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0

2/40

剩余3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试题高二生物(选修)2023.12第I卷(选择题共43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有选择题答案填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中。)1.如图是小鼠肝脏组织切片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相应部位的液体,甲、乙、丙表示三种细胞,“→”表示液体流动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小鼠的细胞外液中②占比最多B.①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其所需各种营养物质直接从④获取C.饥饿时,A处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B处D.由于大量的血红蛋白存在,②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③2.如图表示多种植物激素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②③代表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乙烯B.在调节幼苗生长过程中,①还能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等C.黄瓜幼苗内③含量升高后会反过来抑制②的作用D.环境因素如光、温度、重力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根本上是通过调节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完成的 3.尼古丁是一种高度成瘾的物质,自然存在于烟草中。它是烟草烟雾中的活性成分,长时间吸入会导致身体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负担加重等风险,其在人体内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据图推测,尼古丁引起POMC神经元兴奋的过程与吸入尼古丁量有关,吸入越多,Na⁺进入细胞越多,兴奋性越高B.吸入的尼古丁促使人体产生饱腹感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C.戒烟后,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体重也随之上升D.尼古丁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定向运输至特定的细胞4.如图是温特所做的部分实验,图中①~⑥组均是在黑暗中对去除尖端胚芽鞘所进行的处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在黑暗中进行是因为光照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B.该实验的对照组仅为组别①,所用琼脂块大小应保持相同C.若将该实验放在单侧光下进行,则②组胚芽鞘向光弯曲D.①④⑥表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5.某同学将多颗枇杷种子分别播入不同花盆的土壤中,一段时间后,种子萌发并长成幼苗。图甲、乙分别为枇杷幼树的照片以及对枇杷幼苗的不同处理,图丙为枇杷不同器官(包括芽、根、茎)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茎的背地性能体现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乙不能体现B.图甲的B点对应图丙曲线Ⅲ的C点之后C.若图乙幼苗茎中E侧生长素的浓度为m,则F侧生长素浓度大于m且小于pD.I、II、III器官中生长素浓度分别为a、b、c时,均表现为不生长6.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沿凹槽边缘滴加样液B.为避免酵母菌增殖影响实验结果,滴加培养液后需立即计数C.计数同一样品时,应统计计数室中的4个中方格,再取平均值D.若计数的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与图示中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相同,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4.5×108个·mL-17.下图表示达到稳态的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中a~l间隔时间相等,一个种群是另一个种群的唯一的食物来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②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①发展的作用B.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C.种群②的个体平均体重比种群①个体平均体重小D.捕食关系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也是非密度制约因素8.2020年,国庆献礼电影乡《我和我的家乡》,有一个片段将镜头对准了陕西榆林缺水少雨的荒漠地带——毛乌素沙地。毛乌素沙漠被称为“人造沙漠”,历史上,这里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毛乌素草原,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1959年国家带领人民开始种树,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地图上“消失”,毛乌素沙漠变成了毛乌素森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沙漠演替为森林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B.荒漠生态系统中某种植物呈现随机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在沙漠演替为森林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组分越来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D.人类活动改变了毛乌素荒漠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9.如图所示为食物链中各营养级共有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字母代表能量,不考虑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a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代表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a、d是各营养级共有的能量流向,所以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C.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则d表示流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D.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则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为0.2c10.对待地球家园,人类不能只知索取,不知保护,更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多种植物,这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 B.开车和步行相比、吃肉和吃素食相比,前者均会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C.微山湖湿地的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生物圈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11.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作物“轮种”不仅可以恢复或提高土壤肥力,还可避免某些虫害的大发生B.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C.生态农业中巧设食物链,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使物质和能量得到有效利用D.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措施能够实现少用甚至不使用有害农药12.关于微生物的营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种物质不可能既作碳源又作为氮源B.凡是碳源都能提供能量C.除水以外的无机物仅提供无机盐D.无机氮源也可能提供能量13.无菌技术是获得纯净微生物培养物的关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所有器皿、培养基及生物材料均需进行灭菌处理B.酒精能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变性失活,70%的酒精用来灭菌效果最好C.试管口、瓶口等易被污染的部位,接种时可通过火焰灼烧来灭菌D.不耐高温的牛奶可使用巴氏消毒法,其优点是能够杀死全部微生物,保留牛奶风味14.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发酵液表面产生的凝胶状膜主要为细菌纤维素,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细菌纤维素生产过程中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获得的参数曲线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食醋酿造过程中的主要菌种为醋酸菌,能在缺少糖源和氧气时将酒精转化为醋酸B.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发酵液表面细菌纤维素来自细菌的高尔基体C.菌体的密度检测用的是抽样检测法 D.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pH下降,后期应只有醋酸菌在繁殖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题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5.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即动作电位不论以何种刺激方式产生,刺激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出现;阈下刺激不能引起任何反应——“无”,而阈上刺激则不论强度如何,一律引起同样的最大反应——“全”。