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西方经济的新模式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挫折B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九单元20世纪西方经济的发展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卷滚动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33年春,罗斯福问美国大银行家:“联邦政府能承受多大规模债务?”回答:“350亿美元至700亿美元。但直到1941年,政府举债额也没超过最高估数。”据此推知,罗斯福主张A.通过财政赤字实现企业繁荣B.政府财政收支应综合平衡C.实行大幅减税刺激经济发展D.大量举债来解决经济危机2.“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重建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整顿银行金融体系B.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C.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D.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避免盲目竞争3.1932年,在经过一系列斗争后,美国参、众两院不顾胡佛反对,于7月7日和7月9日接连通过《瓦格纳一加纳法案》,该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款21亿美元,用于举办救济工程和开展失业救济。7月11日,胡佛加以否决,月底两院再次通过该法案并由政府具体实施。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政治博弈违背宪法原则B.全面干预经济由此开始C.法案实施有效遏制危机D.胡佛坚持自由放任政策4.如表是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这表明当时国家邮政电站煤炭铁路航空英国10010010010075法国10010010010075联邦德国1007550100100日本100私有私有7575美国10025私有25私有A.发达国家中公有制经济占主导B.能源工业是各国国有化的重点\nC.混合经济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D.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5.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出现颓势,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出台一系列措施,其主要内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撒切尔主义实施效果是明显的。据此可知,撒切尔主义出台A.促使自由放任政策占据主导B.体现英国政府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C.说明凯恩斯主义被广泛接受D.成功带动英国经济进入了“黄金时期”6.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的农场主赊购的拖拉机已经用坏,还没付清赊购的钱;有的家具店主对年轻的新婚夫妇说:“分期支付,你负责打扮新娘,我来布置新房。”从历史长河看,美国经济生活中的这种做法导致的实际结果主要是A.促使市场持续的虚假繁荣B.刺激了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C.加快了资金周转,激活了资产D.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7.小福尔索姆在《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新政“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A.增加政府财政负担B.美元贬值加剧世界金融的动荡C.造成国际贸易萎缩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8.1935年4月28日,罗斯福政府正式宣布: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罗斯福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减少政府财政开支B.治理福利制度的弊端C.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D.提高社会就业水平9.“没有自由竞争,便没有经济繁荣。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下,为避免两极分化,必须实行社会保障。不过还应当指出的是,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谋求生存的条件,只有在自己做了最大努力仍不能维持生存的情况下,才能指望国家和社会的救援。所以我的观点是实现绝对的市场公平与相对的社会公平”。下列最对应这一理论的模式是A.英国“多市场,少政府”B.德国“社会市场经济”C.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D.日本“统制经济体制”10.努力工作、个人奋斗、节制物欲、反对浪费的清教传统对美国民众的价值观影响深远,但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投机活动受到推崇、享乐之风盛行、精神文化浮浅粗鄙的趋势。这种价值观念A.反映出人们对经济“繁荣”缺乏理性认识\nB.客观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C.说明凯恩斯主义已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D.反映了民众寻求慰藉及时行乐的心理11.新政时期,罗斯福政府通过缓慢的通货膨胀或政府的积极经济干预,以实现经济复兴和充分就业;通过社会保障及收人再分配改革资本主义的结构;通过创办政府事业或公共工程修正从前的自由企业体制;通过福利政策建立一个更为公正的社会。这体现了A.美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改变B.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D.阶级斗争是新政的根本推动力12.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政府相应地减少了国防开支,加大了高科技开发方面的投入,同时政府还扩大就业,鼓励投资,在福利政策上强调医疗、福利改革,使95%以上的人受益。由此可知,此时的美国()A.在美苏争霸中处于绝对优势B.逐步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C.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凯恩斯主义D.消除了周期性经济波动的隐患13.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清洁工停下了手中的活,两眼紧盯着自动报价机……一个能说会道的股市评论员正在讲述一名护士用病人给的小费赚了3万,一个牧场主每天买卖数千股股票。”这种现象反映了A.市场虚假繁荣B.工业生产过热C.股票投机盛行D.经济危机爆发14.二战前后,工党、社民党、社会党等标榜社会主义的政党纷纷放弃激进革命立场,开始以福利国家、最低工资、工资集体谈判权等经济议题为核心诉求,崛起于欧洲各国政坛而成为执政党。这反映了当时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B.新的社会阶层扩大C.劳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D.马克思主义的衰败15.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在与反对派论战时指出: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50年到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据此可知,斯大林主张A.优先发展重工业B.借助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C.产业结构协调发展D.无产阶级掌控国家经济命脉16.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苏联采取的最直接体现这一观点的措施是\nA.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以租赁制和租让制丰富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C.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D.废止实物配给制,实行劳动报酬级差制17.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了所谓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他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斯大林采纳了这一理论,从而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巩固了工农联盟C.