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一轮复习
>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1(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1(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9
2
/9
剩余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事实上,生活美学的崛起,并不意味着美学的转型——美学也根本不需要为此而转型。生活美学是对过去长期被忽略的审美与生活之间同一关系的关注。过去,审美与生活被错误地对立起来,并以此作为审美活动的全部,结果,审美也被人为地与生活隔绝。其实,艺术美代表着审美活动的一极,生活美则代表着审美活动的另外一极。前者因为非功利性比较明显,往往被直接与审美活动等同起来,后者因为功利性比较明显,一般被拒斥在审美活动之外。但是,生活美本来就是审美活动的应有之义,人们经常说“适者生存”,但是,在“适”中求得生存,这其实是人与动物所共同具有的;唯独“美者优存”,也就是在“美”中求得生存,才是人所特有的。因为,严格而言,生活之为生活,也理应成为“美者优存”的具体表现。美与人类生命活动同在,当然也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同在。因此,透过功利性或多或少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生活美学的诞生,并且它主要拓展的,是审美活动的外延,正是它,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理想逐渐变成了现实。 在生活美学之中,生活的审美化意味着生活本身被提高为审美,以至于生活中无所不美,美是生活中的任何东西。美学就是这样一下子结束了自己的高傲与贵族偏见。然而,从“审美否定生活论”到“审美与生活同一论”,看似理论的突破,其实两者仍旧具有共同的理论缺陷,无非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在这个方面,就美学而言,探索审美与生活之间的同一性时,必须避免的误区就是将审美与生活的等同当作一个真问题。美学对于审美活动的生活一极、功利一极的拓展,是意在剥夺传统美学的特权,进而开拓美学的思路。借此,昔日长期被忽略的受到重视,长期简单化的得以复杂化。可是,如果我们仅仅从作为部门美学的生活美学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过分专注地把眼光放在某种应付生活的而并非针对审美活动的生活态度(生活美学)之上,根本不会去关注人类的任何罪孽和丑行。它是对精神的放逐,而不是对精神的恪守。 第9页共9页\n无可避讳的是,我们在生活美学提倡者那里,已经嗅到了几丝甘于平庸的气味。本来,在审美活动中确实并没有必要时刻关注终极价值,但是,却不能须臾背离终极价值,更不能转而诋毁终极价值:遗憾的是,我们在生活美学中只看到了对于人们所亟待满足的享乐的合理性的提倡,但是,审美活动还有其远远高出于享乐的合理性的东西。生活中的享乐的合理性当然提供了一种快乐、一种审美,但假如不对之加以引导、提高,相反却放任自流,甚至听任它肆意越过自己的边界,去侵吞审美的领域,就难免把审美赶入枯鱼之肆的结局。抬高生活的目的,必须是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抬高审美本身。人类的审美也必将从丧失反思之维沦落到退回生命的零度,进而成为对于审美、对于生活的随心所欲和蓄意嘲笑。(摘编自潘知常《生活问题的美学困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美学的崛起不是美学转型,而是修正过去美学认为生活与审美间是同一关系的观点。B.艺术美和生活美是审美活动中的两极,二者区别在于前者是非功利性的而后者是功利性的。C.把生活美学当作部门美学的一部分会让人因过分关注应付生活而忽略生活中的审美活动。D.审美活动不能背离终极价值,艺术和生活绝不可能完全等同,要避免生活美学的庸俗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否定了美学过去把生活和审美对立的做法,以此引出艺术美、生活美并加以分析。B.文章通过比较“适者生存”“美者优存”,论证了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蕴含的美学不同。C.第二段通过否定审美与生活等同的观点,讨论我们对生活美学应该持有的态度。D.文章通过对生活美学具体分析后,于末段分析生活美学的困局及可能带来的后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者优存”的概念既包括人之为人的生命活动,也包括人之为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生活美学把生活本身提高为审美,以至于生活无处不体现美,结束了美学的高傲和贵族偏见。C.生活美学拓展了审美活动的外延,能够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理想逐渐变成现实。D.“审美否定生活论”和“审美与生活同一论”两个理论都有缺陷,都剥夺了传统美学特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如果从唐朝讲起,它创立的那一天,就开启了一个以长安都城所代表的关中为中心(函谷关以东的)关东为辅佐、江淮为兼纳的,三位一体且混融胡汉众多人群的王朝政权建设道路。这主要表现在唐高祖和唐太宗初期对中原农耕地带的经营之中,随后,唐太宗和唐高宗又在这个基础上相继征服东西突厥、收降铁勒诸部等周边胡系势力,确立了将长城东西南北并合在一个异质性大型王朝之内的格局。第9页共9页\n 为什么唐朝能够超越以往中原王朝国家的传统格局呢?通常的理解是,这属于“大一统思想”的践行,是以李唐皇室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胡汉混融”思路及其方针政策颁行带来的结果。情况的确如此,但是如果没有此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系与周边各族势力的相互混合交融,唐朝显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群交往为后续容纳广泛的唐王朝奠定了基础,这可以揭示出中国表征的东亚古代王朝“累积性建构”的基本特质:第一,王朝的相互转换,通常是后者通盘继承前者并延此顺行发展;第二,汉系王朝解体之后,周边异质性力量一旦崛起或强盛,也常常参与中原的角逐并与之汇合,其“果实”随之被后起的王朝全盘接收进而开启“坐大式”的建构道路。