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小论文精选汇编(实用,必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2年中考历史小论文精选汇编1.自然地理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样地。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广袤富饶的平原,碧波荡漾的水乡,辽阔壮美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脉,承载和滋润了多彩的亚洲文明。阅读材料,自拟主题,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阐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多样性。(要求:主题明确、观点鲜明,论证充分)主题:河流与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不仅促使产生了多彩的亚洲文明,也导致中国境内文明形态的丰富多样。我国原始农耕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大河流域地势较为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由于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产生了河姆渡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主要种植水稻,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北方地区千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产生了半坡为代表的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种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此后人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走向定居,制造陶器,创造文字,挖掘水井等。总之,河流影响到了中国文明的产生、发展。2.甲骨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甲骨文,是中国日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了记荥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副较们的指尖。从此,从个体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经验,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迨与传扬。此刻,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因为刻骨,所以铭心。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观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论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的文字就是从甲骨文不断演化而来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最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深深地留下了足迹。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观点2∶甲骨文是我国重要的国宝。第30页共30页
论述∶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甲骨文记载内容十分丰富,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成为研究我国上古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料。我国的文字是从甲骨文不断演化而来的,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与发扬。.结论∶综上所述,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他观点∶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继承与发扬。符合题意的其他观点均可。3.商鞅变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行变法。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但是,由于变法内容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商鞅虽死,“秦法未败”。——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或改革能使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论述∶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一系列改革,使奏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改革能使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告诉学生孤证不立,随着学习的深入在论证的过程中还必须再举一例加以论证)观点2∶改革不是—帆风顺的,会有曲折和反复论述∶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一系列改革,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付出代价。但只要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所以,改革是要付出代价,会有曲折和反复。4.秦始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裂),掀翻一个世界。——(明)李贽材料二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翦伯赞《秦汉史十五讲》阅读以上材料,围绕“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这一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第30页共30页
观点: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论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随后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为小篆,推动文化发展。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促进商品流通,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促进交通发展,秦始皇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模式。所以说,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5丝绸之路.观点∶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论述: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方;西域的葡萄、黄瓜、胡萝卜、汗血马、葡萄、石榴、核桃、大蒜等传到中原,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中国与西方联系的重要途径;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在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丰富了汉朝的经济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结论∶丝绸之路既促进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6.水利工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到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摘自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摘自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大运河的评价观点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伟大工程必然泽被后世)论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充分利用地势和河道,都江堰就地取材,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体现了明显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间的水路交通,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减少对生态的影响,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共存,至今仍造福人民。结论∶都江堰和大运河都是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其共同的修建理念值得后世借鉴。观点2∶优秀文化遗产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第30页共30页
论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是隋朝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7.文明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期史实宋朝北宋时期,人们发明了用人工磁化铁针的方法,制成指南针。南宋时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同时传到阿拉伯。13世纪初指南针传入欧洲,推动了以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明朝明朝后期,西方传教士将一些西方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其中最受世人重视的是“天文历算之学”。徐光启在传教士协助下应用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修成最具有较高精确度的《崇祯历书》,清初更名《西洋历法新书》继续使用。一部分士大夫在学习西方学术的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天算之学的研究,从而使明初以来已经衰微的天文学和数学研究有所重振。——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等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论述∶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的丝绸传到罗马,影响了罗马的社会生活,同时向西域传播了中原文化,也引进了葡萄、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丰富了中国与其他地区的物质文化。北宋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发现美洲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先进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8.北魏孝文帝改革阅读材料材料 拓跋鲜卑成“五胡”中最迟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在其他民族已融合入汉族的情况下,鲜卑面对的已不是如北方那样与自己语言、习性相似的人群,而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体。这个交融体迥异于自己,鲜卑完全成为交融体圈外的人。在这样一种统治压力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北魏政权只有采取汉化道路,才可能赢得汉族地主的支持,也更容易为比鲜卑更早进入中原的北方其他各族接受,民族矛盾也因此暂时会淡化,北魏政权或许可以维持下去。正基于此,北魏孝文帝在进行其他方面改革时,也以积极的态度,对北魏民族关系进行调整,促进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过程,便利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摘编自赵野春《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民族交融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30页共30页
