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表达方式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古诗的表达方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 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 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3.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和徐都曹①[南朝齐]谢 朓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②。结轸③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东都已俶载④,言归望绿畴。[注] ①徐都曹:徐勉。都曹,官名。②宛洛:南阳和洛阳,这里指建康。皇州:帝都,指建康。③结轸:停车。④俶载:指农事伊始。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n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注】①畴:田地。②甑:煮酒之器。请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的艺术手法。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晓至湖上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水。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在表达技巧上,“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有共同之处,请简要说明。(限45个字以内)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作者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成都大阅①陆 游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n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属櫜③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④。[注] 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③属櫜(gāo):佩戴箭囊。④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8.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①晁补之宋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注释:①晁补之于绍圣四年坐党籍贬监处州监酒税,后又改监信州盐酒税,本诗作于赴信州途中。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写词人伫立江畔所见的景色。青山,本碧绿青翠,斜阳夕照,山色反而显得雄浑沉厚,这是远望所见。B.上片末四句既从正面用笔描写景物,概括出词人当时目力所见的空间范围,又从侧面暗示时间由黄昏到黑夜。C.本词上下两阕表达方式各不同。上阕写景,气象雄浑,景物壮阔;下阕抒情,直接倾吐满怀的衷肠。D.下阕从听觉方面写夜闻竹枝歌、“猿鸟一时啼”让人产生凄凉之感,“烛暗”表明天色将明,词人彻夜难眠、伤情无限。10.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过五原胡儿饮马泉①唐·李益\n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自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注】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11.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旧是”一词暗示五原这片草丰景美的土地,曾被吐蕃占据,后又失而复得,透露出诗人庆幸失地得以收复的欣慰之情,也表达了对昔日国难的感慨和忧思。B.诗中写到了夜宿五原的见闻,既有皎皎明月,又有声声笳鸣,还回顾了一路走来由冬到春的变化,喻指边关收复后与收复前的今昔不同。C.这首七言律诗,语言凝练自然,韵律和谐明快,和激昂高扬的盛唐边塞诗一样,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都充满了欢乐与昂扬之情。D.诗人寄情于景,景中融悟,一系列景象的描绘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渐次展开,脉络清晰,构成了一幅有意味的边塞风景画。12.沈德潜曾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本诗颔联“言备边无人,句特含蓄”,请简要分析下颔联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江送人孟贯春江多去情,相去枕长汀。数雁别湓浦,片帆离洞庭。雨余沙草绿,云散岸峰青。谁共观明月,渔歌夜好听。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春江流水寄托离别之情,借眼前景传递离别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B.颔联选择凝聚着别意的大雁和船帆,将二者加以对照,将离愁别绪推进一层。C.尾联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和朋友一起赏明月,共同听渔歌。D.这首诗风格平实质朴,语言自然流畅,对仗工整,把寻常题材写得真挚动人。14.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写景艺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山行项斯①\n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②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注]①项斯,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②蒸茗:炒茶。缲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笔展示山间佳境,青翠枥林,潺潺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个字中绘出。B.