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2024届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及科类名称。2.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右侧的[考生条形码粘贴处]的方框内。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指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一思想主张()A.体现了仁政治国理念B.为汉初统治者所推崇C.代表了下层平民利益D.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2.下表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表。据此可知,班固对人物的评价()A.以聪明才智为主要标准B.打破了传统伦理的束缚C.深受社会主流思想影响D.秉持了客观公正的原则3.唐高祖时沿用北周传统,多用关陇贵族辅政。唐太宗则打破地域偏见,大量拔擢关东和江南士人至中央高层,与关陇集团兼用,又能不问门第,摧用寒人微族。这说明,唐太宗时()A.门阀士族衰落B.科举制遭破坏C.君臣关系紧张D.政治风气开明4.北宋欧阳修在《论逐路取人札子》中写道:“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为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据此可知,北宋科举()A.消除了门第观念B.实现了公平公正C.扩大了统治基础D.避免了朋党形成5.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官员同堂议论;长官综合所议作出裁决;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旨在()A.实现对朝政的控制B.提高行省议事效率C.制约行省长官权力D.避免官僚之间内斗 6.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需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松弛C.北方经济较南方更有优势D.长途贩运贸易有所发展7.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康熙亲政后,在皇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中枢权力机构发生变化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制度混乱导致权力失衡8.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许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表明近代中国()A.城市基础设施已完备B.社会生活文明化趋势明显C.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D.城市发展与西方城市无异9.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当时()A.“中体西用”观念盛行B.维新变法运动渐入高潮C.部分国人具有排外思想D.学堂选官制度已经确立10.下图为近代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根据地分布图(局部)。据图可知,该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斗争()A.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B.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主要对象C.凸显了阶级矛盾激烈的时代特征D.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抗战1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战略上曾构想将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一线,及这条线周围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团结起来。这表明当时中国()A.面临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B.完成工作重心转移C.外交突破意识形态的局限D.布局全方位的外交12.下表是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B.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C.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13.柏拉图说,建立一个城邦需要各式各样的人,并使其各有所长,以便相互交换;亚里士多德认为,艺匠和劳工虽为城邦所必需,却并不具备好公民所应有的善德,不应将他们登记为公民。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A.强调人自主意识的觉醒B.报露城邦民主政治的弊端C.重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D.探讨理想的城邦社会模式14.成书于13世纪的日本小说《平家物语》中记载,在一次源平合战时,一个叫奥州佐藤三郎兵卫嗣信之人,于赞岐国屋岛之海滨,为保主公性命而死,成为世人所称颂的对象。这反映了当时日本()B.武士集团开始形成A.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C.社会价值的基本取向D.进入幕府统治时期15.19世纪前期,英国确立了“委托立法”制度。到19世纪后期,“委托立法”的范围日益广泛,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授权内阁或某一行政部门去制定具体的施行细则,因此当时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立法机关的“第三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议会对内阁负责B.政府行政权力膨胀C.政治民主化完善D.代议制度受到冲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材料一:明末清初,川渝地区天灾战乱不断,出现“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民”的状况。清初从顺治到乾隆时期,政府鼓励移民入川,“无主荒地,听凭百姓垦种,永占为业”“荒地耕种,十年起科”。据统计,清初重庆府人口约2-3万,到1820年已达230余万。重庆府耕地从1671年12.4万亩,到1728年达1259.76万亩。期间红苕、烟草伴随移民传入,形成“田种禾稻、山种杂粮”的格局。移民中的汉族、土家族、壮族、回族等定居川渝后,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深入互动。——摘编自周勇《“湖广填四川”与重庆》材料二: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迁往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例,八年抗战中,重庆人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1家,工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以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大军,总人数近20万。“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都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无不及。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摘编自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 材料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对三峡移民实施“开发性移民”,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从1993到2005年,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带上蔬菜种子、黄桷树苗,离开故土,“舍小家为国家”。重庆涪陵南沱镇村民含泪创掉了蚕桑、龙眼、榨菜和柑橘树,重创新业。16万多外迁移民则带着家乡的泥土、三峡石,远赴十几个省市。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_摘编自唐润明《百万移民撼天地——三峡移民精神礼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川渝移民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重庆移民相较于清初的新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峡移民的认识。(6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英国文学作品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创作中,中国人物形象是正面的。1599年,理查德发表了《航海全书》,对中国的税收、政府机构、农业经济等进行了介绍,还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阐述研究。1657年,威廉·坦普尔创作《论英雄的美德》,重点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17世纪后,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传入英国,英国兴起了中国风,英国的普通建筑也采用中国园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到了18世纪,依然有格尔斯密的《世界公民》表述了对中国文明的赞扬,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摘编自王爽《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材料二:1795年,斯当东出版了《英使谒见乾隆记》.他以马嘎尔尼使团在华经历为“根据”,向欧洲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的形象。中国“商人欺骗,农民偷盗,官吏敲诈勒索他人钱财”,“他们禁闭妇女、残杀婴儿、残酷、胆怯、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1873年,沙俄政客巴枯宁首次提到“黄祸论”,他相信反基督势力必将从亚洲出现,宣称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说法,认为“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在“黄祸”声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排华浪潮。——整理自马建标《冷观近代西方“黄祸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欧洲“中国热”出现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明朝的郑和曾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对于郑和的航海,梁启超作了这样的评论:“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_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12分) 高2024届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26分)(1)特点:政府鼓励(主导);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影响:促进川渝地区土地开发和生产发展;客观上推动高产农作物传播和人口增长;推动民族文化交融。(每点2分,共6分)(2)新特点:因民族危机而引发;来源地更加广泛;涉及阶层更多。(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评价: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工业生产、商业繁荣和文化发展;壮大了抗日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坚持抗战;给城市管理也造成了一些困难。(每点2分,共6分)(3)认识:保障了三峡工程的建设,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铸就了爱国、拼搏、奉献、协作的三峡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每点2分,共6分)17.(17分)(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传教士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制度介绍给西方;中国的文化和物质对西方有强大吸引力;欧洲思想家借助中国文化制度批判封建制度和思想。(每点2分,共8分)(2)变化:中国由西方学习倾慕的对象变成了落后、愚昧的代表,是对西方文明的威胁。(3分)原因:西方经过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强化,闭关自守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停滞,落后于西方;西方种族主义思想流行;为西方对华的殖民侵略扩张提供依据。(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18.(12分)观点:西欧航海事业在不断进行,而中国在郑和下西洋后再无航海壮举。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4-02-01 05:30:02 页数:5
价格:¥3 大小:216.3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