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3

2/83

剩余8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汇编精选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分类汇编【2022黑龙江牡丹江鸡西地区】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1.下面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问答入词,层层深入。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B.千古兴亡,往事悠悠。“悠悠”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话用典故,详写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魏蜀吴三国战事频发,也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对主和派的愤慨以及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答案】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词。C.“详写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赏析不恰当。“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意为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这句话用典故,实写史事,战斗场面一笔而过,并没有“详写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故选C。【2022黑龙江牡丹江市】赏析《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曹操第83页共83页\n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游澹,山岛竦峙”的画面。12.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想象,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赏析。【答案】11.示例: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12.示例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示例二:“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解析】1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此句意为: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抓住“水、山岛”等景物,描绘出浩荡壮观的景象。示例:在这水波摇动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故答案为: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12.此题考查诗句的鉴赏。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丰富的想象”这个角度。诗歌前四句描写沧海景象,有静有动。后面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运用想象,译为: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自己的壮志。示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进一步描绘了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也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第83页共83页\n【2022黑龙江绥化市】7.(4分)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BA.《送杜少府之而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B.《送杜少府之在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2)两首诗中画出的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答案】(1)B第83页共83页\n(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离别,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表面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我”,实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修辞方法,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2022内蒙古赤峰市】漫步古诗苑,欣赏一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第83页共83页\n注:戴叔伦,唐代诗人,此诗作于作者宦游途中。12.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的写景,着墨不多,颇似元人简笔写意山水,富有意趣。B.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错觉,这首诗便是如此。如果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现“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三四句却予以倒置,颇具匠心。C.诗人憩息于“松下茅亭”,放眼亭外,在水天背景上,那“汀沙云树”像在清水中洗浴过一样,给人以舒畅之感,一个“凉”字就传达了这种快感。D.本诗通过对稚川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稚川山水的思念之情。13.请你把“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的画面描述出来。【答案】12.D13.在酷热的五月仲夏傍晚时分,憩息茅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都映照在苍茫暮色里【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古诗鉴赏要注意:①抓住诗题;②抓住关键词句;③抓住意象特点;④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⑤注意诗歌表达的情感。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然后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D.表达了作者对优美的稚川山水风光的热情赞颂。从“隔水青山似故乡”可看出诗人还巧妙抒写了他的思乡之情;D选项说法不全面;故答案为:D。1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画面的描绘。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山水的点染。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一个“凉”字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是凉爽宜人,写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汀沙云树晚苍苍”一句写了两种景物,一是“汀沙”,即江中汀洲的白沙,一是“云树”,远处云烟缭绕的繁茂树林,这是诗人纵目远眺看到的景色。特点是“晚苍苍”,写出了汀沙云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的情景。据此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即可。示例: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让人感到无比惬意,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云烟缭绕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第83页共83页\n【2022内蒙古通辽市】二、古诗词赏析。(共3分)3.(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请你选出对这首词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写此词。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引用典故,语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作者以冯唐自许,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建功立业。C.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场面,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融叙事、用典、言志为一体,由“狂”字贯穿全篇,委婉表达词人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D.这首词是苏轼的一首豪放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全词用语刚劲,通过密州出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突出词人的豪放英勇。【分析】这是一首豪放派的词,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的下片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抒发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直接表达词人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和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故选:C。【2022辽宁盘锦市】二、古诗文阅读(20分)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甲]第83页共83页\n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乙]夕次盱眙①县韦应物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③,听钟木眠客。[注释]①盱眙:曾是淮南西道的属地,也称准镇。②逗:短暂停留。③秦关:韦应物的故乡。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甲]诗一二句点题,“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是旅人前行的路,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换乘驿车到别处去,暗含奔波之意。B.[乙]诗五六句写城池暗黑,人们纷纷归家,大雁飞藏的芦苇丛,在晚霞余光的映照下,闪现出一片耀眼的白色。C.两首诗三四句都是写景,[甲]诗用“正”“悬”写出了平野开阔的大景;[乙]诗用“波涛”“夕阳”等意象营造了浩渺、壮阔的意境。D.两首诗都是羁旅之作,[甲]诗借大雁传书表达思乡之情;[乙]诗借钟声烘托旅思之情,但比[甲]诗的情思更浓。【答案】B【解析第83页共83页\n】《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夕次盱眙县》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韦应物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乙诗五六两句写的是月下之景。故选:B。【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2022辽宁沈阳市】6.(3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敷浅原①见桃花宋•刘次庄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西。【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己亥杂诗》诗中一、二句,诗人借助“白日西斜”和“广阔天涯”来表达离京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B.《敷浅原见桃花》诗中三、四句,描写燕子衔得桃花,带到彩绘屋梁之侧,这让落花有了更美好的际遇。C.两首诗的落花均独具内涵,《己亥杂诗》借其表现对友人的依依不舍,《敷浅原见桃花》则表现对美的追求。第83页共83页\nD.《己亥杂诗》三、四句的语言自然而朴实;《敷浅原见桃花》则构思奇巧,自出心裁,诗笔明丽。【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及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ABD.正确;C.有误,《己亥杂诗》后两句诗人展开联想,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故选:C。【2022北京市】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8.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  ”;诗的结尾,诗人已得“  ”,却“欲辨已忘言”。9.“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答案】8.车马喧;真意9.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第83页共83页\n【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故答案为:第1空、车马喧;第2空、真意;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故答案为: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2022★湖南常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7.颈联中的“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_____________的特点。第83页共83页\n18.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答案】17.长势繁茂18.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解析】17.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这句是诗人对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故“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长势繁茂的特点。1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诗歌前两联三次点到“黄鹤”,有实写,有虚写。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而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是虚写。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由此第一、二句一实一虚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第三次提到“黄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你看“一去不复返”,是永远不再回来的意象,这是一种彻底的寂寞,把人的心都冻到骨髓里面去了。下一句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引发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无尽地遐思。故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2022★湖南衡阳】五、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1.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83页共83页\n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大处落笔,简单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尾联“行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尽,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C.全诗句句写景,并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营造的意境相同。D.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的感情。12.微视频是时下流行的表现形式,小张同学想将这首诗中的颔联、颈联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诗句画面内容表现状态预期表现效果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莺新燕动态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乱花浅草②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答案】11.C12.①啼莺争树、泥燕剪风的春景②静态【解析】11.C.两者意境并不相同。本诗句句写景,营造了春回大地,万物欣欣向荣,一派一机勃勃的意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营造了山河破碎,人迹稀少,草木疯长的荒芜意境。故选C。12.考查诗句赏析。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意为: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前一句描摹了黄莺啼叫,争相飞向向阳的树木的情景,可概括为:啼莺争树。后一句描摹了飞燕衔泥,在春风中飞舞的春景。可概括为:泥燕剪风。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为: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是动态描写;这两句诗写乱花、浅草,是属于静态描写。