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现代文阅读Ⅱ散文含“双文本阅读”新题型--能力训练(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8

2/28

剩余2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十一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含“双文本阅读”新题型)复习纲要【考情探究】课标解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备考策略考点内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重要概念”的特定含义,“重要句子”的特定含意及作用句法知识修辞知识快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平时强化定时训练,注重方法技巧的总结,注意题干要求,养成规范答题的好习惯。强化语言表述能力,注意书写整洁规范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把握作品的结构特点;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概括作品的主旨层次及段落知识快速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散文艺术手法的作用散文体裁知识表现手法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赏析散文的抒情性语言、描写性语言修辞知识表现手法分析概括能力归纳表述能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品的意义、价值、审美等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创作意图及创作风格综合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真题探秘】(2020新高考Ⅰ,6—9)阅读下面的文字,随文助读28\n完成后面题目。(16分)建水记[注](之四)于坚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建水记》——解读“诗意栖居”范本2018年伊始,著名诗人于坚为建水古城“立传”,捧出文化散文+人文摄影作品集《建水记》。《中国美术报》盛赞这是“一本关于古典生活、建筑、手艺的沉思录”。若仅从书名来看,很容易让读者想起于坚之前备受赞誉的《昆明记》《印度记》。然而,他说“这才是我最重要的一本书”。对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于坚有着一份近乎痴迷的情愫。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全国城市化进程狂飙突进的背景中,建水也曾展开局部的老城拆迁。于坚拍案而起,愤怒地呼吁停止这种“野蛮无知的行径”。在各界努力之下,一个相对“原始”与完好的建水,终于被保护了下来。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  2015年冬天,于坚带着比利时汉学家麦约翰来到建水。麦约翰浸淫中国文化数十载,他感叹,自己一辈子要找的“那个中国”,就在这里。也就是在那一年,于坚开始创作《建水记》。开篇,他便抛出了自己数十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人类为什么会有建水城这样的栖息地?28\n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作干巴菌,正亮闪闪的,在锅子中央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它为什么落后于时代?又为什么因‘落后’而鹤立鸡群,不同凡响?”在他看来,丽江只剩下建筑,昆明也是,而建水依然保留着古老传统的日常生活,充满了细节和意义。建水绝非为旅游而活,它自古就这么活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后的标本”,更是“诗意栖居”的范本。书中,于坚追溯:14世纪晚期,明朝“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数十万中原、江南民众纷纷迁徙到云南,其中,落户于滇南一带的各种工匠、大师,共同缔造了当时的临安,即今日之建水。于坚写道:“中国文明的扩张从来不是靠意识形态、观念,而是以生活方式去感化世界……中国生活方式是在世的、艺术的、美的、有意味的。”这种生活,神奇地保存在建水,这里成了“古典生活方式的活化石”。于坚喟叹,中国已经被拆得不成样子,没有了历史,没有了包浆,但“建水城已经包浆滚滚”。他狂赞这种犹如“时间之釉”的“包浆”,一气写下十几句“美甚,包浆!”于坚发现,建水人大部分仍过着28\n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目充瞌睡呢。(有删改)[注] 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天睡我睡,天醒我醒”的小日子,大部分仍悠悠闲闲地居住在自家祖上的四合院里,这种最能集中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和传统生活方式的四合院,建水城里还保存着五六百座。于坚认为“栖居,要有诗意,要有美在场,要有神灵在场”,四合院正是一个“充满意义的场”。而这部书的封面,便选用了一张四合院的照片,看上去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视觉冲击力极强。摄于2015年文庙开笔仪式的另一张大照片,则被放在翻开扉页后第一的位置,占了整整两个页码。建水地处边疆,却有着仅次于曲阜、全国第二大的文庙,数百年来凝文脉、香火于一身,至今不衰,“郁郁乎文哉”。而这张富有象征意味的照片,似乎就已经为整部作品定下了一个追寻和反思传统文化的基调。或许许多读者并不知道,作为中国当代重要诗人的于坚,同时还是人文摄影家,这部《建水记》中,便收录了他数十年来游走于建水所拍摄的各种图片,达134幅。这些图片与他的37篇随笔一道,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和深厚28\n的人文情怀,通过那些极其丰富的绵密入微而又鲜活生动的细节,共同描绘出了一幅二十一世纪中国罕见的诗意栖居的美好图景。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B.文章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C.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答案 D解析 “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理解错误,文章虽然用《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但“喝汤的喝汤……来一盘烧卖”是重在描写建水人的传统生活方式。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核心考点:本题考查对散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审题关键:1.明确题干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2.