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2024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0

2/40

剩余3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2024秋39 第一单元1.春一、说教材朱自清的《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等,构思精巧,语言精湛,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可受到美的熏陶。《春》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着不同的特征,每个人对于四季都有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油然而现。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天的赞歌。二、说学情学法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提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三、说教学方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通过朗读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多次让学生朗读课文,读顺,读熟,并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欣赏春天的美。四、说教学过程设定环节环节1导入新课。首先问学生喜不喜欢春天。学生无非回答两种答案,喜欢或者不喜欢。喜欢春天的人占大多数。因为春天充满了生机活力,给人以努力的力量。每当春天到来人们总情不自禁的抒发自己内心的喜爱之情,特别是古人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曲赋。课前布置学生去积累搜集有关春的古诗文,了解古人对春的感受。接下来看看今人是怎么赞美春天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朱自清的著名抒情散文《春》。环节2走进作者。学习课文之前简单的介绍作者,让学生对朱自清有初步的了解。环节3课题解说。解说作者写《春》的写作背景。知道作者为什么写下这篇精品散文。不仅仅是为了赞美春天,而赋予它新的内涵——渴望一个新的社会的出现。也表现了他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环节4研读课文(1)教师示范朗读。由我示范朗读,读出感情,先带领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春天,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熟悉字词,正音解字。并把生字词板书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台标注读音,加深印象。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3)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者的热爱之情。并给学生提示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要把握好重音、停顿、速度、抑扬等。39 (4)理清文路。请学生站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个朗读接龙,一段由一位同学朗读。学生读一段老师简单的讲解这一段的大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简单的了解。讲解完之后根据大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分为三个部分。从盼春到绘春再到赞春。课文也描写了五副春景图,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5)再读,深入探究课文。请学生自由快速的朗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句子并举手发言。提问后老师一一给以解疑。老师在解答时学生也可思考问题。在解答完全部同学的疑问后老师反问学生问题,问学生作者把春天当作是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并说说理由。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来着重突出自己的感受和领悟。(6)齐声朗读课文。最后请学生齐声朗读一遍课文。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同时要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2.济南的冬天一、说教材和学情(一)教材《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的写景散文。编者安排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二)学情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二、说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2.教学重难点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上,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三、说教学方法教学:1.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学法: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39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的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学生朗读第一段,小组交流,领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寻找温情的画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理由。1.摇篮安睡图2.雪后小山图3.山村卧雪图4.玲珑水晶图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山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1.守护摇篮的母亲2.细致周到的护士3.健美优雅的女郎4.娇美害羞的少女5.俏美柔情的女子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二)品味温情的语言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39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然后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找出类似语句,进行品味。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1.教师总结: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才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七)时间安排导入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写作练习5分钟八)板书设计3.雨的四季设计理念素质教育提倡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必须分析学生的真实水平、心态等。初中学生已有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对生命与生活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会自己去发现美,赏析美。老师所要做的,只是引导而已。因此,本课的设计重在学生自己探究,培养联想与想象的能力。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掌握好本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有所帮助的。二、教学目标本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了实现本册阅读教学的任务,并结合写景抒情散文单元重在品味语言,赏析表现手法的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作了以下设定:1.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2.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3.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三、教学设想本文通过对雨的描绘,实在抒发作者的情趣和对人生的态度。这种散文的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引导到学习中来,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教学宜通过赏析语言和艺术手法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题目设计不宜过难过死。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二)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学法:1.自读法39 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4.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5.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课前预习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今天,天气晴朗。在我们南国的冬天,是很少有雨,也很少有雨的化身——雪的。但是,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春天的雨,那是多么清新,多么缠绵呀!在不同的四季,雨的色彩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三、作者介绍刘湛秋,当代诗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一)朗读课文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二)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不必强求一致):春雨:美丽、娇媚夏雨:热烈而又粗犷秋雨:端庄而又沉思冬雨:自然、平静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三)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现在,请大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交流、讨论,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此处可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春雨,但也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操作,不给定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个基本要素是课文原句、修辞方法、画面描述、艺术技巧等。学生可读、可写、可朗诵自己心目中的雨景,不拘一格。)四)师生在充分欣赏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后,再来想象,作为一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身边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胸怀?你觉得像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强调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回答如李乐薇、席慕容等人,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五、小结39 你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己鉴赏散文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课本是为我们自己以后能够独立地鉴赏文章服务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答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美文,鉴赏美文。六、作业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夏雨过后的情景,不少于300字。说板书设计因为本课教学设计为多媒体教学,因此,本课板书主要设计为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要体现简洁、实用的原则。我设计板书如下:《雨的四季》刘湛秋设计与实施时要注意的问题本课是课文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重在给学生一个赏析文章的舞台。根据以上特点,本课设计与实施要注意以下问题:一、选择图片与音乐时,要注意轻松、愉快,重在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二、设计题目时,要注意简单灵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地讨论。4.古代诗歌四首一、解说教材《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四首古代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象、娱悦性情的特点,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古诗词是最凝练、精粹的,其感情的丰富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都是别的文学种类不能比拟的,不能欣赏诗的话便不能真正的理解文学。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首次接触古诗词,作为初中阶段的起始篇目,其教学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二、解说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掌握赏析古诗的方法。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激发兴趣。三、解说重难点一是提升学生朗读优美诗文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训练了朗读能力,升人初中有必要提升训练目标,也就是将诗歌的朗读变为美读。这项能力可分解为:识字正音,不读错;大声朗读,避免轻声细气;流畅朗读,不中断也不拖泥带水;优美朗读,表现课文中的景美、情美、言美,体会汉语的声韵节奏。另外,还应当注意朗读的仪态,要自然大方,不可屈身躬背。二是强化学生揣摩、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一直训练这项能力,初中则应当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具有不可估量的语文教学价值。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养成对古典诗歌语言的语感,由阅读进而吸收,强化自己语言的表现力。四、解说教法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首先,要注重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感受古诗词的声韵之美;其次,要疏通文句,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感知形象,但不要求索过深,而是要避免琐碎分析,以整体感悟为主;最后要提倡背诵积累,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写一些评点、赏析文字。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古诗文较少,刚升人初中时要求不宜过高。要多用启发教学,避免灌输式教学;可先让学生谈感受、理解,再落实到文字。39 同时,做好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也十分必要。要了解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把学习的起点放置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文章积累、语言积累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顺利地进人初中语文学习。例如,学生在小学学过、读过李白等人的诗歌,老师可以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学生在小学习惯于朗读,可以利用这一基础,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进人诗歌的情境之中。根据教参的建议,《古代诗歌四首》课时安排为2课时。五、解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国维有一句名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说的就是情景交融,我们中国的古典诗歌就是将情与景交融合一的典范。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古代的诗人们用大自然中的这些景物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们一起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设计意图:以问题导入,既是引起思考,也是提示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赏析诗歌的写作手法。(二)一读:读得准确1.大屏幕出示四首诗歌的重点字音,学生认读,并在书上做好标注。2.学生试划节奏,教师指导学生用标准的符号划分节奏,按正确的节奏男女生分读四首诗歌,教师点评。设计意图:朗读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教参中前三课都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朗读训练更是古典诗词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朗读训练是中学生进入诗歌意境最直接、最感性的途径。