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3(2024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品味文中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和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难点)[审美创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童年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谣,是我们一生的珍宝。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也拥有交织着甜蜜与苦涩的童年。今天,我们就一起从百草园走到三味书屋,看看“小”鲁迅的成长故事,体会“大”鲁迅的深沉情思。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确凿”“鉴赏”“人迹罕至”等重点字词。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背景链接文章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他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心情“空洞、芜杂”的一年,所以“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写了一些回忆旧事的文章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这些回忆性散文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默读课文,结合标题梳理文中写了哪些事,并简要概括出主要内容。学习任务单主要事件:主要内容:记叙了鲁迅从④___________________的童年生活经历。[参考答案]①美女蛇的故事②提问受斥③做戏描画④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1—8):回忆“我”在百草园游戏玩乐的快乐生活。第二部分(9—24):回忆“我”在三味书屋读书学习的生活。◎画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和过渡段。①百草园部分起句: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第1段)止句: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第8段)②三味书屋部分起句: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第10段)20 止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第24段)③过渡段:第9段。3.目标任务三:品读课文,感受百草园之乐◎默读课文第1—8段,说说百草园里令人印象深刻的乐趣有哪些。圈画出来并作简要概括。◎品读第1段,作者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矛盾呢?不矛盾。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似乎确凿只有”说明大人眼里的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而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在童年的“我”的眼里,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有趣,是“我”的乐园。所以并不矛盾。◎品读第2段,说说作者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写了百草园里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百草园的什么特点。景物:①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缠络着的何首乌藤和木莲藤,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一样的覆盆子。②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③味觉——覆盆子又酸又甜。特点:生机勃勃、趣味无穷。◎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①比喻。将覆盆子比作“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特点,流露出“我”的喜爱之情。②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油蛉”“蟋蟀”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它们发出的声音的悦耳,充满童趣,表现出儿童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些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后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品读第3—6段,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美女蛇的故事吸引着“我”,使“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品读第7段,写“雪地捕鸟”的乐事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运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出雪后的百草园给“我”带来的无穷乐趣,也流露出“我”回忆往事时的愉快心情。第2课时1.目标任务一:品读课文,体味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段“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两个感叹句,在“蟋蟀们”“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前面加上“我的”,形象地写出了“我”与百草园中的动植物的亲密无间,流露出“我”对百草园的喜爱和眷恋之情。◎默读课文第10—24段,这部分写了发生在三味书屋里的哪些事情?行礼拜师;问“怪哉”虫;后园玩耍;师生共同读书;做戏、偷描绣像。◎鲁迅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寿镜吾老先生?从中可看出寿镜吾是个怎样的老师?外貌描写,如“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写出了他的年老,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学识渊博;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表现出他的古板严肃;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表现出他对好文章的热爱。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老师。◎快速默读“三味书屋”部分的内容,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20 严趣行礼两次行礼:严格的学习规矩对扁和鹿行礼,“算是”:对规矩的调侃课堂“不应该问”“只要读书”:压抑的学习氛围偷跑进后园玩,在指甲上做戏,画画儿:天真可爱的童心先生“怒色”“人都到那里去了?!”:疾言厉色的先生“头仰起,摇着”“拗过去”:陶醉而可亲的先生【示例一】快乐。依据:作者对早年读书生活的回忆重心并不在其苦,而在其乐。写了读书时偷跑进后花园折蜡梅花、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等趣事;还写了被老师发现后回书屋,“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听老师一个人大声入迷地朗读;又有趁老师读书入迷,“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画画儿”等课堂生活的细节描写。其中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儿童的快乐,一种成年人再也没有的单纯的快乐。【示例二】枯燥无味。依据:作者笔下的三味书屋,门是黑油的,陈设、礼节在小孩子看来也是无趣的。同时,学习内容只有读书、习字、对课,可见所设课程十分单一。而且,先生古板严厉,教学方式刻板,不许学生问课本以外的内容。所以,作者在这种压抑环境下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2.目标任务二:深层阅读,探究课文主题◎你认为百草园之“乐”与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观点一: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活泼的童心,这正是本文的意境和韵味之所在。因此本文的主题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观点二:本文的主题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如文中写“我”抱着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问题去请教先生,却遇见了“不知道”和脸上的“怒色”。