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的表现手法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古代诗歌阅读:古诗的表现手法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①将:岂。②纪:经营。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 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送蜀客雍 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 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 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小题。蚕妇来鹄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①。蚕妇杜荀鹤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②浑身着芒麻。【注】①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②底事,何事、为何之意。两首诗都用到了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注】①畴:田地。②甑:煮酒之器。请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的艺术手法。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春日汪藻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这首诗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本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限定了答题的角度,即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赏析诗歌。从写景的顺序看,前两句是远写。举头远望,目所能及之处,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绵延屈曲,伸向远方;有秋山“数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苍茫、寂静、高远的感受。三、四两句是近写。俯瞰脚下,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五、六两句中,词人转换了视觉角度,由前边写地上的景物转换为写天上的景物,抓住事物特有的物征描绘了“晚云”与“新月”的情态变化和背景的明暗变化。从动静的角度看,江、山都是静态,江帆、山泉都是动态。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问,诗句的前四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主要写的是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欣慰自得。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写的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从这六句诗句中可以得知,作者移居南村之后过着一种自得生活,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谊。第二问,作者的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得以表现:首先,从内容上看,“登高赋新诗”“相呼酌酒”“相思披衣”“归田务农”等日常极其自然的典型活动来体现,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其次从表现手法上,采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任何修饰点染来进行描写,展现了隐居田园的自然恬淡,抒发了躬耕生活的满足之情。3.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要求从“静”与“动”的角度赏析,首先指出哪里是“静”,哪里是“动”,然后分析效果。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4.①借景抒情,诗歌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②诗歌细致入微地描写极富特征的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③诗歌寓情于景、情景合一,诗人将怀古伤今之情融入到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中,强化了诗人的情感。④以哀景写哀情,选用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伤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回答本题要结合背景和诗歌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本诗作者因看到了眼前古秦国遗址之荒凉,触景生情,就写下了所见的自然事实,又抒发了自己的伤感之情。作者又寓情于景,诗中的“春草尽”“古碑存”“苍山晚”“残阳”“树昏”“黄沙行客路”等都寄托着作者“不堪回首”之情,寄托着他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伤感之情。作者描写的是荒凉之景,抒发的是哀伤之情。5.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对“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作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中的诗句分析。对这两首诗手法的理解,分歧主要在第二首,雍陶的《送蜀客》的手法是正面烘托还是反面衬托。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运用正面烘托的手法不存在疑问:司诗,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同意,雍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意思是剑南此时正是腊月前的春景,山中的鸟儿伴着江风细雨让人顿感清新的春天气息。此诗描写了早春时节的清新之景。“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不要嗔怪我陪你走了这么远,我自己也是出门在外想家的人。客中送客,最难为怀。雍陶,成都人,留滞长安,却送蜀客归成都,故其缠绵掩抑,不胜故山之情。此句写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故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不同意,雍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两句是远送蜀客时的拟想之辞。诗人一路送客,一边却魂魄早度剑关,飞到故乡去了。第二句补足首句“春”字,诗人摄取了鸟鸣山涧、江花似火两个典型的春的意象,用一个“新”字勾画出春雨过后山鸟的活泼鸣啾和江花的清新红艳,将想象中的剑南春景加以具象化。这种着意的烘染,把故乡腊前的冬日春景化,并写得如许清新可喜,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6.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李诗前两句景中含愁,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比较明显,“日落”“众山昏”“暮雨”“猿声”都是忧愁的意象,“昏”“繁”二字点明愁情。后两句以“那堪”直抒胸臆,表达孤独、思念之情。