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京口即事范仲淹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六朝人薄命,不见此升平。京口即事①顾炎武白羽②出扬州,黄旗下石头。六双③归雁落,千里射蛟浮④。田河上三军合,神京一战收。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注释】①明福王朱由松即位于南京,建立弘光朝。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抵御清兵南下,为一时朝野舆论寄托。顾炎武被荐为兵部司务,应召到南京,本诗为途经京口时所作。②白羽:古代军队主帅所执的指挥旗,这里代指史可法统帅的军队。③六双,指雁群,宏大目的物,此处指匡复明室,北定中原。④千里射蚊:用《汉书·武帝纪》典故,公元前106年冬,武帝亲射蛟龙于江中。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诗首联具有总领全诗的作用,后面的诗句都是围绕“别有情”三字来展开。第16页共16页 B.范诗尾联的“薄命”与“升平”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六朝人们的命运不济。C.顾诗首联的“出”“下”二字,体现了史可法统帅的军队出征迅猛,势不可挡。D.顾诗颈联借助想象描绘战斗盛况:若各路大军合力抗敌,神京可一战而下。16.这两首诗题目同为“京口即事”,但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读书(节选)①柳宗元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②各舒散,前后互相逾。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道尽即闭口,萧散③捐④囚拘。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⑤。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注①此诗作于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②缥帙:书套。③萧散:闲散舒适。④捐:除去、抛弃。⑤劬:劳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6页共16页 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身遭贬谪,幽居偏远之地,远离朝廷,不问世事,默默诵读圣贤之书。B.诗歌五、六句写诗人读到书中令人欣喜之处,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我嘲笑,悲慨万端。C.“缥帙各舒散”写裹书的外套都已松散,“欠伸展肢体”写伸腰舒展肢体:这都体现了诗人读书的勤奋。D.全诗融叙述议论于一体,语言简洁传神,风格质朴平和,写出了读书的妙谛,给人以启迪。16.纵观全诗,诗人读书有哪些收获?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满江红·千湖怀古①张孝祥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巴滇绿骏②追风远,武昌云旆连江赤。笑老奸③、遗臭到如今,留空壁。边书静,烽烟息。通辂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蹙踏扬州开帝里,渡江天马④龙为匹。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注】①该词作于张孝祥因反对投降派主张宋金和议而被弹劾罢归期间。②巴滇绿骏:指晋明帝所乘的骏马。③老奸:指企图篡夺晋朝政权的王敦。④渡江天马:指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国家兴亡倍感凄凉,只有作者为于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而悲叹。B.“巴滇绿骏”五句写晋明帝击垮王敦的史实,在对比中表明对晋明帝的赞扬和对王敦的嘲讽。C.下阅“仰”字含“期待”之意,作者期望当今天子能谋划长久之策,以实现朝廷中兴。D.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重新建立宋朝,延续国祚;东南一带佳气葱郁,大有基业传承千载的气象。16.本词中的“销锋镝”,与《过秦论》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销锋镝”有不同的表达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第16页共16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过故斛斯校书①庄(其二)杜甫燕入非傍舍,鸥归只故池。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遂有山阳作②,多惭鲍叔知③。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注】①斛斯校书:指作者居于草堂时的邻居斛斯融,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斛斯,复姓。校书,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阳作:《晋书》载,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③鲍叔知:《史记》载,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予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燕入旧居、鸥归故池,好友斛斯融却已离开人间,颇有物是人非之感。B.颔联写断桥不修,卧柳生枝,暗指故庄人迹罕至,呈现出一片破败荒凉景象。C.颈联化用典故,表明心迹,“多惭”二字点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鲍自叹不如。D.全诗写景寓情,借古叙事,步步咨嗟,字字入情,景、事、人、情浑然一体。16.有人评此诗“哀人亦复自哀矣”,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饯薛大夫①护边李峤荒隅时未通,副相②下临戎。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犀皮拥青橐③,象齿饰雕弓。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第16页共16页 【注】①薛大夫:名通,字季昶,曾任监察御史,时将赴任河北道按察使。②副相:御史大夫的别称。③青橐:盛放弓弩的青色皮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北方边塞地区荒凉偏远,音信未通,点出了环境的恶劣,也预示着护边的艰辛。B.诗人借助“星芒动”“月晕空”的天象变化,烘托了将士出征时惊天动地的雄壮气势。C.诗人细致生动地描述了薛大夫征战边陲的真实情景,颂扬了他戍边所取得的丰功伟业。D.这首饯行之作,非但没有流露离别伤感之情,反而给人一种遒劲豪迈、雄浑洒脱的感觉。16.诗人是如何塑造薛大夫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期,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上次分别后,己历数年,山川阻隔,相会不易,流露出思念之苦。