读懂题干内容,注意“相关内容”的描述。解题方法:1.首先应根据选项内容找准信息区间,然后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进行比照,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2.错误选项往往对错各半,考生要善于将选项内容进行细分,最好将其分为两三个信息点,然后按信息点逐步缩小分析范围,抓住关键词细加比对。核心考点:本题考查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审题关键:1.明确题干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2.读懂题干内容,28\n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答案 A解析 “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错,文中“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等是有感情的主观表述。3.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答案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在文内勾画出大量描写饮食的内容,然后再说明这样描写的作用。①文章中“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在锅子中央冒油呢”等内容表现了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文章还重点写了烧卖的做法,并且说“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以此表现建水城的历史传承。②文中还重点写了小巷中蘑菇的香气和小巷里的人提着蔬菜行走,并对蔬菜进行了铺陈,以此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4.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答案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注意“艺术特色”的描述。解题方法:1.此类题的综合性较强,有的选项针对全篇的语言风格或结构特点,有的选项针对某个段落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作答时,要有针对性地仔细分析。2.错误选项常常在整体表述正确的同时存在一些小错误,这些小错误往往比较具体,常常体现在一句话或一个词上。解题时,要逐词逐句认真阅读选项,抓住关键点,结合原文细心分析。核心考点:本题考查分析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能力。审题关键:1.明确题干关键词——饮食描写。2.注意题干中的“花费了大量笔墨”“你如何理解”等信息。解题方法:1.首先找到文中关于“饮食描写”的内容,分析其体现的建水城的日常生活和历史传承等。2.紧扣文章主题,回答该部分内容的作用。28\n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解析 ①从第一段“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第二段“进入城门,扑面而来……”(写建水的布局和建水人的生活),到第三段“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第四段从临安饭店写到龙井菜市场及胡同小巷,第五段写家庭院落,可以看出空间上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实现了空间的转换。②作者在描写建水当下日常生活时,往往是历史和现实交织。在描写时,作者先以《建水县志》点明其历史久远,再引用古诗文进行联想类比,如“深巷明朝卖杏花”,引出对建水女子“结实、健康、天真”的描写;用《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展示建水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最后回到现实,使用统计数据凸显建水的历史底蕴,如第四段写建水巷子密集丰富,作者用“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来展现建水的历史价值。第五段用“曾祖父”“祖母”“百年香樟树的荫庇”来说明建水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传承。核心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审题关键:1.明确题目中“空间”和“时间”两个关键提示。2.注意“分别加以简析”的要求。解题方法:1.找准相应的文本内容,本题要结合全文来分析。2.扣住“空间”和“时间”,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提炼出关键词句,组织答案。[教师用书专用]1.真题多维细目表28\n年 份卷 别选篇及作者体 裁内容主旨考 点考查能力素养要求2020新高考Ⅰ《建水记(之四)》于坚游记散文文章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了建水的车站、街道、市场、胡同小巷、家庭院落等,表现了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力。1.内容理解2.艺术特色3.分析详写的作用4.文章结构和线索鉴赏评价/理解分析  散文阅读主要体现了以下核心素养:①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审美体验、评价,形成正确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②文化传承与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③思维发展与提升。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课标全国Ⅲ《记忆里的光》蒋子龙回忆性散文文章表达形象,真诚质朴,婉曲别致,把党象征成记忆里的一束光,充满了对党的深沉热爱与礼赞。1.综合考点2.分析文本脉络3.标题作用鉴赏评价/分析综合2017课标全国Ⅱ《窗子以外》(林徽因)说理散文(生活杂感)文章从有形的窗写到无形的窗,揭示了心态与观念的限制,会造成自我与外部世界隔膜的道理。1.综合考点2.理解词语含义3.分析叙述人称变化的妙处鉴赏评价/理解分析课标1.综合考点28\n全国Ⅲ《我们的裁缝店》(李娟)叙事散文叙述了裁缝店里发生的小事,阐明了辛勤踏实劳动的重要性,赞美了质朴的人性美。2.理解句子含意3.赏析语言特色鉴赏评价/理解分析2.命题规律与趋势考查内容 所选散文贴近当下的现实生活、风俗民情,注重抒情性、哲理性,多数选文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甚至涉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命题规律 考点设置文体特征指向明显,重点考查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探究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等。综合考查“妙处”“作用”类题目难度较大。