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4诗经两首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4《诗经》两首(课时2)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岁亦莫()止载()饥载渴王事靡盬()四牡骙骙()小人所腓()象弭()鱼服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①岁亦莫止:___通___()②维常之华:___通___()③玁狁孔棘:___通___()④彼路斯何:___通___()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1)薇亦作①止②(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2)曰①归曰归,岁亦莫②止(①语助词,__________ ②同“__________”)(3)靡室靡家(__________)(4)不遑①启②居③(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5)薇亦柔止(__________)(6)心亦忧止(__________)(7)忧心烈烈(__________)(8)靡使①归聘②(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9)薇亦刚止(__________)-13-\n(10)岁亦阳止(__________)(11)王事①靡盬②,不遑启处③(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同“__________”,__________)(12)忧心孔①疚②,我行不来③(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1.mùzàigǔkuíféimǐ2.①莫,通“暮”,傍晚;②华,通“花”,花朵;伞③棘,通“急”,紧急;④路,通“辂”,大车。3.(1)①指薇菜冒出地面 ②句尾语气词(2)①没有实在意义 ②暮(3)无,没有(4)①无暇 ②跪 ③坐(5)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6)忧闷(7)形容忧心如焚(8)①指使、委托 ②问(9)硬,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10)指阴历十月(11)①指征役 ②休止 ③启居 跪,坐(12)①很 ②痛苦 ③回家1.该小节哪几章直接写了战争?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第4、5两章直接写了战争。如通过对”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翼翼,象弭鱼服”等诗句中的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的描写,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战争生活的图景;虽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的场面,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象。2.从该小节中,你能看出士兵怎样的军旅生活?诗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看出役期无止境,军旅生活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现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的现实。3.该诗以“采薇”一句反复作为前三章的开头有何用意?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前三章的开头运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现实状况。从而表达了士兵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13-\n4.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景与情的关系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请根据王夫之所说话的意思,试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具体来说: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纷飞,饥渴难当,情境实悲,给人以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之感。1.下列各组词语中画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愆期(qiān)垝垣(huán)孔疚(jiù)尔卜尔筮(shì)熏陶渐染(jiān)B.涉淇(qí)夙兴夜寐(sù)咎言(jiū)自我徂尔(cù)匪夷所思(fěi)C.不遑(huánɡ)象弭(mǐ)归聘(pìn)雨雪霏霏(yù)风靡一时(mǐ)D.桑葚(shèn)棠棣(dì)嗟叹(jiē)咥其笑矣(diē)载歌载舞(zài)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体无咎言踟蹰嗜草夙兴夜寐B.糜室劳矣矛戟泣涕乘彼垝垣C.自我徂尔狁采薇于嗟鸠兮D.泣涕涟涟送子涉骐渐车帏裳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⑤女之耽兮,不可说也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A.①⑤B.②⑥C.③⑤D.①④4.下面各句中,加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君子所依,小人所腓-13-\nC.自我徂尔,三岁食贫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5.将下列名句补写完整。①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诗经•国风•秦风》)②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采薇》)③它山之石,__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鹤鸣》)④有匪君子,如切如磋,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淇奥》)⑤_______________,报之以李。(《大雅•抑》)⑥_______________,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⑦言者无罪,_______________。(《诗经•周南•关雎•序》)⑧高山仰止,_______________。(《诗经•小雅•车辖》)6.