观点三:本文的主题是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进行对比,表现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鲜明对比,引出了“儿童的成长,究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空间?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的问题。鲁迅通过对自己童年的生命成长的回忆,对这一教育学的根本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个案。结束语: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童年生活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既写出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也写出了读书时学生溜到后园嬉戏、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而学生乘机偷玩的乐趣,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玩乐天性。三、作业布置1.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2.仿照第2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段文字,描写一下你的“乐园”,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3.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另外九篇文章,试着按我们学习本文的方法对名著内容圈点勾画,做批注,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同时为本单元的整本书阅读做准备。【教学后记】20 10往事依依【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认识文学作品对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梳理文章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重点)[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发的第一茎春芽,对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你们现有的人生旅程中,已经留下了一串串成长的脚印。大家都有自己的童年回忆,被称为人民教育家的于漪老师也有自己的成长回忆。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走进她的成长生活。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解文题,扫障碍◎文题解读本文标题是《往事依依》,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童年往事,说说你对这个标题的理解。标题表明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依依”指“十分留恋”,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简介于漪(yī),1929年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2019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称号。◎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徜徉”“雕镂”“搜索枯肠”等重点词语。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2.目标任务二:理情节,知整体◎浏览全文,划分文章层次。第一部分(1):点题,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2—6):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第三部分(7):结尾由事入理,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并呼应开头,再次点题。◎于漪老师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多,成就斐然,这与其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分不开。在本文主体部分中,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这些往事给她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和影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完成下表。阶段主要事件感受影响小时候看山水画和《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①______________启发“我”的形象思维童年读《千家诗》美不胜收,心旷神怡②______________初中①______________深深感动,深受感染培养“我”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谆谆教导铭刻在心④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乐在其中,身历其境(津津有味)②获得美的享受、生活情趣③听两位国文老师诵读宋词和诗歌④使“我”一生受用不尽◎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听国文课、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教师小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围绕“读书”分别选取了看画、读诗、听课等事件进行叙写,且各有侧重。可谓线索明晰,选材精当。◎为什么这几件事“仍历历在目”?20 这些往事都与“读书”有关,不仅在当时带给“我”很多乐趣,而且对于“我”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读书,不仅启发了“我”的形象思维,也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还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3.目标任务三:析人物,明影响◎作者在写两位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1)原文: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赏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老师朗诵时摇晃的动作和学生的感受,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沉浸、陶醉及对学生的影响。(2)原文: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赏析:运用了神态描写的方法,“凝注”写出了老师教学时的专注神态,富有深情;学生的“鸦雀无声”“被深深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国文老师的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结合文章内容,梳理这两位老师上课的异同点。不同点相同点老师国文老师代课国文老师都是国文老师所教内容宋词(古)现代诗(今)都是抒情诗词,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诵读课文的特点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动作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都采用诵读法,都深入人心学生们的感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学生都被深深感动学生都深受感染对“我”产生的影响从此喜欢读辛弃疾的词对新文学更有兴趣“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安排是否重复?有何作用?不重复。虽然都是写国文老师入情入理讲课的情形,但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也不同,对同学们及“我”的影响更不一样。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学生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4.目标任务四:品语言,学赏析◎文章中的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提示:可从语言、修辞、引用、描写等角度思考)①第1段:“年华似流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年华比喻成流水,形象地描述了时光流逝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年华逝去的不舍和对美好童年的留恋之情。