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5地表形态的塑造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5
2/105
3/105
4/105
剩余10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五 地表形态的塑造\n考点14 岩石及岩石圈物质循环\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2018海南·15,3分,难度★☆☆☆☆]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第1题。1.该钻井深达8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 )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答案1.D 【解题思路】 油气资源多储藏在沉积岩中,油气钻井深达8500米,说明当地拥有深厚的沉积岩,正确答案为D,ABC错误。\n[2013上海·5—6,4分,难度★★★☆☆]图示的岩石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读图完成2—3题。2.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答案2.C 【解题思路】 图中①表示由沉积岩变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该作用一般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故在大理岩的形成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n3.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②B.③C.④D.⑤答案3.C 【解题思路】 根据该循环模型可知,①⑤是变质作用,②③⑦是重熔再生作用,④是冷却凝固作用,⑥是固结成岩作用;大洋中脊处新洋壳的形成过程,即岩浆上升冷凝形成岩浆岩的过程,对应④。【知识链接】 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其界线分为两类。(1)生长边界:主要指洋中脊,它是新洋壳的诞生地。(2)消亡边界:包括海沟和造山带,它是板块的消亡地带,其中的海沟一般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处,如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地带;造山带一般位于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处,如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处。\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2018浙江4月·22—23,4分,难度★★☆☆☆]某中学背山面河。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2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2块岩石标本。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完成1—2题。1.4块岩石标本,属于岩浆岩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1.D 【解题思路】 页岩中由黏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小颗粒易裂碎,很容易分裂成为明显的岩层,①为页岩;砂砾岩,也叫含砾砂岩,以不同粒径级配的砂岩颗粒为主,成分成熟度低,仔细读图,③符合该岩石特点,③为砂砾岩;②岩石中有化石,肯定为沉积岩,结合材料信息判断,应为石灰岩;根据前面的判断,④为花岗岩。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答案选D。\n2.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 )A.岩浆侵入B.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C.岩浆喷出D.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答案2.D 【解题思路】 从材料信息看,2块岩石标本是在河床捡的,受到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有磨圆性,②④符合;另2块岩石标本是从基岩上打的,即①(页岩)和③(砂砾岩),均为沉积岩,成因是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答案选D。\n[2015天津·3,4分,难度★★★☆☆]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3题。3.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答案3.C 【解题思路】 矿物要从上地幔软流层上升到达地表,应经历了火山喷发的过程,即首先是岩层断裂,接着是矿物随岩浆沿裂缝上升、喷出,到达地表。而矿物要从火山岩体中转移到河滩,首先要经受外力作用中的风化和侵蚀,然后经河流搬运作用,最后在河滩中沉积。\n考点15 内力作用与地貌\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2017天津·3,4分,难度★☆☆☆☆]读下图回答第1题。1.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题组1褶皱、断层答案1.B 【解题思路】 图示地貌景观为甘肃省张掖某地区的丹霞地貌,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据此可判断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图中所示山脉为地壳运动导致岩层隆起而形成的,部分地区岩层发生断裂、位移,有断层存在,但主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n[2019江苏·3—4,4分,难度★★☆☆☆]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2—3题。2.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题组1褶皱、断层答案2.D 【解题思路】 界线N是向斜构造中岩层的层面,反映了地壳受水平挤压产生了明显的褶皱运动;界面M是水平岩层的下界,反映了地壳的下沉运动,N、M分别反映了水平运动和垂直升降运动对岩层的作用,D正确。M、N不能够反映出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包括古气候、沉积物的变化),A、B、C错误。\n3.该区域(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题组1褶皱、断层答案3.C 【解题思路】 M界面以下与向斜构造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反映了甲岩层形成之前乙岩层已经形成,并且褶皱抬升后经历长期侵蚀,然后再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甲岩层,A、B错误,C正确;甲岩层及其以上为水平岩层,没有发生褶皱,即没有形成背斜或向斜,D错误。\n[2018全国Ⅲ·6—7,8分,难度★★☆☆☆]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4—5题。4.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题组1褶皱、断层答案4.A 【解题思路】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符合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的特征。