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2024学年高中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新高考通用,必修上册)(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02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全册。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重庆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关于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的时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夜半”时分,与最后一句“夜半钟声”相呼应,如施蛰存云:“因为严寒,乌鸦都无法睡眠,所以还在啼唤。半夜里已经月落,想必总在深秋或初冬的上弦。”(《唐诗百话》)刘学锴云:“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色和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有密切关联的三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唐诗选注评鉴》)另一种认为应指天将曙时,如元杨士弘《唐音》十四卷云:“说者不解诗人之话语,乃以为实半夜,故多曲说。殊不知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乃欲曙之后矣,岂真半夜乎?”清代黄生也称:“从夜半无眠至晓,故曰钟声太早,搅人魂梦耳。”但诗首言将晓,末写夜半,非常理之叙事,故黄生又认为此乃“章法之倒叙”,“此已晓追写昨夜之况也”(《唐诗评三种》)。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有不妥。若为夜半,次句提及“江枫”,夜色黢黑如何能辨得江边树种?而且“乌啼”多在黄昏归巢或天亮觅食时,如明贝琼诗言:“风林日落乌争噪”(《城南绝句》),宋宋庠诗言:“城阙曙乌啼”(《送静海高薄》)。虽古乐府有《乌夜啼》曲,但那毕竟是非正常状态,“夜半” 实非“乌啼”之时。《旧唐书•音乐志》曰:“《乌夜啼》,宋临川王义庆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为帝所怪,征还宅,大惧。伎妾夜闻乌啼声,扣斋阁云:‘明日应有赦。’其年更为南兖州刺史,作此歌。”正是因为乌平时不夜啼,所以夜啼才会被认作一种预兆。但若将“月落乌啼”定位在天拂晓时,从常理上看虽没问题,然而将本诗整体考虑,却出现了叙事上的矛盾:首句天亮,次句就寝,三四句夜半,这种混乱的叙事状态无论如何都是说不通的。尽管黄生认为此乃倒叙写法,但实在不符合拂晓早发之人的匆忙心境。清王端履认定首句写平明时,而又深感其“律法未免太疏”,于是调整其序,将诗改写为:“羁客姑苏城外船,江枫渔火对愁眠。夜半钟声寒山寺,月落乌啼霜满天。”(《重论文斋笔录》卷九)此种改写,叙事逻辑是顺了,可是诗味却少了许多。笔者认为,“月落乌啼”最合理的时间定位应该是黄昏。这不仅由“林空噪暮鸦”的自然现象可以证明,而且从第二句中也可以获得印证。今本第二句作“江枫渔火”,如果对事物作情景还原,便会发现其问题所在。因苏州城外的江边,根本就没有枫树!尽管今所见到的绝大多数版本,包括唐人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皆作“江枫渔火”,但毕竟与事物本身相违。幸好宋人旧籍中发现了另一种版本。南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吴曾《能改斋漫录》、胡仔《渔隐丛话》等,录此诗“江枫”皆作“江村”。在寒山寺俞樾所写刻的诗碑碑阴,有附记八行,其云:“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脍炙人口,惟次句‘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可宝也。”又附有七绝云:“幸有《中吴纪闻》在,千金一字是‘江村’。”碑侧有江苏巡抚陈夔龙题记,肯定俞樾之说云:“《中吴纪闻》载此诗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足以依据。曲园太史作诗证明之,今而后此诗定矣。”但俞樾为何说“‘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而“村”字是“千金一字”呢?因碑阴字数有限,俞氏不能展开说明。详加思考便会发现,“村”之一字,不但可以拨开重重疑惑,也打通了整首诗的逻辑障碍。“江村”即江边的村落,“渔火”是渔船上的灯火。苍山日暮,正是家家灯火亮起之时。“江村”中的闪闪烛光与渔船上的点点灯火,都在讲叙着家人团圆的故事,而漂泊在外的游子于此时倍感孤寂和凄冷。“断肠最是黄昏后”,思家之心使诗人眼中的“江村”和“渔火”,都变成了剪不断的新愁。所谓“对愁眠”就是指对着“江村”“渔火”燃起的新愁而眠。而薄暮时分“江村灯火稀”以及“渔火闹黄昏”的生活规律,都将首句“月落乌啼”的时间定位在了黄昏。黄昏,太阳落山,月亮还未升起,乌鸦的噪声扰得客心缭乱,秋夜的寒气渐渐袭来,江村和渔船上家家团圆的灯火,引起了客子无限的乡愁,使之彻夜难眠,夜半钟声更增加了客心的惆怅。诗之叙事井然有序,并无所谓“律法未免太疏”之弊。1.(3分)下列对第一段几位古人的观点及其理由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人物观点理由A施蛰存夜半时分深秋或初冬,半夜月落,乌鸦因严寒无眠,还在啼唤。 B刘学锴夜半时分月落、乌啼、霜满天三种景象,与午夜时分密切关联。