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届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分类训练:审美情趣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材料作文:审美情趣类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材料二: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材料三:《后浪》中提到:科技繁荣,文化繁荣,城市繁荣,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你们可以尽情地享用。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的文化审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的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以学生代表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美教给人识别恶,并与之进行斗争。我想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美好的人生离不开美好事物的熏陶,那些美好的人或物,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艺术的,又给你怎样的触动和引领?请根据你对材料的思考与感悟,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写一篇叙事类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拟文题,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周买一次花。——《松浦弥太郎的100个人生信条》买一个花瓶,一个星期买一次花插在里面。——《冯唐建议的30件事》1942年5月,当德军进驻巴黎时,卖花姑娘洛希亚将店里所有的玫瑰花和她从别人店里买来的玫瑰花一起打包,送给左邻右舍。第二天早晨,驻扎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鲜花,面带笑容。法新社记者以“玫瑰花的早晨”为题报道此事,给了远在伦敦的戴高乐将军和战士们极大的鼓舞。十年后,戴高乐还专门找到了洛希亚,并且将她称为“巴黎的玫瑰”。——熊培云《国家与玫瑰》阅读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教育所面对的,首先是人类的精神世界。“精神”不等于知识,教育也不等于智育。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三个领域:知识、意志与情感。毛泽东认为,正是由于人的“精神活动”由理智、意志和情感几个方面构成,因此,教育所追求的应该是这几个方面的统一,而不是对立和割裂。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陈慧,余姚知名的菜场女作家,上午她是菜市场里卖杂货的流动小贩,下午她是端坐在电脑桌前写作的陈慧,坚持写作十余年,摆摊之余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她说,“生活给了我这样一个蛋壳,我跑不出蛋壳外面了,所以我只能在里面把蛋黄蛋清做的稍微比别人美味一点。”材料二:“每天,我们重复的是起床、漱洗、上学或者上班、吃饭、睡觉。这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是,我们可以在这些机械的单调里体味不同。”——林清玄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②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③真正美丽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德)席勒④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风景极美的大路,路边有一块标志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中外有很多关于美的言论,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两句为基础,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雪莲新蕾》的“大家谈美”栏目投稿。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鲁迅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对美育有深刻的论述:“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趣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指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动力薄弱。感情动力需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这就有待于陶养。而陶养的工具,就是美的对象。多接触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感情,美的思想,人自然就受到熏陶,渐入于美境了。