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9

2/149

3/149

4/149

剩余14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塑造\n考向岩石圈物质循环分析考点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向板块运动与地貌考点2板块构造学说和全球构造地貌考点3内力作用与地貌考向1内力作用主导下的地貌形成过程分析考向2地质构造过程分析\n考向1多种外力作用下地貌形成过程分析考向2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地貌成因考点4外力作用与地貌考向1河流中上游地貌类型形成过程分析考向2河流入海口地貌形成过程分析考点5河流地貌的发育\n知识体系构建\n考点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全国卷不单独考查,作为试题背景\n1.三大类岩石的比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点2考点3考点1返回目录侵入考点4考点5类型形成特点常见岩石有用成分举例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地表冷凝而成。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玄武岩、安山岩喷出\n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点1返回目录类型形成特点常见岩石有用成分举例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而成。层理结构,常含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煤、石油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压力条件下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片理构造。大理岩、板岩大理岩是重要的建筑材料。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固结化石温度\n2.岩石圈物质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如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n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点1返回目录代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②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岩③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作用(高温、高压)变质岩④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岩浆变质岩浆\n规律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内外力之间的关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n情境探究情境1 旧日之土我国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验者。”(1)推测旧日之土的岩石类型,并简述推测依据。(2)推测“柔者变而为刚”所表述的地质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n参考答案(1)沉积岩。 高山上出现水中才有的螺蚌壳,且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说明螺蚌壳在内外力的作用下出现在高山之上,后经过不断演化成为化石。由所学知识可知,化石常出现于沉积岩中,故旧日之土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2)固结成岩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点1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n情境2 植金石植金石(下图),因其具备轻质、多孔的优良特性,被称为“会呼吸”的兰花石。种植兰花配土时加入适量的植金石,能很好地养护兰花。根据材料推测植金石的岩石类型,并说明理由。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点1返回目录参考答案岩浆岩 植金石具备轻质、多孔的优良特性,这与喷出型岩浆岩的性质一致。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n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点1考向岩石圈物质循环分析典例[2018北京文综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C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n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点1解析1.甲处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而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读图可知,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由此可判断断层上覆岩层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断层顶部的砂岩岩层中存在岩浆侵入,由此可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乙处岩层为石灰岩,远离地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岩浆入侵导致乙处温度骤然升高,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乙处岩石可能发生变质作用。丙处的溶洞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综上可知,C正确。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n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点1变式[2019海南地理卷]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下题。2.该钻井深达8588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  )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解析2.石油、天然气是生物遗骸沉积形成的,所以石油和天然气应储藏在沉积岩中。该钻井深达8588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沉积岩,故D选项正确。返回目录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D\n考点2板块构造学说和全球构造地貌全国卷不单独考查,作为试题背景\n1.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构造学说和全球构造地貌考点1考点3考点2返回目录美洲考点4考点5\n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3.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如下:板块构造学说和全球构造地貌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考点5内部交界\n板块构造学说和全球构造地貌考点2返回目录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大山脉和巨大高原。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边界类型边界边界图示考点1考点3考点4考点5生长消亡\n易错警示特殊板块及地区分布1.澳大利亚大陆、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由美洲板块与另一小板块碰撞形成。板块构造学说和全球构造地貌考点2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考点5\n情境探究情境1 “奋斗者”号2020年11月10日,中国首艘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纪录。(1)推测与马里亚纳海沟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地质作用。(2)指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作业的过程中需要防备的风险。板块构造学说和全球构造地貌考点2返回目录参考答案板块间的碰撞挤压。参考答案高压、触礁、海底火山喷发等。考点1考点3考点4考点5\n情境2 珠穆朗玛峰造山运动2020年12月8日,中国、尼泊尔两国共同宣布了珠穆朗玛峰新海拔为8848.86米。目前,珠穆朗玛峰造山运动仍在持续。推测珠穆朗玛峰未来的移动方向。板块构造学说和全球构造地貌考点2返回目录参考答案向偏北方移动。考点1考点3考点4考点5\n板块构造学说和全球构造地貌考点2考向板块运动与地貌典例[2021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题。1.图中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其海底宏观地形分别是(  )A.生长边界 海岭B.消亡边界 海沟C.消亡边界 海岭D.生长边界 海沟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考点5A\n板块构造学说和全球构造地貌考点2解析1.读图可知,板块边界位于马尔代夫群岛的西南侧,属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此处地壳深处的岩浆易向上运移,沿板块张裂边界涌出,形成海岭,A对。