【2022★湖南株洲】时人见寒山第83页共83页\n(唐)寒山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意思是,时人看见诗人,都认为他是个疯疯癫癫的人。B.三,四句写诗人外部形象:不但貌不惊人,还胡乱穿着粗布衣服。C.后四句说诗人虽然与时人有严重隔膜,但还是欢迎时人来“寒山”。D.这首诗特色鲜明,语言典雅绚丽,沉郁顿挫,意蕴深厚、富有哲理。23.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答案】22.D23.本诗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在,不理会他人目光的洒脱快意之情。【解析】2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D.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读起来潇洒快意,意境上显得超凡脱俗。选项中“语言典雅绚丽,沉郁顿挫”说法错误;故选D。2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诗歌语言上通俗易懂,前四句“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从他人的评价和自己的外貌,来展现自己不与常人相同、怪异疯癫的形象特征,表明诗人不在乎世俗眼光的超凡脱俗心态;“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的意思是:自己说的话别人听不懂,别人却说自己不会说话。这句诗是作者自嘲,体现出诗人在思想言语方面,与当时的人们之间的隔阂。“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则体现出作者潇洒脱俗的心态,虽然别人都觉得自己疯癫,语言上更是和别人无法沟通,但是还是欢迎人们到自己这个地方来。第83页共83页\n【2022★湖南怀化】(三)诗歌鉴赏(6分)【甲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诗】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18.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答:19.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8.该句中的“迷”字用的好。“迷”意为辨认不清。“迷”写出了地方的遥远,远到都看不清楚了。所以这里表现出对于朋友的同情,要被贬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19.修辞:运用了拟人修辞。甲诗把月亮当作人去写;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去写。情感:甲诗将月亮当作人,月亮送朋友离开,其实是表述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之情;乙诗把白玉当作人,写白云送朋友,同样表达了对于朋友的不舍。【解析】18.本题考查字词赏析。第83页共83页\n首先“秋色遥看入楚迷”大意为“秋天的景色进入到楚地就看得不是那么明显和清晰了”。在这里其实是想说路途的遥远,让诗人无法目送朋友这么远。所以表达出的是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关心。19.本题考查诗词比较。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大意为“我将自己的忧愁和担忧之情寄托给明月,希望可以一直陪伴你到夜郎的西边”,由此我们知道这是将月亮当作人去写的,表达出诗人对于朋友的思念和担忧之情;同样乙诗“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大意为“谁会可怜被驱逐的人呢?只有白云送你去江西了”,这一句也是把白云当作人,会护送朋友去江西,这也是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和担忧。【2022湖南永州】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自古”一词,明确指出人们悲叹秋日寂寞萧索的看法由来已久。B.第二句中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直抒对春朝的厌恶来突出对秋日的喜爱。C.第四句写出了秋的“神韵”,与前一句诗虚实融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D.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融情、景、理于一炉,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妙处。【答案】(1)B(2)“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解析】【小问1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第83页共83页\nB.表述有误,“我言秋日胜春朝”没有运用拟人手法,而是直抒胸臆,态度鲜明,“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这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表露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本句并没有表达对春朝的厌恶;故选B。【小问2详解】考查诗歌炼字。首先,明确“排”字词性特征,“排”是一个动词。在解释含义时,不要单独分析,要放在句中,这句话说的是“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上”,所以“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其次,动词的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在这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万里晴空,一只黄鹤一飞冲天,势要冲破白云”的景象;最后,要注意评价作者情感,“排”字展现了一种冲破阻隔、积极向上的力量感。在这里表达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022湖南张家界】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渡易水陈子龙①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注:①陈子龙:明末进士,反清领袖。②并刀:并州产的刀剑,以锋利出名。(1)本诗首句“并刀昨夜匣中鸣”暗含了作者_____的雄心壮志。(2)战国时荆轲的《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与本诗第三、四句都写到了易水,但两首诗的景与情并不相同,请加以比较。【答案】(1)誓死杀敌、报效国家(2)《雁门太守行》引用“易水”,写出战士如同荆轲一样义无反顾,奔向战场,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表达对战士的赞美之情。《渡易水》写易水慢流,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再找不到像荆轲那样的壮士。抒发了诗人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慨。【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第83页共83页\n“并刀昨夜匣中鸣”的含义是:锋利的并刀昨夜在匣中幽幽鸣。结合注释“陈子龙:明末进士,反清领袖”和句子“燕赵悲歌最不平”“可怜无处送荆卿”可知,作者内心想反清复明,暗含了他誓死杀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小问2详解】本小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荆轲的《易水歌》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意思是:风萧萧地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这是战国时期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去秦国刺杀秦王时在易水饯别之际所作的诗。诗人借“易水寒”渲染了苍凉悲壮的肃杀气氛,烘托了英雄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悲壮情怀和深入虎穴、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渡易水》一诗写“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写易水,写荆轲,诗人借易水兴感,在描绘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可怜”一词,表面上是为荆卿惋惜,实则是为了诗人抒发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2022湖南湘潭】(二)古代诗歌鉴赏(4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6.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象,即起伏的山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辽远的荒原,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到湖北、湖南一带游览。B.诗中“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对偶、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和云霞的变幻多姿。D.尾联借写故乡水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以及思念之情。【答案】16.①平坦的原野②奔流的长江17.C第83页共83页\n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本联写了四种景物,分别是“山”“平野”“江”“大荒”,按按横线前后短语的结构,两个空可分别填入: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此句将江中月影比作“明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江面的平静,江岸的辽阔。此句并未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因此本项说法错误;故选C。【2022湖南长沙】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舟师[明]俞大猷①倚剑东冥②势独雄,扶桑③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④。队火⑤光摇河汉⑥影,歌声气压虬龙宫⑦。夕阳景⑧里归篷近,背水阵奇⑨战士功【注释】①俞大戬:明代战功显著的抗倭名将。②东冥:东海。③扶桑:我国对日本的旧称。④翀:通“冲”,舞动的意思。⑤队火:排列成队的战船上的炮火。⑥河汉:指银河。⑦虬龙宫:比喻倭寇的巢穴。⑧景:通“影”。⑨背水阵奇:比喻抗倭水军战阵的精妙奇特。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剑”“扶桑”写出了水军武器的锋利和倭寇的凶残。B.“云雾”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旌旗”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C.“队火”“河汉影”写出了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第83页共83页\nD.“夕阳景”“归篷近”描绘了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的情景。10.请分析诗歌表现的情感,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阶段表现的情感战前(首联)坚信战争必胜的自信战中(颔联、颈联)①战后(尾联)②【答案】9.D10.①抗击倭寇的坚强斗志②对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的歌颂【解析】9.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倚剑”:倚天之剑的省称,古人想象中靠在天边的长剑,这里代指俞家水军。诗句“扶桑今在指挥中”译为:扶桑受制,胜券在握。首联表现了作者必胜的信心。故题干中表述的“‘剑’‘扶桑’写出了水军武器的锋利和倭寇的凶残”有误。B.颔联译为:云消雾散,正是作战的好时机;战船陈列,旌旗翻飞,水师已作好战斗准备。所以云雾并非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旌旗”是为了突出战士的士气,并非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表述有误。C.颈联紧承上联写水军与倭寇作战的情景:一串串炮火飞上天空,在银河里摇动着倒影;喊声阵阵,气势镇住了群寇。写出了规模宏大的海战过程。并非突出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表述有误。D.尾联写海战结束,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身为将领的诗人,为军阵奇妙、战士勇武而深感欣慰。表述正确。故选D。10.此题考查诗歌情感。首联写水军雄伟气势,说明明水军稳操胜券;颔联转向自然景观的描写,烘托战前气氛,进一步渲染了水军的声威和抗敌决胜的信心;颈联紧承上联写水军与倭寇作战的情景,把规模宏大的海战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尾联写傍晚水军战士凯旋,肯定他们英勇作战建立了不朽功勋。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明朝水军与倭寇的一次激战的描述,赞扬了明朝水军的军威、士气和高昂的战斗力,歌颂了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洋溢着作者保卫海疆、扫清来犯倭寇的战斗豪情。第83页共83页\n【2022湖南娄底】11.(8分)古诗类。燕子来舟中作①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②。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注】①此诗为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漂泊在潭州(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上所作。②两度新:杜甫来到潭州已是第二个春天。(1)请赏析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2)从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两个角度,说说你对“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的理解。【答案】(1)“处处”生动地写出了燕子到处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令人可怜,与自己的十年间寄人篱下的生活“飘飘托此身”没有两样,抒发出一片萧索、苍凉、悲怆的身世之慨。(2)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这句诗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把深沉真挚的人性表达出来,写得朴实自然而深沉真挚。【分析】《燕子来舟中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极写漂泊动荡的忧思,看似咏燕,实是慨叹诗人的茫茫身世。此诗是杜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一篇诗作,已经淡去了早些年强烈的时代和政治主题,而弥漫出一片萧索、苍凉、悲怆的身世之慨。首联点名时间并引出所咏对象——燕子;中间两联是对燕子形象的描绘和倾诉;尾联写燕子弃我而去,留下的只有空虚、惆怅和寂寞而不禁老泪横流。这首诗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把深沉真挚的人性表达出来,写得朴实自然而深沉真挚。【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品析。“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意思是可怜你到处筑巢为家,却没有定居之所,与我飘飘荡荡,托身江湖没有什么不同。“处处”是说燕子到处筑巢于人家,因为南北无定,所以令人可怜。接着“何异飘飘托此身”就点破怜燕正是哀己。诗人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先是举家徙秦州(今甘肃天水)东柯谷,投奔一个叫佐的侄子。上元元年(760)又往成都去投靠老友严武,卜居浣花溪畔。大历元年(766)又到夔州,在柏茂琳中丞的帮助下定居西阁。十年间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实在和燕子的“处处巢居室”没有两样。如今竟至于无人可依、无地可居,教人叹息。第83页共83页\n(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要求从从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两个角度来解答。“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意思是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被诗人寄于同情的燕子似乎领会了诗人的意思,“暂语船墙”,向诗人表示同情,但它立即发现这是一只漂流不定的船,不是它应该选择垒巢的“居室”,它忽然又变得漠然无情,随即起而飞去。但是,它又好像舍不得似曾相识的主人,贴水低飞,绕船盘桓,无情而似有情,可爱亦复可恼,终于翻然穿花而逝,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了。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在这首诗里,深沉真挚的人性借轻盈的燕子的形象表达出来,朴实、亲切而感人至深。【2022湖南湘西州】8.(6分)阅读曾巩的《城南》,完成问题。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1)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写出了雨的量大、势猛的特点。B.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C.本诗的作者曾巩是唐代著名诗人,本诗笔调流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D.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由衷赞美了桃花、李花的美丽,大自然的生机勃勃。(2)本诗三、四两句描写小草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8.(1)B(2)对比,表达对青草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2022湖南益阳】8.