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3(2024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把握朗读时感情基调的变化。(重点)[思维能力]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母亲的形象,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难点)[审美创造]体会文章语言朴素、情感真挚的特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母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自古以来,无数人吟诵、赞颂它。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孟郊就曾写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今天,我们将认识当代文坛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史铁生。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秋天的怀念》,看看他对母亲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侍弄”“憔悴”“喜出望外”等重点字词。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作家。他的早期创作富有想象力、精致绵密,中后期创作偏重于精神探索。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背景链接史铁生二十一岁时,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的母亲在精心照顾他的第六个年头因肝病去世,当时年仅四十九岁。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文体知识记叙性散文概念是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一般对人和事的描写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知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分类记事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叙述事件。写人散文以人物为中心,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做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本文围绕“北海的菊花”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母亲为了让“我”散心,想带“我”去北海看菊花。“我”因双腿瘫痪不愿去,后来想去了,母亲却已离世。最后妹妹推“我”去看了北海的菊花。◎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1、2):双腿瘫痪后的“我”暴怒无常,母亲忍着病痛关怀“我”。第二部分(3—6):“我”同意母亲的央求,准备去看菊花时,母亲却突然因病离世了。第三部分(7):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明白了母亲的心意,决心“好好儿活”。◎本文用三次“看花”串起叙事脉络。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从不同角度梳理“我”的变化。16 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好吧,就明天。”“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学习任务单看花(明线)第一次(第1段)第二次(第3段)第三次(第7段)“我”的变化(暗线)对看花①________________勉强接受主动前往对母亲拒绝、忽略接受关怀②______________对生命自暴自弃接受现实③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无比抗拒②悔恨、怀念③积极面对3.目标任务三:练习朗读,理解情感变化教师:正确、流利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要有感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断打磨朗读技巧。注意将上一个单元学习的外部技巧(主要是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巩固。本单元重在练习内部技巧,学会把握“情景再现”与“感情基调”。◎把握基调。朗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整体感情基调,并用一条曲线标出文章的情感起伏与节奏变化。◎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感受人物当时的心情与状态,并总结朗读方法。(1)重读的词语:突然、砸碎、猛地、摔。(再现“我”暴怒无常的情景)(2)轻读:悄悄地躲、偷偷地听、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再现母亲揪心与小心翼翼的情景)(3)通过节奏感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语句“望着望着……(缓)我会……(急)”与“听着听着……(缓)我会……(急)”;对话时母亲劝说的话(缓),“我”痛苦时的语言、动作(急);面对“我”暴躁绝望的言行时,母亲的行动、话语(急)。(4)用“我”和母亲的对话时语气、语调的强烈反差表现人物形象:母亲的语言轻柔,重读“总”(表现母亲的苦心);“我”的语言急促,重读“狠命”“捶打”“可恨”“喊”(突出“我”的绝望痛苦);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的三个连续动作“扑”“抓”“忍”要快读(突出母亲的苦痛),而“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应停连,读出伤痛和乞求(表现母亲的坚忍、心痛)。教师小结:第1段应抓住重点词句,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再现情景,读出感情,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暴躁绝望和母亲的慈爱、包容和坚忍。◎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根据前面学到的方法边读边揣摩其他段落,明确全文感情的变化。第2段:写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语气陡然低沉,应读出“我”内心的沉重与愧疚。第3段:写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母亲因“我”的答应而喜出望外,语气略有点轻松愉快。第4段:独句成段,母亲骤然离去,语气又陡然低沉,要读得缓慢、沉重,表现“我”的愧疚、悲痛之情。第5、6段:写母亲临终前对“我”和妹妹的牵挂,要读得沉重、痛心,强调“我”与母亲天人永隔的巨大悲痛和深深的自责。16 第7段:写又一年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要读得沉着、淡定,而且在读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突出“我们”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心要好好地活下去。教师小结:文章记叙了身患重病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忧伤的,叙述的语气需平静内敛,但情感在行文中是起伏变化的,因而朗读时要揣摩语气、语调,读出人物感情的变化。第2课时1.目标任务一:品读细节,感受母爱教师:读过课文后,我们知道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直到临终前还牵挂自己的孩子的人,这种伟大的母爱令人动容。文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母爱呢?