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版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5单元第46讲课时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2

2/42

3/42

4/42

剩余3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十五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n时空坐标\n第46讲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n目标定位·明考向考点探究·释难点典例研析·立标杆主干梳理·理思路\n目标定位·明考向\n素养考向概念聚焦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本内容2.从史料实证角度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提高对不同选官制度的比较、概括能力,以及辩证客观地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3.从历史解释角度立足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并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上计制、刺史制度、科举制度、唐宋的御史、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和考核监察制度\n主干梳理·理思路\n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____________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举荐或依军功大小授予官职。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官位世袭\n(2)察举制①形成:汉武帝时期。②含义:察举制先考察而后推举。③影响: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n(3)九品中正制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②开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③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n〔概念阐释〕豪强,是东汉社会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它在经济上具有强大的实力,占有大量的土地;政治上控制朝政,把持地方行政机关;控制了文化和舆论,掌握着意识形态上的解释权;甚至还以隐蔽的方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④作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____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中央集权\n2.官员管理(1)上计制: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办法。(2)刺史制度:汉武帝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n[拓展]九品中正制的评价①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n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________地主势力上升。(2)特点:________考试选拔人才。(3)内容:分为制举和常举。2.官员的考核(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________为标准。(2)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庶族分科才能\n[拓展]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特点①内容全面,既考察经济和社会指标,也评判官吏的道德才能。②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③考核机构专业化。如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考核。④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n3.官员的监察(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2)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n〔概念阐释〕台谏合一:宋以前各朝台(御史)、谏(谏官)职责分明,宋朝开台谏合一之端。谏官并不单任谏职,也常纠举弹劾大臣;御史台御史除主监察外,也有进言规谏之责。二者虽各有侧重,但事权常常相混,故并称台谏。\n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1)元朝: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2)明清①形式: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②内容: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③程序: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会试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殿试在会试后举行。\n2.官员的考核(1)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________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官员的监察(1)元朝:中央设__________,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______________稽查六部百司之事。(3)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京察御史台六科给事中\n考点探究·释难点\n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史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132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主题\n[问题1]据史料一,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提示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n[史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於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n[问题2]史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依据史料,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提示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n[史料三]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n[问题3]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呈现了怎样的趋势,试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提示3]趋势:开放性;严密化。进步性:扩大了官吏来源;追求公平公正;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素质。\n[拓展]1.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趋势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③选官原则: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⑤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⑥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压制了人才。\n2.对科举制度的评价积极性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n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n典例研析·立标杆\n1.(2021·通化)汉代的选官方式以察举制为主体,同时也包括辟除、征召、私人荐举、博士弟子课试、任子(凭借父兄而得官)、纳赀及其他多种选官方式。其中,辟除是高级官吏任用属员的制度,须分两步进行:先辟为掾属(佐治的官吏);然后再由掾属升转。据此可知,汉代()A.依靠血缘选官已被抛弃B.中央丧失官员选任权力C.官僚体制存在一定隐患D.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C\n[解析]汉代官吏选拔方式多样,这一方面会扩大统治基础,另一方面也会形成官员结党问题,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故选C项;A项表述与材料相矛盾,“任子”等体现了血缘选官,排除A项;中央并未丧失选任官员的权力,排除B项;德、才是汉代选官的主要标准,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n2.(2018·全国Ⅲ卷高考·25)表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n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D项错误。B\n3.(2021·安徽)有学者说,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剔除了官僚政治中难以掌握与制衡的、与皇权离心对抗的贵族政治因素,造就了一批批忠君臣僚。据此可知,科举制()A.导致古代贵族政治走向终结B.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独立发展C.改变了官僚集团的构成要素D.迎合了封建皇权专制的需求D\n[解析]材料信息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剔除了与皇权离心对抗的贵族政治因素,造就了一批批忠君臣僚。据此可知,科举制加强了专制皇权,D项正确;古代贵族政治走向终结的说法欠妥,排除A项;在秦朝,官僚政治已经独立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官僚集团构成要素的变化,排除C项。\n4.(2022·山东潍坊)北宋中期,欧阳修、司马光曾经就省试录取名额分配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照一定份额“逐路取人”。而欧阳修则认为,应该按照考生的绝对成绩“唯才是择”,以防“缪滥”。这反映了()A.科举制难以实现公平B.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冲击C.双方政治观点的分歧D.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B\n[解析]据题意可知,在科举考试录取中,司马光和欧阳修就地区差异问题存在分歧,这说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教育文化发展超过北方,导致南北矛盾出现,所以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冲击,B项正确;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公平,排除A项;C项反映的不是题意的本质,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D项。\n5.(2022·湖北月考)宋朝之前,中国监察制度都是台谏分立的。台院御史的主要职权是监察百官的违法行为,打击贪污渎职;谏院谏官掌管规谏讽喻,监督君主。自宋朝开始,御史和谏官开始合一,都以弹劾官员为主。这一变化()A.形成了严密的监督体系B.提高了行政效率C.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D.有利于加强皇权D\n[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宋朝之前,监察制度下的台谏分立,台院御史监察百官,谏院谏官监督君主,使大臣和君主都处在监察体系的监督之下;宋朝以后,御史和谏官开始合一,以弹劾官员为主,这一变化说明宋朝以后皇帝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控制,皇帝的地位和权力不断强化,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台谏合一,无法说明形成了严密的监督体系,排除A项;台谏合一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财政支出扩大,无法体现政府财政负担加重,排除C项。\n6.(2021·天水市一中)明朝时期,内阁首辅李东阳曾云:“今之仕也异于古,皆取之乎科目。舍科目则不得仕,仕亦不显。故凡称有志于天下者,不得不由此出焉。”据此可知,明代()A.内阁决策机制发生变化B.文官地位空前提高C.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异变D.科举考试备受重视D\n[解析]根据“舍科目则不得仕,仕亦不显。故凡称有志于天下者,不得不由此出焉。”可得出其强调科举考试对于有识之士的前途至关重要,因此反映出科举考试备受重视,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排除A项;B项夸大了文官的地位,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异变,只涉及知识分子参加科举,排除C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8 14:50:06 页数:42
价格:¥3 大小:545.7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