现欲研究坐骨神经的电生理特性,装置如图(1)所示,①为刺激位点,②③④⑤为电表电极位点,4个电极位点均位于坐骨神经膜外,电表甲、乙测得的指针最大偏转幅度分别为图(2)曲线1、曲线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①处,电表甲、乙先后偏转时偏转方向不同B.刺激强度从a增强到b,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增加C若增加坐骨神经膜外Na⁺浓度,则曲线1、2将下移D.电表乙偏转幅度小于电表甲可能是因为不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率不同16.原发性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本身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继发性甲减主要指由于下丘脑或垂体的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图I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A、B、D代表器官,a,d代表激素。为了初步诊断甲、乙、丙三人甲减的原因,分别给他们及一健康人注射适量且等量的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在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时分别测量四人血液中TSH(促甲状腺激素)的相对含量,结果如图II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I中A是垂体,血液中激素b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d分泌减少 B.若注射TSH后患者的摄碘率有所升高,则该患者属于原发性甲减C.依据图II测得的结果推测,甲、乙、丙三人中最可能患有原发性甲减的是丙D.图II中甲、乙可能分别患垂体性继发性甲减和下丘脑性继发性甲减17.编码乙肝病毒(HBV)表面S蛋白的基因疫苗,被小白鼠骨骼肌细胞吸收后可表达出S蛋白。S蛋白(抗原)引发一系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图中数字代表细胞,字母代表生理过程,细胞⑦可诱导靶细胞裂解。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细胞①是B细胞,细胞⑦是细胞毒性T细胞B.树突状细胞属于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C.经N过程形成的细胞③细胞膜上缺少抗原S蛋白的受体D.细胞③产生的免疫物质能使HBV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18.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的4种生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丁与食物链、食物网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其中乙、丙、丁构成生物群落B.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具有全球性C.第二营养级a中的能量大致有10%~20%被第三营养级b同化D.上图若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还缺少化石燃料的燃烧19. 捕食信息素是指由捕食者释放的,能够引发猎物产生反捕食反应的化学信号。研究发现,斑鳟鱼对以斑鳟鱼为食的水貂粪便有明显的反捕食行为,而对以鸡肉为食的水貂粪便反应不明显。下列关于捕食信息素的分析,正确的是()A.捕食信息素在捕食者和猎物之间信息传递及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水貂捕食斑鳟鱼时存在物理信息的传递,物理信息包括斑鳟鱼外观、声音和气味C.水貂对斑鳟鱼所释放的捕食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在水貂和斑鳟鱼之间双向传递D.斑鳟鱼对捕食信息素的反应可能是降低群体的活动频率、改变活动时间或产生规进行为第II卷(非选择题共57分)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57分。20.甲型流感病毒(IAV)是一种RNA包膜病毒。IAV表面存在2种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前者帮助病毒识别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后者促进病毒膜与宿主膜的融合释放病毒基因组。下图1表示双抗夹心胶体金法检测甲流的抗原检测试剂盒内部试纸条的构造,其中抗体1、抗体2分别是以HA,NA为抗原制备的抗体,抗体3是针对抗体1的抗体,抗体2和抗3分别固定在试纸条的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抗体1进行了胶体金标记,若抗体1在T线或C线大量聚集,将使该处显红色。图2是4个人的检测结果。(1)甲流病毒血凝素与宿主细胞膜上受体的识别______(填“是”或“否”)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据甲流病毒具有包膜推测,该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的方式类似于细胞物质运输方式中的_________。(2)甲流病毒(IAV)首次进入人体时,B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但还需要第二信号,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在进化过程中选择这种活化机制的意义很可能是____________ 。第二次进入人体时,________细胞可以分化出浆细胞,抵御病毒的侵染。(3)病毒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过强可引起“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4)疫苗是人类主动免疫的主要手段,流感疫苗一般建议每年都进行接种的原因是___(5)图2表示4个人检测的结果,其中可以确定没有甲流病毒的(阴性结果)是__________,检测结果无效的是___________。结果甲形成的原因是样品中含病毒,病毒HA与抗体1结合后移动到T线处,____________________使胶体金聚集呈红色条带;剩余抗体1和HA结合物移动到C线处,_____________使胶体金聚集而呈现红色条带。21.Ⅰ.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合成需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刺激,下图1是其作用机制示意图,据图1回答以下问题。(1)由于________________,因此,正常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ACTH是在__________(填器官)中合成的一种_____________(填化学本质)。图1所示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2)蛋白激酶A对固醇类激素原料孕烯醇酮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Ⅱ.科学研究发现,人体在长期的情绪压力下,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会影响到5-羟色胺在突触间传递信号的过程。 (3)据图判断5-羟色胺是一种_____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依据是_______________。(4)长期的情绪压力下,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神经细胞突触小体内5-羟色胺的量也有所升高,但人却心境低落,请你据图中突触处结构分析:糖皮质激素通过_________________,激发情绪的刺激不能正常传到大脑。(5)下列可以考虑作为抗抑郁药物的是。A.促进5-羟色胺合成和分泌的物质B.对突触前膜5-羟色胺载体有促进作用的物质C.促进突触后神经元Ca2+内流的物质D.促进突触后膜上5-羟色胺受体增加的物质22.下图表示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及其相关调节过程示意图,图中GLUT为葡萄糖转运载体。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进食后葡萄糖通过____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生成ATP的过程有____(填序号),物质a进入血浆至少穿过____层膜。(2)某物质能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促使K+通道打开,使Ca2+通道构象改变,导致 ____,胰岛素分泌____(填“增加”或“减少”)。(3)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可能存在的受体有____。A.葡萄糖受体B.胰高血糖素受体C.促胰岛素受体D.神经递质受体(4)胰岛素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靶细胞上蛋白M被胰岛素激活后会发生磷酸化,使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Akt磷酸化,进而促进____向细胞膜转移,同时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降低血糖。(5)Akt的磷酸化受阻导致组织细胞(如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之一。为研究人参皂苷对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人员用1μmol/L地塞米松(DEX)处理正常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处理胰岛素抵抗细胞,相关检测结果如下图。糖尿病患者多饮是因为血浆渗透压较高,在______________中经常产生渴觉。根据结果推测,人参皂苷能降低血糖的原因____。若要进一步确定人参皂苷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需在上述实验基础上检测________________水平和胰岛素含量。23.藏羚羊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时发现被捕获过的藏羚羊难以再次捕获,这使得估算得到种群密度和实际值相比_________(偏大/偏小/近似)。图1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则图1中甲地区藏羚羊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预测此后一段时间,_____地区藏羚羊种群数目将增加。 (2)图2表示某地区藏羚羊出生率和死亡率比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a-b段时间该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______。如果在d时间,少量藏羚羊从其它地区迁入该地区,则该地区藏羚羊的K值_____,原因是______。