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模块卷(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7

2/27

剩余2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模块卷(一)时间:35分钟 分值: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减缓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病毒传播。自我隔离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更加明确,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在目前的疫情状况下,保持社交距离也许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最新计算机建模研究警告说,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药问世,或采取激进的隔离措施,否则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也许需要维持到2022年。这是因为,假如病毒存在季节性变化,疫情仍有反复的可能。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自有其原因。有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得病早期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病毒携带者也有传染性。假如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在两个月之内,可能会使近6万人感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这些人也许不知道需要自我隔离,但如果能自觉保持社交距离,也能在无意间阻止病毒的传播。已经有证据显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免出现病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的实行让武汉的基本传染数从2.35降到了接近于1。而当基本传染数达到1时,病例数就不会再继续增加。(摘编自叶子《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究竟有多重要?》)材料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但完备不等于科学,现代社会讲求科学;完备也不等于简便,现代生活方式要求礼仪简便易行,而不能繁琐或不周。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27\n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举“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材料三:据媒体报道,4月4日从上海站始发的列车上,有乘客因摘口罩吃饭引起其他乘客不满,引发双方冲突。这提醒我们在继续关注疫情的同时,也要直面常态性的疫情防控可能给社交距离、社会行为规范乃至社会心态带来的微妙变化。高铁毕竟不同于地铁可以完全禁止进食,铁路部门也没有相关禁令,那么,坐高铁进食也就很难用违反相关规定来定性。但从防疫角度来讲,这样的行为引起一些乘客的担忧不无道理。这种模糊的界限,其实更需要具体情境下的个体去把握,不能完全用规定去裁定。如列车员就可以建议乘客错峰进食,并且在进食前与周边乘客进行沟通。这或许增加了高铁进食的复杂性,却有利于减少误会乃至冲突。疫情是对社会的全方位考验,自然也包括行为模式、社交规范等。我们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界定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习惯。疫情发生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再次出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还未适应分餐制的社会来说,普及公筷、公勺与其说是一种就餐礼仪的改变,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观念的更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疫情的特殊性,讨论疫情下的公共社交规范,可能不完全适用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群己权界”。美国作家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就有过这样的论断:大规模的传染性流行病不仅是一个医学事件,而且被当作是一个文学事件,一个道德事件。我们或可将之理解为,传染性疫情也可能引发道德危机。正常的社交距离在疫情时期可能面临挑战,27\n一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可能被视为是“不道德”的,如高铁进食。再比如,疫情可能加剧群体心理的“敏感化”,容易催生非理性过激反应甚至是歧视。像个别地方对于疫情重点地区人员予以标签化对待,甚至严重到恐慌的程度,这是非理性的,也不啻为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这也是需要我们警惕的。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这是疫情期间被广泛宣介的理念。但落到现实中,它需要体现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应该明确的是,保持必要的社交距离,并不等于冷落、冷漠和互相排斥。相反,面对传染性疫情,最需要的是社会各个单元、个体的互相包容、配合与合力应对,任何“以邻为壑”的做法都将放大疫情带来的伤害。(摘编自朱昌俊《重视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会心态变化》)1.根据材料,下列有关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持社交距离能够有效降低人们感染病毒的概率。B.保持社交距离的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C.保持社交距离突破了对“亲密”关系的原有界定。D.保持社交距离需要人们理性、平和、包容的心态。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从科学与简便出发,提出保持社交距离的做法,具有现实意义。B.材料二的倡议可从侧面印证疫情防控可能带来社交距离变化这一观点。C.材料三认为高铁进食事件属于社交行为规范问题,不能依据规定评判。D.材料三由时事开篇,并紧扣当下疫情评述,这与文体和写作意图有关。3.下列社会现象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摘下口罩吸了两口新鲜空气,结果引来几道异样的目光。B.在楼道遇见老家是湖北的邻居,邻居开口说“今年我们可没回老家过年”。C.公交车公司要求乘坐公交车必须戴口罩,上车必须先扫健康码,再刷公交卡。D.某地商场在入口处张贴警示标语:体温过高者及疫区返回人员不得入内。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                                                      5.2020年3月底发布的歌曲《拱手礼》,一经传唱便深受欢迎。请阅读下面歌词,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歌曲受欢迎的原因。(6分)27\n拱手礼(节选)曲波右拳握如日,左掌弯如月,怀抱天下一拱手,春风扑面起。小草挺胸敬,昆仑谦和迎,不卑不亢一作揖,亲近我和你。逢年遇佳节,祝贺庆典礼,相互行个拱手礼,祥和又喜气。无论喜相逢,还是惜别离,高山流水一作揖,情意绵万里。