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阶段检测二(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阶段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材料二: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18 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摘编自《辽宁日报》)材料三: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18 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地“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地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C.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D.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解析:选D A项,根据原文“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理解错误,他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B项,“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不是格律使人失去创造力,而是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C项,“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理解错误,原文“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的意思是新诗的价值不可低估。故选D。18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B.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D.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解析:选D A项,“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B项,“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错,根据原文“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可知,“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是为了说明余光中等人对中国新诗的贡献。C项,“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错,谢冕的观点是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王久辛的观点是音乐性的强弱与诗人修辞能力有关。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诗歌处于高峰期后的“熟透”阶段,现代新诗处于生长期,二者不可比。B.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C.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的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依然不够成熟。D.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解析:选B B项,“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错,根据“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可知,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4.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答:                                                                                                                                                18 解析:根据“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可知,此处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角度看待中国新诗;根据“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可知,此处是从西方现代诗歌的角度看待中国新诗;根据“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地‘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地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可知,此处是从中国新诗自身“小传统”的角度看待新诗。参考答案:①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参照;②以西方现代诗歌为参照;③以自身“小传统”为参照。5.应如何评价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                                                                                                                                                解析:根据原文“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总结出新诗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根据“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可总结出新诗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根据“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可总结出新诗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参考答案:①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②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③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18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国王、王后、雷欧提斯[注]、众贵族、奥斯里克及侍从等持钝剑等上。