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某品牌产品宣传海报中,模特的“眯眯眼”引起了网友的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在丑化中国人,“眯眯眼”作为一种辱华标志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也有人认为眼睛小就是“眯眯眼”,只要使用小眼睛模特一律就是辱华,有些太过敏感,后《人民日报》撰文评论:“要充分尊重受众,也要涵养强大审美自信!”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夏荷秋槐是风景,山长水阔是风景……风景是大自然的恩赐;览阅万卷诗书是风景,洞察人间百态是风景……风景是生活的馈赠;和声细语的气度是风景,三省吾身的追求是风景……风景是心灵的画卷。慢慢走,用心赏,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以记叙或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宋代画家马远被世人称为“马一角”,他在绘画构图上运用“金边银角”法,在边、角上充分展开笔墨,大胆裁去常规画法中中央占据的内容,使画面中间透亮,视野开阔,给观众以更大的想象空间。他的这种以“不全”而求其“全”的创作思维,让人耳目一新。马远的绘画创作思维在艺术和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析1.范文:拯救我们的审美,打造诗意人生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美是什么?可能一千个读者心中想起的是一千个不同的事物。的确,美的定义因人而异,千变万化。然而,有些人的审美却实在让人不敢苟同。男生妆容之精致赛过女生,而女生则有一系列“标准”,什么“锥子脸”“漫画腰”“直角肩”“精灵耳”……我不仅要问,我们的审美怎么了?该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审美?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诚如此言。现在就有一种“隐形穷人”,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有一次,蒋勋和一名500强公司的大老板去希腊看阿波罗神殿。终于到了目的地,大老板却一脸吃惊:“我们走了这么久的山路,难道就是来看这几根柱子的?”大老板觉得“走了几小时山路,太不划算了。”因为没有审美的加持,某些人的生活暴露出了最无趣庸俗的一面,越来越讲求实用性、经济性的背后,精神世界却一片空洞。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一个不懂审美的人,即便他才华横溢、富可敌国,却很难获得精神富足、有幸福感的人生。他们容易缺乏对美的感知和热爱,他们对生活没有品质的追求,他们的内心世界会空虚、荒芜、乏味无趣,生活对他们只是简单的“活着”而已。这些都是金钱和才华都无法弥补的人生缺陷。而具有审美力的人是快乐的。在他们眼里,斑驳的墙壁、青涩的苹果、振翼的鸣虫、简单的豆浆油条、孩子的涂鸦、爸妈的家常菜、爱人的汗手……也都有美的存在!于是,生活不再是苟且或重荷,而是一种令人羡慕的体验。审美力是一个人认知能力和层次的体现。不论外在环境多恶劣、人生起落多悲欢,只要心中有信仰,总能随处、随时发现美。比如刚刚过去的奥运会,就是邂逅力与美的舞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举”夺冠的李雯雯可爱烂漫,看到了一“投”决胜的巩立姣霸气坚韧,看到了篮球场上的杨舒予英姿飒爽,看到了百米赛道上的苏炳添意气风发……镜头下的运动员们,没有摆拍的表情,没有硬拗的造型,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阳光自信的健美。审美力取决于涵养、心境,也会折射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畸形审美是一种单向度的认知,是一种逐利的娱乐化表达,更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构。现代社会提供了更多元的生活方式,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理应进一步拓宽审美的标准——腹有诗书是美,顽强拼搏是美,阳光健朗是美……总之,美不该由他人定义,也不能流于肤浅,勇敢做自己,阳光向上,自信健康,这就是“后浪”最美的样子。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身为新一代冲浪后代,在网络裹挟之下,时刻保持一份审美的理性对我们很有必要。蔡元培先生曾经这样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就让我们携一缕理性之光,锤炼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提升我们的审美力,去打造一个美丽的诗意人生吧!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一中,之所以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材料二中,吴冠中先生的话引出了当代社会中人们仍然缺少审美能力这一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一些人眼中,美是“无用”的,可有可无。而实际上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有着实实在在的“大用”。材料三则借助《后浪》,指出当代青年应着力提高自身文化审美,促进国家和社会审美文化发展的时代任务。由此,材料的核心立意呼之欲出:审美之美育。