答:                                                                                 一、1.答案 B “可行性措施是戴口罩、行拱手礼”错,戴口罩、行拱手礼只是可行性措施的一部分。2.答案 C 高铁进食事件“不能依据规定评判”错,原文是说“不能完全用规定去裁定”。3.答案 C 材料三主要是说,疫情防控可能给社交距离、社会行为规范乃至社会心态带来微妙变化。公交公司为确保乘客健康安全而采取的常态化防疫措施,不能证明材料三观点。4.答案 ①整体采用正反对照式(或“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先分析握手礼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拱手礼的好处。②局部论证采用总分结构。先分后总论述应废除握手礼,先总后分论述应重行拱手礼。(4分。每点2分)解析 材料二共三段文字,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段,说的是“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第二部分为第二、三段,谈“不如重行拱手礼”。前后两部分一破一立,构成对比。所以文章的总体结构是正反对照式。再看局部:第一部分先逐条说握手礼的“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然后总结出“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的观点,这是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第二部分,第二段提出观点,第三段从五个方面逐条论述,这是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5.答案 ①为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提供了可行方法;②顺应疫情期间人们对健康得体礼仪的需求;③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形成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6分。每点2分)解析 题干要求综合三则材料分析歌曲受欢迎的原因,答题时要紧扣三则材料的要点。第一则材料谈的是要保持社交距离,第二则材料谈的是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第三则材料谈的是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会心态变化。所以,作答时可从这三个方面组织答案,切忌只从歌曲本身去找答案。27\n传统文化 拱手礼拱手礼,又称作揖,是古代汉民族的相见礼。《论语·微子》载“子路拱而立”。这里子路对孔子所行的就是拱手礼,拱手礼的正式称呼是揖礼。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留一饼赵登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儿,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27\n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老牛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第2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27\nB.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B.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C.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D.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8.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答:                                                      9.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6分))答:                                                      二、6.答案 B 老牛只是不媚权贵,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果的预判。7.答案 D 伏笔,指文艺作品中前段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既没有“提示”,也没有“暗示”。因此“伏笔手法”错,应为“留白手法”。8.答案 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1分)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1分)②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1分)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1分)解析 刻画人物形象,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本文写老牛做饼技艺,没有对他的高超技艺的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别人的反应来写的,27\n所以是侧面描写。饼被抢购一空、大家齐声抱怨、康亲王称赞并题赠牌匾、宝庆人早早排队等,都是通过别人的表现烘托了老牛饼艺之高超。9.答案 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下,直至生命结束。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 答题时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留一饼”表面上是老牛饼铺的招牌,也是老牛的习惯做法。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那么人物的习惯做法所表现的人物性格与小说主旨便是深层的意思。模块卷(二)时间:35分钟 分值: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中国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如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27\n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的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摘编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材料二: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高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致产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27\n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具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摘编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一次变革与革命》,2020年4月2日《文学报》)材料三: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2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B.