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考点5\n板块构造学说和全球构造地貌考点2变式[2021浙江1月选考]海草为海洋中的高等被子植物,有“海洋之肺”之称。近年来所罗门群岛种植海草,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略图。完成2—3题。2.甲处海底宏观地形是(  )A.海沟B.海岭C.海盆D.裂谷3.种植海草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有(  )①净化水质②提供农副产品③改变洋流性质④为鱼类提供栖息地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考点5AC\n板块构造学说和全球构造地貌考点2解析2.据图可知,甲处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海底宏观地形应为海沟;海岭和裂谷均位于板块生长边界,海盆则位于板块内部。故选A。3.海草为海洋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可以净化水质,为鱼类提供栖息地,①④正确;提供农副产品不属于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②错误;海草不能改变洋流性质,③错误。综上,选C。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3考点4考点5\n考点3内力作用与地貌5年5考,常和外力作用结合考查\n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1考点2考点3返回目录平行考点4考点5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的形成。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典型的陷落地形: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吐鲁番盆地、青海湖等。典型的隆起地形:庐山、泰山、华山等典型的块状山地。垂直\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返回目录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作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地貌。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等。地震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汶川地震后形成滑坡、堰塞湖等。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变质火山\n2.背斜与向斜的比较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返回目录项目背斜向斜一般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岩层新老关系(主要依据)中间老,两翼新。中间新,两翼老。常见地形山岭谷地倒置地形(差别侵蚀)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破碎易被侵蚀而成。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图示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谷地山岭\n3.断层的判断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岩层受力断裂,二是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受力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4.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研究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具体应用见下表: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返回目录领域应用找水①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和储藏,两翼的水易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②断层处往往有地下水出露,因此利用断层也可以找水。找油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确定钻矿位置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等,它们往往保留在向斜构造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搬运掉。工程选址①建筑工程,如隧道选址应避开,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建设易诱发地质灾害,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②开凿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是地下水的汇集区,若开凿,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向斜断层\n情境探究情境1 海滩地质构造景观下图为英国康沃尔郡某海滩地质构造景观图。判断该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说出判断依据。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返回目录参考答案褶皱。 图示地质构造岩层倾斜,可能是背斜或向斜的一翼,所以可以判定该地质构造是受挤压作用形成的褶皱。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情境2 河流演变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青藏高原阶段性抬升,对地貌及水系演化具有重要影响。距今约360万—260万年前,古大通河、古湟水流向相反。距今约260万年前,随着青藏高原一次急剧隆升,古大通河解体,其河床所在地沉积物性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距今约160万年前,随着地壳差异性隆升,大通河在原位置再现,古湟水转向东流。距今约110万年前,达坂山、拉脊山快速隆升,湟水、大通河被约束在山谷中,并大致平行于山脉纵向发育,此后再无较大幅度的改道、转向。下图示意大通河及湟水下游地貌及水系格局演变。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1)地壳抬升常导致河流能量增强,青藏高原隆升却导致古大通河解体。推测该反常现象的成因。(2)分析与转向前相比,湟水转向后水文特征的变化。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返回目录参考答案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崩积物)阻塞古大通河河道,上游河盆堰塞成湖,河流断流。参考答案发育在谷地向东开口的迎风坡下,流域内降水量增大,径流量增大;落差增大,流速加快;水流动能增强,含沙量增大。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考向1内力作用主导下的地貌形成过程分析典例[2021全国甲卷]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1—3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1.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  )A.②①④③B.③①④②C.②④①③D.③④①②2.上图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  )A.先升后降B.先降后升C.持续上升D.持续下降3.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  )A.岛屿众多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受暖流影响D.受东亚季风影响CAC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解析1.由图可知,起初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火山岛;之后造礁珊瑚附着在海面下的火山岩上,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珊瑚礁;后来由于地壳下降,火山岛沉没在海里,珊瑚礁附着在整个火山岩上,且其厚度和面积不断增大。因此可以判断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为②④①③。2.由图可知,④阶段部分火山岩和珊瑚礁露出海面,但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这说明海平面先上升,珊瑚礁不断向海面附近发育,后海平面下降,导致火山岩和珊瑚礁露出海面。3.由材料信息可知,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该海域水温一般较高。西太平洋35°N附近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相对较高,故可以发育珊瑚礁。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情境转化简述图示火山体对珊瑚礁形成的促进作用。参考答案火山体一方面提供了造礁珊瑚生长所需的坚实基底;另一方面提供了距海面25米以内的海域,从而促进了珊瑚礁的形成。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变式[2018全国Ⅲ卷]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4—6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4.