B.颔联“翻疑梦”写出诗人的欣喜、惊奇;“各问年”说明两人年事已高,容易忘事。C.尾联上句写再次离别的伤痛;下句写与友人举杯劝饮,彼此珍惜、恋恋不舍的情形。D.此诗先从别离说起,再此次相会,最后才写叙谈和惜别,构思曲折有致。16.诗歌的颈联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第16页共16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20~21题。海棠① 看叶苏轼           罗与之②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①苏轼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人不知其贵,诗人视其为知己。②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优美朦胧的境界。B.《海棠》中诗人点燃高烛,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重在表达爱花惜花之情。C.《看叶》正值百花凋零芳草不香之际,诗人携杖出行,漫步池边,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看叶”做铺垫。D.《海棠》《看叶》都撷取自然界时序变化中的实景,借物喻人,写出诗人经历人世风波的心境,典雅蕴藉。16.苏轼独怜海棠,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合《看叶》简要分析。(6分)第16页共16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教师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京口即事范仲淹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六朝人薄命,不见此升平。京口即事①顾炎武白羽②出扬州,黄旗下石头。六双③归雁落,千里射蛟浮④。田河上三军合,神京一战收。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注释】①明福王朱由松即位于南京,建立弘光朝。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抵御清兵南下,为一时朝野舆论寄托。顾炎武被荐为兵部司务,应召到南京,本诗为途经京口时所作。②白羽:古代军队主帅所执的指挥旗,这里代指史可法统帅的军队。③六双,指雁群,宏大目的物,此处指匡复明室,北定中原。④千里射蚊:用《汉书·武帝纪》典故,公元前106年冬,武帝亲射蛟龙于江中。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诗首联具有总领全诗的作用,后面的诗句都是围绕“别有情”三字来展开。第16页共16页 B.范诗尾联的“薄命”与“升平”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六朝人们的命运不济。C.顾诗首联的“出”“下”二字,体现了史可法统帅的军队出征迅猛,势不可挡。D.顾诗颈联借助想象描绘战斗盛况:若各路大军合力抗敌,神京可一战而下。16.这两首诗题目同为“京口即事”,但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15.(3分)B(“薄命”与“升平”不是对比,是说六朝人的命运不济,见不到太平盛世的美景)16.(6分)①范诗写出诗人看到太平盛世的美景心中的喜悦之情。领联写山崖下的长江水奔腾而过深不可测,硕大的旭日从浩瀚的海门之心升起;颈联写远观长江之心的金山景色清新秀丽。如此美景,寄寓着作者的喜悦之情。②顾诗写出诗人对恢复故国的渴望,抒发了愿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献身的激情。颌联借助典故,希望君王能亲率明师扫灭清军;尾联用祖逖自喻,表达了坚定抗清的决心。评分标准:每条3分,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读书(节选)①柳宗元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缥帙②各舒散,前后互相逾。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道尽即闭口,萧散③捐④囚拘。第16页共16页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⑤。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注①此诗作于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②缥帙:书套。③萧散:闲散舒适。④捐:除去、抛弃。⑤劬:劳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身遭贬谪,幽居偏远之地,远离朝廷,不问世事,默默诵读圣贤之书。B.诗歌五、六句写诗人读到书中令人欣喜之处,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我嘲笑,悲慨万端。C.“缥帙各舒散”写裹书的外套都已松散,“欠伸展肢体”写伸腰舒展肢体:这都体现了诗人读书的勤奋。D.全诗融叙述议论于一体,语言简洁传神,风格质朴平和,写出了读书的妙谛,给人以启迪。16.纵观全诗,诗人读书有哪些收获?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15.B解析:“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我嘲笑,悲慨万端”错。应理解为,诗人在读书时,与书中内容同悲欢。16.答案要点:①获得知识,如“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等;@获得快乐,如“吟咏心自愉”“书史足自悦”等;3获得精神的自由,如“萧散捐囚拘”勿为名所驱”等。(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满江红·千湖怀古①张孝祥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巴滇绿骏②追风远,武昌云旆连江赤。笑老奸③、遗臭到如今,留空壁。边书静,烽烟息。通辂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蹙踏扬州开帝里,渡江天马④龙为匹。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第16页共16页 【注】①该词作于张孝祥因反对投降派主张宋金和议而被弹劾罢归期间。②巴滇绿骏:指晋明帝所乘的骏马。③老奸:指企图篡夺晋朝政权的王敦。④渡江天马:指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千百年来,人们都为国家兴亡倍感凄凉,只有作者为于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而悲叹。B.“巴滇绿骏”五句写晋明帝击垮王敦的史实,在对比中表明对晋明帝的赞扬和对王敦的嘲讽。C.下阅“仰”字含“期待”之意,作者期望当今天子能谋划长久之策,以实现朝廷中兴。D.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重新建立宋朝,延续国祚;东南一带佳气葱郁,大有基业传承千载的气象。16.