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C.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D.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也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27\n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B.生态文学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C.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映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D.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B.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C.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D.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4分)答:                                                      5.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6分)答:                                                      一、1.答案 D A项,“已经蔚为大观”说法不当,原文的表述是“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B项,“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与文意不符,原文的表述是“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C项,“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说法有误,生态文学作品“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已关乎政治因素。27\n2.答案 D “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将“或然”表述为“已然”,原文的表述是“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更易具有”不等于“具有”。3.答案 C 材料二强调“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的”,A、B、D项中的作品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传统文学,而《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则体现了生态文学是对包含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4.答案 ①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并通过与传统文学对比,提出中心论点;②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揭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③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回答“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其实就是谈论述的思路或者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材料二共有三段。第一段开篇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高的关注度;接着将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对比,传统的文学……生态文学则是……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进而提出中心论点: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第二段写“自古老的诗歌开始……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这是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并揭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第三段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有着质地的不同,并在段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5.答案 ①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②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③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④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7\n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然后再回归文本,找准答题区间,逐段、逐句分析,全面归纳。材料一涉及的意义价值有:①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②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③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材料二涉及的意义价值有:①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②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材料三涉及的意义价值有:①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②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③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分别找出三则材料中涉及的内容后,再将同类的内容归纳合并,最后综合作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春蚕(节选)茅盾“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的,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接着是家家都“望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张老头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地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27\n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四大娘首先说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27\n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不算!1932年11月1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B.