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5.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6.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ACD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解析4.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符合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的特征。火山口集水形成的火山口湖一般保留有完整的锥形火山山体和封闭的中部洼地;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后,一般在堰塞体的下方保留原来的河道,图中信息均不符合。河流改道不会形成较深的湖泊。5.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主要是由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在湖中沉积形成的,若入湖径流增多,则输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沉积物增加使湖床抬高,湖泊变浅,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的特征不相符。贝加尔湖是外流湖,湖区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降水量增大会使出湖径流增大,故降水量的加大不会对湖水深度产生明显影响。断层中部继续下陷,湖盆在加深,尽管外力作用使沉积物不断加厚,但湖水深度还在加大。6.贝加尔湖深居内陆,流域内降水量小,且流域面积较小,因此入湖水量小。相对于贝加尔湖巨大的水量,“新水”严重偏少。此外由于湖水深度较大,底层湖水与表层湖水的交换量小、交换速度慢,故湖水整体更新缓慢。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考向2地质构造过程分析典例[2020全国Ⅲ卷]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7—8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7.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8.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DC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解析7.根据沉积岩的形成顺序可知,通常情况下下部的沉积岩先形成,上部的沉积岩后形成。图中最先形成的是沉积岩④,后受到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当地应力足够大时发生断裂,形成断层①,之后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喷出岩③。8.砂砾石层下界相对平坦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因其界面高低不平,故该区域可能遭受侵蚀。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情境转化若未来一段时期气候暖湿,地壳持续抬升,试推测图示区域可能发生的变化。参考答案若未来一段时间内地壳持续抬升和气候暖湿,该地侵蚀作用可能增强,但由于玄武岩的抗侵蚀能力大于砂砾石层,砂砾石层受侵蚀程度大于玄武岩层,砂砾石层地面可能低于玄武岩层。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方法技巧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含有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含有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岩层。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与岩浆活动有关,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地质年龄越大;或者离海沟越近,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变式[2017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9.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10.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B.2C.3D.4BB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内力作用与地貌考点3解析9.据图可知,甲为砂岩层,乙为断层,丙为岩浆岩。图中甲岩层未被岩浆岩冲断,故甲的形成晚于丙;岩浆岩形成晚于乙断层上覆侵蚀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10.图示地质剖面图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褶皱构造,但褶皱构造留下的痕迹——岩层倾斜比较明显。图中甲处岩层和被乙断层错断的岩层明显倾斜,且倾角不同,表明这是2次褶皱造成的。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5\n考点4外力作用与地貌5年10考,2017—2021连续考查\n1.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其分布地区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1考点2考点4返回目录生物考点3考点5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在温度变化、水的冻融、作用下,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物。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含有的水溶解可溶性岩石,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沟壑纵横二氧化碳\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返回目录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侵蚀作用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颗粒大小不一,分选性差。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质量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质量小的物质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流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海浪沉积形成沙滩等。滨海地区。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峡湾\n辨析比较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差异风化是指岩石在无外动力作用下,因热胀冷缩、水的冻融、生物作用而发生的破坏。虽然有个“风”字,但它与风并无直接关系。侵蚀则是在“外动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外动力”包括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风化的结果是岩石破碎、变小;侵蚀的结果是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上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分选性差。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2.不同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1)大尺度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一般规律下)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返回目录区域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风力冰川\n(2)小尺度区域不同地貌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返回目录地貌形态主要外力作用高山上的破碎岩石作用山谷中的碎石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流水的作用沙丘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海浪的侵蚀作用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风化溶蚀\n3.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思维拓展根据沙丘形态和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态判断风向2.根据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堆积,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情境探究情境1 横断山区河谷横断山区位于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山高谷深,地理环境独特。下图示意横断山区南段某区域河流的景观。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1)判断塑造横断山区地形格局的主要外力作用。(2)推测造成图示河段河床宽而浅的主要原因。