文中的母亲具体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思考一下。◎找出文中打动你的细节,并用“文中的母亲是个__________的人,这体现在________”的句式说说你的理解,感受细节中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细心的人,这体现在三个“悄悄地”的细节上,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是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坚强的人,这体现在她面对“我”痛苦地捶打自己的腿绝望地喊时,忍住哭声劝“我”。“扑”“抓”两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母亲的痛心焦急。(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4)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乐观慈爱的人,这体现在她兴奋的动作语言中表现出的喜出望外。(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敏感细心的人,这体现在“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的细节描写中。2.目标任务二:品味词语,理解标题◎“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在两个不同段落,这两个不同段落的“好好儿活”的含义与作用是什么?含义:第1段中母亲说的两次“好好儿活”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鼓励与爱,她在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第7段中“我”说“好好儿活”表现出儿女对母亲的无限思念,告诉读者儿女已经读懂了母亲的一言一行。作用: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前者是母亲劝慰“我”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放弃生命,坚强地活着;后者是“我”读懂母亲此话的含义,勇敢地面对苦难生活,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再次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获得了什么启发?感受: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我曾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启发: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有缺憾有痛苦。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依然能找到生命的价值,我们也应该对生活、对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抱有信心,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人。◎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题目的表层意义: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深层意义:“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16 ,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3.目标任务三:拓展思考,感悟生命教师:曾经,儿子理解不了母亲。又是一年秋天,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女儿也懂了。大家再次回顾母亲临终前未说完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补充母亲未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补充:要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活得坚强,活出尊严。◎拓展阅读。阅读下面选段,自由谈谈你认为后来的史铁生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史铁生《我与地坛》)理解:后来的史铁生认为,母亲的“好好儿活”,就是教给自己坚强地面对有缺憾的生命,不向命运低头的道理。◎联系生活。“好好儿活”这句朴素的话语,能引发人深刻的思考。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呢?①要乐观对待自己的生活;②遇到挫折,不害怕,不畏惧,勇敢面对;③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精彩地生活。结束语:同学们,人生的长度我们无法控制,人生路上的挫折我们无法预料,但是怎样面对人生的选择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当面对困境时,希望你能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给你带来的启示,学会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三、作业布置1.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2.阅读《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朗读是本单元、本课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素养。因此,【教学后记】6散步【核心素养】[文化自信]珍惜亲情、珍爱生命,传承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有感情地诵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重点)[思维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难点)[审美创造]品味词句,感受作品中的亲情美;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家是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疲惫时,给我们依靠;家是人生的加油站,当我们沮丧时,给我们前进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步》,走进他笔下温暖的家。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分歧”“粼粼”“各得其所”等重点字词。16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作家。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代表作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小说《经典关系》等。◎背景链接作者写作此文之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冲动。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他认为,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作者感慨不已,于是开始重新审视这一民族遗产,写作此文的念头由此产生了。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默读课文,然后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时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南方的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事件起因在田野上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经过因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发生了分歧事件结果解决分歧[参考答案]①初春(春天)②散步③“走小路”还是“走大路”◎理清全文思路,填空。