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春高中历史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达标检测试卷(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8

2/8

剩余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八单元达标检测(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1947年,乔治·凯南写道:“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乔治·凯南的看法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观点(  )A.延续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传统B.导致了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C.标志着美苏阵营冷战局面的形成D.加剧了战后国际局势的紧张【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乔治·凯南将苏联视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主张美国要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这一看法加剧了战后国际局势的紧张,故D项正确。2.学者们对“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提出了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黏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A.“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北约的建立【答案】C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美国针对欧洲提出的经济援助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苏联与之针锋相对,组建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加剧了东西欧之间的经济对立,所以马歇尔计划的提出既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又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故选C项。3.1956年9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美苏之间要进行“大规模人民对人民的交流”,鼓励美国公民越洋过海去社会主义国家访问和交流。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C.加深对苏联的客观认识D.对外渗透文化价值观【答案】D 【解析】冷战时期,美国鼓励美国公民去社会主义国家访问和交流体现了美国意图通过开展对外交流,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意识形态渗透,故D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加剧,排除A项;美国鼓励美国公民去社会主义国家访问和交流是美国对苏 联冷战的一项措施,不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排除B项;美国的目的是对苏联实施意识形态渗透,而不是加深对苏联的客观认识,排除C项。4.1966年,法国戴高乐政府宣布退出北约军事委员会,不再分摊北约军费,同时勒令所有外国军队和军事设施全部撤走,驻法美军被迫于1967年3月撤离法国基地。这表明(  )A.法国维护战后秩序B.区域集团化遭到重大挫折C.两极格局受到冲击D.美苏冷战的形势相对缓和【答案】C 【解析】20世纪60年代,法国退出北约,摆脱美国控制,要求独立自主,这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故C项正确。5.有学者认为,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这主要指(  )A.美、苏分别形成对立的思维模式B.美、苏分别形成两大经济集团C.冷战对苏联的伤害超过了美国D.美、苏划定了东西方地理界线【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冷战中的损伤远超美国,因此说“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故选C项。6.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不断缩水。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  )A.减少对经济的干预B.采取自由放任政策C.奉行重商主义原则D.加强“福利国家”制度【答案】A 【解析】材料“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不断缩水”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的表现,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选A项。7.下面所列内容介绍的科学理论是(  )●成为打开核能源理论的一把金钥匙●成为解释高能天体物理现象最基本的理论工具●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认为空间、时间、物体、物体运动是统一的A.经典力学体系B.狭义相对论C.光量子假说D.电磁感应理论【答案】B 【解析】由“核能源”“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等信息可知这一科学理论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故选B项。8.下面是战后日本生产增长和就业增长比较简表(人数单位:千人。指数:1975年为100)。这表明了二战后日本(  )行业类别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农业生产指数51.275.294.7121从业人数161021312193345426制造业生产指数5.125.392.2101.9从业人数569095531368213145A.国家失业人口逐渐增多B.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C.经济结构调整效果显著D.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答案】C 【解析】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日本制造业生产指数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农业,制造业从业人数也从低于农业从业人数发展到远高于农业从业人数,这表明二战后日本制造业发展迅速,经济结构调整效果显著,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二战后日本等国奉行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非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日本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排除D项。9.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改变了社会救助的“普遍性原则”,实施“选择性原则”,使资助的对象仅限于低收入、丧失工作能力和有子女的贫困家庭等社会最贫困的人群。此外,撒切尔政府还探索在社会福利领域加入市场经济成分。这些措施(  )A.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B.消除了社会阶级矛盾C.有利于“福利国家”转型D.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答案】C 【解析】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改变社会救助的“普遍性原则”,实施“选择性原则”,探索在社会福利领域加入市场经济成分,这些措施有利于“福利国家”的转型,故C项正确。10.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妇女运动的展开,美国有关妇女方面的论著不断涌现,妇女充当高级官员的人数在增加,妇女就业人数、职业结构也有很大变化,女教授、女科学家的数量日益增加。据此可知,美国(  )A.女性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B.妇女权益得到较好保护C.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淡化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有关妇女方面的论著不断涌现,女性广泛参与政界、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活动,这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妇女权益是否得到有效保护,排除B项;材料未对比男女地位,无法说明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淡化,排除C项。11.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这反映出赫鲁晓夫的改革(  )A.重视物质利益原则B.注意扩大企业自主权C.试图消除城乡差别D.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可知,赫鲁晓夫改革重视物质利益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企业自主权的问题,排除B项;赫鲁晓夫强调提高收入,而不是消除城乡差别以及协调工农业发展,排除C、D两项。12.苏联某位领导人在调整政策、稳定形势的同时,还在收回地方权力、复归中央部门管理体系后,对部分企业实行“扩权”试点。该领导人(  )A.实施的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B.曾经用间接的方式推动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C.推动本国农民走集体化道路D.过度强调发展军事工业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收回地方权力、复归中央部门管理体系后,对部分企业实行‘扩权’试点”可知,该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过度强调发展军事工业,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故D项正确。13.1989年,邓小平对来华的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说道,现在的中国和苏联就像两辆车,正行驶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要想让车平稳地转向高速公路,就必须牢牢掌握方向盘。邓小平此语意在强调(  )A.中国要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B.中苏两国开始达成亲密同盟关系C.建设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D.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收效甚微【答案】C 【解析】材料“要想让车平稳地转向高速公路,就必须牢牢掌握方向盘”强调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14.1992年9 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B.