(3)下图甲表示藏羚羊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①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______。②根据甲图给出的信息,请你构建出该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______________曲线图,乙图中_____时间段内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此类似,但二者之间最本质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图的_____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4)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是______。24.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某农场在确定水稻稳产的基础上发展了“稻萍鱼鸭”立体养殖的农田生态系统,其中浮萍不仅作为鱼和鸭的饲料,而且吸收氮、磷能力强,可净化稻田水质。经调查该农田生态系统第一、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净同化量是指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单位J·cm-2·a-1)。项目净同化量呼吸消耗量流向分解者未利用人工输入第一营养级13875131070第二营养级27.115.93.11525请回答下列问题: (1)稻田中放养的一些小型鱼类以碎屑和浮游植物为食,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这些鱼类属于___。(2)为了研究水稻的生态位,需要调查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分析上表数据可知,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是___J·cm-2·a-1,第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保留1位小数)。(3)“稻萍鱼鸭”立体生态农业是“无废弃物农业”,能通过_______调节机制使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明显低于森林生态系统,请从营养结构角度分析原因:___。(4)鱼、鸭的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许多有机肥,有利于水稻增产,请说明原因_________。氮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从物质循环角度解释为什么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___。(5)“稻-萍-鱼-鸭”生态系统相比单作稻田生态系统更稳定,原因可能是___。A.单作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存在捕食关系B.“稻-萍-鱼-鸭”模式丰富了稻田生态系统,延长了食物链C.害虫与鸭群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稻田引入萍鱼鸭后,充分利用稻田生态位,提高了生态位效能 s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试题高二生物(选修)2023.12第I卷(选择题共43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有选择题答案填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中。)1.如图是小鼠肝脏组织切片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相应部位的液体,甲、乙、丙表示三种细胞,“→”表示液体流动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小鼠的细胞外液中②占比最多B.①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其所需各种营养物质直接从④获取C.饥饿时,A处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B处D.由于大量的血红蛋白存在,②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③【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是细胞内液,②是血浆,③是淋巴(液),④是组织液,②③④共同构成内环境。甲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乙是组织细胞,丙是毛细血管壁细胞。【详解】A、小鼠细胞外液中④组织液占比最多,A错误;B、①细胞内液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其所需各种营养物质直接从④组织液获取,B正确;C、饥饿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入毛细血管,然后经由组织液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故A处的胰高血糖素含量高于B处,C错误;D、由于大量的血浆蛋白存在,②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③淋巴(液),D错误。故选B。2.如图表示多种植物激素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①②③代表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乙烯B.在调节幼苗生长过程中,①还能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等C.黄瓜幼苗内③含量升高后会反过来抑制②的作用D.环境因素如光、温度、重力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根本上是通过调节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完成的【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中的生长素和赤霉素都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的作用,且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图中的激素②a浓度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促进细胞伸长,激素②为生长素。【详解】A、据题图分析可知,①是赤霉素,②是生长素,③是乙烯,A正确;B、①表示赤霉素,除了可以促进细胞的伸长,还能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的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B正确;C、②是生长素,③是乙烯,二者的关系是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C正确;D、植物生长发育从根本上讲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错误。故选D。3.尼古丁是一种高度成瘾的物质,自然存在于烟草中。它是烟草烟雾中的活性成分,长时间吸入会导致身体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负担加重等风险,其在人体内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据图推测,尼古丁引起POMC神经元兴奋的过程与吸入尼古丁量有关,吸入越多,Na⁺ 进入细胞越多,兴奋性越高B.吸入的尼古丁促使人体产生饱腹感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C.戒烟后,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体重也随之上升D.尼古丁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定向运输至特定的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尼古丁可与POMC神经元上的尼古丁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引起POMC神经元产生兴奋,该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的饱腹感神经元,可使机体的食欲降低。同时尼古丁可作用于下丘脑的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脂肪细胞产热增加。【详解】A、题图分析,尼古丁可与POMC神经元上的尼古丁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引起POMC神经元膜电位发生改变,当膜电位达到一定的阈值,POMC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即产生兴奋,可见尼古丁引起POMC神经元兴奋的过程与吸入尼古丁量有关,但并不是吸入越多,Na+进入细胞越多,兴奋性越高,因为神经元膜外Na+浓度始终高于膜内,Na+不可能无限制进入细胞,A错误;B、吸入的尼古丁促使人体产生饱腹感的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C、戒烟后,尼古丁摄入减少,POMC神经元的兴奋性程度降低,通过饱腹感神经元对食欲下降的调节作用降低,会使机体增加有机物的摄入;同时,缺少了尼古丁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脂肪细胞产热不增加,消耗不增加,故体重会增加,C正确;D、烟雾中的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然后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在靶细胞处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C。4.如图是温特所做的部分实验,图中①~⑥组均是在黑暗中对去除尖端胚芽鞘所进行的处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在黑暗中进行是因为光照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B.该实验的对照组仅为组别①,所用琼脂块大小应保持相同C.若将该实验放在单侧光下进行,则②组胚芽鞘向光弯曲D.①④⑥表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答案】D 【解析】【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详解】A、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合成,实验在黑暗中进行是为了排除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A错误;B、分析题意,该实验的对照组为①⑤⑥,所用琼脂块大小应保持相同,排出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B错误;C、单侧光不会影响生长素在琼脂块的不均匀分布,若将该实验放在单侧光下进行,②组依然会直立生长,C错误;D、①④⑥中经过胚芽鞘尖端处理的琼脂块放在了胚芽鞘的一侧,发现放琼脂块的一侧生长快,会朝向对侧弯曲生长,表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D正确。