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考
>
一轮复习
>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九年级) - 提升训练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九年级) - 提升训练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74
2
/74
3
/74
4
/74
剩余7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九年级)第二部分阅读 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九年级)第二轮九年级下册全面复习……………………………….第一轮九年级上册模拟训练…………………………………12…………………………………3第三轮九年级下册模拟训练13 模拟训练九年级上册十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出师表(2011年、2017年考阅读,原文略)【模拟训练】(一)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至于斟酌损益()(2)躬耕于南阳()(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除去亲自选拔 模拟训练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先帝不因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身份屈就自己,三次到草庐里拜访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时局大事的意见。 模拟训练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段主要阐明“光先帝遗德”的重要性。B.作者提出了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亲贤远佞三条建议,其中亲贤远佞是全文主旨所在。C.回忆先帝对两汉评价的用意是借先帝的评价,忠告后主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亲贤远佞。D.在内政上亲贤臣,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在军政上亲贤臣,必能裨补却漏,有所广益。D 模拟训练(二)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以咨诹善道( )(2)以彰其咎( )(3)以讨贼兴复之效( )2.翻译下列句子。(4分)(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询问表明、显场任务只求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难关头我奉旨执行命令,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模拟训练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作者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B.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忠君报国的思想情感。C.《出师表》中这次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D.《出师表》中提出这一目标的客观条件的是报先帝,忠陛下;主观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D 全面复习九年级下册十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公 输(未考阅读)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②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③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④公输盘不说。⑤子墨子曰:“请献十金。”⑥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⑦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全面复习⑧公输盘服。⑨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⑩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⑪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⑫公输盘曰:“诺。”⑬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⑭王曰:“必为有窃疾矣。”⑮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全面复习⑯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⑰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⑱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⑲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⑳楚王问其故。 全面复习【文本概要】主要内容全文写墨子劝说楚王停止攻打宋国。要点1.(①~⑫)墨子劝阻公输盘攻宋,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⑬~⑯)墨子劝阻楚王攻打宋国,使楚王理屈词穷;3.(⑰~),迫使楚王放弃攻宋。写作意图阐明只有道义和实力结合,才能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换取和平的道理;主张非攻,反对战争。表达技巧1.情节曲折,悬念迭生。2.墨子劝说艺术:请君入瓮,巧设圈套让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语言特色1.以记言为主,言简意赅,生动形象。2.语言富有表现力,排比、对比增势,长短句结合。 全面复习【全面复习】(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每小题1分)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吾义固不杀人( )4.知而不争( )5.不可谓知类( )6.然胡不已乎( )( )7.舍其文轩( )( )8.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9.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10.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11.子墨子九距之( ).....................出发,动身通“悦”,高兴坚守道义谏诤明白事理为什么停止放弃装饰华美的车破车虽然如此制造巧妙和方式通“拒”,抵抗 全面复习(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1.夫子何命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胡不见我于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生有什么指教呢?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做法)。坚守道义不杀少数而杀多数,不能说是明白事理。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我认为大王的官吏攻打宋国,正是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虽然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好了梯,我一定要打下宋国。 全面复习(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B.墨子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说理更具气势,语言斩钉截铁,一针见血地揭穿了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虚伪。C.墨子一见楚王说起有人“三舍三窃”的故事,是为了诱导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这句话,从而以类比推理得出“臣以为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这个结论。D.楚王最后放弃了攻宋的主张,是因为墨子高超的论辩技巧使他折服了。D 全面复习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告诉我们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暴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B.文中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C.墨子“止楚攻宋”的关键是以“义”相责,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从而引墨子见楚王。D.文章主要通过对话塑造人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C 模拟训练【模拟训练】(一)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请献十金()(2)胡不见我于王()(3)宋无长木()2.翻译下列句子。(4分)(1)吾义固不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允许我引见多余的木材我坚守道义,从来不杀人。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御了他。 模拟训练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输》一文通过对话,充分体现了墨子“民为贵,君为轻”的仁爱政治思想。B.墨子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通过指出公输盘“义不杀少而杀众”的矛盾行为,从而说服了公输盘。C.文章末尾处写墨子与公输盘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全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突出。D.本文采取类推的说理方法,加之排比、比喻,使文章生动活泼,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A 模拟训练(二)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子墨子之守圉有余()(2)公输盘诎()(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2.翻译下列句子。(4分)(1)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御”,抵挡通“屈”,理屈入侵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有余。我知道怎么对付你,可是我不说。 模拟训练3.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公输》一文出自《墨子》一书,此书一般被认为是墨子的弟子记述墨子的事。B.墨子劝阻分为三个步骤:一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二使楚王理屈词穷;三模拟攻宋,促使楚王放弃攻打宋国。C.选文中墨子采用设喻、类比的方法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说明了有理走遍天下的道理,只要善于说理,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D.本文体现了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他一向反对侵略,并尽所能为和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C 全面复习二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未考阅读,2014年考默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全面复习【文本概要】主要内容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点第一段:举史上历经苦难后才成就不凡事业的六位名人事例(举例论证)。