哈姆莱特 我绝对信任你的诚意,愿意奉陪你举行这一次友谊的比赛。把钝剑给我们。来。雷欧提斯 来,给我一柄。……雷欧提斯 这一柄太重了;换一柄给我。哈姆莱特 这一柄我很满意。这些钝剑都是同样长短的吗?奥斯里克 是,殿下。(二人准备比剑)国  王 替我在那桌子上斟下几杯酒。要是哈姆莱特击中了第一剑或是第二剑,或者在第三次交锋的时候争得上风,让所有的碉堡上一齐鸣起炮来;国王将要饮酒慰劳哈姆莱特,他还要拿一颗比丹麦四代国王戴在王冠上的更贵重的珍珠丢在酒杯里。把杯子给我;鼓声一起,喇叭就接着吹响,通知外面的炮手,让炮声震彻天地,报告这一个消息,“现在国王为哈姆莱特祝饮了!”来,开始比赛吧;你们在场的裁判都要留心看着。哈姆莱特 请了。雷欧提斯 请了,殿下。(二人比剑)哈姆莱特 一剑。雷欧提斯 不,没有击中。哈姆莱特 请裁判员公断。奥斯里克 中了,很明显的一剑。雷欧提斯 好;再来。国  王 且慢;拿酒来。哈姆莱特,这一颗珍珠是你的;祝你健康!把这一杯酒给他。(喇叭齐奏,内鸣炮)哈姆莱特 让我先赛完这一局;暂时把它放在一旁。来。(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雷欧提斯 我承认给你碰着了。国  王 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王  后 他身体太胖,有些喘不过气来。来,哈姆莱特,把我的手巾拿去,揩干你额上的汗。王后为你饮下这一杯酒,祝你的胜利了,哈姆莱特。18 哈姆莱特 好妈妈!国  王 乔特鲁德,不要喝。王  后 我要喝的,陛下;请您原谅我。国  王 (旁白)这一杯酒里有毒;太迟了!哈姆莱特 母亲,我现在还不敢喝酒;等一等再喝吧。王  后 来,让我擦干你的脸。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国  王 我怕你击不中他。雷欧提斯 (旁白)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哈姆莱特 来,该第三个回合了,雷欧提斯。你怎么一点不起劲?请你使出你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雷欧提斯 你这样说吗?来。(二人比剑)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雷欧提斯 受我这一剑!(雷欧提斯挺剑刺伤哈姆莱特;二人在争夺中彼此手中之剑各为对方夺去,哈姆莱特以夺来之剑刺雷欧提斯,雷欧提斯亦受伤)国  王 分开他们!他们动起火来了。哈姆莱特 来,再试一下。(王后倒地)奥斯里克 嗳哟,瞧王后怎么啦!霍拉旭 他们两人都在流血。您怎么啦,殿下?奥斯里克 您怎么啦,雷欧提斯?雷欧提斯 唉,奥斯里克,正像一只自投罗网的山鹬,我用诡计害人,反而害了自己,这也是我应得的报应。哈姆莱特 王后怎么啦?国  王 她看见他们流血,昏了过去了。王  后 不,不,那杯酒,那杯酒——啊,我的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我中毒了。(死)哈姆莱特 啊,奸恶的阴谋!喂!把门锁上!阴谋!查出来是哪一个人干的。(雷欧提斯倒地)18 雷欧提斯 凶手就在这儿,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你已经不能活命了;世上没有一种药可以救治你,不到半小时,你就要死去。那杀人的凶器就在你的手里,它的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这奸恶的诡计已经回转来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这儿,再也不会站起来了。你的母亲也中了毒。我说不下去了。国王——国王——都是他一个人的罪恶。哈姆莱特 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好,毒药,发挥你的力量吧!(刺国王)众  人 反了!反了!国  王 啊!帮帮我,朋友们;我不过受了点伤。哈姆莱特 好,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喝干了这杯毒药——你那颗珍珠是在这儿吗?——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国王死)雷欧提斯 他死得应该;这毒药是他亲手调下的。尊贵的哈姆莱特,让我们互相宽恕;我不怪你杀死我和我的父亲,你也不要怪我杀死你!(死)哈姆莱特 愿上天赦免你的错误!我也跟着你来了。我死了,霍拉旭。不幸的王后,别了!你们这些看见这一幕意外的惨变而战栗失色的无言的观众,倘不是因为死神的拘捕不给人片刻的停留,啊!我可以告诉你们——可是随它去吧。霍拉旭,我死了,你还活在世上;请你把我的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解除他们的疑惑。霍拉旭 不,我虽然是个丹麦人,可是在精神上我却更是个古代的罗马人;这儿还留剩着一些毒药。哈姆莱特 你是个汉子,把那杯子给我;放手;凭着上天起誓,你必须把它给我。啊,上帝!霍拉旭,我一死之后,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你倘然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注] 雷欧提斯,奥菲利娅的哥哥。新王克劳狄斯备下毒酒毒剑,挑唆雷欧提斯,让其为了父亲波洛涅斯和妹妹奥菲利娅的死向哈姆莱特复仇。6.下列对选段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说“我绝对信任你的诚意,愿意奉陪你举行这一次友谊的比赛”,表现了哈姆莱特是个真挚坦诚的人。B.“他身体太胖,有些喘不过气来”暗示王后在全神贯注地观看比剑,儿子的一举一动尽在她的掌握之中。C.“哈姆莱特,你已经不能活命了;世上没有一种药可以救治你”,这句话表明雷欧提斯为完成复仇使命而感到欣慰,自己虽死无憾。D.“啊!我可以告诉你们——”,哈姆莱特本想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人们,但死神在召唤,他已经没有气力讲述复仇的始末根由了。18 解析:选C C项,“表明雷欧提斯为完成复仇使命而感到欣慰,自己虽死无憾”错误,这里表现了雷欧提斯的无比痛心和遗憾。7.