朗读训练不仅是培养学生识文断句,会读会背的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通过朗读鉴赏语言、体悟情感的能力。在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节奏,作为初中古诗学习的起始篇目,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划分诗句节奏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的诗歌常识。(三)再读:读得明白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完成表格。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时间人物地点事情设计意图:赏读诗词,首先要过语言文字关,没有读懂便无法悟透。这个环节需要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积累来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整体感知来反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只需要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来引导疑难的突破,将琐碎的讲解化为自主的探究,关注了学生主体的体验,在体验中解决问题,内化能力。我在设计时摒弃了逐字逐句的简单翻译,是为了避免造成学生学习困乏,限制学生理解多样性的发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一定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古诗词教学开一个好头,带领学生走进美妙的古典语言殿堂,感受璀璨的古典文学魅力。(四)三读:读得透彻1.读《次北固山下》——由字词生发联想和想象以感知内容。(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你联想到朱自清的《春》中的哪个句子?结合散文《春》中的句子,说说那你对这一诗句的理解。(2)任选一个你觉得用的精妙的字,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并试着读一读这个诗句。用“字用得妙,写出了。”的句式说话。(3)再次诵读诗歌。设计意图:古典诗词的语句讲究炼字用词,一般都比较通俗、直观。当学生觉得词句陌生时,若引导他们利用联想来理解,往往能够一举两得:既疏通了意思,又增加了积累。诗词的语言蕴藉深厚,仅仅理解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挖掘出深层的含义,即词句隐含着的诗人的情感。2.读《观沧海》——由形象生发联想和想象以感受意象。(1)观看大海视频,然后全班讨论:诗歌中作者所观的“沧海”与我们所见过的大海有什么异同?39 (2)诗人笔下的大海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诗人只是在写大海吗?(此处穿插背景资料助读,解读诗歌的写作背景)(3)诗中的曹操与你印象中的有何不同?(4)学生再次诵读诗歌。设计意图:诗歌中的形象丰富多彩,因其熔铸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而转化为意象,把握形象、感受意象是进入诗词意境的通行证。《观沧海》气势雄浑苍劲,个性化的景物描写中透露着强烈的感情。作者曹操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思绪在现实和想象中翻飞,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集中寄寓在“沧海”这一意象上。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参悟“沧海”才能把握诗人的情感。由自然形象(“沧海”)的赏析过渡到人物形象(曹操)的把握,通过联想和想象先回忆自然形象的特点,然后解读意象的特点,为学生体验诗人情感、融入诗歌意境奠定良好的基础。3.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由诗眼生发联想和想象以感应境遇。(1)诗歌有眼睛,如果从诗中选一个词作为此诗的眼睛,你会选什么?(2)围绕“愁心”进入诗歌,诗的哪里可以体现“愁心”二字呢?(3)李白的“愁心”除了书信,还托付与谁呢?(4)学生再次诵读诗歌。设计意图: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我国古代诗人讲究“一字传神,一语惊人”。凡是诗眼必然炼字精确,在整首诗词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借助“愁心”生发联想和想象,学生渐渐感知到李白和王昌龄当时的人生境遇,入境方能入情,只有了解了诗人当时的境遇,才能真切感应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才能达到动情朗读的目标。4.读《天净沙·秋思》——由画面生发联想和想象以感悟情感。(1)感知基调,教师配乐范读。(2)理解曲意,把握画面:为作品中的几幅画面命名。(3)发挥想象,描述画面:选择一个或多个画面,添加相关的细节,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画面。(4)学生再次诵读诗歌。设计意图:融入诗词创设的情境是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追求。《天净·沙秋思》是一首画面感和感染力极强的小令。篇中仅用了5句共28个字就生动描绘出一幅苍凉萧索的秋郊夕照图景,细致刻画了一种愁苦寂寥的天涯游子心境。高尔基说:“只有作家描写的一切历历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能够从个人的经验、个人的积累印象和知识出发,想象出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对这些有所补充的时候,作家的作品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打动读者的心。”因此,阅读《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想象诗人当时的言行心理,还原出诗人的生活情境,从而感受他的情感波动,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学生迈过准确朗读、流畅朗读的阶梯,读得准确了,就便于理解诗意。然而这只是基本要求,还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读出诗作的思想感情,读出诗中的美。学生需要提升到动情朗读的高度,只依靠朗读背诵的要求,不管过程和方法,是不可取的。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将诗歌读得透彻。在“读得透彻”这个部分,我依旧紧扣朗读,边读边赏,边赏边读,以重音和停连的指导为抓手,帮助学生攀登动情朗读的阶梯。古典诗词是极富有韵味、美感和意境的形象性、情感性文本,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醇厚产物。诗歌赏析可选择的角度纷繁复杂,一节课里绝不可能按部就班地面面俱到,合理地取舍十分必要。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古典诗歌,能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知诗词中的形象,体验诗人的情感,契合诗人营造的意境,应该最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唤起和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生活储备与情感体验,以此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引领学生进入诗词的情境。对四首诗歌的赏析采取分而角度各异,合而形成序列的方法。这些教学策略既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诗人的情感变化和生命活动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情思和经历,阅读一首古典诗歌如同经历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又丰富了诗人的创作原意,为诗词完成了一次文化的建构。39 第二单元5.秋天的怀念一、教材和学情分析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属精读课文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令人佩服的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初一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同时初一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感动中滋润心田。二、说教法与学法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咀嚼语言,感悟感情。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三、教学目标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并理解生字词。(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3)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教学难点为:让学生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五、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首先出示并齐读课题《秋天的怀念》,怀念是思念的意思,写的是一种感情。那么作者在怀念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呢?又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从课题提出这三个问题,意在让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寻找答案了。<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a.作者怀念谁?b.有什么事值得作者去怀念的呢?c.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这三个问题的设定意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信息。2.教师范读课文,并配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在读的同时让学生解决生字词的问题。而配乐为了营造气氛,逐步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本文的欲望。3.学生比赛读。比赛往往能激发学生表现自我的愿望,也能有效的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有利的气氛。教师引导学生从正确、流利和有感情三个等级对同学的朗读作出评价。相信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也为更深入的探究本文打下情感的基础。六、探究细节、真情感知。提示学生看课文的插图。(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去干了什么.)学生很快能找到“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花了。”这个时候我应该抓住时机提问:“那么最想推我去看花的人是谁?(母亲)文中一共写了几次?(两次)都是那两次?由此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1.母亲第一次邀我去看花,我的表现如何?为什么要拒绝?母亲的表现又如何?从中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39 这四个问题两两为一组,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并不难,关键是后一个问题必须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才会有所感悟。比如,我为什么要拒绝母亲去看花呢?学生很可能抓住“瘫痪”二字。这时候我应该顺势介绍作者双腿瘫痪时才21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作者当时的无助与无奈,让学生体会到:“21岁是人生中黄金时期,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有活力的一个年龄,可以施展抱负,创一番事业的阶段。而作者只能站在轮椅上,面对四壁徒然悲伤。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理解作者的暴怒无常和无理取闹。“我活着有什么意思”这句话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助,正因如此,作者才封闭自己,拒绝去看花。然而痛苦的也并非作者一人,还有母亲比他更加的痛苦,因为儿女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由此我们转向对母亲的表现的分析与品味。如“如母亲爱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可见母亲对儿女的爱远远大于爱花,也说明我瘫痪后母亲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我的身上。本文字字是情,句句含情,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伟大的母爱,这样值得品味的句子比比皆是。由于每个人的情感体验都不尽相同,这里不必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重在让学生自己找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即可。教师只需稍加点拨,最后很自然的得出这是一个……的母亲。第二次看花,重在让学生品味母亲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和神态的语句,体会母亲爱子之情,“如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她笑了坐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她突然不说话了,对于跑跳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等等。细微之处见真情,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记一记,做标注等方式,品味母爱,然后小组讨论,继而全班交流。相信此时学生已经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至此学生对本文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这时候我抓住时机提问:面对母亲的请求,我的态度为什么由拒绝变为答应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纵深思考。讨论交流后,相信也能理解是“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感染者作者,让他一步步重拾生活的热情。”第三次作者和妹妹去看花了,课文最后说,我懂得了,妹妹也懂了,他们到底懂得了什么?教师可以提示:作者主动地去看花表明他已经走出了绝望。在母亲去世后作者回味母亲生前为他做的一切,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他走出封闭的自己,是母爱让他重拾生活的热情。所以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儿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七、作业母爱是伟大的,同时也是平凡细碎的,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一个神态,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受之母爱而忽略了母爱,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应该用心去感受母爱,理解母爱,珍惜母爱,不要留下任何的遗憾。现在就拿起你的笔,写下母爱的点点滴滴。八、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本着简单明了的理念,设计如下秋天的怀念拒绝看花答应看花主动看花6.散步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相信大家对这篇文章也是比较熟悉的,这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下面结合我对新课标的理解给大家说一说我的课堂设计。一、速读文章,整体感知。组织同学们用最短的时间读文章,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做好归纳与整合。本文主要写了我们一家四口人早春在田间散步的事情,展现了作者一家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的生活画面。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还是遵循了“轻松走进”39 课堂的原则,让同学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事情。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所说的内容不同而已,程度好一点的学生概括的全面一些。同时,这样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整体感知能力,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并且还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下面课堂的推进做了很好的铺垫。时间5分钟左右。二、细读文章,感悟品味。同学们细读文章,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要求每人至少找两处来品析,并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提示学生可以从句子内容出发,抓住关键词语来赏析,比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子中“熬”字既写出了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还可以从语言特点方面来分析,如“有的浓,有的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句式对称,形式优美,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还可以从个人感受来谈。在这个过程中,要别关注待转化生,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这时老师一句温馨的话,比如有困难吗?需要我帮忙吗?或者是一个友爱的眼神,就能帮助他们尽快投入到学习中。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根据学生圈点批注的情况,组织同学们小组交流,互相借鉴、补充、添加、完善。