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5

2/35

剩余3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来,三星堆遗址又“火”了!在这一轮考古挖掘中,新发现的6个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公众纷纷讨论三星堆遗址,认为其彰显了三星堆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沉内涵,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力量。一个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其文明必定是持久、厚重、包容的,其自身主体性一定是鲜明、强烈、稳固的,三星堆遗址正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如上特质。三星堆遗址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悠久绵延的中华文明如同历史沃土培育的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从枝叶可以追溯到根脉。三星堆遗址便与古蜀文明的起源密不可分。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认为:“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其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区)。自夏时期起,这个文化圈内开始渗入一些二里头文化的因素,而至商时期,又大量接受了二里岗和殷墟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三星堆遗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认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以此论断反观三星堆遗址,其文明特征极为显著。从陶器上看,三星堆早期的陶盉与二里头早期的陶盉,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从青铜器上看,三星堆的铜尊、铜罍明显受到了殷商青铜礼器的影响,可知在与彼时中原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古蜀文明得到了较大发展。第35页共35页,更为重要的是,其三、四期出土的诸多带有强烈信仰色彩的特征性器物说明,三星堆古城曾是雄极一时的蜀地共主——鱼凫王朝的都城。这恰可与《蜀王本纪》中“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之记载相印证。古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神像、礼器和祭品,说明了古蜀文明的神权国家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通过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灿烂文明。三星堆文明呈现出中华文明的交流广度。三星堆遗址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依据已发现的诸如金杖、青铜雕像、海贝等文物,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早在那时,古蜀国先人已与印度、中亚乃至两河流域的文明有所接触。由此设想,三星堆文明虽处于所谓“华夏边缘”,但却与西北方向的“陆上丝绸之路”很早就有着固定交通路线,南面可通过滇、缅、印之间的古道直接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沿海各地,甚至可以穿越历来被视为“人类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与该地域文明发生交往。因此青铜时代的巴蜀与外部世界,绝不是一个彼此封闭的空间,这种开放性与包容性,给三星堆文明提供了走向世界的强力支撑。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它关乎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的探寻,对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理解,对中华文明世界贡献的把握,更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历史主体性、民族凝聚力的认知与塑造,意义可谓重大。80多年来,几代中国考古学人筚路蓝缕、接续探求,终于让三星堆遗址绽放出绚烂的文明光辉。我们相信,此次的考古发现,也仅是辉煌博大的中华文明遗存之冰山一角,今后的发掘研究前景更可期,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事业定当再上一层楼。(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3月29日《三星堆文物为何再度引发高度关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公众关注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是因为三星堆具有独特魅力和深沉内涵,三星堆文明强化了中国人所具有的文化自信。B.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有力印证了中华文明的持久、厚重、包容,让世界终于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C.悠久绵延的中华文明如同一棵历史沃土培育的参天大树,而三星堆文明便属于这棵大树的根脉,它奠定了巴蜀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地位。D.受二里头文化和殷墟文化等的影响,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的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区)。第35页共35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为了证明三星堆不仅仅是一个遗址,更是一种文明的展示。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形式,从三个不同的方面,由国内到国际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三星堆遗址对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C.作者在文中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相结合的方式,既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性,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深刻有力。D.文章末段在前文对三星堆遗址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考古工作更深层次上的意义,跳出了纯历史学术的圈子,富有深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蜀文明自夏时期起就和中原文明有了交流,受到中原文化的很大影响。这种不断的交流融汇促进了古蜀文明的发展。B.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谱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文明,有关蜀王杜宇和五丁开山等故事传说点缀着中华文化的璀璨星空。C.中华文明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明,这可以从三星堆部分出土文物具有西方文明的特质这一现象得到证明。D.考古工作是一项持久性的文化事业,几代中国考古学人筚路蓝缕、接续探求,必会使三星堆遗址绽放出绚烂的文明光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于“征信”的理解常常有分歧。有观点认为,“征信”是金融或经济领域的特有概念,不应延伸至其他领域。其实,“征信”这一术语本是传统征信制度所特有的概念,并为我国金融征信制度所正式确认。但在公共信用实践中,部分地方和领域也借用了“征信”这个概念第35页共35页,征信作为一种专门的信用机制,首先是指金融和经济领域的信用制度。现代意义上的征信制度,是信用制度社会化以及信用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最为典型的就是金融、商业赊销等领域的征信制度。征信制度的基本原理是将信用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的信用信息予以记录、共享并依法向第三方进行披露,第三方可以根据过往的信用信息来判断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目前,征信已经成为一种技术化、制度化、法治化较高的信用机制。全球主流的征信模式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主导型私营征信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公共征信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会员制征信模式等。我国所实践的公共信用制度在信用信息的采集、归集、共享、披露等方面借用了金融征信的运行逻辑和技术当前,由于我国社会信用法尚未出台,公共信用制度法治体系还有待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不科学、不严谨乃至于“泛信用化”等问题。如部分地方、部分领域出台了遛狗不拴狗绳、乱扔垃圾、志愿献血等信息纳入征信系统的规定,一度成为普通民众的重要关切。很多民众质疑,这些行为是否有必要纳入征信体系,是否会因此而影响到人们获得银行贷款等。实际上,这些规定中所说的征信系统,并非人民银行的金融征信系统,而是指地方所搭建的公共信用息平台。造成这样的误解,其原因非常复杂,一方面是由于征信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人们习惯于将征信理解为人民银行的金融征信体系。另一方面,信用体系建设的社会基础还不够扎实,人们对公共信用的认知还相对有限,而相关部门在使用相关概念时,不够科学严谨,没有明确区分金融征信系统和公共信用系统。要廓清经济信用与公共信用的关系,就需要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科学准确、统一权威的界定,并在基本观念方面达成更多的社会共识,避免无谓的分歧和误解。由此,两类制度才能各就其位、协同调整,共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摘编自王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理解分歧及其辨析》)A.