命题趋势 命题人将会继续选择有文化底蕴的作品,考查重点会延续当前态势,但命题指向会细致化、具体化、综合化。备考策略 不可盲目押宝,要一如既往地做好散文复习。散文内涵相对含蓄,不易真正读懂,故复习散文时,要注重文本的研读、细读,只有真正吃透了文本,各种问题才会迎刃而解。3.重要考点纵向分析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历年考法分析年 份典型真题(部分示例)考法分析2020(新高考Ⅰ,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侧重从散文的结构特点出发,考查线索和行文思路。2019(北京卷,20)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侧重考查某一句(段)在全篇中的作用,北京卷为间接考查,题干可转化为“你在没有走进……不便言深的”这句话有何作用。2018(天津卷,19)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上海卷和浙江卷主要考查结构思路,28\n天津卷将内容和结构结合起来考查,北京卷则兼顾考查了叙述手法。(浙江卷,12)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北京卷,20)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17(课标全国Ⅱ卷,4)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侧重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主要考查对作品结构思路的梳理以及重要句子作用的分析。2016(天津卷,16)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考查某一故事片段在全文的作用。规律及变化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是散文考查的重点,该考点主要结合作品内容理解、结构思路等来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和简答题。有的设问具体,要求仅从内容或结构方面分析;有的设问简略,要求全面分析。题干中常常出现“作用”“妙处”“用意”“为什么说(写、安排)……”等关键词。未来高考中,作品的体裁特征仍会是考查重点。备考建议这类题要从内容要点、结构思路、思想情感三个方面作答,并结合相关语段使用的表现手法来探究。注意简答题不可“贴标签”,即不可罗列术语,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来分析。必备知识【自测自查】一、(2021届5·3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文本一:燕 子席慕蓉[注]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叫“送别”的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长亭外,古道边……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28\n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常常一个人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一个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静静地把那本书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28\n(有删改)文本二:特殊的“诗画结合”的艺术手法——《解读席慕蓉乡愁诗的艺术特色》节选挚爱于世界,挚情于人生,融诗歌、音乐、绘画于一体,集诗人、画家、散文家于一身的席慕蓉,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传承了盛唐以来“诗中有画”的传统,又将西方绘画艺术的技巧融会其中,运用感性的色调、色彩的对比、明暗的处理、光线的捕捉,将情感图景化。例如那首著名的《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三节诗似三幅色彩不同、格调迥异的画面:第一幅清新淡雅,明朗欢快;第二幅模糊朦胧,沉闷惆怅;第三幅阴冷凄凉,悲痛忧伤。对比十分鲜明。诗人以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凭借超凡的想象力,使读者进一步体会出那种沉重的缠绵的思乡之情。画面优美,想象空灵。又如: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长城谣》)一个“今宵月色应如水”的“应”字,使全诗插上想象的翅膀,诗人想象中的故乡,在柔和朦胧的月光下,草原辽阔,牛羊成群,雄伟的长城向天边延伸,滚滚的黄河自身边流过,是一幅壮美而深情、令人神往的画面。光的映衬使画面在静态中流动起来,轻轻地诉说着对情感的爱恋和对宁静和平生活的永恒祈愿。如水月光在画面中的柔柔流溢,使色彩弥漫于光亮的波动之中,从而使整个画面笼罩着一层圣洁的光亮。(有删改)  [注] 席慕蓉,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1954年迁居台湾,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增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作者偶然在南国发现“燕子”时的惊喜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心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B.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是因为自己感动了这么多年竟然是听错了,由此产生了深深的悔意。C.文章中,“朦胧的欢喜”是“燕子”让作者想到了和故乡亲人在一起的快乐,“朦胧的悲伤”是作者对故土的思念无法排解。D.文章在叙述作者从把“乌秋”误认为燕子到最后得知真相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28\nA.文本一中加点的词语“触电”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达了“我”看到“燕子”时的震惊。B.文本一结尾句中“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和真正的燕子无关,其实它的名字是“乌秋”。C.席慕蓉《乡愁》的第一节中的“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D.席慕蓉《长城谣》借用了南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句子,原诗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了敕勒河流淌在阴山脚下,为下文描绘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景象做铺垫。3.文本一中画横线句中的“美丽的错误”具体指什么?“错误”为什么会是“美丽”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4.文本一以“燕子”为题,有什么好处?