论述:为了缓解民族矛盾,巩固政权统治,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迁都洛阳、学习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与汉人通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的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9.生产工具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有人认为:“生产工具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也有人认为:“劳动力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你怎么看?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论题∶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论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河姆渡遗址居民属于新时期时代,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说明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西晋末年以来的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力提高,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总之,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10.唐朝的对外交往材料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等机构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当时,中国与高勾丽、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尼婆罗(今尼泊尔)、…赤土(今泰国)、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亚非地区的70多个国家都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唐朝对外交流活跃论述:唐朝对外交流活跃,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鉴真,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最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第30页共30页
11.唐太宗材料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平了东突厥,北边威胁解除,他想修治在隋末已被毁坏了的洛阳宫殿,以便于巡幸。修治的诏令已经下达了,给事中(官名)张玄素认为不妥,上书指出:天下刚刚安定,百姓承隋末离乱之后,财力、物力都已凋尽,修建宫殿必然大动功役。他要求唐太宗停工,认为如果要营造下去,百姓对朝廷的怨恨恐怕会超过隋炀帝。这话说得十分尖锐,唐太宗听他说的有理,立即下诏停止修治。——摘编自徐连达《中国历史的205个细节》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1:唐太宗是一位开明的封建君主。论述:唐太宗接受张玄素的劝谏,立即下诏停止修治洛阳宫,积极吸取了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不仅得到了周边各族的拥戴,还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在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结论:综上所述,唐太宗促进了唐代社会的发展,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贤君。观点2:唐太宗善于纳谏。论述:张玄素在唐太宗已经下诏的情况下给唐太宗提意见,唐太宗虚心接受,难能可贵。唐太宗李世民亲眼看到庞大的隋帝国在农民战争的风暴中迅速崩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为政期间,吸收隋亡教训,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鼓励臣下直言,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并能从谏如流。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唐太宗注重听取正确意见,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死后,皇帝都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还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善断大事的杜如晦,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直言进谏,蔚然成风。结论:综上所述,唐太宗善于纳谏,知人善任,从善如流,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12.唐朝兴衰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传统上中国历史学者把唐玄宗统治的最初10年视为唐朝统治的一个高峰,一个可与太宗时期相提并论的新黄金时代。他们记载了一位勤勉的统治者与优秀大臣合力工作……重建有效的政府。……但在唐玄宗统治晚期,旧戏重演,……皇帝把国家事务丢给了一个不可靠的丞相,自己则陷入温柔乡里。管理不善的政府招来了一场灾难性的军事叛乱,这使得唐朝几近崩溃。——陆威仪(美)《世界性的帝国:唐朝》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观点:国家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作为息息相关。论述:唐玄宗上台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人民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边疆形势日趋紧张,节度使势力膨胀,最终安史之乱爆发使唐朝由盛转衰。结论:统治者有所作为则国家强,统治者乱作为则国家衰。13.对宋朝的评价第30页共30页
材料 宋史是国内外史学界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中国人一向以汉唐为骄傲,宋朝则争议颇多。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第一次用“积弱积贫”这一词来评价宋朝。在政治上,宋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局面,重用文臣削弱武将也导致宋军事实力的薄弱。虽有变法革新,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国内外也有许多史学家给宋代以极高的评价。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教授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也在《亚洲史》中这样评价宋朝:“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对宋朝的评价”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的观点,并就所拟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持论须有史实依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示例一: 论点:宋朝是积弱积贫的时代。论证:在政治上,宋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局面,重用文臣削弱武将也导致宋军事实力的薄弱。在与辽,西夏的斗争中,屡屡处于劣势,屈辱的予以岁币,甚至1127年蒙羞"靖康之耻",北宋灭亡。而偏安临安的南宋政权,虽有抗金名将,但统治者沉醉于纸醉金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1276年最后被崛起的蒙古所灭。结论:综上所述,宋朝是一个分裂与堕落的朝代,最终摆脱不掉贫弱灭亡的命运。示例二:论点:宋朝是一个繁荣和创新的伟大时代。论证:两宋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民族政权并立,时战时和,和为主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交融;经济方面,两宋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完全南移;宋代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两宋时期重文轻武,造就了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结论:总之,宋朝是一个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14.思想解放与社会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法、道、墨、阴阳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大放异彩的局面。材料二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到达顶峰,我国的科技发明层出不穷,尽管后来的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稀罕的发明以及比较有世界水准的科技,但是总体来看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已经在走下坡路,出现滞缓…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论题: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论述: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宋元时期的文化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明清时期盛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导致科技逐渐走上下坡路。第30页共30页
结论:由此可见,思想解放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解放思想,要重视教育的发展,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15.四大发明材料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观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论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改变了战争方式,有利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变革;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欧洲思想的解放。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进入近代社会,加速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6.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隋唐是中国境内许多民族乘势兴起的重要发展阶段,封建社会后半期的主要少数民族,大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在强盛国力的影响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回纥、吐蕃、南诏、契丹、靺鞨等少数民族与隋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联系紧密。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太宗获得了北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代疆域较以前更加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元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在这一时期空前加强。元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简明中国史读本》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这一话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促进国家、民族的进步论述: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在中国经商,与汉、蒙、维兀儿等族长期杂居通婚,逐渐融合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交融。可见,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可以使民族进步,国家发展。17.郑和下西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前后到访过今天的越南、印度、伊朗、肯尼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当地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意愿。郑和船队每次出海都满载大量优质的瓷器、丝绸、茶叶和金属制品等,每当船队靠近当地码头港口时,当地居民争先恐后跑来进行交易,从中也换回当地的珠宝、香料、药材和珍奇动物等。当船队返航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据统计,明成祖在位22年间,亚非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4次多。第30页共30页