我国金融征信制度已正式确认了“征信”的概念,公共信用实践中的“征信”是借用。B.现代社会的征信制度,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在金融、商业赊销等领域。C.征信制度在实践中对信用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的信用信息进行记录、共享并依法向第三方披露。第35页共35页,D.我国的社会信用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重要概念需要科学准确、统一权威的界定。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对认为不应将“征信”这一特定领域的特定概念延伸至其他领域的观点进行了批判。B.文章先界定了“征信”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适用的具体范围,这便于后文论证的展开。C.文章列举“乱扔垃圾”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论证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难度之大D.针对民众对某些征信规定发生的质疑或误解,作者溯源析因,认为客观方面的原因最为重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金融或经济领域的征信已经成为一种技术化、制度化法治化的信用机制。B.征信制度提供交易对手过往的信用状况,交易者可据此消除交易风险。C.我国目前的金融征信制度模式借鉴、融合了以欧美日等国为代表的全球主流征信模式D.只要让维护良好征信的观念形成共识,就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发展。(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在北京人艺2019级表演学员培训班结业仪式上曾对年轻演员说:“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德艺双馨,永远是德在第一位,希望你们在成为一个好演员之前先成为一个好人。”学艺先修德,做戏先做人。成为一个“好人”,既是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成就艺术品格的重要前提。第35页共35页,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们说,文艺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记录和再现,包括演员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也是时代风尚的引领者。“文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文艺创作者要书写时代、塑造人心,首先要完成对自己的塑造。③特别是当下,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影视艺术发展日益繁荣,演员群体的构成多元化,作品的关注度和演员的曝光率也在增加。演员通过表演塑造人物形象、传递精神思想。他们的一举一动常常牵动观众的目光,他们的道德水准也影响观众,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期的青少年。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今天的观众很容易记住一些活跃在热搜上的名字、亮相于广告上的面孔,却很难说出一些偶像明星的代表作。有悖于艺术生产规律的不良现象不断透支观众的信任,接连有艺人因为违法失德付出人生的代价,这一切让人痛惜,也是严重警告:虚假的光环有多大,偿付的代价就有多大,演艺工作者要尊重“演员”这个职业。④好演员需要好作品来验证。崇德是前提,尚艺是关键。老演员奚美娟与上戏学生分享影响自己的“演员十诫”时提到:“爱自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好演技需要在创作中不断精进。⑤崇德尚艺,意味着理性看待得与失,过得了“名利关”。演员是一份职业。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身处台前,离鲜花和掌声太近,容易陶醉;离聚光灯和热搜太近,容易迷茫。如何不在赞誉和名利中迷失自己,需要有内心的定力,看得清得与失、眼前与未来,尤其是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一个人撑不起一部戏。对于现代影视工业,完成一部作品,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以及后期制作,任何一环都不可缺失。演员作用不可替代,但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大。30多岁时,李雪健凭借电影《焦裕禄》斩获“金鸡”“百花”双奖,他的获奖感言至今广为流传:“苦和累都让大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傻小子李雪健得了。”这就是一个演员对自己的清醒认知,也是对名与利的清醒认知。⑥演员是心灵的工程师,塑造的是人心和世道。演员应该心中始终存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高尚的艺术品质为追求。理解了演员在新时代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崇德尚艺就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就会成为整个演艺行业的自觉,是每个演员都要研习一生的必修课。第35页共35页,⑦风吹不倒根深的大树。演员内心的定力来自对艺术对观众的敬畏,来自对时代对自我的认知。一个演员,真正的艺术生命力在作品中,在观众的口碑里。(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8月26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艺术工作者,要德艺双馨,要永远把德放在第一位。这既是对年轻演员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成就他们艺术品格的重要前提。B.文艺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记录和再现,文艺创作者首先要完成对自己的塑造,才可能完成书写时代、塑造人心的使命。C.演员通过表演塑造人物形象、传递精神思想,是时代风尚的引领者,他们在引起观众注目的同时,必然也会对观众道德观念产生影响。D.观众很容易记住一些活跃在热搜上的名字、亮相于广告上的面孔,却很难说出他们的代表作,这是那些偶像明星道德水准低下造成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悖艺术生产规律的现象和艺人违法失德事件频频出现,是本文提倡崇德尚艺的重要原因。B.文章第五段论述演员应该怎样崇德尚艺,是前文“是什么”“为什么”进一步深化,论证更加全面。C.文章引用蓝天野、奚美娟等老艺术家的话语,论证了“尚艺”在演员艺术生涯中的重要性。D.文章将“崇德”与“尚艺”并称,但对“崇德”着墨更多,意在引导读者关注思考当前演艺界存在的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演员从事的是特殊的职业,要有内心的定力,认清自己的位置,远离鲜花和掌声,远离聚光灯和热搜。B.—个好的演员,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又要热爱心中的艺术,追求高尚的艺术品质,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好作品。C.第35页共35页,崇德尚艺,演员要过得了“名利关”,要明白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演员的作用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大,其作用并非不可替代。D.新时代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要求演员心中始终存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了这一点,崇德尚艺就会成为整个演艺行业的自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第35页共35页,撰写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阅读小说作为一种欣赏活动,都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但在文学批评中该功能一直没有被重视,清代以前的小说序跋中更是鲜有提及。而消遣娱乐,可以追溯至孔子“游于艺”的思想,正如朱熹《论语集注》所说:“游者,玩物适情之谓。”“游于艺”的价值内涵在清代以前历代的序跋中都很少有体现,而这一情形在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有了根本的改变——在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关于小说娱乐功能的内容比比皆是。如松林居士《二度梅奇说序》提到出门旅行,“舟中寂寞,别无醒目者”,想要读小说“以消白昼”,且将阅读的快感比喻为“如风送锦帆何!”李春荣则在《水石缘自序》和《后序》中对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做了更加全面的解析。他认为小说的创作过程是非常有趣的——称创作小说,是“悬拟赏心乐事美景良辰”,“虽无文藻可观,或有意趣可哂”。认为阅读小说有提神、赏心悦目的作用:“阅之解颐,为爽心快目。”从创作和阅读两个维度对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做了更加周全的说明。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重视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这一方面与才子佳人小说的题材性质有关——这类题材本身富含娱乐色彩。另一方面也与清代的社会文化思想有着重要关联:清代的社会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对晚明“革故鼎新”思想的继承、反思和解构的基础上的。受李贽等晚明思想家的影响,清代的文学思想既有从“礼”,即情感克制的一面;又有主“情”,即情感释放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才子佳人小说的序跋一方面强调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对“礼”的遵从与信守;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小说的娱乐功能——对“情”的关注与释放,体现了“志于道”和“游于艺”两种价值观的对立融合。反映了清人对小说功能认识的变化。