火山口集水形成的火山口湖一般保留有完整的锥形火山山体和封闭的中部洼地,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后,一般在堰塞体的下方保留原来的河道,图中信息均不符合。河流改道不会形成较深的湖泊。\n5.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题组1褶皱、断层答案5.C 【解题思路】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主要是由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在湖中沉积形成的,若入湖径流增多,则输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沉积物增加使湖床抬高,湖泊变浅,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的特征不相符。贝加尔湖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降水量的加大不会对湖水深度产生明显影响。由于断层中部继续下陷,湖盆在加深,尽管外力作用使沉积物不断加厚,但湖水深度还在加大。\n[2017浙江4月·12,2分,难度★★☆☆☆]6.下图是某地质学家绘制的板块碰撞及其影响示意图。与图中板块A、B对应恰当的是( )A.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D.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题组2板块运动答案6.A 【解题思路】 图中示意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现象,板块有大小之分,小板块在与大板块碰撞后,前端向下俯冲,后端随之隆起,大板块则呈现出一系列的起伏变化。该图阶段三显示的便是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以及北侧系列高大山脉形成过程的模拟图像。故选A。\n[2021浙江1月·5,2分,难度★★☆☆☆]海草为海洋中的高等被子植物,有“海洋之肺”之称。近年来所罗门群岛种植海草,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略图。完成第7题。7.甲处海底宏观地形是( )A.海沟B.海岭C.海盆D.裂谷题组2板块运动答案7.A 【解题思路】 据图可知,甲处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海底宏观地形应为海沟;海岭和裂谷均位于板块生长边界,海盆则位于板块内部。故选A。\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2018浙江下半年·9,2分,难度★★★☆☆]图1为全球海陆分布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图2为四种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完成第1题。1.图1中四地与图2板块边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①—甲 ②—丙 ③—乙 ④—丁B.①—乙 ②—丁 ③—甲 ④—丙C.①—丙 ②—甲 ③—乙 ④—丁D.①—丁 ②—乙 ③—甲 ④—丙答案1.C 【解题思路】 甲为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碰撞挤压形成岛弧链,与②地相符;乙为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碰撞挤压形成海岸山脉,与③地相符;丙为板块张裂作用形成裂谷或海洋,与①地相符;丁为板块张裂作用形成广阔的海洋以及大洋中脊,与④地相符。图1图2\n[2021河北·14—15,6分,难度★★★☆☆]下图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F1-F4为断层,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背斜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据此完成2—3题。2.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A.水平挤压B.水平拉张C.垂向挤压D.垂向拉张答案2.A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该区域经历了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构造甲、乙、丙应是水平挤压形成断层造成的,故选A项。\n3.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A.F1—F4疏导性能好B.F1—F4延伸到地表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D.F1—F4断至含油层答案3.D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构造甲、乙、丙的F1—F4断层断至含油层,石油组分会沿着裂隙大量散失,D项正确\n[2018江苏·5—6,4分,难度★★★☆☆]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4—5题。4.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n答案4.A 【解题思路】 根据等高线可判断从甲至乙,海拔先升高后降低,为凸地形,C、D错;从地层分布看,从甲至乙地层分别是C、P、C,其地层时代分布是老、新、老,属于向斜构造,岩层应该向下弯曲,A对、B错。【图形分析】 四个选项图的地形地质剖面特征分析:从地形角度看,A、B项为凸地形,C、D项为凹地形;从地质构造角度看,A、C项岩层下凹,中心部分地层新,为向斜;B、D项岩层上凸,中心部分地层老,为背斜。因此可知:A项为向斜山,B项为背斜山,C项为向斜谷,D项为背斜谷。【高分要诀】 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1)看形态。一般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2)看新老。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地表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①③为背斜,②④为向斜。\n5.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答案5.A 【解题思路】 据图可知,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东南翼,丙处地表岩层为D,因而从丙处向下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应该比D老(参见下图,箭头指示钻探方向),最可能是S1和S2地层,对照图例可知为志留系,A对。【据图析题】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分析丙处岩层特点,了解丙处在地质构造中的位置。图的东半部从中部向两翼岩层的分布顺序为S1→S2→D→C,符合由老至新的分布规律,为背斜构造。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东南翼。【思维线索】 丙地地表岩层为D,属于泥盆系,要确定丙处向下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需要借助地质构造来判断地下岩层比D老还是新。\n[2019浙江4月·21—22,4分,难度★★☆☆☆]下图为某湖泊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等值线为该区域250万年以来沉积物等厚度线。完成6—7题。6.该湖湖盆形成主要因( )A.风化侵蚀B.搬运沉积C.构造抬升D.断裂下陷答案6.D 【解题思路】 据图可知,该湖泊东部、南部和西部存在地壳强烈抬升区和抬升区,而北部也存在微弱抬升区。这些抬升区与湖泊之间存在断层构造,因此湖盆是断裂下陷形成的,D正确。