——摘编自朱桂香《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等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郑和下西洋是一次增进友谊的和平之旅。论述:郑和船队每次出海所携带的是大量优质的“瓷器、丝绸、茶叶和金属制品”,而非大炮、枪支和火药,不仅向受访国家或地区首领“赠送物品”,而且从当地“换回珠宝、香料药材和珍奇动物”。同时,当船队靠近当地码头港口时,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他们“争先恐后跑来进行交易”;当船队返航时,一些亚非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来到中国”,明成祖在位22年间平均每年来华使节达“14次多”。结论:郑和下西洋肩负和平交往使命,增进了明朝同亚非国家或地区的友谊和交往。18.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62年收复台湾,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5年康熙皇帝亲征,抗击沙俄侵略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1762年清朝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1771年土尔扈特部东归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论述: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东南海防,维护了国家统一。清朝前期,乾隆帝平定了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结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19.明清社会经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农业生产内部之间的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丰富的原料,促进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并相应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为中国的国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然而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商品生产的发达,会推动乡村中有力的富农阶层,进一步地从事于工商业的活动,促进乡村手工业的分工与其内部的社会分化,并有可能产生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和购买劳动力的雇主阶层……这样农业与手工业的直接结合在封建社会末期的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了农村之间生产关系的变化。——摘自傳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第30页共30页
论述:明清时期,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增加,丰富了商品的种类,促进了商品交换的频繁。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兼营相关手工业,获取更多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推动了市场的发展。明清手工业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占主导地位,在部分行业还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以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发展。结论:明清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为商业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市场条件,推动商品经济的繁荣。20,君主专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将主体意识以强力灌输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用权力加以控制和实施,其作法使得民间很难出现自主的创造与创新,人们的思想与创造力受到普遍压抑和捆绑,个性发展的庸俗化最终使得新的思维方式不能产生、新的技术手段很难出现,而这一切均成为了阻碍生产力向前发展与新生产方式建立的掣肘。——摘编自宋泽睿《浅议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之利弊》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明清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论述:为了强化君主专制,明朝统治者规定选拔人才的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对答卷也有严格规定,称“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许多知识分子遭到迫害,大兴文字狱。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结论:制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推动社会进步21.闭关锁国材料 中国古代汉唐宋,乃至明初,礼通中外,繁盛与世。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对外开放才能进步,封闭自守就会落后。论述: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唐朝活跃的中外双向交流,宋朝繁荣的海外贸易,明朝初浩浩荡荡的郑和下西洋,这些朝代因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都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而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之后,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闭关锁国,拒绝向先进的外国学习交流,导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于世界,国际地位急剧衰落,备受外强欺侮,沦为了外国的半殖民地。结论:对外开放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挨打。22.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第30页共30页
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1926年国共两党正式北伐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阅读以上材料,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时间段,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发展壮大。论述: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正式建立了人民的军队,后来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土地革命,壮大了革命队伍,并于1931年在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壮大。23.全民族抗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在此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驱逐日寇出中国。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习近平纪念七七事变的讲话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是全民族抗战。论述: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抗日民族统一大旗的引领下,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正规战与游击战,前方与后方,海内与海外,相互协作互相支援,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结论: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24.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30页共30页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屡遭挫折,失败惨重,这迫使中国共产党从中汲取教训、重新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基于这个特殊国情,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寻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并在践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正确地总结了中国革命遭受挫折的教训和走向成功的经验,提出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原则,进而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毛泽东思想……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理论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摘编自《前线》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观点:发展道路的选择必须从一个国家的国情实际出发。论述:192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争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并最终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共产党人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这是基于中国发展需要做出的选择,从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结论:一个国家的革命道路或建设道路的选择,必须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才能推动革命或建设的成功。25.对外开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国对外开放带来诸多战略效应:对外开放解决了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启动初期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难题,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提供了有效的经济制度供给,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外开放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加快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培育和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品格;实行对外开放并没有伤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观念视野。——摘编自门洪华《从对外开放到全面开放——关于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后的若干总结》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论述:我国通过对外开放,引进了外国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解决了经济建设中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难题,并提供了有效的经济制度供给,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外开放还加快了我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把人们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培育和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品格,这就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提供了现代化的观念视野。结论: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26.世界古代文明世界古代文明成就简表——摘编自童自觉、路振光《世界古代史》(1)文明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鉴而丰富。请再举一例相关史实并加以说明。地区成就古代埃及象形文字、金字塔第30页共30页