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D.有利于持续发展18.赫鲁晓夫在生前曾经多次说过:“我死后人们会把我干的事情放在天平上称,一头是好事,一头是坏事,但愿好事比坏事重些。”以赫鲁晓夫改革为例,“好事”是指A.打开苏联改革的闸门B.实行政治民主化和公开化C.全面提高了粮食产量D.促进工业的迅速发展19.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随后,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实施A.余粮收集制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20.根据列宁的指示,苏俄1918年组建了工人征粮队,按照需要征集一定数额的粮食和伺料,并摊派给各产粮省向农民征收,实行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免征的原则。苏俄这一举措A.带有明显的阶级斗争色彩B.得到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C.促进了苏俄小农经济发展D.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利探索21.1985年,戈尔巴乔夫刚上任,就果敢地撤换众多加盟共和国领导干部,其意图是为了把那些“阻挠执行新任务的人调开”,以推动改革,但他这一做法是对民族因素考虑不周的体现。他的这一做法A.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B.片面发展军事工业C.未敢突破斯大林模式D.偏离社会主义道路22.在论述苏俄新经济政策时,列宁说:我们正向着国家调节商业的方向退却。但是,我们的退却是有限度的。现在已经有些迹象可以使人看到退却的终点了,可以使人看到我们停止\n退却的时间已经不太远了。”列宁的论述意在说明A.苏俄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B.苏俄把政治考虑放在首要地位C.发展商品经济利于巩固新政权D.新经济政策已经完成了其使命23.二战以后,面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B.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C.主要领导人专断作风D.没有把握好本国国情24.20世纪上半叶的某一时期,苏联平均每公顷土地每日需要的劳动者数量从15人下降到9.4人,而同期各地城市规模却大幅度增长,例如莫斯科人口从212万增加到413万人。由此可知当时A.新经济政策带动市场活跃B.反法西斯战争的人力调整C.农业集体化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建设改变人口布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材料一迫于形势,胡佛也采取过一些小规模的国家干预行动,例如,收购部分农产品……但他基本上死死抱住“自由放任”政策……。在他执政期间,危机更趋严重,社会混乱,人心惶惶,很大一部分人对现有制度丧失了信心。——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材料二美国法西斯的威胁也一度增长,新的法西斯团体也纷纷成立,老牌的恐怖组织“三K党”和“美国军团”迅速扩大。1930年5月,众议院通过成立“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集中破坏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势力,使法西斯势力一时甚为猖獗。——彭树智《世界现代史》材料三一般认为,1933—1935年是第一次新政,主要目的在复兴、救济;1935—1939年是第二次新政,主要目的在改革……新政的实施缓和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恶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使国民经济免于彻底崩溃,恢复了社会生产力。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29年为125计算,1932年只有58,1936年则回升到121。——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n材料四在这本令人震惊的著作中,经济历史学家伯顿·W.福尔索姆揭露了富兰克林·D.罗斯福那史诗般神话传奇的实质。福尔索姆认为,罗斯福的道德品质很成问题。他对企业界精英充满仇恨,他所开创的新政,具有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和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的特点。——百度介绍:(美)小福尔索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析胡佛政府的政策导致了哪些消极影响?(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罗斯福新政的措施。(3)根据前三则材料,分析胡佛政府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大相径庭的原因。(4)根据材料四的介绍,作者对罗斯福新政持什么态度?他认为新政的特点有那些?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是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三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得与失。(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n中美国政府的作用发生的主要变化。(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两次重大举措。27.【滚动考查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各种模式】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开启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历程。在全球化过程中,列国沉浮交相更替并非偶然。如钱乘旦《资本主义的变异与西方列国的更替》所说:“新的创建改变了原有的潮流,也把创新者推到了前沿”。最终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要求:自拟论题,以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史事加以论述,论题正确,论述有理有据。第九单元20世纪西方经济的发展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卷滚动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33年春,罗斯福问美国大银行家:“联邦政府能承受多大规模债务?”回答:“350亿美元至700亿美元。但直到1941年,政府举债额也没超过最高估数。”据此推知,罗斯福主张A.通过财政赤字实现企业繁荣B.政府财政收支应综合平衡C.实行大幅减税刺激经济发展D.大量举债来解决经济危机【答案】B【解析】罗斯福不主张政府大量举债,争取实现政府财政收支的综合平衡,B项正确;ACD选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2.“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重建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整顿银行金融体系B.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C.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D.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避免盲目竞争【答案】A【解析】美国的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金融领域,导致政府失信于民众,罗斯福首先整顿金融,以此建立诚信机制,恢复人们对政府和市场的信心,故A项正确;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是罗斯福新政中调整农业的措施,没有体现诚信机制,故B项错误;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的是“以工代赈”,是对民众的救济措施,故C项错误;制定公平竞争法规是新政中干预工业的措施,故D项错误。\n3.1932年,在经过一系列斗争后,美国参、众两院不顾胡佛反对,于7月7日和7月9日接连通过《瓦格纳一加纳法案》,该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款21亿美元,用于举办救济工程和开展失业救济。7月11日,胡佛加以否决,月底两院再次通过该法案并由政府具体实施。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政治博弈违背宪法原则B.