(7分)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唐•岑参唐第83页共83页\n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乙】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环问谪居①。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②上秋帆远③,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释】①谪居:贬官的地方。②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③秋帆远:指秋风吹着小舟,送友人远去。(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甲】【乙】两诗都是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皆为双句押韵,都押“u”韵。B.两诗都是送别诗,【甲】诗因朋友返京而送别,【乙】诗因朋友被贬外地而送别。C.【甲】诗中“饮”字写出了中军帐里设宴饯别的情景;【乙】诗中“问”字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和安慰。D.【甲】诗中“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乙】诗颔联首句用典,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为荒凉之地。(2)【甲】【乙】两诗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具体分析其不同之处。【答案】(1)A(2)【甲】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乙】诗情谊真挚,表现了对友人的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乐观积极的情感。【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有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歌行体古诗,并不是七言律诗;BCD.正确。第83页共83页\n故选:A。(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对比。【甲】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表现军中苦寒。“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心想: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友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一个“空”字将诗人孤寂的形象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舍、对友人长途跋涉的牵挂以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乙】诗首联诗人抓住二二人都是被贬的遭遇,“嗟君此别意何如”从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分别的惋惜。“衡阳归雁几封书”写出路途遥远不能传信的归雁之景,表达对友人前行的担忧。“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秋高气爽、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苏获得精神的慰藉,诗人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不要烦恼悲伤。诗人对李、王二少府贬谪的愁怨和惜别的优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劝慰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表现了对友人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感情。【2022湖南岳阳】7.(4分)古诗阅读。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西归①绝句(十二首之二)[唐]元稹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注释】①西归: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五年后,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诏还京途中。②书:友人李复言、白居易的书信。ㅤㅤ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具体说说你是如何读懂诗人心情的。【答案】诗歌表达了诗人奉诏回京途中的喜悦之情。诗歌首句忆昔日之愁。次句露今日之喜。一、二句用对比手法,以昔日被贬之忧反衬今日西归之乐。第三句叙开读友人书信情事,虽不言情,而情自见。末句以明丽活泼的春色透露诗人此时此地轻松愉快的心情,以景结情,余味无尽。第83页共83页\n【分析】《西归绝句》是诗人元稹创作的组诗《西归绝句十二首》之二。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召还京途中。此诗抒发了作者奉诏回京的喜悦之情。一、二句用对比手法,以昔日被贬之忧反衬今日西归之乐。第三句叙开读友人书信情事,虽不言情,而情自见。末句却出人意表地宕开一笔,以桃花满树的商山景色收束全诗,即以明丽活泼的春色透露诗人此时此地轻松愉快的心情,以景结情,余味无尽。【解答】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分析理解。诗的首句“五年”忆昔日之愁。次句“春风”露今日之喜。“今日春风到武关”,蕴含着双关的意思,一是指自然的春风,二是作者奉诏回京,途中又接到两位朋友的书信时的喜悦。可见,此句诗正是在叙事中衬出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一、二两句,直叙其事,遣词造境平而无奇。然而,三句“临水”一转,顿起诗情;四句“小桃”一结,更饶画意。奉召西归,是一喜;途中又接到李复言、白居易寄自长安的书信,更是一喜。君恩友情,交织心头,这就加添了“两纸京书”的感情容量。“临水”二字一点,全诗皆活,意境毕呈。诗中不着一字,而诗人捧读音书时盼归念友的那种急切、兴奋、激动、喜悦的情状,跃然纸上。结句不从正面写喜悦之情,却一下子跳到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小桃花树上,以景语收住全篇。至此,全诗戛然而止,画面上只留下一片花光水色。不言人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笔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人的愉快之情已自流露。据此分析概括即可。【2022广东省广州市】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请找出诗中体现山西村民俗的诗句。(2)请阐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理趣。【答案】(1)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2)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思: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这一句体现山西村民俗。第83页共83页\n(2)本题考查概括诗句蕴含的哲理的能力。答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本义,然后在本义的基础上进行引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没有路了,忽然又出现了村庄,看到了希望,说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而在绝境当中往往蕴含着希望,这两句诗启示我们要有乐观主义精神,道路可能曲折,但未来一定充满光明和希望。【2022广西百色市】(二)古代诗歌鉴赏(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16.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5.C16.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的意象体现深刻的道理。如这首诗通过写“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解析】15.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有误。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如陆贾的《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所以“浮云”常常代指奸邪小人。可知题干中所述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有误。第83页共83页\n故选C。16.此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意思是将哲理蕴藏在了诗歌中。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诗歌表现出来的哲理,一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意象指的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诗歌中月亮常常代表对亲朋的思念等。此诗中“千寻塔”“最高层”都是代指人生的高处,“浮云”则代指小人,结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知,作者想表现的哲理就是:站得高,看得远。此诗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当时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表现了其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可据此作答。【2022广西柳州市】1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俭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首联中“浑”字的意思是①____,尾联中的“无时”应该理解为②____。(2)颔联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它在原作中是什么意思?后来衍生出什么新的意义?【答案】(1)①浑:浑浊(不清)②没有固定(确定、预定、既定、约定)的时间,即随时(2)诗句原意:山重重叠叠,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可不翻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近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字句的理解。第83页共83页\n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为“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浑”,浑浊(不清);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为“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无时”,没有固定(确定、预定、既定、约定)的时间,即随时。(2)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为“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此联,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2022广西贵港】7.(6分)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小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词写了“老夫”苏轼“少年”“轻狂”的表现,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B.“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卷”极言行走之快。C.“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能跃马疆场。D.本词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是他在艺术创作上一次大胆的尝试,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了典故,请分析其作用。【答案】(1)A第83页共83页\n(2)词中运用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罪的典故。这里作者用“冯唐持节”(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实现杀敌报国之志。【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有误,上片侧重表现“形狂”,下片侧重表现“心狂”;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意思是: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希望的到朝廷的重用,并希望征战沙场,建功立业。【2022广西梧州】7.(2分)古代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体现了“歌”的特点: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动感。第83页共83页\nB.本诗根据主题的需要,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娇儿踏被”“屋漏床湿”等情节,为后文蓄势。C.本诗语言既朴实准确,又形象生动,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倚杖”一词,准确生动地描摹出诗人年迈、无奈的形象。D.全诗先叙事,后抒情议论,既写了诗人贫困悲苦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愿望。【答案】答案:A【分析】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体现了歌°的特点;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行的动感”有误,应为:以七言为主,辅以二言、九言,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体现“行”的动感;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故选:A。【2022海南省】(一)(5分)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第83页共83页\n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本诗颔联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人生遭遇。6.紧扣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说你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答案】5.①.比喻②.对偶6.示例:这一诗句告诉我们,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真正的英雄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我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心里,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舍生取义。【解析】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将危亡的国势比作狂风中的柳絮,将自身的坎坷经历比作雨中浮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山河破碎”为主谓短语与“身世浮沉(主谓短语)”相对应;“风飘絮”与“雨打萍”都符合“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颔联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人生遭遇。6.本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及拓展延伸。本诗是文天祥在兵败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人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写作此诗以明志。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要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忠心将永垂史册。“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突出了诗人为国尽忠的崇高形象;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没有不肯屈服,愿意为自己的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表明了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了文天祥宁死不屈,誓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始终把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国家与民族需要时,挺身而出,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甘愿为国家与民族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2022★江苏扬州】(二)诗歌阅读(5分)长相思·雨①第83页共83页\n[宋]万俟咏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②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注]①长相思,词牌名。②道,知。9.运用想象,描绘“窗外芭蕉窗里灯”的画面。10.赏析“一声声,一更更”或者“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的妙处。【答案】9.诗人客居异乡,在雨夜,独坐室内,点一盏孤灯,隔窗听雨打芭蕉的声音,孤灯照着离人难入梦。10.“一声声,一更更”形容雨声,连用两个叠宇,描摹雨断断续续的声音,既显得形象,在声音上也显得贴近。雨声之所以如此清晰入耳,是因为人夜深难寐。