\n7.在外力作用下,该湖盆区的湖泊最容易形成陆地的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7.A 【解题思路】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湖泊是由地层断裂下陷形成的,其深度一般比较大,乙、丙两地位于湖泊中央,湖泊深度大,形成陆地的可能性较小,B、C错误;甲、丁两地都位于湖泊边缘,甲地西侧靠近抬升区,丁地东侧靠近强烈抬升区,结合甲、丁两地的沉积物等厚度线可知,丁地断裂下陷幅度较甲地大,湖盆深度较甲地深,所以在外力作用下甲地较丁地更容易形成陆地。D错误,A正确。【拓展提升】 构造湖的成因和特点构造湖指由地壳构造运动(断裂、断层、地堑)所造成的坳陷盆地积水而成的湖泊。例如青海湖、纳木错、博斯腾湖、滇池等都是构造湖。构造湖具有十分鲜明的形态特征,①坡陡:湖岸陡峭且沿构造线发育,比较平直。②水深:湖水一般都很深,如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就是构造湖。③湖泊平面形态比较简单:长度大于宽度,呈长条形。④面积较大。经常出现一串依构造线排列的构造湖群,例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沿线的许多湖泊。\n考点16 外力作用与地貌\n真题分层1基础题组\n[2017浙江4月·3—4,4分,难度★★☆☆☆]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1.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B 【解题思路】 图中①为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②为流水沉积地貌(冲积平原),③为风力沉积地貌(沙丘),④为冰川侵蚀地貌(角峰等)。故选B。\n2.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2.B 【解题思路】 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发展条件好,利于聚落(城市、乡村等)的形成和发展。故选B。\n[2013上海·9—10,4分,难度★★☆☆☆]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3—4题。3.在上图所示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A.搬运B.堆积C.侵蚀D.风化答案3.B 【解题思路】 ②处位于河流弯曲河段的凸岸,受惯性的影响,弯曲河段的凹岸以侵蚀为主、凸岸以堆积为主。\n4.如果在图示的①②③④四处进行码头选址,比较适合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4.C 【解题思路】 码头需要具备一定的水深条件才能满足船舶进出的需要,而②③位于河流的凸岸,泥沙易淤积、河道较浅,故应选择在河流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河道较深的①④修建码头。\n[2013福建·9—10,8分,难度★★☆☆☆]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5—6题。5.该沙丘位于( )A.冲积扇B.洪积平原C.三角洲D.河漫滩答案5.D 【解题思路】 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不可能分布在河流中游;洪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而成的平原,与图示信息不符;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洪水发生时被淹没,枯水期出露,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图中沙丘就分布在河漫滩上。\n6.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6.C 【解题思路】 由图中信息可知,沙丘形态应该是波浪形,①图坡度太大,与图中信息不符;②图方向错误;③图方向、坡度均正确;④图方向错误。\n[2020浙江7月·18,2分,难度★★☆☆☆]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第7题。7.图2谷地的成因是( )A.构造断裂下陷B.流水侵蚀作用C.岩层挤压弯曲D.冰川侵蚀作用答案7.D 【解题思路】 由图1可知,乙处海拔为3440—3520m,图2为底部比较平缓的U形谷,由材料可知,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海拔为3500—3600m,故该谷地主要是由第四纪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D对。构造断裂下陷谷地两侧为断层,坡度应较陡,A错;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多呈V形,谷底比较狭窄,B错;岩层挤压弯曲形成的谷地往往受外力作用影响小,而图中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说明该区域地层形成时间早,受外力作用时间长,C错。\n[2013江苏·7—8,4分,难度★★★☆☆]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下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8—9题。8.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A.冰川沉积B.流水沉积C.风力沉积D.风化残积答案8.B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含金刚石的堆积物主要沿河分布,且分布在易沉积的河流凸岸;再根据右下角堆积物的棱角并不分明可知,其成因属于流水沉积。\n9.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9.B 【解题思路】 金刚石矿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可能在②地的岩浆岩中找到。\n真题分层2中档题组\n[2015全国Ⅰ·10—11,8分,难度★★★☆☆]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题。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答案1.D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1975—2004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距离增大说明水深2米的点向海洋推进,泥沙沉积;距离减小说明水深2米的点向陆地推进,侵蚀作用增强。\n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答案2.B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1992到1997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缩小,说明黄河入海泥沙减少。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河流携带的泥沙可能会增多;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则入海泥沙增多;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则入海泥沙增多;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导致入海泥沙减少,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缩小。【方法技巧】 河流流经地区的气候类型、河流中上游植被的多少、河流水量大小、河流上水利工程的建设等都会影响河流入海泥沙的状况。流域内降水丰富、地势落差大、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等因素易增加河流的含沙量。