亲家张财发来“望山头”,给老通宝带来了“今年茧厂不开秤”的消息,另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代东家来向老通宝催债。C.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D.春蚕成熟得好,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B.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望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C.“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他们此行的艰难。D.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8.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答:                                                                                 9.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答:                                                      27\n                           二、6.答案 C 这是小儿子事后的抱怨,不能说他有“远见和智慧”。7.答案 C “运用双关手法”说法错误。“远征军”是指老通宝一家要到无锡去卖蚕茧,跑的路远,并没有双层含义。8.答案 ①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一方面紧张而焦灼,另一方面又因淋到蚕尿而快活。②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立刻充满了欢笑。(欢笑兴奋)③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老通宝他们忧愁失望起来。(忧愁失望)④不得已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宝又气得生了病。(生气)(每点1分)解析 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首先要按照文章写作顺序逐层筛选,找出表现人物心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是直接描写心理的,如“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也可能是通过语言、动作等来表现心理的,如“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然后,选用能够表现心理的恰当的词语对这些句子加以概括,并理清变化的过程。9.答案 ①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写实角度)②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典型化角度)③交代了老通宝家破产,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揭示生活本质角度)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的描写和叙述之中。(情感表达角度)(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 写作特征一般包括内容的特点、写作手法的特点、语言表达的特点等。题干说“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这就规定了答题方向,即分析文本的写作内容是否能够反映时代,反映了怎么样的时代特点,等等。《春蚕》通过描写老通宝一家人的悲剧命运,展现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小说以帝国主义侵略下江南地区落后的蚕丝制造业为背景,讲述了江南水乡的蚕农们养蚕丰收却破产的故事。老通宝家破产,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这就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这是作品对时代的反映。作者没有在作品中直接抒情、议论,思想倾向都隐藏在冷静的叙述中。背景介绍 《春蚕》27\n《春蚕》最初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第2卷第1期,写的是清明节后所发生的事情——老通宝在这一个月时间里,经过“大紧张,大决心,大奋斗,同时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获得了蚕茧大丰收,可是卖茧所得却还“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结果气得生了病。它与《秋收》《残冬》合起来称为“农村三部曲”。这三篇小说,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正反映出那个年代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模块卷(三)时间:35分钟 分值: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27\n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因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27\n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27\nB.“大河无水小河干”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答: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一、1.答案 B A项,偷换概念。由原文“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的不是“国”,而是“家国天下”。C项,说法绝对。由原文“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可知,“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说法太过绝对。D项,从材料三中的“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等内容看,“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的说法与文意不符。2.答案 A 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未谈及“太平”。3.答案 D 材料三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谈的是“家”与“国”的关系。“治大国若烹小鲜”,只是说如何治理国家,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间的关系,故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4.答案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之一,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每点2分)解析 谈“如何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论证思路,一是论证方法。