②第2段:“凝视”与“徜徉”写出了“我”对山水画的痴迷与乐在其中,展现出书画给“我”带来的乐趣;“雄伟险峻”“烟波浩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梁山的雄伟和水泊的广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③第4段:作者先多用四字短语或成语,简洁又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饱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也交代了孕育《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的源头活水。后又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和描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具体表现阅读《千家诗》带给“我”的美好感受和浓郁情趣,也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作者高深的文学修养,还能感受到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怀。④第5段:“雕镂”是雕刻的意思。这一词写出了两位老师的讲课对“我”的影响之深,让“我”永不忘记。5.目标任务五:理情感,悟成长◎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缕缕情思。请结合之前的分析,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体会这种感情,并探寻她成长的源头。(1)体会情感:①看山水画:写神情专注、徜徉画中之乐,表现了热爱大自然之情。②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写浮想联翩、如历其境之乐,表现了好读书、善品味之趣。③读《千家诗》:写吟诵诗句、沉醉诗境之乐,表现了爱国、爱美、爱生活之情。④听国文老师上课:写朗诵诗词、深受感染之乐,表现了酷爱文学、关注时代的情思。20 (2)作者成长的源头:少年时代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深受优秀教师的影响,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结尾“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①“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②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将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此,“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本文语言质朴,写的也都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却能给我们的成长以不小的启示。你能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吗?可以从读书意义、读书方法等角度来谈。【示例一】读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能开阔我们的眼界,开启我们的心智,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自觉、认真、主动地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示例二】本文谈到了一些读书方法,如作者看《评注图像水浒传》插图和读《千家诗》时运用的图文结合法、联想想象法,国文老师教的诵读法,都值得我们在读书时借鉴运用。结束语:于漪深情追溯了童年、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抒写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同学们能向于老师学习,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多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三、作业布置片段写作:作者写两位国文老师上课的情景十分具有感染力。请你仿照作者的写法,试着写一写你最受感染的一个课堂片段。【教学后记】11再塑生命的人【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敬爱和感激之情。(重点)[审美创造]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作家。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经历,并认识引领她的人生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截然不同”“小心翼翼”“花团锦簇”等重点字词。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一岁半时,因一场重病失去了视力、听力,从而无法正常说话。在安妮·20 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后考入大学,还掌握了英文、法文、德文等五种语言。毕业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聋哑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并先后完成了十四部著作,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等。◎背景链接海伦·凯勒能够走出黑暗,并有那么高的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和不懈努力外,与她的老师莎莉文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为了表达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恩和怀念之情,海伦·凯勒写下此文。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快速默读课文,围绕标题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谁是“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老师谁的生命要“再塑”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命为什么要“再塑”“我”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中如何“再塑生命”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老师教“我”认识和理解大自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内容: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海伦·凯勒(“我”)②老师教“我”理解爱的含义③富有爱心、耐心、智慧的莎莉文老师通过教识事物名称、带“我”感受大自然、诠释爱的含义的过程,再塑了生活在黑暗无声世界中的“我”的生命,使“我”获得快乐、光明、希望和自由◎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其内容。第一部分(1—5):写“我”与莎莉文老师的初次见面。第二部分(5—9):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教育及产生的巨大影响。3.目标任务三:品读课文,学习旁批阅读法◎“爱的光亮照射到了我身上”,到底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见教材第三处的旁批)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那个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来到了“我”的身边,爱的光亮照射到了“我”身上。◎叙事之中穿插着“我”的感受与认识。画出这样的句子,感受“我”学习中的苦与乐。(见教材第五、六段处的旁批)(1)“我”在学习中的苦:她这种无休无止尝试的劲头让我感到厌烦,于是我猛地抓起那个新娃娃,一下子把它摔在地上。我感觉到了脚下娃娃的碎片,内心掠过一阵强烈的快感。我发了脾气之后一点儿也没有后悔和难过的感觉。我没有爱过这个娃娃。赏析: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通过摔娃娃的行为真实地写出了“我”急于走出黑暗、沉寂世界时的焦躁不安的心理。体现了“我”的学习过程的艰难,每一点进步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从侧面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细心、耐心。(2)“我”在学习中的乐:当我最后成功地把字母正确地写出来的时候,稚气的快乐和自豪使我满脸发红。我跑下楼去,一路跑到母亲那里,高高举起小手,写出了“娃娃”这个词的字母。赏析: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满脸发红”“跑”“高高举起”体现了“我”初学拼写成功后的激动、喜悦之情,侧面表现了莎莉文老师教育方法的高超。◎“水”这个词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见教材第七段处的旁批)“水”这个词本身并没有这么大的魔力,有“魔力”的是莎莉文老师。她用直观教学的方式让“我”认识了“水”,唤起了“我”认识世界的欲望,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大门,带给“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为什么“我”此时会如此悔恨和悲伤?