\n[2016海南·19—20,6分,难度★★★★☆]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3—4题。3.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答案3.D 【解题思路】 首先,北半球中、高纬度相同海拔地区阳坡的日最高气温高于阴坡,因此东南坡和西南坡的日最高气温要高于西北坡和东北坡,而各坡向相同海拔的日最低气温相差较小,由此可知东南坡和西南坡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情况下大于西北坡和东北坡,物理风化作用较强,排除选项A、B;一般情况下,地方时12:00时,太阳辐射最强,但气温并不是一天中最高的,由于12:00—14:00地面获得的辐射收入一直大于其辐射支出,可知14:00时气温达到一天中最高,而该时段有太阳照射且太阳辐射较强的坡向是西南坡,也就是说西南坡的日最高气温高于东南坡,西南坡的气温日较差要大于东南坡,物理风化作用要强于东南坡,故选项D正确。【误区警示】 本题错选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不能将气温日较差的大小与物理风化作用的强弱挂钩,二是不能正确分析不同坡向气温日较差的差异。\n4.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4.C 【解题思路】 一般情况下,中、高纬度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要大于低纬度地区,由此可知热带雨林带分布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要小于选项中其他三个自然带的分布地区,故其物理风化作用最弱,选项C正确。\n[2014安徽·31—32,8分,难度★★★☆☆]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5—6题。5.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答案5.A 【解题思路】 据图可知,沙山上的垄(脊)位于沙山的东部,呈西南—东北走向,在垄(脊)西部沙粒堆积,形成沙山。据此可判断该地区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季风力强劲。\n6.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答案6.C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沙山由松散的沙粒组成,故沙山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作用,而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的形成主要受风力侵蚀作用的影响。\n[2016全国Ⅰ·7—9,12分,难度★★★★☆]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答案7.C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距今时间越长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远,距今时间越短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近,说明海岸线是处于变动中的。但由于贝壳堤是由海浪将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在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要使贝类生物稳定堆积,海岸线的位置就要保持稳定。【误区警示】 本题错选的原因有二:一是审题不清,题目要求判断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变化特征,而不是三条不同时代贝壳堤位置变化所反映的海岸线的变化特征;二是不清楚贝壳堤的形成过程。\n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答案8.B 【解题思路】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因此泥沙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A选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将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选项正确;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不利于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从而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C选项错误;泥沙在河口地区的堆积作用减弱,有利于河水排泄入海,不会迫使河流改道,D选项错误。\n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9.D 【解题思路】 贝壳堤是由海水将死亡的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随着河流入海口的泥沙被搬运至贝壳堤外堆积,海岸线将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旧的贝壳堤失去贝壳源补充而停止生长,新的贝壳堤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岸带发育;由此可知,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有关。图示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每两条贝壳堤之间相距较远,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速度较快,贝壳堤外泥沙堆积的速度较快,堆积量较大;贝壳堤外堆积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流入海口地区,因此可推测河流入海口地区沉积的泥沙较多。\n[2021广东·15—16,6分,难度★★★☆☆]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m/s之间。图1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图2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000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10—11题。10.由图1可知,当流量从14278m3/s降至6888m3/s时,该河段( )A.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B.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C.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D.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答案10.A 【解题思路】 读图1可知,当流量从14278m3/s降至6888m3/s时,深槽区流速从1.0—1.5m/s下降至0.8—1.2m/s,高于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因而该河段深槽区泥沙仍被侵蚀;但边滩体的流速从1.0—1.3m/s下降至0—0.2m/s,低于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因而该河段边滩泥沙沉积,边滩体扩大。故选A。\n【据图析题】\n11.根据图2,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A.