比较全面;颁布法律、法令;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进行的;兼顾各阶层利益;覆盖面广;操之过急、循序渐进;确立早、历史悠久;崇尚、重视、缺乏;工业文明、外国侵略的冲击下进行的;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改革不彻底;侧重于制度的重建;接受汉化的过程;汉化政策的体现;缺乏群众基础等。2、民主法治类的特点第100页共113页 民主范围逐渐扩大;享有民主权利的人逐渐增多;民主法治日益完善:人民主权轮番而至;小国寡民下的直接民主制,少数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突破了直接民主制的局限,确立代议制;取消了财产资格的限制;人民群众享有民主权力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民主权利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民主制的确立完善是漫长的、曲折的等等。古代法律;受儒家思想(宗法观念)影响,减轻刑罚,兼收并蓄,择善而从。3、福利制度、社会救济保障和赈灾、民生类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有立法和制度保障:政府重视;政府赈灾和百姓自救相结合;确立最早;逐步走向完善;严格监管、监督;舆论、媒体的推动等。4、环保类注重舆论宣传和监督;政府和民间合作(协作),体系完备;制定法律、法规作为保障;预防和治理相结合;民众积极参与和配合;注重教育和引导。5、经济发展类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推动;制定相应的有效政策和法律法规(如重农抑商、招商引资、特殊的经济政策);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和机构(如市舶司、总理衙门、发改委);循序渐进,从农村到城市,从东部到西部,从局部到全国;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学习西方国家的经验等等。世界经济出现了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体系化、制度化。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经济危机时间长、范围广(全面)、破坏性大;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出口手工业品。6、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大量种植;货币经济占主导;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专业性。城市特点:规模宏大、布局规整;整齐划一的坊市制;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强;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农业发展特点:精耕细作,赋税改革的推动,政府的政策推动。7、科技、工业革命类特点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对传统经验的总结;实用性为主;往往和农业相关;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实验室发挥重要作用;轻(重工业)为主;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等等。8、趋势用语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从禁止到允许;从非法到合法;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思想方面;从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思想文化;从政府到民间;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中央;从官营到私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农村到城市;从原工业化到工业化;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东南沿海到内陆;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到服务型;从任命到选举。民主法治逐渐完善;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消弱;地方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制加强;选官制度逐渐西方近代科技注重实验科学,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注重理性;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两极对峙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加强;密切世界各地联系,全球化趋势加强。一、材料题:1.内容、表现、措施类:答案基本都在材料中,依据问题分值,根据材料逐点概括即可;2.特征、特点、趋势类:特征、特点的答案来源于材料,但不等同于材料,需先找到材料中的内容表现,然后进行深化挖掘,概括出其内在规律;趋势类作答时需注意答案为动态语言,即“从什么到什么,或…化”。(1)叙述历史事件类的特点:(如丝绸之路)①历史悠久(特别是材料中有“从…就有了;早在…时期就”等);②范围广;③内容广泛;④方式:和平或武力;⑤影响深远等。(2)政府措施、制度、方针类的特点:第101页共113页 ①中央主导与地方自主相结合;②统筹兼顾(城乡、工农业、中央与地方、集体与个人等);③逐步推进(阶段性);④典型示范;⑤立法保障;⑥逐步形成体系,制度化;⑦影响深远等。3.比较异同类:答案全部来源于材料,相同点写一起,不同点分别概括,注意指代明确。4.背景、条件、原因类:答案主要来自所学知识,材料中也会偶有涉猎,答案要点以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为主要方向,但不绝对,也可以包括科技、军事、外交、内外因、主观人为因素等。(1)中国古代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社会矛盾的尖锐(根据材料中时空加以描述);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或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影响(根据时空加以准确描述)。(2)中国近代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政治:①内: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等)统治的腐朽,阶级矛盾激化;②外:外来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根据时空准确描述)。经济:①内: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时空准确描述);②外:商品输出或资本输出的不断加深,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时空准确描述)。思想:①内:林、魏新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等的影响(根据时空准确描述);②外: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启蒙思想)(3)中国现代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政治: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党的正确领导。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进思想的指导。(4)世界史事件的背景原因(世界史材料题主要考察世界近现代史为主):政治: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完善;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市场阶段;经济全球化时期)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思想的影响等。5.结果、影响、评价类:答案基本全部来源于所学知识,需做到全面、辩证;6.认识、借鉴、启示类:开放式、发散式问题,通常位于最后一小问,3—5分,答案不固定,需做到“三观正”,言之有理即可,答题模式主要包括三部分,即“表明立场:好还是坏”“具体阐述:好在哪里,有什么问题”“怎么做”。二、论述题:(送分题到送命题)答题规范:三段论,即总分总关系。1.论题:有观点或结论的标题(1)基本要求:第一保证是论题:陈述句,绝对不可以是问句,字数不要太多尽可能是一句话;第二保证是正确的论题:符合唯物史观,正角度,切记标新立异;第三论题要做到观点明确:对材料所述事物有明确看法、认识、态度;第四论题要尽量做到宏观:站位高,便于后面的论述;第五论题最好是单向角度:减少全面或辩证表述,如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等。(2)如何得出论题:第一种:材料所述为单一事件时,可从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三个角度出发,概括得出论题;第102页共113页 第二种:材料所述为多种事件时,可从事件关系角度概括得出论题。(3)非论题、观点类论述题①评析观点类:需要表明对材料中作者观点的看法,赞成或反对,严禁自行概括观点或论题;②故事情节、历史现象、概述评价类:新三段论,故事情节及材料中原文;历史现象主要指专有历史名词或重大历史事件;概述评价:概述主要包括事件背景及过程,重点为背景,其次为过程;评价:需要全面。