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关于下图表述正确的是A.形式不同含义不同B.均表达了对先人的哀思,和古代宗法制度有关C.均是封建迷信,应否定D.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有利于政治建设的现代化【答案】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不论哪个形式的祭祖均是根源于宗法制度。2.下图是出土的西周利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23-\nA.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B.西周社会等级森严C.西周冶铜业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说明西周是按照级别规定祭祀用品数量,充分体现了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ACD都不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正确理解。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西周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3.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解。题干中的“封建时代”是指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或“封建诸侯,以蕃屏周”,即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因此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西周,故答案为A。秦朝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后世继续这一制度,故“郡县时代”对应的是BC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23-\nA.交通的发展B.疆域的拓展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地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从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ABC项是包含在D项之中。5.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答案】B【解析】从材料“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可以看出,这名官员具有辅佐丞相处理政事同时监察百官的职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官员应该是秦朝的御史大夫,故B项正确;A项是掌握的行政权;C项掌握的是军权;D项是地方的最高长官。点睛:首先从材料“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中得出这位官员的职责;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四个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即可。6.《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材料中“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说明秦朝以后,玉玺为天子独用,群臣不敢再用,反映了皇帝的独尊和皇权至上,-23-\nA、B项与材料不符,C项说法错误,皇帝制度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本题选D。7.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分封制度B.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D.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秦始皇建立的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历朝历代都沿用此制,并进行一定的完善。A分封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B世袭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D宗法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故此题应选C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度8.中国古代注重设立管理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机构。隋唐时期设虞部负责专门管理山林事务,其政令执行的程序是A.中书省一礼部一虞部B.门下省一刑部一虞部C.枢密院一户部一虞部D.尚书省一工部一虞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尚书省职责才为执行,尚书交给工部,工部再交给负责专门管理山林事务的虞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中书省不负责执行,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门下省不负责执行,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枢密院和隋唐时期政令执行的程序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9.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从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主要职能是A.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B.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23-\nC.为了监视和管理地方D.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答案】C【解析】材料意在强调元代设立行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视和管理,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仅仅是从从军事上控制地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让地方自治而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设立和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元代行省自身就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产物。10.周代主要靠宗法式贵族政治来维系。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士人与贵族争权的局面。后经秦并六国及楚汉争雄两大战事,没落贵族已难幸存。汉武帝正式确立察举之法策试以尽其才,天下士人受此鼓舞而竞相趋骛。由此可见,察举制A.开创了士人政治的新局面B.消除了门阀世族的根基C.是士人入朝为官的唯一途径D.赋予中正官极大的权力【答案】A【解析】“士人”受此鼓舞而竞相趋骛等字眼足以证明察举制是开创了士人政治的新局面,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察举制不能消除了门阀世族的根基,选项B说法太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察举制不是士人入朝为官的唯一途径,汉代还有征辟等其他的选官方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正官和九品中正制有关而和察举制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士人”受此鼓舞而竞相趋骛,体现的是士人政治的新局面。11.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就中国古代某制度评论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指A.世卿世禄制度B.察举制度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度-23-\n【答案】D【解析】“对任何人开放、有足够的学养”等字眼均是和科举制度相关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世卿世禄制度、察举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所以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对任何人开放、学养”,这是科举制度才具备的特征。12.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B.唐代的三省制C.明代的内阁制D.清代的八旗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这段话意思是该官职有宰相的职务,承担宰相的责任,却无宰相的官名,宰相的权力,符合对明代内阁的表述,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选C。汉代的内外朝官制、唐代的三省制下都有正式的丞相,清代的八旗制度是一种兵制,都与题干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13.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B.唐尚书省C.元中书省D.清军机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审查备选项,A项秦丞相有这一作用但主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B项唐朝尚书省只负责执行,C项元朝中书省负责处理政务,D项与军机大臣的职责非常贴近。1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23-\nA.B.C.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15.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朝代中,清朝的君主以“勤政”著称。如康熙帝感慨道“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行……未敢少懈,自朝至于日昃,坐卧起居,曾无片晷余闲。”联系对比同时期的西方,对清朝君主“勤政”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顺应了强化君权的历史趋势B.与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极为相似C.阻碍了现代化在中国的启动D.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发展【答案】C【解析】与同时期西方对比的话清朝君主的“勤政”是落后的,因为这种“勤政”实际上已经阻碍了现代化在中国的启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强调清朝君主“勤政”阻碍了现代化在中国的启动而非强调顺应了强化君权的历史趋势,选项A-23-\n不符合题意,排除;与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是相反的而非极为相似,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与同时期西方对比的话清朝君主的“勤政”是落后于历史潮流的,是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16.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下列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A.勒索大量战争赔款B.协商关税C.开放通商口岸D.割占香港岛【答案】B【解析】协商关税是和市场关系最为密切的,所以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协商关税,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勒索大量战争赔款和市场关系不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开放通商口岸没有协商关税和市场关系密切,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割占香港岛也和市场关系不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7.“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抗日战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之所以发动鸦片战争是因为要打开中国的市场,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始融入世界市场。符合材料中的评价。故此题应选A项;B和C是19世纪后期;D是20世纪。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在近代某中外条约中,清政府应允对方“将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该不平等条约是-23-\n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条约内容可判断日本取得了在中国通商口岸的开设工厂的权利,而这项特权是日本在《马关条约》中获得。