故选D。5.某同学将多颗枇杷种子分别播入不同花盆的土壤中,一段时间后,种子萌发并长成幼苗。图甲、乙分别为枇杷幼树的照片以及对枇杷幼苗的不同处理,图丙为枇杷不同器官(包括芽、根、茎)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茎的背地性能体现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乙不能体现B.图甲的B点对应图丙曲线Ⅲ的C点之后C.若图乙幼苗茎中E侧生长素的浓度为m,则F侧生长素浓度大于m且小于pD.I、II、III器官中生长素浓度分别为a、b、c时,均表现为不生长【答案】C【解析】 【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情况下,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分析图丙可知,图中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生长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超过该范围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引起的生理效应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曲线体现了Ⅰ、Ⅱ、Ⅲ器官的敏感程度大小为Ⅰ>Ⅱ>Ⅲ,根、芽、茎的敏感程度大小为根>芽>茎,所以Ⅰ、Ⅱ、Ⅲ分别是根、芽、茎。2、根的向地性:根的向地性是由于受重力影响,根的近地侧(如图甲C点)生长素浓度高而被抑制生长,生长慢,远地侧(如图甲A点)生长素浓度低被促进生长,生长快,导致根向地心方向生长。3、茎的弯曲:图甲B点和D点因为重力影响,导致D点生长素浓度比B点大,造成D点比B点生长快;图乙的植物受单侧光刺激后,F点生长素浓度比E点大,造成F点比E点的细胞生长快,因而使植物出现向光性弯曲。【详解】A、图甲中茎的背地性和图乙向光性都不能体现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错误;B、B点为促进生长,C点之后为抑制生长,B错误;C、F侧生长素浓度高于E侧,且F侧促进作用强,若图乙幼苗茎中E 侧生长素的浓度为m,故F侧生长素浓度大于m且小于p,C正确;D、I、II、III 器官中生长素浓度分别为 a、b、c 时,生长素对相应器官的生理作用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与促进作用相比较,植物体相应器官表现为生长缓慢,并不是不生长,D错误;故选C。6.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经等体积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沿凹槽边缘滴加样液B.为避免酵母菌增殖影响实验结果,滴加培养液后需立即计数C.计数同一样品时,应统计计数室中的4个中方格,再取平均值D.若计数的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的平均数与图示中方格内酵母菌数量相同,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4.5×108个·mL-1【答案】A【解析】 【分析】血细胞计数板有2种,一种是计数区分为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计数区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详解】A、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凹槽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A正确;B、滴加培养液后等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B错误;C、计数同一样品时,可对同一计数板上的2个计数室计数,再取平均值,C错误;D、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2个,其中3个被台酚蓝染色,说明为死细胞,不计数,则可计数酵母菌为9个,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格×酵母菌培养稀释倍数×10000,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约=9÷16×400×100×10000=2.25×108个•mL-1,D错误。故选A。7.下图表示达到稳态的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中a~l间隔时间相等,一个种群是另一个种群的唯一的食物来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②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①发展的作用B.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C.种群②的个体平均体重比种群①个体平均体重小D.捕食关系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也是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详解】A、捕食者通常会吃掉被捕食种群中老弱病残的个体,所以种群②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①发展的作用,A正确;B、捕食关系的数量曲线必须满足被捕食者先增先减、捕食者后增后减,另外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通常会比捕食者种群数量多,但也有例外。所以种群①为被捕食者,种群②为捕食者,B错误; C、捕食者个体平均体重通常比被捕食者个体平均体重大,但也有例外,C错误;D、捕食关系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也是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A。8.2020年,国庆献礼电影乡《我和我的家乡》,有一个片段将镜头对准了陕西榆林缺水少雨的荒漠地带——毛乌素沙地。毛乌素沙漠被称为“人造沙漠”,历史上,这里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毛乌素草原,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1959年国家带领人民开始种树,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地图上“消失”,毛乌素沙漠变成了毛乌素森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沙漠演替为森林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B.荒漠生态系统中某种植物呈现随机分布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在沙漠演替为森林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组分越来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D.人类活动改变了毛乌素荒漠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上表现为分层分布,水平结构上表现为镶嵌分布。【详解】A、在从沙漠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群落在逐渐壮大,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A正确;B、荒漠生态系统中某种植物呈现随机分布的特点,是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结构类型,B错误;C、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加,从而使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正确;D、由题干信息“经过多年治理,该区域生态状况得到整体改善”可知,人类活动改变了毛乌素荒漠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故选B。9.如图所示为食物链中各营养级共有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字母代表能量,不考虑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a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代表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a、d是各营养级共有的能量流向,所以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C.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则d表示流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D.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则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为0.2c【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据图可知,a表示呼吸散失的能量,b表示同化量,c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详解】A、据图可知,b是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所以b代表各营养级的同化量,A错误;B、a表示呼吸散失的能量,d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d是各营养级共有的能量流向,所以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B正确;C、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则c-d表示流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C错误;D、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情况,能量在各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值大致为0.1b~0.2b,D错误。故选B。10.对待地球家园,人类不能只知索取,不知保护,更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多种植物,这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B.