朱熹认为“游于艺”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艺”本身蕴含着“理”,“游于艺”将有助于人获知和感悟“理”。基于此,清人在评点小说功能时,对“游于艺”有了更多的关注,非常注重寻找儒家的“游于艺”的理论营养和价值依托。比如《赛花铃后序》:“泳游笔札,浪谑词林,尼圣所谓游于艺者是矣!”清人凭借和延展“游于艺”的主张,在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高举消遣娱乐的大旗,在强调小说社会功能的同时,也重视小说消遣娱乐的功能,使得世人对于小说功能的认识日臻全面。对小说功能的认识往往是时代文化精神的体现。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大多是科举落第的寒士,他们在思想上继承了明末思想解放的余绪、在精神世界中追求自我实现。他们在作品中呈现自己的想象,以小说的形式炫出自己的才华,在对作品情节的驾驭中获取精神自由。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突出了小说的娱乐功能,实际上表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可以说,孔子“游于艺”的思想在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志于道”与“游于艺”在此实现了对立统一,小说的功能定位也由传统的社会教化走向了教化与娱乐的融合统一。(摘编自孙玮志《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对小说功能认识的新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撰写或阅读小说所具有的消遣娱乐功能,一直被文学批评忽视,清代以前的小说序跋少有提及。B.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关于小说娱乐功能的内容有很多,体现了“游于艺”的价值内涵。C.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同时关注小说的社会功能和消遣娱乐功能,使人们逐渐全面认识小说的功能。第35页共35页,D.清代才子佳人小说都是当时的科举落第的寒士炫才华、呈现想象、实现自我、“游于艺”的产物。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列举大量事例,论述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在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比比皆是的观点。B.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重视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的原因,层次清晰。C.基于朱熹对“游于艺”的分析,第二段论述了清人关注小说“游于艺”的条件、原因及作用。D.文章从创作者的角度,阐述了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体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强调消遣娱乐功能,是对以前历代序跋从未体现“游于艺”的价值内涵的做法的根本性转变。B.受李贽等晚明思想家的影响,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在遵从与信守“礼”的基础上,尤其强调对“情”的关注与释放。C.清人在评点小说功能时注重对“游于艺”的诠释,其实是对孔子“游于艺”的理论营养与价值依托的传承与发扬。D.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偏重关注“志于道”与“游于艺”的有机统一,因而实现了小说教化与娱乐功能的融合统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第35页共35页,慈善现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学界还是广大民众,对慈善的认知存在着不少偏差,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如张文在《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中提出,慈善是“社会自发地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再分配,对其他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生活困难予以物质援助的社会安全机制”。实际上,考察慈善事业发生的历史可知,慈善不仅是一种民间社会主导的生活救助行为,还是一种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教化活动。现有研究表明,“慈善”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前中期即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中,意在表达“孝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说明在语源学意义上,“慈善”一词在其产生时期即包括了物质救助与劝人为善的功能。尽管作为一个专门名词“慈善”的出现较晚,但具有慈善性质的活动其实古已有之,应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而慈善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规则、有一定规模的民间社会事业,大约出现于北宋时期。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创办的苏州范氏义庄救济族人并惠及“乡里、外姻、亲戚”的行为,可以视为中国最早开展的慈善事业之一。范仲淹不仅设立义庄管理宗族公产、救助族众,还确立《义庄规矩》,对救助对象、方法、数量等进行规定,表现出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与此同时,范仲淹“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义庄以养人,义学以教人,相辅相成。需要强调的是,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范仲淹六世孙范良在《续定规矩》中补充规定:“诸房闻有不肖子弟因犯私罪听赎者,罚本名月米一年;再犯者除籍,永不支米。”。其中对受助族人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体现出明显的教化倾向。可见,从民间慈善事业产生的时候起,道德教化即成为其重要内容。学界普遍认为,明末清初在中国传统慈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一直存续到民国年间的各种各样的善会善堂几乎都创始于明末清初”;“明末善会可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国社会新现象”。其中“同善会是创立最早、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善会”。第35页共35页,同善会最早出现于河南,而其盛行则在江南。江南地区的同善会中,以高攀龙等创立的无锡同善会和陈龙正等创立的嘉善同善会影响最大、最为典型。两地的同善会都留下了章程规则,分别称为《同善会规例》和《同善会会式》,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大同小异。其中均有一则规定:受助人道德品质的好坏是该会是否予以救助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助贫以劝善为主,先于孝子节妇之穷而无告者,次及贫老病苦之人公不收于养济、私不肯为乞丐者”,至于那些“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力强壮、游手游食以至赤贫者,皆不滥助,以乖劝善之义”。而且同善会还明确规定,聚会之日须安排演讲,“司讲者用通俗言语,不烦文采,务使人人易晓,感动善心”。从此以后,在进行物质救济的同时注重劝善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传统,也成为君臣绅民的一个共识。举凡影响较大、成就显著的慈善家大都在扶危济困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众实行道德说教,以此达到拯救时世、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目的。清代前期的苏州彭氏是积善世家,于劝善行善方面不遗余力,其行善积德之效历来为人称道,认为“苏郡世德,首推彭氏”。彭氏慈善不仅名著地方,更有全国性影响,如救助寡妇的“恤嫠会”即由彭氏首创,而后传播各地。彭氏撰有多部善书,并以之作为教育子弟与学生的教材。著名学者游子安在《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中评述:“彭氏自彭定求以后,世代诵读及撰著善书,所编印的劝善文字内容是多方面的,举凡劝孝、敬字、劝止溺女、戒斗、遏欲、戒杀、放生等都有涉及。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慈善在我国出现得较晚,而且发展缓慢,唐朝的民间力量还缺乏组织、规则、规模。B.范氏义庄制定规矩,使得慈善有了财富的保证,具有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C.《续定规矩》侧重救济家族成员,《同善会规例》和《同善会会式》则扩展到社会赤贫之人。D.慈善家扶危济困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引导,这些行为和对民众的道德说教,都有助于对时世、社会、风气的良性改进。第35页共35页,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结构为总分式,其主体部分又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条理清楚,使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进程。B.文章先破后立,先指出人们对“慈善”理解的局限,再提出观点:“慈善”是一种兼具物质救助和道德教化的活动。C.文章多处运用引用论证,其引用的内容多为章程规则,有着明确的目的,即论证慈善家具有的美德。D.文章分别以北宋、明末和清代的慈善家为例,三个事例各有侧重,又体现了中国慈善的一贯宗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文在《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中对“慈善”的定义停留于物质救助,这和宋代的民间慈善活动注重道德教化是不一致的。B.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用语,“慈善”一词中包含的“孝养、施舍、教化”等道德观,表现出中国慈善事业丰富的思想内涵。C.