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考版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新人教版20230310135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八)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抚州七校联考)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  )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B [材料体现了苏俄在打退国内外武装干涉后,企图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排除C项;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后,苏俄才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2.(2020·肇庆二模)十月革命前,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关系就是资本主义。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他指出,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这说明(  )A.列宁主张发展资本主义B.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改变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矛盾D.苏俄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B [1921年起,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的主张,正是这一政策特点的体现,B项正确;列宁利用市场、货币发展经济不代表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0年就已经结束,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3.(2020·佛山质检)1938年,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B.美国采用了生物转基因的技术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苏联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C [虽然苏联耕地比美国多,投入的劳动力也多,但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对农业实行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和资金,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C项;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美国逐渐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此时还没有出现生物转基因技术,\n排除B项;苏联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4.(2020·洛阳一模)1921年5月,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允许自由交换、买卖农民交纳实物税之后剩余的农产品。”但是自由贸易(包括小工业和手工业)限于“地方流转”;允许产品交换,交换主要由政府组织或由政府监督。这些做法(  )A.打击了小生产者的积极性B.有利于苏俄经济的恢复发展C.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说明新经济政策具有局限性B [题干提及的法令规定,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和恢复自由贸易,这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B项;该法令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有利于刺激小生产者的积极性,排除A、C、D三项。]5.1923年,列宁向党内强调,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带有两面性的文化:它既有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进步性;又有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相连的局限性。这一认识(  )A.与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是相适应的B.深刻揭露资本主义文化的腐朽本质C.促成了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解D.表明俄共(布)放弃意识形态斗争A [材料体现列宁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性,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选A项;列宁对资本主义文化的认识是两面的,排除B项;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存在制度矛盾,排除C项;意识形态斗争一直存在,排除D项。]6.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的美苏贸易公司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到10万人之多。这一时期美国的出口设备有50%卖给了苏联。这表明苏联(  )A.缺乏基本的人才和技术基础B.工业建设依赖西方技术和设备C.利用国际条件积极发展经济D.成为美国技术转让的主要国家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下,美国失业人口激增,出口设备的一半卖给了苏联,这说明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广泛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进行经济建设,故选C项;材料强调苏联利用国际条件积极发展经济,看不出缺乏基本的人才和技术基础,排除A项;从一则材料得不出“依赖”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是出口设备而不是技术转让,排除D项。]7.(2020·韶关一模)联共(布)中央委员M.柳京在1930年发表《告联共(布)全体党员书》,\n揭发了“工业化的冒险主义速度”引起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实际工资降低等情况。这份报告中说,“一五”计划期间,已投资开工建设的1659个项目中,在克服重重困难后仍有613个项目被迫中止了。这主要说明了(  )A.农业集体化受到严重抵制B.深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C.工业化建设所需资金不足D.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C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苏联受外部封锁,农业方面积累的资金有限,被迫中止部分工业项目,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关于工业项目的,与农业集体化无关,排除A项;“工业化的冒险主义速度”说明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国内,而非受来自外部经济危机的影响,排除B项;通货膨胀、工业项目中止并不等同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排除D项。]8.(2020·景德镇二模)1935年9月,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部与美国无线电公司签订技术协议,规定美国无线电公司在研究、试验到制造的整个过程中给予苏联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包括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录音、测量仪器及遥控仪器等设备的生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苏联顺应了国际形势变化调整经济政策B.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向苏联学习经验C.国家利益一致导致美苏的意识形态趋同D.战时同盟关系使美苏经贸合作日益紧密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危机,为了尽快销售剩余产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提供技术帮助,而苏联发展工业化也需要先进的技术,因此苏联顺应形势,调整了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故选A项;美国给予苏联技术帮助,是为了开拓市场,排除B项;美苏意识形态是不同的,排除C项;二战时期,美苏是同盟关系,1935年是二战全面爆发前,排除D项。]9.(2020·吕梁一模)有学者指出,苏联的现代化不可能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经验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该学者意在强调(  )A.苏联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路径不同B.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不得已的选择C.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D.苏联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B [材料“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经验”说明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不得已的选择,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苏联现代化模式选择的必然性,没有体现出建设的成就,\n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出当时苏联面临的外部形势对它的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影响,排除D项。]10.(2020·惠州三模)1952年,斯大林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物质指标:每年生产生铁5000万吨、钢6000万吨、煤5亿吨、石油6000万吨。这(  )A.加剧了经济结构的畸形B.推动了计划体制的确立C.加强了国家干预的力度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A [由材料可知,斯大林对当时苏联工业的发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必然会使国家只能集中有限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也就加剧了苏联经济结构的畸形,故选A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确立,排除B项;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原本就是归政府管制的,排除C项;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是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发展趋势相悖的,排除D项。]11.(2020·徐州期中)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苏联粮食产量统计表,由此可知此时期苏联(  )时间(年)195319541955195619571958产量(万吨)8520856010370125001026013470A.