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县第六中学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福建省闽侯第六中学2022-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40小题,每天1.5分,共计60分)1.央视二套《咏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这一“改姓”现象的产生,可能源于()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可以看出这是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宗族血缘关系。故选A。B项是政治隶属关系;C项在秦朝时期开始确立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D项是选官制度。因此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2.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分封制受到冲击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诸侯不在勤王,这表明了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此时还没有皇帝,故A项错误;贵族政治彻底瓦解是在北宋,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勤王不成”,这反映的实质是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严重冲击。3.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D.抑商政策的松动【答案】A-20-【解析】“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体现出商业意识的浓厚,故A正确;B和C与材料中商业意识没有直接关系;古代封建社会一直重视重农抑商政策,故D错误。4.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唐朝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市的启闭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北宋之后打破坊市的时、空界限,草市、夜市才兴起繁荣。5.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是()①耕作工具不断改进②生产组织的小型化③水利设施逐渐完善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做选择题除了选最佳答案【你要有绝对的把握】就是排除法像这道题第四个明显与题目相反,或者说与题目没有关系,排除他就可以选答案了还有就是要理解题目的意思精耕细作不是因为土地少了,中国那么大,古代的中国比现在的还要大,中国十几亿人都养得起,几亿算什么,更何况中国在宋以前是没有几亿人口的,而是因为生产水平的提高,谁不想吃好的,只是没机会罢了,有机会当然要大力发展6.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B和产量发生了大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①②④。③是错误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所以选B。7.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A.全部销往海外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C.质量普遍不高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20-【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主要满足官府的需要,故D项正确,A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质量比较好,技术水平高,故C项错误;8.2022年5月25日,汕头市南澳海域的明代沉船“南澳Ⅰ号”再度打捞出大批文物。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在“南澳Ⅰ号”上最有可能发现的文物是()A.工艺精湛的青铜鼎B.精美华丽的丝绸C.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D.图案丰富的粉彩瓷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明代沉船“南澳Ⅰ号”再度打捞出大批文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艺精湛的青铜鼎主要在商代,不是明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品种,故A排除。精美华丽的丝绸不可能长期保存,故B排除。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是明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品种,且能够长期保存,故C正确。图案丰富的粉彩瓷器,在清朝,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青花瓷器9.一句俗谚:种田种得全,只要买点盐!反映了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形式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C.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D.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很少,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B项正确,D项错误;A项说法比较片面,没有认识到小农经济的作用;C项错误,小农经济下家庭结构较为稳定。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10.下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气牛尊,考古学家据此可以推断出-20-A.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C.青铜制造业注重生活化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B项正确;A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1.“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迁民内居,筑界墙、严海禁,洋舶自此不得入。”这是因为康熙帝认为()①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②倭寇会掠夺沿海地区③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会危及统治④可防范英国猖獗的鸦片走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于外国进行贸易是当时政府的心理态度,故①正确;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会危及统治是政府出于政治考虑,故③正确;②项说法绝对④中鸦片走私还没有开始;本题选择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闭关锁国【名师导学】“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12.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20-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从《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商品经济发展,①②③正确,选B;图示信息强调“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④,排除ACD。点睛: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等信息,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13.《唐律疏议》规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处徒刑两年。”这表明唐朝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严格维护坊市制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D.允许郡、县开设市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非时开闭坊门者,处徙刑两年”等,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相关内容——唐代对商品经济的严格管理。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重农”,无从体现;C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进一步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对商品经济的严格管理14.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20-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江南织造局属于官营手工业,具有国家垄断性质,其产品用于官府消费的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所以B项说法符合史实,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15.下表反映了英、美、德三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危机的影响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C.交通运输的改进D.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英、美、德三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反映三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时间是从1860年到1900年,可知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故选B。经济危机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交通运输的改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的表现,排除C;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的影响,排除D。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6.美国石油开采量从1860年的50万桶上升到1910年的2亿桶以上,反映了当时美国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美国的石油开采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快速上升,但石油的开采增加并不意味着石油的输出,所以④说法错误,排除,①②③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A。17.1839年,英国皇家委员会的一项报告指出:“我们调查发现,大面积的犯罪,其根源在于财产问题,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任何可考虑到的抢劫财物的犯罪,其根源在于万恶的贫困和匮乏。”又据英国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从1805年到1848年,英格兰因盗窃和-20-抢劫财产等犯罪交付法庭审判的人数从4605人增加至27816人。有历史学家说,19世纪上半叶是英格兰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导致当时英国犯罪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A.拜金主义盛行B.工业革命迅速推进C.法律制度不健全D.城市化进程加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消极影响有:贫富悬殊;犯罪率高,社会秩序混乱;疾病流行;国民体质下降。盗匪肆虐是那时候的写照。故选B。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18.1851年5月1日,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前来剪彩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在当时能让英国女王感到“荣光”的参展产品是()A.火车机车、水力纺纱机B.电灯泡、电动机C.汽车、汽轮D.电话机、内燃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时间“1851年5月1日”可知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成就有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1782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电的广泛使用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1885年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了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飞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19.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也曾说过:-20-“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17世纪时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A.西班牙B.荷兰C.英国D.法国【答案】B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20.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③开发土地资源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15世纪前后,西欧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产生并初步发展,对货币的需求,促使西欧人开辟新航路,故①项正确。