时间约8分钟。三、自主汇报,成果分享。汇报的环节为先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哪一段,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来,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其他同学可以即兴评价,可以补充,可以质疑,可以拓展。比如有的同学可能会谈到文章第四段: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对初春美景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一般情况下,同学们都会说到这一点。有的同学不仅理解了这一点,可能还会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写景的片段诵读出来;或者想到自己家乡初春的景色,即兴说出来或写出来;或为这段文字写上一首小诗;或者围绕着这种美景画出一幅画,然后说出画面的内涵;或者为这段文字配上音乐唱出来等。补充说明:由于此处设计的是学生自主回报,难免会出现学生的发言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现象,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别着急,越是这样,越能看出老师的教学智慧。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便是对学生的发言要洗耳恭听,当学生说到某一个关键词或句子时,要追问。比如文章第五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同学们可能会说出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我抓住关键点: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中哪些地方还表现了这一点?同学们便会把体现这一点的内容找到,老师做好总结与归纳,再进入下一个关键点的赏析。由于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往往孩子们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对于个别较难理解且又是重点的句子无人设计,比如文章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注意及时把问题抛出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自主发言,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进行总结:中年人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既尊老又爱幼,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以上内容预计15分钟左右。争取人人展示,个个发言,每个同学既是分享者,参与者,合作者,又是学习者,收获者。结合学生发言的情况,教师做好总结和归纳:《散步》这篇文章是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39 四、拓展延伸,回味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时间约5分钟。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或祝福。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或对联的方式,或仿写,或歌曲,或三句半,或写一点自己独特的感悟……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7.散文诗二首.金色花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分析《金色花》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2.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A.(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而提高朗读能力。(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B.(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2)学生通过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及主题。C.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3.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4.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二、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说明本节课采取“美读感知法”和“交流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深刻感悟到作品的内涵。2.学法指导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并结合自身体验,归纳出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三、说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也许知道泰戈尔,但对他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不但有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39 四、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2.教师设问: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歌中唱道“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的,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而你们有想过要回报母亲吗?3.学生自由回答。4.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沐浴着母爱,也不要忘了回报母爱。今天,我们就来看诗人泰戈尔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出示课件:课题、作者)[设计意图:导语的设计亲切自然,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课伊始,便引领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二)简介作者1.教师设问:同学们对诗人泰戈尔有哪些了解呢?请借助自己的资料看一看,然后互相交流。2.学生互相交流。3.课件展示:泰戈尔生平简介。[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查找泰戈尔的生平资料,使学生锻炼了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其实也就是让学生借助课文学会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时已被激发。](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2.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4.教师明确并质疑:同学们读得非常不错,但要想读出诗歌的真正韵味,我们还需仔细探讨课文。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诗歌,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5.教师示范朗读。6.学生自由回答。(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四)合作交流,品读诗歌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1.教师设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2.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从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到方面加以回答。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归纳出:在朗读这首诗时还应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并让学生从诗句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师明确:同学们对这首诗中的人物分析得非常透彻,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结合我们对诗歌中人物的探讨来示范朗读,读后请其他同学从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加以点评。3.指名示范朗读,读后其他同学评议。教师明确:同学们的点评都很到位,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诗歌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仔细品味,然后进行访读。4.出示课件:《金色花》配乐朗诵,学生欣赏。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孩子的口吻来读。6.学生分组朗读。39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重在读。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范读、品读、听读、自由朗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意,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五)合作探究,释解疑难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深刻理解主题。1.过渡:同学们刚才朗读得非常棒,下面老师还有几个问题想和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2.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探究。(1)“我”为什么这么快乐?(2)“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再三不让妈妈知道呢?(3)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教师提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的碎花,象征圣洁而美丽。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板书:圣洁美丽教师明确:同学们对问题的理解都很透彻,下面老师想和同学们再次合作,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3.师生合作,再次深情朗读全文。[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作品的内涵,既突破了本文的难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六)拓展延伸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同学们,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泰戈尔笔下的孩子愿意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呢?2.学生自由回答。3.教师明确: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老师相信如果你们的父母也在场,一定会深受感动,并为你们的这种行为深感自豪。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及自身生活体验,齐读课文。4.学生齐读课文。[设计意图: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给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整体的,不断建构的教学平台,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要凝固学生的思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环节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启了学生无穷的思维空间,而且通过学生的内心告白,再次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及回报之情。](七)总结概括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正是因为母亲无私的爱,才会引发“我”奇妙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从而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最圣洁、最美丽的爱,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好好珍惜母爱,细细品味母爱,懂得去回报母爱以及关心过我们的所有的人。(连线,完成板书)[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与板书相照应,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此时,学生对本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八)板书设计:(出示课件)[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简洁明了,又是对全文的概括与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九)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背诵课文,准备朗读比赛。2.母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根据你的体会感受,你认为母爱就是什么呢?请用句式:“母爱就是……”来表达。例句:母爱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叨。[设计意图:阅读与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是阅读训练的深化,又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两者可以教学相长,相辅相成。39 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说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老课文,不管教材编排如何变化,总少不了它的位置。不得不承认其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范文形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童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本文通过对百草园美丽景物和奇闻趣事的描写及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二、说教法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导引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三、说学法首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与老师同学网络等的合作中质疑解难探究。其次应依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同时应用学习散文最基本最好的方法是读——抓关键。最后具体到本文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作者是文学大师鲁迅等特点,学生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自行解决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等事情。同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学生应联系自我,将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激活学习的兴趣,增加了探究的自信。四、说程序设计思路:其一,我力图突破传统的教法着力贯彻新课改精神。“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那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削减了文章的语文味,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兴趣。而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其二,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多读,静下心来读,读出节奏,读出美感,读出情怀。一定要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从文字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带着一种当事人的参与感来真实体会,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39 其三,本文篇幅较长,要讲的东西也很多,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尽量删繁就简,长文短教。我在交代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安排两个课时教授。第一课时主要是交流学生预习的情况,包括对作者的了解和字词的掌握;其次是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并提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和思考。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本堂课淡化对主题的解读,重点放在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具体程序如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主要熟悉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思路,感受了大师叙事的功力,放的开又收的拢,内容繁多,而不芜杂,叙事清晰而有条理。