试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一、1.答案 B 2.答案 C 3.答案 “美丽的错误”在文中指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以及“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这些“错误”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们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排解“我们”远在他乡的孤寂,缓解“我们”的思乡之苦。4.答案 ①标题是全文的线索,本文围绕“燕子”来行文布局,条理清晰,内容集中。②“燕子”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突出了文章主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胡桃云片丰子恺凭窗闲眺,想觅一个随感的题目。说出来真觉得有些惭愧:今天我对于展开在窗际的“一·二八”战争的炮火的痕迹,不能兴起“抗日救国”的愤慨,而独仰望天际散布的秋云,甜蜜地联想到松江的胡桃云片。也想把胡桃云片隐藏在心里,而在嘴上说抗日救国,但虚伪还不如惭愧些吧。三四年前在松江任课的时候,每星期课毕返上海,黄包车经过望江楼隔壁的茶食店,必然停一停车,买一尺胡桃云片带回去吃。这种茶食是否为松江的名物,我没有调查过。我是有一回同一个朋友在望江楼喝茶,想买些点心吃吃,偶然在隔壁的茶食店里发现的。发现以后,我每次携了藤箧坐黄包车出城的时候必定要买,后来成为定规,那店员看见我的车子将停下来,28\n就先向橱窗里拿一尺糕来称分量。我走到柜前,不必说话,只需摸出一块钱来等他找我。他找我的有时是两角小洋,有时只几个铜板,视糕的分量轻重而异。每月的糕钱约占了我的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我为什么肯拿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来按星期致送这糕店呢?因为这种糕实有使我欢喜之处,且听我说:云片糕,这个名词高雅得很。“云片”二字是对糕的色彩、形状的印象的描写。其白如云,其薄如片,名之曰“云片”,真是高雅而又适当。假如有一片糕向空中飞,我们大可用古人“白云一片去悠悠”之句来题赞这景象。但我还以为这名词过于象征了些。因为糕的厚薄固然宜于称片,但就糕的轮廓的形状来看,“云”字似觉不切。这糕的四边是直线,四根直线围成一个长方形。用以直线围成的长方形来比拟天际缭绕不定的云,似乎过于象征而有些牵强了。若把“云片”二字专用于胡桃云片上,那么我就另有一种更有趣味的看法。胡桃云片,本是加有胡桃的云片糕的意思。想象它的制法,大约是把一块一块的胡桃肉装入米粉里,做成一段长方柱形,然后用刀切成薄薄的片。这样一来,每一片糕上都有胡桃肉的各种各样的切断面。胡桃肉的形体本是非常复杂的,现在装入糕中而切成片子,就因了它的位置、方向及各部形体的不同,而在糕片上显出变化多样的形象来。试切下几片糕来,不要立刻塞进口里,先来当作小小的画片观赏一下。有许多极自然的曲线,描出变化多样的形象,疏疏密密地排列在这些小小的画片上。倘就各个形象看:有的像果物,有的像人形,有的像鸟兽。就全体看:有时像蠹鱼钻过的古书,有时像别的世界的地图,有时像古代的象形文字,然而大都疏密无定,颇像现在窗外天空散布着的秋云。古人诗云:“人似秋云散处多。”秋天的云,大都是一朵一朵地分散而疏密无定的。这颇像胡桃云片上的模样。故我每吃胡桃云片便想起秋天,每逢秋天便想吃胡桃云片。根据我这看法而称这糕曰“胡桃云片”,岂不更为雅致适切、更有趣味吗?松江人似乎曾在胡桃云片上发现了这种画意。他们所制的糕,不像别处的产物似的仅在云片中嵌入胡桃肉。他们在糕的四周用红色的线条作一黄金律的缘,而把胡桃的断面装点在这缘线内。这宛如在一幅中国画上加了装裱,或是在一幅西洋画上加了镜框,画的意趣更加焕发了。这些胡桃肉受了缘的隔离,已与实际的世间绝缘,不复是可食的胡桃肉,而成为独立的美的形体了。因此,松江的胡桃云片使我特别欢喜。辞了松江的教职以后,我不能常得这种胡桃糕,但时时要想念它——例如今天凭窗闲眺而望天际散布的秋云的时候。读者也许要笑:“你在想吃松江胡桃糕,何必絮絮叨叨地说出这一大篇!”不,不,我要吃糕很容易:到江湾街上去买两百文胡桃肉、七个铜板云片糕,拿回家来用糕包裹胡桃肉,闭了眼睛塞进嘴里,28\n嚼起来味道和松江胡桃云片完全一样。我想念松江胡桃云片,是为了想看。至少,半是为了想看,半是为了想吃。若要说吃,我吃这种糕是并用了眼睛和嘴巴的。我们中国的市上,仅用嘴巴吃的东西太多了。这使我拿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来按星期致送松江的糕店,又使我在江湾的窗际遥遥地想念松江的胡桃云片。我希望中国到处的市上,并用眼睛和嘴巴来吃的东西渐渐多起来。不单嘴吃的东西,身体各部所用的东西也都要教眼睛参加进去才好。我又希望中国到处的市上,并用眼睛和身体来用的东西也渐渐多起来。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一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二段介绍了写作背景,作者在紧张压抑的时代环境下甜蜜地联想到胡桃云片,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第三段通过写作者经过茶食店必买云片糕、店员与作者的默契,以及糕钱所占每月薪水的份额等,体现了作者对云片糕的喜爱。C.作者起初说“云片”二字是对“糕的色彩、形状的印象的描写”,用来形容“白如云”“薄如片”的糕很适合,但随后又否定了这个观点。D.倒数第二段运用了想象,作者设想读者对自己质疑,然后作出回答,点出了作者想念松江的胡桃云片的原因。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十分简短,却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作者说想写一篇随感,马上就想到了胡桃云片,表现了作者对胡桃云片的喜爱之情。B.“说出来真觉得有些惭愧”“且听我说”等语言,极富生活气息,同时也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C.文章中引用了古人诗句“白云一片去悠悠”来表现“云片”之名的“高雅”,生动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诗意,使文章更有韵味。D.文章结尾部分,作者直抒胸臆,用“我希望……我又希望……”,表达了自己希望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3.丰子恺是中国著名画家,其散文也充满画面感,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4分)4.有人说,《胡桃云片》里藏着一个“恬静淡泊、从容雅致”的丰子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28\n1.答案 C 2.答案 D 3.答案 ①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如想象胡桃云片的制作过程,让胡桃云片的形状、纹理等真实可感。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胡桃云片上的各种形象。③引用诗句,将诗与画结合起来,使胡桃云片的形象具有诗意美。(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4.答案 ①作者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乐趣,愿意拿出每月薪水的十二分之一买糕点,不只是为了吃,还在于欣赏。