考生写作时可围绕“审美”这一话题逐层深入,首先应当指出审美对于一个人的灵魂、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传承之重要性。并由此指出:但是在当代社会,虽然我们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发展,民众“审美”之能力却还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基于此,提倡美育迫在眉睫。行文最后还可以结合材料三内容,思考我们这些“后浪”自己应当具备怎样的审美能力,又能为社会、为国家、为时代的审美塑造和审美传播发挥怎样的作用。立意:1.审美力,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2.培育审美能力,提升审美境界。3.用理性对待“美”。2.例文:“美”就在我身边美,是人生的一种追求,然而,我往往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在追求美的时候,并不知道真正的美在哪里,对早该注意的美倒是熟视无睹。我从小对画画兴趣很大,美术成绩一直不错。上中学后,也一直没有放弃上美术培训班,想要让自己在画画上更上一层楼。在班上,我更是把每一幅画画得尽善尽美,但老师似乎总不满意,给的分也总是5分。又到美术课了。今天要画的是一只普通的花瓶,没有插花,而且似乎很旧。老师也只说了一句:“今天画这只花瓶,只画你看到的,看谁画得……”我拿着铅笔,端详着这只旧花瓶,心里直嘀咕:“怎么用只旧的,还不插花……老师也真是的,就不会换只新的,让我们好画得美点儿?”我不禁皱了一下眉头,向周围的同学看去,他们也是一脸难相,并不比我好多少。我又抬起头,更仔细地观察着。呀!我突然一惊,花瓶瓶口居然有一个不算太小的豁口,而且裂纹一直曲折延伸到中间的瓶肚处!我更犯难了。平常画的都是很新很美的东西,作品的效果也好,可这豁口、裂纹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这该如何下笔呢?这时,老师走到我的身边,我抬头望着她。她仿佛看出了我的疑惑,拍了拍我的肩膀说:“看到什么,画什么。”她向我深深地点了点头,就走开了。我心里一动,迅速拿起笔画了起来。下课了,我站起来,收我们组的图画本(我是组长),他们一个个都画很得漂亮。“成绩出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都跑到讲桌前,翻找着自己的作品。“听说只有一个5分,不知是谁。”我听着大家的议论,突然发现自己的签名。这时,美术老师走进了教室,同学们陆续回到了座位。“把你画的向大家展示一下!”老师对我说。我拿着作品走上讲台,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只很旧的没有插花的花瓶,瓶口有一个豁口,一条裂纹曲折延伸到瓶肚……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啊,一只没有插花的旧花瓶,表面上不太美,但它是真实的,真实地记录了曾经带给人们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哦!原来,美,就是真实……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先引用名人名言,阐释前人对“美”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第一句话意思是“美”能让人区分善恶,教给人与恶作斗争的勇气。第二句话具体阐释了“美”的作用,对我们的精神、心灵、情感的正面引领作用,表明“美”具有巨大的价值。第三句话是说“美”可以让人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进步,从而向“美”靠近,能够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美”的人。任务要求部分提示我们从现实或艺术中选择一个美好的人或物,阐述他(她、它)对你的触动和引领。要求根据“对材料的思考与感悟”“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写文章。也就是要围绕对“美”的认识,阐述“美”对自己的熏陶、影响和引导,或者自己对“美”的感悟。写作时可以首先确定一个“美”的人或物,如写抗美援朝战士们,通过观看《长津湖》,感受到战士们对国家的爱,保护祖国和百姓安宁的自我牺牲精神,受到美的熏陶;接着写以战士们为镜子反观自己,发现自己所谓的“爱国”太过狭隘,真到了需要牺牲自己利益的时候,未必能做到像战士们一样义无反顾;然后写以战士为关照,不断反思和完善自我,逐渐向“美”靠拢。也可以抓住生活中的某个细节,叙写自己之前没有感知到美的意义和价值,而在经历某一事件后,终于感知到美的意义和价值,并领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立意:1.让美关照心灵。2.以美为镜,向美靠拢。3.美是向善的力量。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前两则关于“一周买一次花”的论断,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其实,人之所以能从猿猴进化为人类,劳动和社会性是最根本原因,却又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正是因为体现精神需求的诗意想象,人才得以超越动物的本能,人的意识与灵性才得以诞生。此外,如今人生在世,衣食住行是生活所需,但人若只为了这些基本需求而生存、生活,也就未免太无趣了些。而理想、艺术、情趣等精神上的爱好,可以让人的生活质量更高。甚至,精神追求还可以让人克服现实条件的不足,突破现实生活的局限,于个人,可以产生跨越困难、迎接未来的勇气。就如百合花于三毛而言,是给予她精神滋养的来源。