全面干预经济由此开始C.法案实施有效遏制危机D.胡佛坚持自由放任政策【答案】D【解析】材料中国会通过由联邦政府拨款21亿美元,举办救济工程和失业救济的法案,体现出国会主张实行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政策,但这一主张遭到胡佛否决,说明胡佛政府反对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济。D正确;根据美国史实可知,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联邦政府权力划分实行三权分立制,并未发生变化,A错误;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B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胡佛的自由放任加剧了经济危机的破坏,C错误。故选D。4.如表是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这表明当时国家邮政电站煤炭铁路航空英国10010010010075法国10010010010075联邦德国1007550100100日本100私有私有7575美国10025私有25私有A.发达国家中公有制经济占主导B.能源工业是各国国有化的重点C.混合经济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D.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答案】D【解析】材料提供的是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表,从中可以看出除美国外其他国家的各行业国有经济比重都很高,主要是西方国家均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导致结果,表明这时期西方各国\n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西方国家仍然是私有制,公有制经济不会占主导地位,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除美国外其他国家的各行业国有经济比重都很高,体现了这时期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没有体现能源工业是各国国有化的重点,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政府在经济中所起作用的角度看混合经济,表现在政府和私人同时对经济发生作用,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C选项错误。5.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出现颓势,政局不稳。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出台一系列措施,其主要内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撒切尔主义实施效果是明显的。据此可知,撒切尔主义出台A.促使自由放任政策占据主导B.体现英国政府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C.说明凯恩斯主义被广泛接受D.成功带动英国经济进入了“黄金时期”【答案】B【解析】撒切尔主义的出台使英国由原来的国家全面干预变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改革福利制度,这是英国撒切尔政府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B正确;AC不符合新自由主义思想的特征,排除;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应是二战后50年代到70年代这一段时间,排除D。故选B。6.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的农场主赊购的拖拉机已经用坏,还没付清赊购的钱;有的家具店主对年轻的新婚夫妇说:“分期支付,你负责打扮新娘,我来布置新房。”从历史长河看,美国经济生活中的这种做法导致的实际结果主要是A.促使市场持续的虚假繁荣B.刺激了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C.加快了资金周转,激活了资产D.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答案】A【解析】分期支付造成了提前性的消费,给美国的经济造成了虚假的繁荣,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持续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B;CD项不是实际的效果,排除CD。7.小福尔索姆在《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新政“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A.增加政府财政负担B.美元贬值加剧世界金融的动荡\nC.造成国际贸易萎缩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答案】D【解析】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是罗斯福新政的积极影响,D正确;ABC均是新政带来的消极影响,排除。故选D。8.1935年4月28日,罗斯福政府正式宣布: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罗斯福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减少政府财政开支B.治理福利制度的弊端C.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D.提高社会就业水平【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显示,罗斯福政府对有工作能力者以工作救济取代了现金救济,这是以工代赈计划的内容,而以工代赈就是要提高社会就业水平,故答案为D项;以工代赈是为了扩大政府财政开支,而不是减少开支,排除A项;福利制度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且其主要体现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排除B项;以工代赈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热情,但这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客观结果,排除C项。9.“没有自由竞争,便没有经济繁荣。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下,为避免两极分化,必须实行社会保障。不过还应当指出的是,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谋求生存的条件,只有在自己做了最大努力仍不能维持生存的情况下,才能指望国家和社会的救援。所以我的观点是实现绝对的市场公平与相对的社会公平”。下列最对应这一理论的模式是A.英国“多市场,少政府”B.德国“社会市场经济”C.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D.日本“统制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没有自由竞争,便没有经济繁荣。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下,为避免两极分化,必须实行社会保障……实现绝对的市场公平与相对的社会公平”体现了“经济自由化”“反对垄断,保护竞争”和“经济人道主义”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故B正确;英国“多市场,少政府”特征是政府计划下降、市场作用增大,国家资本下降、私人资本上升,故A错误;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特征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故C错误;日本“统制经济体制”\n特征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故D错误。10.努力工作、个人奋斗、节制物欲、反对浪费的清教传统对美国民众的价值观影响深远,但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投机活动受到推崇、享乐之风盛行、精神文化浮浅粗鄙的趋势。这种价值观念A.反映出人们对经济“繁荣”缺乏理性认识B.客观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C.说明凯恩斯主义已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D.反映了民众寻求慰藉及时行乐的心理【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进入短暂的繁荣时期,其中疯狂的投机活动体现的是人们对经济“繁荣”缺乏理性认识,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经济“繁荣”缺乏理性认识,BD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在20世纪30年代,C排除。