“愁人”怪雨无情,不顾人的心情,就这样在空洞洞的台阶上一点一点滴到天明,这说明人一夜未睡。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描绘画面的能力。用自己的话描述某句诗中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添加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即可。句意是:窗外雨中的芭蕉和屋里的油灯。据此,展开合理的想象描写诗人雨夜孤灯相伴,独坐室内听窗外雨打芭蕉的景象,来作答。10.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妙处。诗句中“一声声,一更更”是间接写雨的,“一声声”写雨之稠密,“一更更”写雨不断绝,衬托诗人的夜深难寐。“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意思是:雨声啊,不懂得离人不爱听,敲打着空阶一直到天明!从中看出诗人一夜未睡。“空”,一是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二是突出了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一声声,一更更”的雨声,凄凄涼涼,仿佛人心中的愁绪一般,永远没有尽头。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愁思。第83页共83页\n【2022★江苏苏州】(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0题。题《云山图》二首沈周①(一)(二)看云疑是青山动,侵晓溪山半是云,谁道云忙山自闲。草堂亦许白云分。我看云山亦忘我,故人到此云相接,闲来洗砚写云山。欲去还须云送君。【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8.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3分)9.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10.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答案】8.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9.B10.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忙”与“闲”二字赋予了云与山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了云与山动静皆宜的情景。运用衬托的手法,先写诗人的错觉,看到云在移动,他却误认为青山在移动。在云与山的变幻中,表现出白云的动态美。诗句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第83页共83页\n【解析】8.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抓住诗句描写的意象:“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9.内容理解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诗歌形象的分析和诗歌情感的理。10.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作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2022江苏镇江】(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6~8题。(共6分)小宅白居易小宅里闾接,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庾信①园殊小,陶潜屋不丰。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注释]①庾信,六朝末期的一位大诗人。6.“小宅”除了“小”之外,还有哪些特点?(2分)7.诗中提及庾信、陶潜二人,有何用意?(2分)8.下列语句中,对自己住处的态度与《小宅》一诗最不相称的一项是()(2分)A.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C.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答案】6.地处市井(或“毗邻百姓”);建筑简陋(或“屋内陈设简陋”)。(意思对即可)7.示例一:这两人的园屋和作者的宅院一样狭小,以此表明自己和他俩一样,不重物质生活,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意思对即可)示例二:运用衬托(类比)手法,以“庾信园“陶潜屋”衬托自已的“小宅”(或“以小宅类比古人的陋室”。),隐含以“贤人”自居之意,打发自己虽居小宅,但心胸宽广的情怀。8.C【2022江苏宿迁市】第83页共83页\n(一)古诗阅读。(10分)朗诵小组选定下面这首诗参加校古诗朗诵大赛,请你参与。度关山[唐]李端雁塞日初晴,狐①关雪复平。危竿缘广漠,古窦②傍长城。拔剑金星出,弯弧玉羽③鸣。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注】①狐:一作“孤”。②窦:沟渠。③羽:箭尾上的羽毛,即箭翎引甲为箭。4.文博找到下面两幅图,你认为哪幅图更适合作为朗诵时的背?请说明理由。(3分)选择图,理由:▲5.朗诵颈联时,文栋想要增强诗歌感染力,请你为他配上适宜的表情、动作。(4分)表情:▲动作:▲6.朗诵尾联时,文博对重读词语把握不准,请你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选择一个词第83页共83页\n语即可)(3分)▲▲【答案】(1)示例:选B,首联、颔联中“红日”“狐关”“危楼”“广漠”“长城”等,描绘了雄浑壮阔的边塞图景;颈联中“拂剑”“弯弧”,展现了一位卫国杀敌、豪气万丈的勇士形象。图B中的画面符合本诗的内容与意境。(2)示例:表情:表情严肃,眼神坚定。动作:拔剑、拉弓。(3)示例1:宜重读“系虏”,可以突出英雄壮举,体现豪迈气概。示例2:宜重读“贾谊”(或“书生”),可以凸显诗人虽是书生,但仍可以杀敌报国的志气与豪情示例3:宜重读“谁知”,说明人人皆可成为报效国家的英雄,引发读者思考。【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开放型试题,结合诗歌“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危竿缘广漠,古窦傍长城”中的“红日”“狐关”“危楼”“广漠”“长城”等,以及“拔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中的“拂剑”“弯弧”等动作可知与图B想契合,阐述理由时,结合画面内容和诗词描绘景象、事件的吻合角度来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朗诵的设计。此题不设统一答案,可结合“拂剑”“弯弧”时得动作注想象人物的表情、动作,符合语境即可。(3)本题考查朗诵读音的掌握。开放型试题,要求:确定词语,理由充分,有说服力即可。比如“系虏”,可以突出英雄壮举,体现豪迈气概。“谁知”,能够说明人人皆可成为报效国家的英雄,引发读者思考。【2022江苏泰州】6.(2022·泰州)阅读元好问的《阳兴砦①》,完成小题。乱石通樵径,重岗拥戍城。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雨烂沙仍软,秋偏气自清。年年避营马②,几向此中行。第83页共83页\n【注释】①阳兴砦(zhài)今山西阳曲县阳兴镇。金末,蒙古军入侵山西,作者曾避兵阳曲山中。②避营马:避骑兵夺马。(1)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砦周围环境具有  和  的特点。(2)品析诗中“年年”的表达效果。【答案】(1)偏僻(或:险峻);宁静(或:安宁、祥和)(2)“年年”是“每一年”之意,强调为了躲避骑兵夺马,每一年都要来阳兴砦来逃避。既表现鑫末战乱常年不断,也表现出阳兴砦的偏僻和安静,是个天然的躲避战乱之所。【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解析】⑴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乱石通樵径,重岗拥戍城“描写了阳兴砦所处位置,和自然环境。要穿过乱石,从樵夫打柴的小道才能到达,足见其位置的“偏僻”;“戍城”点出了阳兴砦的功能-防守的重镇,“重岗”表现阳兴岩的外围环境,被一层层的山岗围绕,由此可见其“偏”和“险”。“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描写的阳兴砦的社会环境,民风淳朴,鸡犬相闻,好一派宁静的场景,这与外面兵凶战乱的状态仿佛就是两个世界,宁静而祥和。故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砦周围环境具有偏僻、宁静(祥和)的特点。⑵本题考查关键字句的赏析。“年年”是表示时间的副词。“年年避营马”就是每一年都要到这阳兴砦里面来躲避蒙古的骑兵来抢夺马匹。由此可见,一是蒙古士兵掠夺之勤、之凶,表明战乱不断;另一方面,年年的躲避也表现出金国此时国力之弱,对蒙古的掠夺无计可施,也表明了阳兴砦之偏之险,是个天然的躲避战乱之所。所以“年年”也抒写战乱的情景和对家乡沦陷的悲愤无奈的心情,流露出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战争的仇恨。故答案为:⑴偏僻(或:险峻)宁静(或:安宁、祥和)⑵“年年”是“每一年”之意,强调为了躲避骑兵夺马,每一年都要来阳兴砦来逃避。既表现鑫末战乱常年不断,也表现出阳兴砦的偏僻和安静,是个天然的躲避战乱之所。【2022江苏徐州市】(二)阅读古代诗歌,完成8~9题。(5分)柳州榕叶落尽偶题①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第83页共83页\n[注]①柳宗元三十三岁被贬永州,十年后被召回长安,仅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更荒僻的柳州。8.请对“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作简要赏析。(3分)9.你对“宦情羁思共凄凄”中的“共”字如何理解?(2分)【答案】8.采用了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伤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了雨后山城百花落尽、榕叶满庭、莺鸟乱啼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愁苦(凄黯迷惘)之情。9.“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既包含仕途不顺的贬谪之思(政治失意的郁结或宦情的凄凄),又包含羁旅无归的怀乡之念(漂泊在外的愁绪或羁思的凄凄)。【解析】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联系作者生平经历,结合诗歌的写法特点作答。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后来又被贬到柳州,仕途十分不顺,他的作品中往往融入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失意与忧伤。第二句“春半如秋”,是因为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这两句景物描写,更多的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具体外化。9.本题考查古诗词语理解。“共”包含“宦情”和“羁思”两个方面,“宦情”之仕途不顺,遭到贬谪,“羁思”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2022★湖北武汉】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注]【唐】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第83页共83页\n【注】此诗为张九龄受唐玄宗赏识而出任洪州都督后所作。湖口,即江西鄱阳湖湖口,当时归洪州都督府统辖。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万丈红泉”“迢迢半紫”描摹庐山瀑布从天而降、绚丽夺目的壮观景象。B.颔联中的“下”和“出”,凸显了瀑布越过山间杂树、穿透空中层云的宏大气势。C.颈联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天气状态下的瀑布美景;晴日彩虹当空,雨天声势浩大。D.尾联赞叹飞瀑与山、云、天连成一片的恢宏气象,展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答案】C【解析】【详解】C.“日照虹霓似”写瀑布的色彩,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幻化出如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风雨闻”写瀑布的声响,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颈联描写的是晴天丽日时瀑布的美景,因此本项说法错误;故选C。【2022★湖北咸宁】(二)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8-20题。(10分)【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注释】第83页共83页\n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②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古台已倾废。③静: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18.选出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甲词以“问”贯穿始终,一问“神州”,二问“兴亡”,三问“敌手”,三问三答,简洁有力,结构严谨。B.甲词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写孙权年轻气盛,统帅千军,割据一方,暗含词人对他穷兵黩武,以致战乱不休的批评之意。C.乙诗颔联描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隔水远眺山峦,皆在云罩雾绕之中,显得格外幽深。D.乙诗颈联中的“依”字有“靠着、傍着”之意,仿佛夕阳对旧垒恋恋不舍,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为尾联情感的抒发营造氛围,极有韵味。19.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中的叠词音韵和谐,意蕴深厚,请赏析“悠悠”一词。(3分)答:20.甲乙两首诗词都是怀古之作,请分别说说它们所抒发的情感。(4分)答:【答案】18.B(“批评之意”有误。)19.“悠悠”意指众多、悠长,表现古今兴亡事之多,时间悠长久远,词人思绪无究。20.甲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遗遗之情乙诗通过观吴公台,抒发乡思,同时也表达了因历史兴意无常(昔盛今衰、历史沧桑)而产生的烟怅之感。【2022湖北随州】(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0~11题。第83页共83页\n忆邢惇夫①(宋)黄庭坚②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眼看白璧埋黄壤,何况人间父子情。【注释】①邢惇夫:原名邢居实,字惇夫,河南阳武人。曾随父居随州,年十九而卒。后人赞其“幼有俊才,名声籍甚,一时前辈皆爱之”。②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与邢居实为忘年之交。10.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首句是写邢惇夫在随州生活时诗歌创作艺术更为成熟。B.第二句写随州的大好河山激发了邢惇夫的激情,其创作更加自如。C.第三句中的“白璧埋黄壤”暗指邢惇夫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D.第四句意思是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友情、亲情。1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0.D11.示例: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邢惇夫的怀念,对邢惇夫才华的赞美(对邢惇夫英年早逝的惋惜<伤感、悲叹>;对人生易逝的慨叹;对随州的赞美)。【解析】10.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D.第四句意思是:更何况我们像父子一样的情谊,结合“眼看白璧埋黄壤”所指的“邢惇夫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表达了作者对邢惇夫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故选D。11.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诗到随州更老成”表达诗人对邢惇夫才华的赞美之情;“眼看白璧埋黄壤”表达诗人对邢惇夫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和对人生易逝的慨叹之情;“何况人间父子情”表达诗人对邢惇夫的惋惜、悲叹和怀念之情。据此概括作答。【2022湖北鄂州】7.(2022·鄂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第83页共83页\n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以叙事为主,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事由。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C.颈联以静观的视觉描摹江上的美景。诗人将水中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D.尾联笔锋突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抒情,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之水不远万里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答案】D【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解析】【分析】D.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而不是“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故选D。故答案为:D。【2022湖北恩施】(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7~18题。(6分,每小题3分)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①盛,松枝一何劲!第83页共83页\n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②凝寒③?松柏有本性。(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注释】①一何:多么。②罹:遭受。③凝寒:严寒。17.请你赏析“享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叠词的表达效果。