②探究云片糕取名的原因,雅致适切而有韵味,充满情趣。③从小小的糕点引发对市面上的东西要有美感的呼唤,体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教师用书专用]【自测自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6分)棣花之荷徐祯霞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疑惑着,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出生在棣花,人因贾平凹而来棣花,因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贾平凹而与其他的荷大大不同了。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如一副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要去看棣花的荷,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棣花的荷竟不逊于大明湖的荷花,我诧异,在秦岭山中,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28\n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地绽放。蓦然想起了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等,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棣花的荷,也注定有过艰辛,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郁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处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28\n正如,众生有别。(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始没有去棣花观荷,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是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B.看到棣花的荷塘,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如此近的美景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C.作者看到棣花之荷,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说明作者骨子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D.经过棣花观荷这件事,作者得到了人生有益的经验和教训,那就是只要对一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否则不能妄下断言。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荷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B.文中“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有韵律感,与大明湖荷之美相得益彰。C.“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运用了拟人手法,“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地绽放”,运用引用、比喻手法,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的美。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3.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4分)4.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6分)1.答案 B 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能力。A.以偏概全,原因还有“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等。C.“说明作者骨子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错,以江南作比,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喜爱。D.“只要对一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错,原文为“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2.答案 C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C项,没有运用“引用”;“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的美”错,属于无中生有。3.答案 ①引用大明湖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能更好地概括大明湖荷花浩瀚无边的美丽景色。②引用杨万里的诗,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各色荷花竞相开放,28\n共争一池春色,语言优美凝练,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感。③引用汉乐府《江南》,引发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引文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根据前后文内容来分析诗句的作用即可。如依据原文“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可以概括引用杨万里诗的作用。4.答案 ①棣花之荷与别处的荷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②棣花养育的作家贾平凹与众生不同,他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③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赞美和对像贾平凹一样付出艰辛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敬仰。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正如,众生有别”,这个句子非常简短,但处在文章的结尾,含意非常丰富。“正如”,表明这句话写了两方面,一是棣花之荷,一是棣花之人(即贾平凹)。“众生有别”,既写出了棣花之荷和棣花之人的独特,也流露出了对所有生命的敬畏,表达了对辛苦付出的人们的敬仰。