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检测卷一政治史模块A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模块检测卷一政治史模块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帝王的“祖宗”享有双重的威权,追念祖宗之世、推崇“祖宗之法(祖宗家法)”,这尤其成为赵宋一朝突出的历史现象,对于“祖宗故事”的整理和阐扬,成为朝廷内外重要的实践活动。宋代这些做法旨在A.监督和限制皇帝的行为B.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C.重建儒家信仰理论体系D.维系君臣之间的宗法关系2.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A.理学正统地位确立B.科举制度不断成熟C.文化氛围相对宽松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3.湖南长沙出土的一面汉代铜镜上铸有“中国大宁”等字样,折射出时人对统一国家的认同。下列属于汉承秦制,并对统一国家认同起到推动作用的是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内外朝制D.郡县制4.魏晋南北朝时宰相机构为尚书省,隋唐之际为三省,唐开元以后为中书门下。中书舍人、给事中等中书、门下两省的主要官员,在尚书省宰相机构时代为皇帝的侍从;在三省六部制下具有沟通内廷和外朝的性质;到中书门下体制时成为宰相的属官,中书舍人以起草制敕为主,给事中以封还制敕为主。二者职权的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皇权所受制约增强C.宰相权力逐步增长\nD.三省六部制度完善5.古希腊建筑虽然以神庙为主,但神庙外部所排列的柱子变化多端、形式多样、从不拘泥,甚至把人像变体为柱子的形式,如雅典卫城中的伊瑞克提翁神庙以“少女柱”闻名,少女像柱由大理石雕刻而成,每个女子恬静柔美,衣着发型和面容都不一样;建在阶座之上的多利克式石柱,柱身粗壮,柱头刚健硬朗,有如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反映了在古希腊A.神庙建筑在理性主义上B.城邦政治影响建筑设计C.原始神灵逐渐淡出历史D.建筑艺术蕴含人文精神6.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7.下表为不同年代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的相关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化说明英国A.议会至上原则已经被打破B.分权制衡原则渐趋完善C.政府和议会利益日趋一致D.内阁的影响力日益增强8.1896年,李鸿章到德国访问,在柏林拜见了俾斯麦。他得意地对俾斯麦说:“有人称我是东方俾斯麦!”俾斯麦听了一笑:“你是东方俾斯麦,可我却没有得到欧洲李鸿章的称号!”俾斯麦不同于李鸿章之处主要在于他领导德国A.完成工业革命B.走向统一振兴C.成为殖民帝国D.取得欧洲霸权9.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肯定了联邦法律的A.公正性B.至上性C.多样性D.民族性\n1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规定:“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由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A.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B.总统通过参众两院享有立法权C.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D.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11.阅读《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列强的商品倾销D.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12.1911年10月,湖北军政府贴出告示:“自武昌起义推翻清帝,重振汉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辫。”这则告示主要反映了A.民众对待剪辫观点不一B.湖北军政府首倡剪辫C.剪辫具有反清革命色彩D.对胡汉剪辫区别对待13.1939年,本着“专修科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专门技术人才为目的”的主旨精神,中央大学等14所高校就开办有各自归属工、农、商、医四大类的专修科教育,其中包括电讯、汽车、机械、采矿、化验、卫生工程等17个专业,共计20个班,均定于两年毕业,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技术人才。高等学校的这一调整旨在A.完善学科体系B.培养尖端人才C.推动工业建设D.适应抗战需要\n14.1949年4月20日,百万解放军准备渡江作战,英国海军护卫舰“紫石英号”强行闯入长江国共交战区域。在多次警告后,解放军将其击伤搁浅,升起白旗,随后解放军又炮击了赶来支援的英国军舰,从此再没有外国军舰敢进入中国内河横行霸道。这反映出A.中共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态度B.西方妄图干涉和破坏中国革命C.武装斗争是反帝唯一有效手段D.近代西方殖民特权在中国终结15.1917年4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苏维埃共和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时期中最适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列宁提出这一主张主要基于A.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B.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C.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D.沙皇的专制统治已被推翻16.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它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的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时罢免,并受到选民给予他的限权委托书的约束。”这表明,巴黎公社A.继承资产阶级代议制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加强工农联盟的巩固D.体现人民主权意识17.蒋经国开启了台湾岛内的新时代:他改变之前与大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顺应时代潮流,解除了世界上最长的戒严,38年又56天,终结了“蒋经国时代”以及出现下一个“蒋经国时代”的可能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突破B.两岸“三通”最终实现C.两岸间实现了真正的停战D.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18.陈巳生在某次会议前说:“这可是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盛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会。我们不仅代表上海各界,也代表浙江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心里话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为建设新中国出一份力。”这次会议A.通过了社会主义新宪法B.代表民意行使最高权力C.宣告解放战争彻底结束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19.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n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20.1958年,为解决远洋潜艇舰队与本土联络问题,苏联提议在中国华南地区建立长波电台。