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中国甲骨文、青铜器古代印度梵文、佛教(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中国的造纸术、古代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2)观点:古代亚非地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论述:古埃及创造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金字塔则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古代两河流域创造了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他地区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例如中国创造了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创造了梵文和佛教等,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结论:古代亚非地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7.人文主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我们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所谓史上最迷人的微笑,谁能够解释蒙娜丽莎的微笑到底是什么含义?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说得出,但它就是迷人。蒙娜丽莎是一个商人的妻子,她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她的微笑太神秘了,于是就弄出了像《达·芬奇密码》那样的电影。不过画中的蒙娜丽莎确实只是个普通人,她有真实的存在,有她自己的思想。她的思想感情神秘地流露在她的脸上,达·芬奇抓住了这一瞬间,这就是理解《蒙娜丽莎》的钥匙。《蒙娜丽莎》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艺术中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画普通人。——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文艺复兴运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人文主义。论述: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方面。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普通人物作为绘画主题,表达新兴资产阶级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以及对人与人性的肯定和赞美。蒲伽丘的《十日谈》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罪恶,反对教会压抑人性,谴责禁欲主义,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爱情和幸福,推动了思想解放。结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关注的对象从神到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28.资产阶级革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48年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而是欧洲的革命。他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所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发生革命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第30页共30页
——摘编自德国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论述:17世纪,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法国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法国社会发展的桎梏(严重阻碍),通过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已成为历史必然。1789年攻陷巴士底狱拉开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君主统治,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结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顺应了本国历史发展的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推动了本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29.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时间事件影响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生产力大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相关内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观点: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论述:18世纪60年代,英国从棉纺织部门开始发明使用机器,促进生产的发展。随着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结论:科技创新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30.俄国的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61年改革后,俄国进入资本主义时期,从事工商业的人越来越多,城市人口迅速增加。1863—1897年,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8%增加到13.4%,绝对人数从610万人增加到1680万人。同时,1871—1875年,农民欠税等于年纳税额的10%,1898年,上升为177%。农民经常陷于赎金、赋税、徭役的罗网中,根本没有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可能。——摘编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俄国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也使俄国农民背上沉重经济包袱。第30页共30页
论述:俄国1861年改革颁布了解放农奴的改革法令,俄国废除农奴制后,获得解放后的大批农民成为自由雇佣劳动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俄国向近代化迈进。但农奴制改革使农民负担过于沉重,陷于赎金、赋税、徭役的罗网中,根本没有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可能。这样,农奴制残余严重地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结论:俄国1861年改革推动俄国社会迈向了近代化,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31.城市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在大约1万多人。到1900年,已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在其他地区也是如此,到1900年,工业化国家中至少50%的人口生活在超过2000人的城镇中。1800年,欧洲人口达10万的大城市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没有。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150座。城市化的进行形成了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体系,将生产、服务、居住、消费等集中在统一地域,从而产生出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社会效应……工业时代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使得城市中水和空气的污染更为严重,城市中的每一寸土地都无法从水和空气污染的恶臭中幸免。——摘自杰里·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等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工业革命带来社会进步,也带来社会问题。论述: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也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促进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汽车进入城市,既为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加剧了城市交通的拥堵。结论: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化,不仅促进了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带来了诸多问题。32.第一次世界大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14年,当战争在欧洲爆发,相当一部分部队仍然骑在马背上。但当战争要结束时,速射机枪、空中轰炸、坦克攻击和化学武器的应用已是司空见惯。任何关于战争的浪漫想法,都被射程超过20英里的大口径炮弹、机枪的弹雨、致死性的毒气给毫不留情的打个粉碎。战争双方都穷尽最大的努力来利用现有的技术,或发明新的武器,以期能够取得哪怕一点点相对于敌人的优势。大规模的听音器让他们能更早地发现敌方飞机,装甲车辆使他们能防御轻武器的打击,坦克能轻松的突破铁丝网和壕沟,电话和日光反射信号器让他们跨越遥远距离通信,飞行器打开了战争的全新立面。新的技术产生了更具杀伤力的武器,新的战术让旧的进攻方式过时,这些让前线的战士们更加大,也更容易受到伤害。——摘自华声军事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旨,史论结合,逻辑明晰。新技术、新武器的使用使战争更残酷。论述:第一次世界是两大军事集团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在战争中,战争双方第30页共30页
