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西方经济的新模式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挫折A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九单元20世纪西方经济的新模式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挫折A卷基础过关检查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其最有力的依据是A.颁布《紧急银行法》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C.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D.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2.面对经济大萧条,改革往往是渡过危机的重要手段,下列组图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措施。下列对这一改革的看法最符合史实是A.经济“滞胀”诱发了改革前的危机B.推行自由放任的政策C.通过国家干预达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D.改革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困境3.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国家公共工程局负责开发了很多公共住房项目。如1936年7月开工建设的哈莱姆河住宅区计划和1936年9月8日开工的威廉斯堡住宅区计划等。国家公共工程局开发这些公共住房项目的目的是A.调整企业关系,防止盲目竞争B.调整劳资关系,保障工人权利C.增加工人就业,复苏建筑行业D.推行以工代赈,增加社会救济4.1946年5月,法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大规模国有化的法令,对煤炭、电力和运输等基础工业实行国有。到了1946年底,国家占股份50%以上的公司达130家,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这表明法国A.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B.维护了公有制主体地位\n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1945年,参加美苏英三国首脑会议的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为了进行国内竞选而中途回国,等大选结束三国会议复会时,回到会议桌旁的却是工党新首相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党向英国人民承诺在战后要建设“福利社会”(如建立失业保障制度全面免费医疗制度等)而赢得大选。关于英国“福利社会”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可以避免经济危机发生C.保守党反对建立福利社会D.能够消灭社会贫富差距6.“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应该是A.实行美元贬值与调整农业政策B.实行美元贬值与兴办公共工程C.调整农业政策与兴办公共工程D.调整农业政策与调整劳资关系7.二战之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体现在经济生活中是()A.出现了“混合经济”B.经营者革命C.人民资本主义D.福利国家8.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这一经济形势促使这些国家A.增加公共福利开支B.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C.大力发展知识经济D.强化运用凯恩斯主义9.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①时段现象成因分析正确的是\nA.美国经济处于黄金发展期B.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C.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强化D.政府公共开支的减少10.《美国自由的故事》中这样写道:“对自由的倾心和执着构成了美利坚民族主义的精髓。罗斯福将他自己的自由定义——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下列措施中,最能让“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的是A.恢复银行信用B.推行社会福利C.规范生产经营D.调整农业政策11.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导致这样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B.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C.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D.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12.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对此话的准确理解应是A.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破产B.福利政策加重了财政负担C.福利政策阻碍社会进步D.高福利危及资本主义制度13.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相的英国政府通过整体出售、拆分售股给公司员工和上市三种形式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在撒切尔夫人离职时,工业中的国有部分已减少了\n60%。这一举措A.激发了市场经济活力B.受到凯恩斯主义影响C.降低了国家财政收入D.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14.下列是胡佛任职美国总统期间的部分做法。这些做法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可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C.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使美国迅速摆脱经济危机15.(1922年)列宁:“……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与材料精神相符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工业现代化16.1962年,苏联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文章,主张利用经济手段刺激生产发展。当时与其主张相符合的措施是A.政府强化了部门管理体制B.企业可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C.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地方强化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度17.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该认识体现了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市场经济是苏联经济的核心D.计划体制之下的市场经济18.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得出上述结论的最重要依据是该政策A.坚持无产阶级的政治要求B.接受市场和商品经济关系C.实行配给制和余粮收集制D.追求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n19.据统计,农业集体化政策推行后,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苏联农村中的牲畜,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经营方式落后、缺乏后劲B.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敌人破坏及自然灾害严重D.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0.1927年,苏联的社会主义成分在工业中所占比重为86%,在批发商业中占95%,在零售商业中占65%。到1934年,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在国民收入中占99.1%,在工业总产值中占99.8%,在农业总产值中占98.5%,在零售商品中占100%。这些变化表明,苏联A.新经济政策取得显著成效B.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C.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D.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实现21.1926年苏联商业人民委员米高扬宣称:“应当说,农民自发势力、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其实质是A.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管理经济B.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C.采用行政命令解决经济问题D.正式建立斯大林模式22.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3.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B.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经济的包围封锁\nC.苏俄人民强烈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失去了公平性24.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经济发展情况表(各项指标排名情况)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3221机器制造业42121电力107432煤64343钢55433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A.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完成了全面工业化B.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现代化发展C.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缘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D.