电台由两国海军共同使用,苏方承担7000万卢布,中方承担40000万卢布。毛泽东回复:同意建设该项目,但是费用全部由中国承担,所有权也属中国。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恪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经济建设成绩斐然C.与苏联盟友关系走向深入D.奉行“一边倒”政策21.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下列三幅“握手”图片所反映的事实,解读正确的是①图1毛泽东和斯大林的握手,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②图2毛泽东和尼克松的握手,标志着中美正式建交③图3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的握手,表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22.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宜言中提出:“尊重每一个国家按《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这一宣言A.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C.利于维护新兴国家独立地位D.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影响23.“每个国家都看到,联盟加强了自身的稳定、繁荣和安全,并承认各自主权的损失并没有原来担心的那么严重。然而,对于设计中的欧盟宪法存在强大的反对意见,因为宪法将创制一个更紧密的政治联合体。”这表明A.成员国加入欧盟利大于弊B.成员国合作超越民族主义C.欧盟成员国没有主权损失D.欧洲政治一体化存在困境\n24.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C.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D.“冷战”结束后形成多极化格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采彪炳于世。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援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英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整理自夏新华、丁峰《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材料二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16世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也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1787年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摘编自《评美国1787年宪法》(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文化的特征,并说明《权利法案》确立的宪政原则。(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英国政体的相同点。(10分)26.(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中外交往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不同的变化。材料一1943年罗斯福说:“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地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n材料二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纽约每日新闻材料三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物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材料四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社会主义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这样像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6分)(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相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4分)(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丰富的因素。请针对如何消除西方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合理的建议。(8分)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时间国际组织或机构总部或发起国1945年10月联合国美国纽约1957年7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奥地利维也纳1960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奥地利维也纳1970年10月天然橡胶生产国联合会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1989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新加坡1993年11月欧盟比利时布鲁塞尔\n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瑞士日内瓦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北京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北京从以上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历史信息相互关联,史论结合)模块检测卷一政治史模块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帝王的“祖宗”享有双重的威权,追念祖宗之世、推崇“祖宗之法(祖宗家法)”,这尤其成为赵宋一朝突出的历史现象,对于“祖宗故事”的整理和阐扬,成为朝廷内外重要的实践活动。宋代这些做法旨在A.监督和限制皇帝的行为B.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C.重建儒家信仰理论体系D.维系君臣之间的宗法关系【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帝王的‘祖宗'享有双重权威”、“推崇‘祖宗之法'和“祖宗故事'”以及“朝廷内外重要的实践活动”等信息来看,古代帝王,将“家法”与“国法”两者的关系有机的结合起来,旨在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B正确;这一做法不能说“旨在”监督和约束皇帝的行为,本质上讲是为皇权专制服务的,排除A;重建儒家信仰理论体系是理学和心学的历史任务,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结合基本史实,君主专制下,君臣之间尽管仍存在宗法关系,但君臣之间大部分变成官僚政治关系,因此,这种做法不能说延续了君臣之间的宗法关系,排除D。2.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A.理学正统地位确立B.科举制度不断成熟\nC.文化氛围相对宽松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宋朝科举制的发展为庶民参政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打破了贵族对政治的垄断。从此之后,贵族与庶民两大阶级的界限逐渐模糊。这种政治变化影响到了国家的文化环境。