“我”劝母亲散步→①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参考答案]①全家一起散步②“我”决定委屈儿子③母亲却依从了孙子3.目标任务三:品读明情,读懂情感◎散步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但在莫怀戚的笔下,却处处显现出它的不一样。那么,作者一家人这次散步与我们平常的散步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再读课文,谈谈你从散步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从文中的“散步”一事,我读出了家人之间的关爱、尊重,读出了祖孙之间的和谐、谦让,读出了儿子对母亲的孝顺。◎默读第2、3段,你从这两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了母子情深?①第2段几个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展示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跃然纸上。②第2段最后一句回环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反复诵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情感。这一段文字秀美隽永、蕴藉丰富,要读得愉悦、深沉,表现出浓浓的亲情。特别是末句,可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给人沉甸甸的感觉。“但”后可以适当停顿。“慢慢地,稳稳地”应当适当延长,让人体会到缓慢、沉稳;“很仔细”的“很”可以做重音处理。“整个世界”要读出那种意味深长的情愫。◎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秋天的怀念》——沉痛、感伤、压抑、深沉,结尾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散步》——愉悦、温馨、舒缓。第2课时1.目标任务一:品读语言之美◎16 请找出本文中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如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读一读,品一品。◎品赏优美的写景语句。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作用: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为散步设置了背景,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慨。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作用: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图,表现了母亲对生命的珍爱、对生活的热爱,烘托出一家人的愉快心情。◎揣摩对称的美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这些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从语意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音美感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两句互相映衬,富有情趣。◎咀嚼准确精当的用词。(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形象地写出了老母亲面对漫长的严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所经受的磨难之大;一个“又”字意味丰厚,既流露出“我”一直为母亲的健康忧虑担心,更饱含了“我”对母亲熬过严冬的万分欣喜庆幸之情。(2)“还是走小路吧!”一个“吧”字流露出商量的语气,表明母亲心目中也有儿子和儿媳,展现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睦的温馨。2.目标任务二:读懂“散步”,探讨主旨◎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课文题为《散步》,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此外,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提示:基于对文章所叙事件和细节的不同关注点,可以拟出《一家人》《三代》《儿子和母亲》《初春的田野》等题目;也可以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和谐”“孝道”“责任”“生命”“选择”等),拟出抽象的题目。◎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解决:“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却要依从孙子,走小路。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一起走小路。◎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一切取决于“我”,“我”正好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上有老、下有小,“我”的选择、“我”的行为都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家庭和睦。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通过散步这件小事,这个家庭中四个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请概括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作者把“我”16 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表层理解来说,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因为走的是小路,所以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从深层理解来说,这个画面富有象征意义,这是一句情思隽永、富含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承担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慢慢地”“稳稳地”行走,可以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3.目标任务三:分析手法之美◎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大词小用,你能找出几例吗?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写作手法呢?文中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①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②把自己的话说成是“决定”;③“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表现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深意:借散步这件事强调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对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担当的思考。◎散步这样的小事,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波澜起伏的?作者采用了一波三折的写法:结束语:散步是人们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休闲方式,可是作者却从中体会到了一股浓浓的亲情。