都穷尽最大的努力来利用现有的技术,或发明新的武器,飞机、坦克、远程大炮、毒气等用于战争,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论:新技术、新武器的使用在促进战争现代化的同时,也使战争异常惨烈。33.俄国的革命材料 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使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也陷于停滞。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农民不堪忍受愈来愈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苏联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1925年,人物总产量接近战前水平,达到7247万吨,工业生产总量为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总周围量为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战前的70%,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25—1926年,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达到战前的93.7%。——摘编自龚勋《世界通史》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观点,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论述:世界近代史上,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日两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而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思想保守,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导致列强入侵,被动挨打。结论:改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在原有制度上加以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34.苏联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的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至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饿死了1000万人。——摘编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危害农民的利益。论述:1928—1937年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虽然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但是这种高度集权的经济模式也使得苏联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人民生活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结论:苏联模式是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35.罗斯福新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事件影响第30页共30页
1929年10月经济危机的风暴首先猛烈袭击美国,胡佛政府采取“自然调节”的放任政策1932年,经济被抛回到1913年的水平,失业人数约为劳动人口的四分之一1933年3—6月国会应罗斯福的要求制订了一系列应急立法,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1935年初,失业人数减少400万人,工业产量比1933年几乎翻了一番1935—1938年在罗斯福的坚决要求下,国会相继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工关系法》等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根据国情适时调整国家政策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论述: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美国遭受重创,因胡佛政府始终坚持放任政策而使经济危机的后果越来越严重。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新政,以国家干预的手段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渡过了经济危机,也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国积累下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展,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结论:国家政策关系国计民生,只有根据国情进行针对性的变革,才能保持活力,使国家不断繁荣昌盛。36.反法西斯战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等20多个国家正式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关系进一步发生变化。经罗斯福提议,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加、澳、印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共同签署了《A》,宣告各国政府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对抗法西斯国家、保证互相合作,不与敌国单独停战或媾和。嗣后又有21个国家陆续加入……欧洲战争结束后,反法西斯各国都加强了对日本的打击。1945年8月6和9日,美国把刚刚试制成功的原子弹投向广岛和长崎……8月8日,苏联根据雅尔塔会议的有关规定,对日本宣战……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同志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发动全国规模的大反攻,配合苏军和其他盟军,向日伪军实施广泛的进攻。——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战斗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第30页共30页
论述: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世界不同国家逐渐联合起来共同抗敌。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反法西斯各国开始在军事上、经济上相互合作,协同作战。使一切反法西斯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对日本的最后反攻中,美国、中国、苏联互相配合,向日军实施广泛的进攻,日本被迫宣布投降,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结论:在反法西斯战争过程中,反法西斯国家各国及人民团结奋战,互相合作,共同抗敌,最后取得了胜利。因此,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战斗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37.经济全球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果说二战后形成的全球化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微信群”,那美国就是群主。随着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微信群”有散群的危险。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有另建一个“微信群”的意图。目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关注和加入这个“微信群”的越来越多。——新华网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观点一:经济全球化前景堪忧。论述:当前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英国脱欧,两国在反全球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鉴于美、英两国,尤其是美国在全球经济的地位,其行为势必对更多的国家产生不良影响。例如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很多国家为应对危机,恶性竞争,贸易保护、转嫁危机,甚至不惜发动战争,给世界带来了灾难。结论:当前经济形势更复杂,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不明朗,存在很大变数。观点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论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转移的历史趋势。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以来,这种趋势随着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呈加速态势,任何一个国家逆这种趋势是不会有出路的。中国曾经闭关锁国,被西方殖民者打开大门,百年来饱受屈辱。1978年全面开放,适应全球化的浪潮,勇于迎接挑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结论: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中国从跟随者将转身引领者,必将加速推动全球化进程。3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这些,在当时也未必尽为人所知,一到后世,则更少人知道。但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5年成稿)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立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观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立有其内在用意。第30页共30页
论述:秦汉时期,秦朝通过三公九卿制组成中央政府;西汉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意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政权。魏晋至隋唐时期,创立并实行三省六部制,通过“三省”实现相权相互牵制和监督,意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宋元时期,北宋创立通判制度、元代创立行省制度,意在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明清时期,内阁、军机处的创立,意在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结论:秦汉到明清,历朝历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不断创立新的制度。37.魏晋南北朝的渐趋统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学家阎步克认为: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的。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观点:魏晋南北朝在动荡中渐趋统一。论述:魏晋南北朝时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分裂是这个时期的主线,但在动荡中也出现了诸如西晋短暂统一和前秦、北魏等局部统一的局面;在统一与分裂的交替中,动荡的时局促使大量北民南迁,从而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社会生产得以发展,南北方经济联系加强;各民族间政治和经济的交流,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结论:魏晋南北朝在动荡的时局中,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统一之势渐趋明显。40.人类运动休闲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时期人类运动休闲活动原始社会人类天性的流露与生存需要结合而产生的劳动生活娱乐化农耕时代运动休闲与生活节奏和季节融为一体而产生庆贺丰收的运动游戏和竞技中世纪运动休闲与宗教狂欢相结合文艺复兴时期运动休闲表现为对中世纪道德反叛的户外运动工业革命时期运动休闲作为恢复体力和心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衰落,产生了新的假日制度现代社会运动休闲成为提高生活品质,发展自我,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提高居民幸福度和满意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凌平《人类运动休闲发展历程的回溯》第30页共30页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类运动休闲活动”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观点:经济发展推动运动休闲活动的变化。