河道来沙量减少B.河道的水位升高C.河岸护坡工程建设D.河道洪峰流量增加答案11.A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可知,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速度大幅下降,泥沙在库区沉积,因而向中下游排放的泥沙量减小,沉积作用减弱,A对。三峡水库有削洪补枯的作用,对中下游河水流量的季节变化起调节作用,会使河道洪峰流量减小,但河流总体流量变化不大,河道水位不一定升高,B、D错;建设河岸护坡工程主要是为了保护和加固大堤,对长江中游边滩面积影响较小,C错。【知识拓展】 边滩在枯水期露出水面,中、高水位时被水淹没。常沿河道呈犬牙交错状分布的,被称为交错边滩。有时也仅在一岸出现,如位于弯曲河流凸岸的凸岸边滩。淹没于枯水位以下时被称为雏形边滩或潜边滩,是边滩的初始形态。\n12.[2014山东·36(2),9分,难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n答案12.【参考答案】 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解题思路】 塞内加尔河三角洲前缘沙洲向南延伸的原因主要从河流泥沙含量、洋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河流泥沙淤积会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n专项1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n答案[2017浙江下半年·3—4,4分,难度★★☆☆☆]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1.甲地所在地形区的地质构造是( )A.地垒B.地堑C.背斜D.向斜1.A 【解题思路】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岩层两侧出现断层,甲处岩层相对两侧岩层上升,形成地垒构造,选择A选项。\n答案2.按成因分类,乙处岩石属于(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2.D 【解题思路】 乙处岩石为片麻岩,是由花岗岩变质形成的,D选项正确。\n答案[2020江苏·3—4,4分,难度★★★☆☆]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A.①B.②C.③D.④3.A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①河谷下半部有石灰岩分布,溶蚀作用下易形成溶洞等喀斯特地貌,A对。②③④河谷没有可溶性岩石分布,难以形成溶洞地貌,B、C、D错。\n答案4.图中断层(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4.D 【解题思路】 图示断层被花岗岩切断,说明断层在花岗岩之前形成,而且花岗岩连续完整,没有出现断裂,说明花岗岩形成后断层没有活动,A、B错;断层上面还覆盖有砂砾岩和砂岩,且断层带上没有发育成明显的河谷,说明断层对现代河谷下切影响较小,C错;砂砾岩、砂岩和断层之间发育了侵蚀面,说明断层形成时间比侵蚀面早,D对。【规律总结】 岩层和断层构造新老关系的判读方法解答地质剖面示意图试题时,关键是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因此,掌握其判断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具体有:(1)根据地层层序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一般来说,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一般比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3)根据岩层及断层构造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形成时间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变质作用的发生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同理,断层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早于覆盖其上的岩层。\n答案[2020全国Ⅲ·7—8,8分,难度★★★☆☆]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5—6题。5.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5.D 【解题思路】 根据沉积岩的形成顺序可知,通常情况下下部的沉积岩先形成,上部的沉积岩后形成。图中最先形成的是沉积岩④,后受到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当地应力足够大时发生断裂,形成断层①,之后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喷出岩③。\n答案6.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6.C 【解题思路】 砂砾石层下界相对平坦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先遭受侵蚀,后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砂砾石层。\n答案[2016浙江·5—6,8分,难度★★★☆☆]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7—8题。7.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 东侧大B.背斜 东侧小C.向斜 西侧大D.背斜 西侧小7.C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即从谷底向两侧山地岩层由新到老,说明是向斜。由图可知,西侧阶地坡度较大,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较大。\n答案8.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B.乙C.丙D.丁8.B 【解题思路】 由题干可知,该贵重金属矿产形成于河床沙中,由图可知,乙处阶地有沙、卵石,且水深较浅,人们可能在此处找到该贵重金属矿物。\n专项2 河流地貌的发育\n答案[2017全国Ⅱ·9—11,12分,难度★★★☆☆]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1.C 【解题思路】 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n答案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B 【解题思路】 砾石颗粒较大,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n答案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3.B 【解题思路】 据图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山地高差大,坡度陡,河流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土壤较少,土层浅薄。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众多,河流较多,水源丰富;据图可看出,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所在地区海拔接近;贺兰山东麓为迎风坡,其南部和北部降水、光照条件相近。\n答案[2018全国Ⅰ·6—8,12分,难度★★★★☆]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4—6题。4.