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步练习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了假设,不等于就有了结论。假设只能指导你去探讨,去钻研。所有的假设,提出来以后,都要根据资料提供的情况,根据科学实验提供的情况来加以检验。有的假设要逐步修正,使之更加     。客观材料证实了多少,你就要在假设中肯定多少。哪些地方同客观材料相违,或者不太符合,你就要在假设中加以修正。这样可能反复多次,十次,百次,几百次;假设也要修正十次,百次,几百次,最后把假设变成结论。(  ),重新再受客观材料的考验。这就叫作小心的求证。 也有人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假设,自己认为是     ,是灵感的火花,极端欣赏,极端自我陶醉。但是后来,客观材料,包括实验结果证明这个假设不能成立。在这个关键时刻,真正有良心的科学工作者应该     ,毅然放弃自己的假设,另觅途径,另立新说。这是正途。可是也有个别的人,觉得自己的假设真是美妙绝伦,丢掉了万分可惜。于是不惜歪曲材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选举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造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这是地道的学术骗子。 事情是什么样子,你就说它是什么样子。这是唯物主义,同时也是真理。同样是真理,事情却有大小。哥白尼倡日中心说,这是大事情上的真理。语言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弄清楚一个字或一句话的古音古义,这是小事情上的真理。事情有大有小,而其为真理则一也。有人     ,说什么发现一个字的古音,等于发现了一颗新星,这有点过分夸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完整 画龙点睛 当机立断 夸大其词B.完整 神来之笔 多谋善断 添油加醋C.完善 神来之笔 当机立断 夸大其词D.完善 画龙点睛 多谋善断 添油加醋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经不住客观材料考验的假设,甚至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假设B.有的假设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反而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假设C.必须完全扬弃的假设,甚至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重新再立假设D.有的假设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甚至必须完全扬弃,重新再立假设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司\nA.只选取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造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B.只选拔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结论。C.只选取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D.只选取对自己有利的假设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果。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做学问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蜘蛛一样,整天忙于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二是像蚂蚁一样,整天忙于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三是像蜜蜂一样,忙于采花粉,酿造成蜂蜜。请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种方式,每条不超过10个字。  5.(2020重庆南开中学高三期中)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所谓“事”哲学,是指从“事”的角度出发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做事离不开主体。“做事”包括微观层面的“行动”和宏观层面更系统、更富有社会历史内涵的“实践”,如果说前者的主体是个体,①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既有个体行动的面向,②                    。进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践有赖于其实践主体的范围不断拓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洪流之中,让全人类成为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这恰好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简而言之,③                    。 6.(2020山东滕州一中高三模拟)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的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流行语的变迁与时代发展休戚相关。②从“互联网+”到“区块链”,③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不断增加着生产生活的疆域。④从“港珠澳大桥”到“两弹一星”,⑤中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⑥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的因素。⑦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⑧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⑨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  片段读写练司\n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977年5月,时为《光明日报》记者、哲学组组长的王强华到南京出差认识了胡福明。会上,胡福明的发言引起了王强华的注意,会后,王强华向胡福明提出邀请,要他给《光明日报》写点文章。经过三轮修改,胡福明的文章在1977年8月份写成,题目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便将稿件寄往北京。此时文章标题中还没有“唯一”二字,但胡福明在文章中提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宣言(《共产党宣言》)的态度证明,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学说从一开始就是完美的,绝没有把它们看作一次完成的真理,而是始终用实践去检验……这是他们唯一的态度。”胡福明最初的提纲提出了四个观点,即“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导师自觉根据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批判天才论、‘句句是真理’,以代替批判‘两个凡是’”。为了减少阻力,胡福明也打起了“语录战”,大量引用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著作原话,举的例子也来自马列主义著作。“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别人要反驳的时候,必须先驳倒这些语录。”胡福明说,“当然,这也是一种保险的做法。”在当时的环境下,胡福明也知道,直接反对“两个凡是”是不现实的。1978年4月,《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提出这篇文章要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需要做进一步修改。当时,文章作者胡福明恰好要来京出席全国哲学讨论会。因此,胡福明一到北京,就被请到杨西光的办公室对文章进行商讨,其中有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理论组组长孙长江。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作者胡福明和编辑也曾有不同的意见。当时《光明日报》有编辑提出要点名批评“两个凡是”,但是胡福明不赞成,总编辑杨西光看了后也觉得直接点出来不合适,感觉太露骨,可以用其他语句代替。王强华说,文章十易其稿,前六稿均为胡福明修改,第七、八稿为他和《光明日报》的人修改,第九稿为中央党校理论组组长孙长江修改,第十稿则是胡耀邦同志亲自审定。(有删改)1.()文本让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哪些相关信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司\n后人评价“真理标准大讨论”时认为,这不只是一场理论问题的讨论,从8月到10月(1978年),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和军区负责人先后表态,公开讲话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王强华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问世和“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发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徘徊了两年,1978年时,中国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上。”王强华说,当时,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引领的思想氛围,让很多人受到感染,并促使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诞生和发表。