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六安一中2024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相传,神农氏在亲尝百草过程中,分辨出五谷。《太平寰宇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昔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于此,因名山建庙。”神农氏因此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农业创始人和药学创始人。神农氏相关传说蕴含的有效历史信息是()A.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祭祀制度B.种植业与采集业具有关联性C.生产力发展促成了社会分工D.农业和药学的起源时间相同2.在代晋建宋的过程中,刘裕通过霸府(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建立的控制皇帝和朝廷的府署机构)网罗人才,实现禅代,推动了晋宋之间的政治结构转变。下表为刘裕的霸府僚属出身占比表。这反映出晋宋易代中()非士族次等士族(含北人、吴地士族)高级士族人数13927比例1.49%58.21%40.30%A.政治资源得到整合B.豪强势力不断膨胀C.南方士族擅权日甚D.门阀士族走向消亡3.下面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出狩”剑南时,在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发布的诏书()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度支、防御等使……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巳后一时闻奏。A.旨在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B.加速了唐王朝政治统治的灭亡C.缓解了唐朝内重外轻的局面D.体现了中央对现实的政治妥协4.通观东汉迄于唐中叶600余年间客与部曲的演变过程,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来,即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这一矛盾()A.推动了赋税征收标准的变革B.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C.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D.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5.两汉时期,涉及朝廷往例时,常有“汉家制度”、“汉家故事”一类的提法;李唐时期,进而有“祖宗之制”、“祖宗之法”的说法。赵宋则更有“祖宗家法”一说。这种既称“家法”,又特意冠以“祖宗”二字,说明()A.宗法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B.西汉与东汉实行相同的制度C.唐宋在政治制度上不断创新D.统治集团借此维系统治秩序6. 描绘北宋都城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7.研讨会上,学者争论清朝前期成功统治帝国的原因,有两类解释:第一类认为是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包括新疆、西藏、蒙古、关内,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统治策略,形成统一多民族帝国。第二类认为是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A.第一类解释的证据包括实施八旗制度、西南实行改土归流B.第二类解释的证据包括动员学者编纂《四库全书》,开科取士C.第一类学者采取多元主义观点,解释较空疏,不具学术意义D.第二类学者站在华夏中心主义,立场相对客观,解释较可靠8.1906年,考察美国的两位清朝官员户部侍郎戴鸿慈和湖南巡抚满族贵族端方在发给中央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抵美以工商立国,纯任民权,与中国政体本属不能强同,……盖美为新造之国,魄力正雄,故其一切措施难以骤相仿效。”这反映出清朝官员()A.持仰慕美国宪政的态度B.虚骄自大反对改革C.对新政改革有一定认识D.赞成美国的联邦制9.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广西后,当地旧官僚连夜制作“广西全省人民恭请沈大都督领导广西独立”三角旗。随后,广西咨议局开大会推选沈秉堃为都督,王芝祥、陆荣廷为副都督并通电各府、县广西独立,成立军政府。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A.地方督抚支持革命B.清廷陷入空前孤立C.立宪派具有软弱性D.走向共和成为共识10.下表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和李大钊的相关言论。二人的言论()言论出处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陈独秀《复辟与尊孔》(1917.8)历代君主,莫不尊之祀之,奉为先师,崇为至圣。而孔子云者,遂非复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矣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1917.2)A.助推了思想解放和政治民主化B.彻底摆脱了中国传统思想束缚C.加速了袁世凯尊孔复古的破产D.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11.下表数据变化反映了此时的中国() A.实现关税自主权的收回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C.群众反帝爱国斗争高涨D.中华民国已经名存实亡12.1937年12月,“满铁”调查部编印的《华北农业开发方案》预计,通过充实的灌溉设备,可使山东地区麦产增收30%;同年年底,日本内阁通过“华北经济开发方针”,提出要发展“农业的改善、治水及利水、造林、合作社等事业”。上述措施出台的背景是()A.汪精卫集团建立了傀儡政权B.全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C.八路军在华北开辟大量根据地D.日军“三个月亡华”被挫败13.毛主席在某一时期曾经作诗:“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共产党力争和平民主B.正面战场为主战场C.土地改革卓有成效D.三大战役即将胜利14.1947年10月,毛泽东致电华东野战军指挥员陈毅、粟裕:“现应确定一个月至两个月内,只打小仗不打大仗。各纵应划定地境,每纵几个县……建立政权,实行土改……此种工作看似不甚重要,实则具有伟大战略意义。”这说明我党()A.力图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B.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作准备C.动员群众推进民主革命的进程D.积极推进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15.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讲,“希望美国也采取和平共处的政策”“如果美国愿意签订一个和平条约,多长的时期都可以”。同时,他指出对美国“第一是坚决斗争”“第二是不要着急”,毛泽东在此强调的是()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改善中美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C.