揭示要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的道理。第二段:从正面论证个人经受磨练有益处,从反面论证国家无忧患易灭亡(对比论证),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作意图阐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艰苦的磨练。表达技巧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类比说理论证。语言特色1.言简意深。2.运用排比和对比增强语势和说服力。 全面复习【全面复习】(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每小题1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必先苦其心志()4.劳其筋骨()5.饿其体肤()6.行拂乱其所为()()7.所以动心忍性()()8.曾益其所不能()()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起,指被任用任用,选拔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违背扰乱使……惊动使……坚忍通“增”,增加增加通“横”,梗塞、不顺表现 全面复习(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上天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种人,必须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全面复习(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和如何治理国家。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相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D.本文最后一句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C 全面复习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B.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C 模拟训练【模拟训练】(一)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入则无法家拂士()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犯错误有所作为通“弼”,辅佐用这些(办法)使他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才干。(一个人想法,只有)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中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模拟训练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B.文章在阐述思路上,从国家说到个人,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在文章结尾处水到渠成概括出来的。D.《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本文同时具备了这两个特点。B 模拟训练(二)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衡于虑而后作()(2)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2.翻译下列句子。(4分)(1)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所作为通晓国内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模拟训练3.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第一段主要论述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B.本文第二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C.本文最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D 全面复习二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鱼我所欲也(未考阅读,2010年默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全面复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全面复习【文本概要】主要内容全文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要点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并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列举路人和乞丐不受“嗟来之食”,从正面论证义的存在。然后列举有人见利忘义接受万钟之禄,从反面证明本性的丧失)。写作意图阐明义重于生,当生和义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道理,告诫人们不要见利忘义。表达技巧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语言特色1.语言精辟(比喻和对比结合、实例和说理结合),说服力强。2.比喻说理,生动形象。 全面复习【全面复习】(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每小题1分)1.故不为苟得也()2.死亦我所恶()3.故患有所不辟也()()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5.贤者能勿丧耳()6.蹴尔而与之()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8.万钟于我何加焉()..........苟且取得厌恶灾祸,祸患通“避”,躲避假如,假使丧失,丢失用脚踢通“辨”,辨别益处 全面复习(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有人)见了高官厚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全面复习(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义”,观点明确。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B 全面复习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C.文章阐述的“舍生取义”的道理和今天我们的见义勇为、做于国于民于人有益的事以及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等是一致的。D.作者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义”的本性,可只有贤能的人能始终坚守着这种本性。C 模拟训练【模拟训练】(一)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二者不可得兼()(2)故患有所不辟也()(3)此之谓失其本心()2.翻译下列句子。(4分)(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得到祸患,灾难天性、天良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乏的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 模拟训练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第1自然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B.文中用“行人弗受”与“乞人不屑”两个反面例子来证明“义”的重要。C.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D.作者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问题,同时暗示“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B 模拟训练(二)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向”,从前通“德”,感激侍奉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耻善恶之心。 模拟训练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C.“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接受“万钟”。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A 全面复习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曹刿论战(2005年考阅读)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全面复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全面复习【文本概要】主要内容全文记叙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要点第一段:曹刿帮助鲁国做战前准备工作(详);第二段:战争的经过(曹刿指挥作战)(略);第三段: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详)。写作意图阐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战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好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达技巧1.详略得当。2.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特色1.语言简练(“史家笔法”)。2.对话描写生动形象,显人特性。 全面复习【全面复习】(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每小题1分)1.齐师伐我()2.又何间焉()3.肉食者鄙()4.衣食所安()5.弗敢专也()6.小惠未徧()7.牺牲玉帛()8.弗敢加也()9.必以信()10.小信未孚()...........攻打参与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养生个人专有通“遍”,遍及,普遍祭祀用的猪牛羊等虚报实情为人所信服 全面复习11.神弗福也()12.小大之狱()13.虽不能察()14.忠之属也()15.公将鼓之()16.公将驰之()17.遂逐齐师()18.既克,公问其故()()..........赐福,保佑案件明察类击鼓进军驱车追赶追赶、追击打败,战胜原因,缘故 全面复习(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官的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全面复习(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A 全面复习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采用的就是这种叙述历史事件的方式。C.本文紧扣题目,详写了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略写了作战的战术和战争的过程。D.文章说明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政治条件,也说明抓住有利战机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C 模拟训练【模拟训练】(一)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必以情()(2)忠之属也()(3)彼竭我盈()2.翻译下列句子。(4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实情判断(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士气正旺盛高官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模拟训练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B.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的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C.