故选A。11.新政时期,罗斯福政府通过缓慢的通货膨胀或政府的积极经济干预,以实现经济复兴和充分就业;通过社会保障及收人再分配改革资本主义的结构;通过创办政府事业或公共工程修正从前的自由企业体制;通过福利政策建立一个更为公正的社会。这体现了A.美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改变B.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D.阶级斗争是新政的根本推动力【答案】C【解析】罗斯福政府采取各种干预措施应对经济危机,意图复兴经济和建立更为公正的社会,体现了国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即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故选C;罗斯福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B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罗斯福新政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推动新政,排除D。故选C。12.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政府相应地减少了国防开支,加大了高科技开发方面的投入,同时政府还扩大就业,鼓励投资,在福利政策上强调医疗、福利改革,使95%以上的人受益。由此可知,此时的美国()A.在美苏争霸中处于绝对优势B.逐步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C.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凯恩斯主义D.消除了周期性经济波动的隐患\n【答案】C【解析】美国政府减少国防开支,加大科研投入,扩大就业,鼓励投资,在福利政策上强调医疗、福利改革,使95%以上的人受益,说明政府在经济方面的干预力度较大,说明当时的经济政策依然是以凯恩斯主义为核心,C正确;20世纪90年代苏联已经解体,排除A;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就逐渐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排除B;D表述绝对,排除。13.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清洁工停下了手中的活,两眼紧盯着自动报价机……一个能说会道的股市评论员正在讲述一名护士用病人给的小费赚了3万,一个牧场主每天买卖数千股股票。”这种现象反映了A.市场虚假繁荣B.工业生产过热C.股票投机盛行D.经济危机爆发【答案】C【解析】市场虚假繁荣是指由于人为地制造虚假的社会购买力而出现的表面经济繁荣,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与工业生产有关的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一个能说会道的股市评论员正在讲述一名护士用病人给的小费赚了3万,一个牧场主每天买卖数千股股票”可得出当时美国股票投机盛行。故C项正确。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是股市崩溃,而材料中所述股市仍然状似乐观。故D项错误。故选C。14.二战前后,工党、社民党、社会党等标榜社会主义的政党纷纷放弃激进革命立场,开始以福利国家、最低工资、工资集体谈判权等经济议题为核心诉求,崛起于欧洲各国政坛而成为执政党。这反映了当时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B.新的社会阶层扩大C.劳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D.马克思主义的衰败【答案】A【解析】二战后,这些政党提出的“福利国家、最低工资"等核心诉求均反映出国家千预经济的基本特征,故A正确;材料所提及的政党主要代表工人阶级,并非代表新的社会阶层,排除B;二战后欧洲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劳资矛盾,而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缺失,排除C;二战前后,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国到多国,此时马克思主义并未衰败,排除D。故选A。15.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在与反对派论战时指出: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50年到100\n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据此可知,斯大林主张A.优先发展重工业B.借助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C.产业结构协调发展D.无产阶级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答案】A【解析】为了迅速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以便在短期内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故A正确;“借助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是指新经济政策,排除B;斯大林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农业要服务于工业化进程,排除C;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就已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排除D。故选A。16.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苏联采取的最直接体现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以租赁制和租让制丰富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C.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D.废止实物配给制,实行劳动报酬级差制【答案】B【解析】根据“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可知,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为此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故选B;ACD无法直接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联系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17.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了所谓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他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斯大林采纳了这一理论,从而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巩固了工农联盟\nC.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D.有利于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资金只能通过剥削小生产者来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执政时期,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通过牺牲农业和轻工业来优先发展重工业,最终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A正确;B与题无关,排除;斯大林时期,由于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因此人民生活水平并未明显提高,排除C;斯大林模式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D排除。18.赫鲁晓夫在生前曾经多次说过:“我死后人们会把我干的事情放在天平上称,一头是好事,一头是坏事,但愿好事比坏事重些。”以赫鲁晓夫改革为例,“好事”是指A.打开苏联改革的闸门B.实行政治民主化和公开化C.全面提高了粮食产量D.促进工业的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的改革首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苏联改革的闸门,故选A;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排除B;C项中“全面提高”表述错误,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9.