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新教材高考语文一轮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2新闻阅读第2节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课件(人教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3

2/33

3/33

4/33

剩余2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二新闻阅读第二节 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语文2023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GAOZHONGZONGFUXIYOUHUASHEJI\n内容索引突破点一突破点二\n新闻作为一种独特的实用文体,其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可考性”。考查主要侧重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新闻的表现手法、分析访谈的技巧、分析新闻导语的作用等。\n突破点一\n梳理•必备知识分析新闻的主要表现手法新闻的表现手法,与文学性文本的表现手法有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人物通讯,除了新闻的实效性以外,表现手法几乎和写人叙事的文章一样。结合新闻的文体特征,新闻的表现手法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1.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新闻为了真实,会引用数字及新闻当事人的语言,还会描写典型细节或事例,再现现场情形。2.新闻的典型性。新闻为了突出人物或事件的典型性、代表性,往往运用细节描写、点面结合等手法。如《包身工》选取起床、早饭、上工等几个典型细节,又以“芦柴棒”、小福子为典型人物,点面结合地表现包身工遭受的非人待遇,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n3.新闻的生动性。新闻也追求生动性,尤其是人物通讯、报告文学等,往往会采用文学的技法来增强新闻的生动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叙事技巧:如叙述的顺序、视角、人称,详略的安排,结构(线索、悬念、铺垫、伏笔、抑扬等)的技巧等。如《别了,“不列颠尼亚”》采用现实场景与历史材料穿插的叙述方式,既形成对比,又让人产生历史的纵深感,也便于表达作者的感情。《包身工》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笔法灵活,情真意切,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鼓动性。②描写技巧:许多新闻通讯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新闻事实,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等人物通讯,常常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还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n③表现手法:新闻也常运用对比、烘托、引用、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④修辞手法:新闻也常常运用比喻、借代、双关、对偶等修辞手法。如《别了,“不列颠尼亚”》题目采用双关,使表达委婉又含蓄。\n强化•关键能力能力突破一、分析新闻表现手法的表达作用要关注三个角度1.内容角度。分析艺术手法真实再现了什么场景,表达了什么事件或人物的什么精神,揭示了什么主题等。2.艺术效果角度。具体指出所用艺术手法产生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如细节描写真实展示场景或事件,引用能增强真实性和说服力,比喻使表达生动形象,双关使表达委婉又含蓄等。3.对受众的影响。分析艺术手法对读者获取信息有什么作用,是否使新闻更真实(更感人),是否能“开阔读者的视野”“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等。\n二、规范答题三步骤第一步,通读文本,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由此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内容的。第二步,结合新闻的特点,思考新闻的表现手法,看新闻选用了哪些材料,是怎样使用这些材料的,是否运用了对比、举例、引用等手法。第三步,结合手法,分析作用。任何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凸显文章的主旨,新闻也不例外。\n典题例析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王光荣①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n跨领域研究,跨越式发展②1958年,王选教授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留校在无线电系当了助教。在此后的3年里,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然而,1961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了重大的调整,以他的话来说,是“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n③当问及调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时,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像控制论发明者维纳说的那样‘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果’。”\n④1974年8月,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工程”)。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作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⑤对于这一创造性想法,王选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经过对国内外状况细致的调查分析,他坚信数字式存储(第四代机)将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采取这种迂回策略,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n淡泊名利,献身科学⑥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⑦1975年王选开始研究激光照排时,正病休在家。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他常拖着病体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王选常为节省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n⑧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他十分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有三件事让王选教授兴奋不已: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这种成就感是金钱所买不来的,是最大的酬报。三是发现年轻的杰出人才并委之以重任。\n扶植新秀,乐为人梯⑨1993年,56岁的王选又一次作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个年轻人。”⑩有些人开始又不理解了,人家60多岁的老人在一线搞科研的也很多,王选是不是想“见好就收”?但王选心里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识到并非每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欢迎年长者。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他说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1964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分别只有27岁和38岁。\n11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1993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36岁)、阳振坤(28岁)、汤帜(28岁)三位年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帜提出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而阳振坤博士也领导完成了国内第一个支持电子出版系统标准的栅格图像处理器。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正在为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智。(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n1.文章多处引用王选院士的话,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①多次引用王选院士的话,可以更好地呈现其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②使人物通讯更具真实性,增添可读性;③也可以避免作者陈述时的主观煽情。\n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通讯中的引用的作用。解答此题需两步:第一步,通读全文,找出引语。第②段,“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第③段,大多是引语。第⑨段,“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个年轻人”。第二步,分析引语的作用。首先,他的话展示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其次,他的话表现了他的精神。例如,第⑨段的引语表现了他乐于培养下一代科学青年的愿望,表现了他热爱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最后,紧扣新闻的文体特征分析引语的作用:直接引用王选的语言,而不是转述,这使人物通讯更具真实性,增添可读性。另外,直接引用人物的语言,可避免作者写作的不客观。\n2.细节描写是人物通讯用来表现人物而运用的方法,请赏析文中第⑦段画线句的细节描写。“节省5分钱”“提前一站下车”“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在科研道路上条件虽然艰苦,但是王选院士依然执着坚守和刻苦奉献的崇高精神。\n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解答此题需两步:第一步,找出细节描写。在一句话中找出细节描写,不能摘抄整句话,如这里的“节省5分钱”“提前一站下车”“许多资料都是手抄”。第二步,分析作用。描写对象是王选,细节描写是为突出王选的精神品质。联系上下文“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而在此后长达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可见这些细节表现了王选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n突破点二\n梳理•必备知识分析访谈的技巧访谈提问的技巧访谈是新闻的一种特殊形式。访谈从形式上看是由问和答组成的,问答是一种互动,访谈的进程是靠一问一答推动的。因此,提问者必须掌握一些提问技巧才能使访谈顺利进行。\n类型技巧作用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能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开门见山,干脆利落。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逻辑性强,有层次。旁问有意岔开话题,先谈点别的事情。制造轻松的气氛。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访谈者的思路进行。延伸问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对比问有时候,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可以进行对比提问。对比鲜明,便于访谈对象回答,也便于读者了解提问意图。\n强化•关键能力能力突破一、分析访谈技巧三注意1.根据访谈的针对性,明确提问的艺术性。访谈一般要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针对的内容不同,提问的技巧也有差异。2.根据访谈的专题性,明确提问的集中性和条理性。访谈的问题应突出某一方面,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求大求全,问题之间讲究顺序和逻辑性。3.根据访谈的典型性,明确问题的代表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情都应有一定的典型性。\n二、规范答题三步骤第一步,通读文本,把握话题。了解提问者和访谈对象所谈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第二步,拆分问答,体会技巧。将提问者的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回答分开,先读提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有无铺垫;再读访谈对象的回答,大致把握其阐述的内容,分析其回答的技巧——是正面回答,还是委婉暗示。第三步,结合主旨,分析作用。提问者的提问有一定的技巧,如直问、追问、推问等;访谈对象的回答也有其特点和目的。这都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人物的特点分析。\n典题例析典题:(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n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n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熊育群: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n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n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n解析:由题干中“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可以判断,本题考查分析访谈提问的技巧,解答此题需三步:第一步,勾画提问者的问题。见文段中的画线句。第二步,分析问题的特点。根据原文“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可分析出钟红明作为责编,熟悉对方的写作,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根据原文“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可分析出钟红明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n第三步,分析问题之间的联系。原文“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问的是写作动机,“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问的是写作方式和写作内容,“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20 08:03:11 页数:33
价格:¥3 大小:1.93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