细腻的笔触,浓浓的情感,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温馨美好的合家欢乐图。这不仅是一次散步,更是我们的一次心灵之旅。三、作业布置情境作文: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教学后记】7散文诗二首【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感受文中至深至真的亲情,传承感恩父母的传统美德。[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对比阅读,明确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难点)[审美创造]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优美语言。(重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母爱,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是我们人生中最坚实、温暖的力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回报母亲的拳拳之心一样,但方式却不尽相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我国作家冰心的《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将给我们带来爱的熏陶、情的感染。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沐浴”“祷告”等重点字词。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他毕生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代表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母爱和童真是他诗歌的重要主题。1913年他凭借《吉檀迦利》成为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16 ◎背景链接本诗选自《泰戈尔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郑振铎译。《金色花》是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是他中期的作品。二十世纪初,泰戈尔的妻子逝世。后来,他的一双儿女又相继夭亡。正是在这悼亡伤逝的悲痛日子里,他怀着对孩子深厚的慈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新月集》这部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的情感的诗集。2.目标任务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金色花》,初步感知课文。(1)一读:不看旁批,“裸读”。(2)二读:带着旁批的问题阅读。(3)三读: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问题等进行旁批。◎师生交流,点拨指导。提示:教师指导时重在了解学生的“知”与“不知”,梳理问题,生成资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关键和重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概括画面内容。本诗叙述了“我”与母亲嬉戏的三个画面,请分别概括这三个画面的内容。学习任务单画面内容画面一在母亲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我”悄悄地散发花香。画面二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我”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三在母亲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时,“我”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把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②突然落到地上,恢复原样◎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位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_________的孩子和一位__________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①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和一位慈祥、爱读书的妈妈。②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和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③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和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④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和一位爱孩子的妈妈。教师小结:这是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爱撒娇、爱妈妈的孩子;这是一位沉静、美丽、慈爱、智慧的妈妈。3.目标任务三:揣摩感情,深情诵读◎朗读《金色花》,想一想,这首诗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比较合适?标画朗读符号,如停连、重读等,在自己认为必要的地方写上朗读提示语。这首诗朗读的语速应为“舒缓”,以“喜悦、欢快、温馨、深情”的语气来读更合适。朗读标注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感情。(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孩子的顽皮)(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急和欣喜)(4)“我不告诉你,妈妈。”(读出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4.目标任务四:探疑解惑,理解主旨◎“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不是别的事物?结合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金色花的内涵,说说你的理解。这首散文诗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金色花在印度的文艺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圣洁的、崇高的情感。在本诗中,金色花就是那个无比纯真、对母亲充满依恋的孩子,也象征着孩子依恋母亲、母亲疼爱孩子的人间伟大、纯真的情感。16 ◎“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不只是为了好玩。“我”变成金色花跟妈妈玩“躲猫猫”,既可以为妈妈带来快乐,帮妈妈缓解疲劳,回报母爱,又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和特别的爱。结束语:真正的爱,是无须用语言去表达的。花开无声,大爱无言。一朵金色花的绽放,那优美的姿态,那淡淡的芬芳,那小小的身影,便是世界上最深情的语言,便是关于爱的最真挚的诠释和体现。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泰戈尔以虚境写实情,他是成年人,却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通过虚拟之境表现了动人的母爱和童真。冰心的创作曾受泰戈尔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荷叶·母亲》。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姊妹”“徘徊”“心绪”等重点字词。