③书评、解说词、新闻稿、广告词类:主要考察根据历史知识的文学写作能力。④找出错误、改正并阐述理由类:新三段论,根据要求作答即可。⑤图片信息类:近年较为少见。2.论述、论证或阐释:本部分主要原则为史论结合,即根据自己所概括的观点或论题列举史实,描述完史实结合自己的观点,让所列举史实为自己的观点服务,证明自己的观点。本部分答题时切记看清题目要求(如用世界史史实、中国史史实或中国古代史史实作答,或用中外史实、正反史实作答),解答时最少列举两个史实,分段论述。另外,论述时忌讳采用分点作答,分段即可,整体答案以小论文方式呈现。3.结论部分:本部分为本题最终目标的体现,为点睛之笔,主要体现论从史出,需要对自己论题(观点)进行重申,不可简单重复,力争有所提升。要善于运用“综上所述、由此可知”、“总之”、“所以”等过渡性的连接词。表示“特点”的术语:(Ⅰ)中性:①随意性延续性独立性渐进性必然性偶然性②制度化、体系化、全球化、集约化、多样化、西化③着眼于……倾向于……服务于……④以……为核心以……为标准以……为纽带以……的方式/手段以……带动……⑤注重……强调……重申……⑥……与……相结合⑦由下往上由上到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⑧……的色彩浓厚允许……的存在(Ⅱ)正面:①稳定性优越性扩张性进步性开放性②自由化、法制化、法治化、民主化、现代化、科学化、公平化、工业化、商业化、商品化、城镇化、多极化、近代化、集团化、区域化③易于……④……与……相制衡兼顾……和……的利益(Ⅲ)负面:①曲折性非理性封闭性②僵化、封建化、专制化、极端化③不易于……④……与……相妥协⑤……较为落后……长期动乱……过于狭隘……过于集中……过于分散……不充分……不完善……不彻底⑥……受……的制约表示“原因、背景”的术语:(Ⅰ)中性:①……逐步兴盛……势力壮大……广泛传播……深入发展……进一步加强……透明度高……存在差异……的基础深厚②……成为……的主角……深受……的影响……成为……的象征……成为……的标志……成为……的来源③……占据主导地位……占据统治地位第103页共113页 (Ⅱ)正面:……较为完善……高度发达……受到重用……发展迅速……深入人心……日趋完善……较为开明……有所松动……的意识增强(Ⅲ)负面:①……危机加深……逐步瓦解……不断萎缩……式微……繁琐……弱化……降低……消失……受限……停滞……落后②过度地……缺乏必要的……没有扩大…表示“作用”的术语:(Ⅰ)中性:……体现……的本质/性质(Ⅱ)正面:①形成……对……的垂直管理……推动……的传播明确……和……的权限②有利于维护……有利于增强……有利于增加……有利于巩固……有利于促进……有利于形成……③明晰……精简……加深……④符合……的要求适应……的需要具有……的意义促进……的完善使得……更加全面有助于……的发展给……提供借鉴(Ⅲ)负面:①……遭到严重破坏②削弱了……制约了……忽视了……打击了……冲击了……限制了……轻视了……表示“影响”的术语:(Ⅰ)中性:①对……产生深远影响②破除了……的情形加速了……的进程巩固了……的统治结束了……的局面推动了……的形成成为了……的准则改变了……的格局顺应了……的趋势(Ⅱ)正面:①……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以后的典范②为……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为……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为……提供了理论基础③促进了……的兴起/解放/传播/流动/积累扩大了……的基础/来源维护了……的秩序稳定了……的秩序吸收了……的经验突破了……的限制培养了……的精神唤醒了……的意识抵制了……的侵略防止了……的恶化改革了……的制度创新了……的形式缓和了……的矛盾引入了……的技术保证了……的提高增加了……的权利拓宽了……的空间维系了……的统治克服了……的弊端带动了……的发展(Ⅲ)负面:①推翻了……的统治②影响……的公平公正保留了大量的……残余不利于……的再生产表示“发展、变化”的术语:①从……到……发展由……过渡到……进入……的阶段/时期②使得……变得更加……日益…………越来越……③使得……转移到……促使……和……的分离/融合……发生……的变动、设问为“比较异同点”的题目,是高考题的常见设问题目,一般为东西比较,或是时间上的前后变化的比较相同点:①背景相同或原因相同:都××××;②目的相同:都××××;③方式相同:都××××;④性质相同:都××××;⑤内容相同:都××××;第104页共113页 ⑥影响相同:都××××;(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或原因不同:②目的不同:③方式不同:④性质不同:⑤内容不同:⑥影响不同:高中历史主观题各类题型必背术语一、原因类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①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维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②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也是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③社会:广大人民渴望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④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汉武帝以来,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为其长期存在提供理论基础⑤地理: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进行管理。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Ⅰ:有利①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②农民自身:农民不同程度的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较高③政府扶植:为保证财源,统治者大多采取重农政策。Ⅱ:不利①经济:小农经济规模小,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顽固的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②政治: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③灾害:严重自然灾害。3.中国古代手工业未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①发展动力: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②技术水平:代表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新技术难以向社会推广,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保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③劳动者: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④统治者:统治第105页共113页 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明。4.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①经济: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相应动力②政治:明清统治者仍顽固坚持重农抑商政策③文化: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和创新④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5.中国自然经济经济解体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前提条件: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③内部根源: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终究难以抵挡机器大生产的有力进攻④客观因素:中国近代工业及近代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6.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Ⅰ:从世界潮流看: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Ⅱ:从运动自身看:①经济:农民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②思想: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③政治: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④组织: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7.辛亥革命兴起和失败的原因Ⅰ:兴起的原因: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④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特别是三民主义的提出⑤组织:革命团体,特别是同盟会的成立⑥军事:在孙中山领导下,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Ⅱ:失败的原因①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根源)②政治:中外反动势力十分强大③思想: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④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即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⑤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⑥组织:缺少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也没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8.