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同步练习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7 包身工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据内蒙古的同志说,除青冢外,在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昭君墓。显然,①          ,反映了内蒙古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然而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在封建时代要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能像我们今天一样,通过各族人民之间的共同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而主要依靠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统治阶级之间是否和解又主要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封建关系的改变。和亲是改善封建关系的一种方式。当然,和亲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些和亲是被迫的,②          ,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反复、对比、排比    B.比喻、衬托、反问C.反复、对比、反问D.比喻、衬托、设问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和亲政策就是可以取得民族之间和解的好方法。”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下面是某工程学院50周年院庆时将使用的一份广播稿的正文,其中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n  今天是我院建院50周年的喜庆日子,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莅临。为了保证庆典能够顺利进行,请大家务必先到来宾接待处签名。然后到会务组(办公楼102室)领取纪念册、就餐券、晚会入场券等,并在上午9点钟前到会议厅参加庆祝大会。最近几天,学院的校史馆、图书馆、科技成果展厅将全部对外开放,欢迎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在母校随意走走,尽情学习。  5.请对下面这两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1927年,夏衍在上海开展工人运动。当时,他住在沪东塘山路业广里一带。此间,他结识了一些在纱厂做工的和做工人运动的朋友。从朋友口中,夏衍听说有一种女工叫“包身工”。这些年纪很小的女孩子,大多数是纱厂的工头从江苏、浙江一带贫困的农村地区“包”来的。夏衍首先把这些告诉了与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有联系的沈西林同志,明星电影公司根据这些材料马上拍出了《女性的呐喊》。夏衍也开始搜集有关包身工的材料,想写出一篇小说来。1935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组织上决定让夏衍暂时到工厂隐蔽起来。夏衍就利用这个机会深入到包身工中去,掌握第一手的更为详细的材料,把几年前的愿望付诸实现。为了观察到包身工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夏衍每天半夜三点从家里动身往工厂走,工厂离他住的地方有十几里路。白天,夏衍混在包身工中间,体验着人间地狱的生活。耳闻目睹之后,夏衍反而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如果将她们的情况如实地报道出去,不更能说明问题吗?于是,他根据调查到的材料,真实地不带任何虚构和夸张地写出了《包身工》一文。1936年,夏衍发表了《包身工》。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报告文学与新闻通讯①           。两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 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②            ,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摩擦、矛盾、冲突……。二、报告文学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画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法的运用。