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卷(新高考通用,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全册)02(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二语文·全解全析12367111215DBCDBDCA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江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起笔裹锋, 没有裹锋,平平地写,那就太露;落笔回锋,没有回锋,一笔送出,就没有意思。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必隐锋,波必三折。书法无往不复的道理,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没有送出的一笔是不回的,一如《周易》所说没有绝对的去,也没有绝对的来,衰败之处就是生命的起点,灿烂之处也可能就是没落的开始。书法、园林、绘画等都是空间艺术,但中国美学强调,这一空间是“回荡的空间”,充满音乐的节奏。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它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关于论画,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绘画理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有言:“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此三者统之于远而归之于心,反映出宋人山水的境界追求。在韩拙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韩氏三远观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唐宋山水画颇多出胸中之盘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在园林艺术中亦如此, 园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不能在山前着一片梦幻,但中国很多园林创意。“浮翠阁”“香影廊”“养云精舍”“月到风来”等等,景皆实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子路的冒进,夫子颇不以为然;颜回的忍辱,被夫子许以大气象。力从内在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曲在中国美学中随“物”赋形,各尽其妙。在《春秋》,讲微言大义;在《诗经》,讲“主文谲谏”;在《周易》,讲“用晦”之道;在禅宗,讲“弘忍”;在做人,讲究的是忍耐,是含蓄:在艺术,讲究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才是艺术家追求的大境界。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含蓄之美,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有巨大冲突,让作者觉得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显得不合时宜。B. 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虽关心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有意味的世界,但隐藏不等于隐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C.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在书法上是“无往不复”之道,没有一笔送出是不回的,否则就没有意思。 D. 雾里看花这一中国美学境界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北宋韩拙的三远观使其从技法走向理论自觉。【答案】D【解析】D中“北宋韩拙的三远观使其从技法走向理论自觉”错,从前边两个分句看这里的“其”是“雾里看花这一中国美学境界”,与原文“韩氏三远观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不同。故选D。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中,若“曲岸”改为“直岸”则难以营造出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和谐的意境。B. 书道之妙在于藏,决定了永字八法透露出的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在其外表下暗藏机锋。C. 米芾及米友仁父子创造的“云山墨戏”,以迷离漫滤之景出胸中之盘郁,有宇宙初开、天地鸿蒙之象,将迷远之境推向极致。D. 园林命名不仅要点出实景,更要虚意构思,提高其格调,从而让园林妙出玲珑,从迷离中寻美,给予人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答案】B【解析】B中由原文“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可知,选项中“书道之妙”和“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因果倒置。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B.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C. 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宋·陆游《西园》)D.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答案】C【解析】第三段观点为“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C中“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突出的是园林置景高下疏密的和谐搭配,与第三段观点不符。故选C。4.