其实,正如叶嘉莹所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不仅仅是一束花,一颗星星、一首诗,只要寄寓了人们的精神思考,就体现了人的精神追求。于国家而言,“玫瑰”这一实体也可以转换成国人的精神意志和一个国家的精神指导。就比如第三则材料《国家与玫瑰》中所说,即使枪炮压倒了玫瑰,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人们可以选择站在玫瑰一边。你可以剥夺我的自由,却不能剥夺我对自由的不死梦想。你可以摧毁我的美好生活,却不能摧毁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故此,写作时,重点就应当围绕精神生活这一话题,论述人应该对美好生活保持向往,对精神高度有所追求。这一精神应体现在,当人身处逆境时,不能妥协放弃,而是依然要保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对此也结合材料分别从个人和国家角度指出其意义和作用,如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激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民族荣誉感等。而身处如今的和平年代时,我们也不能蝇营狗苟于追名逐利的日常生活,而是应该在这其中,依然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立意:1.深陷泥淖,我仍愿仰望星空。2.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心中的爱和远方的梦。3.只要国人心不死,一个国家就有希望。4.例文:智美双馨,德有芳泽“教育的本质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雅思贝尔斯如是说。然而,前些年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现今内卷现象又尤为突出。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教育的变味,反映了美育的失重。我认为,只有兼行德育、智育与美育,才能实现教育的真义。教育,是在智的天地上探索未知。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人们对智的评判越来越驱向“高等化”,对智的追求也越来越成为“平民化”。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欲望愈发膨胀,学生们的压力感、无力感便愈发沉重。在没有“美”的熏陶没有“德”的陪伴的情况下,智的单飞变成了一场“教育内卷的荒唐闹剧”。在此之中,我们没有等候到“新绿百千重”,反倒付出了“老红一万点”。这无疑是对“智”的单飞之旅的紧急叫停。教育,也是在美的海洋里遨游四方。何为学习?是单纯地增长科学知识吗?绝对不然。学习,能使我们领悟敦煌之美,能使我们赞叹珠峰之峻,能使我们欢呼长城之坚。当我们耳闭目寒时,无论有多少绚丽多彩的景色,无论有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无论有多么广阔无垠的天空,对我们而言,都只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我们眼目能够触及更高更广的世界,能够感叹:斜坡上的杂花野草,也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教育需使人学得“美美与共”和“美人之美”的慧眼,而这些显然不是“智学”的功劳,这些无疑肯定了教育与“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育,更是在用智作肥,以美为光的德壤上撒下种子。“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求学决心塑造了一名开国英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报国情怀成就了一名历史英雄。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起步于受教,发展于求美,壮大于有德。从来没有一个人,单单依靠智慧的翅膀飞到人心的最高的天空。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有适当的行为。仔细推敲,你便会醍醐灌顶:“适当的行为”,既是对智慧的追求,也是对美好的探索,更是对德育的生动诠释。当下的教育,淡化了美与德,将智奉上了高位。这是令人叹息的。教育从不应是“智商”的单方面培训,这是因为,成就一个人的,永远是“德、智、美”的共同成就。再者,“德、智、美”共生的殿堂,是“智先生”凭借一己之力所不能抵达的。唯有多方面的助力才能促其高就。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涉及三个互为关联的概念:知识、意志和情感。这三个概念,实则直指智育、德育和美育。那么,如何把握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材料援引毛主席的观点做了阐释:教育所追求的应该是这几个方面的统一,而不是对立和割裂。写作的立意可做多维发散,而不限于以下三类。一、论述知识、意志和情感(智育、德育和美育)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考场写作而论,这个角度是相对稳健的选择。三者之间的关系,材料中除了毛主席所论外,还有这么一句:“精神”不等于知识,教育也不等于智育。这一句,包括毛主席的论断,都针对了这么一种现实:割裂知识与意志、情感的联系,强化智育而弱化德育、美育。二、知识、意志和情感(智育、德育和美育)三者择其一二立论无论选取知识、意志还是情感其中一个或是两个立论,都是值得尝试的写作视角。不过,这里有个前提,即要在三者互为联系的语境下论证,论述其一不能完全抛开与其他两者的辩证关系。