下列对选段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像一只自投罗网的山鹬,我用诡计害人,反而害了自己”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雷欧提斯被奸王利用的悔恨和自责。B.“把我的手巾拿去,揩干你额上的汗。王后为你饮下这一杯酒,祝你的胜利了”,这两个细节体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关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我的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我中毒了。”王后为了救哈姆莱特,特意喝下毒酒,揭露了国王的谎言,怀着对儿子的不舍死去,剧情由此急转直下。D.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语言天赋,善于运用人物的内心独白来揭示剧中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解析:选C C项,“为了救哈姆莱特,特意喝下毒酒”错误,王后是无意中喝下的毒酒。8.戏剧节选部分的高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答:                                                                                                                                                解析:戏剧作品的情节,与小说类似,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戏剧的高潮是矛盾冲突最激烈的部分。参考答案:奸王安排剑术高超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让雷欧提斯偷偷换上涂毒的利剑,并且准备好毒酒庆祝哈姆莱特胜利,双管齐下,确保杀死哈姆莱特。这个阴谋是矛盾冲突的高潮。9.哈姆莱特在临终前,对霍拉旭说:“你倘然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请结合剧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                                                                                                                                               18 解析:这句台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请霍拉旭传述他的故事,二是表明了他对现实的看法。解题时要说明他为什么会向霍拉旭提出这个要求,他为什么说这是“冷酷的人间”。参考答案:哈姆莱特请霍拉旭留在人间传述他的故事,这是因为人们还没有理解他的行动,还有可能把他杀死奸王克劳狄斯的正义行为误解为是弑君杀父的叛逆行为。在中世纪,对于一个把荣誉看得胜过生命的骑士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他临死前向朋友提出了这个请求。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一面,显得冷酷、狰狞;在他眼里,丹麦已是“一所牢狱”,人世已经成为“一座荒废的花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张嘉贞,蒲州猗氏人也。弱冠应五经举,拜平乡尉,坐事免归乡里。长安中,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荐嘉贞材堪宪官,请以己之官秩授之。则天召见,垂帘与之言,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累迁中书舍人,历秦州都督、并州长史,为政严肃,甚为人吏所畏。开元初,因奏事至京师,上闻其善政,数加赏慰。嘉贞因奏曰:“臣少孤,兄弟相依以至今。臣弟嘉祜,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乞移就臣侧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上嘉其友爱,特改嘉祜为忻州刺史。时突厥九姓新来内附,散居太原以北,嘉贞奏请置军以镇之,于是始于并州置天兵军,以嘉贞为使。六年春,嘉贞又入朝。俄有告其在军奢僭及赃贿者,御史大夫王晙因而劾奏之,按验无状,上将加告者反坐之罪。嘉贞奏曰:“昔者天子听政于上,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谤,而后天子斟酌焉。今反坐此辈,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特望免此罪,以广谤诵之道。”从之,遂令减死,自是帝以嘉贞为忠。嘉贞又尝奏曰:“今志力方壮,是效命之秋,更三数年,即衰老无能为也。惟陛下早垂任使,死且不惮。”上以其明辩,尤重之。嘉贞虽久历清要,然不立田园。及在定州,所亲有劝植田业者,嘉贞曰:“吾忝历官荣,曾任国相,未死之际,岂忧饥馁?若负谴责,虽富田庄,亦无用也。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闻者皆叹伏。(摘编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18 B.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C.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D.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摧拜监察御史解析:选C “是”是“这”的意思,指前文“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这件事,所以在“谒九重”和“是”之间断开,排除A、D两项。“不睹日月”为动宾结构,“日月”作“不睹”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人,但体还未壮。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年纪。B.官秩:指官吏的职位或依品级而定的俸禄。秦汉时期,官的等级称秩,以“石”数区分。C.开元: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D.奢僭:奢侈逾礼。僭,古代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尤指用皇家专用的。解析:选C C项,是汉武帝始建年号,而不是汉光武帝。故选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嘉贞才华出众。