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答案】①本文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②一、二段总起,从传统和现代的审美差异引出论点,中国艺术的审美情趣在于“曲”(或含蓄);③三到五段分说,从园林、书法、绘画三个方面,论述“含蓄美”的审美境界(审美特征);④最后一段总结,“含蓄”在中国美学中各尽其妙,是艺术家追求的大境界(或“无上妙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而现代的审美观念……”“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可见,一、二段总起,从传统和现代的审美差异引出论点,中国艺术的审美情趣在于“曲”(或含蓄)。由“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北宋绘画理论家……”可见,三到五段分说,从园林、书法、绘画三个方面,论述“含蓄美”的审美境界(审美特征)。由“曲在中国美学中随‘物’赋形,各尽其妙……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可见,最后一段总结,“含蓄”在中国美学中各尽其妙,是艺术家追求的大境界(或“无上妙殿”)。综上,本文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5. “含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李商隐《锦瑟》的含蓄艺术。(6分)【答案】“锦瑟”意象蕴含比兴,“庄生”“望帝”等巧妙用典,均婉曲而富有蕴藉,层层推进,妙处横生;②“珠有泪”“玉生烟”等语言,如雾里看花,唤起无尽联想,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③“思华年”“此情”“惘然”等词语,情感隐而不晦,隐而有味,虽不知何人何情,但情感传达朦胧含蓄;④整首诗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体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大气象大境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结合“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可知,中国传统美学宛曲、深远。而李商隐《锦瑟》中“锦瑟”意象蕴含比兴,“庄生”“望帝”等巧妙用典,均婉曲而富有蕴藉,层层推进,妙处横生。结合“幽远更是‘微茫飘渺’,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以迷离漫滤之景出胸中之盘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在园林艺术中亦如此,园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不能在山前着一片梦幻,但中国很多园林创造恰恰就是为飘渺的云, 为迷离的雨,为那山前的梦幻设计的”可知,中国传统美学迷离微茫,传达朦胧的美感。而李商隐《锦瑟》中“珠有泪”“玉生烟”等语言,如雾里看花,唤起无尽联想,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结合“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可知,中国传统美学隐而有味。而李商隐《锦瑟》中“思华年”“此情”“惘然”等词语,情感隐而不晦,隐而有味,虽不知何人何情,但情感传达朦胧含蓄。结合“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可知,中国传统美学外表平静,内蕴玄机。而李商隐《锦瑟》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体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大气象大境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3山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斗争大胜利赵树理老杨同志向新干部们道:“今天晚上,可以通知各小组,大家搜集老恒云的恶霸材料。”小顺道:“我看连广聚、马凤鸣、张启昌、陈小元的材料都可以搜集。”老杨同志道:“这不大妥当,马凤鸣、张启昌不是真心顾老恒元的人,小元他原来是你们招呼起来的人。把这些人暂且除过,只把劲儿用在恒元跟广聚身上,成功要容易得多。”老杨同志把这道理说完,然后叫他们多布置几个能说会道的人,预备在第二天的大会上提意见。安顿停当,老杨同志便回到区公所去。他到区上把在阎家山发现的问题大致一谈,区救联主席、武委会主任、区长,大家都莫名其妙,章工作员三番五次说不是事实。最后还是区长说:“咱们不敢主观主义,不要以为咱们没有发现问题就算没有问题。依我说咱们明天都可以去参加这个会去,要真有那么大问题,就是在事实上整了我们一次风。”老恒元也生了些鬼办法:除了用家长资格拉了几户姓阎的,又打发得贵向农救会的个别会员们说:“你不要跟着他们胡闹!他们这些工作人员,三天调了五天换了,老村长是永远不离阎家山的,等他们走了你还出得了老村长的手心吗?”果然有几个人听了这话,去找小明要退出农救会,小明急了,跟小保小顺们商议。小顺道:“他会说咱也会说,咱们再请有才老叔编上个歌,多多写几张把村里贴满,吓他一吓!”有才编了个短歌,第二天早上,满街都有人在墙上念歌:工作员,换不换;农救会,永不散,只要你恒元不说理, 几时也要跟你干!这样才算把得贵的谣言压住。吃过早饭老杨同志跟区长、救联主席、武委会主任、章工作员一同来了,一来就先到老槐树底蹓了一趟,这一招是老恒元、广聚们没有料到的,因此马上慌了手脚。群众大会开了,恒元的违法事实,大家一天也没有提完。起先提意见的还只是农救会人,后来不是农救会人也提起意见了。恒元最没法巧辩的是押地跟不实行减租,其余捆人、打人、罚钱、吃烙饼……他虽然想尽法子巧辩,只是证据太多,一条也辩不脱。第二天仍然继续开会,直到晌午才算开完。斗争的结果老恒元把八十四亩押地全部退回原主,退出多收了的租,退出有证据的黑钱。因为私自减了喜富的赔款,刘广聚由区公所撤职送县查办。喜富的赔款仍然如数赔出。在斗争时候,自然不能十分痛快,像退押契,改租约……也费了很大周折,不过这种斗争,人们差不多都见过,不必细叙。吃过午饭,又选村长。这次的村长选住了小保,其余村政委员,除了马凤鸣跟张启昌不动外,老恒元父子也被大家罢免了另行选过。选举完了,天也黑了,区干部连老杨同志都住在村公所。因为村里这么大问题章工作员一点也不知道,还常说老恒元是开明士绅,大家就批评了他一次。老杨同志指出他不会接近群众,一来了就跟恒元打热闹,群众有了问题自然不敢说。其余的同志,也有说是“思想意识”问题或“思想方法”问题的,叫章同志作一番比较长期的反省。批评结束了,大家又说起闲话,老杨同志顺便把李有才这个人介绍了一下,大家觉着这人很有趣,都说明天早上去访一下。第二天早上,小顺跳跳跶跶,看神气十分得意。老杨同志问道:“这场斗争老百姓觉着怎样?”小顺道:“你就没有听见‘干郴戏’?真是天大的高兴,比过大年高兴得多啦!地也回来了,钱也回来了,吃人虫也再不敢吃人了,什么事有这事大?”老杨同志道:“李有才还在家吧?”小顺道:“在!他这几天才回来没有什么事,叫他吧?”老杨同志道:“不用!