譬如,选取知识(智育)立论,却不涉及意志和情感(德育和美育),变成纯粹的“知识(智育)”话题作文,这就免不了有偏题、甚至离题的嫌疑了。三、论人的全面发展材料开宗明义:教育所面对的,首先是人类的精神世界。教育所追求的,是全面立人,是人的全面发展,知识、意志和情感(智育、德育和美育)构成精神世界三大支点。以此立意,更有高屋建瓴之感。立意:1.以德育魂,以智增知,以美养心。2.智育成就德育的智慧与理性,美育成就德育的超脱与诗。3.智慧与超脱才能成就完美的德性人生。4.德育的适当在于把握智慧与审美的平衡。5.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中,写作对菜场作家陈慧来说,就是日常生活中特别平常的一件事情,跟她的摆摊是相融的。一边是柴米油盐,我们普通人必须面对的生存问题,所以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陈慧并没有陷于日常生活中,而是把写作作为灵魂和理想寄托,用写作来平衡她的心态,把它作为一个跟生活对抗的方式。材料二中,重点在于对“重复的生活”的理解,以及“我们可以在这些机械的单调里体味不同”这一句话的理解。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重复生活,而是我们大都只看到了相似一样的方面,对于时时处处存在的差异比较忽视罢了。如一日三餐是重复的,但是吃的形式、品种可以变动;作息是重复的,但是作了什么、怎么息的可以变动;仪式是重复的,但是文化在重复中不断创新。所以,若是能看到重复生活中的变化,而不是完全躺平,也就能体会到生活中新奇的美好。写作时,最好不要仅仅围绕材料二去讨论重复生活中的变化与美好,而是要借助材料二去解读材料一。陈慧能驾驭好外部这个重复的“大世界”,也能突破重复,找寻美好,发展好自己的“小世界”,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和智慧。多少人为了苟活于“大世界”,去蹉跎青春甚至穷极一生的光阴去论证他人的命题,去走他人轻率定调的所谓赛道,从而荒芜了自己的“小世界”。上午,陈慧老老实实建设自己的“大世界”,这是职业,是谋生,也是生活之常态,普通而又普通。下午,“她是端坐在电脑桌前写作的陈慧”,还是陈慧,只不过一体两面,这是第二职业,副业,伴随着爱好的“职业”,不止于谋生,一个“之余”告诉我们,人配拥有理想世界,也一定能经营好它,成为自成体系的独立的主观世界,进而优化,反哺“大世界”,而不让一地鸡毛的“大世界”反噬自己的小世界。立意:1.不能在重复中失去创造希望。2.在重复中积极寻求改变,找到梦想突破点。3.拒绝内心重复,找到生活向往。6.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出自费孝通先生在其80寿辰聚会上,对民族文化问题而提出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是指各自懂得美化自己的美德,欣赏自己的美,对此可以理解为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挥自身优势;每个人都应该自爱,每个人都可以从欣赏自我中获取自信。“美美与共”,是指将欣赏自我和欣赏他人结合起来,这里体现了个体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融合,求同存异,以及文化、精神相互欣赏、融合,和对共建和谐社会的愿景。材料二中,作者之所以认为“美”不亚于思想之力量,是因为思想是有主观性因素存在的,一个深刻的思想,历经时光的淘洗,最终可能暗淡无光。而对美的追求,则是亿万年来艺术家科学家追求的不竭源泉与动力。他曾经就说过:“美是文学的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是我们得以升华的动力。”虽然美在每个人的眼中有所不同,但对美的追求是大家共有的。对材料三,需要结合席勒本人对于美育的主张来理解。1793年,席勒就指出,近代大工业社会造成了矛盾和人性的分裂。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使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使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分裂。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分裂的。因此,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这种分裂。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一个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受客观规律闲置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克服人性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的分裂,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他的这一主张,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材料四出自朱光潜先生《谈美》的最后一章,这是朱先生在谈到“人生的艺术化”这一命题的时候所说的一个小故事。关键词是“慢慢走,欣赏啊!”:人生道路上要懂得欣赏、享受生活。朱光潜先生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不要只是急匆匆的赶路,要懂得欣赏身边的风景。尤其当下,我们总是为自己制定一个奋斗目标,然后径直朝着目标奔去,无暇也无心欣赏路边的风景。