《采薇》这首诗通过组合可以想象成三个电影镜头,第二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你根据这首诗的内容续写另外两个镜头,并给每个镜头拟一个标题。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100字左右。镜头一:镜头二:疆场奋战军旗在十月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乘着四匹高大雄壮的马驾着的马车,昂首而来,我们向着军旗的方向,呐喊着,奋勇杀敌。看!英勇的战马,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镜头三:(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采 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13-\n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本诗主旨是揭露和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B.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C.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艰辛,以及征人久戍思归的凄楚心情。D.全诗错综交织着戍卒们抗敌卫国和思家恋乡之间的矛盾复杂的心情。2.全诗共六章,其中前三章开头几句句型重复,用字大体相同,这是什么手法?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3.第四、五两章的内容与前三章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清人方玉润评此诗时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3-\n(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风雨①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①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②贤主人,览③取为吾绽④。夫婿⑤从门来,斜柯西北眄。“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注】①宕:同“荡”。②赖得:幸亏。③览:同“揽”。④绽:缝补。⑤夫婿:丈夫。1.诗歌一、二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2.这首叙事诗突出刻画了什么矛盾?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三千年前的先民们生活在疆域不明的土地上,西周的日头落下后,春秋的繁星又缀满天际。在文明勃兴的源头,我们的祖先种庄稼的同时漫不经心地种植了最早的诗歌,收割下来,堆成一小堆叫“诗经”的粮食。总怀有一种近乎“花痴”的向往之情回看先秦历史。先秦之中,尤爱春秋。那时名教和权术还在他妈的肚子里,文化本身顺乎自然因而光风霁月,劳动、杀伐、喜乐、歌哭,一切合于其本质。到战国时候,人心已是不古,再后来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产生,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带来的士阶层独立精神的丧失和整个社会自由思想的湮灭,却无疑给“君子国”画上了句号。于是成书于最后的原始乌托邦的《诗经》,也格外的洁净和美好,令人珍惜。-13-\n少读诗书,一向喜欢浪漫主义的狂想,不中意现实主义的枯燥,而溯至诗歌的源头却恰恰相反:热爱《诗经》的朴素清新,厌倦《楚辞》的佶屈聱牙。《诗经》如玉,天然无须雕饰,那些一唱三叹的字句里倾注了古老的歌者们对生命真挚的思考和感触。比如描写一个女子在昏暗的天色里等待她的情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一个征战多年的士兵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孤独的哲学家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最好的诗歌令人读之无言,无法解释,亦无复增益。尝于闹市街头见老夫老妇携手过街,彼时落照煦暖,空气中尘埃飞扬,恍然忆起《诗经》中“死生契阔”句,呆立半晌,默念再三,唯有怆然。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和真正哲学的《易经》共同得以不朽。相对于制度和历史平庸的本质,它们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然而无论什么,一旦沦为“经”,就会遭受不可避免的歪曲和利用。在作为“经”的《易经》中,原本混沌一片的阴阳有了主次之分。而对《诗经》的曲解就更加离谱,朱熹解《关雎》一篇为“颂扬文王教化,赞美后妃令德”,不知他私下里是否也觉得有那么点儿“不着调”。后人自己变得奴性了,也恨不得给他前面的所有东西染上奴性的色彩。而《诗经》的美中,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它就是民歌甚至童谣,后人的阐释越艰深,那些字句越显得单纯。我们忽略掉浩浩荡荡的校注来阅读诗歌本身,会惊异地发现它们在如许岁月中竟然纤尘不染。也许有一天我们将不知道“卷耳”是什么植物,甚至不知道“马”是什么动物,“兕觥”更是早已成为传说中的容器,但人们将永远了解一个诗人的心情,他在异乡惨淡的空气里借酒聊以自慰,说道:“维以不永伤……”春秋的风在《诗经》中一路吹到现在,把永恒的歌声刮进我们每个人的骨头里。1.作者在第一段运用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作者为什么说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3.文中第三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4.如何理解“《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这一标题?-13-\n【2022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1.C【解析】A项,“垣”应读yuán;B项,“疚”应读jiù,“徂”应读cú;D项,“咥”应读xì。2.C【解析】A项,“嗜”应为“蓍”;B项,“糜”应为“靡”;D项,“骐”应为“淇”。3.B【解析】①“莫”同“暮”;③“泮”通“畔”;④“匪”通“非”;⑤“说”通“脱”。4.D【解析】A项“至于”古义是到,到达;今义是表示达到某种程度。B项“小人”古义是士兵;今义是人格卑鄙的人。C项“三岁”古义是多年,今义是确指三年或年龄为三岁。5.①在水一方②杨柳依依③可以攻玉④如琢如磨⑤投我以桃⑥知我者谓我心忧⑦闻者足戒⑧景行行止6.