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返回目录参考答案流水侵蚀。参考答案河床坡度较小,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情境2 终碛堤终碛堤是冰川挟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挟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为终碛堤及冰水扇图。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1)说出终碛堤沉积物具有的特点。(2)推测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返回目录参考答案大小混杂,棱角分明。参考答案由冰川侵蚀、堆积作用形成终碛堤,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侵蚀并挟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再堆积成扇形堆积体,即冰水扇。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情境3 岱崮地貌岱崮地貌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地区。鲁中南地区岩层主要由石灰岩、砂质页岩等组成,部分岩层含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岱崮地貌多发育低山,地形切割深度大,多沟谷且裂隙发育。大多数崮顶部较平坦,由坚硬的石灰岩组成,部分崮顶被岩洞贯穿,形成“透明山”,下部粉砂质泥灰岩及页岩质地较软,上部临空面较大,形成桌状山或方山,外形似崮(如图)。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1)推测崮顶形成“透明山”的主要原因。(2)鲁中南地区虽发育有石灰岩但并未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推测其主要原因。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返回目录参考答案长时间的流水溶蚀。参考答案鲁中南地区石灰岩层下部发育有粉砂质泥灰岩及页岩,说明石灰岩发育厚度不大,不利于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考向1多种外力作用下地貌形成过程分析典例[2019全国Ⅱ卷]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3题。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C.冰川D.风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BCC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解析1.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流源头位于大兴安岭,流经山前平原。山麓地带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山前平原,故山前平原为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B正确。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构造运动营造了该区域的整体构造地貌,而流水沉积则主要促成了山前平原的形成,故A不选。冰川作用多形成冰斗、角峰、冰川谷等地貌,故C不选。风力作用不能形成冲积平原,故D不选。2.洼地增多增大的时间处于河流断流期间,该地山前平原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气候干旱,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出现多年断流。在风力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作用下,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逐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地面沉降通常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洼地是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而成的,A错;河流断流期间流水侵蚀作用微弱,B错。3.由上题可知,洼地增多增大是风力作用造成的,为风力侵蚀的结果,风力侵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周边地区的土地沙化,C正确;断流期间,难以发生水土流失,故A错误;断流期间,不易造成沼泽化,故B错误;盐碱化主要是不合理灌溉和蒸发旺盛导致的,故D错误。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情境转化分析霍林河洪水对霍林河洪泛区湿地和盐碱地的作用。参考答案提供水源,恢复退化湿地,增加新生湿地,冲洗土壤盐分等。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变式[2021湖南地理卷]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图1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图2为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4.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A.3月、5月B.9月、7月C.8月、6月D.5月、9月5.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DB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解析4.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冬春季节受冬季风影响,多大风,加上河水少,侵蚀作用弱,河岸的风积物经过累积,春末夏初达到最厚;夏季主要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河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风积物厚度大幅下降,秋季厚度最小。结合图2可判断,L月该地的风积物较M月厚,可推出L月可能为春末夏初,M月可能是夏秋季节。故选D。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鄂尔多斯高原的季风环流与河流横断面风积物厚度的变化联系起来,分析外力作用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5.结合上题分析可知,M月为夏秋季节,流域内降水较多,河流的流水作用较强,②③错。该河流由南向北流动,南部位于河流上游,河水流动速度快,侵蚀作用强,河道宽阔,北部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上游带来的泥沙在下游河道沉积,河道变窄,①④对,故选B。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考向2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地貌成因1.典例[2020全国Ⅰ卷,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6分)(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12分)(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6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6.解析第(1)问,玄武岩台地形成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地势起伏加大,台地面积变小。第(2)问,根据侵蚀程度分析,地貌受侵蚀越严重,岩石暴露的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尖顶山受侵蚀最严重,台地受侵蚀最弱,平顶山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其玄武岩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尖顶山、平顶山、台地。第(3)问,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外力侵蚀。早期形成的玄武岩台地被侵蚀后,残留部分成为山体。后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形成的玄武岩台地上部仍然保留原有山体。因此,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6分)(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4分)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2分)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2分)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2分)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2分)(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6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情境转化作图表示尖顶山、平顶山和台地的形成过程。参考答案先画出台地,再画出台地受侵蚀后尖顶山或平顶山的形成,如下图所示。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7.