王强华认为,“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历史上有三个作用:一是开辟了改革开放新篇章;二是从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是头脑的解放,解除了对知识分子、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禁锢。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大的成功是实现了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实力和百姓生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找到了崛起之路,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记者请他评价一下自己和新闻媒体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中所起的作用时,王强华说:“任何突出个人的做法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不敢说自己有什么贡献,我只是尽到了一位编辑的责任……尽管中国新闻界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在邓小平同志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并亲自发动和领导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有删改)2.()恩格斯在谈到必然性与偶然性时曾说到“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拿破仑的出现“是个偶然现象”,节选文字中也有多处表现出这种观点,请找出一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三、微写作。3.()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实践增多,人们以前的一些认识或许会被颠覆。请以“实践,让我恍然大悟”为题,写一段文字,谈谈实践让你对某个问题(某件事)有了新认识或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认识,300字左右。    司\n三年模拟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经历了从学徒心态到自我反省的转变过程,包括对“西马”的学习、对外国哲学的学习、对阐释学的学习等。我们现在依然处在从“拿来主义”到“消化吸收”的转化过程之中,这也是我国哲学研究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转变的过程。但随着“学徒补课”阶段不断深化推进,我们应逐步培养主体自觉的批判意识,适时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升中国学术话语的影响力。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我国兴起了哲学关注现实的讨论热潮,比如关于东方社会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实践哲学、价值哲学等问题的讨论,都是以一种迂回的形式回应、呼应、反映时代问题。最近这些年,党中央已走在理论界前面,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将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九个方面,提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这是高屋建瓴的,也是对理论界提出的“命题作文”。我们哲学界既要深入阐释和论证这些“命题作文”,又要以哲学的方式关注现实,主动契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主题,不断拓展哲学研究的问题视域,瞄准社会发展涌现的新课题展开前沿研究,努力贡献出一大批具有前瞻性、高品质的理论成果。哲学特别注重主体性的问题,但按照传统的哲学范式,“照着讲”所能发挥的主体性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应以哲学的方式介入其他学科,从其他学科中发掘新的哲学素材,吸取新的哲学智慧,进而拓展“接着讲”的理论空间。我们如果只会哲学的话语,只喜欢以哲学的方式阐释哲学,我们的哲学话语必定是空洞无物的,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和共鸣。我们如果只局限于在哲学领域搞哲学,就很容易被其他学科边缘化,哲学精神也很难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彰显。我们应鼓励以哲学的方式介入文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介入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动物医学、天文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促进这些学科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处,进而彰显哲学“在场”的时代价值。增强中国的哲学自觉,必须科学把握哲学的规律、本质和社会功能,不能仅停留在文本阐释层面的“照着讲”,还应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境遇“接着讲”,在“照着讲”与“接着讲”之间应该始终贯穿“中国逻辑”。这个“中国逻辑”既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也是指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相关联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品格。“中国逻辑”是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应坚持以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为导向,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世界和平发展为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基础,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为载体。哲学界应在紧扣“中国逻辑”方面多下功夫,司\n将自身的哲学旨趣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为增强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与哲学自信贡献更多力量。(摘编自郝立新《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与哲学自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学徒补课”阶段不断深化推进,中国哲学提炼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B.20世纪80年代,我国哲学已经开始以一种迂回的形式回应、呼应、反映时代问题。C.如果只局限于在哲学领域搞哲学,哲学精神就不能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彰显。D.“中国逻辑”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从关注社会现实、介入其他学科的方式、把握“中国逻辑”等方面论证了增强新时代中国哲学自觉的途径和方法。B.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章运用层进式结构论证如何增强新时代中国的哲学自觉。C.文章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国哲学需要关注现实,使文章更具说服力。D.文章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论述在“照着讲”与“接着讲”之间应该始终贯穿“中国逻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实现了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的转变。B.哲学要引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和共鸣,就不能只以哲学的话语和方式阐释哲学。C.新时代,应鼓励哲学介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彰显哲学“在场”的时代价值。D.新时代中国哲学应将自身的哲学旨趣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五年高考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抑,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成还是反对,等等。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需要考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概括。(2020课标全国Ⅰ,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司\n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司\n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司\n答案全解全析基础过关练1.C ①完整:具有或保持着应有的各部分;没有损坏或残缺。完善:完备良好;使完善。根据前文的“逐步修正”可知,应选用“完善”。②神来之笔:绝妙的文思或词句。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语境是说有的人认为自己提出的假设绝妙,应选用“神来之笔”。③当机立断:抓住时机,立刻决断。多谋善断:很有智谋,又善于决断。根据后文的“毅然……另立新说”可知,应选用“当机立断”。④夸大其词:说话或写文章不切实际,扩大了事实。添油加醋: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根据后文的“这有点过分夸张”可知,应选用“夸大其词”。