努力开创全方位的外交新布局D.武力回击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16.下表是1965年高教部直属高校内迁一览表,据该表可知高教部直属高校内迁()迁出高校迁出专业迁入地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机械、自动控制等四川绵阳华东化工学院放射化工、稀有元素、石油天然气等四川自贡北京大学无线电、雷达、物理等陕西汉中 南京大学数学、物理、化学等湖南常德A.巩固了经济调整成果B.实现了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C.适应了国际形势变化D.源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二、非选择题(共52分,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22分,18题18分,19题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漕运的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之区的绳索。然而,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阶段表朝代发展阶段漕运中心主要运道漕运量(单位:万石)平均量最高年份秦汉关东之漕长安、洛阳渭河、漕渠、黄河、汴渠480600魏晋隋唐从关东之漕到江淮之漕长安、洛阳漕渠、黄河、汴河、江南运河200~300400两宋江淮之漕开封、杭州汴渠、江南运河600700元明清江南之漕北京京杭运河300~400675—摘编自王明德《论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1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漕运发展的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中国古代官僚制是皇权的体现,官僚制中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县。因此,有学者提出“皇权不下县”的观点,但此观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以下节选部分学者反驳“皇权不下县”的论据。材料一《儒林外史》第八回:“南昌人情,鄙野有余,巧诈不足;若说地方出产及词讼之事……若非纲常伦纪大事,其余户婚田土,都批到县里去,务在安辑。”其意指乡村中的大事小情都须上报到县级政府,由县官亲自处理整个县辖范围内的纠纷与案件。—王印红、朱玉洁《从明清小说管窥传统乡村治理中的“皇权”下县》材料二20世纪末形成于魏晋时期的长沙走马楼吴简陆续发现并公布于众……从众多吴简中可以看出乡吏的职责颇广:春夏为“劝农”,秋冬除了课征租税役调外,还对上负责本地吏民户籍的管理,保证“人名年纪相应”,如果有误,“为他官所觉”,则本吏要承担罪责。—秦晖《传统十论》材料三康熙二十二年修的《宛平县志》明确记载了巡检司所统村落,共分为捕卫南乡、卢沟桥巡检司、石港口巡检司、王平口巡检司、齐家庄巡检司。至此,巡检司与村落之间的统辖关系得以证实。——胡恒《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1)判断上述三段材料中学者所依据的史料的类型,并辨析其史料价值。(9分)(2)指出上述三段材料中学者各自的论述角度。并结合所学,补充一个新角度说明古代皇权对基层社会的影响。(9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以下为王文泉、刘天路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的相关目录:第三章洋务运动的开展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一节清政府政治格局的调整(一)总理衙门的设立和辛酉政变(二)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第二节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新阶级的诞生 (一)近代军事工业的开办……第三节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文化(一)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二)西学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任两处各增加一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增加合理,并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六安一中2024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ADADDBCBA题号111213141516答案BDACAC1.【答案】B【解析】由材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可知神农氏尝百草属于采集业,在采集过程中,找到种植五谷的方法,说明种植业与采集业有关联性,故选B项;“农业创始人和药学创始人”可知材料涉及农业和医药,和祭祀没有关系,排除A项;“在亲尝百草过程中,分辨出五谷”可知采集业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并非生产力的发展促成,排除C项;农业与药学的起源时间并不相同,排除D项。2.【答案】A【解析】由材料“网罗人才,实现禅代,推动了晋宋之间的政治结构转变”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刘裕霸府的构成体现了次等士族在东晋末年的崛起以及对门阀政治的冲击,这表明在代晋建宋的过程中,刘裕整合了非士族、次等士族这些社会政治资源为己所用,故选A项;豪强势力主要指高级士族,材料无法得出其不断膨胀,排除B项;次等士族作用增强,并不意味着他们会擅权,排除C项;门阀士族仍是南朝治国理政的重要倚仗,并未消亡,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入川,其发布的《幸普安郡制》不仅授予了各地节度使、采访使等军政合一的大权,五品官员以下的人事任命权也一并赋予,这些举措反映出唐玄宗为平乱向地方让渡了大量权力,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因此这是唐玄宗在特殊背景下的政治妥协,故选D项:该诏书旨在通过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以达到平定叛乱、巩固唐王朝统治的目的,排除A项;该诏书虽然向地方让渡了大量权力,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也加速了叛乱的平息,维护了唐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唐玄宗统治后期,已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材料中的举措,进一步加重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而非缓解内重外轻的局面,排除C项。4.