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美国政府统计,1932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3.9亿美元,而1929年为13.34亿美元;1932年,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7.84亿美元,而1929年高达23.41亿美元……1928年,世界贸易总额已达到601亿美元,但到1938年,仅为246亿美元,缩水超过60%。——文亭《80年前的货币战争:<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文史参考>2010年第22期\n材料二1933年6月,召开了世界货币会议,以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美国在会议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而罗斯福申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新政也没有能够完全治愈危机……1939年总产量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这与国际贸易状况密切相关……二战以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各国在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壁垒的谈判,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成为战后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促进了战后的经济繁荣。——摘编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939年总产量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世界贸易得以复苏的原因,并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材料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河、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材料三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请回答:(1)材料一中“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指的是什么政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3)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4)根据材料三,指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n46.近代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调整,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重商主义”是西欧15~18世纪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借助国家的力量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工商业阶层希望得到国家的有力保护。在整个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被强烈要求“保护贸易并粉碎阻挡商业扩张的种种中世纪羁绊”。18世纪末,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提出批评。他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是十分危险的,主张一切听其自然,允许资本家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则赞扬重商主义,认为重商主义有“科学真理成分”。他不相信市场机制或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而相信现代资本主义只有在国家这一只看得见的手的帮助之下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经济自由主义,扩大政府职能,主张国家干预。凯恩斯经济学很快取代传统经济学的正统地位,并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从“政府权力与市场关系”的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第九单元20世纪西方经济的新模式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挫折A卷基础过关检查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其最有力的依据是A.颁布《紧急银行法》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C.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D.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叛变了他的阶级”主要指的是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改革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指的是罗斯福新政中颁布了一些有利于无产阶级发展的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n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工人的一些权力,如可以进行劳资谈判,与题意相符,B项正确。《紧急银行法》主要是整顿金融,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压力是罗斯福新政中的救济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C。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只是进行社会保障,与材料不符,排除D。2.面对经济大萧条,改革往往是渡过危机的重要手段,下列组图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措施。下列对这一改革的看法最符合史实是A.经济“滞胀”诱发了改革前的危机B.推行自由放任的政策C.通过国家干预达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D.改革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困境【答案】C【解析】依据图片并结合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改革可知,这指的是罗斯福新政。据所学可知,罗斯福通过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达到了缓解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使美国经济逐步恢复发展。C正确;经济“滞胀”发生在美国70年代,A错误;罗斯福新政一改胡佛的自由放任,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B错误;二战使得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故选C。3.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国家公共工程局负责开发了很多公共住房项目。如1936年7月开工建设的哈莱姆河住宅区计划和1936年9月8日开工的威廉斯堡住宅区计划等。国家公共工程局开发这些公共住房项目的目的是A.调整企业关系,防止盲目竞争B.调整劳资关系,保障工人权利C.增加工人就业,复苏建筑行业D.推行以工代赈,增加社会救济【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国家公共工程局开发很多公共住房项目的目的是,借此增加工人就业,复苏建筑行业,C项正确;调整“企业关系”与政府推行公共住房项目无关,A项错误;公共住房项目的推行,不是为了调整“劳资关系”,B项错误;国家公共工程\n局开发“公共住房”项目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以工代赈”,D项错误。4.1946年5月,法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大规模国有化的法令,对煤炭、电力和运输等基础工业实行国有。到了1946年底,国家占股份50%以上的公司达130家,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这表明法国A.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B.维护了公有制主体地位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C【解析】据材料“1946年……法国政……大规模国有化的法令……政府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欧普遍实行,这反映了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C选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体制,故A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国家以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为目的,故B选项错误;法国也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D选项错误。故选C。5.1945年,参加美苏英三国首脑会议的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为了进行国内竞选而中途回国,等大选结束三国会议复会时,回到会议桌旁的却是工党新首相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党向英国人民承诺在战后要建设“福利社会”(如建立失业保障制度全面免费医疗制度等)而赢得大选。关于英国“福利社会”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可以避免经济危机发生C.保守党反对建立福利社会D.能够消灭社会贫富差距【答案】A【解析】“福利社会”是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这些政策目标的总和。所以正确答案为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不可能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保守党反对建立福利社会,C错误。福利社会并不能消灭社会贫富差距,D错误。6.“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应该是\nA.实行美元贬值与调整农业政策B.实行美元贬值与兴办公共工程C.调整农业政策与兴办公共工程D.调整农业政策与调整劳资关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针对农产品的生产过剩,1933年美国国会《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缩小现有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补贴农民的经济损失。