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合肥一中安庆一中等六校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测试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2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材料题。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B.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封建”就是分封制,材料“此制度,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说明西周分封制对于后世的国家统一具有奠基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下中央对于地方管理的弱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下王室对于土地的控制,故C项错误;先秦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2.2.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答案】B【解析】根据“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哀帝、平帝时期,宦官、外戚把持国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下降,故B正确;汉朝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16-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结合汉代君主专制的史实分析解答。3.3.关于玄武门之变,《旧唐书》记载:“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李世民被逼无奈,先下手为强,杀死建成、元吉,《新唐书》也有类似的记载:《资治通鉴>记载:“建成颇仁厚,遽止之(拒绝先下手为强)”;当今一些史学家研究认为,李世民是政变的主要策划者,已经身为太子的李建成没有必要冒巨大的政治风险,据此可以认定A.争权中李世民由被动变为主动B.《旧唐书》试图隐瞒历史真相C.学者研究结论与史实完全吻合D.李世民取得皇位在程序上非法【答案】D【解析】不论是《旧日唐书》还是《新唐书》、《资治通鉴》、史学家等均强调了李世民取得皇位在程序上是存在问题的即是非法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的说法只适合《旧日唐书》和《新唐书》,所以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的说法缺乏其他观点的支持,不符合题意,排除;学者研究结论与史实完全吻合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4.4.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宋理宗的言行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表明理学得到普遍认同.C.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内容D.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理学在南宋时期被作为官方正统哲学,宋理宗“追封朱熹为“太师””显然是强化理学作为封建教化功能作用,故D项正确;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是西汉时期,故A项错误;B中普遍认同说法绝对,排除;C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5.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16-A.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B.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C.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D.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知识分子大量进入政治领域,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也就成为了民间戏曲小说的主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戏曲小说源于生活,它鲜活灵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故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而是强调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B项错误。材料反映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而不是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D项错误。6.6.黄仁字认为,明朝“整个税收水平仅为农业产量的10%,……从不进行根本调整。……当税收不能进行调节时,各地的土地所有、土地租佃以及利息率等情况合在一起就会将税收限制在通行的范围之内'税收的任何增长都会让最低层的纳税人感到不可忍受”。这说明明朝A.高度重视农业生产B.税率体系比较稳定C.土地私有不断深化D.财政体制潜藏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明朝的税收水平低,而且不进行调整,税收的增长都会引起税收人的反感,显然这里说明的是明朝的财政体制潜藏危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政府对于农业高度重视,故A项错误;材料的目的不是为了强调税率的稳定,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明朝土地私有制的深化,故C项错误。7.7.1882 年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 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据此可知()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C.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D.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答案】C【解析】-16-根据“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 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说明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C正确;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A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排除D。8.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改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B【解析】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运动高涨,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故排除ACD,选B。9.9.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由抑制变为鼓励,这与自然经济瓦解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A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鼓励实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抵制列强侵略,故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不是19世纪末,故C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统治危机的加深迫使清政府改变经济政策,故D正确。故选D。-16-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迫使清政府改变经济政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0.10.“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这表明陈独秀旨在A.否定孔教传统的是非和价值标准B.肯定孔教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C.强调孔子个人学说不合现代生活D.从现代生活角度重估孔教的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陈独秀反对的不是孔子本人,而是反对孔子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地方,显然陈独秀是要求从现代生活角度重估孔教的价值,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否定孔子本人也不是否定孔教的价值,故A项和C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肯定孔教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故B项错误。11.11.1941年底,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不断挫败日军进攻。在多处给予来犯日军重大打击,最终来犯之敌狼狈逃窜,日寇重新退过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此次会战为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A.全面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守态势B.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C.提升了国人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D.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答案】C【解析】根据“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不断挫败日军进攻”“此次会战为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长沙会战增强了国人抗战的信心,C正确;1938年抗战防御阶段结束,相持阶段到来,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时间不符合材料,AB错误;1937年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D。-16-12.12.如图漫画《步步高升》中,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步步高升”,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漫画中的“人民政协”A.具有人民民主性质B.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C.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D.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人民政协建国初期召开的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个时期政治协商制度还没有建立;C选项错误,一五计划是在建国之后确立的;D选项错误,与事实不符。13.13.下表为新中国“一五”期间主要产品产量表。此表反映了:A.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布局B.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建设模式C.“大炼钢铁”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16-D.