正是在跨越中原内外、兼纳胡汉各系人群的“循环式”衍进中,中国王朝更替之后的再建构就呈现出超越前者的趋势。一旦这种建构达不到规模或局限在某个特定地域,抑或当它衰竭之时,就会被能量更大的后起者所替代。换言之,自秦朝开始,古代中国王朝的演变就形成了这样的模式:王朝前后的更替多是后者延续前者而非改弦更张,整体上呈前后延续而非断裂之倾向,单个王朝虽然存时长短不一,但被整体的延承所遮盖,前后贯通、“大一统”就成为它的基本特性。这是我们对中国古代王朝历史演进的一个总结。 如果想更清楚地说明它的特性,东西方的对比或许是一个理想的参照。围绕地中海建立的罗马帝国,它的多人群组合、多地域连接、多文化聚合形成的超越式帝国,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与东亚秦汉隋唐王朝有对应和参考的价值。就单独帝国的延续而言,罗马帝国存续时间之长久,超过中国历代的任何王朝,然而罗马帝国东西分裂之后各自解体,要么被欧洲境内其他王国、公国和诸侯延承,要么就被奥斯曼王朝推翻;即便是欧洲随后崛起的王朝帝国的新格局,也多是在日耳曼主导的势力统辖之下,与罗马帝国不发生直接关联(尽管有统治者口头或书面的承诺)。 这又与古代中国王朝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国家的建构有如此的差别?这是一个令学术界感到颇有意思的话题。限于条件,我们这里无法给出详细答案,但曾经的罗马帝国的不同发展模式,至少能够为我们理解中国王朝的“累积性”特征并做出阐释,提供一个有益的参照。(摘编自李鸿宾《唐宋时期王朝都城变迁的历史考察》)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以后,历代都是以关中为中心、关东为辅佐、江淮为兼纳的三位一体且混融胡汉人群的政权建设模式。B.从唐朝开始的王朝政权建设道路有赖于前面朝代的基础,这和中国的“家天下”的世袭制度有关。第9页共9页\nC.由于研究条件及研究水平有限,作者还无法给出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国家的建构差别原因的详细答案。D.了解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分解继承历史并对比中国历史,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王朝的“累积性”特征。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国古代“异质性大型王朝”建立的原因及其特征。B.文章多选用短句,论证条理清晰、语言严谨准确,说服力强。C.文章举罗马帝国事例的时候采用了对比论证,这增加了论证的力量。D.文章大多的论证段落都是先阐述理论,再举实例论证,这使得文章论证有理有据。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能将长城东西南北并合在一个异质性大型王朝里,不仅有前朝的功劳,更有唐朝几代任皇帝的苦心经营。B.唐王朝践行了“大一统思想”,这是其能够超越以往没有践行这一思想的中原王朝国家传统格局的主要原因。C.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使得中原汉系与周边各族势力相互混合交融,这为唐朝的混融胡汉的政权模式打下了基础。D.一旦一个王朝的发展受限,抑或力量衰竭,就会被更强大的力量代替,这使得王朝更替后的再建构呈现超越前者的趋势。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思维方法的两种主要形式,二者不可偏废。人类之所以能认识和改造自然,成为万物之灵,依赖的是理性的力量。理性是科学事业的第一要素,是科学的灵魂;科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结果和表达形式。正是理论化和实证调查这两个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了科学事业的核心。如康德所说:“没有理论的经验是盲目的,而没有经验的理论是空洞的。”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达尔文曾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科学不迷信权威,而是强调尊重事实。客观性、确定性、可检验性、合逻辑性等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科学研究应杜绝主观臆断、迷信权威、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等现象。虽然人类的认知能力在不断进步,但人类永远无法穷究浩瀚宇宙的奥秘。从科学发展史看,人类总是在不断推翻或补充完善前人的理论。理性思维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我们不能加以绝对化,认为科学家将经验事实作为科学理论的唯一来源,视理性为科学的唯一特征。事实上,科学史上有很多以直觉为代表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案例,例如阿基米德找到浮力定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等。第9页共9页\n爱因斯坦指出,物理学家的使命在于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普遍规律,而我们要通向这些普遍规律往往必须依靠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直觉,并不能完全依赖于逻辑的理性通道。他认为在科学发现的道路上,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直觉思维作用的发挥是以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和对问题的持续研究为基础的。科学家们在潜意识中不断积累相关信息,在受到某种信息刺激时直觉思维往往能在瞬间直接地、非逻辑性地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美国现代心理学者威廉。詹姆斯首先提出了认知有两种发生方式的观点。