关键能力【能力训练】一、(2021届5·3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文本一:散落在乡间的诗人刘星元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学校的其他教师都是清一色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而关校长却是我们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关校长来我们这儿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我们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圈。操场、厕所、办公室、教室门前的小花园……每到一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在这个地方应该注意些什么。学校里有十多个教师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他真了不起。28\n让我觉得关校长更加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某个周末,恰逢本村老教师的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先去封礼,礼桌旁乌压压围了一圈人,时而传出叫好声。小孩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看,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关校长。关校长在写喜联,喜联上写的什么,不认识。只见关校长提笔运腕,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喜庆的红纸上面。那些字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来就躺在那个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它们就都蹦了出来。那些蹦出的字,似乎比躲在课本田字格里的字要好看,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好看。每写一个字,围在四周的人就叫上一阵好。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字。显然,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一听谁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是我们的老师。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似乎感觉他们是在赞赏我呢。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布置下一桌好菜,必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关校长家在别的镇,向来都吃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都带些粮食、煎饼和咸菜回来。我们乡日子过得苦,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得苦,于是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从我们村到学校,二里路,往返就是四里。父亲派我去请关校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父亲感慨说,真是个好先生。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从他那里,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是非得用“光阴似箭”,还可以是学校斑驳的旧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的皱纹。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种点拨让我受用一生。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在目录的后半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长的名字。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关未山,笔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孩子开。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28\n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园丁或蜡烛。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表达。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温故知新”“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去。仿佛我就是孔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两千多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我想起了关校长,想起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中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文。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似乎就在眼前耳畔。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两千多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遇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东西,往往是故乡所赐。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才是我对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即便如此,作为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有删改)文本二:作家借助作品诠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即便是在万能的想象中“手可摘星辰”的诗人,对自己所置身的这个世界,其思维的触角也只是触及了自己的目力所及、心之所向。世界何其深广,而方圆不远的吾乡吾土,和与之相关的故人故事,便是一个“乡野”作家最好的创作“世界”。这是刘星元的乡野,也是大多数出身乡村之人的乡野。当然,即便是自觉熟悉的乡土,当逆着时光寻访时,肯定也会遭遇仿佛刚刚觑见冰山一角,而冰山即刻便将沉没眼前,那种巨大的空茫感。这种感觉在刘星元的作品中时有体现。此时作家之所以会深感无知和无力,恰恰是因为心怀敬畏和热爱,对故乡、对文字,刘星元可能正是如此吧。“乡野”题材的写作,可能是刘星元散文写作历程中一个长长的缓坡,但必将是其终将穿越的草木之径。