(见教材第八段处的旁批)因为此时在莎莉文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我”的学习终于迎来了质变,“我”在文字和事物名称之间建立了联系,并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进而意识到自己发脾气摔坏娃娃是错误的行为,所以会悔恨和悲伤。4.目标任务四: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20 ◎揭示真理,给“我”以爱,是莎莉文老师再塑“我”生命的两个支点。画出文中莎莉文老师对“我”进行教育的关键语句,并结合内容分析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语句:①有人紧紧握住了我的手,我被那个人抱了起来,并被紧紧地搂在怀中。②老师到后的第二天早上,她把我领到她的房间里,给了我一个玩具娃娃。……我抱着娃娃玩了一会儿之后,莎莉文小姐慢慢地在我手心里拼写出了“d-o-l-l”(娃娃)这个词。我立刻就对这种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于是尝试着去学她。③我凭着感觉知道老师把碎片扫到了壁炉的一侧,我心中涌起了一种满足感,因为引起我不适的东西被清除掉了。老师给我拿来了帽子,我知道要到外面温暖的阳光下晒太阳了。④有人在那里打水,于是老师把我的手放在了出水口下面。当沁凉的水流涌过我的一只手时,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出“水”这个词,先是慢慢地写下,然后就加快了速度。支点内容形象揭示真理①从游戏入手,在“我”手上拼写“doll”,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兴趣,从而对拼写产生浓厚的兴趣。②在水井房,一边让水在“我”的手上流过,一边在“我”另一只手上写“水”这个词,启发了“我”的思想。富有慧心(讲究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给“我”以爱①初次见面,通过握手和拥抱表达对“我”的关爱。②懂得儿童心理,给“我”玩具娃娃,使“我”对她产生亲切感。富有爱心面对发脾气、摔碎娃娃的“我”,她把玩具娃娃的碎片扫到壁炉的一侧,便领着“我”到外面暖和的阳光下去散步,让“我”从坏心情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富有耐心小结:莎莉文老师是一位充满爱心,有耐心,懂得儿童心理,讲究教育方法,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出色的老师。◎找出表现海伦心路历程的语句,并体味其中海伦的心理。“于是我便走到门口,站在台阶上静静等待。”这里表现了海伦对即将发生的事的期待心理。“你是否有过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经历?那些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白色的黑暗将你吞噬,而那艘大船则无比焦急而紧张地摸索着向岸边行进,能依靠的只有测深锤和测深绳,你呢,心脏剧烈地跳着,等待着什么。”这两句话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海伦因坠入黑暗而沉寂的世界而感到无助、焦急、茫然。“当我最后成功地把字母正确地写出来的时候,稚气的快乐和自豪使我满脸发红。”这里表现出海伦经过努力后学会拼写单词“doll”时的快乐与自豪。“她这种无休无止尝试的劲头让我感到厌烦,于是我猛地抓起那个新娃娃,一下子把它摔在地上。我感觉到了脚下娃娃的碎片,内心掠过一阵强烈的快感。”这里表现了海伦学习遇到障碍时的急躁和愤怒。“我想,应该很难找到一个比那天的我更幸福的孩子吧,那一天对我来说太重要了。那一天结束的时候,我躺在我的儿童床上,仔细回味这一天带给我的快乐。那是平生第一次,我无比渴望新一天的到来。”这是海伦终于理解了“水”的意思,被唤醒认识世间万物的愿望后的心理活动,形象地写出了海伦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后的喜悦心情。◎概括说说海伦形象的变化。海伦在前期由于生理缺陷而脾气古怪、焦躁、惶恐、绝望,但在跟莎莉文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她变得好学、坚毅,有极高的悟性和丰富的情感。5.目标任务五:再读课文,明确文章主题◎分析变化。回顾课文,想一想,莎莉文老师走进了海伦的生活后,给海伦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变化的?莎莉文老师开启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使她走出了心灵的阴霾,认识到了人间的温情及生命的存在,使她变得快乐、幸福,对未来充满希望。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这种变化:如“每当我想到她到来之前和之后那两种生活状态之间无法衡量的巨大差异时,我都深感惊奇”,由“20 你是否有过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经历?那些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白色的黑暗将你吞噬,而那艘大船则无比焦急而紧张地摸索着向岸边行进,能依靠的只有测深锤和测深绳,你呢,心脏剧烈地跳着,等待着什么。在我的教育开始之前,我就像这条船一样,不过我连罗盘或测深绳都没有,我茫然无措,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港湾”到“这个有生命的词唤醒了我的灵魂,给我的灵魂带来了光明、希望和快乐,我的灵魂获得了自由”。◎体会情感。莎莉文不仅是海伦的老师,也是她人生中的一个陪伴者。文中作者表达了对老师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句子:“就是在那个时刻,爱的光亮照射到了我身上。”“那就是来为我揭开一切事物面纱的人,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她是来爱我的人。”◎理解标题。我们应如何理解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生命”的意思,文中是指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海伦的灵魂被唤醒,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自由和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正是“再塑”海伦生命的人。结束语:马克·吐温曾说“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既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也是海伦主观努力的结果。我们要从莎莉文老师身上学习其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三、作业布置课外搜集像海伦·凯勒这样身残志坚的人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教学后记】12《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体会《论语》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点)[语言运用]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积累常见文言词汇。(重点)[思维能力]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审美创造]品味《论语》的语言,感受其魅力。【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论语〉十二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了解人物,熟悉作品◎人物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倡导“仁”,主张“有教无类”,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世界有深远的影响。◎作品简介《论语》,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是语录体著作,主要以语录和对话的形式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及道德观念等,共20篇。宋代朱熹把它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2.目标任务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20 ◎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读准字音:愠(yùn)罔(wǎnɡ)殆(dài)逾矩(yú)曲肱(qūɡōnɡ)笃志(dǔ)一箪食(dān)一瓢饮(piáo)把握节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3.目标任务三: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通假字不亦说乎(同“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古今异义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不亦君子乎(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可以为师矣(古义:是两个词。可,可以;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许可。)饭疏食,饮水(古义:粗糙。