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4.A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下蚀作用明显;且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说明T0为河漫滩,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河漫滩出露地表,接受泥沙堆积,面积会扩大。\n答案5.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5.A 【解题思路】 河流流速越快,堆积的砾石颗粒越大。由材料可知T3时期砾石的平均砾径最大,说明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A正确。\n答案6.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6.D 【解题思路】 图中显示T3、T2、T1现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流阶地上,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由图可知,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D正确。故选D。\n答案[2019全国Ⅰ·9—10,8分,难度★★★☆☆]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7.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7.D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主要是河道不同部位冲淤状况存在差异,导致河槽中的水流散乱,从而形成堆积性游荡河道。黄河小北干流河段以降水补给为主,该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故该河段河流流量夏季大,冬季小,排除A、B选项;黄河小北干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该河段河流含沙量大,加上该地区地势落差较小,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黄河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受大气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该河段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综上可排除C选项,D选项正确。\n答案8.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C 【解题思路】 由上题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在顺直、宽浅、落差较小的河道中,易形成堆积性游荡河道;河流水量的大小与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关系较小,①错误;黄河小北干流中段与南北两段相比,无主要支流汇入,②错误;受沿岸地形地貌及岩石抗侵蚀能力的影响,黄河小北干流中段河道较窄,从而导致该河段河道摆动范围较小,③④正确,故选C。\n易错疑难集训\n易错点向斜、背斜构造的区分答案1.D 【解题思路】 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可知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或岩层向上弯曲)的是背斜。而题目所给岩层的埋藏深度为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即用地形剖面线上某点对应的海拔减去该点对应的岩层埋藏深度即为其海拔,根据同一岩层距地面的垂直距离的变化可以判断出①④两地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谷。【易错点拨】 考生切记仔细审读岩层埋藏深度的概念,避免直接把埋藏深度曲线当作岩层的形态来判断地质构造。[2012江苏·9—10,4分,难度★★★☆☆]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n易错点向斜、背斜构造的区分答案2.C 【解题思路】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沉积岩层在⑤处发生中断,表明该地发生了断层。而从其埋藏深度可以明显看出⑤处该沉积岩比左侧海拔低很多,可以判断出现了地壳下沉运动,由此可以推断该地出现了断裂下降运动。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n疑难点地貌形成的内外力作用过程判断[2016北京·4,8分,难度★★☆☆☆]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第1题。1.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答案1.D 【解题思路】 由图可知,火山喷发后形成山地,随着地壳运动,山地逐渐没入水下,在海洋表层海水运动等外力作用下,山地的山顶被削平。\n疑难点地貌形成的内外力作用过程判断[2021福建适应性测试·4,3分,难度★★★☆☆]“到底谁在看谁?穿过岩壁上空洞的月亮,恰似一只正在回望你的眼睛”,这是美景月眸(下图)的诗意写照。北美西部内陆高原一砂岩(陆相沉积岩)拱门附近可观赏到该美景。三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后经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了一个个拱门。据此完成第2题。2.拱门的形成过程是( )A.海洋环境沉积→地壳抬升成陆→风化侵蚀→地壳差异抬升B.地壳抬升成陆→陆地环境沉积→地壳差异抬升→风化侵蚀C.陆地环境沉积→地壳抬升成陆→风化侵蚀→陆地环境沉积D.地壳抬升成陆→海洋环境沉积→陆地环境沉积→风化侵蚀答案2.B 【解题思路】 该地在三亿年前属于海洋,说明该地先经历了地壳抬升形成陆地的过程。形成拱门的岩石是砂岩,属于陆相沉积岩,说明经历了陆地环境的沉积作用。后来地壳又发生了差异抬升,经历风化侵蚀形成拱门。B项正确。\n素养题型专练\n[2020山东·1—2,6分,难度★★★☆☆](综合思维)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A.由北向南B.由西向东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北向西南答案1.C 【解题思路】 根据图中指向标,结合图例可以推断,滑坡体边界位于西北且向西北方向凸出,被掩埋的古河道的河流阶地位于东南部,据此可以推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C正确。\n2.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③④①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答案2.D 【解题思路】 根据滑坡形成产生的影响分析,在滑坡形成前,先有古河道③,滑坡产生后,滑坡掩埋河流阶地②,阻断河流形成古堰塞湖①,④河流是现在的河流,是最后形成的,所以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D正确。\n[2014山东·11—12,8分,难度★★★★☆](地理实践力)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3—4题。3.根据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a)中的( )A.①B.②C.③D.④答案3.B 【解题思路】 由图(b)中信息可知,该观测点位于甲山西南,且高程为120m,图中①②两地位于甲山西南,而①地海拔低于100m,②地海拔为100—200m。\n4.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Ⅰ、ⅡD.Ⅲ、Ⅱ、Ⅰ答案4.B 【解题思路】 图(b)中Ⅲ岩层为上覆新形成的沉积岩层,故Ⅲ岩层最新;该观测点观测内容为向斜两翼中的东翼的地层关系,根据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可知Ⅱ岩层较Ⅰ岩层老。