报告文学与小说有类似之处,但二者又是完全不同的文体。报告文学在表达方法上是类似小说的。但是,它和小说相比,③            ,不能虚构,所有的艺术概括与加工,都不能违反真实性的原则。 \n片段读写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包身工制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最早是在日资纱厂中广泛采用。包身工多系农村贫苦少女,通过包身契包给“带工”的工头。由包工头付给女工家庭以低微的包身费,一般为二三十元。包身期限一般为3年。在此期间,女工工资收入,均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仅供给包身工以极低的生活费。包身工在厂里受资本家和工头的欺压,劳动繁重;在厂外的一切行动则受包工头的严密监视,绝无人身自由。她们过着非人的生活,许多人未满期就被拆磨而死,是旧中国处境最为悲惨的工人。包身工制曾在旧中国的一些工厂,特别是纱厂实行。1932年,上海的纱厂中,包身工约占女工的1/3,在日资纱厂中包身工约占一半。包身工制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奴役制度。由于工人群众的斗争和社会舆论的谴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革命形势的发展,包身工制趋于消灭。(摘编自互联网)1.()比较这两段文字与课文中相关内容的异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关于她们的生活情况,根据当时我能够调查到的,都已经写在那篇报告(《包身工》)里了。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来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当时却是铁一般的事实。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使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流氓特务这一切恶势力的紧密结合。为了压迫和榨取这成千上万的孤苦无靠的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者、工部局、带工头、老板、帮口头子、国民党特务,以至当地的地痞流氓,完全结成一条统一战线。在这个地方,既没有所谓国家主权、政府法律,更谈不上生活保障和人身自由。新中国成立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你们说,我们给资本家做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人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这是实话,一点也不假的。\n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去看过上海的曹杨新村、控江新村,我也曾去看过工人医院。看到这些,不知别人是什么感觉,我却总会很自然地联系起包身工的生活。包身工的形象,想起来就会使软心肠的人流眼泪。什么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这些话,都是不能形容她们的真实情况的。没有病的包身工是很少的,最多的是肺病、脚气病、皮肤病。这些包身工的两只脚已经肿得像碗口一样粗了,还是成天成夜地站在机器旁边工作。去年冬天我在北京参观了一处女工宿舍,看到她们床边有书籍、报刊、雪花膏、香水等,我替她们感到了幸福。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海的五月黄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和换衣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滋味!(节选自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有删改)2.()“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请结合选文和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微写作。3.()请根据文中有关“芦柴棒”的描写,以“身为‘包身工’的‘芦柴棒’”为题,写一段文字,叙述身为“包身工”的“芦柴棒”一天的遭遇,300字左右。  答案见P116三年模拟练(2020浙江温州高三适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分)草巷口汪曾祺(1)过去,我们那里的民间常用燃料不是煤,也很少烧柴。平常煮饭、炒菜,都是烧草——烧芦柴。这种芦柴秆细而叶多,除了烧火,没有什么别的用处。草都是由乡下——主要是北乡用船运来,在大淖靠岸。要买草的,到岸边和草船上的人讲好价钱,卖草的即可把草用扁担挑了,送到这家。一担四捆,前两捆,后两捆,水桶粗细一捆,六七尺长。