变式[2020全国Ⅱ卷,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6分)(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4分)(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6分)(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8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7.解析第(1)问,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横断山区,是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该区域断裂发育主要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强烈挤压碰撞造成的。第(2)问,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可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地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板块挤压碰撞,断裂发育,断裂沿线岩石破碎;该地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地表岩石破碎地带易受流水侵蚀形成河谷,发育河流。第(3)问,由材料可知,金矿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该地区在地壳缓慢上升过程中,断裂发育,河流不断下切,形成山河相间、山高谷深、纵列分布的地貌特征,河谷(河床)两岸众多岩层出露,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空间范围增大。第(4)问,可从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角度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答案(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2分)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2分)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2分)(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4分)(3)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2分)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2分)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2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外力作用与地貌考点4(4)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4分)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2分)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2分)解后反思第(3)问和第(4)问虽然考查的都是金矿,但两个设问中的金矿成因不同。第(3)问中的金矿石为内生矿床,是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第(4)问中的沙金是外生矿床,是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5\n考点5河流地貌的发育5年6考,2017—2021连续考查\n1.河流侵蚀地貌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在河流的上游,往往落差、水流急,侵蚀作用表现得最为,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1考点2考点5返回目录大考点3考点4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强烈\n2.河流堆积地貌(1)主要的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分布山前河流,河口地区形成机制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变得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泥沙等沉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已废弃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小+海水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堆积物不断向海洋一侧延伸形成三角洲平原。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中下游顶托\n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地势平坦、宽广。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状。图示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扇形放射\n规律总结河流侵蚀岸(陡坡岸)与堆积岸(缓坡岸)的判别方法1.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别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大,左岸为堆积岸,坡度小;南半球反之。2.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河流流经弯道时,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3.根据聚落和港口分布判别堆积岸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用地;侵蚀岸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据此可反推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分布。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2)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①共同点: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②不同点:洪积—冲积平原既不旱,也不涝,为农业高产区;河漫滩平原旱涝较为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定;三角洲地区易出现土壤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地貌高原山区平原聚落分布特点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高于洪线的地方。分布。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原因高原地区地势高、气温低;而河谷地势相对较、气温相对较,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或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的发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水位密集低高\n规律总结一般而言,河流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下游以沉积作用为主(但是,也有河流上游形成堆积地貌,如黄河上游的宁夏平原)。因此,上游多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多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情境探究情境1 昌马洪积扇洪积扇多由季节性河流在洪水期形成,一般呈现完美的扇形,如同一把展开的扇子,有扇顶、扇中、扇缘,甚至还有扇骨(呈放射状展开的分支河流)。下图示意祁连山西部的昌马洪积扇(俯视)。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1)简述昌马洪积扇呈现完美扇形的原因。(2)推测农田多分布在扇缘的原因。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参考答案河流分汊,导致扇骨明显;河流流出山口后流速减缓,大量泥沙堆积;河流挟带碎屑物丰富。参考答案扇缘地势较低,泥沙淤积,土壤肥沃;地下水在此聚集。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情境2 延川黄河蛇曲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干流峡谷型蛇曲发育最密集、规模最大的地方。黄土高原经历了古准平原—古湖泊低地—高原河流这三个大的地貌过程。下图为延川黄河蛇曲局部示意图。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1)推测延川黄河蛇曲的形成过程。(2)判断图示A河段最适合发展的产业类型,并提供判断依据。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参考答案地壳下沉—侧蚀增强—地壳抬升—下蚀增强。参考答案旅游观光。 该区域位于国家地质公园,独特的蛇曲景观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因此可以发展旅游观光。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考向1河流中上游地貌类型形成过程分析1.典例[2021湖南地理卷,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图1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图2示意关洲河段南、北河道年内流量分流比。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1)根据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6分)(2)研究发现,关洲河段年内流量常出现南、北河道主次变更现象。