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她的诗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为三大主题,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和小说集《超人》等。◎文体知识散文诗概念兼有散文与诗的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内容有诗的情绪和幻想,像诗歌一样精粹、凝练。形式篇幅短小,以散文的形式呈现,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2.目标任务二:深情诵读,感受魅力◎挑选自己喜欢或者欣赏的段落、语句,标画朗读符号,自主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尽量读出课文的情感和意境,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要求:选取喜欢的部分,在原文标注重音、停连符号,注明节奏等。【示例】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3.目标任务三:自主阅读,感悟诗情◎自读诗歌,借助课后的“阅读提示”,想一想,文章标题为什么把“荷叶”与“母亲”并列在一起?诗歌末段说:“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就表明,诗歌直接把母亲比作在雨中覆盖红莲的大荷叶。将二者并列,点明了诗歌主旨,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本文是一首画面感极强的散文诗。精读第4—7小节,用简洁的词语概括画面,并体悟不同画面背后作者的情思及朗读时的感情基调。学习任务单画面情思感情基调白莲凋谢烦闷、同情低沉红莲盛开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安雨打红莲无法可想担忧荷叶护莲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动[参考答案]①不适意②不宁的心绪散尽16 ◎由此看来,作者的情思主要为这红莲的遭遇变化而变化,那么可否把散文诗的题目改为《荷叶·红莲》?为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阐述。不可以。作者看到雨中的荷叶不顾风雨的打击,毅然主动地向红莲倾侧并覆盖它,不离不弃,就像勇敢慈怜的母亲关怀困境中的子女,作者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并由此表达了对如荷叶般的母亲的由衷赞美和歌颂。这其实就是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法——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第3段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表明“我”家对莲花有深厚的感情,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写“我”惦记雨中的莲花,以花喻人,进而为揭示主题埋下伏笔。4.目标任务四:对比阅读,感知文体◎找出《荷叶·母亲》与《金色花》的异同,将你的对比分析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相同点不同点《金色花》《荷叶·母亲》思想内容表达母爱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热爱与亲昵表现少女对母亲的依恋与感激感情基调—喜悦、温馨、明朗,带有儿童调皮的口吻开篇深沉、压抑,结尾则变为明朗、高昂艺术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情缘情造景触景生情构思角度—成年人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儿童特有的奇思妙想,营造虚拟之境,表现动人的母爱和童真写眼前之景、现实之事,直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感情语言风格清新雅致活泼、口语化典雅、书面化人物形象都表现了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形象非常具体、鲜活,而且有着鲜明的印度文化特色母亲未正面出场,只是用荷叶覆盖红莲象征母亲对儿女的庇护结束语:孩子们,你们现在就像一朵朵娇弱的红莲,母亲会竭力保护你们,为你们创造最好的生活环境。可母亲终究也会老去,当有一天母亲需要你们荫蔽的时候,请牵住她的手,做好她的荷叶!三、作业布置课后阅读泰戈尔和冰心的其他作品,感受他们作品的特点。【教学后记】8《世说新语》二则【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语言运用]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反复诵读短文,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重点)[思维能力]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审美创造]感受文言文语言精练、叙事简约之美。(难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里面有一段话:“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16 蔡文姬从小便能分辨琴韵,谢道韫能出口成诗。这里的谢道韫就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大将军谢奕的女儿,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文能吟诗咏雪,武能提刀杀敌。让谢道韫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就是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今天我们学习的《咏雪》就记载了这句话。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品,了解基本信息◎编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他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作品简介《世说新语》,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艺术成就较高,语言精练、隽永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影响甚大。书中不少故事,如“曹植七步成诗”“望梅止渴”等,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谢女咏雪”等,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文体知识“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2.目标任务二:读通全文,梳理思路◎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读准字音:骤(zhòu)差可拟(chā)(nǐ)柳絮(xù)无奕(yì)把握节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朗读技巧:读清楚句中的停连。读出人物的语气。读好描写“公”神态的词语的重音。读清楚叙述与补叙之间的停顿。人物话语朗读设计示例:3.目标任务三: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古今异义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趁,乘。今义:因为。)◎文言句式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省略介词,即“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句首省略主语“谢道韫”)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即“白雪纷纷所似何”)◎成语积累暴风骤雨俄而雪骤(急)无可比拟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理解文意。