颈联写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不仅未令人感到吵闹,反而备感山村之宁静,表达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C.尾联写诗人随同卖药材回来的药农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表现了诗人不得不谢绝仕途而归隐山林的无奈心态。D.整首诗观察入微,清新细腻,构思奇巧,移步换景中层次分明地写出诗人在村里村外的见闻。16.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颔联在写景上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楚南楼①柳开②洗尽蛮烟几案空,登临直见楚山雄。坐当鸿鹄高飞处,身在乾坤灏气中。木落有情瞻北阙,霜轻无梦入西风。凭阑自是蓬瀛③客,独对潇湘兴未穷。注 ①楚南楼:古楼名。②柳开:北宋文学家,官至如京使,世称柳如京,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此诗作于诗人知全州时。③蓬瀛:蓬莱和瀛洲。17.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手法。18.请简要赏析诗歌尾联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冉溪①柳宗元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②,种漆南园待成器③。\n【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贬官至永州已历五年。②寿张,地名;樊敬侯,东汉人樊重,封寿张侯,死后谥号为“敬”,故又称樊敬侯。③樊重想做器物,但没有木材,便在南园栽种梓树和漆树。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少时、公侯、许国”等词可以看出,诗人从小就志在家国天下而非个人荣辱。B.“风波一跌”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被贬官至偏远的永州任职的坎坷遭遇。C.“无余事”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也是下句“愿卜湘西冉溪地”的重要原因。D.全诗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情感有起有伏,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20.全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下面小题。寄全椒①山中道士[唐]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注]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②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冷”字明写天气之冷,暗寓诗人心头之冷,诗人由此想起山中道士。B.道士在山中修炼,要自己打理日常生活,砍柴做饭的事都是亲力亲为。C.风雨交加之时,诗人想给山中道人送去一瓢酒,让他得到友情的慰藉。D.尾联借落叶满山、人迹全无之景突出道人超凡脱俗,诗人非常羡慕他。22.请从虚与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卜算子(南宋)沈端节愁极强登临,毕竟愁难避。千里江山黯淡中,总是悲秋意。谁插菊花枝,谁带茱萸佩。独倚兰干醉不成,日暮西风起。【注】沈端节,南宋词人,吴兴人,寓居溧阳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愁极”二字劈空而来,直抒当时词人的情绪,为全词奠定情感基调。B.“毕竟”二字点出“强登临”的心态:既然愁绪不可避,那么登临或可消愁。\nC.“黯淡”既是实写日暮时分的光线,也是词人心境在所见千里江山上的投射。D.下阕开头以物象点出重阳节令,两个“谁”抒写词人因愁而不愿去做习俗之事。24.全词最后两句是怎样来表现“愁”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夜过邵伯湖李东阳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汽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B.三、四句“飘飖”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C.“不用楫”是说大风鼓足了船帆,船不必靠划桨助行,既轻快,又惊险。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26.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避暑纳凉钱起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初晴草蔓缘新笋,频雨苔衣染旧墙。十旬①河朔②应虚醉,八柱天台好纳凉。无事始然知静胜,深垂纱帐咏沧浪③。[注]①十旬:此指酒。②河朔:夏日避暑之饮或酣饮。③沧浪,指沧浪歌,《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盛夏纳凉的缘由,木槿花开,白日天长,写出了夏日的特点。B.颔联描写纳凉景色,雨后初晴,藤蔓缠绕着竹笋,墙壁上侵满了青苔。C.颈联描写避暑,天台上凉风习习,借酒浇愁,心中的愁与暑热都消退了。D.这首诗描写景物细致入微,对仗工整,用词妥帖,清新婉丽,凝练隽永。28.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联系全诗,对尾联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n翠眉亭苏辙谁安双岭曲弯弯,眉势低临户牖间。斜拥千畦铺渌水,稍分八字放遥山。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忽忆故乡银色界,举头千里见苍颜。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不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还呼应了标题。以设疑的方式切入,引人入胜。B.颔联写景的视角是由外而内,并运用比拟的手法,充分展现出了作者非同寻常的想象力。C.诗的颈联融情于景,通过天气的变化来描写雨过天晴时的景象,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D.尾联由此及彼,诗人由眼前之景忽然联想到故乡的景,通过色彩的对比,抒发内心的情感。30.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及写作手法的能力。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属于叙事抒情。