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由对抗转为缓和的原因①中国: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应对苏联威胁;为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②美国: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守势;美国陷入越战泥潭;经济受西欧日本挑战;美国经济发展进去滞胀状态③根本原因:国家利益需要推动了中美关系改善。9.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第106页共113页 ①地理:三面环海、港湾众多,山多地狭、耕地较少②经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比较发达③阶级:工商业阶层实力增强④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能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追求民主权利⑤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人文精神萌发⑥外部:借鉴吸收其他文明成果。10.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Ⅰ:必要性: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②社会根源:西方人渴望获得黄金,掀起了疯狂的“寻金热”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切断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通道Ⅱ:可能性:一主观条件:①政治: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②宗教:传播天主教的精神动力③思想: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二客观条件:①内部:地理知识进步,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②外部:中国的指南针传播到西方并应用于航海。11.二战以来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①生产关系: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②战争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促使国家职能发生转变,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③经验教训: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④科技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不断调整⑤社会因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调整。二、影响类12.“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①积极:(次要)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安全。②消极:(主要)使中国日益封闭,脱离了世界发展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和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13.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①积极:在一定时期内(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了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巩固了新兴资产阶级政权②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从长远角度看这既不利于农业发展,又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的发展规律,失去了其进步性,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14.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进步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世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学术思想更是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15.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第107页共113页 Ⅰ:消极(居于主要地位,具有主观色彩):①政治: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③社会:呈现半殖民地色彩④对外:国门大开,被迫开放。Ⅱ:积极(居于次要地位,具有客观色彩):①政治:中华民族日益觉醒,民族、民主革命开始②经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开始了近代化进程③思想:出现了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④社会: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④对外:有利于加强中外交流。16.近代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①消极: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是中国近代日益贫穷落后的根源②积极:殖民者把西方先进的文明带到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客观上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7.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①进步性: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了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力的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②局限性:既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走向失败。18.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①外交环境:促使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热潮,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②经济建设: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③祖国统一:为外部势力从台湾撤退和祖国实现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为“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提供了条件④教育与生活:随着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留学的目的地逐渐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交流,同时直接导致了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19.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①对西欧: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②对亚非拉:西欧进行了早期殖民扩张,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黑奴贸易给非洲人民带来沉重灾难;是导致亚非拉落后的历史根源③对全球: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打破了人类相对隔绝的状态,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20.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①对法国:对法国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②对欧美: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③对亚洲:启蒙思想家的许多著作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激励着那第108页共113页 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④对资产阶级时代: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⑤对世界:形成了强大的思想潮流,影响深远。