材料二的论证思路: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然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之一,并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材料二的论证方法:论述“天下为公”时,使用了“引证法”,引用了《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论述“天下太平”时,使用了“例证法”,举了宋代大儒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例子;27\n论述“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之一时,将范仲淹、张载的“愿望”与今天的“中国梦”对比,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5.答案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每点2分)解析 回答今天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的问题时,不能脱离文本中的观点和论述;同时还要抓住“今天”这个词。材料一的题目是“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家国天下”从历史深处走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是今天要做的;材料二有“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的句子,明显是强调“今天”要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材料三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这些句子中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今天”这些提示性词语,也告诉我们答案可在这些词统领的句子中提炼。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塞罕长歌(节选)第一幕第一场〔字幕:“塞罕坝,1963年12月18日,北风十级 大雪 零下40℃。”〔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佟保中、秦海生、张莉和群众甲、乙、丙提着行李,艰难地行走着……〔这时,几名林场职工走来。二 嫂 往哪走?佟保中 下坝……二 嫂 (惊疑地)下坝?!保中,你们要离开林场?!韩大伯 怎么,……你们不在林场种树了?高 志 当逃兵?秦海生 (无奈地)不是我们要当逃兵,是这塞罕坝长不出树来!佟保中 (平静、失望地)种了两年树,成活率几乎是零……27\n韩大伯 (劝说)你说得对,成活率几乎是零……可是,保中,当初你们从山东来,还有从黑龙江、湖北、吉林,从全国各地的林业大学来,那工夫我们这个乐啊,高兴啊,国家让这么多大学生来塞罕坝种树,眼下是失败了,可你们就这么忍心把我们扔下走了?二 嫂 保中、海生,二嫂是当地人,真不想让你们走,二嫂知道,你们抛家舍业,来这苦地方种树,都是为了我们,唉,这坝上也是,烂泥巴糊不上墙,连棵树也不长……可没有树,年年是穷汉子碰闰月,如今,你们真要走了,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你们都是大学生、技术员,要不再试试,再想想办法……张 莉 二嫂,保中的爱人刚生完孩子,又犯了心脏病,正在住院。还有海生,母亲也一直病着,昨天,姐姐来电报,说母亲病重……眼下,林场既然这样,还是让他们回去吧!〔众人沉默。〔欲下坝的人们催促佟保中、秦海生。群众甲 保中,走吧!〔佟保中、秦海生,还有张莉等人背起行李。佟保中 (走向二嫂,轻声感激地)二嫂!我佟保中永远记着,是二嫂救了我的命……〔二嫂为佟保中整理行装。〔突然,幕后传来汽车轰鸣声,停下。〔村民甲跑上。村民甲 李场长回来了!……杨总工程师也回来了!……〔总场场长李斌携妻子秀兰和孩子,总工程师杨宁先和妻子婉婷及女儿杨娜手提行李风尘仆仆走来。村民乙 场长,你们这……〔众人也疑惑地望着李斌和杨宁先。李 斌 同志们,我介绍一下,这是我的老伴,我的孩子,从今天起,举家搬迁,扎根塞罕坝!秀 兰 老李把城里的房子都退了,一个箱子、几个行李卷,还有锅碗瓢盆都随车运来了。他说,塞罕坝不长出树来,俺一家人一辈子不离开塞罕坝!杨宁先 对,对,我们把北京的房子也退了,这是我爱人婉婷,来之前在北京林科院,这是我的女儿……婉 婷 大家就叫我婉婷吧!杨 娜 我叫娜娜!27\n杨宁先 本来我一个人在塞罕坝,可这两年咱造林遇到了难处,我这个当总工程师的不甘心啊!咋办?回北京跟妻子商量,那就全家来塞罕坝扎寨安营!〔众人热情鼓掌。佟保中 李场长、杨总,你们真的要在这儿安家?!李 斌 在这儿安家!佟保中 林场还能办下去?李 斌 一定办下去!高 志 保中哥、海生哥,你们别走了!……第二幕第二场〔80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林场山上,望火楼。〔佟保中与佟刚走进树林。佟保中 佟刚啊……(欲说又止)佟 刚 爹,您想说啥,儿子听着。佟保中 佟刚,这么多年,爹一直想跟你掏掏心里话,就想问问儿子,这辈子,你都跟爹守在塞罕坝,你后悔不后悔?佟 刚 爹,我不后悔……佟保中 (摇摇头)这辈子,爹总觉得对不住你。孩子,你娘死了。不满一岁,爹就把你抱到塞罕坝,跟爹住窝棚、马架子,冷一口、热一口,吃苦受罪,打小没享过一天福。后来,爹又没供你继续升学,初中毕业,就留你在林场当了工人,还是个孩子,爹亲眼看见你上山一身汗,下山两腿泥……你结婚了,爹又打发你们夫妻俩上了望火楼,爹知道那里苦,常年下不了山……你们有了榛子,山上很少来人,常年封闭,跟外人没个交流,结果榛子怕见生人,都五岁了,只会叫爸叫妈……佟刚,这些年,你就没埋怨过你爹?你就没后悔过?……(流下眼泪)佟 刚 爹……当初您大学毕业了,离开城市,离开家,离开我娘,来到塞罕坝,您不后悔吗?我娘没了,您为啥又抱着不满一岁的我,回到塞罕坝,您不后悔吗?……还有老场长、杨总和那么多的叔叔、阿姨,在这里种了一辈子树,度过了终生,他们不后悔吗?爹,说心里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塞罕坝……小时候,在老场长家,秀兰阿姨为了让我吃饱,常常饿着,有一天我亲眼看见她晕倒在院子里……还有,一个大雪天,晓君阿姨进城给我买奶粉,半路上摔下山坡,27\n浑身是伤……您还记着我七岁那年,从家里跑出来,在林子里迷了路。三更半夜,全林场的叔叔阿姨,点着火把,整整找了一宿,才把我从沟塘子里抱出来……秀兰阿姨紧紧抱着我嚎啕大哭,全场职工都哭了……爹,我从小是塞罕坝人养大的,我的命也是塞罕坝人救活的。甭说在这儿待一辈子,就是两辈子、三辈子,我佟刚也不后悔!佟保中 (激动地)儿子!佟 刚 爹!第三幕第一场〔2013年春夏之间。〔林场,佟小林办公室。〔众人下,场上只留下舒纹和佟小林。佟小林 你回来啦!舒 纹 石质阳坡的试验还是失败了。佟小林 失败是成功之母!舒 纹 小林,我急着从省城回来,是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省林科院要建立一个生态发展研究所。我的导师非常关心咱们夫妻,他让你明天就去林科院报到!佟小林 (吃惊地)报到?舒 纹 对!……杨 娜 小林,咱塞罕坝可不仅仅是种树,也不仅仅是为北京、天津挡住风沙。五十年,我们能把满目疮痍的塞罕坝变回绿水青山,能把已经破坏的生存环境进行人工修复,让人类和自然环境永远和谐相处!这是一场关乎生态文明的伟大试验,所以我要到第一线塞罕坝来,到老一辈曾经洒过汗水的地方,亲自参加这一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伟大实践!小林,你们几次失败的数据,对于完成我们的新项目非常宝贵!(接过技术员甲递上的石质阳坡规划图)我已经和佟叔叔商量过了,决定在这个地方种樟子松!……尾声〔当下。地点同开场,塞罕坝,马架子旁边。〔塞罕坝林场场部,这里和当年比起来,已然焕然一新。佟保中 二嫂,这是我孙子佟小林,如今是分场场长了!27\n佟小林 奶奶,我是榛子!……〔二桃、佟刚匆匆上。二 桃 小林!小林!你们快看看,谁来了!〔舒纹背着包走来。众 人 舒纹?!……舒 纹 小林!……爷爷,奶奶……今天舒纹正式向塞罕坝林场报到!〔众人热烈鼓掌欢迎。舒 纹 爷爷奶奶,我这次回来,是因为北京林科院的博士杨娜阿姨的实际行动感召了我,教育了我!现在我终于懂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种下的不仅仅是一片林海,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所以,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佟保中 舒纹说得好!