理解文句,梳理故事内容,完成下面任务单,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力求讲得生动有趣。学习任务单时间①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家中人物谢太傅、谢朗、②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③___________________起因:一问(白雪纷纷何所似)经过:两答(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结果:公大笑乐[参考答案]①寒雪日②谢道韫③咏雪故事讲述: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古今对译”。16 4.目标任务四:品读理解,感受情趣◎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内容。正因为“寒雪日”,才能引出“咏雪”。◎文中哪些词语、细节透露了古人的生活情趣?“寒雪”“内集”“讲论文义”——其乐融融、情趣高雅“欣然”“大笑乐”——亲密无间、谈笑风生◎“咏雪”中,谢朗和谢道韫分别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更欣赏哪一句?为什么?【示例一】更欣赏“未若柳絮因风起”。“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之态,“柳絮”是轻盈之物,而“盐”是颗粒之物,缺乏美感和动态感。【示例二】更欣赏“撒盐空中差可拟”。“撒盐空中”更符合当时的景致,因为文中写的是“雪骤”之景,大雪猛烈密集时,难见雪花飘舞,“撒盐空中”的比喻或许更为真切地描绘出当时之景。◎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论,只是“大笑乐”而已,你能看出他的态度吗?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谢太傅的态度表明了他对晚辈的赞赏,也说明他看重的是家庭氛围和生活情趣。这是作者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华。◎全班分组,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细节分析和分角色朗读,我们不难看出谢太傅是一个重视家庭生活,重视晚辈教育,善于启发晚辈思考,尊重鼓励晚辈学习的人。谢朗和谢道韫都是才华出众的孩子。结束语:谢道韫的妙答并非一时之功刹那灵感,而是源自平时深厚的文学修养。所以,希望同学们好读书、读好书,尤其要读一读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的《世说新语》,感知魏晋人物风采,提升个人文化修养。假以时日,你也可以成为谢家女儿那样秀外慧中的“咏絮才”。三、作业布置1.课后搜集咏雪的名句。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试着对这篇课文进行朗读节奏划分。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华文化中不仅有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等才女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七岁作诗的李贺、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而今天学习的古代少年的智慧故事会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读通全文,梳理思路◎朗读指导。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读准字音:尊君在不(fǒu)把握节奏: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分角色进行朗读展示,通过语气、节奏、重音等将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2.目标任务二: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通假字尊君在不(同“否”,用于疑问句句末,构成是非问句)◎古今异义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相委而去(古义:舍弃。今义:委任;把事交给别人去办。)16 ◎一词多义不尊君在不(同“否”,用于疑问句句末,构成是非问句)待君久不至(副词,表示否定)◎文言句式省略句:去后乃至[省略主语,即“(太丘)去后(友)乃至”]待君久不至[句首省略主语,即“(家君)待君久不至”]◎成语积累瞻前顾后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舍己为人太丘舍去(舍弃)不期而遇期日中(约定)穿针引线下车引之(拉,牵拉)◎理解文意。理解文句,梳理故事内容,完成下面任务单,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力求讲得生动有趣。学习任务单起因→①_________与友期行,友人失②___________久未至发展→友人后至问元方,元方以礼相答高潮→友人无③____________骂太丘,元方以理相驳结局→友人惭愧拉元方,元方④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陈太丘②信③礼④入门不顾故事讲述: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古今对译”。3.目标任务三:品读课文,理解人物◎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指品行刚正,不怕因坚持做正确的事而得罪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元方的“方正”?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观点一:失礼。元方批评客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客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观点二:不失礼。客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也是给客人一个深刻的教训。◎元方、友人、陈太丘分别是怎样的人?结合其言行简要分析。言行特点元方对父亲的友人始终使用敬辞“君”懂礼貌认为期行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守信重礼面对父亲的友人粗鲁无礼的言辞,元方大胆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方正机敏鄙视失信无礼之人,入门不顾率性倔强友人期日中,过中不至言而无信怒责陈太丘粗鲁无礼被驳斥后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知错就改陈太丘友人失约,太丘舍去崇尚诚信,坚持原则4.目标任务四:拓展延伸,感悟思考◎了解敬辞和谦辞。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找出本文中的相关称谓,积累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文中谦敬辞归纳: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君对对方的尊称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16 结合教材P31补白了解并积累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①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做诚实守信、言而有信的人。②我们要做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学会尊重他人。③知错能改,要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④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⑤为人要方正,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结束语: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讲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做诚实、方正、高尚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三、作业布置1.