受到侍御史张循宪举荐,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当宪官。张循宪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B.张嘉贞卑恭敬上。在拜见武则天时,自称“草莱”;上奏玄宗时说希望能够被皇帝早点差使派遣,即便是死也不害怕。C.张嘉贞重视亲情。他请求唐玄宗把弟弟调到自己身边任职,玄宗把张嘉祜调到忻州为刺史,以示对他友悌的嘉奖。D.张嘉贞为官清廉。虽长时间官居要职,却没有田产。他认为自己享受做官的福利,没有饿死冻死的忧虑,要田产没有意义。解析:选B B项,“上奏玄宗时说希望能够被皇帝早点差使派遣,即便是死也不害怕”不能说明“张嘉贞卑恭敬上”,而是表现他明理善辩。故选B。18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反坐此辈,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译文:                                                                        (2)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译文:                                                                        参考答案:(1)现在反而判这些人的罪,这是阻塞直言劝谏的人的道路,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没有途径向上传达了。(2)近来看到朝官广占良田,等到他们身死之后,都被无赖子弟作为酒色花费了,实在没有意义啊。14.唐玄宗因何越来越看重张嘉贞?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答:                                                                                                                                                解析:据原文“开元初,因奏事至京师,上闻其善政,数加赏慰”可知,唐玄宗听闻他善于处理政事,就多次加以赏赐;据原文“‘乞移就臣侧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上嘉其友爱,特改嘉祐为忻州刺史”可知,皇帝因为张嘉贞友爱兄弟,特别体恤他;据原文“从之,遂令减死,自是帝以嘉贞为忠”可知,皇帝认为张嘉贞对国家非常忠诚,更加看重他;据原文“‘今志力方壮,是效命之秋,更三数年,即衰老无能为也。惟陛下早垂任使,死且不惮。’上以其明辩,尤重之”可知,皇上因为他明理善辩,更加看重他。参考答案:①听闻他善于处理政事;②友爱兄弟;③忠诚于国家;④明理善辩。参考译文:张嘉贞,蒲州猗氏人,二十岁考中五经科,拜任平乡尉,因事获罪免职回归乡里。长安年间,侍御史张循宪任河东采访使,向朝廷举荐张嘉贞,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当宪官,请求以自己的官职相让。武则天亲自召见张嘉贞,在内殿与他隔帘对话。张嘉贞请求道:“我是乡野之人,得以进入朝廷拜见,这是千年一遇的事情,今臣与陛下相隔咫尺,但却仿佛隔着一道云雾,看不清陛下面容,我觉得这不符合18 君臣之道。”武则天立刻命人撤去珠帘,和他相谈甚欢,升任他为监察御史。张嘉贞多次升迁为中书舍人,担任过秦州都督、并州长史,治理政务严肃恭谨,百姓官吏都十分敬畏他。开元初年,张嘉贞因为需要向朝廷奏报政事回到了京城,唐玄宗听闻他善于处理政事,多次慰问犒劳他。他趁机向唐玄宗请求:“臣幼年丧父,兄弟二人相依为命才到了今天。臣弟张嘉祜现为鄯州别驾,与我相隔甚远,心意相通,却不在一起,思念让人魂断万里。希望陛下能把他调到我身边为官,我们兄弟一定尽力报答陛下,即便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唐玄宗嘉奖他对弟弟的爱护,特地把张嘉祜调到忻州为刺史。突厥的多个姓氏族群刚刚归附唐朝,混杂共处在太原北部,张嘉贞便上表请求朝廷派驻军队安抚保护那里的百姓,(唐玄宗)于是任命(张嘉贞)为天兵军大使。开元六年春天,张嘉贞又入朝。不久有人诬告张嘉贞奢侈僭越规制以及收受钱财贿赂,御史大夫王晙趁机弹劾他,审查发现没有结果,唐玄宗想要对告发者加反坐之罪。张嘉贞上奏说:“以前天子处理政事听从上天的旨意,让盲人赋诵,百官劝谏,庶民议论,然后天子斟酌处理。现在反而判这些人的罪,这是阻塞直言劝谏的人的道路,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没有途径向上传达了。希望(陛下)能够免除这个人的罪过,来广开言路。”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下令免除诬告者的死刑。皇上因此认为(张嘉贞)忠诚。张嘉贞又曾经上奏说:“现在我年轻力壮,充满斗志,正是为朝廷效力的时候,再过几年,我就衰老无能了。希望陛下早点任命派遣臣下,哪怕是死也不惧怕。”皇上认为他明理善辩,就更加器重他。张嘉贞虽然长时间做过各种要职,但从不注重经营田园家宅。到了定州,与他亲近的人都劝他置办些田宅,张嘉贞说道:“我拥有做官的荣光,曾经做过宰相,未死之际,难道会为饥饿担忧吗?如果遭到罪罚,即使富有田庄,也全无用处。近来看到朝官广占良田,等到他们身死之后,都被无赖子弟作为酒色花费了,实在没有意义啊。”听到的人无不叹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故人寄茶[注]李德裕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注] 作者一说曹邺。18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扣题,“缄题”扣“寄”;“剑外”“玉京”暗寓千里寄茶,情意深厚。B.作者将茶碾碎烹煎,已至半夜还邀请僧人前来品饮,足见其爱茶之深。C.绿色茶汤悦人眼目,香气四溢,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D.作者不愿耗用余茶,要留下在读书时饮用,表现了对茶和友情的珍视。解析:选C C项,曲解诗意。“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不当。“香泛乳花轻”是说茶汤表面泛起如花般的茶沫,茶沫轻盈,茶香四溢。故选C。16.“微月”“泉声”“竹”三个意象对写饮茶一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第二联“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意思是“打开的时候月牙初上,碾茶声听起来似乱泉跃动”,可见这里的“微月”暗示打开茶叶包装的时间,与“乱泉”对应,动静结合,以声反衬环境的静谧清幽,这样的环境氛围是很适合品茶慢享自在闲适的怡然时光的。