镜头一:采薇思归-13-\n镜头三:归途漫漫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身心疲惫的我,忍饥耐渴,挣扎着走在这条熟悉而又陌生的回家路上,回想昔日春光明媚,微风轻吹,柳条飘拂,年少的我在家人的不舍和祝福中踏上征途,如今两鬓斑白,青春不在,不知爱情在否?家人在否?家园在否?遥望雨雪迷蒙的前方,我内心有个声音在哀叹:“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1.A【解析】诗中无“揭露和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之意。2.这是重章叠句的手法。这三章中薇“作”“柔”“刚”的变化,岁“莫”“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光流逝、时序更替,戍卒焦虑、痛苦的心情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沉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也逐步达到了极限。3.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外敌的侵扰,战士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回故乡。而第四、五两章则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己军队装备的赞美和自豪之情,洋溢着强烈的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13-\n【解析】前三章通过比兴手法,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渲染战争的艰苦、思乡之情的炽烈,厌战之情跃然纸上。而第四、五章,则极力赞美自己军队的战备之盛,洋溢着自豪之情。据此,可以得出答案。4.末章运用了对比和融情于景的手法,“今”与“昔”、“往”与“来”、“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既对比鲜明,又情景交融,有一种不胜今昔之感,很好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归途之中的复杂心情。而最后一句“莫知我哀”则直抒胸臆,表明此悲无人慰,此痛无人解的痛苦心情,使得情感达到了高潮。【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评、诗论的能力,要求既要把握课文内容,又要理解诗评、诗论。解答时,要紧扣评论中的关键语句“真情实景”“感时伤事”等,再结合具体诗句展开分析即可。(二)1.诗歌的一、二两句使用起兴的手法,为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用燕子作比,写燕子知道四季的变化,春来冬归,反衬游子流落异乡,不得归家的悲凉。【解析】诗歌开篇两句用“堂前燕”起兴,反衬游子流落异乡的悲凉。至于作用,可以围绕结构(引出下文、铺垫、烘托等)和内容(表达的情感内容等)两个方面分析。2.诗歌刻画了疑心重重、愤愤不平的丈夫,心清如水但含冤负屈的主妇和胸怀坦荡、为人正直而处境难堪的兄弟几人,三者构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流落他乡的几个兄弟衣服没有人缝补,幸亏女主人善良热情,帮助几个兄弟;但被从外回来的女人的丈夫看到,产生猜忌;几个兄弟只道“水清石自见”,并不极力为自己辩解和开脱。(三)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诗经》比喻成庄稼,从而说明了《诗经》是祖先辛勤劳动的收获,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13-\n【解析】本题是修辞手法的考查,第一段最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第一段的内容结合比喻的作用作答即可。2.《诗经》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想解答本题还要回到原文的语言环境中去,通过阅读文章倒数第二、三段可知,《诗经》的美好是一方面,再者是美中的坦然,直指人心。3.从内容来说,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喜爱;从结构来说,该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解析】对于段落作用的考查一般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从内容来说,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喜爱;从结构来说,该段既承接着上段,也开启了下段。4.(1)体现了《诗经》的价值;(2)表现了《诗经》中如珠玉般的美和那份坦然;(3)作者以此为题表现了《诗经》在精神方面给后人带来的影响。【解析】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要解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意图,“乌托邦”更多地指的是精神上的纯洁和无瑕。“风俗画”指的是来自民间的、各地的风俗习惯,特别是不同地域体现的民俗和文化。1.采地黄卖地黄-13-\n【名师点睛】因题干中已经指出“前八句”和“后六句”,所以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诗,简单翻译诗句内容,注意抓感情词、反复出现的词语和过渡句、结论句来分析,逐联概括诗句内容,最后分别归纳前八句和后六句的内容即可。前八句写了采地黄的原因,采地黄的过程,所以中心内容是采地黄;后六句集中写了卖地黄的对象以及央求买者的话语,所以中心内容应为卖地黄。2.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解析】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13-\n,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这种叙述顺序的好处是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叙述与对比”手法的特色,解答时,对“叙述手法”可以从叙述角度、叙述顺序、叙述特点等角度分析,首先指出诗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角度、叙述顺序,有什么样的叙述特点,然后分别指出其表达效果;对“对比手法”则要先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用到对比手法的具体内容,一一列出,然后再分析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突出了怎样的主题,有什么表达效果。-1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26:58 页数:13
价格:¥3 大小:119.41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