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检测卷一政治史模块B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模块检测卷一政治史模块B卷滚动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3.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3.魏晋时期,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世俗所轻,到南北朝时被取消。这反映出A.战争体制的需求B.中央集权的加强C.门阀势力的形成D.监察制度的异化4.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5.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n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6.明代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非六部不能行事,于是内阁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阁部内经常互争雄长。明代阁部互争的历史背景是(  )A.中枢决策与执行权力的分开B.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C.宰相制度已正式被皇帝废除D.中央集权程度的提高7.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辩论,最后采取举手或投票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就不能随意更改,即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体现了古代雅典(  )A.政治体制的局限性B.民主政治的直接性C.政治运行的高效率D.民众参政热情高涨8.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  )A.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B.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C.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D.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9.在道光时代人们的眼中,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当时人们(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C.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n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10.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左宗棠主张加强塞防。与传统的“重陆轻海”思想相比,“塞防”与“海防”之争的出现(  )A.有利于实现“自强”和“求富”B.使清政府重视学习西方制度C.表明近代海权意识增强D.改变了清政府被动挨打局面11.庚子变乱后清政府内部讲“民主”、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这是因为(  )A.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B.清朝的专制不得人心C.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D.革命派和立宪派妥协12.(2020·黄冈模拟)据统计,仅1937-1938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延安去的知识青年就达2万多,先后经各种途径奔赴根据地的大学生、学者、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外国专家、华侨等共有6万多,远超1937年初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总数(4万)。这反映出当时(  )A.抗日救亡成为国民的普遍追求B.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明显扩大C.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得到空前的认同D.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的教育思想13.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当时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B.华北和华东良好的农业基础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D.受到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n14.20世纪50年代后期,各种国际力量分化重组。毛泽东同志冷静分析形势,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即通过依靠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提出的背景是(  )A.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支援中国建设B.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新中国建交C.新中国外交环境逐渐恶化D.团结欧洲和亚非拉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15.工业化时期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美国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鉴于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  )A.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B.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C.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D.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6.从法律上看,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首相和内阁是英王的臣仆。而实际上,英王临朝而不理政,从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其全部政务活动根据内阁的“建议”执行。这说明(  )A.英国法律具有象征性B.英王实际对内阁负责C.英国政体存在缺陷D.英王的法理地位较高17.德国自由党成立时,曾要求成立一个“帝国责任内阁”,1884年4月5日联邦议会按照俾斯麦的意见通过决议反对这项要求,决议说:“在德意志帝国境内成立责任内阁制只能削弱各联邦成员目前在联邦议会行使的、由条约给以其保障的权力。”据此可知,当时的德国(  )A.政党政治发展十分完善B.联邦议会掌握国家实权C.内阁宰相控制联邦议会D.民主制度有其传统色彩\n18.据《美国历史十五讲》:“新宪法的通过……使美国成为‘最完善的’现代国家,从而最终完成了缔造‘美利坚合众国’的任务”。美国“完成了缔造‘美利坚合众国’的任务”主要是指(  )A.建立了联邦制体系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完善了民主选举制D.实现了各州之间的互相妥协19.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  )A.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B.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D.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20.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内阁,迫使温和派的共和党人总理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A.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B.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C.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D.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21.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C.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D.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22.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和其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不结盟运动进行威逼利诱,苏联鼓吹自己是不结盟运动的“天然盟友”。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冲击着美苏霸权主义B.得到了美苏两国支持\nC.加剧了美苏间的斗争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23.苏联崩溃后,一家独大的美国改变了其依靠代理人以色列制衡阿拉伯国家的常规,亲自出马向宗教色彩极为浓烈的中东地区国家强行输出西方民主模式,对此准确的解读是(  )A.美国改变了对中东的霸权主义政策B.两极格局解体导致中东局势失衡C.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对外政策调整D.美国插手加剧了中东局势的紧张24.冷战结束后,国际事务从西方国家垄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围绕责任、权益的合作与竞争同步增长,新兴大国力图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这说明(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西方已经无力主导国际事务C.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崩溃D.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完全改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干预政事。——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材料二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n欤?”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摘编自《中国历史词典》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10分)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和联大主席,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材料二1964-1971年“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会议通过反对弃权1964年4057131970年5149251971年763517材料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6分)(2)材料二中1971年的表决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8分)(3)材料三中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上的转折点”,应如何理解?(6分)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材料二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n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1)材料一中的“对峙”指什么?概括学者认为推动这种“对峙”不断加剧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8分)模块检测卷一政治史模块B卷滚动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答案】B【解析】材料中呈现的是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分封,“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夸大了分封制的作用,故A错误;通过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封赏,显示了周王对古代帝王功绩的认可,以此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故B正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错误;古代帝王后裔不等于王室贵族,故D错误。