(3分)18.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案】17.“亭亭”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两个叠词富有音乐性,突出了松柏挺立不屈。18.亭亭(挺拔),劲(刚劲),端正(直立、正直)。诗人写松柏“本性”,歌颂了松树的高洁,同时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解析】17.此题考查词语的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的意思是: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亭亭”是指松树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一词形容寒风的声音。作者运用两个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并且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勾勒出松柏傲立崖边的景象,突出了青松的傲骨。18.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分析。“亭亭”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然挺立;“一何劲”的意思是“多么地刚劲”,突出了松枝的刚劲;“终岁常端正”的意思是“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表现了松树的正直;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出松柏的本性:挺拔、刚劲、正直。诗歌写了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特点,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同时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从弟寄寓了无限期望,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2022湖北十堰市】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第83页共83页\n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23.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24.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答案】23.B24.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建功立业【解析】2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ACD.正确;B.有误,“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霜重鼓寒”营造出浓郁的被撞气氛,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更突出悲壮的气氛”不对。故答案为:B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2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句意: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故答案为: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2022★河北】第83页共83页\n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5—6题。(5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③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2分)6.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怀。(3分)【答案】5.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一是茅屋被破,一是布裘新制。根据下文的对照提示,再结合标题,自然找出答案);6.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解析】这是河北中考首次考查了课外诗歌与课内诗歌的对比阅读,在考查课内诗歌的基础上,选择了相同主题的课外作品,稳中求变,异中求同。【2022★浙江舟山】7.(6分)古诗阅读。第83页共83页\n鄱阳湖①吴国伦欲向匡庐②卧白云,宫亭水色昼氤氲。千山日射蛟龙窟③,万里霜寒雁鹜群。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东南岁晚仍鼙鼓④,莫遣孤舟逐客闻。[注释]①选自《明诗观止》。本诗是作者被贬江西时游庐山经鄱阳湖写下的咏景诗。吴国伦,明代文学家。②匡庐:即庐山。③蛟龙窟:指鄱阳湖。④鼙鼓:战鼓。这句指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事。(1)“浪涌帆樯天际乱”中的“涌”,有的版本又写作“拥”。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2)关于此诗的情感基调,小嘉说是欢快的,小舟说是忧伤的。你的看法呢?请简述理由。【答案】(1)示例1.“涌”更好。表现出鄱阳湖波涛翻腾激荡,以致把船顶起的雄阔气势,示例2.“拥”更好。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把帆船拥入“怀中”的景象,突出了风浪之大。(2)我认为是忧伤的,尾联中说,东南仍然处于战火之中。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同时,“孤”“客”等词也表现出诗人被贬谪的失意孤寂。【解析】此诗写鄱阳湖深秋苍茫雄浑的景象。尾联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涌”本意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来,引申义是像水涌出。这里用“涌”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鄱阳湖波涛汹涌的气势。“拥”本义是抱,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风浪把船抱入怀中的情态,突出风浪大的特点。(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我认为是忧伤的,从诗句“东南岁晚仍鼙鼓,莫遣孤舟逐客闻”中可以看出,东南沿海地区战鼓仍然咚咚作响。请不要让我听到战鼓声音吧。“孤”字表现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2022★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第83页共83页\n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反映出她四处飘荡的艰辛和对个人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B.“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作者素有的济世情怀。“因人常热”,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C.“俗子胸襟谁识我”中的“俗子”,从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D.“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讲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反映出作者对今后求索的艰险早有思想准备。16.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秋容如拭”,是写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但这明丽的秋景却不能抹去词人的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C.“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此处为用典,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四面歌残终破楚”也是一处用典。D.本词既有坚定的理想追求,又有巾帼英雄的侠肝义胆,蕴含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基调伤感低沉,语言刚健清新。【答案】15.A16.D【解析】15.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表达冲出家庭牢笼的喜悦之情和投身革命、报效祖国的豪情。16.词中表现出格调高昂。【2022山东滨州市】(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1~12题。(4分)第83页共83页\n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刺③鸣。【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拳,屈曲。③拨刺: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11.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风灯”、“宿鹭”、“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2分)12.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2分)【答案】11.①.江月②.跳鱼12.示例一:第四句写“跳鱼”“拨刺”之动,前三句写江上月夜之静,以动衬静,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示例二:以第四句“跳鱼”“拨刺”之动衬托第三句“宿鹭联拳”之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解析】11.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重在梳理出诗中的意象。意象即诗中出现的景物,可组成特定的意境。“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意为: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由此可知,“江月”“风灯”都是其中的意象;“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的意思是: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由此可见,“宿鹭”“跳鱼”也是文中的意象。1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第四句“船尾跳鱼拨刺鸣”写的是从船尾方向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拨剌”一声响。联系前三句可知,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的“江月”“风灯”及“宿鹭”都在一个“静”字,而末句却有“跳鱼”之动,“拨刺”之响,是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故这一以动衬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2022河南省】(二)(共4分)第83页共83页\n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18.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7.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意思对即可)18.示例一: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示例二:绚烂的景象。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可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解析】17.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从诗人对战斗场面以及对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刻画可看出诗人对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18.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角声满天秋色,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的意思是: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秋色”一词可理解为秋天的色彩,这个词点明了当时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可据此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肃杀的景象。第83页共83页\n结合“角声满天”“半卷红旗临易水”及“报君黄金台上,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写出了将士们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的精神。“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秋色”更能衬托出战争的悲壮及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可据此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2022★湖南邵阳】(二)古诗词阅读(4分)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8.诗的尾联运用了______修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2分)9.对上述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ou韵。B.首联点明作者远离家乡去楚国游览的时间和目的。C.颔联中的“入”字用得极为传神,展现出江水奔腾而去的画面,用流动的视角勾画出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D.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答案】8.拟人对家乡的留恋,依依不舍9.B【解析】9.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第83页共83页\n【2022★云南】9.(4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请对曲中的“望”作简要赏析。(2)请结合全曲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伤心”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一个“望”字,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的思索和深切的同情。(2)作者赴任救灾,看到百姓疾苦,心头沉重;望向西都,想到王朝兴亡,心生感慨,对百姓更增同情。【解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本题考查炼字。“望西都……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个“望”字,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此曲的背景以及写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这首小令写于作者赴任赈灾途中。作者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的忧伤。这就是作者“伤心”的原因和内容吧!【2022★新疆】(一)古代诗歌阅读(3分)渡荆门送别李白第83页共83页\n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唐代是诗的时代”,这首五言律诗以叙事开端,交代了地点和事由,诗人将乘舟离开楚地去往蜀国,表达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之情。B.颔联以雄健的笔力,化静为动,写出了景物的变化,看似无理,却正是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也符合江水进入楚地后一马平川的特征。C.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美景,富有画面感:朗月映照下江水澄净明澈,黄昏天边云朵高高堆垒,犹如海市蜃楼,变幻多姿,让人陶醉。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诗人用多情的笔调,写出了家乡水的情深意重,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答案】A【解析】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意思是: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故诗人是离开蜀地去往楚地,并非选项所说“离开楚地去往蜀国”。故选A【2022★江西】古代诗文阅读(20分)(一)(每小题2分,共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江山秋色图①胡行简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第83页共83页\n[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8.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答: 【答案】7.B  8.画作展现出万重秋天的美好,显现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佳境。图中还画了许多人物活动情景,使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令观者目不暇接,百看不厌。【解析】7.B.本项“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有误,根据前两句中的“树槎牙”和“西风雁影”可知,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树木枝叶稀疏,江山西风劲吹,北雁南归的画面,虽不可说萧瑟凄凉,但也不能说“生机勃勃”。故选B。8.考查诗句赏析。三、四句大意为:一重重的秋光风景无限美好,画中还有山野之人的活动,使画面增加了生趣。