今义: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包括冷、热水。)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一词多义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知道、懂得)不亦乐乎(形容词,快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然而、却)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然后)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可以为师矣(动词,做、担任)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他们的)人不堪其忧(代词,那种)一瓢饮[名词,喝的东西(水)]饭疏食,饮水(动词,喝)不舍昼夜(动词,停止)太丘舍去(动词,丢下)20 ◎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文言句式省略句:可以为师矣[省略介词“以”后面的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动词“择”,即“(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固定句式:不亦说乎(“不亦……乎”,意为“不是……吗”,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成语积累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多用在“得”字后做补语,如“玩得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指多次地反省检查自己。三十而立:人到三十岁,能立足于社会,开始有所成就。从心所欲:顺从意愿。现指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箪食瓢饮: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指清贫的生活。乐在其中:指所做的事情很有乐趣。多形容自得其乐。富贵浮云:视金钱和地位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指到处有老师,应善于向人学习,取长补短。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逝者如斯:意思是光阴像流水一样,不分昼夜地逝去。后用来感叹时光的流逝。不舍昼夜:本指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动。后多形容勤奋努力,不分昼夜地工作或学习。匹夫不可夺志:即使是普通人,也不能强迫他改变志向。博学笃志:广泛地学习并且立志不变。◎理解文意。理解文句,读懂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复述。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古今对译”。第2课时1.目标任务一:分章概括,整体感知◎通读全文,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第二章:强调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提高自身修养。第三章:讲孔子一生学习和修身的过程,强调进德修业要循序渐进。第四章:强调学习的关键是思考,要“知新”。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强调“学”与“思”必须结合起来。第六章:讲孔子赞扬颜回,强调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第八章: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第九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端正的态度,虚心向别人学习。第十章: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第十二章: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2.目标任务二:分类品析,探究哲理◎理一理,将文中富含哲理的句子分类归纳到“为学之道”“修身之道”两类中,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20 为学之道学习方法温习交流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知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以学为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谦虚好学三人行,……其不善者而改之。③________________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修身之道宽厚平和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于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循序渐进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⑤___________一箪食,……回也不改其乐。坚守道义饭疏食,……于我如浮云。坚定志向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中修身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说明:有些章节内容丰富,可能同时指向不同的主题,如“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既关乎学习,也关乎修养,归类不要绝对化。[参考答案]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学思结合③珍惜时间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⑤安贫乐道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品析为学之道。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而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学习的关键是思考,要“知新”。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品析为学之道。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是怎样认为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品读修身之道。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曾子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加强自我反省。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是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提出疑惑,联系实际思考自我。◎品读修身之道。从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说说修身与学习的关系。①修身和学习密不可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②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学会提高自身修养。③修身需要通过学习去加强,修身反过来也会有力地促进我们的学习。◎《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①《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讲如何提升个人修养,这些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于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如:章节启示第二章要善于自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反省自己的作为,反省待人处事还可以怎么改进,每天有没有消化学过的知识等,这样才能进步。20 第三章学习和提高个人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升自身修养。第五章在学习中不能死记硬背,要学思结合,理解、消化老师所讲的知识,才能有所收获。第六章①要刻苦好学,乐在其中;②在物质丰足的当下,不要过于追求外在物质,要做像颜回一样安贫乐道的贤者。第七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从学习中发现乐趣,以学习为乐事,这样,学起来就会更投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九章要以谦虚的态度向他人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以其缺点为戒,反省自己,有则改进,无则加勉。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结束语:《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为学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们的意思,更要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文言文,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三、作业布置熟读并背诵全文。