今天正赶上老一代务林人也回到林场,那咱们就一起看看“塞罕坝”的电影,看看我们塞罕坝人的今天!〔放映电影《塞罕坝》。〔影片中出现塞罕坝获“地球卫士奖”的情景。〔字幕: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2017年联合国环境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6.下列对本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剧讲述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创造人间奇迹的故事,塑造出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塞罕坝人艰苦创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B.剧中二嫂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如“烂泥巴糊不上墙”“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既是她对环境的抱怨,也是对佟保中等人离去的失望。C.第二幕中“流下眼泪”这一舞台说明表现了佟保中的复杂心情,其中饱含着对儿孙的愧疚,以及对儿子成家后坚守坝上的感动。D.本剧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发展,这包含着鲜明的时代信息,既讴歌了塞罕坝人的精神品质,也增强了剧作的历史厚重感。7.下列对本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幕开头的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氛围,写出了塞罕坝恶劣的环境,也暗示了社会环境,为下文写佟保中等人下坝作了铺垫。27\nB.剧中佟保中等人由去到留的思想转化巧妙,顺理成章,没有枯燥的说教和刻意的情节安排,体现了他们在艰苦卓绝年代的满腔激情和青春热血。C.本剧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三代务林人五十多年的生命进程;运用生活中各种散点式场景和典型细节增强表现力,整部戏充满感人的力量。D.本剧地域色彩浓郁,如“望火楼”“窝棚”“马架子”等,既写出了务林人的生活场景,也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显示出创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8.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请从第一幕中找出三处戏剧冲突。(4分)答:                                                      9.剧中说:“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你认为“精神高地”有怎样的丰富内涵?请结合剧本简要分析。(6分)答:                                                      二、6.答案 B “对佟保中等人离去的失望”说法错误,应是“挽留”。7.答案 A “暗示了社会环境”不当,第一幕开头的舞台说明没有社会环境的描写。8.答案 ①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与佟保中和秦海生因妻子重病、老母病危欲离场下坝这一上一下的冲突;②佟保中、秦海生等人的下坝与韩大伯、二嫂的挽留的冲突;③佟保中等人自己内心的去与留的冲突;④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和人们一往无前、满腔激情的冲突。(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4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可能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也可能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还可能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第一幕中,佟保中等人的下坝与韩大伯、二嫂等人的挽留,与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的矛盾冲突属于人物之间的冲突;佟保中等人自己内心的去与留的冲突属于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和人们一往无前、满腔激情的冲突则属于人同环境的冲突。9.答案 ①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坚定信念。塞罕坝务林人响应党的号召,三代坚守,用奋斗创造幸福。②艰苦创业、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塞罕坝务林人放弃优厚的条件,与恶劣的自然作斗争,把不毛之地建设成美丽高岭。③永不止步、科学求实的远大追求。年轻的塞罕坝27\n务林人不满足于单纯的种树造林,而是以科学研究的态度,追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目标越来越高远。④无私奉献、功成不居的博大情怀。树木已经成了务林人生命的图腾和根脉,对森林的呵护,已成为他们生命、情感与追求的全部。他们不求回报,只为绿色家园。(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精神高地”即“崇高的精神”,回答“精神高地”有怎样的丰富内涵,就是要从文中概括出塞罕坝人的崇高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可以结合人物的事迹及语言逐条概括。事迹如李场长把城里的房子都退了,杨总把北京的房子退了,他们举家来塞罕坝扎寨安营;三幕剧,三代人的坚守。人物语言如“这是一场关乎生态文明的伟大试验,所以我要到第一线塞罕坝来,到老一辈曾经洒过汗水的地方,亲自参加这一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伟大实践”“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种下的不仅仅是一片林海,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等。相关链接 任何时代都需要艰苦奋斗从茫茫荒漠到百万亩人工林海。52载,河北承德塞罕坝林场三代人构筑了一道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创造了中国北方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锤炼出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使命至上”的“塞罕坝精神”。一代代林场干部职工牢记使命,他们的先进事迹闪耀着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他们的言行蕴藉着浓得化不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他们心中,造好林、护好树就是在护卫首都北京,荒漠的生态修复重于泰山。塞罕坝几代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之源是“使命至上”的崇高追求,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襟,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强意志。他们,创造了一曲荒原上的绿色赞歌。(节选自2014年5月1日《人民日报》)2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19 17:25:47 页数:27
价格:¥3 大小:58.5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