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教材高考政治一轮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3课把握世界的规律课件(部编必修4)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2
2/112
3/112
4/112
剩余10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单元2022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GAOKAOZONGFUXIYOUHUASHEJI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思想政治\n课标要求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n备考指导1.解读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说明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2.阐释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说明事物发展的途径、事物发展的状态、事物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的动力3.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学会用矛盾分析法认识事物、认识世界4.以“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议题,探究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的错误所在;分享从实际出发,运用“两点论”“重点论”等方法认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成功经验\n内容索引【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n世界是普遍联系的\n必备知识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n2.联系的普遍性(1)原理。联系的普遍性包括三个方面: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外部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内部联系)。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体联系)。(2)方法论要求。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避免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n误区辨析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n3.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表现。①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n(3)方法论要求。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事物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客观联系,我们不能忽视甚至破坏这种固有联系,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二是事物之间本来不存在某种联系,我们就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②反对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这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n拓展深化比较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n4.联系的多样性(1)含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表现。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3)意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n(4)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n拓展深化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关系①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的多样性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②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和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认识事物,要认识事物发生作用的条件;改造事物,要改变事物发生作用的条件。条件是可变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同时,条件的变化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必须遵循客观事物本身变化的规律,并依赖一定的条件。③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全面具体地分析各种条件的性质和作用,是我们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从客观现实条件出发,去做那些具备了一定条件、经过努力可以成功的事情,同时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事物发展。\n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整体与部分是互相区别的。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n(2)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n拓展深化正确理解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间的关系(1)整体功能并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情况:第一种是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第二种是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2)整体的功能是大于还是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关键看部分以什么样的结构形成整体。如果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那么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相反,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状态及结构形成整体时,各个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这时整体功能就会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由此可见,整体功能大于还是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有前提、有条件的。\n2.系统与要素(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n(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n误区辨析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的区别二者是有差别的,不能完全等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强调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不太强调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联性。而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不但兼有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内容,还强调了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即强调要素之间的有序性、层次性,强调要素之间能否优化组合及其对系统产生的影响。\n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1)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n关键能力1.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这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并不是否定联系的客观性,而是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认识和把握联系的客观条件,通过改变联系的具体条件,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化。\n(3)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联系,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凭借主观想象创造联系。人们建立新的联系,必须依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不能随意创造联系、消灭联系。(4)总之,联系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对立起来;同时还要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与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不能等同。\n2.区分联系的三个基本特征\n\n3.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n\n4.全面把握联系的观点(1)根据联系的含义,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也要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2)根据联系的普遍性,我们既要看到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横向联系,也要看到事物前后相继的纵向联系。(3)根据联系的客观性,我们既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又要看到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4)根据联系的多样性,我们要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n(5)根据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既要看到整体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静态联系,也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之间的动态联系;既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6)根据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n素养提升[典例剖析](2020·全国Ⅰ卷)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是城市转型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城市巧妙利用闲置的厂房和设备,精心打造文创产业园、时尚设计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厂房变成博物馆,仓库改成音乐厅,厂区转为影视基地……工业遗产的“华丽转身”表明()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意识无关②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是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事物的前提③事物发展的关键在于把事物的内部联系转变为外部联系④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调整事物之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n命题立意本题以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为情境,通过剖析工业遗产的“华丽转身”的做法,调动联系的多样性、普遍性、客观性等必备知识,综合考查分析与综合、反思与评价等关键能力,检验考生的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n解析:联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的意识无关,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不能说所有的联系都与人的意识无关,①排除。