继范仲淹《义庄规矩》之后,其六世孙范良又订立《续定规矩》,继承其祖先的慈善事业,继续先祖对教化的重视。D.彭氏积善行德之效历来为人称道,其影响突破苏州,遍及全国,相比行善,彭氏更为重视劝善,有着著书、教育的传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第35页共35页,一是“博与精”。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结合《诗经·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大方无隅”的境界。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可谓精益求精。这种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中应汲取的精神力量。二是“渐与顿”。古代经典示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孔子授学以“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均是渐习而求知。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柴房小僧惠能以为不佳,复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前者明“渐”,后则倡“顿”,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于惠能,成为六祖。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揭示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三是“得与失”。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顿。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与孔子的“安贫乐道”、孟子的“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术情境。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谈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向咎,非常形象而精彩。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对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诸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迪的。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北梦琐言》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原来这诗表现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人身自由的追求,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第35页共35页,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情境。“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化成“别情”的象征。(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2016年9月29日《光明日报》)1.下列有关“学术情境”“艺术情境”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是指阅读古典作品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时所具有的人同其心其情的人文情境。B.“学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求真认知,而“艺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审美趣味。C.艺术情境不同于学术情境的特点是创造“形象”为“象征”,如“红叶题诗”由表现对人身自由的追求演化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D.《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此即艺术情境。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反映了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有着共同的学术背景。B.阅读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境界。C.我们学习经典汲取的精神力量是阅读经典时应具有的精益求精、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D.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故意歪曲老子原意所说的情人节的话,是为了表明阅读经典要敢于舍去获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强调阅读经典要“博”,“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五载,增删五次”体现了作者的精品意识。第35页共35页,B.渐习积累知识,增进学养;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C.人们在用审美心态阅读经典时,可以获得“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所表现出的审美趣味。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杨柳”已成为“别情”的象征。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教师答案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来,三星堆遗址又“火”了!在这一轮考古挖掘中,新发现的6个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公众纷纷讨论三星堆遗址,认为其彰显了三星堆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沉内涵,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力量。一个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其文明必定是持久、厚重、包容的,其自身主体性一定是鲜明、强烈、稳固的,三星堆遗址正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如上特质。三星堆遗址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悠久绵延的中华文明如同历史沃土培育的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从枝叶可以追溯到根脉。三星堆遗址便与古蜀文明的起源密不可分。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认为:“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其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区)。自夏时期起,这个文化圈内开始渗入一些二里头文化的因素,而至商时期,又大量接受了二里岗和殷墟文化的影响。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第35页共35页,三星堆遗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认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以此论断反观三星堆遗址,其文明特征极为显著。从陶器上看,三星堆早期的陶盉与二里头早期的陶盉,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从青铜器上看,三星堆的铜尊、铜罍明显受到了殷商青铜礼器的影响,可知在与彼时中原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古蜀文明得到了较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其三、四期出土的诸多带有强烈信仰色彩的特征性器物说明,三星堆古城曾是雄极一时的蜀地共主——鱼凫王朝的都城。这恰可与《蜀王本纪》中“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之记载相印证。古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神像、礼器和祭品,说明了古蜀文明的神权国家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通过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灿烂文明。三星堆文明呈现出中华文明的交流广度。三星堆遗址具有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依据已发现的诸如金杖、青铜雕像、海贝等文物,我们可以大致判断早在那时,古蜀国先人已与印度、中亚乃至两河流域的文明有所接触。由此设想,三星堆文明虽处于所谓“华夏边缘”,但却与西北方向的“陆上丝绸之路”很早就有着固定交通路线,南面可通过滇、缅、印之间的古道直接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沿海各地,甚至可以穿越历来被视为“人类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与该地域文明发生交往。因此青铜时代的巴蜀与外部世界,绝不是一个彼此封闭的空间,这种开放性与包容性,给三星堆文明提供了走向世界的强力支撑。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它关乎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的探寻,对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理解,对中华文明世界贡献的把握,更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历史主体性、民族凝聚力的认知与塑造,意义可谓重大。80多年来,几代中国考古学人筚路蓝缕、接续探求,终于让三星堆遗址绽放出绚烂的文明光辉。我们相信,此次的考古发现,也仅是辉煌博大的中华文明遗存之冰山一角,今后的发掘研究前景更可期,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事业定当再上一层楼。