我们一早起好到外边蹓一下,顺路就蹓到他家了!”小顺道:“那也好!走吧!”小顺领着路,大家就往老槐树底来。李有才见小顺说老杨同志跟区干部们找他,所以一吃了饭,取起他的旱烟袋就往村公所来。从他走路的脚步上,可以看出比哪一天也有劲。他一进庙门,见区村干部跟老杨同志都在,便道:“找我吗?我来了!”小保道:“这老叔今天也这么高兴?”有才道:“十五年不见的老朋友,今天回来了,怎能不高兴?”小明想了一想问道:“你说的是个谁?我怎么想不起来?”有才道:“一说你就想起来了!我那三亩地不是押了十五年了吗?”一说大家还真就想起了他押给阎恒元的地,不由得大笑了一阵。 老杨同志向有才道:“最好你也在村里担任点工作干,你很有才干,也很热心!”小明道:“当个民众夜校教员还不是呱呱叫?”大家拍手道:“对!对!最合适!”老杨同志向有才道:“大家想请你把这次斗争编个纪念歌好不好?”有才道:“可以!”他想了一会,向大家道:“成了成了!”接着念道:阎家山,翻天地,群众会,大胜利。老恒元,泄了气,退租退款又返地。刘广聚,大舞弊,犯了罪,没人替。全村人,很得意,再也不受冤枉气,从村里,到野地,到处唱起“干梆戏”。大家听他念了,都说不错,老杨同志道:“这就算这场事情的一个总结吧!”谈了一小会,区干部回区上去了,老杨同志还暂留在这一带突击秋收工作,同时在工作中健全农救会组织。1943年10月写于太行(选自《李有才板话》,有删减)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顺主张将斗争对象的材料一并搜集,一起斗争,老杨同志却主张先“把劲儿用在恒元跟广聚身上”,这表明在斗争的方法上,人心不齐。B.老杨到区上把阎家山发现的问题跟大伙大致谈了下,大家反应各不相同,这可以看出主任、区长、工作员对阎家山存在的问题一点都不关注。C.阎恒元一方面诱引几户姓阎的村民,另一方面又去威逼个别农救会会员,这是阎恒元通过收买和分化的方式阻碍人民斗争,足见其奸猾。D.小顺“跳跳跶跶”,村民们唱起来“干梆戏”,有才走路“比哪一天也有劲”,这些表述足见群众与地主恶霸斗争胜利后欢心雀跃的心情。【答案】D 【解析】A项“这表明在斗争方法上,人心不齐”错误。小顺为代表的年轻人有热情却缺乏斗争经验,老杨同志注意斗争策略,他讲道理,教会年轻人区别敌我矛盾,只能说他们意见不一,不能说“人心不齐”。B项“对闫家山存在的问题一点都不关注”错误。之前是因为章工作员脱离群众,被闫恒元等人蒙蔽,进而导致大家认知错误。C项“诱引几户姓阎的村民”错误。“拉了几户姓闫的”是利用了他的“家长资格”,“威逼个别农救会员”也是通过得贵做的。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详写了斗争前的准备,却略写了百姓揭露阎恒元违法事实的经过,此种安排与作者想要启发读者关注新时期的斗争方式有关。B.本文展现了民主政权初创时图片矛盾冲突,如旧村政委员和新当选干部之间的矛盾,地主阎恒元和以李有才为代表的新农民之间的矛盾。C.“吃人虫也再不敢吃人了”,此处将农村里的地主恶霸比喻成吃人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为祸一方的可恶。D.本文善于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这点在《小二黑结婚》中也有所体现,体现了赵树理创作的一大特色。【答案】B【解析】B项“本文展现了民主政权初创时的矛盾冲突,如旧村政委员和新当选干部之间的矛盾”错误。选文部分主要写老杨同志领导村民开会斗争老恒元的过程,没有展现旧的村政委员和新干部之间的强烈矛盾冲突。)8.“蹓”有“闲走”之意,文中三次使用该词,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案】①表现出老杨等干部贴近人民群众,工作作风踏实;②突出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重要性;(2分)③运用口语,朴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老杨同志跟区长、救联主席、武委会主任、章工作员一同来了,一来就先到老槐树底蹓了一趟”可知,使用“蹓”字,说明老杨他们去实地走访群众,了解情况,可见看似“闲走”,实则展示了老杨等干部妙用工作方法,贴近人民群众,踏实的工作作风。结合“因为村里这么大问题章工作员一点也不知道,还常说老恒元是开明士绅,大家就批评了他一次”可知,“蹓”工作方式与章工作员形成对比,突出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重要性。结合“顺路就蹓到他家了”可知,“蹓”是口语用词,闲走之意,这里妙用动词,符合农村生活用语,生动形象,给人亲切之感。 9.板话是一种曲艺节目,表演者一边击打竹板,一边演讲合辙押韵、有故事情节的说词。文本中的短歌和纪念歌都属于板话,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答案】①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如:“老恒元,泄了气”表现闫恒元被斗争后不能再耀武扬威的落魄。(2分)②与小说情节紧密关联,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收束故事情节;(2分)③真实地再现当时农民斗争的情形,体现了时代特点。短歌和纪念歌都是篇幅简短,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百姓铭记和传唱,它是新农民们斗争的“武器”。(2分)④将板话运用在小说中,艺术形式新颖独特。用板话形式制造气氛,宣传效果明显,又能用快节奏的语言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分)以上四点,答对三点给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由“工作员,换不换”可见,群众对章工作员工作脱离群众的不满;结尾处李有才编得到纪念歌,“老恒元,泄了气”表现闫恒元被斗争后不能再耀武扬威的落魄。李有才编的短歌很能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形象特点。由“工作员,换不换,农救会,永不散,只要你恒元不说理,几时也要跟你干”可见,李有才编的短歌“满街都有人在墙上念歌”“这样才算把得贵的谣言压住”,他的短歌传唱度很高,解除了百姓后顾之忧,压下去了闫恒元的谣言,让人民斗争得以顺利进行。与小说情节紧密关联,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收束故事情节。文末回顾梳理,凸显小说主旨。小说结尾处李有才编写的纪念歌“阎家山,翻天地,群众会,大胜利”对本次斗争做了一个总结,“全村人,很得意,再也不受冤枉气”表达了斗争胜利的喜悦之情,也蕴含了作者对恶势力的蔑视以及对农民捍卫自身权力的支持和赞扬,体现了时代特点。