而结尾“高高秋月照长城”则是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李诗前两句景中含愁,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比较明显,“日落”“众山昏”“暮雨”“猿声”都是忧愁的意象,“昏”“繁”二字点明愁情。后两句以“那堪”直抒胸臆,表达孤独、思念之情。\n徐诗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结合注释可知,用到了《楚辞·招魂》的字句,意即碧深的江水映着天青色,江边上有一片片红叶,眼睛看到很远的地方,但映入眼中的只有秋天的枫树,为已经离去的春天感到忧伤。这里诗人暗用典故,意在借三峡周围狭长幽深、山高林密的环境烘托出一种萧森凄凉的气氛,以此映衬行人凄婉哀伤的心情。后二句说理,说明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着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苦,借写“啼猿不自愁”来以理写愁。3.我觉得“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一联写得最好。这一联写日光遍布江上,青草沐浴着阳光,在微风中摆动。其中“动”“浮”二字,化虚为实,最有表现力,阳光本是最难以捉摸的,作者却能抓住阳光落于江上、波光粼粼的画面,写出日光仿佛在江上跳跃的效果。日光又落在草叶上,风吹草动,仿佛风也有了光,浮动在草际。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抒发了诗人赏景的喜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语言和情感的能力。(1)精准审题: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手法,“妙处”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2)解题思路:首先回答诗中颔联“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写得最好。然后分析颔联写得最好的原因。颔联的意思是,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万道霞光洒满江面,远远看去,江水滔滔,波光粼粼,仿佛阳光在水面上泛动着;而青青原草,沐浴着火红的朝霞,在晨光春色中迎风招展,充满着勃勃生机,所以延颈远眺,宛如春日风光浮现在青草绿叶之上一样,煞是可爱。这一联绘景,清鲜明丽,细腻新颖,最富魅力。阳光只有亮感、温感,绝无“动”感,但诗人别具匠心,通过江水泛动的反射,写出“日华”的“动”感来;至于“风光”,本为虚景,不可确指,诗人却通过春草这一具体物象将其准确捕捉住,维妙维肖地显现出来。所以“动”、“浮”二字,捕捉精准,感受细腻,化虚为实,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我们读诗时也能感受到作者赏景的喜悦,很有感染力。4.①比喻,将田地里的禾苗比作青褥,将山峰比作屏风,生动形象地写出雨后清新而富于生机的美景;②视角变化,颔联有远有近,有俯有仰,画面立体,层次分明;③动静相间,既写出了自然生机勃勃之美,也突出了生活趣味;④视听结合,田地、青山、溪水、立鹭为视觉,溪声、人语为听觉,呈现一片生机,表达喜悦之情。解析\n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此类题,首先点明写景方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指出表现的意境和情感。从修辞角度,颔联将“万畴”比作“青锦褥”,将“千嶂”比作“翠瑶屏”,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后田野和青峰清新优美、生机勃勃的画面。从观察角度,颔联中写田野郁郁葱葱,是诗人站在近处的俯视之景,写山峰如屏风矗立,是诗人仰观远处之景,远近结合,俯仰相间,富有空间感和画面感。从动静角度,颔联写风吹田野,绿浪翻滚,为动景,青峰立如屏风,为静景,表现出雨后景物之美,颈联写行人隔水而语,立鹭摧枝惊飞,皆为动景,富有情趣。从感觉角度,颔联写田野、青山,为视觉,颈联写行人隔河而语,溪水流动之声,为听觉,溪水流动,立鹭摧枝惊飞,为视觉,视听结合,描绘雨后之景,蕴含喜悦之情。从虚实角度,颔联中写“畴”“嶂”,为诗人眼前所见实景,而“万”“千”则含有想象的成分,为虚写,虚实相济。5.①都从声、色(视觉、听觉)两个角度进行描写。②写景都动静结合。③都使用了对偶手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技巧的能力。储诗中从“色”“声”二字可看出,上句写视觉所见色彩,下句写听觉所闻声音;而厉诗中“折苇”摇动有声,是写听觉所闻,观山见“影”,是写视觉所见,可见两句都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两诗中“声”为动,“映地为天色”“遥山淡无影”为静,故也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此外,这两句以“映地”对“飞空”,“为天色”对“作雨声”;“折苇”对“遥山”,“动有声”“淡无影”。两句均运用了对偶修辞。6.①借古伤今(借典故抒情)。全诗借贾谊被贬,暗寓作者迁谪之悲,微露讽世之意。②借景抒情。借对“秋草”“寒林”“日斜”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孤寂。③直抒胸臆。首联“留”“悲”,尾联“怜君”,直接抒发了被贬的愤懑与悲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重点考查抒情的方式。\n首联“万古惟留楚客悲”中“悲”和尾联“怜君何事到天涯”中“怜”都直接流露诗人的情感,属于直抒胸臆,“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这是借景抒情。从全篇来看,诗人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这是借典故抒情。如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诗人借贾谊被贬,暗寓作者迁谪之悲,微露讽世之意。7.C8.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有误,颈联中说“旗脚倚风时弄影”,“倚”意为“随着”,“时”意为“时而,偶尔”,“弄”意为“戏耍”,从“倚”“时”“弄”几字来看,风势应是不大。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来说此题考查的是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颔联“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和雄壮的军威。颈联“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旗”和“马蹄”,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捷,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9.C\n10.