送到买草的人家,过了秤,直接送到堆草的屋里。给我们家过秤的是一个本家叔叔抡元二叔。他用一杆很大的秤约了分量,用一张草纸记上“苏州码子”。我是从抡元二叔的“草纸账”上才认识苏州码子的。现在大家都用阿拉伯数字,认识苏州码子的已经不多了。我们家后花园里有三间空屋,是堆草的。一次买草,数量很多,三间屋子装得满满的,可以烧很多时候。(2)从大淖往各家送草,都要经过一条巷子,因此这条巷子叫作草巷口。\n(3)草巷口在“东头街上”算是比较宽的巷子。像普通的巷子一样,是砖铺的——我们那里的街巷都是砖铺的,但有一点和别的巷子不同,是巷口嵌了一个相当大的旧麻石磨盘。(4)磨盘的东边是一家油面店,西边是一个烟店。严格说,“草巷口”应该指的是油面店和烟店之间,即麻石磨盘所在处的“口”,但是大家把由此往北,直到大淖一带都叫作“草巷口”。(5)“油面店”,也叫“茶食店”,即卖糕点的铺子,店里所卖糕点也和别的茶食店差不多,无非是:兴化饼子、鸡蛋糕;羊枣,也叫京果;八月十五前当然要做月饼;过年前做蜂糖糕,像一个锅盖,蜂糖糕是送礼用的;夏天早上做一种“潮糕”,米面蒸成,潮糕做成长长的一条,切开了一片一片是方正的,骨牌大小,但是切时断而不分,吃时一片一片揭开吃,潮糕有韧性,口感很好;夏天的下午做一种“酒香饼子”,发面,以糯米和面,烤熟,初出锅时酒香扑鼻。(6)吉陞的糕点多是零块地卖,如果买得多,则用苇篾编的“撇子”装好,一底一盖,中衬一张长方形的红纸,印黑字:  ①本店开设东大街草巷口坐北朝南惠顾诸君请认明吉陞字号庶不致误(7)源昌烟店主要是卖旱烟,也卖水烟——皮丝烟。(8)源昌有一点和别家店铺不同。别的铺子过年初一到初五都不开门,破五以前是不做生意的。源昌却开了一半铺搭子门,靠东墙有一个卖“耍货”的摊子。可能卖耍货的和源昌老板是亲戚,所以留一块空地供他摆摊子。“耍货”即卖给小孩子的玩意:“捻捻转”“地嗡子”……卖得最多的是“洋泡”。一个薄薄橡皮做的小囊,上附小木嘴。吹气后就成了氢气球似的圆泡,撒手后,空气振动木嘴里的一个小哨,哇的一声……最便宜的是“滴滴金”。(9)进巷口,过麻石磨盘,左手第一家是一家“茶炉子”。茶炉子是卖开水的,即上海人所说的“老虎灶”。店主名叫金大力。金大力只管挑水,烧茶炉子的是他的女人,茶炉子四角各有一口大汤罐,当中是火口,烧的是粗糠。一簸箕粗糠倒进火口,呼的一声,火头就蹿了上来,水马上呱呱地就开了。茶炉子卖水不收现钱,而是事前售出很多“茶筹子”——一个一个小竹片,上面用烙铁烙了字:“十文”“二十文”。来打开水的,交几个茶筹子就行。这大概是一种古制。(10)往前走两步,茶炉子斜对面,是一个澡堂子,不大。但是东街上只有这么一个澡堂子,这条街上要洗澡的只有上这家来。(11)澡堂子在巷口往西的一面墙上钉了一个人字形小木棚,每晚在小棚下挂一个灯笼,算是澡堂的标志(不在澡堂的门口)。过年前在木棚下贴一条黄纸的告白,上写:  ②“正月初六日早有菊花香水”(12)那就是说初一到初五澡堂子是不开业的。\n(13)为什么是“菊花香水”而不是兰花香水、桂花香水?我在这家澡堂洗过多次澡,从来没有闻到过“菊花香水”味儿,倒是一进去,就闻到一股浓重的澡堂子味儿。这种澡堂子味道,是很多人愿意闻的。他们一闻过味道,就觉得:这才是洗澡!(14)有些人烫了澡,还得擦背、捏脚、修脚,这叫“全大套”。还要叫小伙计去叫一碗虾子猪油葱花面来,三扒两口吃掉。然后咕咚咕咚喝一壶浓茶,脑袋一歪,酣然睡去。(15)由澡堂往北,不几步,是一个卖香烛的小店。这家小店只有一间门面。除香烛纸祃之外,还卖“箱子”。苇秆为骨,外糊红纸。四角贴了“云头”。这是人家买去,内装纸钱,到冥祭时烧给亡魂的。小香烛店的老板(他也算是“老板”),人物猥琐,个儿矮小,而且是个“齉鼻子”,“齉”得非常厉害,说起话来瓮声瓮气,谁也听不清他说什么。他的媳妇可是一个很“刷括”(即干净利索)的小媳妇,她每天除了操持家务,做针线,就是糊“箱子”。一街的人都为这小媳妇感到很不平——嫁了这么个小矮个齉鼻子丈夫。但是她就是这样安安静静地过了好多年。(16)由香烛店往北走几步,就闻到一股骡粪的气味。这是一家碾坊。这家碾坊只有一头螺子(一般碾坊至少有两头骡子,轮流上套)。碾坊是个老碾坊。这头骡子也老了,看到这头老骡子低着脑袋吃力地拉着碾子,总叫人有些不忍心。骡子的颜色是豆沙色的,更显得没有精神。(17)碾坊斜对面有一排比较整齐高大的房子,是连万顺酱园的住家兼作坊。作坊主要制品是萝卜干,萝卜干揉盐之后,晾晒在门外的芦席上,过往行人,可以抓几个吃。新腌的萝卜干,味道很香。(18)再往北走,有几户人家。这几家的女人每天打芦席。她们盘腿坐着,压过的芦苇片在她们的手指间跳动着,延展着,一会儿的工夫就能织出一片。(19)再往北还零零落落有几户人家。这几户人家都是干什么的,我就不知道了,我很少到那边去。(选自《忆昔》,有删改)1.()赏析文中第(5)段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4分)  2.()从内容角度说明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句子共同的表达效果。(4分)  3.()第(9)段和第(15)段写店铺各具特色,试比较两者的不同写法。(6分)  4.()文章围绕“草巷口”巧妙地写出了当地百姓的人生百态,请概括他们的生活特点,并指出这样写的好处。