艺术效果上,文中的短歌和纪念歌都是篇幅简短,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百姓铭记和传唱,它是新农民们斗争的“武器”,用板话形式制造气氛,宣传效果明显,又能用快节奏的语言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彰显了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一、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2023山东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①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②,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③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⑤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⑦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注】①元元:平民百姓。②顺权:顺应形势。③离:经历。④嚣嚣:怨恨愁苦的样子。⑤缟素:丧服。文中指秦二世为始皇帝服丧。⑥收孥:指一人犯法,妻子儿女连坐,没收为官家奴婢。⑦塞:满足。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废王道而立A私爱B焚文书C而酷刑法D先诈力而后E仁义F以暴虐G为天下始【答案】BDF【解析】“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句意为:抛弃仁政王道,满足一己之欲,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武力放在前面,把仁德信义丢在后面,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霸,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B.士民罢弊的“罢弊”与《过秦论(上)》“率疲弊之卒”的“疲弊”含义相同。“罢”通“疲”。C.王天下的“王”意为称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而不王者”的“王”含义相同。D.利裋褐的“利”意为有利,与《兼爱》中“故攻异国以利其国”的“利”含义相同。【答案】D 【解析】“利裋褐”的“利”意为“以……为利”,“故攻异国以利其国”的“利”意为“对……有利”,两者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古以来很久没有了统一天下的帝王,周王室和春秋五霸的势力又相继衰弱,秦国的统一上承天道,下顺民意。B.秦王只想施展一己的智慧,抛弃仁政王道,禁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C.假如秦二世能够顺着商、周的道路,制定御敌之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D.文章指出秦两代君主在治国理政上的一系列过失,以及他们应该却没有施行的正确做法,意在警示汉朝统治者。【答案】C【解析】“秦二世”误,应为秦始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4分)   (2)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4分)【答案】(1)它的路线没有更改,它的政令没有变化,这是它用来夺天下和守天下的方法没什么不同啊。(4分,“易”“是”“所以……”各1分,句意1分。)(2)打开官仓,散发财物,用来救济孤苦无依处境困难的人们。(4分,“仓廪”“发”“振”各1分,句意1分。)【解析】(1)重点译出“所以”:用来……方法。(2)重点译出“仓廪”(仓库)、“振”(通“赈”    14.贾谊在《过秦论(上)》最后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本篇是从哪些方面劝诫秦二世实施“仁义”的?请简要概括说明。(3分)【答案】①任用忠贤之人;②封赏功臣之后;③减少严酷的刑法;④轻徭薄赋;⑤赈济贫困之人(3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解析】根据最后一段语意分层即可得出。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慕风向往。为什么会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能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灭亡,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借武力为政,强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蹂躏人少的,战事不停,军民疲惫不堪。如今秦王称帝统治天下,这是在上有了天子啊。于是平民百姓希望能靠他得以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消除隐患安定国家的根本,就在这一点上了。但是秦王却怀着贪婪鄙陋的心胸,只想施展他自己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满足一己之欲,焚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武力放在前面,把仁德信义丢在后面,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吞并国土时推崇诡诈武力,安定国家时重视顺应形势,这是说夺天下和守天下要用不同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后来统一天下,但它的路线没有更改,它的政令没有变化,这是它用来夺天下和守天下的方法没什么不同啊。秦王孤立无助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治国的先例,借鉴商朝周朝延续的过程,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国家后,名号卓著美好,功业稳定长久。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天下人没有谁不充满期盼地看着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百姓怨恨愁苦,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啊,这是说对疲惫的百姓更容易施行仁政啊。