并实现美元贬值,刺激和扩大农产品出口。故选A。考点:罗斯福新政点评:美国罗斯福实施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但是罗斯福新政不仅挽救了美国经济,而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范例。7.二战之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体现在经济生活中是()A.出现了“混合经济”B.经营者革命C.人民资本主义D.福利国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效仿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滞涨”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弱化对经济发展的全面干预,采用“混合经济”的形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既有市场调节,又保持政府干预。故A项正确。B项,经营者革命是指企业的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由专门的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等人才进行经营,如此提高了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这只是经营管理领域的变化,不能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生活中的发展,排除。C项,人民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模式的一种调整,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企业的决策权依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的手中。这也只是经营模式的变化,不能完全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生活中的发展,排除。D项,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这是西方国家对公共政策的调整,不能完全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生活中的发展,排除。\n8.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这一经济形势促使这些国家A.增加公共福利开支B.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C.大力发展知识经济D.强化运用凯恩斯主义【答案】B【解析】相比于1968年至1972年期间经济发展情况,1973年至197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明显放缓,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说明这一时期处于“滞胀”时期,在此背景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解决危机,B正确;A属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利于解决危机,排除;知识经济出现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排除C;凯恩斯主义强调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不利于解决危机,排除D。9.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①时段现象成因分析正确的是A.美国经济处于黄金发展期B.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C.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强化D.政府公共开支的减少【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力拓展了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第\n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延续和发展了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使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C项正确。A项,为①时段现象的阶段性特征,并非原因,排除。B项,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黄金时期”的表现,而不是背后的成因,排除。D项,政府公共开支的减少不符合战后延续和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措施,排除。10.《美国自由的故事》中这样写道:“对自由的倾心和执着构成了美利坚民族主义的精髓。罗斯福将他自己的自由定义——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下列措施中,最能让“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的是A.恢复银行信用B.推行社会福利C.规范生产经营D.调整农业政策【答案】B【解析】恢复银行信用属于银行金融领域,不符合“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故A错误;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制度,这使普通人的社会保障加强,故“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故B正确;规范生产经营属于企业生产领域,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调整农业政策只属于农业领域,故D错误。故选B。11.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导致这样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B.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C.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D.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答案】C【解析】“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说明第一产业比重在下降,“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说明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在下降,而“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说明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大增加,导致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一、二产业,故选C而排除B;A属于C的原因,所以不符合“直接原因”这一要求,故排除A;D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的史实,而题干是1970-1979年,故D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审清题意,题目要求选择“直接原因”。所谓直接原因,一般也是导火线,是指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n12.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对此话的准确理解应是A.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破产B.福利政策加重了财政负担C.福利政策阻碍社会进步D.高福利危及资本主义制度【答案】B【解析】福利国家制度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故答案为B项。西方国家的福利政策仍然坚持,排除A项;福利国家制度的主要弊端不是阻碍社会进步,而是国家财政负担太大,排除C项;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并非已危及资本主义制度,D项说法夸张,排除。13.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相的英国政府通过整体出售、拆分售股给公司员工和上市三种形式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在撒切尔夫人离职时,工业中的国有部分已减少了60%。这一举措A.激发了市场经济活力B.受到凯恩斯主义影响C.降低了国家财政收入D.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答案】A【解析】材料中英国政府将国有资产出卖给私人投资者,这是将国有资产转为私资产的举措,这有利于促进私人资本的活跃,从面激发了市场经济活力,故A项正确;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面材料中的措施是减少干预,其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影响的结果.排除B项;将国有资产出卖给私人,这不仅减轻了政府的经济负担,也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第三产业兴起,排除D项。14.下列是胡佛任职美国总统期间的部分做法。这些做法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可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C.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使美国迅速摆脱经济危机\n【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胡佛任职美国总统期间的部分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佛总统在职期间,美国政府扶持私人企业、建立复兴金融公司、实行公共工程、提高关税、保护国内市场和促使劳资达成相关协议等,均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B项符合题意;胡佛总统期间并没有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没有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美国也并没能在此期间摆脱经济危机,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5.(1922年)列宁:“……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与材料精神相符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工业现代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材料反映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因此选B。