许多城市巧妙利用闲置的厂房和设备,精心打造文创产业园、时尚设计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体现了对工业遗产的合理利用,表明了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事物,也说明了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调整事物之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④正确。发展最终都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关键,③错误。故选C项。答案:C\n[真题实践]1.(2020·江苏卷)有些同学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有研究表明,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越不熟悉音乐歌词的语言,音乐对学习的影响越小;当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越熟悉音乐歌词的语言,音乐对学习的影响越小。这启示我们()A.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B.局部的变化制约整体功能C.事物的量变必然促成质变D.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D\n有些同学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这是人为事物的联系,没有体现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项不符合题意。本题强调联系的多样性,没有体现局部的变化制约整体功能,B项不符合题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促成质变,C项错误。“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越不熟悉音乐歌词的语言,音乐对学习的影响越小;当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越熟悉音乐歌词的语言,音乐对学习的影响越小”,这说明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启示我们要注意分析事物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D项符合题意。\n2.(2019·全国Ⅰ卷)在科技创新中,时常存在“管理孤岛”“资源孤岛”“信息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信息、人才等流动不畅,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低下。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就要()①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发挥其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②克服封闭观念,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④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D\n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③入选。“孤岛现象”就是部分之间存在障碍,无法顺利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应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④入选。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应该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关键部分,且本题强调整体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①排除。题中强调诸多孤岛,是强调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缺乏密切联系,而不是强调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②排除。故选D项。\n3.(2019·全国Ⅱ卷)科学家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小蛋白,这种小蛋白可自我组装成螺旋状的蛋白长丝。该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丝,进而研制出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材料,如超过蜘蛛丝强度的人造纤维等。这表明()①人类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高级、更复杂④人为事物的联系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人化”的特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n科学家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小蛋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丝,进而研制出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材料,这表明人类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通过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①②正确;③中“更高级、更复杂”说法错误,排除;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项。\n4.(2019·全国Ⅲ卷)毛泽东说:“战争历史中有在连战皆捷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至全功尽弃的,有在吃了许多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这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处于非支配地位的部分及其变化不影响整体的功能B.在一些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整体服从和服务于部分C.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D.只要充分发挥部分的作用,就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C\n连战皆捷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至前功尽弃,吃了许多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新局面,这里的败仗和胜仗均属于关键部分,它们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C项正确切题。处于非支配地位的部分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A项说法错误。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B项说法错误。充分发挥部分的作用,但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及其优化趋向,也有可能无法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D项说法错误。故选C项。\n5.(2020·全国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九曲黄河万里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曾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黄河屡治屡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20世纪中叶,黄河治理的千古难题历史性地交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手中。1952年,毛主席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动员和激励了千百万黄河儿女兴修水利、筑坝拦洪、修复生态,开启了破解黄河治理的千古难题之旅。经过几代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进行的全面整治,黄河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黄河儿女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治黄答卷。\n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他深入剖析黄河水少沙多等难题症结,强调黄河治理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治理的战略思想,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了行动指南。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黄河治理战略思想的科学性。\n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抓住关键部分,选择最优方案。黄河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环境修复保护和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黄河治理的战略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关键,推动黄河治理工作整体发展;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水沙治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各项工作,实现整体最优目标。\n世界是永恒发展的\n必备知识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1)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n2.发展的实质(1)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误区辨析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是发展。\n(2)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的事物。(3)判定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判定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n(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第一,从新事物自身看,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二,从旧事物看,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第三,从社会历史领域看,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n误区辨析新产生的事物≠新事物判断一个事物是不是新事物,不能以出现时间的先后、一时力量的强弱、形式上是否新颖为标准。新产生的、一时力量强大的、形式上新颖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n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1)量变与质变的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n(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n拓展深化深刻理解事物的量变和质变(1)注意量变引起质变的不同形式。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上的变更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数量上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时,也能引起质变。