由此可知,联系前两句中的“连山缥缈”可知,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的美好,一重山色就是一重秋光,一重秋光就是一重美好。除了自然风光以外,画作中还有很多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景与人相融相合,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2022★陕西】(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9~20题。(4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第83页共83页\n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9.首联“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20.人们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临别赠言。毕业在即,请另外选用一两句古诗词,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同学的祝愿。(2分)19.【答案】不好。“望”字从空间着眼,写作者自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宦游的巴蜀之地,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20.[示例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我们分开之后,依然能彼此牵挂,友谊天长地久。[示例二]希望你充满信心,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希望你在新的环境满怀信心,抖擞精神,开启新征程。【解析】19.本题考查炼字。此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风烟望五津”的意思是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远赴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希望你在今后的人生历程里,努力奋进,攀登人生的顶峰。【2022★天津】5.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第83页共83页\n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以西,远眺西湖,见到了春水初涨,云脚与湖面相接的开阔景象。B.中间两联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描绘了暮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C.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D.全诗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富有画面感。【答案】B【解析】【详解】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联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前一联抓住“早莺”和“新燕”的动态,描绘了春的活力与生机。后一联则抓住“乱花”和“浅草”两个意象,展现了西湖早春的美好景色,并非选项所说“暮春时节”。故选B。【2022★福建泉州】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4-5题。(6分)(甲)商山早行(温庭筠)(乙)咸阳城东楼(许浑)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第83页共83页\n4.下列对以上两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诗首联提挈全诗,紧扣诗题,写早行之景;乙诗首联诗人登楼远望,忽生万里愁。B.甲乙两首诗颔联均即景抒情,营造一种萧条冷落凄清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愁情悲绪。C.乙诗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隐曲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D.两诗均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如甲诗将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5.甲、乙两诗分别以“悲”、“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请分别说说诗人“悲”、“愁”的原因。(3分)答:【答案】4.C(3分)5.(3分)甲诗: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主要能答出思乡即可)。(1分)乙诗: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主要能答出对国家衰败的感慨即可)。(2分)【解析】诗人最后赶赶到,几羁旅过客,还是不要所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溪水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词,实乃令人思索之余。她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镀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令人伤感。【2022★浙江宁波】(一)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完成第10题。(6分)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南安军[南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第83页共83页\n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典故】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般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10.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6分)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①伯奏、叔齐扣马而谏;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野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南安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答案】②对隐居不仕的向往;③以死明志的爱国之情【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第83页共83页\n“采薇”讲述的是伯夷叔齐的典故,伯夷叔齐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耻于对周朝称臣,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上采摘薇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后人因此以“采薇”为愤世隐居、坚守气节的典故。《野望》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的时候,写的是山野秋景,在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颔联、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诗人借“采薇”的典故,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南安军》诗作于公元1279年,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时写下此诗。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最后两句诗借“采薇”的典故表达自己誓不投降的守义决心。故答案为:②;对隐居不仕的向往;③;以死明志的爱国之情。【2022★四川省成都市】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黄庭坚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选自《全宋词》)14.词中说“问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样的地方?请根据词意概括作答。答:15.同是溪边渔者,本词中的“渔翁”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作答。答:【答案】14.环境宁静优美、生活自由惬意的地方。15.本词中的“渔翁”是悠闲自得的人,李白诗中的垂钓者是有政治追求的人。【解析】14.本题考查诗词内容和作者心理的分析。第83页共83页\n本词的下阕抒情含蓄委婉。“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意思是:美好的江山好像在那儿等着我似的,这种感觉大概只有陶潜能理解吧。想要问我到底去何方,你随之而来,自然就知道了。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由惬意的田园生活的渴慕之情;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向往到宁静美好的山水田园中,享受自由安适的归隐生活之意,意味无穷。1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诗词内容理解。本词上阕,描述了渔翁生活。“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意思是:烟雨迷蒙的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惊破他的好梦。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闲适、安逸的生活真是情意绵长。可见本词的“渔翁”是生活悠闲自得的隐居者。李白《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这两句运用典故,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礓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因此,“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志不在鱼,而在于政治追求,是想在国家大事方面有所作为的人。【2022★四川省德阳市】(二)古诗词鉴赏(共7分)观书(明)于谦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②芳客,未信我庐③别有春。[注]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2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B.颈联“活水”一句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坚持读书的好处。第83页共83页\nC.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实衬虚,虚实结合,用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D.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说理形象,有较强感染力。22.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诗句赏析。【答案】21.C22.示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运用比喻修辞,书本好似感情真挚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活水随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用典,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解析】【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尾联是用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反衬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C错误,选C。【22题】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答题思路:选择诗句,赏析其中两种不同修辞。示例:“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三千字”是夸张,眼前的书,一读即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金鞍玉勒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运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这些人日以寻花问柳为能事,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2022★四川省自贡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朝饥示子聿①陆游第83页共83页\n水云深处小茅茨②,雷动空肠惯忍饥。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生逢昭代③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八十到头终强项④,欲将衣钵付吾儿。【注】①子聿:陆游的儿子。②茅茨:茅屋。③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④强项:刚强,不肯低头。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和食不果腹的窘况,“惯”字表明忍饥挨饿已成常态。B.颔联告诫儿子,读书治学要禁得起外界事物的干扰,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C.颈联感叹生逢昭代,岁月虚度,诗人因此心生愧疾,感到死后也无颜见祖先。D.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儿子子聿的诗,全诗谈治学,论诗歌,说希望,明白如话。2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答案】20.C21.告诫儿子要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及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解析】20.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C.颈联“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的意思是:“我”虽然生在政治清明的时代,虚度了几十年,但死后见到先人还是有话可说的,“我”对得起他们。实际上就是诗人教育儿子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据此可知选项“诗人因此心生愧疾,感到死后也无颜见祖先”说法有误;故选C。21.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颔联“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其意为,求学之心不被外物动摇,学习时不受外物干扰,才能学有所获、学出大成。这是告诉儿子,“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第83页共83页\n颈联“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指作者生逢政治清明的时代,却一生“虚过”,可庆幸的是,地下可以无愧面对双亲。说明诗人性格刚直,光明磊落,没有做有损人格愧对父母的事,教示儿子也要如此,要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说明作者已经活到了八十多岁,还性格刚直,不屈从于他人,不改变自己的意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但是,“我”老了,不能再报效祖国了。“我”是想把“我”的思想,“我”的学问传授给你啊!据此概括诗人的情感。【2022★四川省南充市】9.(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B.颔联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放飞灵魂。C.颈联“空人心”对应上句“悦鸟性”,点出如此空灵纯净的世界可以净化心灵,让人参悟这空寂中的禅意。D.这首诗语言朴素、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进入胜景,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取胜。(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A(2)示例:尾联运用了“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如答成“以动衬静”亦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回应着大自然的寂寞无语(意对即可)。表达了诗人超脱、淡泊的情怀(意对即可)。第83页共83页\n【解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A.有误,“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有错。首联写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首句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与写作手法。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的意思是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正是因为大自然如此寂静,才能听到钟磬之音,因此运用了“以声称静”的表现手法。联系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意思是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由此得出正是大自然景象的空灵与纯净,让人世俗的想法全然消失,表达了诗人超脱、淡泊的情怀。【点评】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2022★四川省遂宁市】10.