据此推测关洲河段南、北河道的特征。(4分)(3)有人认为未来关洲岛会向北相对移动,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1.解析第(1)问,第一步,获取和解读材料中关洲岛地层颗粒物的相关信息。读材料可知,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河流流速快慢与沉积物颗粒大小呈正相关,可推断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为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第二步,论证和探讨河道的变化过程。关洲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实际上是关洲岛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第(2)问,读图2可知,随着长江流量的增加,南河道分流比下降,北河道分流比上升,其与南北河道的形态密切相关,最可能是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水位上升时,河面过水宽度增长迅速,流量大,易于排泄洪水;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枯水期因较深河水容易经该河道向下游流动,而洪水期随着水位上升,河面过水宽度增长较慢,通过的洪水量增长不大。第(3)问,本问为开放性设问,若赞同,则应从三峡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道冲刷、长江南汊河南岸(凹岸)向南移动和北汊河北岸(凸岸)向南移动等方面进行阐述。如该河段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三峡水库蓄水可减轻洪水对北河道的冲刷作用,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使得关洲岛与北岸相隔变近,关洲岛相对北移。若不赞同,则应从护岸工程建设、长江南岸(石质)不易受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等方面进行阐述。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答案(1)流速变化: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2分)变化过程:(早期,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与陆地相连)随着流速加快,长江加剧侵蚀南岸河漫滩,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2分)长江河道继续南迁,流速减慢,水下浅滩因泥沙沉积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使此段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2分)(2)北河道相对宽而浅,河岸较缓,易于洪水期过水;(2分)南河道相对窄而深,河岸较陡,对枯水期径流更有利。(2分)(3)赞同。长江北岸(凸岸)继续淤积,向南扩展;上游水库蓄水减少洪水对北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河道冲刷,北河道淤积大于侵蚀;上游水库蓄水拦沙使南河道冲刷严重,南河道侵蚀大于淤积,岸滩崩塌后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远。(每点2分,两点即可)或不赞同。长江南岸为石质河岸,抗侵蚀能力较强;护岸工程建设,稳固长江南岸;上游水库蓄水拦沙,该河段冲淤平衡,关洲岛位置相对稳定;关洲岛南岸为凸岸不断淤进,北岸为凹岸不断蚀退,关洲岛距离长江南岸越来越近。(每点2分,两点即可)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2.变式[2019全国Ⅲ卷,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2.解析第(1)问,该地河流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是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需要从河流地理条件的特殊性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文字材料“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分析,该河流所处地区地壳不断抬升导致下切侵蚀严重,河道加深。再结合图示推测河道两侧没有明显侵蚀,说明两岸岩石性质基本一致且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第(2)问,结合图示看出4—6月河水变深,这说明河流水量变大,结合材料可知,该河4—6月以融雪补给为主,水量变大,水位上升;而融雪补给时期河流含沙量低,流速加快,下切侵蚀严重,河水变深。第(3)问,结合材料可知,7月后该河主要受降水补给且降水多为暴雨,坡面侵蚀强,故河流含沙量大,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径流量减少后泥沙容易淤积。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6分)(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2分)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6分)(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8分)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考向2河流入海口地貌形成过程分析3.典例[2020北京地理卷,4分]读图,回答问题。推测莱州湾湾口宽度的变化趋势,阐述变化过程。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3.解析读图可知,周边有众多河流流入莱州湾,其中黄河是最大的河流,黄河三角洲向莱州湾湾口伸展。黄河中游水土流失较多,导致黄河输沙量大,黄河三角洲向海洋不断扩展。众多河流挟带大量泥沙注入莱州湾,泥沙堆积作用显著,湾口宽度不断变窄。答案湾口宽度不断变窄。(2分)众多河流尤其是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注入莱州湾,泥沙堆积作用显著,浅滩变宽,海水变浅,湾口宽度不断变窄。(2分)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变式[2016全国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4—6题。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4.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5.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6.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CBD\n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解析4.读图可知,距今时间越长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远,距今时间越短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近,说明海岸线是处于变动中的。但由于贝壳堤是由海浪将死亡的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在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要使死亡的贝类生物稳定堆积,海岸线的位置就要保持稳定。易错点拨本题易错选的原因有二:一是审题不清,题目要求判断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变化特征,而不是三条不同时代贝壳堤位置变化所反映的海岸线的变化特征;二是不清楚贝壳堤的形成过程。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5.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因此泥沙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A选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将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选项正确;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不利于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从而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C选项错误;泥沙在河口地区的堆积作用减弱,有利于河水排泄入海,不会迫使河流改道,D选项错误。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河流地貌的发育考点56.贝壳堤是由海水将死亡的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随着河流入海口的泥沙被搬运至贝壳堤外堆积,海岸线将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旧的贝壳堤失去贝壳源补充而停止生长,新的贝壳堤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岸带发育;由此可知,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有关。图示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每两条贝壳堤之间相距较远,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速度较快,贝壳堤外泥沙堆积的速度较快,堆积量较大;贝壳堤外堆积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流入海口地区,因此可推测河流入海口地区沉积的泥沙较多。