2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①从近代化史观看: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经济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从文明史观看:是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宰割和奴役的产物,使亚非拉国家变成了发达国家的附庸;但在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人类文明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化③从整体史观看:其形成使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列强间展开激烈争夺,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为今天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22.三次工业革命影响Ⅰ:第一次工业革命①生产力:蒸汽时代②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③社会关系: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到来④国际关系:确立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Ⅱ:第二次工业革命:①生产力:电气时代②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③社会关系: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④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Ⅲ:第三次科技革命:①生产力:信息时代②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浪潮③社会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福利国家兴起④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明显。三、评价类23.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Ⅰ:积极:①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②经济: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③社会: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Ⅱ:消极:①政治:易形成暴政和导致腐败现象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③思想: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进步(2)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①从皇权与相权关系来看: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这既削弱了相权,又加强了皇权②从三省间关系来看:三省之间互为补充,分工明确,这既分工合作、牵制监督,又提高了办事效率③从影响来看: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严密完备的体现,对后世影响深远。24.全面评价科举制①积极:它是一种较为先进和公正的选官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又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又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既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垄断,又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消极: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出现了八股取士,走向了极端和反动,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5.从近代化角度评价洋务运动第109页共113页 ①经济: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中国近代化之路②对外: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③思想: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顽固派的保守思想④教育: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冲击了封建传统教育,培养了一批可用人才⑤军事:创办了军事企业、新式军队,筹划了海防,有利于提高国防能力。26.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①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一: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二: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三: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四: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五:社会: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有爱风气兴起)。③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亚洲觉醒的典型代表。④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尤为突出。27.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①从经济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从政治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随之壮大,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③从思想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从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28.如何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Ⅰ:积极:①政治: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②文化:促进了古代西方奴隶制文明的繁荣③世界:对后世民主政治的实施和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Ⅱ:局限:实质是奴隶主维护统治的工具。29.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Ⅰ:积极:①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②政治: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③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④经济: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⑤深远:西欧的启蒙思想政第110页共113页 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示范作用。Ⅱ:局限:①人权: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②实质:明确财产划分标准,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③深远:允许黑人奴隶制存在,为以后美国内战埋下隐患。30.运用多种史观评价罗斯福新政①近代史观: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手段,调整美国经济模式,缓和严重经济危机,探索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②社会史观: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以工代赈)和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遏制法西斯势力在美国崛起,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③从生态史观看:通过减少耕地面积、修建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可持续发展。