(5分)你将以下面这首词为内容,参加“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请做好准备。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南宋•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②,眼前万里江山。【注释】①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免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②觉(jué):睡醒。(1)你需要拍摄一段短视频作为诵读背景,请完善拍摄脚本。短视频脚本(上片部分)第83页共83页\n诵读内容画面内容画面意境背景音乐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①  昏暗荒凉低沉、渐急的音乐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屋外狂风急雨。被吹得破裂的窗纸,瑟瑟作响,好像在自言自语。②  (2)请说说在朗诵下片时应读出哪些情感。答:【答案】(1)①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②寒冷凄凉(2)应读出词人回顾往事,面对今日的失意凄苦之情;读出词人虽免官闲居,依旧心系祖国山河的执著热爱之情。【解析】词作从“饥鼠”“蝙蝠”到万里江山,眼界由小及大。作者年轻离家,回乡已是“华发苍颜”,但仍不忘为之奋斗一生的家国。(1)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与意境的理解。①“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描写的对象是饥饿的老鼠,飞来飞去的蝙蝠。从字面翻译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将诗句描写的画面描述出来即可。②根据画面内容的描述,屋外“狂风暴雨”,窗纸也被吹裂,让人感觉寒冷;而吹裂的窗纸又“瑟瑟作响,好像在自言自语”,此景给人以凄凉之感,故可用“寒冷凄凉”来概括。(2)本题考查诗词情感的理解。“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词人回顾往事,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如今归来是满头白发。再根据上片内容,可知如今归来的处境惨淡,所以朗读时应将内心的失意表现出来。“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意思是说: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词人对祖国的那份热爱尽显读者面前,所以朗读时也应将这份悲壮第83页共83页\n【点评】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2022★四川省达州市】9.(5分)古诗词阅读。【甲】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乙】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苏轼在密州做地方官时建。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③新茶:指清明节前采的茶,即明前茶。(1)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甲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优美画面。(2)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第83页共83页\nA.【甲】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徙倚”点明诗人归隐东皋后的徘徊无依的孤苦心境。B.【乙】词首句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C.【甲】诗写景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与近、静与动,和谐自然;【乙】词写景色彩多样,明暗相衬,浓淡相谐,画面丰富。D.【甲】诗作者借典故寄意,虽三仕三隐并未超然物外;【乙】词作者借酒茶化郁,有了“诗酒趁年华”的暂时超然达观。【答案】(1)示例:举目远眺,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2)B【解析】《野望》一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望江南•超然台作》是暮春时节,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而写下的。这首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时可先从字面翻译诗句,然后加入想象,加入优美的描写。“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意思是:所有的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所有的山岭都带着落日余光。(2)本题考查诗词理解正误的辨析。ACD.正确;B.有误,【乙】词首句“春未老,风细柳斜斜”意思是: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斜斜”是写柳树随风起舞之态,赋予柳以人的情态,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故选:B。【2022★四川省泸州市】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居竹轩元倪瓒第83页共83页\n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依竹住江滨。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阴欲覆邻。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12.请简要赏析第二联中“侵”“覆”两字的妙处。答:13.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现了屋主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12.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的繁茂和生机勃勃,传达出作者对竹林的喜爱之情。13.全诗营造一种清新淡雅,生趣盎然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解析】12.考查词句赏析。第二联大意为:台阶前的竹林迸发出竹笋,侵占了阶前的小路。细雨过后,竹子垂下绿阴,想要覆盖住邻家。“侵”“覆”运用拟人的说法,把竹笋长到小径上和绿阴覆盖了邻家说成是竹子有意识的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的繁茂。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屋边竹林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作者恬静淡雅的生活志趣。13.第一问:考查赏析诗中氛围。首联点明自己结茅的地点,引出屋旁的竹林。“如云”表现了竹林的繁茂。第二联紧扣“阶前”与“雨后”两个细节,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表现竹林的勃勃生机。第三联转而描写动物,黄鹂自语,白鹤傍人。末段议论,直接点明了作者高洁的志趣。竹林茂密成阴,竹笋生机勃勃,黄鹂鸣叫可人,白鹤傍人而不飞,渲染了一派宁静祥和,富有生趣的氛围。第二问:考查赏析作者感情。尾联“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点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悟。“静者”指诗人自己,“忘声色”是说完全忘记了凡尘俗世的喧嚷。“未觉贫”直接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人生情趣。故本诗表现了屋主人对繁华世俗的摒弃,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以及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2022★四川乐山】第83页共83页\n(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唤渠③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④,照管鹅儿与雏鸭。”【注】①兜鉴: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②胛:肩胛。③渠:他。④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诗连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了紧张的劳动场面。B.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农人对插秧这场“战斗”的厌恶。C.雨中抢插秧苗的生活画面,既表现插秧的繁忙,又突出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D.诗歌内容朴实,语言通俗,平白如话,撷取农村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自然又逼真。12.《唐宋诗》中评价本诗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1.B12.诗歌充满了农村生活气息。①描写一家老小冒雨插秧的日常劳动场景,分工合作,秩序井然,显得活泼而富有情趣;②运用口语,语言浅白流畅,生活气息浓郁。【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B.“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意思是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写出了春雨之密、之急、之大,以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此选项中“暗示农人对插秧这场‘战斗’的厌恶”说法错误;故选B。1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83页共83页\n《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充满了农村生活气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意思是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这四句写出了一家老小冒雨插秧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分工明确,秩序井然,显得活泼而富有情趣。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这两句极富生活的气息,运用口语,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爱惜劳动成果的农人形象。【2022★四川眉山】8.(7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送李侍御赴安西①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②。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③燕支④北,秦城太白东⑤。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注】①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②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③虏障:类似碉堡的防御工事。④燕支:山名,在今甘肃。⑤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之作,两首诗的情感基调相同。B.“行子对飞蓬”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都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C.颈联既照应“万里”的漫漫征途,又引出“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D.最后一句中“雄”字颇有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挥刀奋击的战斗场面。(2)请结合全诗,说说颔联的“一杯”中饱含诗人的哪些“心事”。答:【答案】(1)B第83页共83页\n(2)这“一杯”中包含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友人征途的关心与担忧;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解析】这首律诗被后人誉为“盛唐五言律第一”。“侍御”即侍御史的简称,官名。李侍御,名未详。“安西”,即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县。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ACE.正确。B.有误,“行子对飞蓬”中的“飞蓬”表达的是一种轻快迅疾之意。故选:B。(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金鞭”“铁骢”“虏障”“燕支”“宝刀”是边塞诗常见的意象,突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描写了边塞雄浑阔大的意境,突显出对友人的担忧。结尾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诗人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十分充沛,表达出对友人的珍重与鼓励。【2022四川宜宾】10.(6分)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乙】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第83页共83页\n(2)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分析】《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题西林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甲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乙诗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故选:D。(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有误,乙诗借景说理;B.有误,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借景说理;C.有误,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借景说理;D.正确。故选:D。【2022四川凉山州】2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第83页共83页\n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描写的季节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有学生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作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3分)▲22.(6分)(1)(3分)C(A、B、D项分别描写的季节是夏天、秋天、冬天。)(2)(3分)合适(1分),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与友人离别的牵挂担忧、依依不舍之情,所以可以作为毕业季的赠诗送给同学,表达和同学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2分)。【2022四川内江市】(一)(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16.“_______________”一句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_______________”二字指秦汉故都咸阳。17.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第83页共83页\n【答案】16.①.山雨欲来风满楼②.故国17.家园故国之愁,吊古伤今之感。【解析】16.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感知。“山雨欲来风满楼”意思是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一句中“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17.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家园故国的愁绪,以及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据此理解作答。【2022四川广安】12.古诗词鉴赏(4分)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分)(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1)示例一:对偶、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示例二;“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的意思,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或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示例三: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第83页共83页\n(2)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分析】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通篇虽并无一个“望”字,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的精妙奇绝。这首诗虽然寄托深远,但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气骨峥嵘,体势雄浑。