【教学后记】写作如何突出中心【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在写作中感受汉语的魅力,热爱中国语言文化。[语言运用]根据命题要求完成习作,通过一件小事、一个物品,表达情感和思考。(难点)[思维能力]认识中心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学习并体会如何提炼中心、梳理线索、安排详略。(重点)[审美创造]在写作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时候有个读书人,走了三百里路,去向一位大师请教写作文章的诀窍。这位大师看了他的文章,把他带到树林边,指着一个蜘蛛网说:“你不要请教我,你请教它吧。”那个书生对着蛛网呆看了三天,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作文大有长进,并且考场得意,中举成名。事后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大师在告诉我:天下找不到一个没有中心的蜘蛛网;蜘蛛织网是先有网的中心,再一圈一圈地围绕中心编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写文章要有中心。二、教学开展1.探究活动一:回顾课文,体会方法中心为文章之主脑、灵魂、统帅。古语道:“意在笔先。”因而在写作之前,我们就要确立文章的中心。根据下面表格中三篇课文的中心,分别说说它们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角度。《春》本文以优美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了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了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秋天的怀念》本文讲述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愧疚之情,以及正确面对生命的残缺与遗憾,勇敢地“好好儿活”的决心。20 《再塑生命的人》本文通过叙述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课文主要内容角度《春》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美景、作者情感《秋天的怀念》病重的母亲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人物品质、作者情感《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人物品质、作者情感小结:这三篇文章通过写具体的景象、事件,来传达自己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这种确定中心的方法是从材料到中心。2.探究活动二:逐步指导,确定中心◎拟定题目,审清题意。书包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学习用品,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它与我们形影不离。假如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我们首先可以从拟定题目开始确定文章中心。围绕话题,请拓展思考含有“书包”二字的作文题目。含有“书包”二字的作文题目:①我的书包、妈妈的书包、奶奶的书包、智能书包……②我是书包、书包的诉说、书包的自白、路边的“破”书包、书包“减肥”记、书包奇遇记……③我和书包、书包伴我成长、温暖的书包、书包里的爱……◎将这些题目进行归类,可以分为三类,试从三个不同角度审清题意。我和书包——着眼于“我”和书包的关系,写两者之间的故事。我是书包——可以将书包拟人化,以“书包”的口吻表露自己的心声。我的书包——侧重于从书包的功能、外观设计,对“我”的重要意义等方面确定中心。◎搜集材料,确定中心。回忆生活中与“书包”有关的人和事情,思考下面的问题。①说一说你和书包之间的故事及对它的感受。②你用过几个书包?说说它们的色彩、图案、大小及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并从中察觉自己成长的足迹。③你最喜欢哪一个书包?说说它的色彩、图案、大小及功能。④如果你是书包,你想要表达自己的什么心声呢?◎对于表达同一个中心的材料,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类放在一起。请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将搜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角度一:我和书包材料:①我的书包是爷爷送给我的生日礼物,爷爷一直督促、鼓励我好好学习,可是送我书包后不久他就去世了。②妈妈送给我一个有卡通图案的书包,它陪着我经历了由害怕上学到喜欢上学的变化过程。我在文艺表演比赛中落选,它教会我勇敢面对人生的小挫折。中心:①“书包”寄托了爷爷对我的殷切希望,表达我对爷爷的怀念之情。②人要学会勇敢面对人生的挫折……角度二:我的书包材料:①具体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包的大小、颜色、款式、功能、使用时间等。②具体介绍自己使用的几个书包的功能、特点的变化,写成记叙文。中心:①对书包的珍惜、喜爱之情,勉励自己勤奋学习。②对成长的感悟,意识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要有担当意识;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国家越来越繁荣……角度三:我是书包材料:①我装的书和资料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主人背不动了,苦不堪言;我减肥瘦身,最终失败。②我的肚子里塞满了各种资料、小玩意和零食,脏兮兮的;我被主人随便遗弃在路边,差点被清洁工丢进垃圾桶……③我装的书和资料越来越多,主人越来越需要我。中心:①为主人日益加重的学业负担鸣不平,呼吁适当减轻学生负担。②因主人将自己乱扔乱放而委屈,希望主人养成勤于整理、讲卫生的好习惯。③以能够为别人服务奉献而自豪、骄傲……教师小结:我们刚刚按照“审清题意——搜集材料——材料分类——确定中心”20 的步骤,运用从材料到中心(情感和思考等)的方法,学习了如何提炼中心。围绕“书包”这个寻常的话题,我们回忆了很多与之有关的往事细节,感受到了美好的亲情、可贵的精神、自我的成长、时代的变化等。3.探究活动三:学以致用,确定中心◎写作实践三是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写一篇作文,让我们先运用从材料到中心的方法确定中心。回想一下,家里人一起吃饭时,大家在餐桌前都会谈论些什么?也许是当天发生的事,也许是正在看的电视节目……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餐桌前的谈话审题:地点是“餐桌前”,内容是“谈话”。人物可以是家人、同学或朋友。谈论的内容可以是一次其乐融融的交流,也可以是一场激烈的争论等。材料及中心示例:1.除夕夜,一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展现家庭的温馨、亲情的温暖;表现国家的快速发展与繁荣。2.自己获奖后,与父母一起吃饭——分享成功的喜悦;得出骄兵必败、细节决定成败的感悟。3.自己考试失利后,与家人一起吃饭——失败的沮丧,亲情的力量;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方能改变现状;勇于走出心理阴影,强大自我。4.自己周末回家,与孤独的奶奶吃饭、聊天——表现父母对孩子的思念;表现空巢老人对于亲情的渴望;呼吁亲情的回归。5.给奶奶过生日,全家人团聚吃饭——表现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扬。6.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表现家庭的温馨、亲情的温暖。教师小结:确定文章中心,不可盲目。我们审清题意、搜集材料后,运用从材料到中心的方法,确定文章中心。确定了文章中心后,我们才能紧紧围绕中心,提笔成文。4.探究活动四:组织材料,突出中心◎一线串珠,突出中心。(1)围绕中心,我们可以把材料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大师名家在写作时,常常用事件、物品、时间、地点、人物、精神品质、情感态度变化等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秋天的怀念》——去北海看花。(事件)《再塑生命的人》——海伦的变化。(人物)对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赞美。(情感态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的变化。(地点)(2)设置线索后,就必须围绕线索筛选材料。以《秋天的怀念》为例,文章围绕线索叙述了三次看花的经历来突出中心。第一次:无比抗拒——愤怒悲观(详写)第二次:勉强同意——平静接受(详写)第三次:主动前往——乐观坚强(略写)线索:面对三次看花,“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中心:“我”面对苦难时由痛苦绝望向坚强乐观、宁静豁达的转变;“我”对母亲的感恩、怀念和深深的愧疚◎详略得当,突出中心。在理清写作顺序和设置线索后,还要注意合理安排详略,以突出中心。如《秋天的怀念》中详写前两次看花的经历,是因为前两次母亲还在,这样写更能体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愧疚。