这一时期虚构捏造历史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92年9月”“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可知,由于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随之发生了剧变,人们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选C项。15.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国民经济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辅助作用”。这主要表明(  )A.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已经很明显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开始起步C.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双重作用D.关于市场作用的原有认识被突破【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辅助作用”可知,当时的中共中央在强调计划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意识到了市场对经济调节的作用,即突破了原来关于市场作用的认识,故D项正确。16.英国舆论声称:“长期奴役殖民另一个国家的人主动放弃自己的统治权,这种情况实属罕见。”与“这种情况”相关的事件是(  )A.印巴分治B.古巴独立C.十月革命D.埃及独立【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故选A项。17.1961年,法国就其原来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未来举行公民表决,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人民以压倒多数投票赞成就自决举行谈判,但部分法国军官反对并发动了叛乱。这些法国军官发动叛乱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B.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C.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D.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答案】A 【解析】法国是殖民国家,阿尔及利亚摆脱法国的殖民统治,将损害法国的殖民利益,故A项正确。 18.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东南亚一些国家大力加强对各类农业初级产品的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埃及则努力发展运河、劳务输出和旅游业等服务行业,增加外汇收入,取得了一定成效。上述国家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经验是(  )A.调整产业结构B.积极引进外资C.发展外向型经济D.加强政府干预【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加强对各类农业初级产品的加工……同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努力发展运河、劳务输出和旅游业等服务行业”可知,战后发展中国家抓住历史机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方式,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19.彭树智等人编写的《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指出:“中东产油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石油价格疲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多样化仍将是产油国经济发展的任务。”这反映出中东产油国(  )A.仍致力于收回石油主权B.原油出口遇到巨大障碍C.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石油D.石油价格受到大国控制【答案】C 【解析】材料“经济多样化仍将是产油国经济发展的任务”说明中东产油国要靠经济多样化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不能仅仅依赖石油,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石油,故选C项。20.据非洲发展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后期,公路交通运输承担了非洲80%的客货运输任务。但是,非洲各国公路路面摊铺状况差别较大,且公路路网密度很低,同时,港口配置差、容量小,未完全和陆路交通连接形成运输网络。这一状况(  )A.反映了非洲公路交通的发达B.造成了非洲社会的动荡C.表明了非洲一体化陷入停滞D.制约了非洲经济的发展【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非洲交通网络中,公路交通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非洲的公路交通具有路面摊铺状况差别较大、公路路网密度很低的缺点,同时其他的交通运输方式比较落后,这种交通状况制约了非洲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进入到分配领域,并不断调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创造充分就业机会,使工人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强制保险,授保者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患病和死亡时均可申请补助;实行国家补贴的公费医疗制度,政府拨款救济贫困者,发放新生婴儿补助、学生补助、食品津贴等;提高富人财产所得税,适当提高中等收入者所得税。在艾德礼执政期间,占国民总数10%的高收入者的财富在国民财富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战前的38%下降到30%,与此同时,低收入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则提高5.6%。——摘编自赵玉峰《对战后英国工党“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推出“取富济贫”的政策,构建社会福利制度和征收高额累进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推行向资本倾斜的税收和福利政策,减少对富人征税。例如,1981年美国对收入最高的公民征收的所得税可达75%,而1989年则降到33%。降低税率、削减福利成了里根政府的关键词。由于削减福利,在美国常年有4000万贫穷工人,工资极其低廉,没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随时会被解雇。他们朝不保夕的处境换来了里根时期的经济恢复。——摘编自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双重发展趋向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党政府改革的主要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税收和福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答案】(1)主要举措:创造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社会救济;通过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4分)影响:积极——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消极——政府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8分)(2)变化:减少对富人的纳税额;大幅度削减对工人的福利。(4分)原因: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的局面;福利政策使得政府财政支出过大。(4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长期以来,拉美各国形成了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所谓外向型经济模式。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导致发达工业国对拉美出口产品需求骤减,拉美经济陷入萧条。一些拉美国家开始在政策上重视民族经济。1949年,担任过阿根廷财政部副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的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该理论认为世界经济体系由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 构成,中心国家在国家交换中通过不平等、不公正的贸易条件,剥削生产初级产品的外围国家。外围国家的根本出路在于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这一理论为第三世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摘编自李新《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心—外围”体系的历史演进》材料二 二战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思想起始于1955年的万隆会议。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发展中国家要采取联合行动抵制不平等的国际贸易。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由此组成七十七国集团。为了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斗争,许多亚非拉原料出口国还联合建立国际经济组织。1960年,中东产油国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并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石油作为武器与以色列及其支持国展开斗争,使西方经济陷入混乱。——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心—外围”理论提出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三世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14分)【答案】(1)背景:经济大危机对拉美经济的冲击;拉美经济发展模式存在问题;拉美民族主义的兴起;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亚非拉国家纷纷赢得民族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普雷维什的工作经历。(6分)(2)举措:召开国际会议;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西方作斗争。(8分)影响:有利于亚非拉国家巩固民族独立,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扩大了第三世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6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3-06 22:00:02 页数:8
价格:¥2 大小:30.2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