第三联“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大意是“不忍独享,夜半时分邀得僧友在稀疏竹影下共品赏”,其中的“竹”不仅是客观实写的物象,更象征比喻诗人与朋友高洁的情操。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唐代的茶文化,更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与怀念,对友情的珍视。诗人由于朋友寄的“九华英”珍贵无比,邀僧人一同品茶、赏月吟诗。诗句意境高雅清新,寄寓了诗人好茶、惜故、乐众的高雅情操。参考答案:“微月”点明开茶的时间,渲染了清幽的气氛;“泉声”以动衬静,突出了碾茶时环境的清静;“竹”写出了饮茶之处的雅致。三个意象展现了烹茶、饮茶的美好环境,从侧面烘托出饮茶的清雅脱俗之趣,寄寓了诗人好茶、惜故、乐众的高雅情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两句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曲罢,江水映月,四下无声,令人陶醉。(2)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18 (3)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借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这两句话。答案:(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以70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为主线,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壮烈历史画卷,________是一部生动阐释战争与和平的英雄交响。抗美援朝艰难的决策过程,曾在大量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得以演绎,以至于大众耳熟能详,要想推陈出新必须________。为说明党中央决策之艰难,该片________了毛泽东10月2日发给斯大林的一份电报。同一份电报,俄罗斯馆藏档案里说中国没有同意出兵,而毛泽东起草的电文原稿中却是“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同一份电报内容何以________?原来,毛泽东当天凌晨拟好决定出兵的电报,等到书记处开会时,与会者对是否出兵还存在顾虑,毛泽东只好把电报稿压了下来,由此可见,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的人民盼望和平生活,(    )。中国共产党是富有远见的,毛泽东最终做出了必须参战的艰难决策。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堪称   独树一帜   展示   泾渭分明B.号称独树一帜显示截然不同C.堪称另辟蹊径展示截然不同D.号称另辟蹊径显示泾渭分明解析:选C 堪称:称得上,一般表示赞叹的意思。号称:以某种名号著称;对外宣称,名义上称作。第一空有赞叹的意味,应选“堪称”。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语境的意思是要想推陈出新必须寻找新的演绎方法,应选“另辟蹊径”。显示:明显地告知;明显地表示。展示:展开或阐明其内容,使别人知道。这里是说该片让观者知道了电报的内容,所以应选“展示”。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这里强调电报内容的不同,应选“截然不同”。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18 A.如参战,我国不仅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而且还要承受极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压力B.我国参战不仅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而且还要承受极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压力C.如参战,我国不仅要承受极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压力,而且还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D.我国参战不仅要承受极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压力,而且还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解析:选A 依据“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的人民盼望和平生活”可知,所填句子应先说“经济困难”,再说“政治压力和军事压力”,排除C、D两项。“不仅面临巨大的经济困难,而且还要承受极大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压力”的应是“我国”,而不是“我国参战”,应让“我国”作主语,排除B项。20.电文力求简洁,文中画横线的电文原稿能否改为“我们决定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为什么?请从表意效果的角度加以分析。(3分)答:                                                                                                                                                解析:改句与原句的不同在于删去了“用志愿军名义”,删去“用志愿军名义”就意味着中国派出的是国家军队,那么就等于中国首先同美国宣战;而加上“用志愿军名义”就意味着是根据朝鲜方面的请求,中国方面志愿出军,所以这件事情不会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参考答案:不能,因为如果删去“用志愿军名义”就有中国跟美国宣战的意思了,而加上“用志愿军名义”就意味着是根据朝鲜方面的请求,中国方面志愿出军,所以这件事情不会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日前,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本规则所称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对于教育惩戒的概念,__①__。