【答案】A【解析】由材料“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可知东汉至唐中叶,基本矛盾围绕客与部曲这一流动人口群体展开,豪强希望佃客依附于自身,而国家希望将这一群体编户则是因为编户才是全部赋役的承担者,这一矛盾长期难以调和,最终推动了两税法的出台,国家不再以编户作为唯一征税标准,而是“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故选A项;东汉至唐中叶并非一直动荡,也有隋唐盛世,因此材料中的矛盾并非国家陷入动荡的根源,排除B项;这一矛盾只能缓解,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不能消失,排除C项;不抑兼并是宋代的土地政策,与材料时间和现象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唐朝和宋朝,都重视“朝廷往例”,尤其是王朝建立初期所制定的制度,如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所以这种“祖宗之法”的目的是为了维系统治秩序,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就逐渐崩溃瓦解,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与东汉在制度建设上并不相同,如东汉时期增强尚书台的作用,地方制度上,原来的监察区“州”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等,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和宋朝都重视“朝廷往例”,重视王朝建立初期就已经确立的“祖宗之制”,没有体现唐宋在政治制度上不断创新,且唐宋在政治制度“不断创新”不符合史实,唐宋时期虽然有制度的创新,但也有对前代制度沿革,排除C项。6.【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在北宋诸多民族政权对峙时期,马和羊是重要的战备物资,马匹是必不可少的征战和交通工具,羊皮则用于制作军服、营帐,这就使得北宋不得不加紧对战略物资的控制,因此《清明上河图》中缺乏马和羊,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宋朝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既有马拉的马车、牛车、驴车,也有轿子、人力车等,并没有出现“落后”现象,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宋朝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文人的画作来源于社会现实,说明他们对市井生活并不陌生,排除C项。7.【答案】B【解析】据材料“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可知,清朝前中期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尊孔、开科举、编纂《四库全书》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满清贵族的汉化,进而促使其顺利统一中国,故选B项;八旗制度是清朝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女真族的特色,并非因地制宜的措施,且其通行全国,并非集中于边疆地区,排除A项;第一类学者的观点主要强调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这有助于维护边疆稳定,并非空疏解释,排除C项;汉化政策与华夏中心主义并不一致,汉化政策只是少数民族为统治汉族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两者有较大区别,排除D项。8.【答案】C【解析】由材料“与中国政体本属不能强同”“一切措施难以骤相仿效”可知考察美国的两位清朝官员认为中美两国政体不同,不能完全仿效美国的措施,说明清朝官员对新政改革有一定认识,故选C项;“美以工商立国,纯任民权”是符合实际的认识,并不是仰慕美国的政体,排除A项;“故其一切措施难以骤相仿效”说明不能完全效仿美国的措施进行改革,而非反对改革,排除B项;“纯任民权”可知强调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而非联邦制,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武昌起义之后,广西的封建官僚立即“加入革命阵营”,站到了清廷的对立面,这反映出当时清廷陷入政治孤立的局面,故选B项;封建旧官僚“加入革命阵营”说明他们投机革命,而不是真正“支持革命”,排除A项;题干所述体现的是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相互勾结,而不是“立宪派的软弱性”,排除C项;题干所述说明封建旧官僚“投机革命”,而不是“走向共和成为共识”,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孔子云……偶像矣”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和李大钊强调孔子及其儒学已经沦为维护君主独裁的思想工具,从而助推了当时的思想解放和政治民主化,故选A项;“彻底摆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袁世凯已于1916年去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陈、李二人是在揭露孔子成为维护君主独裁的思想工具的事实,并非继承传统儒家思想,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据材料,1913年至1918年中国关税征收额下降,反映出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 1918年以来中国关税征收额迅速增加,则反映了一战后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受到阻碍,故选B项;关税自主权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得以收回,排除A项;关税征收额的上升更多的体现条约规定下对外贸易额的增长,与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关联不大,排除C项;中华民国1912年成立,与中国关税征收额升降无关,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1937年12月……华北经济开发方针”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1937年12月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已经被挫败,开始调整侵华政策,企图通过“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政策,达到长期控制中国的目的,故选D项:汪精卫集团建立傀儡政权是在19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全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八路军在华北开辟大量根据地是在193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据毛泽东诗作中“重庆”、“延安”、“夺地争城”、“一念救苍生”等信息及所学(重庆谈判)可知,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建国,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故选A项;据毛泽东诗作可知,此时正面战场业已结束,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主要在解放区进行,与“重庆”无关,排除C项;三大战役即将胜利是在1949年1月,这与重庆谈判无关,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据材料“建立政权,实行土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可知,在解放