如果二世有普通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担忧,为始皇帝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分割土地百姓来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并礼待天下的人才;放出牢中的犯人,免去他们的死刑,废除没收罪人家属为奴之类的丑恶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官仓,散发财物,用来救济孤苦无依处境困难的人们;减轻赋税,减少劳役,来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千万百姓的愿望,以崇高的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就安定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各自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即使有奸诈为害的人,由于百姓没有背叛君主之心,那么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弄巧欺人,暴乱的阴谋自然就消除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将进酒【唐代】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①坟上土。【注】刘伶:竹林七贤之一,有“品酒第一人”美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这里意为“劝酒歌”。此诗通过大胆诡异的想象力,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苦短的哀叹。B.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C.作者写花瓣随风如雨而落,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D.诗歌结尾笔锋突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用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答案】A【解析】A项中“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苦短的哀叹”错,此诗借助场面描写(酒宴)、景物描写(桃花)、历史典故(刘伶)来抒发感情,而非直抒胸臆。故选A。16.比较此诗与李白《将进酒》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之处。(6分)【答案】①李白的《将进酒》雄壮有力理,达观自信、洒脱不羁。开始以比兴手法展现的是黄河由天而降,东奔大海的景象,使人震荡不安,而席间的饮者,不以散尽千金为可惜,不以富贵圣贤为羡,痛饮狂歌。②李贺《将进酒》悲伤无奈,是郁闷和压抑。诗中描绘的是一个花天酒地的宴席……让人更加颓废,反映了诗人心理的沉闷窒塞,精神的软弱内倾。(每点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李白的诗歌,一开始以比兴手法展现的是黄河由天而降,东奔大海的景象,使人震荡不安,而席间的饮者,不以散尽千金为可惜,不以富贵圣贤为羡,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其间用典抒情,直抒胸臆,要学曹植宴客,纵情欢虐;要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要卖掉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销尽万古愁,这种诗境气势磅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对自己的高材和价值有充分的估计,充满自信。李贺之作倾向于描写,描绘的是一个花天酒地的宴席……但它的描写所带来的效应不是使人精神越发外向,通向广阔的天地,而是让人更加颓废,外界的景象又以春天日暮、花落如雨和荒冢古墓为标志,反映了诗人心理的沉闷窒塞,精神的软弱内倾。诗人以极为新艳的词语,描写了槽滴朱红的美酒,烹龙砲凤的佳肴的宴饮场面,充分表现了诗人在物欲驱使下心灵的追求,而在兴致似乎是最高最浓的当儿,诗人心底上的浓厚阴影,暴露出李贺追求“终日酩酊醉”的思想逻辑,这与李白相比,心灵是悲伤孱弱和灰暗的。李贺有无穷无尽徘徊与生和死之间的忧虑和悲伤,与李白悲中见壮,虽然怀着万古愁,而仍对未来抱有充分信心是很不相同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3)李白《将进酒》中,“  ,  ”两句表现诗人的乐观好强、高度自信,不为金钱所驱使。【答案】(1)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2)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弦)动紫皇(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礼”(禮)字本是从“示”从“豊”。示是指一种仪式,豊是一种祭器。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就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____①____,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____②____。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____③____。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案】①礼和法律无异 ②维持规范的力量 ③绝不会没有传统的(或:传统都是非常重要的)(每空2分)【解析】第①空,结合上文“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和下文“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强调礼和法律没什么区别,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故填:礼和法律无异。第②空,由后文“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可知,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故填:维持规范的力量。第③空,根据此空前后文,应当填写的内容为传统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或必要性。故填:绝不会没有传统的(或:传统都是非常重要的)。19.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礼和法的异同。