开车和步行相比、吃肉和吃素食相比,前者均会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C.微山湖湿地的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生物圈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4、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详解】A、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这属于生态工程中自生与协调原理的应用,A正确; B、与步行相比、吃肉和吃素食,开车出行会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植被面积,B正确;C、微山湖湿地的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系统的调节方面,也就是其间接价值,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C正确;D、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D。11.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作物“轮种”不仅可以恢复或提高土壤肥力,还可避免某些虫害的大发生B.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C.生态农业中巧设食物链,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使物质和能量得到有效利用D.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措施能够实现少用甚至不使用有害农药【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详解】A、作物“轮种”不仅能合理地利用各种矿质营养,可以恢复或提高土壤肥力,还可避免某些害虫的大发生,A正确;B、农村地区推广的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C、生态农业中巧设食物链,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D、应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生物防治措施,利用种间关系控制害虫,能实现减少甚至不使用有害农药,D正确。故选C。12.关于微生物的营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种物质不可能既作为碳源又作为氮源B.凡是碳源都能提供能量C.除水以外的无机物仅提供无机盐D.无机氮源也可能提供能量【答案】D 【解析】【分析】微生物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碳源指的是含碳化合物;氮源指的是含氮化合物。【详解】A、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H、O、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A错误;B、CO2是光能自养细菌的碳源,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C、CO2和N2是无机物,也是微生物的碳源和氮源,C错误;D、硝化细菌所利用的氮源是无机氮源——氨,同时氨也为硝化细菌提供用于化能合成作用的能量,D正确。故选D。13.无菌技术是获得纯净微生物培养物的关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所有器皿、培养基及生物材料均需进行灭菌处理B.酒精能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变性失活,70%的酒精用来灭菌效果最好C.试管口、瓶口等易被污染的部位,接种时可通过火焰灼烧来灭菌D.不耐高温的牛奶可使用巴氏消毒法,其优点是能够杀死全部微生物,保留牛奶风味【答案】C【解析】【分析】1、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圧蒸汽灭菌。2、消毒是指用比较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3、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详解】A、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均需要灭菌,生物材料依据情况消毒或灭菌,A错误;B、酒精能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变性失活,酒精用于消毒,不是灭菌,B错误;C、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C正确;D、消毒是指用比较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D错误; 故选C。14.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发酵液表面产生的凝胶状膜主要为细菌纤维素,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细菌纤维素生产过程中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获得的参数曲线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食醋酿造过程中的主要菌种为醋酸菌,能在缺少糖源和氧气时将酒精转化为醋酸B.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发酵液表面的细菌纤维素来自细菌的高尔基体C.菌体的密度检测用的是抽样检测法D.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pH下降,后期应只有醋酸菌在繁殖【答案】C【解析】【分析】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详解】A、食醋酿造过程中的主要菌种为醋酸杆菌,为好氧菌,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杆菌能将葡萄糖转化为醋酸,在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可将酒精转化为醋酸,A错误;B、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高尔基体,B错误;C、显微镜直接计数是测定细菌数量的常用方法,菌体的密度检测用的是抽样检测的方法,并结合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使用,C正确;D、随着发酵的进行,菌液的pH下降会抑制菌种的生长,后期可能存在醋酸菌和乳酸菌等,D错误。故选C。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题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5.坐骨神经由多种神经纤维组成,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有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存在“全或无”现象,即动作电位不论以何种刺激方式产生,刺激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出现;阈下刺激不能引起任何反应 ——“无”,而阈上刺激则不论强度如何,一律引起同样的最大反应——“全”。现欲研究坐骨神经的电生理特性,装置如图(1)所示,①为刺激位点,②③④⑤为电表电极位点,4个电极位点均位于坐骨神经膜外,电表甲、乙测得的指针最大偏转幅度分别为图(2)曲线1、曲线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刺激①处,电表甲、乙先后偏转时偏转方向不同B.刺激强度从a增强到b,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增加C.若增加坐骨神经膜外Na⁺浓度,则曲线1、2将下移D.电表乙偏转幅度小于电表甲可能是因为不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率不同【答案】BD【解析】【分析】1、坐骨神经是多根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纤维束。每根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引起它们兴奋所需的阈强度不同,刺激强度较小时兴奋性高的神经首先被兴奋,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兴奋性较低的神经也逐渐被兴奋,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刺激强度会改变被兴奋的神经根数,它们叠加到一起的动作电位幅值就会改变。2、单根神经纤维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反映出“全或无现象”,即动作电位不论以何种刺激方式产生,但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方能出现;阈下刺激不能引起任何反应—“无”,而阈上刺激则不论强度如何,一律引起同样的最大反应。3、分析图2,刚开始刺激强度较小,电表的最大偏转幅度相等,随着刺激的不断增大,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会增加,电表偏转的幅度也会增加,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即大小变化幅度)可以叠加,曲线1表示的是离刺激点较近的电表甲,曲线2是表示电表乙。【详解】A、刺激①处,电表甲、乙先后偏转时偏转方向相同,均为先左后右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A错误;B、当刺激强度大于或等于阈刺激时,坐骨神经中有神经纤维发生兴奋,当刺激强度大于或等于最大刺激时,坐骨神经中所有神经纤维都发生兴奋,因此刺激强度从a增强到b,兴奋的神经纤维数量增加,B正确;C、若增加坐骨神经膜外Na+浓度,内流的Na+增多,则曲线1、2都将上移,C错误;D、 电表甲、乙两处不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速率有差异会导致甲、乙两处动作电位有差异,乙处电位叠加量小于甲处,因此电表乙偏转幅度小于电表甲可能是因为不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率不同,D正确。故选BD。16.原发性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本身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继发性甲减主要指由于下丘脑或垂体的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图I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A、B、D代表器官,a,d代表激素。为了初步诊断甲、乙、丙三人甲减的原因,分别给他们及一健康人注射适量且等量的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在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时分别测量四人血液中TSH(促甲状腺激素)的相对含量,结果如图II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I中A是垂体,血液中激素b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d分泌减少B.