3.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n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答案】D【解析】“治民之基”体现了管理百姓的作用,不是自治性质,故A错误;“秦汉时期乡里体制”不属于中央官制任免的范围,故B错误;“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属于政治管理的范畴,故C错误;“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既包含有宗法的职能,也有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故D正确。3.魏晋时期,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世俗所轻,到南北朝时被取消。这反映出(  )A.战争体制的需求B.中央集权的加强C.门阀势力的形成D.监察制度的异化【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魏晋时期,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地方刺史兼任军职,便于应对战事,这是战争体制的需求,因此A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地方刺史掌握行政权和军权,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威胁中央集权的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故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刺史兼任军职,与门阀势力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刺史兼任军职,这是符合法律制度的现实的需要,并未体现出监察制度的异化,故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A。4.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答案】B【解析】材料“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n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政府扩大招生范围,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B正确。古代皇权至上,不可能向社会基层扩展,故A错误。扩大招生范围与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没有直接联系,故C错误。材料主旨也不在于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故D错误。5.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答案】D【解析】由材料“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管理制度,D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宋代依然坚持,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徽宗被迫认同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没有体现其废除坊市制度,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6.明代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非六部不能行事,于是内阁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阁部内经常互争雄长。明代阁部互争的历史背景是(  )A.中枢决策与执行权力的分开B.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C.宰相制度已正式被皇帝废除D.中央集权程度的提高【答案】选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代政治。结合所学可知,明代阁部互争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B正确;中枢决策权与执行权同归于皇帝,A错误;材料现象与宰相制度的废除、中央集权程度的提高无关,C、D错误。故选B。7\n.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辩论,最后采取举手或投票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就不能随意更改,即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体现了古代雅典(  )A.政治体制的局限性B.民主政治的直接性C.政治运行的高效率D.民众参政热情高涨【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辩论,最后采取举手或投票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体现了雅典公民直接参与政治事务,故选B。材料“即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是民主的体现,不能说明其局限性,排除A;“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辩论,最后采取举手或投票的方式”不能说明政治运行效率的高低,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民众参政的热情高涨,排除D。8.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  )A.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B.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C.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D.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可以得出,法律保护的是罗马公民的财产权,故C正确;“‘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说明不仅保护贵族的财产权,平民也可以获得保护,故A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故B、D错误。9.在道光时代人们的眼中,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当时人们(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nC.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答案】B【解析】“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可得出对于这些侵犯主权的问题比较淡然,故B正确。10.1871年沙俄侵占清朝西北重镇伊犁,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面临来自陆、海防务的双重威胁,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左宗棠主张加强塞防。与传统的“重陆轻海”思想相比,“塞防”与“海防”之争的出现(  )A.有利于实现“自强”和“求富”B.使清政府重视学习西方制度C.表明近代海权意识增强D.改变了清政府被动挨打局面【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与传统的‘重陆轻海’思想相比,‘塞防’与‘海防’之争的出现”得出强化海防不同于以往“重陆轻海”的思想,可见随着西方侵略的深入,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海权意识提升,体现了国防意识的近代化,故C正确。11.庚子变乱后清政府内部讲“民主”、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这是因为(  )A.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B.清朝的专制不得人心C.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D.革命派和立宪派妥协【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中“庚子变乱”的时间信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威信扫地被迫实施新政,所以清政府内部对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和革命派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都反对专制统治,故B正确。\n12.(2020·黄冈模拟)据统计,仅1937-1938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延安去的知识青年就达2万多,先后经各种途径奔赴根据地的大学生、学者、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外国专家、华侨等共有6万多,远超1937年初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总数(4万)。这反映出当时(  )A.抗日救亡成为国民的普遍追求B.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明显扩大C.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得到空前的认同D.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的教育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由材料可以得出,抗日根据地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人士到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思想的先进性得到人们的认可,故C正确;A“普遍”与材料信息不符;奔赴根据地的人们不可能都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抗日救亡思想的传播,故A、B、D错误。13.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当时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B.华北和华东良好的农业基础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D.受到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了人民战争和民工支前的极端重要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景,主观上受到了解放全中国的鼓舞,客观上是由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选A。14.20世纪50年代后期,各种国际力量分化重组。毛泽东同志冷静分析形势,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即通过依靠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提出的背景是(  )A.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支援中国建设B.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新中国建交C.新中国外交环境逐渐恶化\nD.团结欧洲和亚非拉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20世纪50年代后期,各种国际力量分化重组”“争取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政策,故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故C正确。15.工业化时期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美国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鉴于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  )A.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B.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C.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D.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A【解析】“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开始,该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是选择并实施政治协商民主制度,缓解社会各阶级和党派的矛盾,故A正确;B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排除;C、D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均排除。16.从法律上看,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首相和内阁是英王的臣仆。