(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3月29日《三星堆文物为何再度引发高度关注》)第35页共35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公众关注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是因为三星堆具有独特魅力和深沉内涵,三星堆文明强化了中国人所具有的文化自信。B.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有力印证了中华文明的持久、厚重、包容,让世界终于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C.悠久绵延的中华文明如同一棵历史沃土培育的参天大树,而三星堆文明便属于这棵大树的根脉,它奠定了巴蜀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地位。D.受二里头文化和殷墟文化等的影响,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的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为了证明三星堆不仅仅是一个遗址,更是一种文明的展示。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形式,从三个不同的方面,由国内到国际逐层深入地论述了三星堆遗址对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C.作者在文中采用引证法和例证法相结合的方式,既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性,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深刻有力。D.文章末段在前文对三星堆遗址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考古工作更深层次上的意义,跳出了纯历史学术的圈子,富有深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蜀文明自夏时期起就和中原文明有了交流,受到中原文化的很大影响。这种不断的交流融汇促进了古蜀文明的发展。B.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谱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文明,有关蜀王杜宇和五丁开山等故事传说点缀着中华文化的璀璨星空。C.中华文明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明,这可以从三星堆部分出土文物具有西方文明的特质这一现象得到证明。D.第35页共35页,考古工作是一项持久性的文化事业,几代中国考古学人筚路蓝缕、接续探求,必会使三星堆遗址绽放出绚烂的文明光辉。【答案】1.A2.B3.D【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B.“让世界终于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错。原文是“一个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其文明必定是持久、厚重、包容的,其自身主体性一定是鲜明、强烈、稳固的,三星堆遗址正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如上特质”。并没有说“让世界终于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选项无中生有。C.“三星堆文明……奠定……地位”错。原文是“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认为:‘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原文说的是“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并没有说“奠定了……的地位”。另外,原文有“早期”。D.“受二里头文化和殷墟文化等的影响,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的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错误,由原文第二段中的“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一带的两支青铜文化……位置”可知,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的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并非因为“受二里头文化和殷墟文化等的影响”。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逐层深入”错误。文章主体部分是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中华文明的交流广度”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三个方面属并列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35页共35页,D.“必会使三星堆遗址绽放出绚烂的文明光辉”混淆时态,由原文最后一段中“80多年来,几代中国考古学人筚路蓝缕、接续探求,终于让三星堆遗址绽放出绚烂的文明光辉”可知,三星堆遗址的文明光辉已经绽放出来了,而选项中的“必会使”变已然为未然。故选D。(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于“征信”的理解常常有分歧。有观点认为,“征信”是金融或经济领域的特有概念,不应延伸至其他领域。其实,“征信”这一术语本是传统征信制度所特有的概念,并为我国金融征信制度所正式确认。但在公共信用实践中,部分地方和领域也借用了“征信”这个概念征信作为一种专门的信用机制,首先是指金融和经济领域的信用制度。现代意义上的征信制度,是信用制度社会化以及信用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最为典型的就是金融、商业赊销等领域的征信制度。征信制度的基本原理是将信用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的信用信息予以记录、共享并依法向第三方进行披露,第三方可以根据过往的信用信息来判断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目前,征信已经成为一种技术化、制度化、法治化较高的信用机制。全球主流的征信模式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主导型私营征信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公共征信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会员制征信模式等。我国所实践的公共信用制度在信用信息的采集、归集、共享、披露等方面借用了金融征信的运行逻辑和技术第35页共35页,当前,由于我国社会信用法尚未出台,公共信用制度法治体系还有待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不科学、不严谨乃至于“泛信用化”等问题。如部分地方、部分领域出台了遛狗不拴狗绳、乱扔垃圾、志愿献血等信息纳入征信系统的规定,一度成为普通民众的重要关切。很多民众质疑,这些行为是否有必要纳入征信体系,是否会因此而影响到人们获得银行贷款等。实际上,这些规定中所说的征信系统,并非人民银行的金融征信系统,而是指地方所搭建的公共信用息平台。造成这样的误解,其原因非常复杂,一方面是由于征信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人们习惯于将征信理解为人民银行的金融征信体系。另一方面,信用体系建设的社会基础还不够扎实,人们对公共信用的认知还相对有限,而相关部门在使用相关概念时,不够科学严谨,没有明确区分金融征信系统和公共信用系统。要廓清经济信用与公共信用的关系,就需要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科学准确、统一权威的界定,并在基本观念方面达成更多的社会共识,避免无谓的分歧和误解。由此,两类制度才能各就其位、协同调整,共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摘编自王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理解分歧及其辨析》)A.我国金融征信制度已正式确认了“征信”的概念,公共信用实践中的“征信”是借用。B.现代社会的征信制度,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在金融、商业赊销等领域。C.征信制度在实践中对信用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的信用信息进行记录、共享并依法向第三方披露。D.我国的社会信用法有待进一步完善,相关重要概念需要科学准确、统一权威的界定。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对认为不应将“征信”这一特定领域的特定概念延伸至其他领域的观点进行了批判。B.文章先界定了“征信”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适用的具体范围,这便于后文论证的展开。C.文章列举“乱扔垃圾”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论证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难度之大D.针对民众对某些征信规定发生的质疑或误解,作者溯源析因,认为客观方面的原因最为重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代金融或经济领域的征信已经成为一种技术化、制度化法治化的信用机制。B.征信制度提供交易对手过往的信用状况,交易者可据此消除交易风险。第35页共35页,C.我国目前的金融征信制度模式借鉴、融合了以欧美日等国为代表的全球主流征信模式D.只要让维护良好征信的观念形成共识,就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发展。【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D.“我国的社会信用法有待进一步完善”说法有误,由原文最后一段“由于我国社会信用法尚未出台,公共信用制度法治体系还有待构建”可知,相关法规并未出台,需要立法,而不是“进一步完善”。故选:D。2.A.“进行了批判”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一段内容“有观点认为,‘征信’是金融或经济领域的特有概念,不应延伸至其他领域。其实,‘征信’这一术语本是传统征信制度所特有的概念,并为我国金融征信制度所正式确认。但在公共信用实践中,部分地方和领域也借用了‘征信’这个概念”可知,蚊帐并没有批判“不应将‘征信’这一特定领域的特定概念延伸至其他领域”这个观点,只是说明了“征信”并非金融或经济领域的特有概念。