答①贬谪的郁闷:“使人愁,长安远”回首前路,词人不禁想起千里外的京城,于是感到被贬谪的愁怨和悲哀。②羁旅的迷茫、悲苦:上片写景,诗人的小舟停泊在江浦,闪烁不定的渔火,使人迷离恍惚;下片又用“竹枝歌”“猿鸟”“暗烛”“津鼓”等意象烘托自己羁旅的悲苦。③为追求功名所误,欲归又不得的遗憾:前句用“暗想”,后句用“自悔”,再借用阮籍典故、觉得他和阮籍一样,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是不可能了,表达了词人自怨自艾的情绪。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C.“上阕写景,气象雄浑,景物壮阔;下阕抒情,直接倾吐满怀的衷肠”错。上阕“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也是抒情。且上阕起句景象雄浑壮阔,但“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显得低小幽寒,景色凄迷。下阕重在抒情但也有写景,如“猿鸟一时啼,惊岛屿”。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阕写“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写令人忧愁的是离京城越来越远逐渐模糊,不知道愁云惨雾暮霭沉沉中京都究竟藏在何处。回首前路,词人不禁想起千里外的京城,于是感到被贬谪的愁怨和悲哀。故此处抒发了作者被贬谪的郁闷。上阕写景,“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写几处闪烁不定的微弱的渔火,使人迷离恍惚不知船坞远近。一叶船帆渐渐低垂下来,停泊在前面的江浦。诗人的小舟停泊在江浦,闪烁不定的渔火,使人迷离恍惚。下阕描写“竹枝歌”“猿鸟”“暗烛”“津鼓”等意象,作者于一泻无余倾吐衷曲后,用多种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事物,层层渲染,步步加深来抒发因贬谪而产生的羁旅之情,从红日暮到红烛暗,到津鼓响,时间的跨度长,调动的景物多,使词人的悲伦之情如见。烘托自己羁旅的迷茫、悲苦。下阕前句写“暗想平生”,写默默地回想自己一生的遭际;后句写“自悔儒冠误”,写独自悔恨常常为追求功名所误;“觉阮途穷,归心阻”,再借用阮籍典故、觉得他和阮籍一样,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是不可能了,表达了词人自怨自艾的情绪。此处抒发为追求功名所误,欲归又不得的遗憾。11.C12.①月夜笳声营造出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月下思乡的情感。②诗人于“几处”“何人”中又透露出对边备空虚,边防尚未巩固的担忧。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和激昂高扬的盛唐边塞诗一样,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都充满了欢乐与昂扬之情”错误。李益这首诗忧伤重于欢欣,失望多于希望,与那些激壮昂扬的盛唐边塞诗大相径庭,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矛盾的,既含有失地复收后的喜悦的赞叹,又有对边防安危和国家形势的担忧,还有对个人命运前途的感伤。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n“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自云天”,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声。想必是哪里发生军事行动,不知又是哪些壮士正在英勇卫国。写夜宿五原的见闻。五原之夜,明月皎皎,笳鸣声声,这一静一动,更有力地烘托出塞外之地空旷、辽阔的意境。月夜笳声营造出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月下思乡的情感。“何人”是不定指的反问,既是边塞鸣笳之地,将士们冲锋陷阵、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理想中所希冀的能多有一些倚剑天外的英雄来保卫边疆的恳切愿望。它透露出五原这一带虽然眼下已被收复,但形势尚很紧张,边防能否巩固尚令人担心。13.C14.①诗人的目光从近处的沙草望向远方的山峰,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变换不同的视角使画面增添了层次感。②两句诗选取不同色彩入诗,既有雨后嫩绿的小草,又有云开后青色的山峰,画面丰富。③乐景衬哀情,作者写在清新明丽的背景下仍难舍别离情,哀情倍增。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实写行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欢快场景”分析错误,尾联是虚写,是诗人设想与朋友离别后,就没有人和自己一起赏明月,共同听渔歌了。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的能力。本题可从诗歌内容,描写角度,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答。内容上,诗的颈联描写了雨后嫩绿的小草,云开后青色的山峰,画面色彩丰富。描写角度上,诗人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先描写近处的沙草,再描写远方的山峰,使画面增添了层次感,使画面更美丽。表达技巧上,作者借美丽的画面反衬别离的哀情。思想情感上,作者借眼前清丽的美景表达难舍之情,使离别的情感更加伤感。15.C16.“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的动态,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过草上泥痕这一静态细节,描写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笔法细腻贴切,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等的鉴赏能力。\nC.“‘不惜’二字表现了诗人不得不谢绝仕途而归隐山林的无奈心态”错。“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尾联写诗人随同卖药材回来的药农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诗人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的苦衷,此时的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并非“无奈”。