\n[2018浙江下半年·22—23,4分,难度★★★☆☆](地理实践力)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某地段观察地质地貌景观。下图为黄河峡谷地貌景观。在峡谷西侧的公路边观察由黄土层、砂砾石层和砂页岩层构成的地层剖面。在峡谷东侧的峭壁上观察到砂页岩层中的褶皱构造。完成5—6题。5.此地地层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时间,从老到新的顺序为( )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②①④③D.③④②①答案5.D 【解题思路】 呈水平状态分布的地层,一般老的地层在下,新的地层在上。由图示地层的分布状况可知,砂页岩层最老,其次是砂砾石层,黄土层最新。由于皱褶构造只分布在砂页岩层中,因而可推知其形成于砂页岩层形成之后,砂砾石层形成之前,故选D。\n【规律总结】 岩层及地质构造新老关系的判读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第5题①②③地层的新老顺序判断即用此法。(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一般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返祖情况罕见),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4)根据地质构造与水平岩层的相互作用关系判断。地质构造形成的时间一定晚于相应岩层的形成时间。如断层的形成一定晚于被其切断的岩层。本题褶皱构造只分布在砂页岩层中,因而可推知其形成于砂页岩层形成之后。\n6.此地地层与构造的形成与黄河有关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6.B 【解题思路】 黄土层是地质历史时期风力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的,A错;黄河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可使砂砾石在沿岸地区沉积,B对;褶皱构造是地壳运动形成的,与黄河流水这一外力作用无关,D错;砂页岩层比褶皱构造形成时间更早,为黄土高原地区下伏基岩,其形成于海洋环境,不受黄河流水作用影响,C错。\n7.[2013海南·22,10分,难度★★★☆☆](地理实践力)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法国罗讷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下图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下图右照片)。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答案7.【参考答案】 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河流的凹凸岸。从图中可以看出,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受河水冲蚀强烈,水较深,水流湍急,故桥墩被大洪水冲毁。而左岸为凸岸,泥沙堆积,河水较浅,水流较慢,河岸受侵蚀较弱,故断桥能够保存至今。\n专题综合训练\n答案1.C 【解题思路】 甲表示花岗岩,是来自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的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读图可知,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由此可判断断层上覆岩层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断层顶部的砂岩层中存在岩浆侵入,由此可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乙处岩层为石灰岩,远离地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岩浆入侵导致乙处温度骤然升高,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乙处岩石可能发生变质作用;丙处的溶洞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综上可知,选项C正确。[2018北京·4,4分,难度★★☆☆☆]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1. 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n答案2.B 【解题思路】 据图可知,甲为砂岩层,乙为断层,丙为岩浆岩。图中甲岩层未被岩浆岩冲断,故甲的形成晚于丙;丙处岩浆岩形成晚于乙断层上覆侵蚀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2017江苏·5—6,4分,难度★★☆☆☆]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2.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n答案3.B 【解题思路】 图示地质剖面图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褶皱构造,但褶皱构造留下的痕迹——岩层倾斜比较明显。图中甲处岩层和被乙断层错断的岩层明显倾斜,且倾角不同,表明这是两次褶皱造成的。3.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B.2C.3D.4\n答案4.B 【解题思路】 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上涌侵入岩石圈内部,缓慢冷却凝固而成的。故选B。[2017浙江4月·24—25,4分,难度★★★☆☆]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完成4—5题。4.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A.高温变质B.侵入冷凝C.高压成岩D.喷出冷却\n答案5.D 【解题思路】 先从材料获取信息“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再仔细读图可知,岩石表面温度一开始较岩石内部略高,但随后迅速降低,岩石内部温度则降速缓慢。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外界温度变化可能使岩石表面和内部膨胀和收缩幅度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岩石破碎,这属于物理风化作用。故选D。5.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C.溶蚀作用D.风化作用\n答案6.B 【解题思路】 根据等高线可以判断出M位于山坡上;再结合向斜构造的地层向槽部延伸的一般规律,可判知岩层应向山顶方向倾斜,故B项正确。[2014江苏·7—8,4分,难度★★★☆☆]右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6.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n答案7.A 【解题思路】 根据等高线和地层分界线的分布可知,同一地层分界线在图幅的西北和东南分布的高度较高,沿XY线方向分布的高度较低,可推出XY线方向即为向斜槽部延伸的方向,且大致呈水平状。又因为1与4,2与3分别处于同一地层界线上,且1与4高度大致相当,2与3高度相同,由此可推出正确选项为A。7.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n答案8.C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对贝壳堤的描述可知,早期潮水可以运动至很远的西北部,后来潮水只能到达东南部的当今滨海新区附近海岸,所以图中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故C正确。