材料中祭祀礼仪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特点,B正确;理学强调慎终追远,材料反映祭祖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与理学的发展无关,A错误;文化氛围相对宽松,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这种“融合”现象无必然联系,C错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与祭祖礼仪的变化无关,D错误。3.湖南长沙出土的一面汉代铜镜上铸有“中国大宁”等字样,折射出时人对统一国家的认同。下列属于汉承秦制,并对统一国家认同起到推动作用的是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内外朝制D.郡县制【答案】D【解析】AB项是汉承秦制,但与认同国家统一关系不大,排除。C项是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不是汉承秦制,排除。郡县制是秦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朝继承下来,对于巩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对统一国家认同起到了推动作用,D正确。4.魏晋南北朝时宰相机构为尚书省,隋唐之际为三省,唐开元以后为中书门下。中书舍人、给事中等中书、门下两省的主要官员,在尚书省宰相机构时代为皇帝的侍从;在三省六部制下具有沟通内廷和外朝的性质;到中书门下体制时成为宰相的属官,中书舍人以起草制敕为主,给事中以封还制敕为主。二者职权的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皇权所受制约增强C.宰相权力逐步增长D.三省六部制度完善【答案】B\n【解析】隋唐时期三省长官由以前的侍从到对于政令的审核,说明宰相对于皇权制约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故B正确;A与材料中皇权制约相反;C中权力不是增长,是职权范围的变化;D中完善不是变化信息。5.古希腊建筑虽然以神庙为主,但神庙外部所排列的柱子变化多端、形式多样、从不拘泥,甚至把人像变体为柱子的形式,如雅典卫城中的伊瑞克提翁神庙以“少女柱”闻名,少女像柱由大理石雕刻而成,每个女子恬静柔美,衣着发型和面容都不一样;建在阶座之上的多利克式石柱,柱身粗壮,柱头刚健硬朗,有如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反映了在古希腊A.神庙建筑在理性主义上B.城邦政治影响建筑设计C.原始神灵逐渐淡出历史D.建筑艺术蕴含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古希腊神庙外部排列着变化多端、形式多样的人像实体柱子,反映出在古希腊建筑艺术蕴含人文精神,D项正确;神庙建筑中的人像石柱不能体现“理性主义”,A项错误;“城邦政治影响建筑设计”和“原始神灵逐渐淡出历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两项错误。6.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答案】D【解析】根据“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见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故选D。A选项没有D选项准确;B、C选项是积极方面,与材料态度相反。7.下表为不同年代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的相关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化说明英国\nA.议会至上原则已经被打破B.分权制衡原则渐趋完善C.政府和议会利益日趋一致D.内阁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答案】D【解析】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中被修正的次数越来越少,即内阁提出的议案绝大多数都能获得议会通过,表明内阁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故答案为D项。政府议案必须经议会表决通过,说明议会至上原则没有被打破,排除A项;这一变化与分权制衡原则渐趋完善无关,排除B项;政府和议会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本来已经一致,只是在具体政策方面稍有分歧,排除C项。8.1896年,李鸿章到德国访问,在柏林拜见了俾斯麦。他得意地对俾斯麦说:“有人称我是东方俾斯麦!”俾斯麦听了一笑:“你是东方俾斯麦,可我却没有得到欧洲李鸿章的称号!”俾斯麦不同于李鸿章之处主要在于他领导德国A.完成工业革命B.走向统一振兴C.成为殖民帝国D.取得欧洲霸权【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统一,走上了强国的道路,而李鸿章则未改变清朝的国运走向,故选B;俾斯麦在1890年就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职,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于20世纪初,故排除A;CD两项目标德国并未实现,由此也才有了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故排除。9.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肯定了联邦法律的A.公正性B.至上性C.多样性D.民族性【答案】B\n【解析】材料“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说明联邦的法律高于各州的法律,故选B;ACD与材料无关,故排除。1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规定:“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由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A.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B.总统通过参众两院享有立法权C.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D.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答案】A【解析】由“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可以看出法国总统与两院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并非总统通过参众两院享有立法权,排除B;CD项与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1.阅读《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列强的商品倾销D.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答案】B【解析】从图表数据来看,英国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华商品输出总体来看有所增长,这是因为《南京条\n约》规定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国门,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故答案为B项。从图表数据来看1847年后有所回落,并非持续增长,排除A项;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排除C项;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1856年,与图表时间不符,排除D项。点睛:解答图表型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本题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从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确定答案。12.1911年10月,湖北军政府贴出告示:“自武昌起义推翻清帝,重振汉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辫。”这则告示主要反映了A.民众对待剪辫观点不一B.湖北军政府首倡剪辫C.剪辫具有反清革命色彩D.