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春高中历史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八单元 第20课【基础巩固】1.据下面1953—1955年苏联农业的部分发展情况表可知,当时的苏联(  )时间玉米种植面积/万公顷谷物产量/百万吨1953年35082.51954年45085.61955年1800106.8A.政治改革效果有限B.粮食问题得以解决C.农业改革埋藏隐患D.传统政策不断强化【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3—1955年,苏联的玉米种植面积急剧扩张,但谷物产量增长有限,这说明苏联的农业改革埋藏隐患,故选C项。2.1954年,苏联政府进行机构改组,撤销了200个总管理局和部门、147个托拉斯、93个地方管理局和898个供应机构。但唯独军工生产部门没有缩减,反而是扩大了,或者是成立了新的军工部门。这次机构改组(  )A.意在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动B.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C.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D.推动了战后社会经济的恢复【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唯独军工生产部门没有缩减,反而是扩大了,或者是成立了新的军工部门”可知,苏联继续重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这与当时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故选A项。3.1965年9月,苏共中央决议规定企业在不影响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和合同义务的条件下,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任务;企业有权确定和改变整个生产的工艺规程,有权根据劳动法招收和解雇职工。据此可知,此时苏联(  )A.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B.工业企业活力有所增强 C.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加强D.社会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当时苏联企业“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任务”“有权确定和改变整个生产的工艺规程”“有权根据劳动法招收和解雇职工”,说明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故B项正确。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为挽救面临危机的苏联经济,都进行了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A.对工业结构未能合理调整B.未能打破长期僵化的苏联模式C.没有改变农民被掠夺的局面D.企业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扩大【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因未能打破长期僵化的苏联模式而失败,故选B项。5.列宁格勒化工学院的一名女教师在《我不能放弃原则》中说:“最近,这些自发形成的组织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政治色彩。”这些组织的领袖们经常谈论在“议会制度”“自由工会”“出版自治”等基础上的“权力分配”。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俄国十月革命B.勃列日涅夫改革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自发形成的组织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政治色彩”“这些组织的领袖们经常谈论在‘议会制度’‘自由工会’‘出版自治’等基础上的‘权力分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造成思想混乱,故D项正确。6.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即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结果,“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国家官员……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可知,苏联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故B项正确;“股份公司”说明苏联发挥市场的作用,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故D项错误。7.1989年,德国民众推倒柏林墙;1990年10月,德国重新获得统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国际背景是(  )A.两极格局已经形成B.多极化格局形成C.不结盟运动兴起D.东欧剧变【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89年”“1990年10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故D项正确;两极格局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故A项错误;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仍然是一种趋势,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故C项错误。8.20世纪80年代末,曾经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抗衡了近半个世纪的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这场危机突出表现在(  )A.社会制度发生变化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C.文化观念发生变化D.民族构成发生变化【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东欧剧变,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纷纷实行政治多元化,共产党失去领导地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能力提升】9.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只有12%的科研人员在企业工作,远低于同期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B.西方国家大力推行技术封锁C.科研人员缺乏生产积极性D.分配机制不合理,企业待遇低【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的科研人员在企业工作的比例偏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的影响,苏联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其科研体制并非以市场为导向,而是服务于苏联争霸的需要,因此苏联科研人员多任职于国家科研机关,故A项正确。10.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  )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C.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干部队伍的稳定性,而“原班人马”又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演变为“僵化”,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干部队伍更新幅度小,而不是国家机构日益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苏联干部队伍,与经济建设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权力向个人集中,故C项错误。11.从20世纪60年代起,苏联经济增长速度递减趋势已十分明显。下面为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产出每单位国民收入需投入的资源统计图(美国为100)。由此可知,苏联(  )A.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美国B.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C.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弊端显露D.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陷入停滞【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产出每单位国民收入需投入的资源都比美国多,有的甚至达到美国的2倍,这说明苏联依靠资源投入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量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弊端显露,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比较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资源消耗量,无法得出苏联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陷入停滞,排除D项。 12.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  )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答案】C 【解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与市场应有机结合,材料中的改革计划完全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是一种过激行为,故C项正确。13.1950年,南斯拉夫联邦国民议会规定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几乎取消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此可知,南斯拉夫的改革(  )A.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B.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C.导致了地方主义抬头D.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答案】D 【解析】材料“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几乎取消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质上是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D项正确;材料仅说明南斯拉夫改革的内容,并未涉及其结果,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南斯拉夫的改革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A项;1950年南斯拉夫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并未改变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地方主义抬头,排除C项。14.1989年3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宣布党的目标是建设符合匈牙利民族特点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行自由选举,建立多党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所有制改革。由此可知,匈牙利改革(  )A.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B.开始了东欧剧变的历史进程C.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D.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径【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实行自由选举,建立多党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所有制改革”可知,匈牙利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故C项正确;匈牙利改革不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排除A项;波兰是东欧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匈牙利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并不是“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路径”,排除D项。15.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的三个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率先要求民族自决,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宣布独立。据下表可知(  )1990年人均GDP比较表(苏联平均水平为100)苏联100爱沙尼亚140拉脱维亚133立陶宛123瑞典518挪威548芬兰524A.政局的动荡引发了信仰危机B.苏联的高压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C.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完全失败D.与西方的经济差距加速东欧剧变【答案】D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苏联的人均GDP与西方国家形成了较大的差距,这加速了东欧剧变,故D项正确;从表格中看不出政局动荡和苏联的高压政策,排除A、B两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6.一名旅行者叙述自己的生活经验:“小时候,每走过一个广场,都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很多地方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根据历史知识判断,这名旅行者的原国籍可能是(  )A.民主德国B.古巴C.朝鲜D.越南【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旅行者小时候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可推测该国以前是社会主义国家,后来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根据“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可推测与欧盟推行欧元有关,据此分析,只有民主德国符合这些条件,民主德国以前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在20世纪末的东欧剧变中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统一,后来又成为欧盟成员国,故A项正确;古巴、朝鲜、越南至今仍 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三项。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进行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荒地进军,一哄而上,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开垦处女地运动”。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认这个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摘编自李北海《区域协调发展是强国必由之路》材料二 1981—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年份1981—1985年1986—1989年1990年社会总产值3.3%1.8%-2.0%国民收入3.2%1.0%-4.0%劳动生产率3.1%—-2.0%(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开垦运动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2)材料二中,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答案】(1)不良后果:粮食产量没有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主要原因:苏联模式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启示: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要注意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3-06 23:20:02 页数:7
价格:¥2 大小:129.0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