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练习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 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初生的婴儿总是不美的,革新中的事物也是如此,因为革新正是时间所孕育的婴儿。然而,正如创业难于守成,好的开端是一切后继者的模范。在人类的心灵中,恶似乎有一种自然的动力,它可以在发展中增强。而善却似乎缺乏一种动力,总是在开始时最强。革新乃是驱除“恶”的药物。有病而不服药就意味着不断地患新病,因为事物终归是要随着时间而发展的。因此,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又无智慧使之改革,那么其结局只有毁灭。既成的习惯,即使并不优良,也会因习惯而使人适应。而新事物,即使更优良, ① 。对于旧习俗,新事物好像一位陌生的不速之客,它引起惊异,却不受欢迎。 然而,历史是川流不息的。若不能因时变事,而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时间本身正是立志改革者的楷模。它在运行中更新了世间的一切,表面上却又使一切似乎并未改变。假如不是如此,新事物发生得太突然,就难免会遇到极大的反对力量。所以实行改革要十分谨慎。每一次改革都必须是确有必要而并非为了标新立异的。 ② 。要注意到,即使有很多人赞同,它还是很危险的!正如《圣经》所告诫我们的:“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必得安息。” 1.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A.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B.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C.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理论论证D.类比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革新是时间所孕育的婴儿,革新中的事物如初生的婴儿,总是不美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寓意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n一只蚂蚁在爬墙,它三番五次跌下来,又三番五次重新爬,一步一步顺着老路往上爬……甲看到后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乙看到后觉得自己应该学得聪明些。丙问智者:“观察同一蚂蚁,甲、乙二人得到的启示截然不同,他们哪个对呢?”智者回答:“两人都对。”丙大惑不解:“对同一蚂蚁的同一行为,得到的启示的差异如此大,怎么会都对呢?”A.见贤思齐,要成功,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B.善于借鉴,失败后,应总结教训,寻找对策。C.既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又要采取科学的方法。D.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设身处地地看问题。5.为激发高三学子的斗志,某中学在高考前为高三学子举行成人仪式。以下是校报拟发的相关消息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使语意明确,语体风格一致。我校为高三学子隆重举办了大型“成人礼”及“青春颂”演讲活动,全体高三师生出席,校长也很荣幸地受邀参加。会上,同学们一拥而上,登台演讲,气氛十分热烈。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演讲,博得全场一片哗然。会后大家感到生不逢时,肩上责任太重大了! 6.下面对联或诗句分别写的是哪些历史名人?选出正确的一组(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4)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A.杜甫 白居易 李白 苏洵、苏轼、苏辙B.诸葛亮 元稹 屈原 曹操、曹丕、曹植C.屈原 诸葛亮 白居易 苏洵、苏轼、苏辙D.杜甫 元稹 李白 曹操、曹丕、曹植7.(2020山西大同一中高三月考)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个字。2019年8月30日,由中国科协、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各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的“科学辟谣平台”在京正式启动。该平台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科学辟谣平台专家库首期邀请到516位权威专家入驻,涉及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生物、农业技术、航空航天等14\n个领域。平台采用“广泛汇聚、科学解读、矩阵传播、源头阻断”的运行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公众信赖、运行高效的科学辟谣体系,努力打造最具权威性、时效性、协同性、精准性的国家级“科学辟谣平台”。 片段读写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斯大林曾经说过,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不正确的,应该抛弃的。对于好谈这种空洞理论的人,应该伸出一个指头向他刮脸皮。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但是许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却把它看成是死的教条,这样就阻碍了理论的发展,害了自己,也害了同志。另一方面,我们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如果误用了他们的经验,也是要出毛病的。不错,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宝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他们须知自己的知识是偏于感性的或局部的,缺乏理性的知识和普遍的知识,就是说,缺乏理论,他们的知识也是比较地不完全。而要把革命事业做好,没有比较完全的知识是不行的。这样看来,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由此看来,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必须使上述两种人各向自己缺乏的方面发展,必须使两种人互相结合。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所以,我们党内的主观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他们都是只看到片面,没有看到全面。如果不注意,如果不知道这种片面性的缺点,并且力求改正,那就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节选自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1.()选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n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但是,一谈到形象思维的特征,人们只讲“用形象来思维”。许多人认为,这里所说的“形象”不过就是客观事物自身的形象,或者是它们在人们头脑中的直观映象。基于这种理解,人们不能不怀疑它们是否能深入表现事物的本质,人们不能不怀疑这样的认识能否称之为理性认识,能否称之为思维。这是形象思维不能被学术界普遍承认的一个关键问题。事实上,作为形象思维载体的所谓形象,并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它既不是客观事物自身的形象,也不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直观映象,而是经过不同程度加工提炼了的形象。在抽象思维活动过程中,人们需要将由感觉、知觉获得的直观映象抽象成为概念才能进入理性认识。概念是抽象思维的细胞或思维材料。在形象思维活动过程中,人们则要把这些直观映象加工成另一种东西,它既能初步反映事物的本质,却又不是完全抽象的东西,而是保留了某种形象特征的材料,这才是形象思维的思维材料。这种提炼过程也是一种抽象,但不是概念式的抽象,而是“形的抽象”。比如,作家要研究、观察新时期农民的典型特征时,他要观察千百位各种形式的农民的特征,取得大量原始印象(这还是感性认识)。然后,他把这些原始印象分别提炼为各种各样的本质特征,舍弃了大量非本质特征,但他不把这些本质特征转化为概念,而是将它们加工成初步体现着某种本质的一些形象,比如,张三的粗犷而乐观的性格,李四的亦工亦农的外观,王五的茅屋车间,等等。这些形象是认识的载体,是形象思维的细胞。只有经过提炼加工的这类典型形象才能构成形象思维的材料。这些材料再经过二级提炼,三级提炼,就可以愈来愈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思维,是针对理性认识而言的。形象思维绝不是什么感性认识,而是与抽象思维具有同等意义的理性认识。