论述:在农耕时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的休闲活动与农业生产周期、天气季节关系密切相关。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为民众更好更多地享受休闲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随着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工人阶层工作时间长,生活环境恶劣,运动休闲成为恢复体力和心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结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人类运动休闲活动方式、内容等方面的改变。时间阶段交通工具经济状态19世纪前自然力阶段人力:双脚、轿子畜力:马车、牛车风力:帆船自然经济 19世纪蒸汽阶段蒸汽火车、蒸汽轮船、蒸汽机车商品经济 20世纪初内燃阶段汽车、摩托车、拖拉机、飞机资本经济20世纪后期电气阶段电车、电动车、电动火车全球化经济21世纪自动化阶段无人飞机,无人汽车41.交通工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王译《科技革命对交通工具发展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楚。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论述:新型交通工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是推动进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直接原因。19世纪初,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应用于交通,出现了蒸汽火车、蒸汽轮船、蒸汽汽车,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推销工业品和收购原料,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发明并被应用于交通工具上,发明了汽车、摩托车、拖拉机、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电车、电动车、电动火车、无人飞机、无人汽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加速了资本、原材料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推动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结论:随着生产力发展,交通工具的不断革新,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42.英国近代政治转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30页共30页
材料 从15世纪以来的历史看,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普遍趋势是从农业社会的王朝国家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如何利用原有王朝国家的资源来构建新的国家体系,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英国人在这一过程中,曾经历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最终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他们在逐步收回王室实权的同时保留了王室,并充分利用了王室的传统地位,把它融入了英国现代政治体系之中,并最终使其成为政党、首相、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一种国家礼仪象征和半超越性质的各方利益的平衡点。英国人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既体现了英国人的政治智慧,也让人领悟到英国王室在今天依然能够存在的历史渊源。——陈晓律《君权变化的政治含义——英国近代政治转型的观念基础》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史的有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观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不但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而且为构建现代政治制度奠定基础。论述:英国光荣革命后,随着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政体的初步确立,并随着后来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发展,国王真正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这就使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典范。这不但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政治前提,进一步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且为世界其他国家树立了现代民主政治的模式,成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形式。结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不但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树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典范,影响深远。结论:随着生产力发展,交通工具的不断革新,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43.民法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20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发展脉络梳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观点,并就所拟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观点:时代变迁推动民法典建设。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推动“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顺利实施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然而,由于“左”的错误的影响,民法典建设被迫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建设步伐加快,2020年5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正式产生。结论:新中国民法典发展的历程,反映的正是我国法治建设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步完善的过程。44.孔子形象第30页共30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自孔子诞生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敏感的心弦不时地被它触动、撩拔而激荡,唯一不变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或爱或憎、或敬或恨、或褒或贬的“孔子情结”。事实上“孔子”之名所指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真实的孔子,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摘编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解读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观点:孔子形象的变迁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古代(汉至清)圣人孔子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康熙亲笔题词“万世师表”,孔子的个人声望逐步走向巅峰,被尊为“古今第一圣人”近代(新文化运动前后)落魄孔子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尊孔复古”,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现代(21世纪以来)雕像孔子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国学大受热捧;2004年以来孔子学院遍及全球论述:从西汉武帝时期至清朝,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尊奉,加封各种荣誉名号,致使其个人声望和地位不断提高。这反映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以来,历朝的统治者基本沿袭并不断加强,以利用儒家思想,维系和巩固其专制统治。新文化运动前后,民国建立,却乱象丛生。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的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由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孔子的形象一落千丈。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却更觉精神上的空虚。儒家思想所主张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正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同时伴随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受到世人瞩目、推崇。故此,社会上又出现了孔子热。结论:孔子在不同历史时期形象和地位的变迁,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也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色45.宋代轻文重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式的基本国策。但学者顾全芳认为:“应当看到北宋轻武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结束了我国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分裂的局面,使中国大江南北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统一,在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再也不能出现和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无论对当时的人民或是社会生产的发展,都极为有益。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观点: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新儒学的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结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46.国家权力第30页共30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像现在每个大民族的情况那样,它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这到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为前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从材料中拟定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史实(至少两个)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观点:国家权力和经济发展呈同一个方向时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论述:战国时期,秦国推行商鞅变法,加大国家权力,实施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措施,这些措施使秦国拥有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提供了经济发展的良好空间,不仅使秦国经济得到了发展,也使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朝面对相权过重和地方割据不断出现的现实问题,政府逐步加强国家权力,政治上在中央增设内朝以削弱相权,在地方通过削藩和“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并增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经济上通过改革币制、盐铁官营等措施加大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度,这些措施使汉朝经济不仅恢复发展,而且日渐强盛,出现了盛世局面。结论:国家权力属于政治范畴,而政治反作用于经济,会影响或制约经济的发展速度。47.分封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司马炎(晋武帝)代魏后,认为曹魏失权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宗室拱卫中央皇室。鉴于宗族无力勤王的史实,在尚未统一全国时,就进行分封诸王,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分封诸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分封制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论述:西周分封诸侯,造成日后周天子面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束手无策,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到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严重削弱了西晋中央政权的势力,西晋从此衰落。结论: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48.西欧庄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30页共30页