其实人生不仅仅需要“赶路”,有时也需要慢下来欣赏周边的风景,懂得欣赏美好的人、事、物……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而就其美学内涵来说,可以理解为“慢”可以让人归于内心的宁静,“慢”是一种策略,一种艺术,一种享受,一种人生。人要学会懂得“慢”的哲理,思考人生。试题要求围绕上述材料中的任意两则,展现自己对于“美”的思考。若选择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结合美的均衡这一角度,论述个人在“各美其美”的时候,要关注到自身理性和感性、物质和精神等各方面,在自己身上首先做到“美美与共”,然后再去将美推广给世界,让各民族文明都能美美与共。若选择材料三和材料四,则可结合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心中普遍较为浮躁的现象,指出我们应当适当慢下飞速前进的脚步,多欣赏身边美景,所注意培养自己的精神之美,而不是只追求物质。当然,不管选择哪两句,只要能抓住材料精髓,言之有理即可。立意:1.浮躁之世,更应慢下来,追求自然与理想之美。2.让自己和世界都能“美美与共”。3.保持自己的“各美其美”,共同追求思想精神之美。7.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提供了两个名人关于美育的言论。鲁迅强调美育能够美化人的性情,崇高人的好尚,使人渐入于高尚无私之境。蔡元培指出欲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需要强大的感情动力,而强大的感情动力的产生,需要借助于美的对象的熏陶,这其实是指出了美育的具体方法,就是多以美的对象对人进行陶冶。鲁迅的话,谈的是美育的目的;蔡元培的话,谈的是美育的方法。总之,考生应围绕“美育”来构思写作。建议考生写成议论文。开头可以概述材料,引出观点:深耕美育沃土,擎举民族大任。第一部分可以写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探讨成功的美育可以美化人的性情,让人变得崇高,达到人生无私之境;第二部分可以写美育对于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结合蔡元培的观点论述如何进行正确的美育,多接触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感情,美的思想,最后到达美境。立意:1.实施美育,使人远离肤浅,走向崇高。2.滋养高尚之感情,培育高尚之行为。3.多接触美的事物有助于养成美的精神。8.例文:享盛世之安,展时代之美三只松鼠因“眯眯眼事件”发文道歉,据称不少网友评论却非常的委屈,难道小眼睛厚嘴唇的长相就是辱华了吗?其实这些网友大可不必委屈,小眼睛也是美,每个人可以各美其美,但是“眯眯眼”却是可恶,它和“东亚病夫”的称呼一样,是对中国人的羞辱表述,两个概念只要不故意搞混,哪里还有什么委屈呢?上海消保委发文称,消费圈的审美也要与时俱进。诚哉斯言,革命先烈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中国终于屹立在了世界东方,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富起来的中国人自然想吃出健康“美”味,作为立足本土的食品品牌企业,莫忘了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仅要让人民享盛世的口福,还要让人民能感受到自信自强的精神美味。享盛世之安,展时代之美。古往今来,时代不同,人们对审美的诉求也是姹紫嫣红,各擅一时,鉴古知今,审美却始终与时俱进。社会混乱,动荡不止,南朝士子以“魏晋风骨”为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大唐文人更偏好于健康丰满的“环肥”之美。环肥燕瘦虽各美其美,与时俱进但美不容“丑”,沉睡百年,东方睡狮一声吼,世界也要抖三抖,土地还是这片土地,中国却不再是昔日之中国。杜班加纳的辱华,是它低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豪感,最终只能在中国关门凉凉;HM抵制新疆棉,“别指望又吃中国饭,还砸中国锅”获最高点赞,最终只能灰溜溜离开中国。当然这样的事例最近是越来越少,因为整个世界都已经感受到中国人的自信和自强,作为本土的领军品牌,作为我们自己的民族企业,千万不要再犯事后道歉的不应之错误,“社会在发展,消费在迭代,商家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契合消费者新的审美需求,和消费者建立文化与情感的共鸣。”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这次事件再次证明:自尊者,人亦尊之,尊人者,人恒尊之。我们享盛世之安,自应该护国家之安。应时者,时亦兴之,悖时者,时自弃之。人皆展时代之美,民族复兴,就在眼前。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是某品牌产品宣传海报模特的“眯眯眼”引网友的争议的事件。关于这个事件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眯眯眼”作为一种辱华标志,而有人认为这样太敏感。《人民日报》撰文评论:“要充分尊重受众,也要涵养强大审美自信!”这是一个具有思辨性的话题,对于这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你可以认为这样的海报不能被我们接受,无论从审美还是从政治方面,都是不符合我们要求的,尤其是“眯眯眼”作为一种辱华标志更不能让人接受,可以从民族尊严、审美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角度进行分析。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样有些敏感,不必过分纠结。从产品本身来说,充分尊重受众,才能赢得市场。