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山当日午回峰影”,写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的动态,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意思是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草带泥痕”,通过草上的泥痕这一静态细节,描写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动静结合的笔法细腻贴切,寥寥几字即把人带入其中的情境。总之,颔联写“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饱含田园风味,写景如绘,清幽静谧,同时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17.①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落叶、霜以人的情感,描绘景物生动形象。②寓情于景。颈联通过描写落叶也仿佛满含情感远眺北方,清霜无心入梦而随着西风化为无痕,抒写心中的愉悦之情和志向高远之意。18.①“凭阑”照应首联和诗题,借蓬瀛传说,自比蓬瀛仙客,表达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②直抒胸臆。“兴未穷”直接表达了渴望实现理想抱负的壮志豪情。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题干明确了答题范围颈联和答题方向写景手法,先要理解此联,再准确地答出使用了哪些写景方面的手法,最后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木落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落叶是有情的,拟人的情感。“瞻北阙”运用拟人的手法,拟人的动作,写树叶远眺北方。“木落有情瞻北阙”一句中,落叶仿佛满含情感远眺北方,景物中蕴含人的情感,寓情于景。“霜轻无梦入西风”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霜”人的情感,寓情于景,清霜无心入梦而随着西风化为无痕。明确手法后,应点明情感。结合“坐当鸿鹄高飞处,身在乾坤灏气中”可知,“鸿鹄高飞”“乾坤灏气”表明诗人志向高远。结合“凭阑自是蓬瀛客,独对潇湘兴未穷”可知,诗人看风景趣味无穷,内心愉悦。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效果,首先要指出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效果。尾联作者说自己是蓬莱和瀛洲的仙客,凭栏无语看那南方的水泽兴味无穷。“自是蓬瀛客”是借助蓬莱和瀛洲的传说,说自己是蓬瀛仙客,希望像仙人一样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n从结构上看,“凭阑”照应诗题“楚南楼”,也照应首联“登临直见楚山雄”。“兴未穷”直抒胸臆,是说自己兴味无穷。作者看南方水泽,看到鸿鹄高飞,志存高远,直接表达了渴望实现理想抱负的壮志豪情。19.C20.①对比。诗人将少时的高远的理想与眼下的壮心瓦解对比,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②直接抒情。前三联诗人直抒胸臆,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被贬之后的失意苦闷直接地表达出来。③用典。诗人运用樊敬侯这一历史典故,表明自己要和樊重一样,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都不改初衷,忍辱负重,等待自己施展才能、为国效力的那一天到来,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政治热情。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错误,诗人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由“逝万里”“空缧囚”等词可看出其内心是失意苦闷的。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冉溪》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回顾了作者参加“永贞革新”的经历,对惨遭贬谪表示愤愤不平,抒发了坚持信念、寄希望于未来的伟大抱负。全诗诗意放达,用语明畅,鲜明地反映了作者永不衰减的政治热情和积极用世的精神。对比。“少时陈力希公侯”,柳宗元少年得志,21岁考取进士,26岁又中博学宏词科高第,授集贤殿正字,后又任蓝田县蔚,监察御史里行。在“永贞革新”中,他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成为改革派中的重要骨干;“缧囚终老无余事”,囚徒到老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只希望在潇水冉溪边选择一块地安居。诗人将少时的高远的理想与眼下的壮心瓦解对比,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直接抒情。前三联诗人直抒胸臆,回顾了作者参加“永贞革新”的经历,对惨遭贬谪表示愤愤不平,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被贬之后的失意苦闷直接地表达出来。用典。“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姑且学习寿张侯樊重的榜样,在南园种上漆树,待它长大成材后制做器具。柳宗元在这里引用樊敬侯这一历史典故,表明自己不甘心无所作为,决心像樊重那样,不怕打击嘲笑,经过长期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政治热情。21.D\n22.①实写:首句实写郡斋的天气转冷,由此引发诗人联想;②虚写:诗歌二到八句为虚写,诗人联想山中天气、友人在山中修炼情景,想要持酒远慰山中友人,却难寻行迹;③全诗由实人虚,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惦念以及求之不得的失落与怅惘。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和诗歌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D.“诗人非常羡慕他”赏析错误,道人在山中修炼,生活清苦,诗人对友人关心与惦念,尾联表现的是想去慰问而不得的怅然、孤寂与失落之情。没有对其生活的羡慕。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能力。题目要求考生从“虚与实的角度”进行赏析。首联“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意思是“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出句“今朝郡斋冷”是实写,写郡斋的天气转冷,由此引发诗人思念“山中客”。