在他看来,直觉是一种类似于联想的思维方式昌它在认知过程中让人觉得毫不费力,而且速度惊人。直觉不可能随时随地出现,它必须建立在科学家们长期扎实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观察实验数据之上。直觉思维虽然有时能够快速地、创造性地为人们提供一种意想不到的研究思路,但这种思路要保证正确性,往往还需要理性思维来重建严密的逻辑关系。理性思维在科学积累阶段起着主导作用,科学家们在理性思维的主导之下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在特定的科学范式中扩展认知广度,加深认知精度。而直觉思维大多数时间处于休眠状态,一旦在特定信息的刺激下,就能在研究工作进入死胡同时成为推进科技创新的一柄利刃。因此,科技创新过程离不开理性思维与直觉思维的有机结合。理性思维通过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提供了稳定的、严谨的、系统的、合理的知识体系,这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直觉思维则在我们并未察觉的情况下将这些信息资源自由组合9在某种敏感信息的刺激下,以特有的方式认知事物、理解世界。(摘编自张今杰、张峰《理性思维与直觉思维》)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认知世界有两种思维方法,分别是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二者应该兼而有之。B.人类拥有理性的力量,这使得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并且改造自然,成为万物之灵。C.科学事业的核心是理论化和实证调查两个特征的独特结合,康德的话证明了这一点。D.虽然直觉思维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取代理性思维。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4段举例论证以直觉为代表的非理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能发挥重要作用。B.文章区分理性思维与直觉思维,论证了直觉思维能成为推进科技创新的一柄利刃。C.本文引用爱因斯坦等著名人物的观点,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严谨。D.文章辩证地指出,直觉思维有时能够快速、创造性地提供研究思路,但未必正确。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理性思维是基础,这意味着科学家对经验事实的关注,要高于对直觉思维的关注。第9页共9页\nB.直觉类似于联想,它在认知过程中往往会随时随地出现,毫不费力,而且速度惊人。C.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各有所长,二者只要能够辩证协同工作,就能够实现科技创新。D.科学是理性的事业,强调尊重事实,科学发展史表明,人类无法穷究浩瀚宇宙的奥秘。四.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有关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已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中华的先民们确信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源于人的内心。先民的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华的先民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时代的推进,人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以诗歌为例,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在中华先民们看来,诗歌完全是抒写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非人间的内容在诗国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人本精神就是中华诗国的核心精神。正因如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便是个人抒情的性质。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思想并不轻视个体的意义,他们那么重视修身养性,正是着眼于个体人格的建树。孔子深为赞赏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状态,正是充满抒情意味的诗意人生。与儒家相反,老子和庄子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诗化。老、庄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他们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第9页共9页\n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除诗歌以外的其他样式也不例外。例如《史记》本是史传文学,但因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而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元杂剧《西厢记》本是敷演故事的戏曲,长亭送别时崔莺莺主唱的套曲,不是优美的抒情诗又是什么?小说《红楼梦》堪称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卷,但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如宝黛爱情等无不写得优美如诗。西方的文艺理论家着意于绘画是空间艺术而诗歌是时间艺术的辨析,而中国的艺术家却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融通境界津津乐道。