乡村在变,还有不变的自然;散落的脚印会消失,还有恒久常在的精神和情感。在刘星元的散文里,或许还会有新的乡野之风,新的乡野之美,如草木葳蕤,也如草木一样枯荣有时。28\n当代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在读到刘星元的散文时,赞道:“语言平易中有清新,一洗遗风,比余秋雨、木心还要自然一些,康庄大道,足以致远。延续中国文学吊古伤今的传统,小中见大,含蓄中有深沉,将来人生经验有了厚度和高度,有成为‘大师’的可能。”(摘编自《浅谈刘星元“乡野”散文中的乡情、诗性、历史感》)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校长的语文第一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等待人,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B.围观关校长写喜联一段的描写,突出了旁观者对关校长一手好字的欣赏叹服,也体现了关校长与乡人之间关系融洽。C.文章先用大量笔墨描述关校长精心育人的师者形象,后面写他是“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丰富了其形象内涵。D.作者将关校长比喻为“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是对他诗人特征的发现,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引用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与其上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可归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小境界”。B.文本二中说,作家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但有时也会因没有深入了解而产生空茫、无力感,这一点在刘星元的散文中也有体现。C.擅写诗歌的刘星元写起散文来,在语言方面极具优势。例如,文本一中,“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这些充满诗性的文字,深情有力,有细节美感与气韵。D.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体现了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对刘星元的高度赞誉。他认为,在语言表达上,刘星元已经超过了余秋雨、木心等散文作家。3.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多层含意,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4.请探究文本一的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意蕴。(6分)一、1.答案 D 2.答案 C 3.答案 ①传统教育精神博大深厚,代代相承;②暗指作者受到关校长的教诲,是传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③体现了作者对这种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28\n4.答案 ①关校长不仅是良师,也是“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的诗人;②关校长的诗作、诗情被埋藏多年,即使是得到关校长教育和爱的学生,也并未真正了解他,隐含了对关校长诗人身份未能被人认识的遗憾之情;③从对教师和教育终极理解的高度,传达了对关校长的怀念和礼赞之情。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6分)高贵的清贫徐贵祥油菜花开的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他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这些,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他在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拍摄的。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贵族是什么?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这个当年才30多岁28\n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如今再在心里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面对敌人的刺刀,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尽管多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殷实,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B.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他的内在精神。C.“好阔气的铅山县委”,由这句挖苦可看出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希望全体革命者厉行节俭。28\nD.作者说自己“领略到另一种风景”,是指作者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方志敏故事的珍贵以及流传之广。B.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C.文章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加入对“清贫”的理解,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入,丰富了文章内涵,突显了文章深度。D.文章赞美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取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3.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4分)4.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1.答案 D 2.答案 B 3.答案 “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高贵;“高贵的清贫”指方志敏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可爱的中国而舍弃富裕的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惑,坚守贫困,清白节俭。4.答案 ①实地探访。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认识。②解读资料。通过苏区资料,认识到了方志敏是一个贵族式的革命英雄。③重温作品。重读《清贫》,对方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④联想英雄。