颔联“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意思是“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是诗人想象山中客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属于虚写。诗人用自己的联想表现山中客在在山中艰苦。颈联“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意思是“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因为想象山中客在山中艰苦——在寒冷的天气里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就想要带一瓢酒给山中客,想让山中客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可见诗人与山中客感情深厚,深深惦念和牵挂着山中客。这里诗人只是想带酒去安慰山中客,还没有具体行动。属于虚写。尾联“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意思是“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啊!”诗人又想到这满山的落叶,去哪里寻找山中客呢。此联仍然是诗人想象满山落叶,难寻山中客行迹,表达了诗人想象山中客行踪不定,踪迹难寻的失落与怅惘之情。属于虚写。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诗歌中具体内容从虚实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鉴赏即可。23.D24.①“独倚阑干”直抒胸臆,直接点出孤独之愁;②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通过“倚阑干”和借酒浇愁,但又“醉不成”,更增愁绪;③“日暮西风起”以景结情,在“日暮”“西风”意象中蕴含思乡之愁。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抒写词人因愁而不愿去做习俗之事”错误,“谁插菊花枝,谁带茱萸佩”是诗人觉得没人和自己一起插菊花枝条,没人和自己一起佩戴茱萸。两个“谁”写出了词人无人相伴过佳节的孤独。故选D。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n“独倚阑干醉不成,日暮西风起”是说自己独立倚靠在阑干上借酒浇愁,想要喝醉却不能醉。太阳落山了,西风又起了。“独倚阑干醉不成”一句中,“独”直接点明诗人孤独的情感,直抒胸臆。作者借助“倚阑干”这个动作表达感情,“倚阑干”是为了凭栏远眺,远眺一无所见,只好借酒浇愁,但是偏偏“醉不成”,诗人内心更加忧愁,更加思念故乡和家人。“日暮西风起”是写景句,而且在诗歌末句,借助“日暮”“西风”表达情感,太阳西下,人更容易思乡。西风凄冷,更添凄凉。这两个意象蕴含浓烈的思乡之愁。25.B26.诗歌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愁绪。“羁栖正愁绝”直接点明了羁旅之愁。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错误。本诗是古体诗,不是近体诗。这首五言古诗在布局与音调的变化上均与律诗有明显的不同,可从押韵上看出不是律诗。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抒情方式、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的意思是作客他乡满怀着忧愁,更何况半夜难眠披衣起床。“愁绝”表明忧愁到了极点,直接点明情感,直抒胸臆。愁的原因是“羁栖”,是因为羁旅在外,客居他乡,夜里愁得睡不着,只好披衣起床,抒发了诗人对羁旅生活的厌烦之情。27.C28.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恬淡闲适之情。清静无为,然后才知道心静自然凉,盛夏季节,正好垂着纱帐,借着酒意,吟咏沧浪歌。诗人想表达的是,真正的凉爽应该是内心的宁静,不为琐事烦忧。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C.“借酒浇愁,心中的愁与暑热都消退了”赏析错误,诗中的醉酒并非是为了浇愁。诗人因热避暑纳凉,酣饮美酒。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鉴赏诗句需要先指出该句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和诗歌情感分析诗句效果。\n“无事始然知静胜,深垂纱帐咏沧浪”写诗人处于清静无为的状态才明白一个“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在这盛夏暑热时期,垂纱帐,饮美酒,吟咏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诗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活于世上,不为世俗烦忧,就能得到“心静自然凉”的凉爽。29.B30.①对翠眉亭景色的喜爱之情。首联和颔联体现了作者的喜爱,尤其是一个“放”字,作者想象将远山放进来,将喜爱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的“忽忆故乡”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③失落(或惆怅)之情。诗的尾联忽然想到故乡雪景,而抬头所见的却是满眼的苍翠,含蓄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失落(惆怅)之情。④乐观豁达之情。“愁”“笑”对举,借天气之变化,喻乐观、旷达之情怀。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由外而内”错,由前句“眉势低临户牖间”,以及颔联中的“放”可知诗人是立足亭中向外观看。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前两联描写站在翠眉亭上看到的景色:亭子附近有两座弯弯曲曲的山岭,推开亭子的轩窗,正对着的山岭宛如近在眼前;亭子斜下方是千畦良田和一带渌水,一带远山呈现出八字形,真想打开窗子放它进来。这两句表达了对翠眉亭景色的喜爱之情。尾联“忽忆故乡”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故乡的山是“银色”的,眼前的山却是“苍颜”,眼前之山并非故乡的山,含蓄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失落之情。颈联“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刚刚还为宿雨打湿了峰峦而发愁,转眼间风卷云过,天空放晴,草木又能够悠游自在地享受阳光了,作者也为它们感到高兴。此句“愁”“笑”对举,借天气之变化,喻乐观、旷达之情怀。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06 12:56:10 页数:18
价格:¥5 大小:57.22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