对胡汉剪辫区别对待【答案】C【解析】材料中将辫子视为清政府专制的标志,剪辫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故选C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维新变法时期已经提倡剪辫,故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13.1939年,本着“专修科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专门技术人才为目的”的主旨精神,中央大学等14所高校就开办有各自归属工、农、商、医四大类的专修科教育,其中包括电讯、汽车、机械、采矿、化验、卫生工程等17个专业,共计20个班,均定于两年毕业,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技术人才。高等学校的这一调整旨在A.完善学科体系B.培养尖端人才C.推动工业建设D.适应抗战需要【答案】D【解析】1939年,高等学校开办“专修科”教育,培养电讯、汽车、机械、采矿、化验、卫生工程等各种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以适应抗战所需,故选择D;学科体系还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材料只涉及工、农、商、医四大类,排除A;“专修科”教育培养的是各种高级专门技术人才,而非尖端人才,排除B;为适应抗战需要而进行调整,不涉及推动工业建设,排除C。\n14.1949年4月20日,百万解放军准备渡江作战,英国海军护卫舰“紫石英号”强行闯入长江国共交战区域。在多次警告后,解放军将其击伤搁浅,升起白旗,随后解放军又炮击了赶来支援的英国军舰,从此再没有外国军舰敢进入中国内河横行霸道。这反映出A.中共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态度B.西方妄图干涉和破坏中国革命C.武装斗争是反帝唯一有效手段D.近代西方殖民特权在中国终结【答案】A【解析】两次炮击作战致使外国军舰不再进入中国内河,结束了1843年《黄埔条约》的特权,反映出中共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态度,故A正确;“西方妄图干涉和破坏中国革命”只看到西方一面,不能完全体现材料信息,排除B;反帝武装斗争不是唯一手段,排除C;近代西方殖民特权在中国终结是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故选A。15.1917年4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苏维埃共和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时期中最适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列宁提出这一主张主要基于A.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B.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C.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D.沙皇的专制统治已被推翻【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由此列宁指出,苏维埃共和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时期中最适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因此,列宁提出这一主张主要基于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故B正确;1917年7月临时政府血腥镇压示威群众,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故A错误;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后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故C错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故D错误。16.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每一个地区的农村公社,通过设在中心城镇的代表会议来处理它们的共同事务;这些地区的各个代表会议又向设在巴黎的国民代表会议派出代表,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时罢免,并受到选民给予他的限权委托书的约束。”这表明,巴黎公社\nA.继承资产阶级代议制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加强工农联盟的巩固D.体现人民主权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地区公社的事务由代表会议处理,而国民代表会议的代表是由地区选派代表,而且“每一个代表都可以随时罢免,并受到选民给予他的限权委托书的约束,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意识,选项D正确;巴黎公社是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尝试,其代议制的性质和资产阶级代议制性质不同,因此不属于继承关系,排除A;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出工农联盟的属性,排除C。17.蒋经国开启了台湾岛内的新时代:他改变之前与大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顺应时代潮流,解除了世界上最长的戒严,38年又56天,终结了“蒋经国时代”以及出现下一个“蒋经国时代”的可能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突破B.两岸“三通”最终实现C.两岸间实现了真正的停战D.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答案】D【解析】A项,1992年的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突破。故A项错误。B项,2008年实现三通。故B项错误。C项,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故C项错误。D项,由题干“他改变之前与大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顺应时代潮流,解除了世界上最长的戒严”可知,蒋经国解除台湾戒严,改变之前不与大陆接触的政策,说明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8.陈巳生在某次会议前说:“这可是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盛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会。我们不仅代表上海各界,也代表浙江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心里话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为建设新中国出一份力。”这次会议A.通过了社会主义新宪法B.代表民意行使最高权力C.宣告解放战争彻底结束D.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答案】B\n【解析】根据题干“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盛会”可知,这次会议为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故B项正确;过了社会主义新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为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内容,排除AD两项;1950年夏,解放军基本上歼灭了大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大规模作战宣告结束,排除C项。故选B。19.