西班牙、葡萄牙与穆斯林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最终完成了国家统一。在这一过程中,西、葡两国原有的宗教热情被强化,都热衷于对外传播天主教,故②项正确。开发土地资源不符合新航路开辟的动机,故③错误。新航路开辟需要获得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所以有很多人为了获得经济和政治利益,进行海外探险活动。同时,新航路开辟也体现了人文精神中的冒险意识,弘扬了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故④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21.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50年代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A.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B.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C.大街上电线杆林立,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答案】C-20-【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是19世纪中期,这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期。据此可知,A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大街上电线林立,一到夜晚整个城市霓虹灯闪烁”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景,C项错误,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一、二次工业革命22.19世纪70年代前后,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企业()A.都建在南方的通商口岸B.都是私人出资建立的近代企业C.都是外国人出资建立的近代企业D.说明中国工业文明战胜了自然经济【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前后”、“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和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其代表企业有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等,都是私人出资建立的近代企业,排除C,B项正确。继昌隆缫丝厂是在广东的南海县,贻来牟机器磨坊是在天津,A项错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经济起瓦解作用,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本题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来源的识记。2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不包括()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B.外国资本主义入侵C.受商和洋务企业刺激D.洋务运动的诱导【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家庭手工业的破产,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到摧残,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不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直接继承,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有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受洋商和洋务企业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BCD不符合题意,排除。2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的数量猛增。这一现象说明的实质性问题是()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20-D.生产茶叶和生丝获利多,并逐渐掌握自己的命运【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的数量猛增,说明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这是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表现,故B项正确;AD不符合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史实,应排除;C项不是实质,应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的数量猛增”“实质性”,结合所学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分析解答。25.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表述最完整的是()A.初期有较快发展,后期不断萎缩B.在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榨下,全面萎缩C.发展迅速,水平较高D.发展水平较低,速度缓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须了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阶段特征。本题涉及了两个阶段,即国民政府统治初期与后期。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利措施,以及其它一些有利因素,民族资本主义获取了发展,而在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因统治的腐朽,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战争的破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沉重打击,不断萎缩,故A项正确。B项没有涉及到初期,不完整表述。C项没有涉及到后期,表述不完整。D项不符合题干两个阶段特征。故选A项。考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好历史阶段,再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选择最完整的表述。题型为最佳型选择题,注意限制词。26.据史书记载:天津进口货物中,美国货占到70%,大量走私进口的美国货还不包括在内。天津市场上出售的货物,美国货占到将近60%,天津的民族工业因此纷纷破产。这种情况发生在()A.国民政府统治前期B.抗日战争前期C.抗日战争后期D.抗日战争胜利后【答案】D【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27.观察下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20-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经济的政策D.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利推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通过分析图片可知,1921年与1912年相比,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这是因为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所以本题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28.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侵略C.洋务运动的强烈刺激D.外商企业的利润诱导【答案】A【解析】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是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因素,A项正确;B项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排除C;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结合所学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解答即可。29.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A.与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0-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依据材料“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可知,当时的实业兴办与争夺利权相关;当时正处于日俄战争时期,故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带有爱国主义性质。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原因而不是动力,故排除B;C是一战期间发展的原因,故排除;D是辛亥革命后,故排除。所以应选A。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原因30.1937年以前,重庆只有大小工厂39家,1939年增至84家,到1944年底多达1518家。这种增长状况表明()A.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B.重庆沦为日本的战时工业基地C.抗战促进我国西南工业的发展D.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显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重庆等内地的企业数量在抗战期间得到很大的发展,故选C。A项是在一战期间;B项错误,重庆并未沦陷,材料中涉及到的企业并非日资企业;D项错误,重庆并非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国统区。考点:抗战时期内地工业的发展点评:抗战时期,由于日本的侵略,一方面沿海企业内迁,带动了内地工业数量的提高,另一个方面,在沿海企业内迁的影响下和处于抗战的需要,内地兴办了一大批的工业。总的趋势呈现增长的趋势。内地工业的兴办对于坚持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31.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答案】A-20-【解析】由材料可知,这讲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因而材料所讲的是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这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所以答案选A。B说法有误;人民公社不是最好的形式,后来改革开放后就废除了;D是大跃进的特点。32.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以上材料表明党和政府()A.认识到经济需要平衡发展B.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指导思想C.将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向农业和轻工业D.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的“左”倾冒进错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周恩来主张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需要农业的配合,结合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可知选择A项。BC与材料意思不符;D时间不符,“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而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因此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八大33.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指A.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B.调整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C.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D.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八字方针中的“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即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符。考点:“八字方针”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20-34.“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出现竞相以虚假产量“放卫星”的现象。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情况,故答案为A。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为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并非追求不切实际的高产量,排除B;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停产闹革命,导致工农业受到损失,排除C;改革开放时期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是符合实际和遵循经济规律的发展,排除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三大改造·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35.