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一五”期间中国的重工业发展迅速了,轻工业发展较快,这主要是借鉴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模式,故B项正确;投资规模会影响经济比例的协调发展,无法决定主要能源布局,故A项错误;“大炼钢铁”运动发生在1958年之后,而“一五”计划在1957底超额完成,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后,我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调局面,与材料强调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迅速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表格型选择题在解答时,对表格要“三看”:一看表格中的时间(1952年、1957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年份和增长率项目),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中的关键信息(增长率的变化),特别是表格数据变化所反映出的问题;结合所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4.14.罗马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商定的价格尚不足订约时被出售物品实际价值的一半,而买方又不愿支付差价,卖主可以蒙受‘非常损失’为由而解除契约”。这说明罗马法A.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B.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C.旨在调和经济契约的矛盾D.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规定在签订契约时必须保障买卖双方的合理利益要求,注重了契约的公平性,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没有涉及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A项错误。仅一条罗马法条文不能说明罗马法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B项错误。罗马法包含了很多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契约的矛盾,C项错误。15.15.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A.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B.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C.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16-D.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封建势力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正确;西班牙、葡萄牙的价格革命并没有巩固西葡霸主地位,故A错误;价格革命与阻碍国际贸易交流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价格革命的原因是金银大量输入欧洲,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涨,故D错误。故选C。16.16.英国政府1823年通过了《哈斯基森林法》,放宽了对其他国家航运的抑制和对外粮食进口的限制,同时,英国政府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规定把输入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平均降低30%。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了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1849年,又废除了保持近200年的《航海条例》。这主要表明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B.自由贸易成为当时主流思想C.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关系变化D.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答案】B【解析】由材料“放宽了对其他国家航运的抑制和对外粮食进口的限制,同时,英国政府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规定把输入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平均降低30%。1846年,英国政府废除了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1849年,又废除了保持近200年的《航海条例》。”可以得出英国放弃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转而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B符合题意;A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社会关系的变化,C不正确;18世纪英国殖民霸主地位已经确立,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变化,西方经济思想的变化表现为。工业革命之前为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为自由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为凯恩斯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新自由主义。17.1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产党宣言》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6-B.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C.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D.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答案】A【解析】《共产党宣言》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A正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故B错误;《共产党宣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故C错误;《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故D错误。故选A。18.18.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措施“已经改变了美国资本主义工作的着重点,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并且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联邦当局的权力,这种趋向已经证明是不可逆转的”。这说明当时美国A.联邦政府权力达到历史高峰B.改变了权力制衡原则C.国家干预理论得到普遍认可D.创新了国家管理体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并且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联邦当局的权力”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是创新国家管理体制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联邦政府权力前后的比较,无法推断出联邦政府权力达到历史高峰,A项错误。1787年宪法确立的原则,没有因为罗斯福新政而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C项错在“普遍认可”,二战后国家干预的模式得到大规模应用,故错误。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并且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联邦当局的权力”,紧扣设问要求“这说明当时美国”,结合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9.19.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及免于恐惧的自由;1947年继任的杜鲁门以“企业的自由”取代了“免于匮乏和恐惧的自由”,并宣称这“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杜鲁门的“三大自由”A.标志着冷战的开始-16-B.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回归C.具有意识形态色彩D.表明美国建成福利国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对“企业自由”的强调,将其连同“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确立为“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这一做法具有明显的针对性,针对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故C项正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A不正确;B与材料主旨不符;D与材料内容无关。20.20.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A.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B.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答案】B【解析】【详解】苏联斯大林模式的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赫鲁晓夫改革中虽然加大了对于科研项目投入,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显然是僵化体制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所致,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现象显然不是外交导致,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科学技术转化的论题,不是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故D项错误。21.21.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A.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B.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C.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D.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16-【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中国和美国达成协议,不允许双方在亚洲谋求霸权,不允许任何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可知,当时处于冷战背景,因此中国和美国都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的扩张,故A项正确。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1979年1月中美建交,C错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并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B错误。中美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不一样,国家利益不一样,故D错误。22.22.1980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开始通过公房出售的方式改革原有的公房使用制度,并缩减社会住房开支,随后在1988年开始了把社会住房转让给住房协会的改革,其主要目的是A.减轻政府负担B.改善公民住房C.缩减社会福利D.加强政府干预【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材料中英国政府对住房制度的改革,就是这一现象的体现,故D项错误,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的目的也是减轻政府负担,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1980年”“缩减社会住房开支”结合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即可得出答案。