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二者都是政治民主化的体现,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D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于1949年,当时还没有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是宪法,排除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9月,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排除C。20.1958年,为解决远洋潜艇舰队与本土联络问题,苏联提议在中国华南地区建立长波电台。电台由两国海军共同使用,苏方承担7000万卢布,中方承担40000万卢布。毛泽东回复:同意建设该项目,但是费用全部由中国承担,所有权也属中国。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恪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经济建设成绩斐然C.与苏联盟友关系走向深入D.奉行“一边倒”政策【答案】A【解析】1958年针对苏联要在华南地区联合建立长波电台的提议,中国回复“同意建设该项目,但是费用全部由中国承担,所有权也属中国”,体现出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反映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建设“成绩斐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中苏在长波电台的费用分配、所有权方面的分歧,说明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排除C项;奉行“一边倒”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n21.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下列三幅“握手”图片所反映的事实,解读正确的是①图1毛泽东和斯大林的握手,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②图2毛泽东和尼克松的握手,标志着中美正式建交③图3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的握手,表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答案】D【解析】毛泽东和苏联握手,意味着中国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得到了苏联支持,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握手,表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正确;毛泽东和尼克松握手时间是1972年,中美建交时间是1979年,排除A、B、C。22.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宜言中提出:“尊重每一个国家按《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这一宣言A.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C.利于维护新兴国家独立地位D.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影响【答案】C【解析】万隆会议都是亚非的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会议。材料“最重自卫的权利”“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原则,这些宣言显然也有利于维护新兴国家的独立地位,C正确;材料中提及的是国家独立问题,A中“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说法不符合史实,A错误;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主要针对美苏两大集团实行行的不结盟的组织,B错误;提倡国家独立\n并不能消除大国霸权主义,D错误。23.“每个国家都看到,联盟加强了自身的稳定、繁荣和安全,并承认各自主权的损失并没有原来担心的那么严重。然而,对于设计中的欧盟宪法存在强大的反对意见,因为宪法将创制一个更紧密的政治联合体。”这表明A.成员国加入欧盟利大于弊B.成员国合作超越民族主义C.欧盟成员国没有主权损失D.欧洲政治一体化存在困境【答案】D【解析】欧盟各国看到了欧盟带来的利益,但是其仍然反对通过欧盟宪法创制一个更紧密的政治联合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各国担心更强大的欧盟成立会大大超越主权国家,难以维护本国利益,说明欧洲政治一体化存在困境,D正确;成员国之所以反对欧盟宪法,原因就在于其担心自己利益受损,由此可知,成员国并不认为加入欧盟利大于弊,排除A;成员国反对欧盟宪法正是出于民族国家利益的考量,说明合作并未超越民族主义,依然受到其影响,排除B;根据“承认各自主权的损失并没有原来担心的那么严重”可知,C错误。24.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C.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D.“冷战”结束后形成多极化格局【答案】B【解析】根据“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可知,材料观点认为“冷战”结束后,美苏联盟体系消失,一定程度上造成世界局势的不稳定,说明美苏联盟体系曾经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故选B;美苏“冷战”曾造成世界局势紧张,A错误;材料反映美苏联盟体系的作用,材料无法体现“单极霸权”,排除C;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n材料一《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采彪炳于世。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援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英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整理自夏新华、丁峰《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材料二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16世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也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1787年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摘编自《评美国1787年宪法》(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文化的特征,并说明《权利法案》确立的宪政原则。(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英国政体的相同点。(10分)答案:(1)特征:原生性(独立自主性);不成文性;延续性(保守性)。宪政原则:法治;议会主权(议会至上)。(2)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相同点:都属于代议制民主;司法独立;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资产阶级掌权。【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征,通过材料一“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采彪炳于世”得出独立自主性,通过材料一“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援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得出不成文性和延续性;第二问宪政原则,通过材料一“《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得出法治原则和议会至上原则。