材料 庄园内有城堡、教堂,在城堡与教堂的附近散布着佃户的茅舍小屋。城堡是领主的居所,有庄园武装戒备护卫。教堂是居民宗教与社交活动的场所。庄园内还建有仓库、磨坊、油坊、酒坊、锻造坊和面包坊等。庄园肥美的土地由领主自己经营,其余耕地是佃户的份地,耕地之外还有草地、牧场、猎场和池塘等。庄园内的粮食、副食、蔬果和手工业品都能自给,只有食盐、金属器物以及领主享用的奢侈品等少量物品才到庄园外采购。——齐丹丹《浅谈中古西欧庄园制度》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观点:西欧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论述:西欧庄园内有城堡、教堂,佃户居住的茅屋,既有生活场所,也有宗教和社交活动的场所。同时,庄园内所需的生活用品,除食盐、金属器物等少量物品需到庄园外采购,其余都可自己生产,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独立单位。庄园还设有法庭,解决领主与佃户、佃户与佃户间的纠纷,此外,领主也利用庄园法庭管理庄园司法事务,具有独立的司法和行政权。结论:在领主统治下,西欧庄园可以自给自足。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春秋五霸的争霸战略各不相同,各有特色。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主要是因为他适时对内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对外,他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策略。晋文公的政治,经济策略是尊王、利民。“尊王”使文公在争霸过程中师出有名,“利民”指整顿内政,重用人才,发展生产。他的这些努力,使晋国的国力强盛,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在春秋的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摘编自陈恩林《论春秋五伯的争霸战略》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论述: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的国力不断增强,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整顿内政,重用人才,发展生产,使晋国的国力强盛,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结论: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促进社会进步。50.秦朝统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朝的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我们须注意:此时交通的便利,列国内部的发达,小国的被夷减,郡县的渐次设立,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秦人所以能收成功之利:则……(二)三晋地狭人稠,秦地广人稀,秦人因招致三晋之民,使之任耕,而使自己之民任战。(三)又能奉行法家政策,裁抑贵族的势力,使能尽力于农战的人民,有一个邀赏的机会,该是其最重要的原因。——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请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30页共30页
论述:战国时期,此时交通的便利,列国内部的发达,小国的被夷减,郡县的渐次设立,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完成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加上三晋地狭人稠,秦地广人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方面看,奉行法家政策,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也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论述:秦朝统一是当时历史潮流。51.百家争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真正的百家争鸣局西是在战国时代……代表百家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包括其分支学派,细考之亦有百家之多。这些彼此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竟能相安共处,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习,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曾宪东《战国百家争鸣考》请根据上述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观点:百家争鸣对我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论述:儒家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人的自身修养等。后来很长时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提倡无为、顺应自然,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墨家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他的和平思想至今仍有深刻影响。法家提出法治,主张改革,对国家的法治化和社会进步有重要影响。结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自由争鸣,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生产深远的影响。52.中外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先后两次出使西域,途中曾遭匈奴扣留,这是极为艰苦的行军,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终不辱使命。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材料二 明成祖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加强海外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郑和,有组织能力,能文能武,勇敢机智,深受明成祖的宽信。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历尽艰辛,到达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请从材料提炼出一个有关中外交流的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张骞、郑和为中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第30页共30页
论述:汉朝时,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历尽艰辛,终于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朝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以此加强了汉朝与当时西域各国的联系,推动了双方之间经济文化的往来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之后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明朝时,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到达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成为当时航海史上的壮举,宣扬了国威,推动了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结论:中国为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53.民族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拓跋鲜卑成“五胡”中最迟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在其他民族已融舍入汉族的情况下,鲜卑面对的已不是如北方那样与自己语言、习性相似的人群,而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体。这个交融体迥异于自己,鲜卑完全成为交融体图外的人。在这样一种统治压力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北魏政权只有采取汉化道路,才可能赢得汉族地主的支持,也更容易为比鲜卑更早进入中原的北方其他各族接受,民族矛盾也因此暂时会淡化,北魏政权或许可以维持下去。正基于此,北魏孝文帝在进行其他方面改革时,也以积极的态度,对北魏民族关系进行调整,促进了拓跋鲜卑的土建化过程,便利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摘编自赵野春《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论述:为了缓解民族矛盾,巩固政权统治,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迁都洛阳、学习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与汉人通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的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结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54.政治气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诛杀功臣,是一些开国之君惯用的手法,这虽然也可以部分解决功臣对皇权的威胁,但伴随而来的腥风血雨却会扭曲、伤害几代人的心智,从而对政治的昌明、经济的发展、文化繁荣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而宋初“杯酒释兵权,无疑是一种更为理性和睿智的方式”,杯酒论心,大将解印,营造出一种和缓、机智、温厚的政治风味,谈笑间解决了一个历代深感棘手的问题,使得他与功臣宿将的矛盾化解在一种较为宽缓、平和的气氛之中。这种宽缓、平和的气氛,使得宋王朝在其诞生之际就蕴含了一种不同手常的开过气象,从而影响带动着宋代的政治生活向着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方向发展,必然会促进经济和文化繁荣,给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勃勃生机。观点:宽和的政治气氛有助于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风气。