23.23.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B.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C.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D.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答案】D【解析】-16-从国际组织投票权的变化可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促使世贸组织出现“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D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并没有确立,A错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依然存在,B错误;材料论述国际经济全球化,不是政治民主化,C错误。点睛:24.24.塞缪尔亨廷顿曾说:(两极格局解体后)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其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穆斯林国家及其邻国的不稳定;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A.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B.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优势不复存在C.亚洲国家经济军事影响力加大D.伊斯兰国家已经成为世界和平的隐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多种文明间的发展与冲突,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国家的地位,故无法推断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优势不复存在,故B项错误。C项局部反映材料信息,与材料强调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不符,故错误。D项说法错误,伊斯兰国家中有很多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存在,故错误。二、材料阅读(52分)25.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材料一从康熙至雍正,对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先后镇压了葛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最终由乾隆完全平定西域。清朝对西域实行的是藩部管理模式,对各藩部原有社会组织、职官制度加以改造、利用,并由理藩院来管理藩部事务。还设立伊犁将军、都统、大臣等驻扎边疆地区,代表朝廷处理有关军政大事;藩部受驻防将军、大臣的节制。清朝统一西域后,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乌鲁木齐等地屯住,在这些地区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府县制。材料二1865年,来自中亚的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国。1871年,沙俄公然出兵新疆,武装侵占了伊犁地区。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西北军务,全面负责规复新疆。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完全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1881年清廷派曾纪泽赴俄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次年收回了伊犁。左宗棠曾多次上奏朝廷,阐明新疆设省的必要性,建议在各地设立新的行政建置,直接管理各地民政事务。1884年11月,新疆行省正式建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西域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新疆治理的不同之处,分析其原因,并说明其积极意义。【答案】(1)军事平叛,维护统一;因俗而治(分而治之),建立起藩部管理体系;全面强化政治军事经济统治;加强与内地的联系。(2)不同:军事外交手段相配合;设立行省。原因:边疆出现外来侵略的危机;洋务运动增强了国防实力;融入近代国际关系体系。意义:加强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统一;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疆安全;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从清朝前期西域治理的特点、晚清时期新疆治理措施及其意义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对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清朝对西域实行的是藩部管理模式,对各藩部原有社会组织、职官制度加以改造、利用,并由理藩院来管理藩部事务”“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乌鲁木齐等地屯住,在这些地区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府县制”中可以概括出清朝前期西域治理的特点。(2)从材料“清军完全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1881年清廷派曾纪泽赴俄谈判,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新疆行省正式建立”中可以概括出晚清时期新疆治理与清朝前期的不同之处。从材料“沙俄公然出兵新疆”“-16-清廷派曾纪泽赴俄谈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外国侵略、洋务运动和清政府的政策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国家统一、边疆地区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第三小问的答案。26.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謇全集》中,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众多的历史现象,现摘录部分,整合如下:张謇,江苏常熟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1896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经过数年的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荻净利约370余万两。1914年,张謇在台城南门口河南创办了泰属贫民工场一所,建房80余间,占地30亩,雇工进行毛巾、藤器、缝纫等项工艺的生产。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迭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1914年后的几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但是1919年以后,张謇的企业日益艰难,“实业救国”的梦想最终未能实现。结合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记录,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经济史上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记录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示例:历史记录: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历史现象:这一历史记录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概述与评价: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在这期间,轻工业发展显著。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实业救国”虽成难圆之梦,但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示例答案只做评卷参考,不做评卷标准,学生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16-【解析】【详解】本体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信息“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提取历史信息,依据所学从“这一历史记录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来说明历史现象;第三小问依据所学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表现以及影响等角度概述与评价。【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27.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走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李贽《藏书》夫天理者,理欲也,理欲者,自然之分也:既以自然之分,则人人皆平也,无谓责贱之分。——戴震《理》材料二但丁宣称人是高贵和平等的,因为人都有上帝赋予的“意志自由”来判断选择,获得“为自己而生存”的自由。彼特拉克强调,“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上帝为人类的世俗生活而造就的东西”。与此同时,他还将矛头直指宗教禁欲观,大胆歌颂人的生活欲望和世俗享乐,他嘲笑经院神学家只是一些总想了解“深奥的上帝秘密,漠视人性和人欲的傻瓜。”——摘编自孟广林《意大利人文主义人本观与明清之际人文观的异同》(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进步性。(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与明清进步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产生的社会效果差异的经济根源。【答案】(1)思想主张:肯定私欲;要求平等。时代进步性:通过肯定私欲的合理性来宣扬个人自由,蕴含着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要求平等,反对特权,具有民主启蒙色彩。(2)共同之处:反传统;反权威;重人性。根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极其微弱,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西方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成长迅速。【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16-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以及材料二“理欲者,自然之分也:既以自然之分,则人人皆平也”的信息从“肯定私欲以及要求平等”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蕴含着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要求平等,反对特权,具有民主启蒙色彩”等角度思考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大胆歌颂人的生活欲望和世俗享乐”的信息以及材料一从“反传统、反权威以及重人性”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中西经济形势和特点回答即可。【点睛】本题第二问属于横向比较型非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要在解读史料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1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1:44 页数:16
价格:¥3 大小:176.15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