5.探究活动五:回顾经典,总结技巧◎除了运用设置线索、安排详略的方法外,还有很多技巧有助于突出文章中心。回顾学过的课文,你还知道哪些文章运用了什么技巧突出中心?20 (1)开门见山,突出中心。《雨的四季》开篇“我喜欢雨……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直接点明主题。(2)卒章显志,突出中心。《散步》的结尾以议论的形式点题,“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主旨,又突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重任。(3)对比烘托,突出中心。《济南的冬天》开篇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热带地方的气候进行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表达“我”对济南的热爱与赞美之情。(4)首尾照应,突出中心。《秋天的怀念》开头与结尾照应,母亲对儿子“好好儿活”的牵挂与期望感人至深。教师小结:除了以上方法,还有先抑后扬、景物烘托等方法也可以突出中心。这些方法,有的是从文章结构来安排的,有的是从文章内容来叙写的。只有中心突出,文章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所思所感。结束语:“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必须紧紧围绕中心,精心选材、设置线索,使文章思路清晰;必须合理安排详略,使文章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多种技巧,使文章主题鲜明,中心突出。三、作业布置根据课堂上的所学内容,完成教材中本单元写作的“写作实践”第二题。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教学后记】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激发阅读中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培养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语言运用]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名著阅读方法。以给鲁迅写信的方式展现阅读收获。[思维能力]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梳理鲁迅的成长经历,分析其笔下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鲁迅的思想。(重点)[审美创造]感受鲁迅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藏的深厚情感。(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二、教学开展1.探究活动一:初读名著,整体感知◎名著题解“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的花傍晚拾起”。“朝”表示早年时期,“夕”指40多岁时。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原名《旧事重提》,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20 ◎创作背景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不久之后,鲁迅又奔走广州。在这样充满变动的环境下,“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他先后写下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他在《小引》中这样叙述自己写作《朝花夕拾》的环境:“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内容简介篇名概述《狗·猫·鼠》作者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自己“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说明自己“仇猫”的原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自己“仇猫”的起因——以为自己饲养的隐鼠被猫吃掉了(其实是被长妈妈一脚踏死的)。文章通过写“我”的仇猫以及童年时关于隐鼠的回忆,表达了对“猫”一类的人“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同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阿长与〈山海经〉》通过记叙“我”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着重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刻画了一位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善良、纯朴、乐于助人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文章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愧疚之情。《〈二十四孝图〉》作品从当时反对白话的行为谈起,怒斥这种行为,并感叹当时的小学生只能读一些粗拙的白话文作品,由此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五猖会》“我”盼望着见到繁盛的迎神赛会。终于,“我”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内心十分高兴。然而正要出发,父亲却强迫“我”背熟《鉴略》才能去,“我”的兴致便一扫而光了。文章再现了“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书本时扫兴又痛苦的感受,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也表现了封建强权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无常》文章描述了“我”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了“无常”是一个具有人情味儿的鬼,他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喜爱。文章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两部分内容前后衔接,表现了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文章的前半部分,通过描绘百草园美好的景物、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雪后捕鸟追忆了百草园中的乐趣。文章的后半部分,选取行礼拜师、问“怪哉”虫、大声读书三个片段来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文中渗透着对人生的思考,展示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和情绪。《父亲的病》文章重点回忆了儿时“我”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我”先是和S城一个圆而胖的“名医”周旋过两年,然后请了“名医”陈莲河,但都没能治好父亲的病。文中分别描述了两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所谓“名医”实为庸医的真相,批判了他们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丑恶本质。《琐记》文章记述“我”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而到南京求学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先描写了邻居衍太太帮小孩子隐瞒玩闹,又怂恿“我”去偷母亲的钱和首饰,并散播流言的事;后描写了作者在中西学堂、雷电学堂、矿路学堂看到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天演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歌颂了“不满现状”的爱国青年形象,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藤野先生》文章回忆了“我”20 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了在仙台学医时解剖学老师藤野先生对“我”的教诲,通过“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经过。文章突出表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范爱农》文章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同乡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觉醒的知识分子范爱农倔强耿直、愤世嫉俗、有责任心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与悼念。2.探究活动二:赏析片段,体会艺术手法◎阅读《五猖会》《无常》中的精彩片段,做要点批注。