(6分)\n  \n答案全解全析基础过关练1.C “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是反复;“在封建时代……友好关系,不能像我们今天一样……的改变”是对比;“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是反问。2.答案 ①原文比较简洁;②原文在对比中得出结论,令人信服;③原文表达更有分寸,语气委婉,让人容易接受。解析 改写句中“可以取得民族之间和解”与前文有所重复,表达不如原句简洁,“就是”语气比较强硬,不如原文的“总要”委婉;原文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更令人信服。3.答案 ①这些昭君墓的出现 ②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解析 ①前文说出现了好多昭君墓,后文是“反映了……自己的家乡”,由此可推知应填“这些昭君墓的出现”。②前文说“有些和亲是被迫的”,后文说“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所以横线上应填写“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4.答案 ①“莅临”应改为“抽空参加”;②“务必”应删去;③“会务组(办公楼102室)”应改为“设在办公楼102室的会务组”;④“全部”应改为“都”;⑤“学习”应改为“参观”。解析 广播稿,一要口语化,二要避免使用听起来会使人产生误解的同音词以及需要思考才能理解的冷僻字等。①“莅临”是书面语,广播稿宜用口语;②“务必”语气强硬,带有命令之意,用在此处不合适;③括号内文字广播时不好读出来,否则,有语意混乱之嫌;④“全部”与“全不”同音,广播时会产生歧义;⑤“学习”不合语境,应是尽情“参观”。5.答案 关键信息:①(1927年,)夏衍听说有一种女工叫“包身工”;②就深入到包身工中去,掌握第一手的详细材料;③写出并发表了《包身工》一文。解析 本题所给材料为叙事性文字。材料第一段主要写了夏衍听说包身工的事,第二段写夏衍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写出并发表《包身工》,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规范作答即可。6.答案 ①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 ②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 ③要求严守真实性原则解析 ①所在句子位于段首,应是中心句。根据后面的内容可知,此处是说报告文学与新闻通讯的联系与区别。②根据前文“它们的区别在于”以及“以事带人”,可以推导出横线处应该填写“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之类的语句。③后文是“不能虚构……不能违反真实性的原则”,所以横线处的内容应从“真实性”方面来考虑。片段读写练1.答案 相同点:都说明了包身工的来源、包身费、包身期限、收入、受资本家与工头压迫、失去人身自由等情况。\n不同点:选文说明了包身工制的限制及结局等;课文详细说明了包身工的生活条件与劳动强度等。解析 解题时,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与选文仔细比较,即可找出两者的异同点。2.答案 ①正如选文所言,《包身工》是作者“根据当时”“能够调查到的”情况写的,“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如实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间穿插了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和趋向等内容。②选文中,诉苦大会上老年纱厂女工的控诉、作者对混在包身工中实地观察到的情景的回忆,也从侧面佐证了《包身工》一文内容的真实性。③课文中对包身工起床、早餐、工作等场景的描写极为细腻、形象,而且点面结合。上述几点,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区别于小说中的虚构和夸张。所以,《包身工》是报告文学,不是小说。解析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明确“报告文学”与“小说”的特点和区别;然后结合选文与课文,寻找能区分这两个概念的内容。例如,选文中的“根据当时我能够调查到的……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新中国成立之后,在镇反运动的一次诉苦大会上,我听到过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最初我混在包身工群中观察的时候……”;课文中的“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换衣服”“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我还能回家乡吗”“有一次,在一个很冷的清晨,芦柴棒害了急性的重伤风……一盆冷水就医好了”等。