故选C。2.D A.并不是经不住考验的假设都要扬弃,与“有的假设要逐步修正……”不对应。B.“反而”表转折,前后衔接不恰当。C.因果倒置,“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是因,“必须完全扬弃”是果。3.C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选举……材料”搭配不当,可将“选举”改为“选取”;二是“造成……结论”搭配不当,可将“造成”改为“形成”。综合分析,C项修改最恰当。4.答案 (1)自我封闭,不知借鉴;(2)机械搬用,不知创新;(3)吸收消化,创造新知。解析 答题时,着重分析材料中培根对做学问的三种方式的形象说法。如第一条,“像蜘蛛一样,整天忙于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要抓住“从自己肚子里”这一特点,即做学问的时候封闭自我,不知向别人借鉴;第二条,“像蚂蚁一样,整天忙于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仅仅是“搬回”,这是说做学问只是机械搬用,不知创新;第三条,“像蜜蜂一样,忙于采花粉,酿造成蜂蜜”,从“采花粉”到“酿造成蜂蜜”,这是说做学问在吸收消化别人思想的同时,还要创造新的东西。5.答案 ①那么后者的主体就是集体(群体) ②又有群体实践的面向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人类共同“做事”解析 ①前面的分句是“如果说前者的主体是个体”,显然①处所在句子是一个假设复句,后面要用“那么”与前面的“如果”呼应;而前面的分句强调“前者的主体是个体”,所以横线处应与之相对,填写“那么后者的主体就是集体(群体)”。②前面的分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既有个体行动的面向”,显然②处所在句子是一个并列关系复句,所以横线处可填写“又有群体实践的面向”。③横线前是“简而言之”,表示总结,总结的内容应与“让全人类成为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相呼应,故可填“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人类共同‘做事’”。6.答案 ①“休戚相关”改为“息息相关”;③“增加”改为“拓展”;④“从‘港珠澳大桥’到‘两弹一星’”改为“从‘两弹一星’到‘港珠澳大桥’”;⑥删去“的因素”。司\n解析 ①“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而这里是强调流行语的变迁与时代发展关系紧密,不存在祸福,应用“息息相关”。“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③“增加……疆域”搭配不当,应将“增加”改为“拓展”。④“从‘港珠澳大桥’到‘两弹一星’”不符合时间顺序,应改为“从‘两弹一星’到‘港珠澳大桥’”。⑥“是因为……的因素”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因素”。片段读写练1.答案 (1)①课文题目中的“唯一”原文并没有,是修改的人加上去的;②这篇文章由多人参与,经过十次修改而成;③文章中大量引用领袖语录是为了规避被批判的风险;④课文“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部分中,“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的;并不认为只要是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是批评“两个凡是”的。(2)这启示我们:①作文要反复修改;②修改时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解析 第一问,解题时要反复阅读文本,标出相关信息,如“文章十易其稿,前六稿均为胡福明修改,第七、八稿为他和《光明日报》的人修改,第九稿为中央党校理论组组长孙长江修改,第十稿则是胡耀邦同志亲自审定”。将标出的信息整合、归纳,即可得出答案。第二问,主要抓住多人参与、多次修改来谈启示即可。2.答案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问世和‘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发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并促使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诞生和发表。”这段文字表明,中国当时的社会形势已发展到关键时期,引领思想解放的文章呼之欲出,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还会有性质相同的其他文章出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是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是必然中的偶然。②“任何突出个人的做法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但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才可能发生。”这段话强调个人贡献固然不能抹灭,但个人只是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意志。总之,是“时势造英雄”。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作答时,要认真阅读文本,找出相关内容并加以分析。本题答题要点集中在第2、3段,根据相关文字加以分析,用规范语言作答即可。3.写作指导 写作时要扣住“实践让你对某个问题(某件事)有了新认识或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认识”,注意突出现在的认识与以前的认识的对比。作文并不难写,关键是所写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避免浮于表面,也不要老调重弹,可以适当结合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谈论。三年模拟练1.B A.“中国哲学提炼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错误,原文第1段的表述是“应逐步培养主体自觉的批判意识,适时提炼……新表述”,选项变未然为已然。C.司\n“哲学精神就不能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彰显”说法绝对,原文的表述是“哲学精神也很难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彰显”。D.“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错误,第4段的表述是“这个‘中国逻辑’既是指与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中国价值直接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立场观点,也是指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相关联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品格”,“中国逻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选项以偏概全。2.B “层进式结构”错,文章总体上是“总—分”式结构,其中本论部分则采用了并列式结构。3.A “我国哲学研究实现了……转变”说法错误,原文第1段说的是“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经历了从学徒心态到自我反省的转变过程”;而作者认为“我们现在依然处在从‘拿来主义’到‘消化吸收’的转化过程之中,这也是我国哲学研究从外在驱动向内在自觉转变的过程”。五年高考练1.C A.“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于文无据。文章开头只是说“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B.“‘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错误,原文最后一段指出“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D.“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原文说“‘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2.A 文章有三次引用文献,分别是第二段的《孝经》、第三段的《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第五段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它们分别论证了“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所以几次引用文献的论证目的是不同的。3.C “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是说“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是可以理解的”。解题技法分析概括的途径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所以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述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样的句子一般在全文的开头、结尾,或在段落的开头、结尾。文中运用的材料,都是为印证一定的观点服务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司\n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从作者的评价入手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价入手,提炼精要,做出概括。司\n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14 12:32:34 页数:13
价格:¥4 大小:66.1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