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3分)【答案】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1分),但礼是靠传统维持的(1分),法是靠国家的权利推行的。(1分)【解析】题目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可以用但、但是、然而等一些表转折关系的词。没有使用转折关系的词不给分,超出字数则适当扣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①……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③不要取笑!”“取笑?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②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①处的省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答案】省略号表示孔乙己说话断断续续,(1分)不知如何应对,(1分)凸显了孔乙己语塞的窘态。(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选文中孔乙己无力还钱而又不知该如何解释,因此省略号表示孔乙己说话断断续续,表现了孔乙己的欲言又止,体现了他无言以对的尴尬而又无奈的心态,凸显了孔乙己语塞的窘态。20.说说②处“跌断,跌,跌”和“跌断,跌断,跌断”相比,语意上有什么不同。(4分)【答案】“跌断,跌,跌”和“跌断,跌断,跌断”相比,语意弱化了,(1分)“跌断,跌,跌”表现出孔乙己说话的底气越来越不足,(1分)比起“跌断,跌断,跌断”的肯定与强调,(1分)更能突出孔乙己的虚弱、难堪。(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不同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跌断,跌,跌”和“跌断,跌断,跌断”相比,语意弱化了。结合“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分析,开始说:“跌断,跌,跌”,但他知道掌柜不信,但又说不出其它理由,“跌断,跌,跌”表现出孔乙己说话的底气越来越不足,只能咽下后面的话了,只能用眼色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比起“跌断,跌断,跌断”的肯定与强调,表明了孔乙己以说谎言来维持“尊严”,精神麻木可悲,更能突出表现孔乙己的落魄、虚弱、难堪。,21.说说③处的两个“取笑”在表意上的不同。(4分)【答案】①“不要取笑!”中的“取笑”意思是嘲笑,开玩笑。(2分)②“取笑?要不是偷”中的“取笑”表示没有嘲笑,没有开玩笑,事实如此。(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①“不要取笑!”中的“取笑”意思是嘲笑,开玩笑。当时的孔乙己“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腿也断了,境遇十分凄惨,但“掌柜”却毫无同情心,在孔乙己刚进客栈时便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又质疑他的钱是偷来的,写出了孔乙己生存环境的恶劣,揭露出封建文化下人们之间缺乏同情心、残酷无情的人际关系。②“取笑?要不是偷”中的“取笑”表示没有嘲笑,没有开玩笑,事实如此。此处写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可怜悲惨的生活状况,暗示了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四、写作(60分)23.(2023湖南期末)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荀子》云 :“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意思是努力探求才有所得益,身体力行才有所成就;《孟子》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人只有对某些事舍弃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而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说真正的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以上关于“为”的说法,给你了怎样的启示?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并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得泄露真实的姓名、校名等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审题与立意: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选用了荀子、孟子、老子的关于“为”名言。“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强调积极行动的意义,鼓励人们努力探求,勤于实践。“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强调行为的选择性,有些事要干,有些事则舍弃不干,如此方能实现“有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则说圣人行事要遵重事务规律,施行教育要以不言的方式开启民众悟性。三个关于“为”的名言,看似有些冲突,实际并不矛盾。材料告诉我们: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及事物,一定要有双会甄别、选择的眼睛,有些事情“不为”方能成就事业、人生等的“有为”,方能体现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再者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应该学会选择、适度放弃,才能专心致志地学好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做好自己擅长的工作,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参考立意:1.君子有为,为之有道。2.“不为”非不作为,莫将舍弃当“躺平”。3.儒道互补,积极作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4 12:30:02 页数:17
价格:¥2 大小:44.8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