《规则》同时以部门规章的形式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厘清了惩戒与体罚之间的边界。教师在实施惩戒时,__②18 __,父母、社会各方面也不宜跨越这一边界对教师实行的正常惩戒加以质疑或干扰,如此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惩戒的教育效能。《规则》明晰了惩戒的分寸,为各方面就教育惩戒达成共识奠定了基础,必将大大减少家长、公众以及社会对教育惩戒的歧义及争议。__③__,该负责人指出,高校学生已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予以规范,而学前幼儿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较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身心发展存在障碍,都不适宜实施教育惩戒,因此《规则》将教育惩戒的实施范围限定在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21.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                                                                                                                                                解析:第一空,结合前文“本规则所称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这是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严格界定,据此可以写“《规则》进行了定义”;第二空,前面说“《规则》同时以部门规章的形式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厘清了惩戒与体罚之间的边界”,后面说“父母、社会各方面也不宜跨越这一边界对教师实行的正常惩戒加以质疑或干扰”,可见教师惩戒时要符合要求,不能越界,据此可以写“要严守这一边界”;第三空,后文说高校学生、学前幼儿、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等几类人“不适宜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将教育惩戒的实施范围限定在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可见这是在说明教育惩戒的实施范围,据此可以写“关于《规则》的适用范围”。参考答案:①《规则》进行了定义 ②要严守这一边界 ③关于《规则》的适用范围22.根据上面的文段,请简要概括三条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目的。要求:每条不超过13个字。(5分)答:                                                                                                                                                18 解析:从第一段中的“本规则所称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可概括出,“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从第二段中的“《规则》同时以部门规章的形式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厘清了惩戒与体罚之间的边界”“《规则》明晰了惩戒的分寸”可概括出,“厘清惩戒与体罚之间的边界”;从第三段中的“《规则》将教育惩戒的实施范围限定在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可概括出,“规定教育惩戒的实施范围”。参考答案:①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②厘清惩戒与体罚之间的边界;③规定教育惩戒的实施范围。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唐太宗李世民对吏部尚书唐俭下棋不让自己的事情感到生气,想把唐俭贬谪为潭州刺史,但一时找不到他的错误,就召见尉迟恭说:“唐俭对我不敬,我要借贬谪他来惩戒百官,你去他家一趟,听他是否对我的处理有怨言。”第二天,尉迟恭复命,认为皇上的做法不对,自己也查不到唐俭的任何罪名,唐太宗很生气。有同僚认为尉迟恭不懂得变通,既然皇上要定唐俭的罪,尉迟恭就该识时务。但尉迟恭认为,是非曲直要弄明白,皇上做得不对,如果还去趋附,就是不忠。最终,尉迟恭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后来,唐太宗开始反思自己,认为尉迟恭做得对。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你对这件事感触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表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唐太宗因为唐俭对自己“不敬”,想惩戒他;二是尉迟恭没有按照唐太宗的想法做事。讨论问题时,可以从唐太宗、尉迟恭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唐太宗的角度分析,要否定的是他对唐俭的惩戒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完全是按照个人的喜好行事;要褒扬的是他后来进行了反思,认为尉迟恭的做法是对的,不能按照个人的喜好行事。从尉迟恭的角度分析,皇上让自己去查唐俭的罪行,是对自己的信任,但自己完全是按照事实说话,在权威面前没有趋附,坚守底线;这样的不变通,是对品格的坚守。当然,也可以从唐俭的角度分析,下棋就是技能竞赛,不能因为对手是皇上就故意输掉;还可以从同僚的角度分析,同僚认为尉迟恭的做法太过迂腐,没有看清形势,不懂得变通,但对这种观点应该持否定态度。解读任务:形式是“发言稿”,情境是“班级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考生要准确解读材料中的人物和事件,从中选出感触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来写作。参考立意:(1)自我反省,从善如流;(2)坚守原则和底线;(3)作为领导者,做事应客观公正,不能感情用事。1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1-11 11:05:07 页数:18
价格:¥3 大小:63.0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