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调整战略,进行土地改革,更关注动员群众,建立政权,这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调整战略,通过动员群众推动解放战争取得胜利,进而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指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材料时间为解放战争时期,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作准备”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此背景下,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向城市,1947年10月处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阶段,三大战役还未爆发,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建国初期,毛泽东谈中美关系,“希望美国……和平共处”,可知新中国采取和平外交,同时“对美国……坚决斗争”,说明在国家利益面前不对美国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性,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选A项;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1950年更是将第七舰队开往台湾海峡阻碍中国统一,改善中美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全方位外交新布局出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毛泽东发展中美关系的思想中,既有“坚决斗争”,又寻求能“和平共处”,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1965年高校国防或理工科相关专业向西南或者西北地区迁移,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尚未改善,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严峻,高校重点专业的内迁有助于更好的保护国防等相关专业,且更好进行国防科技实验,这一举措适应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故选C项;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已经完成,且材料信息看不出这一点,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四所高校的部分专业内迁,仅凭这些无法改变东西部教育格局,排除B项;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于1999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22分)(1)特点:漕运体系多以都城为中心展开;漕运体系呈南移趋势;与大运河的发展密切相关;主要运道由以东西向为主逐渐发展为以南北向为主;不同阶段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8分,任答4点) 因素:政治中心的变化;经济中心的转移;运输成本的考虑;相关利益团体的斗争;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6分,任答3点)(3)意义:有利于巩固传统王朝统治和治理;保障政府的财政供给;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带动漕运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后世水利交通发展提供借鉴。(8分,任答4点)(4)18.【答案】(18分)(1)材料一中学者所依据的史料是小说(文学作品);(1分)成书于清代,能反映清代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使用时须与其他类型史料相参证。(2分)材料二中学者所依据的史料是出土文献,是简牍;(1分)其形成于魏晋时期,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状况,史料价值很大。(2分)材料三中学者所依据的史料是地方志,(1分)清代官修,真实反映清代机构管理情况,史料价值很大。(2分)(2)材料一论述角度:县政府对地方事务的管理;(2分)材料二论述角度:乡吏的职权与责任;(2分)材料三论述角度:县下属的管理机构。(2分)补充1:古代基层的乡、里、亭等组织的设立,虽然不是国家正规行政机构,其社会治理的功能却体现了皇权的要求。(3分)补充2:明清时期的乡约改为皇帝的劝谕,以教化、约束百姓,带有强制力,体现皇权对乡间的影响。(如朱元璋的“六谕”,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3分)19.【答案】(12分)示例一:第一节增加“洋务派的形成及其与顽固派的斗争”。(2分)理由: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问题,部分开明地主日益认识到应学习西方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逐渐形成了地主阶级洋务派。他们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同时增强了汉族地主的实力,影响着晚清的政治格局。而面对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顽固派与其展开辩论与斗争,一方面表现出中国社会传统势力的强大,另一方面促进了封建士大夫的思想解放。(4分)示例二:第二节增加“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2分)理由:洋务派在创办军用工业的过程中,遇到经费、原料、运输等困难,同时洋务派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意识到西方经济实力的强大以及抵御西方经济侵略的重要性,因此开始着手创办民用企业。这些具有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民用企业对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和方式等方面有积极作用。(4分)示例三:第二节增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2分)理由: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受洋务企业的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中国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改变着中国近代的经济结构。同时产生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思想,要求社会变革,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影响近代中国的发展。(4分) 示例四:第三节增加“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2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2-01 00:10:01 页数:11
价格:¥3 大小:156.6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