ACD项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16.1962年,苏联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文章,主张利用经济手段刺激生产发展。当时与其主张相符合的措施是A.政府强化了部门管理体制B.企业可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C.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地方强化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度【答案】B【解析】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这是指赫鲁晓夫的改革,而强化部门管理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工业方面改革的内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所以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是减少只领先指标,代之以指导性的指标,故C项错误;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是斯大林模式的措施,不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1962年”。\n17.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该认识体现了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市场经济是苏联经济的核心D.计划体制之下的市场经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主张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选项符合题意。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属于苏联经济的特征,A选项排除。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的核心,C选项排除。斯大林模式之下排斥市场经济,D选项排除。18.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得出上述结论的最重要依据是该政策A.坚持无产阶级的政治要求B.接受市场和商品经济关系C.实行配给制和余粮收集制D.追求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经济关系发展生产,体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而不是无产阶级的政治要求,故A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配给制和余粮收集制,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的问题,故D排除。19.据统计,农业集体化政策推行后,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苏联农村中的牲畜,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经营方式落后、缺乏后劲B.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nC.敌人破坏及自然灾害严重D.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为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要,斯大林又实行了农业集体化,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这不仅超越了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出现题干中所描述的情况。分析选项,D项符合题意。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20.1927年,苏联的社会主义成分在工业中所占比重为86%,在批发商业中占95%,在零售商业中占65%。到1934年,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在国民收入中占99.1%,在工业总产值中占99.8%,在农业总产值中占98.5%,在零售商品中占100%。这些变化表明,苏联A.新经济政策取得显著成效B.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C.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D.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实现【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成分即公有制成分在工业、农业所占比例大幅增加,表明苏联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B正确;新经济政策减少了国家的干预,与题意不符,A错误;该变化使得苏联原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没有改变,C错误;社会主义成分的扩大不等于工业化的实现,D错误。故选B。21.1926年苏联商业人民委员米高扬宣称:“应当说,农民自发势力、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其实质是A.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管理经济B.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C.采用行政命令解决经济问题D.正式建立斯大林模式【答案】C【解析】材料“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体现的是政府对粮食市场的控制,C符合题意;AB均与材料所述不符;D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斯大林模式的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宪法的颁布。\n22.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D【解析】“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并用飞机来进行排队领取面包”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期大林模式过分强调重工业,忽视轻工业,造成苏联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故D正确。23.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经过充分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B.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经济的包围封锁C.苏俄人民强烈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失去了公平性【答案】A【解析】新经济政策是由苏俄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是根本原因,A正确;其它选项也是原因,但这些原因最终还是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的,故排除B、C、D。【名师点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是由苏俄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24.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经济发展情况表(各项指标排名情况)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n工业总产值53221机器制造业42121电力107432煤64343钢55433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A.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完成了全面工业化B.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现代化发展C.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缘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D.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答案】B【解析】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的现代化建设立竿见影,故B项正确;表格中各项指标的排名一直在进步,特别是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和机器制造业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这不足以说明工业化很全面,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故A项错误;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主要原因是自身开展工业化建设,故C项错误;图表中未出现轻工业和农业的信息,无从得出经济结构的失衡的结论,故D项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美国政府统计,1932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3.9亿美元,而1929年为13.34亿美元;1932年,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7.84亿美元,而1929年高达23.41亿美元……1928年,世界贸易总额已达到601亿美元,但到1938年,仅为246亿美元,缩水超过60%。——文亭《80年前的货币战争:<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文史参考>2010年第22期材料二1933年6月,召开了世界货币会议,以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美国在会议中的\n角色至关重要,而罗斯福申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新政也没有能够完全治愈危机……1939年总产量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这与国际贸易状况密切相关……二战以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各国在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壁垒的谈判,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成为战后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促进了战后的经济繁荣。