若注射TSH后患者的摄碘率有所升高,则该患者属于原发性甲减C.依据图II测得的结果推测,甲、乙、丙三人中最可能患有原发性甲减的是丙D.图II中甲、乙可能分别患垂体性继发性甲减和下丘脑性继发性甲减【答案】ABD【解析】【分析】分析图Ⅰ,通过b可以对A和D两个器官起作用,说明b是甲状腺激素,B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A是垂体,d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是下丘脑。分析图Ⅱ,健康人注射TRH后,TSH的含量增高;甲注射前TSH含量比健康人低,注射后和正常人一致,说明甲的病变部位是下丘脑;乙注射前TSH比健康人低,注射后依然低,证明乙的病变部位是垂体;丙注射前TSH偏高,注射后更高,说明丙的病变部位是甲状腺。【详解】A、由b可反馈调节A和D,且D能调节A的分泌可分析出,图I中A是垂体;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血液中激素b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A错误;B、原发性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本身病变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注射TSH后摄入碘不变,B错误;C、依据图II测得的结果推测,甲注射前TSH含量比健康人低,注射后和正常人一致,说明甲的病变部位是下丘脑;乙注射前TSH比健康人低,注射后依然低,证明乙的病变部位是垂体;丙注射前TSH偏高,注射后更高,说明丙的病变部位是甲状腺,甲、乙、丙三人中最可能患有原发性甲减的是丙,C正确; D、依据图II测得的结果推测,甲注射前TSH含量比健康人低,注射后和正常人一致,说明甲的病变部位是下丘脑;乙注射前TSH比健康人低,注射后依然低,证明乙的病变部位是垂体,因此图II中甲、乙可能分别患下丘脑性继发性甲减和垂体性继发性甲减,D错误;故选ABD。17.编码乙肝病毒(HBV)表面S蛋白的基因疫苗,被小白鼠骨骼肌细胞吸收后可表达出S蛋白。S蛋白(抗原)引发一系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图中数字代表细胞,字母代表生理过程,细胞⑦可诱导靶细胞裂解。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细胞①是B细胞,细胞⑦是细胞毒性T细胞B.树突状细胞属于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C.经N过程形成细胞③细胞膜上缺少抗原S蛋白的受体D.细胞③产生的免疫物质能使HBV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答案】BC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是S蛋白(抗原)引发系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①为辅助性T细胞;②为B细胞;③为浆细胞,能合成与分泌抗体;④为记忆细胞;⑤为细胞毒性T细胞;⑥为记忆细胞;⑦为细胞毒性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中①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⑦是细胞毒性T细胞,A错误;B、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吞噬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B正确;C、经N过程形成的细胞③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细胞膜上缺少抗原S蛋白的受体,C正确;D、细胞③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使HBV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D正确。故选BCD。18.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的4种生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丁与食物链、食物网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其中乙、丙、丁构成生物群落B.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具有全球性C.第二营养级a中的能量大致有10%~20%被第三营养级b同化D.上图若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还缺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答案】BC【解析】【分析】图中甲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表示生产者,丙表示消费者,丁表示分解者,a表示初级消费者,bc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三级消费者。【详解】A、图中甲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表示生产者,丙表示消费者,丁表示分解者,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食物链、食物网,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一起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其中乙、丙、丁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B、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具有全球性,B错误;C、能量流动传递效率 10%~20%指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图示中第二营养级指a,第三营养级指b和c,所以,第二营养级a 中的能量大致有 10%~20%被第三营养级b和c 同化,C错误;D、化石燃料的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也是碳循环的一部分,若上图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还缺少化石燃料的燃烧,D正确;故选BC。19.捕食信息素是指由捕食者释放的,能够引发猎物产生反捕食反应的化学信号。研究发现,斑鳟鱼对以斑鳟鱼为食的水貂粪便有明显的反捕食行为,而对以鸡肉为食的水貂粪便反应不明显。下列关于捕食信息素的分析,正确的是()A.捕食信息素在捕食者和猎物之间信息传递及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水貂捕食斑鳟鱼时存在物理信息的传递,物理信息包括斑鳟鱼外观、声音和气味C.水貂对斑鳟鱼所释放的捕食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在水貂和斑鳟鱼之间双向传递D.斑鳟鱼对捕食信息素的反应可能是降低群体的活动频率、改变活动时间或产生规进行为 【答案】A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研究发现,斑鳟鱼对以斑鳟鱼为食的水貂粪便有明显的反捕食行为,而对以鸡肉为食的水貂粪便反应不明显,由此可知,捕食信息素在捕食者和猎物之间信息传递及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正确;B、水貂捕食斑鳟鱼时存在物理信息的传递,物理信息包括斑鳟鱼外观、声音,斑鳟鱼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B错误;C、水貂粪便对斑鳟鱼所释放的捕食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使斑鳟鱼产生反捕食反应,没有在水貂和斑鳟鱼之间双向传递,C错误;D、斑鳟鱼可能通过降低群体的活动频率、改变活动时间或产生规进行为等避免被水貂捕食,这些属于对捕食信息素的反应,D正确。故选AD。第II卷(非选择题共57分)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57分。20.甲型流感病毒(IAV)是一种RNA包膜病毒。IAV表面存在2种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前者帮助病毒识别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后者促进病毒膜与宿主膜的融合释放病毒基因组。下图1表示双抗夹心胶体金法检测甲流的抗原检测试剂盒内部试纸条的构造,其中抗体1、抗体2分别是以HA,NA为抗原制备的抗体,抗体3是针对抗体1的抗体,抗体2和抗3分别固定在试纸条的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抗体1进行了胶体金标记,若抗体1在T线或C线大量聚集,将使该处显红色。图2是4个人的检测结果。 (1)甲流病毒血凝素与宿主细胞膜上受体的识别______(填“是”或“否”)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据甲流病毒具有包膜推测,该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的方式类似于细胞物质运输方式中的_________。(2)甲流病毒(IAV)首次进入人体时,B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但还需要第二信号,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在进化过程中选择这种活化机制的意义很可能是____________。第二次进入人体时,________细胞可以分化出浆细胞,抵御病毒的侵染。(3)病毒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过强可引起“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4)疫苗是人类主动免疫的主要手段,流感疫苗一般建议每年都进行接种的原因是___(5)图2表示4个人检测的结果,其中可以确定没有甲流病毒的(阴性结果)是__________,检测结果无效的是___________。结果甲形成的原因是样品中含病毒,病毒HA与抗体1结合后移动到T线处,____________________使胶体金聚集呈红色条带;剩余抗体1和HA结合物移动到C线处,_____________使胶体金聚集而呈现红色条带。【答案】(1)①.否②.胞吐(2)①.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②.有利于机体防止免疫系统破坏自身正常细胞(组织)③.B细胞和记忆细胞(3)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4)流感病毒为RNA病毒易变异导致原来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失效(5)①.乙②.丙丁③.其表面的NA被(与)抗体2结合④.