如田忌赛马的故事以及金刚石和石墨的比较(碳元素排列结构不同,由此形成金刚石和石墨两种物质)等。内部结构排列次序的变化,引起不同的结果,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表现。\n(2)不是所有的量变和质变都是人们所希望的,其对应的方法论也有差别。当希望事物发生前进、上升的质变,向好的方向发展时—应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当希望保持事物性质稳定,也就是不要发生质变时—应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坚持适度原则当事物是向倒退、不利的方向变化时—应注意防范这种量的积累,防微杜渐\n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n(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从新事物自身看,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第二,从旧事物对新事物的态度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第三,从社会历史领域看,新事物的优越性不是立即展现的,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3)方法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n拓展深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道路、途径的区分\n关键能力1.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n\n2.区分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n3.全面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n\n素养提升[典例剖析](2020·天津卷)火箭呼啸而去、飞船摇曳而归。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空间站时代。空间站和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带动众多科技领域的进步,使航天成果得到广泛应用。由此可见()A.航天技术是引领我国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B.制定正确的战略是航天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C.开启空间站时代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一次质的飞跃D.航天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必然联系\n命题立意本题以空间站和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情境,通过分析航天科技发展的作用,调动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等必备知识,考查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等关键能力,检验考生的科学认知、价值判断等学科核心素养。解析:引领我国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A项说法错误。制定正确的战略有利于航天事业成功,但不是决定性因素,B项说法错误。空间站和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带动众多科技领域的进步,使航天成果得到广泛应用,说明开启空间站时代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一次质的飞跃,C项符合题意。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航天技术与社会生活存在着联系,但不一定是必然联系,也不是方方面面都有联系,D项说法错误。答案:C\n[真题实践]1.(2020·江苏卷)下列选项中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符的是()A.提纲挈领,纲举目张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C.勿轻小物,小虫毒身D.小洞不补,大洞吃苦C\n漫画中,“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石子”意思是让人感觉到疲惫的不是长途跋涉的旅途艰辛,而往往是一些不被人注意的微小东西。“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哲学道理,排除A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启示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排除B项。“勿轻小物,小虫毒身”意思指不要轻视微小的东西,再小的虫子也可能对身体产生毒害,C项正确。“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哲学道理,排除D项。\n2.(2019·全国Ⅰ卷)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领导工作的方法时强调,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要一以贯之地贯彻。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①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②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才能引起质变③量变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D\n题中钉钉子的事例表明量变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入选。钉钉子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是从量变到质变,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是从质变再到新的量变,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④入选。对于事物的发展而言,量变和质变都很重要,不存在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的结论,①排除。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实现质变,且量变既包括数量的增减,又包括场所的变化,并不是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才能引起质变,②排除。故选D项。\n3.(2018·全国Ⅱ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哲学依据有()①社会的发展受人的意志和意愿的支配②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③社会的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④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n“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表明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②符合题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表明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发展,④符合题意;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③说法错误。故选C项。\n4.(2019·浙江卷)由于掌握传统版本的说唱艺人越来越少,世界上最长的活形态史诗《格萨尔》的经典资源渐渐消失。为了抢救整理这部史诗,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团队遍访说唱艺人,收集资料,对流传于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的《格萨尔》分别进行整理研究。三代学者的接续努力,为编撰《格萨尔文库》打下坚实基础。2010年研究团队开始了最后冲刺,2018年《格萨尔文库》终于付梓。《格萨尔》的传承与研究重燃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再放光彩。《格萨尔》的抢救工作是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n《格萨尔》研究团队三代学者的采集、整理、编撰,为出版《格萨尔文库》创造了条件,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冲刺,使活形态的《格萨尔》成为书面形态的《格萨尔文库》,体现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格萨尔文库》的成功付梓,使《格萨尔》的传承与研究重燃希望,体现了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n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n必备知识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误区辨析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双方对立统一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矛盾一方是对立,另一方是统一。矛盾的双方是指事物的两个因素,两个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矛盾。\n2.矛盾的基本属性的关系\n二、矛盾问题的精髓1.矛盾的普遍性(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②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n误区辨析事事有矛盾≠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事事有矛盾”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是说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n2.矛盾的特殊性(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区分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依据,就是它们各自所包含的矛盾的特殊性。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n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场合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n(2)方法论。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n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误区辨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n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1)在一个复杂事物中,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既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有特殊性。\n\n(2)方法论。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误区辨析不能认为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在解决矛盾时,要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善于抓中心、抓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不能认为主要矛盾是唯一要解决的矛盾,所有矛盾都需要解决,包括次要矛盾。\n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1)在一个矛盾体中,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n(2)方法论。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n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理论依据。