——摘编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939年总产量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世界贸易得以复苏的原因,并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答案】(1)原因:①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②美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刺激出口,提高关税,实行美元贬值,引发各国效仿。③美国不愿承担国际责任,不能使各国协调一致,克服危机;④世界贸易的衰落延缓了美国走出危机的速度。(2)原因:①二战后,西方国家吸取战前经济危机的教训,克服各国各自为政的损人不利己的贸易和金融政策,认识到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积极谋求建立世界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机制。②西方国家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达成了关贸总协定,维持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促进了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启示:开放的贸易政策和稳定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罗斯福申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新政也没有能够完全治愈危机”、“这与国际贸易状况密切相关”等信息和结合经济危机的史实可从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美国的贸易政策、美国不愿承担国际责任、世界贸易的衰落延缓了美国走出危机的速度等方面回答美国“1939年总产量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的原因即可。(2)第一小问,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二“二战以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各国在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壁垒的谈判,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成为战后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促进了战后的经济繁荣”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背景、内容等方面回答原因即可。第二小问,关于启示,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紧扣贸易自由和稳定金融秩序方面思考作答即可。\n【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罗斯福申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新政也没有能够完全治愈危机”、“这与国际贸易状况密切相关”、“二战以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各国在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壁垒的谈判,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成为战后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促进了战后的经济繁荣”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材料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河、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1954-1960年,先后开垦四千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就呈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材料三西方学者把戈尔巴乔夫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三点……其二,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其三……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请回答:(1)材料一中“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指的是什么政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2)材料二中赫鲁晓夫为解决粮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3)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4)根据材料三,指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政策:新经济政策;调整: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n(2)措施: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农业生产及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最终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3)同意。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消极影响: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导致改革失败。(4)原因:经济改革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信息描述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第二小问从新经济政策农业措施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实行大规模的垦荒”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依据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措施从积极和消极视角分析回答。(3)首先说明同意观点;第二小问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积极和消极影响回答。(4)依据材料三“他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决策失误。根本没有跨越体制转换的门槛”归纳回答。46.近代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调整,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重商主义”是西欧15~18世纪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借助国家的力量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工商业阶层希望得到国家的有力保护。在整个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被强烈要求“保护贸易并粉碎阻挡商业扩张的种种中世纪羁绊”。18世纪末,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提出批评。他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是十分危险的,主张一切听其自然,允许资本家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则赞扬重商主义,认为重商主义有“科学真理成分”。他不相信市场机制或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而相信现代资本主义只有在国家这一只看得见的手的帮助之下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经济自由主义,扩大政府职能,主张国家干预。凯恩斯经济学很快取代传统经济学的正统地位,并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从“政府权力与市场关系”的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答案】15~18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形成,西欧许多国家政府开始海外殖民扩张、争夺霸权和海外市场,消除国内封建因素。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国家实力增强。18世纪末期开始,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确立与完善,工业革命的开展,增强\n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工业资本家反对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希望市场能够自由健康发展。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失败。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市场进行全面干预,政府的权力有所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二战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历史上,西方国家政府权力与市场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解析】材料三讲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解读”历史信息可以选取背景、内容、影响三个角度来解释三种经济政策的始末。从“政府权力与市场关系”的视角,即要求回答政府权力和市场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关系。明确了审题的要点即可作答,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如解读重商主义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内容(争夺海外市场和殖民霸权)、影响(国力增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方面作答,另外两个经济政策也可按照该模式进行作答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26 18:55:07 页数:23
价格:¥3 大小:279.1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