而实际上,英王临朝而不理政,从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其全部政务活动根据内阁的“建议”执行。这说明(  )A.英国法律具有象征性B.英王实际对内阁负责C.英国政体存在缺陷D.英王的法理地位较高【答案】D【解析】“从法律上看,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首相和内阁是英王的臣仆”\n,可知英国法律对英王的定位很高,结合英王并无实权的政治状况,可知英王的法理地位较高,故D正确。17.德国自由党成立时,曾要求成立一个“帝国责任内阁”,1884年4月5日联邦议会按照俾斯麦的意见通过决议反对这项要求,决议说:“在德意志帝国境内成立责任内阁制只能削弱各联邦成员目前在联邦议会行使的、由条约给以其保障的权力。”据此可知,当时的德国(  )A.政党政治发展十分完善B.联邦议会掌握国家实权C.内阁宰相控制联邦议会D.民主制度有其传统色彩【答案】D【解析】联邦议会反对成立“帝国责任内阁”的要求,并不能说明当时德国政党政治发展十分完善,故A错误;德国皇帝掌握国家实权,故B错误;皇帝控制联邦议会,故C错误;联邦议会反对成立“帝国责任内阁”,体现了德国的传统的专制主义色彩,故D正确。18.据《美国历史十五讲》:“新宪法的通过……使美国成为‘最完善的’现代国家,从而最终完成了缔造‘美利坚合众国’的任务”。美国“完成了缔造‘美利坚合众国’的任务”主要是指(  )A.建立了联邦制体系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完善了民主选举制D.实现了各州之间的互相妥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从而最终完成了缔造‘美利坚合众国’的任务”指的是美国摆脱了原来的松散的邦联状态,建立了联邦制政体,故A正确。19.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  )A.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B.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n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D.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答案】A【解析】1872年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在序言中提及“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表明宣言中的基本原理不是一成不变、僵化的教条,而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必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故A正确。20.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内阁,迫使温和派的共和党人总理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A.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B.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C.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D.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答案】B【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参众两院享有立法权,总统和内阁享有行政权,故A错误;根据材料“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结合所学,根据1875年宪法,内阁由总统任命,总统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故B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总统依宪法行使自己的权力,故C错误;同理,故D错误。21.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C.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D.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可知是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n值,即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选A。22.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和其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不结盟运动进行威逼利诱,苏联鼓吹自己是不结盟运动的“天然盟友”。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冲击着美苏霸权主义B.得到了美苏两国支持C.加剧了美苏间的斗争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和其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不结盟运动进行威逼利诱”“苏联鼓吹自己是不结盟运动的‘天然盟友’”,美苏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表明不结盟运动对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故A正确。23.苏联崩溃后,一家独大的美国改变了其依靠代理人以色列制衡阿拉伯国家的常规,亲自出马向宗教色彩极为浓烈的中东地区国家强行输出西方民主模式,对此准确的解读是(  )A.美国改变了对中东的霸权主义政策B.两极格局解体导致中东局势失衡C.多极化趋势影响美国对外政策调整D.美国插手加剧了中东局势的紧张【答案】C【解析】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继续其霸权主义政策,故A错误;两极格局解体导致中东局势失衡符合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但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加强,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多极化趋势使美国调整了其对中东的政策,故C正确;美国一直插手中东事务,材料中没有说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后,中东局势的变化,故D错误。24.冷战结束后,国际事务从西方国家垄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围绕责任、权益的合作与竞争同步增长,新兴大国力图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这说明(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nB.西方已经无力主导国际事务C.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崩溃D.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完全改变【答案】A【解析】抓住时间“冷战结束后”及材料中发展中国家、新兴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判断A合乎史实,故A正确;冷战结束后,西方特别是美国仍主导国际事务,故B错误;目前两极格局虽然解体,但西方大国占主导的世界秩序依然存在,故C错误;冷战后欧美国家实力仍然处于优势,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干预政事。——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材料二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摘编自《中国历史词典》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10分)\n答案:(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宰相地位下降;相权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6分)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2分)(2)作用: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6分)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分析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根据材料二得出相权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第二问根据所学历代封建王朝皇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不断通过分化事权或者另立机构的方式削弱相权,得出相权不断削弱的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第(2)题评价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要进行一分为二的作答。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和联大主席,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材料二1964-1971年“驱蒋纳我”提案的表决情况。会议通过反对弃权1964年4057131970年5149251971年763517材料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6分)(2)材料二中1971年的表决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8分)(3)材料三中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上的转折点”,应如何理解?(6分)答案:(1)政治要求:提出驱逐国民党集团,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要求。原因: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以未承认新中国为理由,拒绝讨论中国的提案。(8分)\n(2)变化: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的支持数通过了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驱逐台湾国民党集团代表。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主张正义的国家的支持。(9分)(3)中国取得的胜利,表明中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美国的阻挠,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动摇。(8分)【解析】本题围绕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曲折过程命题,注意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的有机关联。第(1)题“政治要求”从材料一中可以找到答案;原因可结合课本知识回答。第(2)题要注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寻找其中的规律;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应抓“恢复”说明是“历史上的转折点”。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材料二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1)材料一中的“对峙”指什么?概括学者认为推动这种“对峙”不断加剧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8分)答案:(1)“对峙”:美苏“冷战”(或两极对峙格局)。因素: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2)①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②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n【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直接作答,就是美苏“冷战”或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二问,从国家利益角度、从军事集团对抗的角度分析即可。第(2)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苏争锋既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彼此又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军备竞赛既付出了高昂代价,又推动了科技发展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26 18:55:11 页数:21
价格:¥3 大小:39.8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