今天我们将深入文本,品味大师语言的魅力,随作者一起感受美好的无可复制的童年。二、品读文本:(一)走进百草园1.问题导引,品析语言。①同学们,你认为百草园里什么东西最吸引你?②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欣赏图片。③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融入情感、讲究顺序、多个角度、联想想象、恰当修辞、精选词语。)这个环节落实了本堂课的重点,即“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而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思路来品析文章,理解“景是儿童心里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同时图文并茂,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信心。④百草园里有许多乐事,你觉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雪地捕鸟”这一段落,引导学生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补充朱自清《背影》里一段关于父亲买桔子的动作描写,进一步加深对动作描写的认识。⑤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型说一段话。⑥请一同学上台表演在人多的食堂买饭的艰难,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观察,完了,每个人写一段话,描述表演者的动作变化。学以致用,遵循由简到难有样可依的原则,从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挖掘他们言语表达的潜能。⑦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于百草园的美景趣物乐事,那美女蛇的传说在文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过渡自然,问题直接。学生对话交流,教师点评总结。鲁迅借助这个故事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得百草园更加充满神秘色彩。更重要是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满足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好奇。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描写为叙事,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是一记妙着。2.朗读训练,感性认识。语文课堂需要书声琅琅,散文的赏析更需要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增强语感,丰富对语言的感性认识。3.小结百草园的生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短墙根的趣味美女蛇的传说雪地里的捕鸟“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这一总结回归整体,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形象一目了然,并突出了“自由自在”的快乐,以便引出下面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分析和感受。(二)走进三味书屋1.作者写了三味书屋的那些生活片段?提问题遭拒绝39 全心习字对课忙里偷闲寻乐有口无心念书瞄准时机画画“苦中有乐”的三味书屋生活将看似杂乱的三味书屋生活梳理成片,苦乐相伴,有助于学生客观的认识。2.你如何看待三味书屋的生活?我特意把问题设计得很开放很主观,力图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自由轻松愉快的对话,达到对文章主题的个性理解。三、联系自身,感悟童年,小结课堂。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培植世界上所有的花鸟虫鱼,可以放飞心灵上所有的梦想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永远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和求知进取的心灵。10.往事依依—、说教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往事依依》是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第10篇课文。它是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相似的年龄、类似的经历能激起他们的共鸣,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本文词汇量大,语言丰富优美,诗句引用多达十多处,且多为耳熟能详者,易于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联想与想象。本文中的人物、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易于学生模仿练习。因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能发掘出使学生深入体味、拓展创造的切点。2.教学目标:(1)能概括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能积累歌咏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词。(2)有感情地朗读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学生能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教学重点: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4.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说教法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2.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回忆性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39 三、说学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等学习方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四、说教学设想本篇为文质兼美的散文,我打算一课时完成。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每当我们在不经意间翻出故友的礼物时,或是翻看珍藏已久的相册时,我们的思绪便会不由自主的进入了回忆的世界。时光匆匆而过,很多事已随岁月的流逝变得模糊不清了,但有些事却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于漪的往事依依,看看她追忆了怎样的一些往事。(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1.检查字词涟漪()徜徉()水浒()水泊()停泊()浩淼()歌咏()重读()阴晴雨晦()镌刻()谆谆教导()绚丽()2.问题—:作者叙述了那几件往事?问题二:这些是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问题三:这些事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点?(根据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大致了解本篇文章的内容,对文章整体有一个初步感知。)3.精读课文问题一:课文第四段中中引用的《千家诗》中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问题二: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描写四季风光的诗句?问题三: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四)品位精彩的语句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请将它们有感情地读出来。(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可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体味作者用词达意的匠心独运,也品味到文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诸多小事给了作者良好的影响,它们为于漪老师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能举一例来谈—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关系?(提示:结合自己想一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电影。)(六)布置作业课外搜集名人好读书的事例那一()感动了我,在()中填上合适的词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作文。六、板书设计往事依依于漪读《水浒传》身历其境爱自然回忆往事读《千家诗》心旷神怡爱生活读书明智听国文课抒爱国情多读书11.再塑生命的人—、说教材1.说课内容:七年级(上)语文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39 2.知识联系及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在学生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本文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能力;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总的来说,从七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3.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2)认识海伦凯勒,试着从盲聋哑人的角度去体会她的生活。(3)学习作者热切求知的精神,从她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史,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二、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借助课堂小游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中,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2.说学法:主要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另外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读方法;运用泛读、精读搜索信息的方法;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三、说教学程序设计1.整体设计的教学理念:本节课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模式为引导激趣。感知课文理解“生命”。合作探究“爱”主题升华“爱让生命绽放光彩!“2.具体教学设想:第一步导入:以“瞎子猜字”这个游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试着走进聋哑人的世界。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共同见证那个奇迹的诞生时刻。让我们共同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游戏要求: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名同学按照黑板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写一个字,计算成功率;做完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并细细体会过程。第二步: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对海伦·凯勒及其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平事迹的认识和了解。资料1: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资料2: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本文就节选其中一部分。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资料3: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资料4: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教育方法,20岁开始教海伦。她的教授方法是:将字母按入海伦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称。39 资料5: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第三步: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结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A.同学们,本篇文章的题目是《再塑生命的人》,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再塑生命”的历程:回答要求: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②光辉的起点:(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爱,课文第39自然段)B.谈谈对“再塑生命”的理解教学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概括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证据,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1.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明确: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问题2.同学们,“再塑生命”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说。(引导学生分析海伦学习“怀”和“水”的区别段落,讨论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总结:海伦最终最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完成了生命的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一个人要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明确:毅力:小海伦没有对认识文字放弃灵感: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求和欲: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根据学生回答补充)另外一点最重要因素:莎莉文小姐富有爱心且高超教学技巧。四、探究与讨论:莎莉文小姐应该教会了海伦·凯勒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重点写“认识文字”“拥抱大自然”“理解爱”三个部分呢?同学们,当海伦回忆起她的老师莎莉文小姐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感激,以前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海伦在回忆“老师”给自己的帮助时,将“认识文字”“了解大自然”“理解爱”放在了最前面,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认为莎莉文教给海伦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明确:文字是人类交流的灵魂大自然是人类的依靠爱让我们变得崇高,人类因爱而伟大.…….开放式命题,根据学生回答恰当引导既可。老师小结:回顾生命再塑的历程,想象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美让海伦变得坚强。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她就是再塑海伦生命的人。五、布置作业。1.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成才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2.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12.<论语>十二章39 教材分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蒙学读物。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当代儿童学习。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适合于口传相授。所选的章节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意义深远,发人深省。这十则精选语录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缺乏古文功底,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所以,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教学构思: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含义,理解每则语录的意蕴。在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加深理解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建构,并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教学任务,用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能顺利地背诵下来。为更好地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对它的感悟与启示。教学目标:(一)1.