返回目录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n解题思维 外力作用下物质分布差异分析主题情境1 沧海变迁——海岸地貌的演变主题情境2 溯流求源——地质演化过程分析\n外力作用下物质分布差异分析考点2考点3解题思维考点1返回目录典例导入[2021全国甲卷,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考点4考点5\n外力作用下物质分布差异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8分)(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8分)(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8分)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外力作用下物质分布差异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分步拆题(1)第一步,拆设问关键词:“差异”“原因”,什么的差异及其原因?限制词:“砾石”,即说明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哪里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限制语句:“冲积扇”“山坡堆积物”,即说明冲积扇处砾石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有什么差异及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第二步,拆知识冲积扇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堆积物分选性好,有一定磨圆度;山坡堆积物多由冰川或重力作用形成,堆积物分选性差,磨圆度差。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外力作用下物质分布差异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三步,拆材料图中显示,冲积扇处堆积物以沙砾为主,山坡堆积物以角砾为主,表层有沙、粉沙。冲积扇海拔较山坡海拔低,坡度小。第四步,理思路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外力作用下物质分布差异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五步,得答案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2分)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2分)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2分)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2分)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外力作用下物质分布差异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2)第一步,拆设问关键语句:“空间迁移过程”,谁的空间迁移过程?限制词:“沙”“粉沙”,即分析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哪里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限制词:“山坡表面”,即分析沙和粉沙是怎样迁移到山坡表面的。第二步,拆知识祁连山西段地区春季多大风天气,且该地区冲积扇春季地表干燥。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外力作用下物质分布差异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三步,拆材料由图可知,山坡表层分布有沙、粉沙,冲积平原、冲积扇也有粉沙分布。由材料可知,该地为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且冲积平原草原茂盛。故山坡沙和粉沙可能来源于冲积扇。第四步,理思路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外力作用下物质分布差异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五步,得答案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2分)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3分)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3分)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外力作用下物质分布差异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3)第一步,拆设问关键词:“原因”,什么原因?限制条件:“水分条件好”,即说明水分条件好的原因。哪里的水分条件好?限制词:“冲积平原”“山坡”“冲积扇”,即说明冲积平原为什么比山坡和冲积扇的水分条件好。第二步,拆知识冲积平原地势低,来自山坡和冲积扇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在冲积平原汇集;粉沙、黏土颗粒细,利于保水;祁连山地区冬季寒冷,深层土壤冻结时间长。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外力作用下物质分布差异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三步,拆材料图中显示,冲积平原地势比山坡和冲积扇低;冲积平原表层由粉沙、黏土组成。第四步,理思路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外力作用下物质分布差异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第五步,得答案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3分)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3分)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2分)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外力作用下物质分布差异分析解题思维返回目录思维整合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沧海变迁——海岸地貌的演变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情境引入在河流的入海口处,主河道两侧或前端形成的堆积体被称作河口沙坝。特威德河口位于黄金海岸南部,是重要的避风港,也是河口沙坝的典型分布区。20世纪60年代,当地在特威德河口修建了两座堤坝,试图阻止河口沙坝的形成,该措施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但一段时间后又形成新的沙坝,与此同时,黄金海岸的泥沙冲淤平衡也被破坏,海岸遭受侵蚀。为此,当地投资建设了一个“泥沙搭桥”工程,通过抽沙泵和输沙管道从特威德河口将泥沙输送到黄金海岸。下图示意黄金海岸及特威德河口堤坝位置。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沧海变迁——海岸地貌的演变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探究设问(1)简述特威德河口沙坝形成的过程。(2)说出修建堤坝阻挡河口沙坝形成的地理原理。(3)推测新的沙坝形成位置。(4)堤坝建成后,其北侧海岸线后退明显,分析其原因。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沧海变迁——海岸地貌的演变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解题思路(1)河口沙坝的形成,本质与河口三角洲类似,因此迁移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分析即可。(2)阻挡河口沙坝形成,需要从其形成原因着手,破坏其形成条件。(3)堤坝的修建,相当于河道被延长,则新的沙坝在堤坝外延处和堤坝处形成。(4)堤坝的修建,使泥沙向外海输送得更多,则对两侧海岸线的沙源补充减少,海水侵蚀相对增强,因此海岸线后退。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沧海变迁——海岸地貌的演变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参考答案(1)河流挟带泥沙入海,入海口处地势趋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沙坝。(2)堤坝约束河水,抬高河流水位,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沉积;堤坝向海中延伸,堤坝出口处水深增加,海水运动增强,不利于泥沙沉积。(3)堤坝外延处和堤坝处。(4)堤坝使河流输送的泥沙向外海延伸,加上沿岸洋流的影响,北侧泥沙来源减少,堆积作用减弱,海水侵蚀相对增强。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沧海变迁——海岸地貌的演变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高考链接试题取样命题情境2020北京地理卷,18(1)据图推测莱州湾湾口宽度的变化趋势,阐述变化过程。2016全国Ⅰ卷,7—9渤海湾沿岸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10—11河口地区海岸的侵蚀与淤积。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沧海变迁——海岸地貌的演变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变式训练1.