徐诗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结合注释可知,用到了《楚辞·招魂》的字句,意即碧深的江水映着天青色,江边上有一片片红叶,眼睛看到很远的地方,但映入眼中的只有秋天的枫树,为已经离去的春天感到忧伤。这里诗人暗用典故,意在借三峡周围狭长幽深、山高林密的环境烘托出一种萧森凄凉的气氛,以此映衬行人凄婉哀伤的心情。后二句说理,说明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着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苦,借写“啼猿不自愁”来以理写愁。7.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8.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广漠空蒙的水田,蔚然深秀的密林,此为静;白鹭翩翩起飞,黄鹂互相唱和,此为动。动静结合,体现田园风光优美,富有生机。②色彩映衬: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浓绿的夏木,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相映成趣。③多角度描写:由远及近、由上到下。“漠漠水田飞白鹭”,是远景,也是仰视;“阴阴夏木啭黄鹂”是近景,也是俯视。远近结合,高低结合,使画面富有立体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动静结合(或者以动衬静):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和“蔚然深秀的密林”是静景,“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和“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是动景,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2)色彩鲜明: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有雪白的白鹭,有金黄的黄鹂,有阴阴夏木,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可谓色彩绚丽,富有画面感和立体感。(3)多角度描写: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前句“漠漠水田飞白鹭”,漠漠水田,飞起几只白鹭,是远景,也是仰视。“阴阴夏木啭黄鹂”,阴阴夏树,传来婉转鸟鸣,是近景,也是俯视。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境界幽深使,画面富有立体感。所谓“诗中有画”。9.(1)来鹄的诗将蚕妇“晓夕采桑”的辛苦劳动与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在“好花时节”去欣赏百花的闲情进行对比,流露出了诗人的愤慨不平之情;(2)杜荀鹤的诗将粉色和饥色对比,养蚕和着麻布对比,揭露了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来鹄诗使用对比手法的诗句:“晓夕采桑多苦辛”“冻杀黄全屋里人”。杜荀鹤诗使用对比手法的诗句:“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底事浑身着芒麻”。来鹄的这首七言绝句指出了如果蚕妇不劳动则“黄金屋里人”就会被冻死,从蚕妇整日采桑养蚕的辛苦谈起,表达了作者对蚕妇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社会高层阶级依赖劳动人民养活的不满。“晓夕”二字直述采桑叶时间之长,突出劳动的艰苦。从这一句诗中,表现了采桑人的倦容,“多苦辛”三字又表现了作者同情蚕妇的思想感情。接下去诗人明确告诉人们,这些整天采桑叶的蚕妇并不是不爱盛开的百花,而只是在养蚕的大忙季节不得“闲身”而已。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所以能在“好花时节”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百花,正是由于这些蚕妇在此时“晓夕采桑”的结果。如果这些蚕妇此时也去干这些“繁华事”,那么,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原来,这些“黄金屋里人”是由这些蚕妇养活的。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完全是依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这一事实。在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揭示中,流露出了诗人的愤慨不平之情。通过暗含的对比,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杜荀鹤诗大意为“我的脸蜡黄,没有一点光泽,哪知道人世间的什么荣华富贵。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使用对比手法将有钱人家女子的粉色面容和穷苦人家蜡黄的饥色对比,突出社会的不平等,将养蚕和着麻布进行外在服饰进行对比,展示了付出者劳而无获,有权势的人家不劳而获。对比间揭示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造成人与人间的不平等,贫富悬殊,表达了作者对剥削阶层的痛恨,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关爱。10.①比喻,将田地里的禾苗比作青褥,将山峰比作屏风,生动形象地写出雨后清新而富于生机的美景;②视角变化,颔联有远有近,有俯有仰,画面立体,层次分明;③动静相间,既写出了自然生机勃勃之美,也突出了生活趣味;④视听结合,田地、青山、溪水、立鹭为视觉,溪声、人语为听觉,呈现一片生机,表达喜悦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此类题,首先点明写景方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指出表现的意境和情感。从修辞角度,颔联将“万畴”比作“青锦褥”,将“千嶂”比作“翠瑶屏”,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后田野和青峰清新优美、生机勃勃的画面。从观察角度,颔联中写田野郁郁葱葱,是诗人站在近处的俯视之景,写山峰如屏风矗立,是诗人仰观远处之景,远近结合,俯仰相间,富有空间感和画面感。从动静角度,颔联写风吹田野,绿浪翻滚,为动景,青峰立如屏风,为静景,表现出雨后景物之美,颈联写行人隔水而语,立鹭摧枝惊飞,皆为动景,富有情趣。从感觉角度,颔联写田野、青山,为视觉,颈联写行人隔河而语,溪水流动之声,为听觉,溪水流动,立鹭摧枝惊飞,为视觉,视听结合,描绘雨后之景,蕴含喜悦之情。从虚实角度,颔联中写“畴”“嶂”,为诗人眼前所见实景,而“万”“千”则含有想象的成分,为虚写,虚实相济。11.(1)写法上照应前文“一春略无十日晴”;以声衬静,用午后鸡鸣说明午后的静。(2)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情感的能力。尾联的意思是:草屋顶烟雨靡靡,打湿了行客的衣裳,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这里的“衣湿”说明有雨,正好照应首句的“无十日晴”。“破梦午鸡”,作者忽闻一声鸡鸣,更觉宁静安谧。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午后鸡鸣一声将人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说明午后的静。茅茨人家,柳昏烟暝;迷蒙雾气,沾衣欲湿;意境朦胧优美。天色似瞑,引得午鸡引吭啼鸣。无数富于诗情的片段,构成了逝通的春游长卷,盎然春意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诗人心情之欣悦,感受的新鲜,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14 12:32:27 页数:10
价格:¥5 大小:48.6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