它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以这些典型形象为思维元件(细胞),不断深化的一种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既跨出了感性认识的范围,又不同于抽象思维,而是独具特色的一种思维活动形式。(有删改)2.()请结合文本简要解释“感性认识材料”“形象思维材料”“抽象思维材料”“形象思维”等概念。 \n三、微写作。3.()请仿照课文《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部分的结构,以“改造我们的学习方法”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300字左右。 三年模拟练(2019山东日照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社会性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其一,人们是否处在彼此之间能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中。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如果不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熟人社会,人们相互之间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每天差不多都要和同样的人打交道,相互关注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这就为及时做出社会性道德评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熟人社会中的人都彼此知根知底,这就为对每个人做出全面准确的道德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熟人社会中,一个评价结论一旦给出,就会对评价对象产生持久的影响。如果社会性道德评价给予一个人的是好名声,他就会由此一直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善待;反之,他就会由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孤立。不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况,在对该人没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其二,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否大体相同。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如果不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一个行为者及其作为进行善恶评价,通常都以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符合该标准则为道德或善,不符合则为不道德或恶。如果人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就会形成统一的声音或社会舆论;反之,则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或社会舆论。显然,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要么使评价对象把评价不当一回事。其三,社会成员是否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的主体。如果无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那么就不会有社会性道德评价;只有少数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也形成不了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不因与自己无关而仍愿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做到的事。首先这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n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因而必须是有较强道德感或正义感的人,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主动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的角色。综上所述,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人们生活在可以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人们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主体,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才最强。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整体效力。相对而言,第三个条件最为重要,因为倘若无人乐于充当评价者,那社会性道德评价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前两个条件缺失其一或全部缺失,只是会不同程度地减弱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摘编自韩东屏《论社会性道德评价及其现代效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熟人社会中,对个人的评价结论具有持久性,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B.统一的社会舆论才会对评价对象产生威力,说法不统一的社会舆论只会使评价对象不放在心上。C.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首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其次要有较强的道德感或正义感。D.三个外部条件的作用并不等同,前两个条件缺失,社会性道德评价仍然具有一定的效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述前两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作用时,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道理论证。B.文章指出不因与自己无关而仍愿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轻松,并阐述了其中的原因。C.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并阐明第三个条件最重要。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三个外部社会条件对社会性道德评价效力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只有彼此间相互关注、了解,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社会性道德评价。B.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有助于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C.如果人们所处的外部社会条件相同,那么社会性道德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导向效力也相同。D.社会性道德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效力,社会道德建设离不开社会性道德评价。五年高考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作者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包括谋篇布局以及安排文章内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外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路的发展变化,都要通过文章结构传达出来。(2020新高考Ⅰ,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材料一:\n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n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材料二: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n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n答案全解全析基础过关练1.B “初生的婴儿……也是如此”是类比论证;“革新乃是驱除‘恶’的药物……而发展的”是比喻论证;“正如《圣经》所告诫我们的:‘你们……安息。’”是引用论证。2.答案 ①原句是倒装因果复句,果在前,因在后,有强调作用;②原句更符合一般人的认知过程,由熟悉到陌生;③原句表述与下文一致,由浅入深,使用倒装句。