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随后,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实施A.余粮收集制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严重问题,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故B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和模式,故CD错误。20.根据列宁的指示,苏俄1918年组建了工人征粮队,按照需要征集一定数额的粮食和伺料,并摊派给各产粮省向农民征收,实行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免征的原则。苏俄这一举措\nA.带有明显的阶级斗争色彩B.得到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C.促进了苏俄小农经济发展D.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利探索【答案】A【解析】根据“实行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免征的原则”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明显针对富农与中农,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政策带有明显的阶级斗争色彩,A正确;富农与中农并不支持,排除B;农民税收增加,不利于小农经济发展,排除C;战时共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因此这一举措并不是有利有探索,排除D。21.1985年,戈尔巴乔夫刚上任,就果敢地撤换众多加盟共和国领导干部,其意图是为了把那些“阻挠执行新任务的人调开”,以推动改革,但他这一做法是对民族因素考虑不周的体现。他的这一做法A.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B.片面发展军事工业C.未敢突破斯大林模式D.偏离社会主义道路【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戈尔巴乔夫撤换了众多加盟共和国领导干部,这一做法是对民族因素考虑不周的体现,导致众多加盟共和国的不满,从而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故A选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片面发展军事工业,故B选项错误;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意在推动改革,从而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选项错误;题于只是说明苏联的人事调整政策,没有说明偏离社会主义道路,故D选项错误。22.在论述苏俄新经济政策时,列宁说:我们正向着国家调节商业的方向退却。但是,我们的退却是有限度的。现在已经有些迹象可以使人看到退却的终点了,可以使人看到我们停止退却的时间已经不太远了。”列宁的论述意在说明A.苏俄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B.苏俄把政治考虑放在首要地位C.发展商品经济利于巩固新政权D.新经济政策已经完成了其使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论述,特别是认为其是“国家调节商业的方向退却”结合所学\n知识可知,列宁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是以解决当时的政治危机为重要目的,B项正确;材料没有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创新之处,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C项错误;材料中新经济政策的退却不能体现其完成了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D项错误。23.二战以后,面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B.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C.主要领导人专断作风D.没有把握好本国国情【答案】D【解析】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之所以都以失败告终,根源在于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即没有把握好本国国情,D正确;A是外部因素,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赫鲁晓夫改革重视农业,但是其也归于失败,排除B;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并未体现出专断作风,排除C。24.20世纪上半叶的某一时期,苏联平均每公顷土地每日需要的劳动者数量从15人下降到9.4人,而同期各地城市规模却大幅度增长,例如莫斯科人口从212万增加到413万人。由此可知当时A.新经济政策带动市场活跃B.反法西斯战争的人力调整C.农业集体化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建设改变人口布局【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人口布局得到改变,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不是此时人口大量转移的原因,排除;战争使城市人口减少,并非增加,B选项错误;C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材料一迫于形势,胡佛也采取过一些小规模的国家干预行动,例如,收购部分农产品……但他基本上死死抱住“自由放任”政策……。在他执政期间,危机更趋严重,社会混乱,人心惶惶,很大一部分人对现有制度丧失了信心。——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n材料二美国法西斯的威胁也一度增长,新的法西斯团体也纷纷成立,老牌的恐怖组织“三K党”和“美国军团”迅速扩大。1930年5月,众议院通过成立“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集中破坏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势力,使法西斯势力一时甚为猖獗。——彭树智《世界现代史》材料三一般认为,1933—1935年是第一次新政,主要目的在复兴、救济;1935—1939年是第二次新政,主要目的在改革……新政的实施缓和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恶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使国民经济免于彻底崩溃,恢复了社会生产力。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29年为125计算,1932年只有58,1936年则回升到121。——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材料四在这本令人震惊的著作中,经济历史学家伯顿·W.福尔索姆揭露了富兰克林·D.罗斯福那史诗般神话传奇的实质。福尔索姆认为,罗斯福的道德品质很成问题。他对企业界精英充满仇恨,他所开创的新政,具有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和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的特点。——百度介绍:(美)小福尔索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分析胡佛政府的政策导致了哪些消极影响?(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罗斯福新政的措施。(3)根据前三则材料,分析胡佛政府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大相径庭的原因。(4)根据材料四的介绍,作者对罗斯福新政持什么态度?他认为新政的特点有那些?【答案】(1)消极影响:危机更趋严重;人民丧失信心;法西斯势力猖獗(社会危机加深)。(2)整顿财政金融;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调整农业政策;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推行“以工代赈”。(3)原因:胡佛政府坚持自由放任政策,罗斯福政府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策。(4)态度:否定。特点: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一“在他执政期间,危机更趋严重,社会混乱,人心惶惶,很大一部分人对现有制度丧失了信心”可知,危机更趋严重;人民丧失信心;根据材料二“美国法西斯的威胁也一度增长,新的法西斯团体也纷纷成立,老牌的恐怖组织“三K党”和“美国军团”迅速扩大······使法西斯势力一时甚为猖獗”可知,法西斯势力猖獗(社会危机加深)。