掌握“罔、殆、矣、诲、弘、凋”等字音、字形。2.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4.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二)诵读理解、质疑交流、积累拓展。(三)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小黑板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要点:认读《论语》前5则,整体感知,理解并形成共识,并当堂背诵。步聚:一、导语:(放幻灯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现在给你们几个提示语,猜一猜。对,这就是孔子。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千年的时空,与先贤们一起畅谈求学做人,感受先贤们伟大的光辉思想。二、人物简介与作品简介:(见幻灯片)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慢读前几则,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成生字、词的音义。(让学生板书,并加以指正)2.教师带读,学生跟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整体感知。3.疏通文意39 (分小组合作,由学生通译一下,圈出疑难之处,对问题进行汇总,老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尤其是有些重点词句落实下来。)4.学生全体朗读,加以体会。四、研讨与思考1.概述每段段意(由学生合作探究,形成共识,提问回答,老师归纳。)2.思考:A.谈学习方法的:B.谈学习态度的:C.谈修身做人的:D.课堂练习: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下面题目,展开竞赛用来表达对朋友来临而喜悦的句子:讲知识继承和创新的句子:论述学习与思考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强调学习中要有实事求是态度的句子:五、课堂延伸:结合课文的学习,说说你在学习与处世中曾发生过的小故事,这对你有什么启发?(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学习的感受)六、尝试当堂背诵,进行抽查。七、要求学生回家复习并预习,布置作业。第二课时要点:认读《论语》后几则,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并当堂背诵。步聚:一、背诵前几则,进行抽查。二、齐读后几则,整体感知。三、参考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把握文意,圈出疑难之处。四、师生共同解决疑难,疏通文意。五、研讨思考:1.谈学习态度:2.谈修身做人:3.完成课堂练习:我们如何向他人学习:强调责任重要性句子:六、课堂延伸:谈谈各自对这几则的认识七、摘抄文中的名言警句(见幻灯片)八、布置作业第四单元13.纪念白求恩《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能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39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所作的。此时,距白求恩大夫逝世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本文是一篇结构清晰、论证明了的议论文。毛泽东在文中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他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高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把他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号召全党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三个分论点依次是: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白求恩的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今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白求恩身上所具备的共产主义精神及其各种表现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我将本次学习的目标确立如下:1.初步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2.诵读、自主、合作和探究;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们知道“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是用来表达思想观点的,但缺乏对“议论”的逻辑认识和议论文的整体感知。于是,本文学习的重点确立为议论文三要素的学习,包括: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了解论据的种类;初步学习论证的方法,尤其是对比论证的方法。本文设计的政治术语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于是本文学习的难点确立为: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鉴于是初学议论文,为避免空洞地学习文体知识,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反复诵读,在对全文有了较深刻完整的感知之后理清思路,提炼观点,进而分析讨论,使学生对知识有生动而系统地把握。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具体教学设计如下:情景导入先配乐,设置情境,让学生自由诵读朱子奇的诗歌《白求恩纪念歌》,初步感知人物。学生讨论,读诗时有什么感悟?教师导语:一名医生,一个加拿大的共产党员,本着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远涉重洋,帮助与他毫无关系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并为之牺牲。他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么?毛泽东的这篇《纪念白求恩》会告诉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接这一导语,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也为以后解决学习难点,理解政治术语作铺垫。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分几个层次阅读,使学生逐层地感知文章。第一步,听读,大屏幕出示听读要求:感受文中感情,解决字词。之后,教师通过大屏幕检测强调本文的重点字词,主要是四字语。这一部分体现双基教学。第二步,自读,出示自读要求,大声朗读,勾画出重要的语句。同时,教师提示问题: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纪念么?找到文中标明作者目的或观点的语句。第三步,速读,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提炼出文中的几个观点。让学生整理思路,回答问题。问题探究。问题1.全文的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由议论的表达方式引出议论文的概念及三要素:议论文就是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和主张,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问题2.什么是论点、论据、论证呢?用几何证明题的形式形象地解释这三者的关系。问题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链接论点知识,出示,结合学生找出的重要观点的语句,让学生判断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介绍共产主义精神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最高理想,它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作的。为此,白求恩可以抛弃国家之家的界限,来帮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运动。解决学生理解上的困难。问题4.作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论点?从文中找到依据。连接论据知识。先看中心论点,找到作为依据的两段文字。大屏幕演示两段文字,要求学生判断两段文字各自的表达方式。通过讨论的方式理解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论据,并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在明确了论据的知识点以后,学生实践,找出文中三个分论点的论据。39 问题5.使用论据是要讲求一定方法的,只知道论据是不够的。此时,学生明确了论点,理解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因势利导,介绍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也就是论证方法。大屏幕上演示四种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方法内容教师口头作介绍,让学生去判断文中采用对比论证的文字,并完成大屏幕中的表格,说说对比论证有什么好处?品味语言:要求学生找到文中最欣赏的句子,并说出其精彩之处。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由教师提炼出重点句子在全班赏析:先是知道诵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并解释理由,该句套用“就是一个……的人”的排比句式,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和人生意义五个角度再次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突出了“纪念”的重要意义,句式由短而长,语意丰满,气势磅礴,如同赞美诗一般,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大屏幕演示练习题,强调背诵。探究性作业: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这样的一句名言:“空袋子难以直立”。(1)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一种生活现象,更蕴藏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个道理:(2)请说出一个能证明这个道理的事实论据。设计这个作业的原因是因为提炼观点和举出相关事例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较容易,学过几篇议论文以后再要求学生写一篇较短小的议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真实,论证力求得当。14.回忆我的母亲一、说教材《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是本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文章以十分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感情。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学习的难度不是太大,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不需要作过多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可以先由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归纳朱德母亲的特点,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篇幅较长的回忆性叙事散文,初步了解了写人的记叙文的基本要求,了解了写人的一些基本方法,如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懂得写人就要把人放到事例中写,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等写出人物的特点。本单元的课文大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学生会在阅读中自然地受到熏陶感染,学生要在反复朗读中领略。教师要在小学记叙文教学的基础上,继续讲关于写人的记叙文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基能。三、说教学流程与方法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我们打算利用两课时讨论学习。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1.整体感知课文;2.整体理解课文;3.整体赏析课文。1.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课文。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请同学们用“母亲……”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2.教学板块之二:整体理解课文。《回忆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3.教学板块之三:整体赏析课文。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第二课时进行第三板块的学习和训练。39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内容理解回忆录的特点,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二、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型:说读课。三、预习要求1.读课文,了解母亲的事迹;2.根据课文第一层次练习“理解·分析”中的三个问题,理解课文记事的顺序和课文的结构布局。四、教学蓝图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1.整体感知课文;2.整体理解课文;3.整体赏析课文。五、教学主要过程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课文。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2.请同学们用“母亲……”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同学们进行课堂说话活动: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水远回忆的人;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是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人;母亲是整日劳碌着的人;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母亲是能将地主富豪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的人;母亲是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的人;母亲是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的人;母亲是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的人;母亲是同情贫苦人的人;母亲是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人;母亲是对穷苦农民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反感的人;母亲是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的人;母亲是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成功的人;母亲是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的人……3.教师小结。教学板块之二:整体理解课文。1.教师:《回忆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水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的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2.同学们读课文,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准备进行说话。3.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说话活动。4.学生代表发言。5.教师进行小结:课文有一槌定音的开头,一线串珠的结构,一笔宕开的结尾,一语关情的抒情与议论。作为回忆录,文章从两大方面展示了母亲的形象。一是对母亲事迹的抒写,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在写作中采取了情随事明的记叙方法,在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始终寄寓着对母亲的真挚感情。二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从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方面表达了对母亲的由衷谢意,从而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恩情之深。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寄情于事的方法,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深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教学板块之三:整体赏析课文。1.教师: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2.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的句式说一句话。3.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4.同学们准备发言。39 5.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对课文语言的品析大致分为三个层次:(1)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如“母亲是个好劳动。