以亚瑟类比,体悟到了方志敏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教师用书专用]【能力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故乡的桥李树平我走过许多的桥。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古老典雅,扬州五亭桥秀丽俊逸,武汉、南京长江大桥雄伟壮观……然而,时时萦绕我心中的却是故乡的那座石拱桥。28\n这是一座古老的桥,横架在古运河上,一头连着城市马路,一头通向广阔的田野水乡。也许是设计师一脉相承,这座古桥与赵州桥十分相似,高高的桥背,弯弯的桥身。桥洞边的石缝里,横逸出青草树枝,随风摇曳,仿佛一位历经沧桑变幻的老人捋着长长的胡须,向人诉说着悠悠岁月。我不知它究竟造于何时,只知道我们村上和别的村上的人进城,都必定要经过它,登上它那高高的脊背,又总要扶着那石栏杆歇一歇脚,喘一口气,看一看远处的帆影,听一听艄公的号子声……我是经常随爷爷走过这座古桥的。一副挑担,吱呀吱呀;一条悠长的长满巴根草的泥土路。一个少年赤着脚跟在挑担老人的身后,不时轻快地雀跃,不时俯身采摘着青草野花。这就是爷爷和儿时的我。“要进城了。洗洗脚吧!”爷爷放下担子。桥下的水分外清凉,我坐在码头的石块上,把脚荡进水中,让人凉得直缩。洗罢,总是用脚使劲踢洒几下,再往裤管上擦擦,湿漉漉的脚穿上了干净的布袜布鞋。爷爷说:“这桥原来名叫‘政成桥’,还是宋朝时大侠白玉堂来这里的时候,给改名叫‘白家桥’,说是只要过桥人说‘这是白家桥’,就给免费吃一碗大肉面。从此,‘白家桥’就叫开了”……爷爷的故事又给这座古老的石桥增添了几分神秘,我侧身听着,爷爷本就苍浑的嗓音和着桥下哗哗水声一起在桥洞里久久回荡。远处传来了悠扬的钟声,爷爷说这是城里天宁寺敲响的晨钟。这时,从弯弯的桥洞里看去,那是一抹被阳光映红的霞,宽阔的水面上闪耀着粼粼波光。渐渐,河光波影,蓝幽幽地亮起来。一晃多少年过去,我早已跨过这座古桥,到外地读书,之后又在外地工作成家。自爷爷去世后,我常常想起故乡的桥。那是一个秋雨霏霏的早晨,我回故乡。一下汽车,当我以急切的目光搜寻到古桥身影的时候,却发现桥的四周挤着许多人,而且,大都显出一种异样的神情。我急步向前,一位工人模样的老汉挡住我,高声对我说:“要炸桥呢,请绕行吧!”“炸桥!”我的心一紧。停住脚步,凝望那茫茫秋雨中的古桥,我不由想起家乡那默默耕耘在农田里的老黄牛,也想起在农田里滚爬了一辈子、因辛勤劳作累弯了腰的爷爷。我多想最后看一看古桥那苍老的身影,但随着“轰”的一声,我却闭上了双眼,泪水竟溢出了我的眼眶!草青草黄,又一番春秋转过。一年后的春天,我再回故乡。古桥的原址上,一座气势宏伟的立体交叉桥矗立眼前!我疾步登上这座宽阔的大桥,却仍在记忆的深处执着地搜寻着古桥和古桥四周原有的印记和模样。近处,再也不见了那让我儿时洗脚的石板码头,再也不见了那条弯弯曲曲、曲曲弯弯通向远方的泥土路。远处,再也不见了河边那葱绿色的芦苇和大片的桑树林,再也不见了那黄灿灿撩人心脾的油菜花和紫红色如火如荼的红花草花。城市早已突28\n破了那古有的城乡界线,马路、厂房和居民新村早已伸向桥的另一边,而且还在不断地延伸。只有桥下那古运河,依然那样不舍昼夜地向东方默默流淌,流淌……(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古老的名桥、现代化大桥写起,再顺势写到故乡的桥,用笔自然而亲切。B.第二段依次写了古桥位置、形态和桥边的景物,并指出了古桥连接城乡和对于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C.“炸桥”这一情节,通过写围观人群的“异样”和“我”的落泪,将人们对古桥的情感推向了高潮。D.故乡的桥,既指古桥,也指后来出现的立交桥,而作者主要借写立交桥来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仿佛一位历经沧桑变幻的老人捋着长长的胡须,向人诉说着悠悠岁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化地写出了古桥的历史悠久。B.文中插入爷爷对古桥名字演变的民间传说的叙述,既丰富了作者对童年回忆的记叙,又使古桥增添了历史趣味与神秘感。C.文中最后一段反复出现“再也不见了……”,强化了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古桥消失的痛心以及对城市化的谴责。D.文末写桥下的古运河依然不停地流淌,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蕴:历史永远奔流向前,纵然我们怀念过去,但未来终究势不可挡,需要我们去开创。3.“但随着‘轰’的一声,我却闭上了双眼,泪水竟溢出了我的眼眶!”作者为什么会流泪?请结合原文分析。(4分)4.在作者的笔下,故乡古老的石桥最终被气势宏伟的立交桥替代,这样的构思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1.答案 D 作者主要通过对古桥的回忆来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2.答案 C C项,“对城市化的谴责”属于无中生有。3.答案 ①古桥承载了作者童年的快乐时光和与爷爷的美好回忆,而今古桥消失,作者内心无比难过与不舍。②古桥是故乡历史文化的浓缩,是作者乡愁的寄托,作者不愿意看到古桥被炸掉,但却挡不住城市前行的步伐,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无奈。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28\n从文中来看,这“轰”的一声是古桥被炸塌的声音,作者闭上眼、溢出泪,展现出对古桥的不舍和内心的难过。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流泪的原因,如上文“停住脚步,凝望那茫茫秋雨中的古桥,我不由想起……那苍老的身影”,古桥让作者想起了故乡的老黄牛,想到了爷爷;如上文第三段“我是经常随爷爷走过这座古桥的。……这就是爷爷和儿时的我”,这说明古桥承载了作者的童年记忆,承载了作者和爷爷的美好回忆,所以此处古桥被炸塌,作者内心难过不舍,因而流泪;如下文“古桥的原址上,一座气势宏伟的立体交叉桥矗立眼前!”“城市早已突破了那古有的城乡界线,马路、厂房和居民新村早已伸向桥的另一边,而且还在不断地延伸”,这里展现了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作者不想古桥被炸掉,却也无法阻止城市的前进,所以内心是矛盾和无奈的,因而流泪。4.答案 ①紧扣题目,石桥被立交桥替代,原先的城乡界限被打破,围绕桥的变迁写出了城市化进程中故乡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②石桥被立交桥取代,让作者痛惜之余更能引发读者对于新旧更替与社会发展的反思,引发读者对未来的思考,深化主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立交桥代表城市化,文章最后一段由立交桥延伸开来,展现出故乡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巨大变化,紧扣标题“故乡的桥”。古桥代表的是传统,立交桥代表的是现代,立交桥取代古桥展现的是社会的进步,在这新旧的更替中,作者有不舍和难过,但却无法阻挡城市化的进程,由此引发出对新旧更替和社会发展的思考。2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6-19 17:25:46 页数:28
价格:¥3 大小:81.3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