C.“论证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难度之大”错,根据最后一段内容可知,论证的是“不科学、不严谨乃至于‘泛信用化’等问题”。D.“认为客观方面的原因最为重要”无中生有。原文最后一段内容“造成这样的误解,其原因非常复杂,……没有明确区分金融征信系统和公共信用系统”是说原因很复杂,并没有认为客观方面的原因最为重要。故选:B。3.B.“消除交易风险”错误,第二段表述为“第三方可以根据过往的信用信息来判断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实施信用风险管理”,根据文意应是更好地把控信用风险。第35页共35页,C.“我国目前的金融征信制度模式”无中生有,文中未涉及我国的金融征信制度模式,第二段说的是“我国所实践的公共信用制度在信用信息的采集、归集、共享、披露等方面借用了金融征信的运行逻辑和技术”。D.“就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发展”说法绝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是“要廓清经济信用与公共信用的关系,就需要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科学准确、统一权威的界定,并在基本观念方面达成更多的社会共识,避免无谓的分歧和误解”,可见并没有“就能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发展”的说法。故选:A。答案:1.D2.B3.A【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在北京人艺2019级表演学员培训班结业仪式上曾对年轻演员说:“作为一个艺术家要德艺双馨,永远是德在第一位,希望你们在成为一个好演员之前先成为一个好人。”学艺先修德,做戏先做人。成为一个“好人”,既是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成就艺术品格的重要前提。第35页共35页,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们说,文艺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记录和再现,包括演员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也是时代风尚的引领者。“文艺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文艺创作者要书写时代、塑造人心,首先要完成对自己的塑造。③特别是当下,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影视艺术发展日益繁荣,演员群体的构成多元化,作品的关注度和演员的曝光率也在增加。演员通过表演塑造人物形象、传递精神思想。他们的一举一动常常牵动观众的目光,他们的道德水准也影响观众,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期的青少年。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今天的观众很容易记住一些活跃在热搜上的名字、亮相于广告上的面孔,却很难说出一些偶像明星的代表作。有悖于艺术生产规律的不良现象不断透支观众的信任,接连有艺人因为违法失德付出人生的代价,这一切让人痛惜,也是严重警告:虚假的光环有多大,偿付的代价就有多大,演艺工作者要尊重“演员”这个职业。④好演员需要好作品来验证。崇德是前提,尚艺是关键。老演员奚美娟与上戏学生分享影响自己的“演员十诫”时提到:“爱自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术中的自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好演技需要在创作中不断精进。⑤崇德尚艺,意味着理性看待得与失,过得了“名利关”。演员是一份职业。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身处台前,离鲜花和掌声太近,容易陶醉;离聚光灯和热搜太近,容易迷茫。如何不在赞誉和名利中迷失自己,需要有内心的定力,看得清得与失、眼前与未来,尤其是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一个人撑不起一部戏。对于现代影视工业,完成一部作品,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以及后期制作,任何一环都不可缺失。演员作用不可替代,但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大。30多岁时,李雪健凭借电影《焦裕禄》斩获“金鸡”“百花”双奖,他的获奖感言至今广为流传:“苦和累都让大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傻小子李雪健得了。”这就是一个演员对自己的清醒认知,也是对名与利的清醒认知。⑥演员是心灵的工程师,塑造的是人心和世道。演员应该心中始终存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高尚的艺术品质为追求。理解了演员在新时代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崇德尚艺就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就会成为整个演艺行业的自觉,是每个演员都要研习一生的必修课。第35页共35页,⑦风吹不倒根深的大树。演员内心的定力来自对艺术对观众的敬畏,来自对时代对自我的认知。一个演员,真正的艺术生命力在作品中,在观众的口碑里。(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8月26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艺术工作者,要德艺双馨,要永远把德放在第一位。这既是对年轻演员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成就他们艺术品格的重要前提。B.文艺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记录和再现,文艺创作者首先要完成对自己的塑造,才可能完成书写时代、塑造人心的使命。C.演员通过表演塑造人物形象、传递精神思想,是时代风尚的引领者,他们在引起观众注目的同时,必然也会对观众道德观念产生影响。D.观众很容易记住一些活跃在热搜上的名字、亮相于广告上的面孔,却很难说出他们的代表作,这是那些偶像明星道德水准低下造成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悖艺术生产规律的现象和艺人违法失德事件频频出现,是本文提倡崇德尚艺的重要原因。B.文章第五段论述演员应该怎样崇德尚艺,是前文“是什么”“为什么”进一步深化,论证更加全面。C.文章引用蓝天野、奚美娟等老艺术家的话语,论证了“尚艺”在演员艺术生涯中的重要性。D.文章将“崇德”与“尚艺”并称,但对“崇德”着墨更多,意在引导读者关注思考当前演艺界存在的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演员从事的是特殊的职业,要有内心的定力,认清自己的位置,远离鲜花和掌声,远离聚光灯和热搜。B.—个好的演员,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又要热爱心中的艺术,追求高尚的艺术品质,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好作品。C.第35页共35页,崇德尚艺,演员要过得了“名利关”,要明白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演员的作用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大,其作用并非不可替代。D.新时代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要求演员心中始终存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了这一点,崇德尚艺就会成为整个演艺行业的自觉。【答案】1.D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这是那些偶像明星道德水准低下造成的”说法错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第三段中有明确的内容,应该是“当下,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作品的关注度和演员的曝光率也在增加”。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论证了‘尚艺’在演员艺术生涯中的重要性”错误。应是“论证了‘尚德’在演员艺术生涯中的重要性”。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远离鲜花和掌声,远离聚光灯和热搜”说法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第五段中“它特殊之处在于身处台前,离鲜花和掌声太近,容易陶醉;离聚光灯和热搜太近,容易迷茫。如何不在赞誉和名利中迷失自己,需要有内心的定力,看得清得与失、眼前与未来,尤其是要认清自己的位置”表明,作者并没有要求演员远离鲜花和掌声,远离聚光灯和热搜,而是要他们注意自己地位的特殊性,时刻保持清醒。C.“其作用并非不可替代”说法错误。从文中第五段“演员作用不可替代”可知,演员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D第35页共35页,.“新时代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要求演员心中始终存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说法错误。第六段原文为“演员应该心中始终存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高尚的艺术品盾为追求。理解了演员在新时代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崇德尚艺就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就会成为整个演艺行业的自觉”,从中可知,“演员心中始终存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演员在新时代所担负的职责和使命。故选B。(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第35页共35页,撰写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阅读小说作为一种欣赏活动,都具有鲜明的消遣娱乐功能,但在文学批评中该功能一直没有被重视,清代以前的小说序跋中更是鲜有提及。而消遣娱乐,可以追溯至孔子“游于艺”的思想,正如朱熹《论语集注》所说:“游者,玩物适情之谓。”