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这一段中,同学们可以说:“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等。又如“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这一部分中,同学们可以说:“任劳任怨”四个字已经能够很好地评价一个人的勤劳了,但作者还在这之前加上一个“极”字,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勤劳:又如“没有同别人吵过架”已是够高的评价了,但作者说母亲“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好性……(2)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水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3)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6.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激情朗读。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我应该感谢母……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15.梅岭三章《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梅岭三章》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据这些情况,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掌握诗的思想内容及内在联系。教学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导入新课、把握语脉、品味语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五大版块。具体教学过程如下:(边讲边用多媒体演示)一、导入新课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39 2.接着学习小序,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二、把握语脉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听的时候,提示学生听清重音与语调,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2.学生朗读全诗,回答下面二个问题。①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②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三、品味语句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如准备何突破本文难点,我的设想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个知识平台,引学生思维上路,分三步来化解本课难点:通过几组词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通过分析诗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生动性;通过分析诗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1.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并学会、体味这些词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针对第一章设计了这个问题: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的字好不好?为什么?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通过“招”、“斩”与括号内的字的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一些字、词的恰当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②针对第二、三章设计了第二组问题a.“此头须向国门悬”,一个“须”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b.“捷报飞来当纸钱”的“飞”字换成“传”“飘”“交”字行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c.“投身革命”改为“参加革命”可不可以?为什么?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第一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2.为了攻破第二个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生动性,我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给诗赋予了生命力,使诗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3.为了使学生能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通过以上几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吸取知识,使我们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四、拓展思维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培养他们的比较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下面的比较阅读训练。下面三首诗的诗意与《梅岭三章》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a.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b.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c.裴为菲《自由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五、提高能力作业39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加强诵读,准备参加本班的诗歌朗诵比赛。16.诫子书一、导入新课开课之始,我会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俗语开篇,然后请学生列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例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空城计、借东风)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固有知识,加深对作者的认识,提高学生兴趣,便于课程开展。二、出示学习目标。根据七年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特点,我制定了相对简单的学习目标。三、走进作者,检查预习。以检查的方式了解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此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其他学生的讨论补充完成填空内容而背景资料的介绍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四、初读——熟读课文1.首先,教师范读,并在范读过程中提示长句的停顿,例如: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此时,要求学生标记生字注音,注意词句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读。(此时,教师应走进课堂随时与学生讨论交流)3.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准备点评,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五、精读,疏通文意。(教给孩子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1.首先我自学——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2.其次我主讲——找学生代表作为主讲人,带领学生疏通文意。要求主讲人讲解内容正确、充实,声音洪亮。(其他同学应注意听讲、随时积累)3.我评判:主讲人讲解完毕后,其他同学应指出主讲人讲解不正确或有遗漏的地方。并指出正确答案。4.我提问:主讲人及在评判环节中提出疑问的学生有权利,向其他同学提问(文言实词和句子翻译)5.我听老师讲:在以上环节中,作为老师的我会全程记录,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判(以鼓励表扬为主),并最后总结,对相关知识作纠正补充,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完整性。六、研读,赏析文章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作三部分。如幻灯片所示,我用不同的颜色标出,然后,我会让学生以自由讨论的方式思考:每一段都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第一部分,作者了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宁静专一、节俭、淡泊名利第二部分,作者阐明了志与学的关系,阐明了勤学励志的观点,再次强调了静对于学习重要性。第三部分:从反面论述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作为七年级的新生,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一定困难为此,我会在学生讨论前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加以突破(如静、俭、淡泊等)。此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即使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不够准确,我也会给予学生鼓励,并以引导的方式给予改正。文中多次提到静字,可见静对于修身养性、勤学励志的重要性,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静的反义词,学生应该不难找出“躁”字,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导,文章前半部分讲静对于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作用,后半部分又讲险躁的危害,这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讲到这里,对比手法变呼之欲出了。再次环节,我避免了把此篇文章当作议论文来讲,是考虑到此阶段的学生对议论文比较陌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39 最后,我会紧扣研读部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研读部分的学习,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励志的关键词。为此我会以此为契机告诫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如诸葛先生所言,做一个:宁静专一,勤俭节约、勤学励志的社会主义合格青年。第五单元17.猫一、说教材《猫》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在《猫》这篇课文中,作者郑振铎先生通过记叙自己家的三次养猫经历,表现了不尽相同的感受和一种细致地人生思考。另外,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们在感悟作者的仁者情怀的同时,可以获得许多写作方面的启示。二、说学情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心理和生理的孤独往往让他们对小动物情有独钟,所以他们对《猫》这类记叙小动物的文章应该比较容易接受。另外,经过几年的语文积累,对这类记叙类散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和欣赏能力,学习起来也不很困难。三、说模式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认为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以“自读”为主,所以决定采用“初读—细读—悟读—对比读”的“四读”模式。初读正字音,通文意;细读理思路,赏细节;悟读说要旨,谈感悟;对比读品差异,采众长。四、说设计(一)导入“许多同学家里一定有过养小动物的经历,哪位同学愿意讲一讲自己家的小动物的故事呢?”“刚才xx同学讲述了自己家的小动物的故事,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郑振铎先生家里的猫的故事。”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家的养小动物经历,一方面可以唤起与课文相似的情感和记忆,另一方面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语文生活化”理念。(2—3分钟)(二)初读文章,正音正字(5—8分钟)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读书和写字,第一遍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自行查阅字典、资料,解决生字词问题(个别词语教师点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符合自主学习的理念,也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三)再读文章,赏析细节(10—12分钟)孙绍振教在其《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名作细读》等著作中提出:“语文学习既要有宏观的感悟,更要有微观的文本细读。”(大意如此)本环节的设置以学生细读文本为主,通过细读,读出文章的思路,读出文章的细节之美,并以表格的形式(四)三读课文,读出感悟(5—8分钟)“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能从文本中获得一定的感悟,能够欣赏和评价文章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在这一环节我借鉴了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法,以“说说自己的感悟”一个问题唤起学生的表达欲,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在此环节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五)四读课文,拓展对比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是教学的最基本要素。比较是人在认识上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老舍先生的《猫》,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出各自的精彩之处。通过对比阅读,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在对比中感悟,在对比中生成。五、说板书39 略六、说开发1.秉承“大语文观”的理念,让语文充分结合生活实际,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2.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推荐阅读相关篇目。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理解、生成。七、说评价1.注重评价的层次性。根据课堂教学设计,学优生应该完成所有四个阅读环节,学困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完成前两个或三个阅读环节。2.注重鼓励创新,尊重学生个性。“阅读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过程,教师不应该过度干预学生的阅读实践。”(李镇西《给思想以自由的翅膀》)这节课中很好地注重了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的聆听,期待您的批评指正。19.大雁归来一、教材解读与文本解读1.教材解读《大雁归来》一文是七年级上册的课文。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教师要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2.文本解读《大雁归来》选自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的作品《沙乡年鉴》。作者作为一个爱鸟者,他抒发的是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与一般的动物写作者是不同的,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鸣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去“思考”,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二、教法与学法结合以上我对文本的理解,根据“以学定教”的理念,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活动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学法上,为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以感悟文本的语言为基础点,感受作者对大雁、对自然的赞美。课堂教学目标:1.掌握“缄默、窥探、顾忌、雾霭、频繁、凋零”等词语。2.感受作者从声音、动作等方面对大雁的描写,结合自然环境,表达对大雁、对大自然的赞美。四、学生的自读准备1.积累词语,会读会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常用词语和自己觉得有必要掌握的词语。2.选择文章中有意味的语句进行批注。3.写一写你从课文中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大雁的情感(200字以上)教学设想:关注学生的自读,尊重学生的质疑问难,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学生问题为突破口串联教学,体现“以学定教”思想。体现教师学生双主体,既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教师的引领作用。39 以感悟文本的语言为基础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关注细节,以教师的“二力”来引领学生的“二力”。五、教学过程(一)我会读1.