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华战争·《马关条约》19.昨电示传播,台民不服闭市,绅民蜂拥入署,哭声震天。二百年来文物之邦,忽沦化外,流离迁徙,谈何容易!其惨自不待言。土勇数十营,誓愿与战,撤时断不肯缴军装。日人登岸,民必歼之。与这一场面出现密切相关的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由“誓愿与战”“日人登岸,民必歼之”等信息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是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割让台湾后,台湾民众决心抗日的史实。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20.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中B.辛亥革命中C.义和团运动中D.新文化运动中【答案】C-23-\n【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鲁迅描述了中国在遭受西方殖民入侵后不加理性地完全排斥西方文化的现象,批判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极端做法,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运动中并未出现上述现象,故答案选C项。考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义和团运动21.日本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B.历史专著或受害者后代的描述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现存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日本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具说服力的是现存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属于原始材料,故D正确。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属于二手材料,故A排除。历史专著或受害者后代的描述,也不属于原始材料,故B排除。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同样不属于原始材料,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影响22.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3-\nD.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实现,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1937年9月,C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西安事变23.美国《时代》杂志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材料表述指的是A.卢沟桥事变B.淞沪会战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和卢沟桥事变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原会战和材料的描述无关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台儿庄战役是在1938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4.如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信件内容推测其背景说法正确的是A.国民政府正在在全力围剿红军B.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D.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答案】D-23-\n【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中华民国三十二年是公元1943年,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此时国共两党的关系很微妙,既团结抗战,又要相互的斗争,所以ABC三项都不正确。根据信件内容“亦属不合”“以后不许”可判断D是正确的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共关系的特点25.“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歌曲生动地体现了中共的抗战路线。制定该路线的是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C.洛川会议D.政治协商会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是在1935年1月长征途中召开的,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在1935年底召开的,确立了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1937年8月洛川会议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材料描述的地道战就是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是游击战战法之一,C项正确;D是在1946年1月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召开的重要的会议,不符合题意,排除。所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战争·洛川会议26.下图两部文献有其共性的一面,对此正确的表述是A.都反对封建地主压迫,但都没有真正地落实B.都成为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强烈要求土地的愿望C.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D.都以绝对平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建立民主政治为奋斗目标-23-\n【答案】A【解析】不论是《天朝田亩制度》还是《资政新篇》都是反对封建地主压迫,但也确实都没有真正地落实,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适合《天朝田亩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只适合《资政新篇》,不符合题意,排除;二者均不以建立民主政治为奋斗目标,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7.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A.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B.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C.丙同学: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D.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腐朽的清政府,为近代化扫清了道路。28.1912年元旦,《申报》一篇名为《新祝词》的文章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这段材料表明A.清政府已经被推翻B.中华民国已经成立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国实现国民当家作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是在1912年2月清帝宣布退位后;C不对,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国民的“道德”“学术”等焕然一新,并没有反映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不对,民国成立后,仍然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黑暗统治,没有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B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民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29.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利,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23-\nC.实行总统制D.实行责任内阁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为限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排除均与此说法不符的A、B、C三项,故选D。30.梁启超曾如此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使民族觉醒了,即辛亥革命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而非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以及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方面的信息,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1.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五四运动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即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故D正确。五四运动不是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故A排除。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属于反帝反封运动,故B排除。五四运动没有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23-\n32.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和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中共一大(1921年)中共二大(1922年)中国社会性质未阐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目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低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革命对象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力量工人、农民和士兵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A.从幼稚走向了成熟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D.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很明显,中共一大的革命目标和革命对象都是脱离中国国情的,1921年是封建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时代,无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也有革命的要求。中共二大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性质,确定革命目标为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故C项正确;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遵义会议,故A项错误;摆脱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的标志是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表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创立,故B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在大革命失败(1927年)后,故D项错误。33.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于都、瑞金老巢西窜。”这份报道应该发布于A.国民大革命时期B.工农武装割据时期-23-\n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瑞金”等字眼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的历史事件,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和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均无关联,所以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4.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B.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C.