“游于艺”的价值内涵在清代以前历代的序跋中都很少有体现,而这一情形在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有了根本的改变——在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关于小说娱乐功能的内容比比皆是。如松林居士《二度梅奇说序》提到出门旅行,“舟中寂寞,别无醒目者”,想要读小说“以消白昼”,且将阅读的快感比喻为“如风送锦帆何!”李春荣则在《水石缘自序》和《后序》中对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做了更加全面的解析。他认为小说的创作过程是非常有趣的——称创作小说,是“悬拟赏心乐事美景良辰”,“虽无文藻可观,或有意趣可哂”。认为阅读小说有提神、赏心悦目的作用:“阅之解颐,为爽心快目。”从创作和阅读两个维度对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做了更加周全的说明。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重视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这一方面与才子佳人小说的题材性质有关——这类题材本身富含娱乐色彩。另一方面也与清代的社会文化思想有着重要关联:清代的社会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对晚明“革故鼎新”思想的继承、反思和解构的基础上的。受李贽等晚明思想家的影响,清代的文学思想既有从“礼”,即情感克制的一面;又有主“情”,即情感释放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才子佳人小说的序跋一方面强调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对“礼”的遵从与信守;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小说的娱乐功能——对“情”的关注与释放,体现了“志于道”和“游于艺”两种价值观的对立融合。反映了清人对小说功能认识的变化。朱熹认为“游于艺”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艺”本身蕴含着“理”,“游于艺”将有助于人获知和感悟“理”。基于此,清人在评点小说功能时,对“游于艺”有了更多的关注,非常注重寻找儒家的“游于艺”的理论营养和价值依托。比如《赛花铃后序》:“泳游笔札,浪谑词林,尼圣所谓游于艺者是矣!”清人凭借和延展“游于艺”的主张,在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高举消遣娱乐的大旗,在强调小说社会功能的同时,也重视小说消遣娱乐的功能,使得世人对于小说功能的认识日臻全面。对小说功能的认识往往是时代文化精神的体现。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大多是科举落第的寒士,他们在思想上继承了明末思想解放的余绪、在精神世界中追求自我实现。他们在作品中呈现自己的想象,以小说的形式炫出自己的才华,在对作品情节的驾驭中获取精神自由。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突出了小说的娱乐功能,实际上表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可以说,孔子“游于艺”的思想在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志于道”与“游于艺”在此实现了对立统一,小说的功能定位也由传统的社会教化走向了教化与娱乐的融合统一。(摘编自孙玮志《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对小说功能认识的新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撰写或阅读小说所具有的消遣娱乐功能,一直被文学批评忽视,清代以前的小说序跋少有提及。B.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关于小说娱乐功能的内容有很多,体现了“游于艺”的价值内涵。第35页共35页,C.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同时关注小说的社会功能和消遣娱乐功能,使人们逐渐全面认识小说的功能。D.清代才子佳人小说都是当时的科举落第的寒士炫才华、呈现想象、实现自我、“游于艺”的产物。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列举大量事例,论述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在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比比皆是的观点。B.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重视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的原因,层次清晰。C.基于朱熹对“游于艺”的分析,第二段论述了清人关注小说“游于艺”的条件、原因及作用。D.文章从创作者的角度,阐述了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体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精神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强调消遣娱乐功能,是对以前历代序跋从未体现“游于艺”的价值内涵的做法的根本性转变。B.受李贽等晚明思想家的影响,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在遵从与信守“礼”的基础上,尤其强调对“情”的关注与释放。C.清人在评点小说功能时注重对“游于艺”的诠释,其实是对孔子“游于艺”的理论营养与价值依托的传承与发扬。D.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偏重关注“志于道”与“游于艺”的有机统一,因而实现了小说教化与娱乐功能的融合统一。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都是……的产物”错误,原文是“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大多是:游于艺,的产物”错误,由原文可知,小说还有“志于道”的功能。第35页共35页,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条件、原因”错,只有表现与作用。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从未体现”错误,原文是“游于艺,的价值内涵在清代以前历代的序跋中都很少有体现”。B项,“尤其强调”错误,原文是并列关系,并非递进关系。D项,“偏重关注……”于文无据。(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慈善现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迄今为止,无论是学界还是广大民众,对慈善的认知存在着不少偏差,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帮助。如张文在《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中提出,慈善是“社会自发地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再分配,对其他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生活困难予以物质援助的社会安全机制”。实际上,考察慈善事业发生的历史可知,慈善不仅是一种民间社会主导的生活救助行为,还是一种以劝人为善为宗旨的教化活动。现有研究表明,“慈善”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3世纪前中期即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经典中,意在表达“孝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说明在语源学意义上,“慈善”一词在其产生时期即包括了物质救助与劝人为善的功能。第35页共35页,尽管作为一个专门名词“慈善”的出现较晚,但具有慈善性质的活动其实古已有之,应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而慈善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规则、有一定规模的民间社会事业,大约出现于北宋时期。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创办的苏州范氏义庄救济族人并惠及“乡里、外姻、亲戚”的行为,可以视为中国最早开展的慈善事业之一。范仲淹不仅设立义庄管理宗族公产、救助族众,还确立《义庄规矩》,对救助对象、方法、数量等进行规定,表现出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与此同时,范仲淹“又设义学以教,教养咸备”。义庄以养人,义学以教人,相辅相成。需要强调的是,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范仲淹六世孙范良在《续定规矩》中补充规定:“诸房闻有不肖子弟因犯私罪听赎者,罚本名月米一年;再犯者除籍,永不支米。”。其中对受助族人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体现出明显的教化倾向。可见,从民间慈善事业产生的时候起,道德教化即成为其重要内容。学界普遍认为,明末清初在中国传统慈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一直存续到民国年间的各种各样的善会善堂几乎都创始于明末清初”;“明末善会可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国社会新现象”。其中“同善会是创立最早、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善会”。同善会最早出现于河南,而其盛行则在江南。江南地区的同善会中,以高攀龙等创立的无锡同善会和陈龙正等创立的嘉善同善会影响最大、最为典型。两地的同善会都留下了章程规则,分别称为《同善会规例》和《同善会会式》,后者由前者发展而来,大同小异。其中均有一则规定:受助人道德品质的好坏是该会是否予以救助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助贫以劝善为主,先于孝子节妇之穷而无告者,次及贫老病苦之人公不收于养济、私不肯为乞丐者”,至于那些“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力强壮、游手游食以至赤贫者,皆不滥助,以乖劝善之义”。而且同善会还明确规定,聚会之日须安排演讲,“司讲者用通俗言语,不烦文采,务使人人易晓,感动善心”。从此以后,在进行物质救济的同时注重劝善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传统,也成为君臣绅民的一个共识。