【技巧点拨】 不同时期的海岸线都是当时0米等高线所在的位置。距今较早的海岸线偏向西北部,即当时潮水可以到达那个位置,而当时的东南部全在海平面以下。所以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2016天津·1—2,8分,难度★★☆☆☆]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读图回答8—9题。8.上图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n答案9.A 【解题思路】 根据四条古海岸线形成的年代和四条古海岸线的位置可知,该处海平面间歇性下降,形成不等距、有序排列的古海岸线,故A正确。若气候持续性变暖,古海岸线会向地势高的陆地推进,故B错误。②③海岸线上分布有贝壳堤,这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的产物,不是海滨泥沙淤积的产物,故C错误。若地壳阶段性下沉,则不同时期的古海岸线应由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推进,故D错误。9.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n答案10.D 【解题思路】 结合图例可知,甲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砂岩,质地坚硬不易侵蚀;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页岩,位于向斜外侧,受张力易被侵蚀;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石灰岩,易与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喀斯特地貌。三地地貌差异主要是由岩石种类不同造成的,D对。甲、乙、丙三地相距较近,皆位于我国广西境内,年降水量差异并不明显,A错;根据地下岩层弯曲状况,甲、乙皆位于向斜的左侧,B错;植被覆盖率大小对地貌的形成影响较小,且甲、乙、丙三地植被覆盖率大小无法判断,C错。[2018天津·3—4,8分,难度★★★☆☆]读图文材料,回答10—11题。10.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n【据图析题】 获取和解读图示地貌类型及地下岩石、地质构造等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据图可知,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分别是山坡(陡崖)、河流阶地、喀斯特地貌,相应地地下岩石类型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思维线索】 一般地,地貌的形成受内、外力共同作用。甲、乙、丙三地位于我国广西境内,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的侵蚀作用(甲地、乙地)和溶蚀作用(丙地),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等有关。【思路矫正】 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形成影响比较大,因而考生易错选B。读图可知,丙地位于向斜槽部,与甲、乙两地地质构造部位不同,根据岩层倾斜方向可判定甲、乙两地位于向斜的左侧,地质构造部位相同。\n答案11.A 【解题思路】 乙地两个不同高度的平台,实质上是河谷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两级阶地。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古河床沉积物形成时期,当地地壳较稳定,河流水流较平稳,泥沙不断沉积;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上升运动;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间越早。11.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n【思路矫正】 河流阶地一般是地壳缓慢上升,河水不断下切侵蚀形成的,有一些考生以为地壳缓慢上升是持续性上升,导致本题易错选B。其实,地壳缓慢上升是不均衡的,可能有一段时期上升很慢,接近停止,泥沙沉积;另一段时期上升较快,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思维拓展】 河谷的发育过程\n答案12.D 【解题思路】 形成图示地貌景观的岩层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因此该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属于沉积岩,A、C错;粤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该地貌景观地表有明显起伏,最可能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而垂直裂隙处岩石脆弱,易被侵蚀,B错,D对。[2020天津·4—5,6分,难度★★★☆☆]下图所示地貌景观位于粤北地区,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读图文材料,回答12—13题。12.形成上图所示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变质岩、水平裂隙、流水侵蚀B.沉积岩、水平裂隙、风力侵蚀C.岩浆岩、垂直裂隙、风力侵蚀D.沉积岩、垂直裂隙、流水侵蚀\n【辨析比较】岩浆岩与沉积岩的比较类型形成特点常见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玄武岩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成为碎屑物质,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形成的岩石。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石灰岩、砂岩、页岩\n答案13.A 【解题思路】 图示地貌景观岩层出露地表一般是地壳缓慢隆起抬升和流水不断侵蚀形成的,其中最直接的内力作用是垂直抬升,A对。13.导致上图所示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A.垂直抬升B.水平拉张C.水平挤压D.岩浆喷发\n14.[2020全国Ⅰ·37,24分,难度★★★★☆]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如下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n答案14.【参考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解题思路】 第(1)问,玄武岩台地形成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地势起伏加大,台地面积变小。第(2)问,根据侵蚀程度分析,地貌侵蚀越严重,岩石暴露的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尖顶山受侵蚀最严重,台地受侵蚀最弱,平顶山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其玄武岩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尖顶山、平顶山、台地。第(3)问,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外力侵蚀。早期形成的玄武岩台地被侵蚀后,残留部分成为山体。后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形成的玄武岩台地上部仍然保留原有山体。因此,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