④整体史观: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标志着世界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31.如何评价两极格局①积极: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②消极: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两极对峙,导致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四、认识类32.如何认识古中国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与中央集权关系①选官制度的作用:官员由中央任免,有利于实现国家大一统,有利于抑制地方割据势力,保证中央权威;同时制度化的远官标准,对维护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提供高素质的官员队伍起到重要作用②监察制度的作用:古代监察制度有利于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同时有利于纠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和维护政令的畅通③与中央集权的关系: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保证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正常运转。33.比较认识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化Ⅰ:中国:①特点:实用性、集体、等级、治理等②趋向:专制③形式: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法制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工具④对文明影响:有利于保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使文明的进一步延续Ⅱ:古希腊、罗马:①特点:理性、个性、平等、主宰等②趋向:民主法制③形式:以法律为保证,以维护奴隶主专制统治④对文明的影响:缺乏强有力的权威,易导致分崩离析,第111页共113页 破坏文明的发展历程总结认识: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局限性。34.如何认清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①从范围看: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纺织行业②从表现看: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③从程度看: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个别行业,是十分微弱的④从地位看: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以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35.如何认识明清之际的民主启蒙思想①背景: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②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初步的反封建民主色彩,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③体系:从本质上并未摆脱传统的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主张④影响: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加固,并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36.多角度地认识三民主义①从时代背景看:其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合流②从纲领内容看:其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满清政权,建立共和国③从民生意识看:其借鉴欧美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④从民主政治看:其倡导民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⑤从时代发展看:其与时俱进,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民主革命的进程。37.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①一个方向和主题: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②双重性质: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③三个阶段:器物阶段、制度阶段再到思想文化阶段④四个阶级:参与阶层广泛、内容多样。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各个阶层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都提出了自己改造社会的新方案和新思想⑤五大运动: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38.如何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性质: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②权力分配: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③国王的地位: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39.如何认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第112页共113页 ①从联邦制来看: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自治权,这样既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又避免了过度集权的弊端,既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②从三权分立体制来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掌握,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以防专制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③从两党制来看:两党通过选举不仅控制国会,还左右着总统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大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40.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Ⅰ:特点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Ⅱ:评价:①积极:斯大林模式的实质是对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它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并且在二战前后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②消极: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根本问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随着苏联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日渐突出,为日后苏东剧变埋下隐患。41.全面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Ⅰ:原因:①根本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②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③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普遍认可④障碍消除:两极格局的结束,多极化趋势到来的。Ⅱ:表现: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多Ⅲ: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Ⅳ:评价:①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但加剧了全球竞争中利益失衡②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③对发展中国家:为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但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第113页共113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2-23 09:49:46 页数:113
价格:¥15 大小:586.62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