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2)坚持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3)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n(4)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n方法指导图示法理解“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n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n(3)重要性。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相同。\n(4)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首先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这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②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分析判断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分析判断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及其矛盾);分析判断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③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反对“一刀切”“千篇一律”的工作方法和教条主义。\n关键能力1.正确理解联系、发展、矛盾三者的关系(1)相互区别。①含义和内容不同:联系强调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发展强调的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矛盾强调的是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②地位不同:联系观和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而矛盾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n(2)相互联系。①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变化,也就没有发展。②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内部矛盾)是内在联系;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外部矛盾)是外在联系。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内部矛盾(内因)是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外因)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n2.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n\n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比较\n\n4.分析理解矛盾分析法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因此,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坚持矛盾分析法,要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2)坚持矛盾分析法,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办法解决矛盾。(3)坚持矛盾分析法,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要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坚持矛盾分析法,要善于把握重点与抓住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n\n素养提升[典例剖析](2020·山东卷)假如青春有颜色,它或许是志愿红、迷彩绿,又或许是医务白、工装蓝……青春的理想,铺就奋斗的底色。新时代,各行各业涌现出许许多多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他们在奋斗中实现人生理想,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成就时代荣光,以胸怀大我的姿态绘就人生画卷。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①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矛盾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特殊性之中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n命题立意本题以许许多多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的奋斗为情境,通过剖析个体和集体的关系以及奉献社会的案例,考查实践的观点、人的意识的作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等必备知识,综合考查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等关键能力,检验考生的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n解析:新时代的青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奉献,实现人生价值,表明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②符合题意。各行各业中涌现出来的有为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虽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崇尚奋斗、开拓进取、胸怀大我,在奋斗中实现人生理想,成就时代荣光,表明矛盾的普遍性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我们要以新时代青年的新精神为榜样,③符合题意。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①错误。材料侧重强调充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生价值,没有强调尊重客观规律,④与题意无关。答案:C\n[真题实践]1.(2020·山东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和治理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规模的拓展过程中,只有实现人口与环境、生产与生活、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鱼与熊掌”兼得,才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对上述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联系的客观性和无条件性要求人们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B.“鱼与熊掌”兼得是基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推动事物发展C.建设宜居城市需要人们通过实践搭建新的自在事物的联系D.宜居城市建设要坚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B\n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能实现兼得的,因此“鱼与熊掌”兼得体现了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B项符合题意。联系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排除A项。联系具有客观性,建设宜居城市需要我们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而不是搭建新的自在事物的联系,C项不符合题意。处理好人口与环境、生产与生活、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即处理好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之间(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坚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统一,而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D项不符合题意。\n2.(2019·全国Ⅱ卷)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①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了事物的性质②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解决矛盾的前提③系统优化的方法是着眼于事物整体性的重要方法④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C\n统筹谋划农村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这表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系统优化的方法是着眼于事物整体性的重要方法,②③正确;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①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的作用,④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C项。\n3.(2019·天津卷)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曾问:“老师,您知识如此渊博,怎么还觉得自己很无知呢?”芝诺顺手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说:“小圆是你们的知识,大圆是我的知识,这两个圆的外面就是无知的部分,我接触无知的范围比你们广。”芝诺的说法蕴含的哲理是()A.无知是达到有知的根本动力B.无知是相对的,有知是绝对的C.无知和有知相互依赖、相互贯通D.无知和有知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nA项表述错误,无知不是达到有知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达到有知的根本动力;B项表述错误,应该是有知是相对的,无知是绝对的;C项符合题意,芝诺的说法说明人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知道自己有更多的东西没有掌握,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故而就越觉得自己无知,这说明无知和有知相互依赖、相互贯通;D项表述错误,无知和有知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n4.(2018·全国Ⅰ卷)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这一论断反映的辩证法道理有()①“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分离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n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①④符合题意;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②表述错误;③材料未体现。故选B项。\n5.(2020·浙江卷)改革开放初期,马路经济曾对S市的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后因负面影响凸显备受诟病,在中心城区逐渐被取缔。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S市经济一度停摆,保就业、保民生成为政府工作的优先任务。S市税务、金融、交通和卫生等部门根据本市情况联合出台了让马路经济适度回归的政策:在不占用盲道、消防通道,符合防疫要求等前提下,允许在一定区域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和夜市,允许临街店铺越门经营等。这一政策助力中心城区零售餐饮等店铺复工率超过98%,增加就业岗位约8万个,有效推动了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S市让马路经济适度回归的合理性。\n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马路经济既有阻碍交通、影响环境的不利一面,又有促进就业、提振经济的有利一面。疫情发生后,S市经济低迷,马路经济有利的一面凸显为主要方面,但不利的一面仍需克服,因此,S市政府让马路经济适度回归。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