精彩片段要点批注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五猖会》)描写了父亲对热切盼望去看五猖会的“我”的阻拦,批判了封建强权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其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这在迎神时候也有的,但名称却讹作死无常了,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在“阴司间”里也有的,胸口靠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无常》)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将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进行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进行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体会艺术特色。(1)既有理性批判,又有温情回忆。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如《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2)以小见大。作者常摄取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3)反讽手法。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4)对比手法。如《五猖会》中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强权教育的反感和批判;《无常》中通过对比“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揭露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5)融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如《狗·猫·鼠》中作者一边叙述狗、猫和鼠的故事,一边通过议论揭示狗、猫、鼠的本质特征,并对那些“名人教授”加以冷嘲热讽。又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3.探究活动三:了解鲁迅生活的“那些年”◎回顾精彩片段,学习批注阅读方法。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用批注法探究鲁迅的童年。原文批注探究结果20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写儿时的鲁迅拔何首乌根,有时甚至会毁坏泥墙,表现出他童年时的好奇心和顽皮的特点。从在百草园里玩耍的乐趣、新奇,到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的枯燥无味,鲁迅经历了由天真纯稚到读书明理的成长过程。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写鲁迅儿时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表现出他少时在学习上的进步。◎《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展现了鲁迅的一段段人生历程。现在,让我们精读部分篇章、段落,小组合作,从时空、事件等角度梳理书中鲁迅的成长经历,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有创意地呈现“鲁迅成长史”。4.探究活动四:认识鲁迅笔下的“那些人”◎主要人物介绍。《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任选书中的一个人物。精读与之相关的内容。分析其性格特点。为其制作“人物名片”。长妈妈人物简介阿长,鲁迅的保姆。她的真实名字并无可考,因为在她之前的女工叫“阿长”,所以大家仍叫她阿长。她生得“黄胖而矮”,夏天的睡相很差,还总喜欢“切切察察”。性格特点粗俗守旧、愚昧迷信,但又朴实善良、勤劳忠厚、热心真诚。相关事件①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教鲁迅新年说的话,给鲁迅吃福橘。②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③给鲁迅买《山海经》。④踩死了鲁迅养的隐鼠并嫁祸给猫。藤野先生人物简介全名藤野严九郎,仙台医专教授解剖学的教授。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他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有正义感,没有民族歧视,平等对待学生。性格特点严谨认真、正直善良、和蔼可亲。相关事件①对来自中国的鲁迅非常关心,主动帮其订正讲义,直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②指导鲁迅纠正解剖图,关心鲁迅的解剖实习;③对中国女人裹脚后足骨的畸形很感兴趣;④鲁迅离开仙台前,送给鲁迅一张自己的照片。范爱农人物简介鲁迅的同乡,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最初与鲁迅有过嫌隙。回国后受到排挤,十分潦倒。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无法在黑暗的社会立足,痛苦失意,最终溺死(鲁迅疑心是自杀)。性格特点孤傲、正直、倔强、疾恶如仇,内心痛苦、悲凉。相关事件①留学时期,在同乡会上和鲁迅发生争执;②因没有学费而无法继续留学,回国后躲在乡下教书;③与鲁迅在故乡的酒楼重逢;④辛亥革命后,卷入报馆案风波;⑤鲁迅离开绍兴后不久,他便失业,穷困潦倒,终日借酒浇愁,最终溺死。父亲人物简介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本名凤仪,秀才出身,因屡应乡试未中,闲居在家。性格特点古板严厉,不了解儿童心理,但疼爱孩子。相关事件鲁迅对要去看五猖会十分高兴,然而正要出发,父亲却强迫他背熟《鉴略》才能去。寿镜吾人物简介书塾的先生,名寿怀鉴,字镜吾。对学生要求严格,思想却也开明,对爱玩的学生并不严加斥责。性格特点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要求严格。相关事件①拒绝回答鲁迅关于“怪哉”虫的问题;②循序渐进教鲁迅读书;③学生们跑到书屋后面的园里玩耍,耽误了上课,他也不会严厉呵斥。衍太太人物简介鲁迅儿时的邻居。儿时的鲁迅认为她是一个和蔼的人,长大后逐渐发现她的虚伪自私。她喜欢孩子,也很受孩子们的信任,但她常常背后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出事后又充当老好人。性格特点自私自利、心术不正、爱搬弄是非。20 相关事件①让鲁迅在父亲临终前大声呼喊父亲,增加了父亲临终的痛苦。②怂恿孩子冬天吃冰;怂恿孩子们打旋,孩子摔倒后又推卸责任。③教唆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并散布谣言,迫使鲁迅离乡求学。◎任选一个人物,梳理各篇中描述他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学习、借鉴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五猖会》中也提到了长妈妈。鲁迅笔下的长妈妈是一个有许多缺点和守旧观念,却让鲁迅充满敬意和怀念的人物。长妈妈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说的许多规矩,大都是可笑的,但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中寄托了她真诚、善良的愿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表明她对“我”是十分重视和关心的。作品中的长妈妈虽然是一个底层劳动者,但她善良、真诚,关心和关爱孩子。5.探究活动五:体会鲁迅心中的“那些情”◎鲁迅在平淡质朴的笔墨中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探讨鲁迅心中的“那些情”。原文批注探究结果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整体写百草园,流露出鲁迅叙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达了鲁迅对童年充满乐趣的玩乐与读书生活的怀念,对失去童年美好、纯真生活的怅惘。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这东西”是三味书屋读书之趣的象征,此句饱含鲁迅对儿时生活的眷恋,对童趣不再的叹惋。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我”因要去看五猖会而满怀期待,却突然被父亲要求背书。等“我”“梦似的就背完了”,终于开船出发,看到期待已久的五猖会时,却已兴趣索然。表现了鲁迅对旧式家庭中扼杀儿童天性的教育方式的批判。结束语:《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渗透了作者真挚的情感,个人回忆中有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内涵。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朝花夕拾》,深切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态度与思想立场,探究作品的时代价值与当代意义。三、作业布置结合自己的阅读成果,给写作《朝花夕拾》时的鲁迅写一封信,说说你对他的理解,谈谈你从书中获得的启示。【教学后记】2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11-05 18:20:02 页数:20
价格:¥4 大小:92.0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