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D.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答案】B【解析】“新的革命策略”指要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武装起义不属于新的革命策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的革命策略”指农村包围城市而非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等,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35.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A.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D.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国民党统治即将结束,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而非抗日战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已经即将胜利而非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3-\n36.以下是—张毛泽东致宋庆龄的亲笔信片段:“重庆违教,忽近四年。……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在乎,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请推断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参加什么重要活动A.七届二中全会B.开国大典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商讨筹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七届二中全会也未邀请宋庆龄参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参加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而非开国大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54年召开,选项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7.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C.民族区域自治制D.社会主义制度【答案】A【解析】最高权力机关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所以这个“新制度”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民族区域自治制以及社会主义制度,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8.二十世纪末,我国第一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外电评沦:“这是中国第三代党中央核心人物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的会议是A.一届全国人大-23-\n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九届全国人大D.中共十六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999年3月15日-16日举行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治国方略,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所以本题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依法治国方略。39.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3月5日的最新对台讲话中强调:“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九二共识”之所以成为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是因为两岸双方均确认了A.“和平统一”的原则B.“一国两制”的原则C.“互不干涉”的原则D.“一个中国”的原则【答案】D【解析】“九二共识”是指两岸达成了一个中国的共识,所以两岸双方均确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九二共识”根本就不涉及“和平统一”的原则、“一国两制”的原则以及“互不干涉”的原则,所以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40.某站,纪念一项重大的活动。请你根据下列图片判断其主题应是A.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B.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作用C.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23-\nD.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图片型选择题,读图审图是审题关键。A选项只符合第二幅图片;C选项只符合第四幅图片;B选项与D选项相比,B选项更能符合题意,体现的是党的伟大历史作用,而党的发展历程侧重的是发展的党的发展阶段,与题意不符。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共产党的历史作用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虑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辱慢王朝,等于不贡——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材料四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2)材料三中反映了什么现象?(3)材料四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4)分封制与材料四中所反映的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答案】(1)诸侯对周王的义务:镇守疆土、缴纳贡赋、朝觐述职。(2)王权衰弱,诸候不朝,蔑视王权的现象。(3)宗法制。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23-\n(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他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受封诸侯对周王按照材料一和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纳贡、述职、巡其所守即诸侯必须镇守疆土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此类问题按照材料概括即可。(2)材料三中的“郑伯不朝”等字眼体现的是周王室权力的削弱和分封制度的逐渐崩溃,分封制度建立在周王室势力强大的基础之上,一旦周王室势力削弱,分封制度也就随之崩溃。(3)从材料四的“嫡长子”这个字眼即可看出材料四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因为宗法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权力更替的和平进行,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4)这一问其实是考查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按照平常所学进行回答即可,例如,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互渗透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中国战场、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战场(不含东北)东南亚、太平洋35个师团10个师团7个师团37个师团15个师团111万多人不到10.9万人-23-\n材料二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材料三二战时期中美英三国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中国美国英国伤亡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死亡死亡3500万人2000多万人62亿美元5000亿美元40.5万人37.5万人——以上材料均选自《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料》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依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假设的结局,这一结局没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答案】(1)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使其在太平洋战场上兵力不足。(2)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即可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原因: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但中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大量的兵力从而导致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兵力不足,这也是中国抗战为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贡献。(2)-23-\n在回答这一结局没有出现的主要原因时主要从中国并没有放弃抗战,中国是全民族抗战特别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了抗战的中流砥柱,因为当时的敌后战场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3)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战场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材料三则反映了中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43.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在建立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答案】(1)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②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主要因素:①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③政治因素: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民族危机的加深。④思想因素: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不同:①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②采用三权分立制度。(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指的是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第一次大革命”是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然后再回答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影响即可。(2)第二问其实就是辛亥革命的背景即可,辛亥革命的背景要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例如,经济方面要突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力量方面要突出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思想方面要突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等。-23-\n(3)新中国在建立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创立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就是回答出建国初期中国创立的三大制度即可,例如,人民行使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与其他党派之间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让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2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5:42 页数:23
价格:¥3 大小:242.4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