齐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缄默、窥探、顾忌、凋零、滑翔、目空一切2.请同学在黑板上书写需要重点积累掌握的词语。全班齐读。(本教学环节落实教学目标1)(二)我想说1.指名3位同学朗读预习作业中的小短文2.各位同学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大雁的由衷的喜爱,请挑选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3.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出对于大雁的喜爱之情的?重点研读课文中的第4、6、9自然段(这一教学环节“以学定教”,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训练学生对言语形式的敏锐的感悟力,明确: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大雁外,更是将大雁与周围的环境融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如第4自然段中:“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他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本教学环节落实教学目标2)(三)我来写1.仿照课文对于大雁的写法,来写一写你身边的或者是你喜爱的动物。(200字左右)2.展示写作成果(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是基于学生的已知来模仿、运用课文的方法进行写作,培养学生对于生活、对言语的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同时给学生以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设计思考我设计的这节语文课的理论思考为:①基于学生“二力”“三感”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对言语、生活的敏锐感悟力和表达力。②基于新课程标准,即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并且充实词语积累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③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学定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文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自己的言语表达理解,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课该有的“本色”,有语文课该有的“深度”。20.狼一、说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制约教学行为。在《狼》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秉持以下教学理念:1.多读多诵,丰富文言积累。文言教学,诵读为本。通过诵读,让学生感悟文本、积累语言,做到文言并重。在本课教学中,“读”是主要的教学方式。2.培养文言文的自读能力。语文新课标指出,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机械地串讲、死记硬背的做法,指导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3.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切实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二、说教材《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狼》写的是一位屠夫与两只狼之间的一场生死较量。文笔简练,语言典型,寓意深刻,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很好的凭借。三、说目标学习本文,需要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文言语感,并积累一批新的文言词句,而且还要从故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做出积极的评价。基于以上教学理念和我对教材教学价值的解读,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1)正确、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39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3)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2.(1)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自己解决生字难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2)通过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的本性,分析屠夫形象。(3)通过学生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3.(1)体会屠夫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2)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四、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曲折的情节,揣摩简洁生动的语言。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阐释自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和感受。五、说学情初中生的注意力较难长时间集中,对文言文艰涩难懂有些畏惧,但这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扣人心弦的小故事,字词较易理解,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点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增进他们的学习信心。六、说教法、学法教法设想: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我采用激趣法、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引申拓展法。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朗读为主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加以点拨和指导。(1)在诵读基础上,自主疏通课文时,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难词、难句,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加以点拨,从中悟出规律方法。(2)针对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疑难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达到进一步把握主题的目的。七、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本着朗读为主的原则,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学时,先对狼既残酷又灵慧的神秘性进行虚实结合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出示狼追击猎物的视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狼的形象,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环节二:诵读课文,感知文意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通过诵读,让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进而感知文意,是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分三步完成:①学生读课文,相机正其读音和句读。这一步,教师没有“先入为主”式的范读,而是让学生原生态的先读课文,这样可以发现学生在基本字词方面的不足,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及时对学生字音和句读不正确的地方予以纠正。②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我认为,没有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的积累,学生是不可能形成较高的文言阅读能力的。由于古、今汉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学习文言文,疏通文意必不可少。本文的课下注解很详细,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自主疏通文意。个人无法理解的,做好标记,然后在课堂上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并对本文的多义词(如“意”“敌”)、通假字(如“止”)、古今异义词(如“顾”)、词类活用(如“犬”“洞”)作了归纳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理清故事情节,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出示学生讨论视频)③口诵心惟,想象屠夫遇狼的情景,抓关键词分析屠夫的人物形象。这一步首先是引导学生流利而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读出形象,读出感受,边读边想象屠夫遇狼的情景,使学生从心理上真正走进文本。紧接着教师提问: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夫的心理有些什么变化?面对狼的步步紧逼,屠夫怎么做?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的想法和做法?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最后按照“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我”39 ,描述屠夫的心理变化(要求:在原文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细致描摹屠夫的心理过程,写成文字,全班交流)。环节三:变换角度,评演故事为了突出狼这一主角,我要求学生从狼的角度来评演故事,并设计了以下问题:狼的动作、神态有什么变化?它在想些什么?找出最能表现狼的本性的词语读一读,品一品,通过品析文中生动、凝练的文言词语,充分认识狼的贪婪、狡诈。然后尝试表演两狼“对话”。(出示学生表演视频)环节四:品读课文,感悟寓意由于学生在上一环节中,已经对狼的贪婪、凶狠、狡诈和屠夫的机智勇敢有了充分感受,所以这时让学生交流自己对文章寓意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已经对文本相当的熟悉了,于是我要求学生试背全文,然后指名朗读最后一段,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矣”“而”“哉”“耳”这几个文言虚词,体味文言文语言含蓄、深刻的特点,领悟本文主旨。教师提问:作者想通过《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情绪高涨,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顺势帮助学生整合本节内容。(出示视频)环节五:联系实际,拓展迁移学习是为了生活,这个奇异的故事令人深思。面对困境我们该怎么办?我设置了以下拓展训练:据媒体报道,14岁的汕头市浮东小学六年级学生黄俊杰,在颅脑遭受重创的情况下浴血百米路,只身勇追偷车贼最终不支倒地。经过医生全力抢救,黄俊杰昏迷多时后苏醒。少年浴血擒贼的事迹一时间在当地广为传颂,人们在赞赏少年勇气可嘉的同时,围绕评价未成年人见义勇为的讨论也热烈展开。结合屠夫智斗两狼的故事,谈谈你的看法。八、说教学检测与学生反馈教学检测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的主要依据。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一组练习。通过检测发现,学生掌握情况良好。第六单元21.小圣施威降大圣一、说教材地位及作用《小圣施威降大圣》这篇课文选自《西游记》。《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这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趣。”书中将善良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评巧妙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这部名著也是新课标推荐给中学生的课外读物之一。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阅读这部名著,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这篇课文安排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作者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赞叹,引人遐想。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这篇课文又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西游记》的故事中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着得益于它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本文中小圣与大圣的斗法,多次变化,正是情节曲折离奇的具体体现。孙悟空是“人、神、猴”的化身,它的机敏、坚毅及无畏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把“了解神话故事离奇曲折的特点”及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39 要想透彻理解本文,必须读原著,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这样就必须把速读这种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另外,《西游记》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所以我把“速读”“品读精彩语言”作为教学目标。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一般体现在教学目标中。《西游记》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以把“掌握课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西游记》虽然是神话,但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正如《聊斋志异》一样,有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更有对人性真善美的褒扬。所以,把“感受孙悟空机敏、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反抗精神,激发学生对孙悟空的喜爱之情”作为本课的又一重点。由于《西游记》是长篇古白话小说,其语言特征、遣词造句、方言运用等方面都与现代语法有较大差别。如“掣棒抽身就走”“走到那里不见了”等句子,“那”与“哪”、“帅”与“率”、“撺”与“蹿”等通假字,“樗樗”“花鸨”“蹦锺”等生僻字,学生较难理解。所以,“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四、说教法1.默读法。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为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打好基础。2.讨论法。就情节发展、传神笔法和课文结构、主题、人物形象等解读设疑。更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合作探究、深入品读神话故事。3.探究拓展法。由于本文是长篇节选,与本文相关的情节很多,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五、说学法1.默读,带着问题、思考着读。2.课外阅读,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丰富本文情节。3.自查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4.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使学生学有所疑,学有所获。六、说教学过程1.导语。由于同学们都熟悉孙悟空,可以直接导入。2知识准备,检查预习。(1)生字、生词(结合工具书和课后注释)。(2)作者。(以上内容用多媒体显示)(3)题解。3.整体感知课文。问:本文有哪些情节?据此可以几部分?学生小组探究后交流,教师明确。全文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斗败被围。第二部分:二者斗法,多次变化。第三部分:再次被围。4.合作探究,研读课文。问:你喜欢本文的哪些情节?为什么?(要引导学生说出“情节”及“原因”,说“原因”要包括“人物形象、特点、语言特点等。)问:通过前面对情节的赏析,你喜欢本文的那个人物?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孙悟空、二郎神)问:本文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的?(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生动、准确、形象、诙谐、幽默等。)5.拓展延伸。(1)请学生补充讲述与本文有关的情节,也可以是人物别号、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结果等,扩学生的知识面。(2)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主旨。6.课堂小结。39 7.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2)课外阅读原著《西游记》。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22.皇帝的新装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体裁为童话,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体裁的文章,它是在了解记叙文的基础上采用拟人的方法、将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等人格化。