抗体1被(与)抗体3 结合【解析】【分析】1、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当B细胞活化后,就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2、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小问1详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甲流病毒血凝素与宿主细胞膜上受体的识别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转运、胞吞和胞吐。【小问2详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人体在进化过程中选择这种活化机制的意义很可能是有利于机体防止免疫系统破坏自身正常细胞(组织)。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小问3详解】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免疫防御可以有效的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因此病毒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过强可引起“细胞因子风暴”。在细胞免疫中,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小问4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流感病毒为RNA病毒,RNA一般为单链,结构不够稳定,故流感病毒易变异导致原来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失效,故流感疫苗一般建议每年都进行接种。【小问5详解】据题意可知,双抗夹心胶体金法检测甲流的抗原的原理为若样品中含病毒,病毒HA与抗体1结合后移动到T线处,其表面的NA被抗体2结合使胶体金聚集呈红色条带;剩余抗体1和HA结合物移动到C线处,抗体1被抗体3结合使胶体金聚集而呈现红色条带,因此在T线和C线都呈阳性(甲)表示该个体内含有甲型流感病毒。图2可知,乙中T线不呈阳性,C线呈现阳性,说明乙没有甲流病毒。丙和丁中C线均没有呈现阳性,因此属于无效的检测结果。21.Ⅰ.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合成需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刺激,下图1是其作用机制示意图,据图1回答以下问题。 (1)由于________________,因此,正常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ACTH是在__________(填器官)中合成的一种_____________(填化学本质)。图1所示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2)蛋白激酶A对固醇类激素原料孕烯醇酮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Ⅱ.科学研究发现,人体在长期的情绪压力下,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会影响到5-羟色胺在突触间传递信号的过程。(3)据图判断5-羟色胺是一种_____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依据是_______________。(4)长期的情绪压力下,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神经细胞突触小体内5-羟色胺的量也有所升高,但人却心境低落,请你据图中突触处结构分析:糖皮质激素通过_________________ ,激发情绪的刺激不能正常传到大脑。(5)下列可以考虑作为抗抑郁药物的是。A.促进5-羟色胺合成和分泌的物质B.对突触前膜5-羟色胺载体有促进作用的物质C.促进突触后神经元Ca2+内流的物质D.促进突触后膜上5-羟色胺受体增加的物质【答案】(1)①.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②.垂体③.蛋白质④.肾上腺皮质细胞(2)①.增加胆固醇酯的摄入②.提高激素敏感酯酶活性,将胆固醇酯转化为胆固醇(3)①.兴奋②.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引起Na+内流(4)降低突触前膜囊泡蛋白簇的数量使5-羟色胺释放量减少(5)ACD【解析】【分析】5-羟色胺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引起突触后膜氯离子的内流,可作为抗抑郁药物,故促进5-羟色胺合成和分泌的物质使其增多、抑制其分解、提高其突触后膜受体的量都可起到抗抑郁的作用。【小问1详解】由于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正常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是在垂体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垂体可以分泌多种促激素进而调节相关腺体的活动;图1细胞能接受ACTH,说明图1代表的是肾上腺皮质细胞。【小问2详解】分析图示过程,蛋白激酶A可促进胆固醇酯与清道夫受体B1结合,增加胆固醇酯的摄入;蛋白激酶A提高激素敏感酯酶活性,将胆固醇酯转化为胆固醇,便于进入线粒体,进而形成孕烯醇酮。【小问3详解】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引起Na+内流,说明是一种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小问4详解】人体在长期的情绪压力下,糖皮质激素持续升高,神经细胞突触小体内5-羟色胺的量也有所升高,但人却心境低落,据此可推知:糖皮质激素是通过降低囊泡蛋白簇的数量使5-羟色胺释放量减少,最终导致个体愉悦感降低,引起心境低落。【小问5详解】A、5-羟色胺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作为抗抑郁药物,促进5-羟色胺合成和分泌的物质使其增多,可抗抑郁,A正确; B、对突触前膜5-羟色胺载体有促进作用的物质,可促进其回收进入前膜,导致间隙量减少,不可抗抑郁,B错误;C、促进突触后神经元Ca2+内流的物质,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可抗抑郁,C正确;D、促进突触后膜上5-羟色胺受体增加的物质,可提高突触后膜对5-羟色胺的敏感性,起到抗抑郁的作用,D正确。故选ACD。22.下图表示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及其相关调节过程示意图,图中GLUT为葡萄糖转运载体。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进食后葡萄糖通过____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生成ATP的过程有____(填序号),物质a进入血浆至少穿过____层膜。(2)某物质能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促使K+通道打开,使Ca2+通道构象改变,导致____,胰岛素分泌____(填“增加”或“减少”)。(3)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可能存在的受体有____。A.葡萄糖受体B.胰高血糖素受体C.促胰岛素受体D.神经递质受体(4)胰岛素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靶细胞上蛋白M被胰岛素激活后会发生磷酸化,使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Akt磷酸化,进而促进____向细胞膜转移,同时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降低血糖。(5)Akt的磷酸化受阻导致组织细胞(如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之一。为研究人参皂苷对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人员用1μmol/L地塞米松(DEX)处理正常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处理胰岛素抵抗细胞,相关检测结果如下图。 糖尿病患者多饮是因为血浆渗透压较高,在______________中经常产生渴觉。根据结果推测,人参皂苷能降低血糖的原因____。若要进一步确定人参皂苷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来降低血糖,需在上述实验基础上检测________________水平和胰岛素含量。【答案】(1)①.协助扩散②.①②③③.5##五(2)①.钙离子内流减少②.减少(3)ABD(4)①.几乎全身所有细胞②.GLUT4③.摄取、利用和储存(5)①.大脑皮层②.人参皂苷促进脂肪细胞中GLUT4基因表达,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加快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③.Akt磷酸化(或胰岛素受体)【解析】【分析】分析图可知,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小问1详解】据图分析,葡萄糖分子顺浓度运输,且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协助,即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细胞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葡萄糖产生ATP,图中①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②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③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①②③均有ATP的生成。物质a为CO2(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进入血浆要穿过线粒体(2层膜)、细胞膜(1层膜)和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共2层膜)进入血浆,即物质a进入血浆至少穿过5层膜。【小问2详解】某物质能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促使K+通道打开,使Ca2+通道构象改变,导致钙离子内流减少,Ca2+能促进胰岛素颗粒的分泌,故胰岛素分泌减少。【小问3详解】 血糖浓度升高,可作用于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再作用于胰岛B细胞,另外葡萄糖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也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说明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有与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ABD正确,C错误。故选ABD。