举凡影响较大、成就显著的慈善家大都在扶危济困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众实行道德说教,以此达到拯救时世、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目的。清代前期的苏州彭氏是积善世家,于劝善行善方面不遗余力,其行善积德之效历来为人称道,认为“苏郡世德,首推彭氏”。彭氏慈善不仅名著地方,更有全国性影响,如救助寡妇的“恤嫠会”即由彭氏首创,而后传播各地。彭氏撰有多部善书,并以之作为教育子弟与学生的教材。著名学者游子安在《劝化金箴——清代善书研究》中评述:“彭氏自彭定求以后,世代诵读及撰著善书,所编印的劝善文字内容是多方面的,举凡劝孝、敬字、劝止溺女、戒斗、遏欲、戒杀、放生等都有涉及。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慈善在我国出现得较晚,而且发展缓慢,唐朝的民间力量还缺乏组织、规则、规模。B.范氏义庄制定规矩,使得慈善有了财富的保证,具有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C.《续定规矩》侧重救济家族成员,《同善会规例》和《同善会会式》则扩展到社会赤贫之人。D.慈善家扶危济困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引导,这些行为和对民众的道德说教,都有助于对时世、社会、风气的良性改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35页共35页,A.文章结构为总分式,其主体部分又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条理清楚,使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进程。B.文章先破后立,先指出人们对“慈善”理解的局限,再提出观点:“慈善”是一种兼具物质救助和道德教化的活动。C.文章多处运用引用论证,其引用的内容多为章程规则,有着明确的目的,即论证慈善家具有的美德。D.文章分别以北宋、明末和清代的慈善家为例,三个事例各有侧重,又体现了中国慈善的一贯宗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文在《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中对“慈善”的定义停留于物质救助,这和宋代的民间慈善活动注重道德教化是不一致的。B.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用语,“慈善”一词中包含的“孝养、施舍、教化”等道德观,表现出中国慈善事业丰富的思想内涵。C.继范仲淹《义庄规矩》之后,其六世孙范良又订立《续定规矩》,继承其祖先的慈善事业,继续先祖对教化的重视。D.彭氏积善行德之效历来为人称道,其影响突破苏州,遍及全国,相比行善,彭氏更为重视劝善,有着著书、教育的传统。1.D(A项,“慈善在我国出现得较晚”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专门名词‘慈善’的出现较晚,但具有慈善性质的活动其实古已有之,应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出现晚的是名词而不是行为,属偷换概念。B项,“范氏义庄制定规矩,使得……”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范仲淹不仅设立义庄管理宗族公产、救助族众,还确立《义庄规矩》,对救助对象、方法、数量等进行规定,表现出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递进关系中第一层“管理宗族公产”产生“使得慈善有了财富的保证”的结果,第二层一定是“表现出慈善事业的明显特征”的必备前提。属因果混乱。C项,“《同善会规例》和《同善会会式》则扩展到社会赤贫之人。”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五段:“不孝不悌、赌博健讼、酗酒无赖及年力强壮、游手游食以至赤贫者,皆不滥助,以乖劝善之义”,对赤贫者是有区分对待的。属以偏概全。D项,原文第六段:“举凡影响较大、成就显著的慈善家大都在扶危济困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众第35页共35页,实行道德说教,以此达到拯救时世、改良社会、敦善风气的目的。”理解正确。故选D。)2.C(C项,“即论证慈善家具有的美德。”分析错误。应是体现慈善家对教化的看重。)3.D(D项,“相比行善,彭氏更为重视劝善”分析错误。原文最后并未见“相比行善,彭氏更为重视劝善”的内容,属无中生有。故选D。)(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一是“博与精”。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结合《诗经·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大方无隅”的境界。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可谓精益求精。这种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中应汲取的精神力量。二是“渐与顿”。古代经典示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孔子授学以“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均是渐习而求知。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柴房小僧惠能以为不佳,复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第35页共35页,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前者明“渐”,后则倡“顿”,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于惠能,成为六祖。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揭示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三是“得与失”。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顿。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与孔子的“安贫乐道”、孟子的“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术情境。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谈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向咎,非常形象而精彩。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对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诸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迪的。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北梦琐言》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原来这诗表现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人身自由的追求,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情境。“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化成“别情”的象征。(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2016年9月29日《光明日报》)1.下列有关“学术情境”“艺术情境”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是指阅读古典作品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时所具有的人同其心其情的人文情境。B.“学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求真认知,而“艺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审美趣味。C.艺术情境不同于学术情境的特点是创造“形象”为“象征”,如“红叶题诗”由表现对人身自由的追求演化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D.《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此即艺术情境。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35页共35页,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反映了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有着共同的学术背景。B.阅读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境界。C.我们学习经典汲取的精神力量是阅读经典时应具有的精益求精、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D.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故意歪曲老子原意所说的情人节的话,是为了表明阅读经典要敢于舍去获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强调阅读经典要“博”,“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五载,增删五次”体现了作者的精品意识。B.渐习积累知识,增进学养;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C.人们在用审美心态阅读经典时,可以获得“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所表现出的审美趣味。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杨柳”已成为“别情”的象征。1.D.应为“学术情境”。2.AB.“‘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境界”,文中无依据。C.判断失当,因果错置。D.文中说“这或许是”,或然成必然。3.B.“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文中无依据。第35页共35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1-01 21:39:35 页数:35
价格:¥8.88 大小:69.24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