本词中的“销锋镝”,与《过秦论》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销锋镝”有不同的表达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15.A(“人们都为国家兴亡倍感凄凉,只有作者为千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而悲叹”错)注意诗中“但悲陈迹”。16.①《过秦论)中的“销锋镝”意为销毁天下的兵器,以削弱百姓力量,意在批评秦始皇的暴政;②本词中“销锋镝”意为朝廷放弃抵抗,选择议和以换取安宁;③词人借“销锋镝”一词,表达对投降派苟且偷安、偏安一隅的讽刺。(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得分)此题关键词是表达目的,既考查课内理解,又考查了诗歌内容理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过故斛斯校书①庄(其二)杜甫燕入非傍舍,鸥归只故池。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遂有山阳作②,多惭鲍叔知③。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注】①斛斯校书:指作者居于草堂时的邻居斛斯融,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斛斯,复姓。校书,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阳作:《晋书》载,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③鲍叔知:《史记》载,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予也。”第16页共16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燕入旧居、鸥归故池,好友斛斯融却已离开人间,颇有物是人非之感。B.颔联写断桥不修,卧柳生枝,暗指故庄人迹罕至,呈现出一片破败荒凉景象。C.颈联化用典故,表明心迹,“多惭”二字点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鲍自叹不如。D.全诗写景寓情,借古叙事,步步咨嗟,字字入情,景、事、人、情浑然一体。16.有人评此诗“哀人亦复自哀矣”,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C(“点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鲍自叹不如”错,此处以鲍叔喻指斛斯融,表达了诗人自叹有负于知交之意。)16.(6分)①写对朋友离世的哀悼,表达出对自己生命垂暮的感伤;②写对知交不再的惋惜,表达出对自己孤苦伶仃的凄怜;③写对朋友死后方得一官的怅惘,表达出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悲叹。(每个要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饯薛大夫①护边李峤荒隅时未通,副相②下临戎。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犀皮拥青橐③,象齿饰雕弓。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伫见燕然上,抽毫颂武功。【注】①薛大夫:名通,字季昶,曾任监察御史,时将赴任河北道按察使。②副相:御史大夫的别称。③青橐:盛放弓弩的青色皮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北方边塞地区荒凉偏远,音信未通,点出了环境的恶劣,也预示着护边的艰辛。B.诗人借助“星芒动”“月晕空”的天象变化,烘托了将士出征时惊天动地的雄壮气势。C.诗人细致生动地描述了薛大夫征战边陲的真实情景,颂扬了他戍边所取得的丰功伟业。D.这首饯行之作,非但没有流露离别伤感之情,反而给人一种遒劲豪迈、雄浑洒脱的感觉。16.诗人是如何塑造薛大夫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5.C16.第16页共16页 ①运用烘托,第二至八句通过想象军队出征时的磅礴气势、军容的严整威武、战场上的长驱直入,烘托出薛大夫治军有方、指挥得力的形象。②运用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登山”“窥”“屈指”“计”等动词直接塑造了薛大夫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形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诗人细致生动地描述了薛大夫征战边陲的真实情景”错误。这是一首饯行之作,征战的场面皆出于诗人的想象,而并非“真实情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授律星芒动,分兵月晕空”可知,诗人通过想象军队出征时的威武雄壮的气势,来表现薛大夫的治军有方;从“犀皮拥青橐,象齿饰雕弓”可知,诗人通过想象军容的威武、装备精良,来表现薛大夫的大将气魄;从“决胜三河勇,长驱六郡雄。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可知,诗人通过想象薛大夫运筹帷幄,率领军队所向披靡,来表现薛大夫的强大的指挥才能。由以上分析可知,本诗的第二至八句通过想象烘托的手法,塑造了薛大夫治军有方、指挥得力的大将气魄。从“副相下临戎”可知,诗人用动词“下临”,表现了薛大夫面对外敌的自信、勇气和实力;“登山窥代北,屈指计辽东”可知,诗人运用细节描写,通过“登山”“窥”“屈指”“计”这一系列动词,直接塑造了薛大夫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大将风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期,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上次分别后,己历数年,山川阻隔,相会不易,流露出思念之苦。B.颔联“翻疑梦”写出诗人的欣喜、惊奇;“各问年”说明两人年事已高,容易忘事。C.尾联上句写再次离别的伤痛;下句写与友人举杯劝饮,彼此珍惜、恋恋不舍的情形。第16页共16页 D.此诗先从别离说起,再此次相会,最后才写叙谈和惜别,构思曲折有致。16.诗歌的颈联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B(“说明两人年事已高,容易忘事”错。两人因分别太久,都已年长色衰,故相互询问年龄)16.①交代了与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②渲染气氛。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凄凉,渲染了伤别的气氛;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着以“孤、寒、湿、暗、浮”等字,传达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④避实就虚,留下想象空间。不写深夜在馆中具体叙谈情形,只进行环境描写,可让读者想象两人之间道不完的千言万语。(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且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20~21题。海棠① 看叶苏轼           罗与之②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①苏轼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人不知其贵,诗人视其为知己。