“文革”期间,经济建设仍能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是()①“文革”主要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②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③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④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文革”首先是在文化上,后影响至政治和经济,①说法错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曾不同程度地国民经济整顿,使经济建设有的好转,②符合题意;文革时期,经济建设受到影响主要是“左”倾错误,③正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是文革结束的标志,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考点: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点评:解答本题关键理解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受挫的主要原因是“左”的错误,抵制“左”的错误,这是经济得恢复或有所好转是根本所在。36.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倾斜A.①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0-【答案】C【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农村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度,生产资料仍归国家或集体所有。37.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说:“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A.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C.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D.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答案】B【解析】材料中“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说明中国人对传统女英雄依旧崇拜,反映出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故B正确;材料反映出人们的审美情趣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A;C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结合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状况分析解答。38.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A.粮票→股票B.大人→先生C.法币→人民币D.臣民→公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A项最符合题意B项是地位的变化,体现的是平等观念,故排除。C项是货币名称的转变,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也是人民地位变化的体现,与经济转变关系不大,故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39.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澄清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的是()-20-A.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D.202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答案】A【解析】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而在十四大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A正确,排除B;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已经澄清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排除CD。40.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必须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政策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可知,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A正确;材料强调的重点是改革开放政策带有的优点,排除B;建国之后未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C;材料的论述重点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排除D。二、综合题(共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材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20-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中国古代史》材料三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的变化。(3)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答案】(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有官吏管理,交易有时间与地点的限制。(2)突破了时间与地点的限制。(3)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则在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意义:方便了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等的发展。(4)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繁荣,并且逐步向农村扩展。【解析】试题分析:(1)此问要求学生提取信息,并能够将信息转化成课本对应的知识,属于知识理解运用层次。学生首先要熟知中国春秋至唐朝时期,市的发展概况,然后材料提取根据“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分掌市内各项事务”、“日中击鼓”“以会”、“日入”“击钲”-20-以散“”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转化得“由国家政府设置”、“设置在城市中”、“和居民区分开”、“设专人管理”、“有时间限制”等内容。(2)此题属于综能力合层次,要求学生熟知基础知识,对材料(1)、(2)信息对比分析,最后综合抽象出结论。学生需要提取“处处都有商铺------”等信息,并作出判断——“市”已经和“民居”杂处,;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夜市至三更”“五更又开”“通晓不绝”可以得出夜市与晓市相通;联系对比(1)的结论,可知宋朝的市没有和民居分界,没有了时间限制,可以综合得出“宋朝的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3)此问属于理解运用能力层次,学生要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利用材料信息对知识做出转化、解释和推断。学生需要提取草市“自为聚落,私相贸易”、“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对比(1)问中“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可以推断得出“方便了农民的生活”;再根据“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推断得出“推动了地方商品经济、手工业和文化的发展”;再结合“山市、河市、庙市”和前面得出的结论,可以推导“是对市(官办贸易)的有益补充”。(4)此题属于综合能力层次,要求学生综合考察材料一、二、三和四的基础上,抽象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工商业名镇的繁荣,不难得出“中国的商业经济不断发展”并且“商业交易逐步扩张到乡村,大量的商业中心兴起”的结论;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市/草市/工商业名镇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实现了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大跨越,人类社会开始了工业文明的全球扩张。材料二“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处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一去不返了。”材料三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回答:(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20-(2)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两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原因: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存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大量生产经验;市场的扩大。(2)①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②导致近代城市兴起,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并导致城市就业结构发生变化;③推动了社会进步,使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④密切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世界经济逐渐连成一体,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⑤有助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二“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和材料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是: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存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经验;市场的扩大。在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归纳工业革命的特点:率先在英国爆发;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开始;大多数工业成果来自于一线工业生产;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2)结合材料一“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实现了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大跨越,人类社会开始了工业文明的全球扩张”、材料二“平等化的危险”、及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两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因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相同点:a.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b.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c.它们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殖地体系最终形成。-20-不同点: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济,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果。b.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比较迅速。c.对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4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面是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材料二下面是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注:1933年月平均生产指数为100。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答案】(1)民国元年到民国八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中的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原因: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家的爱国行动。【解析】(1)发展状况:根据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看出,民国元年到民国八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原因:民国元年到民国八年是1912-1919年,正是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回答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即可。(2)发展状况:根据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看出,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中的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国民政府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家的爱国行动。-2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