本文略写战争的经过而详写战前和战后的议论,主要是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无需详写。D.从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我们可以看出鲁庄公的性格特点是谨慎、果断、善于把握战机。B 模拟训练(二)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一鼓作气()(2)惧有伏焉()(3)望其旗靡()2.翻译下列句子。(4分)(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作埋伏倒下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这点小信用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模拟训练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课文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B.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C 全面复习二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邹忌讽齐王纳谏(2014年考阅读)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全面复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全面复习【文本概要】主要内容全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讽谏齐威王。要点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段: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第三段:齐王纳谏及其效果。写作意图既表现了古代志士(邹忌)为了国家利益用于讽谏的思想,又表现了开明、有作为的君主(齐威王)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的大度胸怀。表达技巧1.巧用讽喻手法增强说服力。2.剪裁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特色语言简练生动。 全面复习【全面复习】(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每小题1分)1.朝服衣冠()2.明日徐公来()3.孰视之()4.又弗如远甚()5.入朝见威王()6.臣诚知不如徐公美()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穿戴第二天仔细不拜见确实当面指责 全面复习(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全面复习(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邹忌善于进谏,以自身切身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B.本文说明了国君要广泛听取、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只有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C.邹忌从他与徐公比美这一件事悟出了一个道理,兼听也不一定能够明白事情的真相。D.邹忌能够纳谏成功,除了他有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外,也与齐威王善于纳谏分不开。C 全面复习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邹忌的妻子也不认为邹忌比徐公美,但她畏惧丈夫,故意说邹忌比徐公美。B.邹忌认为,齐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齐王地位尊贵,因而受的蒙蔽也会更多。C.齐王认为邹忌的分析很有道理,于是下令广开言路,以期更好地治理国家。D.齐王采纳邹忌的建议后,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使国家达到了“大治”。A 模拟训练【模拟训练】(一)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私我也()(2)王之蔽甚矣()(3)能谤讥于市朝()2.翻译下列句子。(4分)(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偏爱受蒙蔽议论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模拟训练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目的在于使齐王广开言路,以修明朝政。B.本文是一篇设喻说理的文章,虚写邹忌之“蔽”;实写“王之蔽甚”。C.本文连篇运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如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等等,这种排比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本文有很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如“察纳雅言”的行政风格,“兼听则明”的行事态度,层次递进、排比对称的行文技巧等。B 模拟训练(二)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能谤讥于市朝()(2)时时而间进()(3)皆朝于齐()2.翻译下列句子。(4分)(1)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谏间或、偶然朝见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模拟训练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作充分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D 全面复习二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2008年考阅读)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全面复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全面复习【文本概要】主要内容全文写愚公率领子孙移山的故事。要点第一段:写太行、王屋的高度和位置。第二段:愚公率子孙移山,邻人支持。第三段:愚公批驳智叟。第四段:上帝被愚公感动派神背走两座大山。写作意图表现古人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歌颂英勇无畏、战胜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表达技巧1.寓理于神话故事。2.对比。3.衬托。语言特色多用对话,朴素易懂。 全面复习【全面复习】(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每小题1分)1.方七百里()2.河阳之北()3.面山而居()4.惩山北之塞()5.出入之迂也()6.杂然相许()7.其妻献疑曰()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1.汝之不惠()12.固不可彻()13.虽我之死()................指面积黄河北岸面对苦于曲折,绕远赞同提出扛,挑用箕畚换通“返”,往返通“慧”,聪明改变即使 全面复习(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跟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门前道路)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往哪儿放置挖下的土石?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全面复习(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C.愚公年老还亲自上山“叩石垦壤”,说明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于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正确认识。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B 全面复习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A 模拟训练【模拟训练】(一)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吾与汝毕力平险()(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无陇断焉()2.翻译下列句子。(4分)(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险峻的大山用箕畚装土石通“垄”,高地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到换牙的年龄(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 模拟训练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是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C.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A 模拟训练(二)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何苦而不平()(2)河曲智叟亡以应()(3)一厝朔东()2.翻译下列句子。(4分)(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担心通“无”,没有通“措”,放置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模拟训练3.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的鼠目寸光。B.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无论遭遇什么艰难险阻都不畏艰难,坚持不懈。C.本文详写了移山前的商议和辩论,略写移山的具体情形,因为按实际情况看,移山不可能成功,所以赞扬的只是愚公他们的精神,而不是行为本身。D.在愚公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说明愚公目光长远,对山能被移走坚信不疑。C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第二章 课外文言文阅读- 提升训练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八年级) - 提升训练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七年级) - 提升训练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训练:课内文言文阅读
广东省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汇编 2.1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新人教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试卷分类冲刺训练 课内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中考语文 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复习题(18组)(无答案)
【南方新中考】(梅州)2022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南方新中考】2022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 第一章 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新人教版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篇课内文言文阅读新人教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中考 - 一轮复习
发布时间:2022-02-09 09:01:35
页数:74
价格:¥3
大小:1.52 MB
文章作者:一线课堂资源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