不管这家企业是否存在丑化国人的主观故意,这样的事本身反映的问题却很真实。必须周全考虑主流文化、大众审美和受众心态,没有这样的受众意识很容易“翻车”。因此,更多注重文化内涵和产品质量,才能更好赢得市场,也赢得认同与尊重。从审美角度来看,培养健康审美趣叶,涵养强大审美自信。正如人有高矮胖瘦,人的长相也各有特点,“眯眯眼”本就是客观存在的样貎特征。不过,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风尚,这是一种大众审美或者说社会审美,前提是不能让西方塑造我们的审美。从传播角度来看,坚持效果导向,也避免“扣帽子”。在艺术创作中故意丑化中国人,甚至以比“眯眯眼”手势表达歧视,这样的西方偏见,我们不接受,也会有力反驳。可以不同意类似的审美,可以讨论艺术创作的方向,但没必要上纲上线。审美是客观的,可以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但在社会现实没有变化之前,有必要尊重客观规律和现实。立意:1.充分尊重受众,涵养强大审美自信。2.不仅文化自信,也要文化自觉。3.请投喂健康“美”味。4.擦亮包容的眼睛,打造自信的文明。9.范文:风景在路上总是听大人们说,想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我也一样,明知道是一个奢望,却也偷偷地在心里种下了这颗美丽的种子,希望它能够“发芽”。于是,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到了放假期;终于,盼完了补习;终于,盼来了这场带给我惊喜和收获的旅行。那天,补习完功课回到家,妈妈很神秘地问我:“潘妞,想不想去旅行啊?”“当然想。”我的答案脱口而出,这个问题不需要思索。“那我们明天就出发!”说实话,听到妈妈的话,我真有种被幸福的雨点儿砸到的感觉——美美的,晕晕的。翌日,启程。全家人带着自驾游首秀的兴奋,欢歌笑语,一路向南,我的许久企盼也在车轮的转动中飞扬。按妈妈的说法,旅行就是要感受一种久违的、恬静的、轻松的慢生活。所以,从哈尔滨到北戴河,一千多公里,别人两天的路程,我们歇歇停停,走了四天三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沿途中,每路过一地妈妈都会带我去了解那里的人文历史,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这一时,我因体验到光影的神奇而雀跃,因听闻清末政府的无能而愤慨;那一刻,我又为热血少帅的传奇人生而倍感惋惜。当然,我们也不会错过沿途的每一道风景。当我伫立于古长城的起点,号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脚下,登时被古长城的巍峨,险峻,雄伟,恢弘之气势所震惊。两道目光紧紧流连着古长城的高耸和绵延,痴迷于那城、那墙、那楼阁之中。我不知它有多高,不知它有多宽,不知它有多长,只知一眼望去,巍巍长城宛如浩浩长江,滚滚向西流去,苍茫在烟雾迷蒙中。当我站在高耸的城楼之上向下俯瞰,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眼前浮现出了宁远之战的惨烈,耳畔飘荡着金锣战鼓的铿锵节奏。五天后的清晨,当我们的汽车稳稳地停在海边的那一秒,我便迫不及待地飞奔向大海,接近它,拥抱它,呼吸它的味道,聆听它的歌声……那些天的日子是轻松惬意的,在某个傍晚,你会看到一个青春阳光的女孩儿,滑稽地学着大人的模样,戴着耳机故作慵懒,闲适地漫步在北戴河的海滩,她的耳边流动的是许巍那首熟悉的旋律——《旅行》。“阵阵晚风吹动着松涛,吹响这风铃声如天籁,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让一切喧嚣走远。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间,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涧,看那晚霞盛开在天边,有一群向西归鸟……是的,那就是我,正在歌与景的交汇中享受着,感悟着这一场旅行。没错,它就像我们的人生,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只有当我们看到梦想中的景色之时,我们才会发现,这不是信手掂来,而是一步步走来的。走吧,朋友!让我们一路同行,因为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前半部分有一段优美的语句,考查考生能不能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富有内涵的思考。“风景是心灵的画卷。慢慢走,用心赏,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是材料中的关键句,这句提示考生本材料所谈的风景不仅是有美的自然风光,更是内心高尚的品质和向上的人生追求。“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是在告诉考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的瞬间,陶冶情操,升华内心。这一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是“风景”,如何从生活中提炼出富有“美意”的瞬间,是本作文的关键,蕴含美景的,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事件。试题要求以记叙或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作,也就是说主要以记叙文或抒情性散文为主。对“风景”进行抒情或记叙时,注意这里的“风景”可以指“美丽的事情”或者“美好的情感”,如“我”在这一路的风景中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看到风景中蕴含的历史人文,或善良的人际关系让“我”看到社会的美景等。