解析 ①原句是倒装因果复句,先说结果,再解释原因,有强调的作用;②原句先说“初生的婴儿”,由此引出“革新中的事物”,由熟悉到陌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③后文多用倒装句,表述由浅入深,原句与后文在表述上更一致。3.答案 ①也会因不习惯而受到非议 ②从事改革更不可轻率解析 ①所在句子与前句是对举,句式相同,意思却相反。据此可知,应填写“也会因不习惯而受到非议”。②前文“实行改革要十分谨慎”是肯定句,“每一次改革都必须是确有必要而并非为了标新立异的”先肯定后否定,因此横线处可填写一个否定句;再联系前文“要十分谨慎”可推知,应填写与之意思相一致的否定句。4.D 解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紧扣关键词“最准确”作答。D项着眼于整则材料,而A、B、C三项只是分别着眼于甲、乙、智者。5.答案 ①“荣幸”改为“高兴”;②“一拥而上”改为“井然有序”;③“抛砖引玉”改为“幽默风趣”或“语重心长”;④“哗然”改为“掌声”;⑤“生不逢时”改为“生在盛世”。解析 ①“荣幸”是谦辞,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②“一拥而上”指一下子全都围上去,不合语境。③“抛砖引玉”是谦辞,不能用于他人。④“哗然”形容许多人吵吵嚷嚷,用来形容校长讲话后学生的反应显然不妥。⑤“生不逢时”用以感叹命运不好,用在此处显然不合适。6.C (1)《招魂》《九歌》都是屈原的作品,所以与屈原有关。(2)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蜀相》,也可由“出师”联想到《出师表》,由此可知写的是诸葛亮。(3)这两句诗出自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九江是唐朝时江州的治所,而白居易曾做过江州司马,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广为人知。(4)历史上,“都是大文豪”的“三父子”,有苏洵、苏轼、苏辙,还有曹操、曹丕、曹植,但与“峨眉”有关的是苏洵、苏轼、苏辙。“三苏”为眉山人,而眉山因峨眉山而得名。7.答案 2019年8月30日,“科学辟谣平台”在京正式启动。该平台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该平台专家库首期邀请到516位权威专家入驻,涉及14个领域。解析 阅读语段,可发现这则新闻开门见山点明了“报道的事件”——“2019年8月30日……‘科学辟谣平台’在京正式启动”,同时还陈述了“事件的目的”——“该平台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n让科学跑赢谣言”。后面补充的“科学辟谣平台专家库首期邀请到516位权威专家入驻,涉及……14个领域”是该条新闻的价值所在,要保留。由此可以概括出新闻的主要内容,还要注意字数要求。片段读写练1.答案 选文首先提出“真正的理论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的观点,然后指出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接着指出克服主观主义的方法是空洞理论者与经验主义者“各向自己缺乏的方面发展”。解析 议论文一般都采用“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的结构。选文虽然是节选,但是内容相对完整。因此,结合文本内容,按照以上结构划分层次,再概括层意即可。2.答案 (1)感性认识材料是由感觉、知觉获得的直观映象。(2)形象思维材料是加工提炼了的形象。(3)抽象思维材料是概念。(4)形象思维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以加工提炼了的形象为载体的思维活动形式,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一种既跨出了感性认识的范围,又不同于抽象思维,独具特色的思维活动形式。解析 解释概念,其实就是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所以,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本,找出相关内容。前三个概念的相关内容主要集中在文本第3段,“形象思维”的相关内容则集中在第4、5、6段。找出来,整合概括,规范作答即可。3.写作指导 写作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部分的结构形式,即整体上是总分结构,分述部分又呈对照式结构。写作时,先总述,提出“改造我们的学习方法”的观点;然后可分别论述“不好的学习方法”的表现、危害、实质与“好的学习方法”的表现、益处、实质等。还要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洁、准确。三年模拟练1.D A.“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对该人没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B.“统一的社会舆论才会对评价对象产生威力……不放在心上”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不当一回事”。C.“其次要有较强的道德感或正义感”错误,原文是“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其次的是“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2.C “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错误,文章没有论述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只是论述了三者对社会性道德评价的作用。\n3.C 选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可知,影响社会性道德评价导向效力的,除了外部社会条件以外,还有“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五年高考练1.A B.“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原因分析不当。原文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即首要原因是“关系到国计民生”。C.曲解文意,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并不能“体现”“发生学原理的应用”,原文为“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于文无据。D.歪曲原意,原文说“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选项为“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过于绝对。2.C 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得益于“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扩大研究领域”,选项缩小了范围。3.D 材料一第五段中说,就研究内容而言,沿革地理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历史地理学要寻找地理现象变化发展的原因。A项是疆域的变迁,B项是地名的变迁,C项是水道的变迁。以上三项都属于沿革地理研究的范畴。D项是对地理现象变化发展原因的研究,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范畴。4.答案 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和材料二来筛选信息,确定定义的外延和内涵。相关信息有: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据此归纳概括即可。5.答案 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结构的能力。材料一整体讲的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分为三层:第一至四段对我国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并讲解沿革地理的产生和重要意义;第五段比较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的不同,明确二者的本质,引出下文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介绍;第六段讲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及取得的成就。整合信息,规范作答。\n知识拓展论述类文本结构类型总体模式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结构分类总分式结构先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再分说(列出几个分论点,或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层进式结构论证上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并列式结构几个分论点或几个方面之间是并列关系。对照式结构一正一反,正反对比。综合式结构不是单纯地用一种结构方式,而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