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显著B.粮食产量保持连续增长C.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D.农业落后状况得以扭转C [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正在进行改革,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与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苏联粮食产量”总体增长相符,故选C项;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不符,排除A项;由表格信息可看出,粮食产量在1957年有所下降,并未持续增长,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农业依然落后,排除D项。]12.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2%,下半期降为1.0%,而1981-1984年已经降为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这些现象表明(  )A.斯大林模式弊端初步显现B.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C.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D.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失败C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故选C项;斯大林模式弊端初步显现是在斯大林执政后期,\n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1985年之后,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苏联工业化建设,需要解决巨额资金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工业建设是由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与资本主义国家分散地、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完全不同,建设资金要由国家统一筹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了所谓“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材料二 布哈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需要小生产者提供积累,但不能对小生产者实行剥夺,不能通过使农民经济破产的办法来排挤农民经济,如果听任原始积累的骑士去同小生产打交道,就会损害工农联盟。如果对农民实行剥夺和“吞没”的方针,就会使农业衰败,使农民收入降低,而农民的市场容量,是直接决定轻工业、部分地是决定其他工业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社会主义工业中的积累必须同农民经济中的积累问题相联系。如果农民需求缩减,就会出现销售危机,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减慢,而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业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经济的“函数”,而采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主张,无异于“杀掉会生金蛋母鸡”。——以上材料摘自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主编《苏联兴亡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主张与西方的不同,并分析原因。(13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布哈林反对采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主张的理由。(12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国家统一筹集。……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分散地、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依靠掠夺殖民地”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资本主义国家分散地、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就会损害工农联盟。……就会使农业衰败,使农民收入降低,而农民的市场容量,是直接决定……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社会主义工业中的积累必须同农民经济中的积累问题相联系。……社会主义工业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经济的‘函数’”等信息回答。[答案] (1)不同:资金筹集手段不同,苏联采取行政手段和掠夺小生产者,西方依靠私人积累和掠夺殖民地。原因:苏联工业建设由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理论的不成熟性。西方国家分散地、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资本主义掠夺的本性。(2)理由:损害工农联盟;造成农业衰败,工业品市场狭窄;工业的积累与农民经济的积累相辅相成;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工业资金积累依附农民经济的发展。\n14.(2020·“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经过半年时间的实践,列宁由否定商业到承认商业,最后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做生意。然而,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1923年10月,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批评政治局的政策时指出:“我们没有一个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原则性决议。”党的领导也不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经济发展的策略路线,而只是同反对派斗争中的一张牌。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经常是党内争论的对象,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以“激进”为荣,以“左”为荣。——摘编自沈志华等《苏联历史专题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根据“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确立论题,根据材料“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可知新经济政策的推行面临着阻力;根据材料“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经常是党内争论的对象,党内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可知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存在激进。其次,根据论题,在材料中提取相应信息,如“他的继任者多数对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不理解,把它看作是暂时的退却”“除布哈林等少数人,一个比一个‘左’”等。最后根据提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表述成文。[答案] 示例一:论题: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论述:20世纪20年代初,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联)经济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基本上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久,苏联领导人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倒退,苏联应该向资本主义发动进攻。这种固守传统社会主义的观念,忽视了苏联的国情。1925年,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强调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提出了较高的经济建设指标。为了解决工业资金建设问题,提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农业健康发展。此后,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把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这也忽视了苏联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总之,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取消新经济政策,强调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大规模发展集体农庄等,都鲜明地说明了苏联经济建设日益激进。示例二:论题: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论述: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n政策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共(布)十大决定推行新经济政策,准备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利用市场和货币等策略不为部分俄共(布)领导人接受。在实施过程中,列宁没有对新经济政策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种阻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列宁逝世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后退和妥协的声音进一步增强。加之,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出现了一定的贫富分化问题,以致部分农民也反对这一政策。苏维埃党内的政治斗争也增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阻力,同时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苏联迫切希望改变落后农业国家的现状,以求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这要求苏联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尽早结束新经济政策,开展国家工业化。总之,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建设中,新经济政策面临理论上、政治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阻力,使得苏联较早的结束了新经济政策。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8-25 18:06:09 页数:7
价格:¥3 大小:99.50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