诗人赞美泰山之巍峨,表达了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诗句的意思是: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解答此题,可以从修辞角度入手赏析其妙处:诗句运用了对偶、拟人,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赏析该句还可以从炼字角度入手,分析其表达效果:“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的意思,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或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该句还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2022四川广元】6..2022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80 名舞者手捧发光柳条缓步入场,漫天飞舞的柳絮与地屏发出的点点光芒交相辉映,向世人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折柳寄情”的含蓄与唯美。下列诗句不能正确表达该节目用意的一项是(  )A.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B.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C.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D.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句的理解能力。【解答】A.“折柳”表达主人公的相思之情;B.“杨柳”表达女子的离别之情;C.“杨柳”写的春天的景物,没有感情在里面;D.“杨柳”表达惜别之情。故选:C。第83页共83页\n【2022贵州铜仁】11.(2022·铜仁)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答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首联抓住了“  ”和“  ”两个形容词,描绘了  的景象。(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任选角度赏析。【答案】(1)破;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2)【示例1】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的安危,诗人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示例2】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鸟为感恨的主体,将花鸟拟人化,花鸟因感恨离别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重要字词和诗句描绘的景象。首联写春望所见,意思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长安沦陷,国家破碎,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2)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人将花鸟人格化,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故答案为:⑴破;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⑵【示例1】诗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花鸟本是悦人之物,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的安危,诗人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第83页共83页\n【示例2】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花鸟为感恨的主体,将花鸟拟人化,花鸟因感恨离别而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感。【2022贵州贵阳】寿阳曲①·_______(元代)马致远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②。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③又添铺翠。寿阳曲·_______(元代)马致远鸣榔④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⑤在捕鱼图上。【注释】①两首诗歌均选自《元散曲一百首》。寿阳曲,曲牌名。②霁:雨停。③锦屏风:这里指像屏风一样的一排排山头。④榔:同“桹”,渔人系在船舷上敲击以驱鱼入网的长木棒。⑤撮:聚集。18.请根据所写内容推断两首诗歌的标题,下面选项中最贴切的一项是A.边塞出猎江头怀古B.山中别友晨起出渔C山市晴岚渔村夕照D.野渡新晴绿杨春晓19.两首诗歌都展现了美好的情景。第二首诗歌的情景中,有榔声、歌声,可能还有人们晒网时交谈的声音。如果第一首诗歌的情景中也有声音,哪两种声音最恰当?请简要描绘这个情景。【答案】18.C19.流水声、鸟鸣声。仰望天空,天空明净如洗,晚霞又照得满天光华绚艳,流水潺潺,景色极为迷人。本来就很美的像是小镇屏风的山峦,经过雨水的洗濯,又在夕阳的映照之下,还飘散着薄纱似的水汽,显得格外青翠,时时传来鸟归山林的鸣叫声。【解答】第83页共83页\n1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一首,“花村外,草店西”首先展现的是“山市”,是鲜花盛放的村庄与商业性的草店。第三句“晚霞明雨收天霁”所写的是视觉中的山市景象。第四句写残照中的四围山色,其中虽有晴岚在,但未直接写出。直至第五句“又添铺翠”出现,作者才把晴岚及其造成的景致和盘托出。以“又添铺翠”这样的点睛般句子煞尾,使“山市”与“晴岚”的意象都鲜明地呈现了出来。第二首开头两句“鸣榔罢,闪暮光”,说捕完了鱼,已是夕阳残照的时分了。“鸣榔”,捕鱼时用木条敲击船舷,发出声音,驱使鱼受惊入网。“罢”,完了;“暮光”,傍晚时的阳光,即“夕照”。第三句“绿杨堤数声渔唱”,承接上两句,渔人上了岸,把船系在绿杨树下,于是绿杨堤上就飞出渔人的歌唱声,那么欢乐、轻快。从时间上说,在向前推移;从空间上说,也由船上走上堤岸。第四句“挂柴门几家闲晒网”,说有几家渔家的柴门上,挂着鱼网,晒着。第五句“都撮在捕鱼图上”,这一句是总收全曲,说上面所写的“鸣榔罢”、夕阳残照、绿树系舟、堤上渔唱、柴门晒网等景致,都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幅捕鱼的图画。这捕鱼图,就是“渔村夕照”图。故选:C。1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雨过天晴,可知有流水的声音;根据“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可以想象有鸟归山林的鸣叫声。可围绕“雨过天晴,流水潺潺,群山铺绿,归鸟乱鸣”来描绘情景。【2022贵州黔东南】四、诗歌鉴赏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这首叙事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是______。(2)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的“苍苍”意思为“茂盛的样子”,有同学据此推断出“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苍苍”描写的是卖炭翁头发长得茂密。你是怎么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3)下面是根据本诗部分内容改编的微剧本片段。请根据题目要求,在横线处补充内容。剧本题目第83页共83页\n日已高,市南门外。这时“得得”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卖炭翁挣扎着起身,揉了揉昏花的双眼。卖炭翁:(不安、疑惑、欣喜)这来的是谁?(马蹄声渐近)卖炭翁:(恐惧、害怕)啊!怎么是他们!黄衣使者:(①)皇上命我等来征收你的炭!白衫儿:(得意洋洋地拿出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在牛角上)喏,给你的炭钱。卖炭翁:(无奈绝望地瘫倒在地、眼角流下泪水)②牛角上的那抹红绫,在风雪中舞动,在白雪的映照下特别的鲜红。(1)根据情景,在①______处填一个描写黄衣使者神态的词语。(2)根据情景,在②______处填补人物对白【答案】14.(1)可怜(2)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或理解)。此处是“苍苍”意思是: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3)示例:趾高气扬示例:我的炭呀!我的命好苦呀!【解析】(1)本题考查感情理解。《卖炭翁》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根据题干“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的提示,找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提炼出“可怜”。(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苍苍”有三种意思:1.灰白色:两鬓~。2.形容茂盛的样子:郁郁~。3.深青色:天~,野茫茫。根据“卖炭翁”中的“翁”是指年老的男子,结合“两鬓”语境,可知,“苍苍”应是“灰白色”之意,形容鬓发花白。(3)本题考查补写。第83页共83页\n(1)根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的意思: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黄衣使者神态应是“趾高气扬”或“颐指气使”等。(2)根据“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意思: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此处应表现卖炭翁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感情。示例:一千多斤炭呀,你们就给这么点?【2022陕西省】(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9~20题。(4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9.首联“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人们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临别赠言。毕业在即,请另外选用一两句古诗词,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同学的祝愿。(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9.不好。“望”字从空间着眼,写作者自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宦游的巴蜀之地,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20.[示例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我们分开之后,依然能彼此牵挂,友谊天长地久。[示例二]希望你充满信心,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第83页共83页\n[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希望你在新的环境满怀信心,抖擞精神,开启新征程。【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炼字。此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风烟望五津”的意思是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远赴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希望你在今后的人生历程里,努力奋进,攀登人生的顶峰。【2022甘肃武威】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题目。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24.从“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三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王维  的心境。25.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最喜欢上面哪首诗中的“诗画”之境?请简要分析。第83页共83页\n【答案】24.孤独落寞(淡泊闲适)25.示例1:我最喜欢《鹿柴》。一二句写空山传语的空灵、静谧之景;三四句由声及色,描写落日余晖映入深林,映照青苔的幽静之美。示例2:我最喜欢《竹里馆》。幽深茂密的竹林中,诗人独坐其间,既赏幽篁美景,复得琴啸之乐,再有明月相伴,“幽篁”“深林”“明月”与“独坐”“弹琴”“长啸”的人构成物我一体的一幅画面。示例3:我最喜欢《辛夷坞》。前两句写春天到来,辛夷花绽开花蕾,好似云蒸霞蔚;后两句写辛夷花点缀寂寞的涧户,纷纷扬扬洒下片片落英。整首诗展现一幅花开花落的画面。【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歌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概括。《鹿柴》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见人说话的声音。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结合诗句可知诗歌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又光明的境界,表现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竹里馆》独坐在幽静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写隐者的闲适生活和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辛夷坞》枝条最顶端的木芙蓉花,在山中绽放鲜红的花萼。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纷纷扬扬独自开了又落。诗句描绘了木芙蓉花的美好形象,又写出一种落寞的境况。故横线上填:孤独落寞(淡泊闲适)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描绘。示例1:我最喜欢《鹿柴》。一二句写空山传语的空灵、静谧之景;三四句由声及色,描写落日余晖映入深林,映照青苔的幽静之美。示例2:我最喜欢《竹里馆》。幽深茂密的竹林中,诗人独坐其间,既赏幽篁美景,复得琴啸之乐,再有明月相伴,“幽篁”“深林”“明月”与“独坐”“弹琴”“长啸”的人构成物我一体的一幅画面。示例3:我最喜欢《辛夷坞》。前两句写春天到来,辛夷花绽开花蕾,好似云蒸霞蔚;后两句写辛夷花点缀寂寞的涧户,纷纷扬扬洒下片片落英。整首诗展现一幅花开花落的画面。【2022甘肃兰州】(一)(4分)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第83页共83页\n秋日田园杂兴(其八)[宋]范成大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睛。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①响到明。【注】①连枷: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戏木条构成。使用时,操作者将连枷把上下甩动,使连枷拍旋转,来拍打敲击晒场上的作物穗头,使之脱粒。诗中农人秋季收获打稻的场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答案】场面平坦、霜后天晴、欢声雷动、昼夜不停的特点。【2022青海省】三、古诗文阅读能力展示(共15分)(一)(5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0.曲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思想情感。11.请从感官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83页共83页\n【答案】10.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②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11.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突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表现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2022浙江丽水】三、天地诗心(19分)(2022·丽水)“诗话丽水”学习小组来到松荫溪流域开展“名士诗文品赏”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山居之美月山草堂四咏(明)汤显祖(一)楼转松风韵紫虚,眠云夜冷昼芙蕖。山中所有应如此,直是江南陶隐居。(二)风露涓涓浣竹林,月窗秋影夜来深。不知丛桂山中客,长听潇湘云水音。(三)君子山前放午衙,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四)酒是金盘露滴成,花如素女步轻盈。西风幕雨何辞醉,便向池亭卧亦清。[注释]①选自《汤显祖诗文集》。月山,在遂昌县城西。8.下列是四首诗歌的标题,请将诗歌序号分别填到对应的标题后面。松屋卧云  竹院烹茶  荷亭酌酒  竹窗延月  9.你从这组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案】8.(一);(三);(四);(二)第83页共83页\n9.诗人在月山草堂听松赏荷、观竹品月,沉浸于清丽雅致的自然最物,追求高洁的君子之风,诗人在月山草堂取水烹茶、酌酒酣卧,享受幽居生活,追求闲适的自在人生。【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给每首诗选择标题。(2)本题考查诗人的态度情感。根据诗歌的内容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可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8.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一)“松风”“陶陶居”——松屋卧云;(二)“竹林”“月窗秋影”——竹窗延月;(三)“青竹”“水”“茶”——竹院烹茶;(四)“酒”“花”“醉”“亭”——荷亭酌酒故答案为:第1空、(一)第2空、(三)第3空、(四)第4空、(二)9.本题考查诗人的态度情感。阅读诗歌,可知,诗人居住的环境优美,闲暇时刻竹院烹茶、荷亭饮酒,晚上可竹窗延月,生活闲适,这是诗人所追求的自在人生。故答案为:诗人在月山草堂听松赏荷、观竹品月,沉浸于清丽雅致的自然最物,追求高洁的君子之风,诗人在月山草堂取水烹茶、酌酒酣卧,享受幽居生活,追求闲适的自在人生。第83页共83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11 03:26:04 页数:83
价格:¥12 大小:300.08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