然后归纳、整理,按题干要求组织答案,规范答题。3.写作指导 首先按照题干要求,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芦柴棒”的内容,如“有一次,在一个很冷的清晨,芦柴棒害了急性的重伤风而躺在‘床’上了……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的跳起身来”“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等。然后根据这些内容,按一定顺序叙述即可。三年模拟练1.答案 ①语言平实朴素又带点儿文言色彩,如“送礼用的”“断而不分”等,淡而有味。②用叠词和比喻手法,如“长长”“像一个锅盖”等,形象地写出糕点之形。③句式结构相似,如“过年前……”“夏天早上……”“夏天的下午……”,以表现糕点之丰富;又以“发面”“烤熟”等单词成句,使语句长短错落,读来别有情韵。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表达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明了鉴赏语言表达特点的角度,即:首先,总体上是辞藻华丽还是平实质朴,是文白相间还是雅俗共赏;具体遣词造句上,是长短句交错还是整散句相间,是动词还是形容词抑或拟声词有特色,是有叠词还是用了方言;有无修辞手法;等等。最后根据题干指向,阅读相关语句,按类检索,即可得出答案。2.答案 ①独立成句(或“行”),突出(强调)店铺各自的提示内容。②展现当地原汁原味的民风民情。\n③让人如入其境,如见其形,有强烈的现场感。(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结合语境,从形式、内容与语言表达等方面把握。从形式看,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都单独成句(或“行”)。从内容看,都有告知性,类似于现在的“广告”,都突出(强调)店铺各自的提示内容。从语言表达看,用词和无标点的特点很符合当时的民俗民风,展现当地原汁原味的民风民情。看到这样的表达,让读者仿佛看到当时的场景,让人如入其境,如见其形,有强烈的现场感。3.答案 ①第(9)段主要写店铺的“运作”方式,以写店为主,写人为辅;第(15)段在写店的基础上,主要写人,以店见人,以人见店。②同是写店铺本身,第(9)段写“茶炉子”,“呼”“呱呱”等拟声词和“倒”“蹿”等动词生动活泼,用笔轻松;第(15)段写与祭奠死者有关的香烛铺子,庄重凝练,笔调沉重。③同是写夫妻,第(9)段仅交代丈夫名字及夫妻分工,惜墨如金,第(15)段则用对比详写夫妻各自特点,突出两者反差之大;第(9)段以正面描写为主,第(15)段除正面描写外,又以旁人态度侧面衬托。④第(9)段叙述客观冷静,第(15)段叙述则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于叙述中渗透强烈情感和褒贬态度。(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果仅围绕夫妻展开比较,最多给4分)解析 解答本题可按题干指向阅读文本,从写作内容与手法等方面比较。从内容看,主要比较写店还是写人,哪个为主;再看怎么写的。如:第(9)段“茶炉子是卖开水的”说的是经营项目;“店主名叫金大力。金大力只管挑水,烧茶炉子的是他的女人”写的是店主姓名及夫妻分工;“茶炉子四角各有一口大汤罐……水马上呱呱地就开了”介绍“茶炉子”,用了拟声词“呼”“呱呱”,还有“倒”“蹿”等动词;“茶炉子卖水不收现钱……”写的是收费方式。可见这段以写店为主,以写人为辅。按照此法再分析第(15)段,再比较两段的不同,即可得出答案。4.答案 特点:(1)生存艰辛(如糊“箱子”、碾坊劳作、打芦席等);(2)经营用心(制作丰富的糕点、用古制卖茶水等);(3)生活易满足,自得其乐(洗澡、吃面);(4)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随手抓萝卜干吃)。好处:(1)与店铺、习俗等描写形成互补,使描述内容丰富、生动;(2)写出人物的各样活法及各种细节,有助于表现对故土的深切怀念;(3)展现市井生活的质朴、和顺,并与现代社会形成一定的反差,启人思考。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形象及其写作意图的能力。按题干指向,在文本中找出描写当地百姓人生百态的句子,如“卖糕点的铺子,店里所卖糕点也和别的茶食店差不多,无非是……”“源昌烟店主要是卖旱烟……”“茶炉子是卖开水的……这大概是一种古制”“有些人烫了澡,还得擦背、捏脚、修脚……”等,将这些语句整合、归纳,即可概括出“他们的生活特点”。“这样写的好处”主要从内容、作者、读者等方面考虑。从内容看,写人主要是增加了一些色彩,\n充实、丰富了内容;从作者看,文本后括号中的“选自《忆昔》”分明告诉我们这是作者对过去(家乡)的怀念;从读者看,当然是引发思考。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14 12:32:32 页数:11
价格:¥4 大小:69.63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