[22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北昌黎海岸沙丘带主要分布在滦河口和大蒲河口之间的沿岸地带,是我国海岸沙丘的典型分布区。在滦河三角洲以北新开口以南的沙丘带发育最为典型,此段海岸沙丘由海向陆主要发育横向沙脊与新月形沙丘。图甲为该地某一段海岸沙丘地形简图,研究表明横向沙脊的顶部会发生季节性往复移动,其顶部海拔夏季稍低于冬季,该地冬春季节盛行东北风或偏东风,夏秋季节盛行西南风或偏西风;图乙为该地的各月降水量和风速变化图。近年来,沙丘滑沙活动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沧海变迁——海岸地貌的演变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1)分析河北昌黎海岸带成为我国海岸沙丘典型分布区的有利条件。(6分)(2)指出横向沙脊顶部季节性往复移动的特点,并说明其主要原因。(6分)(3)与冬季相比,近年来夏季横向沙脊的顶部海拔更低,请作出合理解释。(6分)(4)推测一次往复移动后横向沙脊顶部的最终位移方向,并说明依据。(4分)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沧海变迁——海岸地貌的演变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1.解析(1)沙丘的形成与沙源、动力及地形等因素有关。由材料可知,“海岸沙丘带主要分布在滦河口和大蒲河口之间的沿岸地带”,说明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多;读图可知,该地位于海岸附近,说明地势平坦;读统计图可知,该地风速较大,说明风的搬运能力强,有利于沙丘的形成等。(2)根据材料可知,该海岸带冬春季节盛行东北风或偏东风,在风力的搬运下,沙粒向西移,读图可知,沙脊呈南北走向,可推断沙脊顶部也向西移;夏秋季节该地盛行西南风或偏西风,则沙粒等物质向东移动,沙脊顶部也向东移动。(3)横向沙脊顶部海拔的高低与物质来源、动力、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读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沧海变迁——海岸地貌的演变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统计图可知,7、8月份降水多,风速小,可推断夏季沙脊含水多,动力弱,不易移动;同时,联系生活常识可知,夏季是海岸带旅游的旺季,游客多,滑沙、踩踏等活动导致沙脊海拔降低等。(4)读图并结合文字材料可知,该地冬春季风速大,盛行东北风或偏东风;夏秋季风速小,盛行西南风或偏西风,可推断受强劲的冬季风影响,沙脊顶部最终向西移动。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沧海变迁——海岸地貌的演变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答案(1)河流和海水搬运来大量泥沙沉积,沙源丰富;(2分)沿海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宽广,利于沙丘的堆积;(2分)此处多风,特别是冬春季节向岸风的风力较大。(2分)(2)特点:夏、秋季向东移动,冬、春季向西移动。(2分)主要原因:夏秋盛行偏西风,把沙丘西侧的沙粒侵蚀搬运到背风的东坡沉积,使横向沙脊顶部东移;(2分)同理,冬春盛行偏东风,使横向沙脊顶部西移。(2分)(3)夏季风力较小,搬运能力弱,横向沙脊顶部沉积泥沙较少;(2分)夏季降水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沧海变迁——海岸地貌的演变主题情境1返回目录较多,泥沙湿度大,黏性强,不易被搬运到横向沙脊顶部;(2分)夏季为旅游旺季,近年来该地游客增多,游客踩踏和滑沙等活动会降低横向沙脊顶部的海拔。(2分)(4)方向:横向沙脊顶部会向西移动。(2分)依据:与夏秋季相比,冬春季风力更大,侵蚀搬运能力更强,沙脊顶部向西移动的距离更大。(2分)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溯流求源——地质演化过程分析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情境引入可鲁克湖和托素湖位于青海省怀头他拉草原上,一北一南,一小一大,靠一条小河紧紧相连,被誉为“情人湖”。巴音郭勒河的水常年带着大量的牛羊粪注入可鲁克湖。两湖虽然相距很近,而且有着相同的生态环境和变迁历史,但它们的姿态、风貌和“性格”却迥然不同。可鲁克湖像一个安静而温柔的少女,湖水澄澈,湖面平静,湖边杂草丛生,湟鱼和条鳅等鱼类众多,候鸟成群;而托素湖像一个豪迈健壮的小伙子,湖面辽阔深远,湖边寸草不生,周边茫茫戈壁,西风卷着波涛不停拍打着湖岸。图1示意两湖地理环境。图2示意湖泊的变迁过程。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溯流求源——地质演化过程分析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探究设问(1)判断湖区地形类型,并说明理由。(2)描述莲湖演变为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的过程。(3)说明可鲁克湖与托素湖生物景观明显不同的原因。(4)有专家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情人湖”可能不再“牵手”,请你为该专家的看法提供依据。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溯流求源——地质演化过程分析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解题思路(1)据图示等高线和水系分布判断。(2)据图示发展阶段描述。(3)据材料信息从两湖的环境及饵料差异来说明。(4)从可鲁克湖水量减少和两湖间地势升高等方面分析两湖断开的依据。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溯流求源——地质演化过程分析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参考答案(1)地形类型:盆地(或高原盆地)。判断理由:从水系分布判断,该地形区东面、北面海拔较高;再从等高线分布判断,该区域为盆地(或高原盆地)。(2)阶段Ⅰ至阶段Ⅱ:莲湖中部地下岩浆开始侵入。阶段Ⅱ至阶段Ⅲ:湖底中部岩浆侵入规模加大,乃至喷出,导致湖床中部抬升,莲湖最终被一分为二。(3)可鲁克湖生物多的原因:河流汇入,入湖营养物质多,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饵料丰富(岸边水浅,杂草丛生,淤泥肥沃);有河流流入,也有河流流出,为淡水湖,利于生物繁殖。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溯流求源——地质演化过程分析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托素湖生物贫乏的原因:湖水盐度高,为咸水湖;营养物质补给少。(4)(全球变暖背景下,)流域降水减少而蒸发加剧,可鲁克湖水量减小;流域内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两湖之间地势继续升高,可鲁克湖湖水将无法通过河流与托素湖连接。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溯流求源——地质演化过程分析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高考链接试题取样命题情境2021全国甲卷,9—11珊瑚礁发育不同的阶段分析。2021湖南地理卷,19长江中游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2020全国Ⅰ卷,37玄武岩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形成过程分析。2020全国Ⅱ卷,37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分析。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溯流求源——地质演化过程分析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变式训练2.[16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乌兰布和沙漠(位置见下图)位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东部,南连贺兰山北麓,向西扩展至吉兰泰盐湖,北到狼山前缘,东临黄河,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向河套平原倾斜。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存在大面积的古湖积平原和众多的盐湖,构成沙漠与盐湖共存的地貌景观。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溯流求源——地质演化过程分析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1)推测乌兰布和沙漠中古湖发育和存在的条件。(8分)(2)分析乌兰布和地区由古湖到沙漠的过程。(8分)2.解析(1)存在古湖,说明该地以前发育有湖泊,因此应具备湖泊存在的地形条件,即具有湖盆结构,四周高、中间低,利于积水;发育有湖泊表明当时气候较为湿润,季风势力强,植被较茂密,蒸腾作用较强;同时,湖泊所在区域下渗应较少。(2)据图中湖泊信息,结合区域气候变化,可推测该地区由古湖到沙漠的形成过程。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n溯流求源——地质演化过程分析主题情境2返回目录答案(1)具有湖盆结构,四周高、中间低,利于积水;(2分)季风势力强,气候相对湿润;(2分)当时植被较茂密,蒸腾作用较强;(2分)下渗较少。(2分)(2)古湖泊水位逐渐下降,随之古湖解体;(2分)湖泊不断萎缩,形成众多大小不等且不连贯的湖泊;(2分)气候变干,湖泊逐渐演变为盐湖;(2分)盐湖周边松散物质在风力作用下,不断被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现代的乌兰布和沙漠。(2分)考点2考点3考点1考点4考点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7-07 00:01:32 页数:149
价格:¥3 大小:4.1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