第(2)题第一问进步意义,通过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九项的规定,我们可以得出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通过材料二“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1787年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可以得出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第二问相同点,结合《权利法案》与1787\n年宪法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其相同点包括以下几点,其一,都属于代议制民主,其二,都实现了司法的独立,其三,都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其四都是资产阶级掌权。26.(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中外交往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不同的变化。材料一1943年罗斯福说:“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地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材料二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纽约每日新闻材料三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物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材料四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社会主义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这样像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6分)(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相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4分)(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丰富的因素。请针对如何消除西方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合理的建议。(8分)【答案】(1)政策:联合中国作战,承认中国大国地位。原因: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击大量日军,有利于减轻美国的压力。(2)变化:由二战中的重视合作态度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敌视态度方针:一边倒政策(3)变化:由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n原因:新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4)变化因素: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双方交往急剧增多,使西方对中国认识更加丰富和深入;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增强,改变了与西方的力量对比,这让西方羡慕、好奇的同时也有不安;中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识形态上的不同让其对中国有所警惕。建议: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扩宽交流沟通渠道,丰富西方对中国认知: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崛起道路;求同存异,强调合作与共同利益,淡化意识形态的差异等。【解析】(1)根据材料一“…有效地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可知美国政策为联合中国作战并承认中国大国地位;二问结合所学从中国抗战地位及中国抗战对美国的作用进行分析。(2)一问根据材料二“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可知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二问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3)一问根据材料三“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物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可知美国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二问原因结合所学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进行分析。(4)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改革开放后中西交流、中国国家实力及国际影响力、意识形态差异进行分析阐述;二问结合所学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和平外交和平崛起、强调共同利益淡化意识形态进行阐述即可。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时间国际组织或机构总部或发起国1945年10月联合国美国纽约1957年7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奥地利维也纳1960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奥地利维也纳1970年10月天然橡胶生产国联合会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1989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新加坡\n1993年11月欧盟比利时布鲁塞尔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瑞士日内瓦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北京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北京从以上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历史信息相互关联,史论结合)答案:论题: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2分)阐述:1967年,东南亚国家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政治、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东盟建立以来,各成员国积极开展政治、经济合作,促进本地区的发展,在国际上特别是在亚洲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交流与联系进一步加强。1993年,欧盟各国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欧盟的成立,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结论:区域集团化推动区域经济政治发展,增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活力。(10分)【解析】材料中“国际组织或机构”本质上是一种区域组织,从“总部或发起国”来看,其区域性越来越强,而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以此为基础可以得出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然后以区域集团化趋势为依据找到相关的史实,并说明其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26 18:55:11 页数:22
价格:¥3 大小:694.7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