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6《藤野先生》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8

2/38

3/38

4/38

剩余3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新课导入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遇到的藤野先生,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藤野先生 6藤野先生 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并景仰藤野先生那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伟大情怀。3.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4.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这些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选自这一本集子。 字词积累瞥见畸形解剖杳无消息不逊诘责扒手油光可鉴发髻深恶痛疾抑扬顿挫piējīpōuyǎoxùnjiéjiànwùdùncuòpájì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抑扬顿挫】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富有变化。 整体感知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以“我”的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在东京第二部分(4-34):在仙台第三部分(35-37):离开仙台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在这些地方,作者分别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在东京在仙台离开仙台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仙台医专的职员优待“我”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爱国青年”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我”将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装订、收藏“我”将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公寓墙上,激励自己途径“日暮里”“水户” 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是否偏题?细节探究 在东京精读1—3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无非”一词写出了作者对东京的厌恶。作者写了东京哪些让他厌恶的人与事?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腐朽,忠君保皇,所以鲁迅厌恶他们。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鲁迅是爱国的,希望通过留学学习知识,救国救民。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作者为什么着重写“清国留学生”的辫子?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在追求时髦,显示自己是“维新派”。总之,不伦不类,是蛇鼠两端的两面派。 在东京这一部分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没有离题,这部分内容有个两个作用:1.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2.表现自己的爱国之情。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喻,有讽刺意味。“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鄙视和反感。删去“成群结队”和“实在”好不好?不好。“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赏析语言阅读第1段,按照下面的提示赏析语言: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了解许多无聊的事,讽刺“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文章前两段,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麻木不仁、不思进取、缺乏民族自尊心。 日暮里、水户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仙台 为什么会特别提到“日暮里”和“水户”这个地名,反映了什么?“日暮里”这个地名引起了作者对“日暮乡关何处是”(唐崔颢《黄鹤楼》诗句)的联想,引发了思乡之情。而且当时清政府的时局就像“日落”(暮即落日),反映的是对清政府无能的失望之情。作者正是为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到日本、到仙台的,所以20年后还记得这个触发自己忧国之思的地名。记得“水户”,是由于这里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反抗满清,百折不挠……鲁迅一向崇拜他的人格”(许寿裳语)。沿途只记得这两个地方,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爱国之情 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说说你对“大概物依稀为贵罢”这一段话的理解。在仙台 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稀为贵”,从作者看来,他感受到的不全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之情 写这件事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写自己受优待的目的是表现一般日本人民的友好,为藤野先生的形象做陪衬。正衬 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耳闻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的?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位“穿衣太模胡”“会忘记带领结”的形象,是个不讲究的人。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位“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有“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的先生。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勒出藤野先生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默读11-23段,说说这部分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个典型事件,并说说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工作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热情诚恳求实精神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 语言描写:“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作者是如何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的? 神态、语言描写: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没有这回事。”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作者是如何评价藤野先生的?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看法。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示例: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正是因为藤野先生具有如此高贵的品质,以公正之心对待作者,关心作者,给作者以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作者,因而在作者眼里和心里,他是伟大的。 在仙台遇到藤野先生这么好的老师,不论从学习和情感的角度,“我”都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①匿名信事件②看电影事件 材料链接: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 这两件事促使“我”离开仙台,离开藤野先生,也表现了“我”的爱国之情。而这些“爱国青年”的行为对表现藤野先生的品质起到了反衬作用。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成绩了。“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并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此处用了关联词“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一方面揭示其荒谬,表达弱国国民的辛酸;另一方面作为反语,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满腔义愤。语言赏析 离开仙台文章最后一段与藤野先生有关的事有两件,但是这一段是否也能体现鲁迅的爱国之情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是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反语 艺术特色情感线索:作者爱国之情。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处处有“我”。本文写了很多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内容,但其实都与藤野先生和“我”的爱国之情有关,并未偏题。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思念与感激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②叙事应该有详略;③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④可以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刻画人物。你从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刻画中,学到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 拓展延伸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903年,鲁迅在《浙江潮》上发表了《斯巴达之魂》歌颂斯巴达人以生命和鲜血抗击侵略者,借以抨击清朝统治者的丧权辱国,唤醒中国人民起来斗争,并毅然剪掉象征封建传统和种族压迫的辫子,在一张剪掉辫子的照片背面题写了这首诗送与好友许寿裳。 “灵台无计逃神矢”,诗一开头就用希腊神话白虹神箭射心这个形象的比喻,倾诉了作者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思。“风雨如磐暗故园”,是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犹如磐石压顶,使祖国暗无天日,景象惨淡,岌岌可危。这句诗,高度概括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黑暗悲惨的现状,是产生“灵台无计逃神矢”这一强烈感情的客观原因。“寄意寒星荃不察“,“意”,指作者的救国救民的理想。“荃”,指人民。这里,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想象表达自己拯救祖国的希望,希望他的救国救民的理想能为“荃“所理解,即希望祖国人民觉醒起来。最后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对祖国、对人民发出的庄严誓言,决心为祖国、为人民而献身。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1-24 14:40:30 页数:38
价格:¥9.99 大小:2.94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