②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优美朦胧的境界。B.《海棠》中诗人点燃高烛,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重在表达爱花惜花之情。第16页共16页 C.《看叶》正值百花凋零芳草不香之际,诗人携杖出行,漫步池边,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看叶”做铺垫。D.《海棠》《看叶》都撷取自然界时序变化中的实景,借物喻人,写出诗人经历人世风波的心境,典雅蕴藉。16.苏轼独怜海棠,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合《看叶》简要分析。(6分)15.(3分)B(“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错。“爱花惜花”不是诗人“重在表达”之意,根据注释“视其为知己”可知,海棠其实就是诗人自己,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自己的遭遇。诗人借物抒怀,大有良辰易逝、盛时不再之感)16.(6分)不反常。①春天已经逝去,惋惜无济于事;绿叶繁密错落,另有一番情趣。(景物角度2分)②罗与之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意赏花,而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心境。如回答“历尽荣华、回归平淡生活的老人的独特感受”亦可。(作者角度2分)③借景说理,写出了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的哲理。如“人不能只是留恋于人生的繁华,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平淡而长久的人生”;“人不应该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等亦可(哲理角度2分)【诗歌鉴赏】补充材料《海棠》苏轼首句是起。诗人写道:“东风袅袅泛崇光。”“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烟气缭绕升腾。“东风袅袅”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属于用典中的“语典”。“泛”即弥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崇”推崇,引申为“增长”。其中,诗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次句是承句。诗人写道:“香雾空蒙月转廊。”这一句侧写海棠。“香雾”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空蒙”即细雨(烟雾)迷茫的样子。南朝齐谢眺《观朝雨》中写道:“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代杜甫的《渼陂西南台》中写道:“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代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香雾空蒙”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香飘四第16页共16页 溢,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月转廊”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其中的“转”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给诗歌增添空间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第三句转句。诗人首先写道:“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担心“夜深花睡去”。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上面写“月转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个“只”,可以说虚词表意,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后是合句。诗人接着写道:“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为”之意。同时,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里,“红妆”表面指海棠,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可以说,诗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看叶》罗与之罗与之的这首《看叶》,是饱经沧桑之作,别有一番人生况味。把叶作为审美对象,历来不乏佳作。不过,“霜叶红于二月花”,在秋叶中幻出春红,叶子是被作为花朵来欣赏的。“霜风弄巧,把秋林,一夜吹成春苑”。所以,在诗人笔下,被欣赏的叶,多是经霜后的红叶,装扮出来的是另一番春色。罗与之的这首《看叶》,则与上述审美趣味不同。他欣赏的叶,是扶疏的绿影,是绿叶生命的活力,是叶的本质美。“红紫飘零草不芳”,红紫,指万紫千红的百花。百花凋零、芳草枯萎,呈娇斗艳的春天已经逝去。“始宜携杖向池塘”,此刻,眼前已无缤纷的美景可供观赏,最适宜的去处,则是俯视池塘中的落影。携杖行走,表明年岁已高,青春风华旋成往事。时令已无繁华,人生已入老境。第16页共16页 眼前别有一种境界,胸中别有一番滋味。“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扶疏,枝叶纷披,茂盛而疏密有致。这两句诗充满了禅机哲理,言近旨远,意味深长。“看花”,万紫千红易凋,花虽烂漫,但繁华匆匆,转瞬即逝;“看叶”,绿叶扶疏永茂,叶虽平淡,却活力长存,生生不息。这是时序变化中的实景,也是历尽人世风波后的心境。“看花应不如看叶”,平淡方始永恒。“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这是一种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美丽如花的事物却易于凋零,而平凡如叶的生命似更为长久。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因追求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的生命顽强而长远。更何况,花儿虽好,还得绿叶扶持。绿叶甘当底色,甘作陪衬。“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这是约定俗成的叶的品格。罗与之的《看叶》,则进一步提出了人生的思考,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清人富寿《广化寺红叶歌》的诗意,正和《看叶》同调,诗云:“春花虽好只红白,未若秋光备五色。少年文字纵峥嵘,绚烂终需老境得。”这是丰厚阅历带来的人生体验。第16页共16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1-22 09:42:12 页数:16
价格:¥8.88 大小:40.18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