立意:1.风景在长城之路上2.风景在高速公路上3.风景在三峡变迁中4.风景这边独好10.例文:留白懂得留白,方能得风雨不惊、宠辱偕忘之圆满。学会留白,方能得无忧无虑、安然自在之成全。——题记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和智慧,于行笔挥墨之间一带而过,留下一片空白,使中国画有了无限的张力,给予我们无穷的想象。南宋画家马远“马一角”之称,他常常在画中留出许多空白,给观赏者想象的余地,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寒江独钓图》,只在画幅中央画一小舟,一渔翁坐于舟之一端举竿垂钓,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整幅画中没有水的痕迹,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留白即为残缺,维纳斯的双臂被毁掉了,造就了一段视觉留白,在世人唏嘘不已的同时,反而成就了不朽的艺术之美,给世人无限遐想。留白即为距离,“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诗之所以脍炙人口,长盛不衰,就在于它的朦胧,在于“佳人”从未曾正面示人,在于它给世代读者的留白,那穿越千年的想象留白,才让我们为这距离产生的美沉醉不已。人生如艺术,亦须留白。留白,是一种成“全”的智慧,一种完满的境界。友情需要留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可称之为朋友的人,有的浓烈似酒,有的醇厚如茶,但真正长久的却是平淡如水,是细水长流。真正的朋友,不是在大街上勾肩搭背,不是在饭桌上侃侃而谈,而是哪怕彼此久未联系,却一直藏在心底,即使相隔再远的距离,再长的时间依旧不会疏离。这才是“不全”之全。友情需要留白,彼此关注着,懂得着,欣赏着,便是长久。给友情留白,给彼此留有空间,才会拥有灵魂深处的惬意和收获。心灵需要留白,人常说,心静自然凉,在这个喧嚣的世界,给自己的心灵留出一片空地,一片净土,一片清凉,在心情烦躁时翻开书本,在文学作品中感受文字之美,在诗词之间感受古人之旷达,在字里行间中给自己的心灵放假,让心灵充实。给心灵留白,把天地之间的美化作精神的清泉,滤净我的浮躁,使心灵充满沉静安然。生活需要留白,紧绷神经,注意力高度集中,没有放松,没有怠慢,这样的生活就像一台机器,麻木地转着。我们不能把人生填得太满,而是需要适当留白。但这并不意味着偷懒和懈怠,也不会使我们落后,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适当歇一歇,借此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反而能让我们见识更多的事物,发现更多的奥秘。人们常说,欲速而不达,只要懂得布局人生,不必那么紧张,不必那么辛苦,我们也会获得成功之圆满。给生活留白,停下忙碌的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人生会更加完美。留白不只是一个词语,还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人生路上,带着一颗留白的心,就这样慢慢前行,亦能遍览人生美景。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写作材料共有两段话组成。第一段话又分为两层。第一层对宋代画家马远“金边银角”画法技巧及其作用进行阐释,即他在绘画上敢于突破常规,重视在边角上下功夫,大胆裁去中央部分的内容。其功效在于“使画面中间透亮,视野开阔,给观众以更大的想象空间”。第二层为总结性话语,他的“金边银角”构思实际上为一种以“不全”而求其“全”的创作思维。擅长于山水画构图的南宋画家马远,不再像北宋画家范宽那样去全景式的表现山水全貌和正面,而是对景物加以概括剪裁,以一斑窥全豹,略去大部分画面而突出其富有特色的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使画境扩大,画外向画里扩展,画里向画外延伸,从而使“金边银角”的构图更具有主体表现性的意境,因而人称“马一角”。所以,形象“不全”,是为了使重点更突出,能更完整、更浓厚地展现画面的意境。材料第二段话实际上可以说是写作的引导语,共有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明确了写作内容,第二句话暗含了写作指令。考生可从四个层面去把握题意。一要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马远“金边银角”画技的具体含义及其作用;二要准确理解以“不全”而求其“全”的含义;在“金边银角”与“不全”而求其“全”中建立一定的关联;三是材料的落脚点(重心)应该为以“不全”而求其“全”;四要将马远的绘画创作思维延伸到处理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考生可以结合文字材料阐述自己对于以“不全”而求其“全”的具体理解,可以是艺术创作领域的,也可以是社会生活领域的,如在学习中适当放弃自己不擅长的,而花更多时间到自己更擅长的收益更高的学习领域,或生活中有舍也有得,牺牲自己成全他人,也是后也能收获“全”等。在这范围内写作,都属于符合题意。在写作时,要扣紧“不全”和其“全”,并准确解读其含义,将理论联系具体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见解。立意:1.舍弃次要,方能凸显重点之全。2.有舍有得,方得全满。3.牺牲自我,亦可得心灵之“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14 12:32:26 页数:17
价格:¥5 大小:56.9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