【小问4详解】胰岛素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细胞,当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传递,促进了GLUT4向细胞膜转移,这就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的数量,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故同时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降低血糖。【小问5详解】图中表示加入人参皂苷后葡萄糖摄取相对值提高,且一定范围内与浓度呈正相关;右图表示随着人参皂苷浓度增加,GLUT-4mRNA增多,说明GLUT4表达量增大,故人参皂苷能降低血糖的原因是促进脂肪细胞中GLUT4基因表达,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增加,加快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胰岛素抵抗是指Akt的磷酸化受阻导致组织细胞(如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若要进一步确定人参皂苷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起作用,可检测Akt磷酸化或胰岛素受体的含量。23.藏羚羊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时发现被捕获过的藏羚羊难以再次捕获,这使得估算得到种群密度和实际值相比_________(偏大/偏小/近似)。图1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则图1中甲地区藏羚羊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预测此后一段时间,_____地区藏羚羊种群数目将增加。(2)图2表示某地区藏羚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a-b段时间该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______。如果在d时间,少量藏羚羊从其它地区迁入该地区,则该地区藏羚羊的K值_____,原因是______。(3)下图甲表示藏羚羊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______。②根据甲图给出的信息,请你构建出该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______________曲线图,乙图中_____时间段内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此类似,但二者之间最本质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图的_____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4)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是______。【答案】(1)①.偏大②.衰退型③.丙(2)①.增加②.不变③.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3)①.迁入率和迁出率②.J型③.AB④.乙图中存在环境阻力或乙图中环境食物、空间资源有限存在天敌等限制因素⑤.B(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解析】【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小问1详解】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时发现被捕获过的藏羚羊难以再次捕获,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则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由图1可知,甲地区藏羚羊种群老年个体较多,幼龄个体较少,年龄结构类型为衰退型;丙地区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此后一段时间藏羚羊种群数目将增加。【小问2详解】a-b段时间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增加;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故如果在d时间,少量藏羚羊从其它地区迁入该地区,则该地区藏羚羊的K值不变。【小问3详解】 ①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②甲图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呈定值,则该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J型曲线;乙图是S型曲线,在AB段类似于J型增长,但二者之间最本质区别在于乙图中存在环境阻力或乙图中环境食物、空间资源有限存在天敌等限制因素。③图乙的B点是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图的B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小问4详解】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24.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某农场在确定水稻稳产的基础上发展了“稻萍鱼鸭”立体养殖的农田生态系统,其中浮萍不仅作为鱼和鸭的饲料,而且吸收氮、磷能力强,可净化稻田水质。经调查该农田生态系统第一、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净同化量是指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单位J·cm-2·a-1)。项目净同化量呼吸消耗量流向分解者未利用人工输入第一营养级13875131070第二营养级27.115.93.11525请回答下列问题:(1)稻田中放养的一些小型鱼类以碎屑和浮游植物为食,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这些鱼类属于___。(2)为了研究水稻的生态位,需要调查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分析上表数据可知,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是___J·cm-2·a-1,第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保留1位小数)。(3)“稻萍鱼鸭”立体生态农业是“无废弃物农业”,能通过_______调节机制使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明显低于森林生态系统,请从营养结构角度分析原因:___。(4)鱼、鸭的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许多有机肥,有利于水稻增产,请说明原因_________。氮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从物质循环角度解释为什么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___。(5)“稻-萍-鱼-鸭”生态系统相比单作稻田生态系统更稳定,原因可能是___。A.单作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存在捕食关系B.“稻-萍-鱼-鸭”模式丰富了稻田生态系统,延长了食物链C.害虫与鸭群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稻田引入萍鱼鸭后,充分利用稻田生态位,提高了生态位效能【答案】24.消费者、分解者25.①.空间位置、占有资源的情况及种间关系②.18③.20.9%26.①.负反馈②.物种丰富度小,营养结构简单27.①.微生物将有机肥分解产生无机盐、CO2,被水稻吸收后促进其光合作用②.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而流失,需不断补充适量氮源28.BC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内容:①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②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小问1详解】一些小型鱼类以碎屑为食,作为分解者,一些小型鱼类以浮游植物为食,作为消费者。【小问2详解】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若要研究水稻的生态位,需要调查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占有资源的情况及种间关系;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是18J·cm-2·a-1(138-13-107=18)。第二营养级总的同化能量为43J·cm-2·a-1(27.1+15.9)、第三营养级总的同化能量为9J·cm-2·a-1(27.1-3.1-15),第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9÷43×100%=20.9%。【小问3详解】“稻萍鱼鸭”立体生态农业是“无废弃物农业”,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明显低于森林生态系统,是由于该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物种丰富度小,营养结构简单。【小问4详解】鱼、鸭的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许多有机肥,有利于水稻的增产,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产生无机盐、CO2,可被植物吸收促进其光合作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输入输出基本平衡,由于稻田中的氮元素含量往往不足以使农作物高产,另外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而流失,需不断补充适量氮源,故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小问5详解】A、单作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存在捕食关系,不是“稻-萍-鱼-鸭”生态系统更稳定的理由,A错误; B、“稻-萍-鱼-鸭”模式丰富了稻田生态系统,比原来单一的水稻物种丰富度高,延长了食物链,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C、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活动时间等多个维度。稻田引入鱼鸭后,充分利用稻田生态位,提高了生态位效能,D正确。故选BCD。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4-02-04 00:55:01 页数:40
价格:¥2 大小:5.04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