课外搜集有关“礼”“信”的名言警句。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这两个故事,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教学后记】写作学会记事【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体会中国当代文化的魅力。[语言运用]体会并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借助恰当的词句,表达感情。(难点)[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内容赏析,学会有详有略、条理清晰地叙写事件。(重点)[审美创造]养成写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的习惯,用文字记录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谈到写作时说:“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善于“讲故事”,也就是擅长“记事”,写作文就不在话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写作“学会记事”,试试把一件事写清楚。二、教学开展1.探究活动一:笔下有“路”——思路清晰◎文本示范。根据下面表格中关于课文《散步》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把“散步”一事讲清楚的。时间初春地点田野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起因母亲身体不好,“我”劝母亲多走走,于是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经过出现矛盾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解决矛盾“我”陷入两难“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心疼孙儿,决定走小路,并让“我”在走不过去的地方背起她结果“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一家人稳稳地走在小路上作者将“散步”时发生分歧的原因、解决分歧的经过和分歧事件的结果写清楚了,从而表现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和对生命的感慨。教师小结:要将事件写清楚,首先要交代事件的六要素,重点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清晰地叙述出来,做到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内容。◎修改片段,实战演练。借鉴课文的写作思路,抓住相关要素,修改“写作实践”16 第一题中的片段。要求:(1)直接或间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2)梳理事情的发展脉络,突出重点的过程。2.探究活动二:添枝加叶——写作有细节◎经典回顾。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悄悄地躲”“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的动作,“眼边儿红红的”的神态,生动表现了母亲的担忧和关心,对“我”的深深理解和包容。“扑”“抓”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害怕儿子自暴自弃的痛心、焦急情绪。“忍”表现了母亲克制悲痛来安慰儿子的痛苦。教师小结:抓住某个瞬间,将其分解、延长,添加细节,把简单的事情写得丰富具体。◎修改片段,实战演练。“写作实践”第一题中的片段的叙述过于简单,围绕“摔跤倒地的一瞬间”,可以增加哪些细节?不妨结合下面的表格提示,发散思维。要求:(1)确定值得详写的内容;(2)增加细节来着重描写。【示例】摔跤倒地的一瞬间人物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鞋底一歪,身体重心忽地向一旁倒下,右手下意识撑住地面,一声“啊呀”还未出口,右膝盖已重重地朝地上擦去……疼痛猛烈袭来,我龇牙咧嘴,分不清是哭还是笑。想着自己的样子,又羞又恼。环境描写躺在地上,烈日的余温还未消散,四周静悄悄。其他方法:修辞手法、正侧面描写、对比衬托等疼!疼!霎时脑袋一片空白。3.探究活动三:笔下有“情”——写作有真情◎经典回顾。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和对母亲的挚爱与怀念。文章正是因为情感的真挚而打动人心。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散步》)这些心理感受写出了“我”对母亲身体的担忧,对生命的珍视、热爱。文章正因这些句子而有了思想的深度。教师小结:记事时,需要注意锤炼语言,使用一些能够贴切表情达意的词语或句子,抓住感人的细节,抒写内心真实的感受。◎修改片段。要求:(1)揣摩摔跤的情景和作者心境的变化。(2)在相关内容处穿插作者的感觉、感受或感想。4.探究活动四:笔下有“功”——写作有积累◎关注生活,积累“料”。在看似相似、平静的每一天中,其实发生着许许多多不一样的事情。围绕“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某一个具体的地点,说说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有感触的、深受感动的一件事情。用“在_________(时间、地点)发生了一件令我_________的事情,事情的经过是_________”的句式表达。◎学习名人,写日记。我们的写作其实就是记录平时生活中的细微之事并感受体悟。如果我们把每天发生的事情写在日记里,何愁写不好作文呢?很多名人大家都非常重视坚持写日记。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16 ,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老舍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每个人都只拥有一次人生,如果你热爱人生,就一定会无比珍惜自己的经历……如果有日记作为依凭,即使许多年前的细节,也比较容易在记忆中唤醒。在这个意义上,日记使人拥有了一个更丰富的人生。——周国平我还是劝你们每天写一段日记,一来是考验自己坚持写作的毅力和恒心。二来是你们每天生活中决不只是吃饭,上学,睡觉……你的周围可写的事情多得很!……只要能在你们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的,都可以写或记下来,这是练习作文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希望你们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冰心教师小结:坚持写日记,不仅可以记录成长的足迹,还有助于培养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写日记时,力求讲清事情,写出真情,日积月累,功到自然成。结束语:点点星星汇聚成璀璨的夜空,朵朵浪花汇聚成欢快的溪流,同样,桩桩件件的小事见证了我们的生活。愿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用我们所学的写作方法,写清事情,写出真情,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三、作业布置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自主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写人记事是中小学生的主要写作内容。写人也离不开记事,所以学会记事是学生写作的基本功,因此【教学后记】1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11-05 17:40:01 页数:16
价格:¥4 大小:77.0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