(2)根据所学知识,对金融行业的措施是:整顿财政金融;对工业的措施是:通过《全国\n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对农业的措施是:调整农业政策;对受困人员的措施是: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推行“以工代赈”。(3)原因,根据材料一“但他基本上死死抱住‘自由放任’政策”可知,胡佛政府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根据所学知识,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分析可知,罗斯福政府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策。(4)态度,根据材料四“罗斯福的道德品质很成问题”可知,否定。特点,根据材料四“他所开创的新政,具有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和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的特点”可知,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是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三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得与失。(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美国政府的作用发生的主要变化。(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共在经济体制上\n摆脱“路径障碍”的两次重大举措。【答案】(1)得: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经济结构不合理;忽视民生。(2)措施: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变化:由自由放任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3)举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解析】(1)得:根据“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可得出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失:结合所学回答斯大林械的特点即可得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经济结构不合理;忽视民生等方面。(2)措施:根据“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可得出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变化:根据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可得出由自由放任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3)举措:结合所学可得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以及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7.【滚动考查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各种模式】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开启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历程。在全球化过程中,列国沉浮交相更替并非偶然。如钱乘旦《资本主义的变异与西方列国的更替》所说:“新的创建改变了原有的潮流,也把创新者推到了前沿”。最终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要求:自拟论题,以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史事加以论述,论题正确,论述有理有据。【答案】例1创新手段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或世界市场的发展)进程;例2:经济手段的创新决定了大国国际地位的更替。近代史:(1)荷兰:16-17世纪的荷兰在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或东印度公司),创立了金融制度(或证券交易所),使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成就了商业帝国地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2)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首先创立了工厂制度,推动生产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经济领\n域提出了“自由放任”政策(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低关税政策,推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展,成就“世界工厂”地位。也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创新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并开创了汽车领域流水线生产,推动工业革命进程。同时推动世界市场发展进程。现代史:(1)美国:在1929-1933年大危机中,罗斯福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遏制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为二战后国家干预模式盛行提供借鉴。(2)美国;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开启了美国“新经济”时代,以知识经济为手段,信息产业为主导,实现了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迎来了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解析】根据材料“新的创建改变了原有的潮流,也把创新者推到了前沿”并结合设问限定“以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史事加以论述”可以举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中,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不同时期主导的沉浮。观点:经济手段的创新决定了大国国际地位的更替。论证:论证过程可以结合荷兰、英国、美国在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如何崛起的案例展开,以荷兰为例。分析荷兰崛起的原因和表现,如16-17世纪的荷兰在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或东印度公司),创立了金融制度(或证券交易所),使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成就了商业帝国地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其次以英国的崛起为例,重点强调英国在经济领域的创新,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首先创立了工厂制度,推动生产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经济领域提出了“自由放任”政策(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低关税政策,推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展,成就“世界工厂”地位。也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再次可以举美国崛起的案例,侧重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创新,如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创新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并开创了汽车领域流水线生产,推动工业革命进程。同时推动世界市场发展进程。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说明,证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说明经济手段的创新决定了大国国际地位的更替。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26 18:55:07 页数:20
价格:¥3 大小:40.3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