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所以这一课既是对记叙文巩固,又进一步学习拟人、夸张等修辞及想象在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对培养学生今后阅读童话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课在本单元及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2.教学目标学生初次接触童话,很有必要了解童话有关知识,同时为了给学生今后的研究提供规律性等方法方面的启示,所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1)目标: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话的有关知识,学习通过人物描写、运用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揭示作品主题。为激起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确定(2)目标为: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结合教材确定(3)目标为:注入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养料。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本节实际确定(4)目标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3.教学重、难点为给学生今后写作提供方法方面的启示,确定本节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题。为将本节所学知识运用到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去。将学习重点再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确定教学难点为:想象力训练。二、教材处理教学重点的完成将依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总结受骗人的相同的心理达到揭示作品主题的目的,课后练习穿插进行。教学难点安排在分析课文后,了解了课文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后再安排想象力的训练更有利于难点的突破。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童话作品体裁的特点及时间所限,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字词训练,大屏幕显示,师生合作完成。此为记忆性学习。2.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课文。3.分组研究学习: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结合屏幕图片展示,研究总结不同人物的相同心理,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悟出作者写作目的,同时感受与人合作学习的愉悦,方法由记忆性学习上升到理解性学习。4.想象:我本着营造机会就放手的原则,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学生思维活动空间,激励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由理解性学习上升到创造性学习。四、教学程序(一)课前准备1.思想准备:确认帮助学生成人,培养创新精神思想,按照研究式创新教学法进行教学。2.心理准备:以积极饱满的情绪上课,有实足的信心。3.物质条件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二)导入:结合学生已熟知的童话故事,采用画面展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将学生引入童话世界,导入课题。(三)了解作者及文体:初次接触童话,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使学生了解童话有关知识,为今后学习同类体裁文章打下铺垫。39 (四)整体感知:这一环节设计是从课文整体入手,在快速阅读中理解大意,对作品中人物作出初步评价。(五)学生研究、解决教学重点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研究作品中人物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从而提示主题,这也是德育渗透的大好时机。(六)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难点想象力的训练会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创设了培养创新思维的好机会,也是本节教学重点的实际应用。(七)反思与小结这一环节一方面系统地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表现,以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八)研究性学习此环节是想象力训练的进一步强化,将口头表达内容形成文字,更具问题的挑战性,是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再提高过程。23.女娲造人一、说教材1.说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象力上,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看图片想象故事,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象的训练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2.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2)发挥自己联想、想象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象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3.教学重点:(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4.课前准备: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收集神话教师:课件,朗诵背景音乐,两个视频文件二、说教学方法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39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象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说、会扩、会创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2.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网络下载了一个中央电教中心的《女娲造人》动画片,一个普通型的flash,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自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创造能力,品尝想象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3.教师应讲得少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象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象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三、说学法指导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学习的重点在想象力的激发上,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文件来拓展想象力,观看图片培养说话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象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象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等。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一个极富趣味的“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导入,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想象力大考查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了解了神话的产生,掌握了想象的特点,又培养了想象力。四、教学程序(一)导入课文先投影“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同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想象,(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接着,打出课题《女娲造人》,辨析8幅中国古代神话图,指出名称(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二)了解神话、神话的产生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这种奇特的想象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并由此形成一幅简单图表。(三)整体阅读、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1.投影《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引用作者袁珂的话“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请你们翻开课文读一读,切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由此进入“故事推荐”环节2.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讲述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看图片说故事)3.研讨课后练习一①比较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研讨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②四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筛选出联想想象的内容,和《风俗通》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象的方法、思路的启示(解题思路:先从文章中标出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39 ③交流后明确: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4.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说明:同桌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参考提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再问: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象)5.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象的特点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明确: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教师打出图表,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在想象的两边6.拓展思维,试试你的想象力(设计三个情景,可逐一进行,也可选做)情景一:欣赏图片《后羿射日》,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联成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情景二: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象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情景三:借想象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7.课堂小结:(1)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象”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张开想象的双翼自由飞翔(2)格言共勉①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②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奥斯本8.课外作业: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象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山海经》24.寓言四则第一、分析教材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这两篇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从明代传入我国,影响深远。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伊索寓言》一些相关的知识。对今后学习寓言大有裨益。况且,这两篇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能够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地思考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续编或自编寓言,以及怎样通过对多种描写手法的分析,体会形象特点、感受故事寓意。2.教学目标。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39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象,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象思维训练。(4)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3.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4.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感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第二、分析教法。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本课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1)为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气,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对人物的理解。(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感受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3)激发想象,体会寓意。由于语言是依靠一个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假托的故事,并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是虚构出来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要调动自己的思维,充分运用联想与想象,走进寓言,体会寓言的寓意。第三、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大致是:情景导入——资料助读——共同研读——学生自读——拓展延伸——总结1.以学生所熟悉的寓言故事导入。2.资料助读帮助学生理解寓言内容3.学习指导:《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2)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3)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4)赫耳墨斯在打听雕像的价钱时,最希望听到怎样的答案?(5)“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这句话说明了什么?(6)听了雕像者的上述语言后,赫耳墨斯的神情会怎样?4.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1)这则寓言的故事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情节?(2)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战胜狮子的原因?(3)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原因?(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5)蚊子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说明了什么?5.拓展延伸展开想象、续编情节。(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添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2)想象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6.课堂小结7.布置作业自编寓言。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8.板书设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想--问--笑问--想--问--?扬长避短(胜)爱慕虚荣、妄自尊大蚊子:冲、咬→狮子:抓得意忘形(败)蚊子:吹、唱→蜘蛛网:粘骄兵必败3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9-28 10:20:01 页数:40
价格:¥6 大小:166.0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