论述: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把地方的军、政、财权收归中央;为避免出现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局面,其“重文轻武”;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杯酒论心,大将解印,“营造出一种和缓、机智、温厚的政治风味,谈笑间解决了一个历代深感棘手的问题,使得他与功臣宿将的矛盾化解在一种较为宽缓、平和的气氛之中。结论:宽缓、平和的政治气氛,使得宋王朝在其诞生之际就蕴含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开过气象,从而影响带动着宋代的政治生活向着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方向发展。55.外交活跃第30页共30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强固稳定时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道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摘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论述:鉴真东渡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翻译大量佛经,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遣唐使来华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学、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与新罗关系密切,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科技、政治制度等,新罗的物产、音乐也传入中国。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结论:唐朝的外交活跃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6.杰出人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对于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一位“老人”提出不要搞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发展才是硬道理。发表这些意见时,88岁的这位“老人”两次来到中国的南方,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发表了多次谈话……这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他不仅留下宝贵的理论,而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有人说挽救了社会主义的这位“老人”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摘编自央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分别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邓小平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近代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伟大的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结论: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影响巨大,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历史进步。57.文明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时期史实第30页共30页
宋朝北宋时期,人们发明了用人工磁化铁针的方法,制成指南针。南宋时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同时传到阿拉伯。13世纪初指南针传入欧洲,推动了以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明朝明朝后期,西方传教士将一些西方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其中最受世人重视的是“天文历算之学”。徐光启在传教士协助下应用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修成最具有较高精确度的《崇祯历书》,清初更名《西洋历法新书》继续使用。一部分士大夫在学习西方学术的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天算之学的研究,从而使明初以来已经衰微的天文学和数学研究有所重振。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观点: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论述: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的丝绸传到罗马,影响了罗马的社会生活,同时向西域传播了中原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丰富了中国与其他地区的物质文化。北宋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发现美洲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先进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结论: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地交流互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58.纸的普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蔡伦简化了生产工序,并用便宜的原料代替了贵重的丝绸。他的成就使纸得到普及,没有这种廉价的纸张,印刷术未必能够广泛使……据估计当时欧洲生产一本羊皮纸的《圣经》至少需要300多张羊皮,如果这种状况永远继续下去的话,那么除了少数最富有的人以外,没有人能买得起书。而且印刷术也许永远不会成功地与更古老的,某些方面也更富有艺术性的手抄法进行竞争。——摘自《中国物品西传考》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观点:中国古代技术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论述: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提高纸的质量。推动了纸的普及。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同时也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提高了欧洲人的文化素质。宋代发明的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增进了各地区的联系。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结论:中国发明的先进技术的传播及应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59.经济重心南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30页共30页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知识,从而大大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二是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黄河和长江两大领域的经济齐头并进。三是各族人民密切交流,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摘编自谢琳《重心渐南移,经济共腾飞——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研究》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观点:经济重心南移对现今经济建设有启示作用。论述:由于南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商业的繁荣共同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人口数增多,南方财税收入比重增大。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为两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基础,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结论:经济重心南移,对当今经济建设的启示是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要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等等。60.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中国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统称中华民族。其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形成中华民族。“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以文学为例,汉族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藏族有史诗《格萨尔王》、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汉文学精品中也渗透着少数民族的贡献,汉化蒙古人蒲松龄著《聊斋志异》、旗人曹雪芹著《红楼梦》便是明例。又如医学方面,汉族医术渊深博大,藏医、蒙古医也别具异彩,且与汉医相互启迪、补充。——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旨,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观点: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论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文学方面,汉族有唐诗、宋词等,藏族有.《格萨尔王》、维吾尔族有《阿凡提的故事》,这些成果都是中华文明灿烂的文化瑰宝,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推动了民族交融,北方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结论: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是统一多元的,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61.新航路开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地理大发现时期,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都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欧洲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航海家,有哥伦布、达伽马、卡布拉尔、迪亚士、麦哲伦……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摘编冯才《献绘命运的紫罗兰》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观点,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观点: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第30页共30页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济中心开始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地区。新航路的开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开阔了眼界,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了一起,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与范围,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地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结论:新航路开辟为资本主义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30页共3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