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整体上带有浓重的抒情性质,它是无数中华先民充满个性的灵心慧性所创造的作品的集合。(摘编自莫砺锋《人本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底蕴》)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民充满文化自信,使得中华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的关系。B.中国的神话传说折射人间现实,先民会将对现实英雄的崇拜寄托在神话人物。C.儒家与道家以相同的态度、方式追求诗意人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D.“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脱离生活实际的诗歌一定得不到先民的认可。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基础,然后从古代神话人手展开论述。B.文章以诗歌、戏剧、小说等为例,阐述了人本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C.文章第四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主要是为了突出中西方艺术观点的差异。D.文章论述人本精神在诗歌和在其他文学样式中的体现时,着墨多少有所不同。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人本精神价值取向使得文学家注重表现情感、书写内心世界。B.神话传说是对英雄人物的文学表述,但蕴含历史因素,其史学价值高于文学价值。C.古代每部文学作品都充满抒情意味,集合在一起使古代文学具有浓重的抒情性质。D.中国古代文学家要追求作品的抒情性,就一定会忽略作品的现实性和教化功能。第9页共9页\n答案以及解析1.D;2.B;3.C解析:1.A.而是修正过去美学认为生活与审美间是同一关系的观点”错误,第一段说的是“并不意味着美学的转型……生治美学是对过去长期被忽略的审美与生活之间同一关系的关注”,是说”关注”,不是“修正”。B.者区别在于前者是非功利性的而后者是功利性的”错误,第一段说的是”前者因为非功利性比校……后者因为功利性比较明显”。C.“把生活美学当作部门美学的一部分会错误,第二段说的是“我们仅仅从作为部门门]美学的生活美学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过分专,选项忽略了“仅仅”这一修饰词。故选D。2.B.“论证了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蕴含的美学不同”错误,从第一段来看,应是论证美与人类生命活动以及日常生活同在。故选B。3.C.“能够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理想逐渐变成现实”错误,第一段说的是“正是它,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理想逐渐变成了现实”,选项变已然为未然。故选C。4.D;5.B;6.B解析:4.A项,理解有误,这种建设模式主要在唐朝;B项,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和对前朝的全盘接收有关;C项,原文的“限于条件”指的并不是“研究条件和研究水平有限”。5.文章长短句结合,以长句为主。6.“主要原因”错,于文无据。7.A;8.B;9.D第9页共9页\n解析:7.A.“人类认知世界有两种思维方法”错,以偏概全,原文第一段为“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思维方法的两种主要形式”。8.B.“论证了直觉思维能成为推进科技创新的一柄利刃”错,应该是“为了论证科技创新过程离不开理性思维与直觉思维的有机结合”。9.A.“这意味着科学家对经验事实的关注,要高于对直觉思维的关注”错误,原文第五段为“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B.“它在认知过程中往往会随时随地出现,毫不费力”错误,应该是“让人觉得毫不费力,直觉不可能随时随地出现”,见原文第六段“它在认知过程中让人觉得毫不费力”,第七段“直觉不可能随时随地出现”。C.“就能够实现科技创新”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最后一段为“科技创新过程离不开理性思维与直觉思维的有机结合”,应是“有助于实现科技创新”。故选:D。10.C11.C12.A解析:10.曲解文意。“儒家与道家以相同的态度、方式追求诗意人生……”错。原文说“与儒家相反,老子和庄子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诗化。老、庄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可见儒道两家的人生态度和实现方式是不相同的。11.解读有误。“主要是为了突出中、西方艺术观点的差异”错,其目的是论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带有浓重的抒情性质。12.B项,“其史学价值高于文学价值"无中生有,于文无据;C项,“中国古代文学家要追求作品的抒情性,就一定会忽略作品的现实性和教化功能”说法片面绝对,“抒情性”与“现实性和教化功能”并不矛盾;D项,“古代每部文学作品都充满抒情意味,集合在一起使古代文学具有浓重的抒情性质”曲解文意,原文首先强调中国文学艺术在整体上带有浓重抒情性质,并未说“每部文学作品”,其次是说“它是无数中华先民充满个性的灵心慧性所创造的作品的集合”。第9页共9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 论述类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突破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A卷(Word版带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2(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8-15 09:00:05
页数:9
价格:¥8.88
大小:38.22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