C杨士弘天将曙时不解诗人之话语,以为半夜,实乃曲说。D黄生天将曙时诗首言将晓,末写夜半,非常理之叙事,乃章法倒叙。A.AB.BC.CD.D2.(3分)文章详细论述“江枫”为“江村”,是为了证明下面哪一个观点?(   )A.叙事井然有序,并无“律法未免太疏”之弊。B.“月落乌啼”最合理的时间定位应该是黄昏。C.拨开重重疑惑,打通整首诗的逻辑障碍。D.“江枫渔火”与事物本身相违。3.(3分)关于“月落乌啼”的时间,下列不能作为作者所持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A.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B.乌啼黄昏雁叫夜,鼓角惨淡愁悲风。C.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知夜分。D.乌啼日落孤村晚,被冷灯青夜梦回。4.(5分)作者认为“夜半”和“将曙”两种观点都有不妥,简要概括其不妥之处。5.(5分)古诗存疑是正常现象。根据本文,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解惑”?【答案】1.D2.B3.C4.①“夜半”说不合常理(即黑夜难辨树种且乌常不夜啼)。②“将曙”说叙事逻辑混乱。5.①依据自然现象。②根据事物本身。③参照旧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诗首言将晓,末写夜半,非常理之叙事”错误。“但诗首言将晓,末写夜半,非常理之叙事,故黄生又认为此乃‘章法之倒叙’”可知,这并不是黄生的理由,黄生的理由是“从夜半无眠至晓,故曰钟声太早,搅人魂梦耳”。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由原文“‘月落乌啼’最合理的时间定位应该是黄昏。这不仅由‘林空噪暮鸦’的自然现象可以证明,而且从第二句中也可以获得印证”可知,文章详细论述“江枫”为“江村”是“月落乌啼”最合理的时间定位应该是黄昏。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由原文“笔者认为,‘月落乌啼’最合理的时间定位应该是黄昏”可知,作者认为“月落乌啼”的时间是黄昏时分。“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知夜分”意思是堂屋中央正室东边的房间的夫婿投身军旅,她常常听到乌鸦的啼叫之声,知道已经到了半夜时分了。所以“夜分”指的是半夜。所以不能论证作者的观点。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若为夜半,次句提及‘江枫’,夜色黢黑如何能辨得江边树种?而且‘乌啼’多在黄昏归巢或天亮觅食时,如明贝琼诗言:‘风林日落乌争噪’(《城南绝句》)”可知,作者认为“夜半”不合常理是因为黑夜难辨树种且乌常不夜啼。由原文“但若将‘月落乌啼’定位在天拂晓时,从常理上看虽没问题,然而将本诗整体考虑,却出现了叙事上的矛盾:首句天亮,次句就寝,三四句夜半,这种混乱的叙事状态无论如何都是说不通的”可知,作者认为“将曙”不合常理是因为“将曙”说叙事逻辑混乱。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若为夜半,次句提及‘江枫’,夜色黢黑如何能辨得江边树种?而且‘乌啼’多在黄昏归巢或天亮觅食时”“然而将本诗整体考虑,却出现了叙事上的矛盾:首句天亮,次句就寝,三四句夜半,这种混乱的叙事状态无论如何都是说不通的”可知,在“解惑”的时候,要依据自然现象。由原文“今本第二句作‘江枫渔火’,如果对事物作情景还原,便会发现其问题所在。因苏州城外的江边,根本就没有枫树!”可知,在“解惑”的时候,根据事物本身。由原文“南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吴曾《能改斋漫录》、胡仔《渔隐丛话》等……曲园太史作诗证明之,今而后此诗定矣。’”可知,在“解惑”的时候,参照旧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3·天津期末)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历史的裂痕 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鸿沟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鸿沟的北面是涛涛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惟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秦始皇带着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最终自刎乌江。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个忧惋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合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项羽太要名声和体面,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婉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明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场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尘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6.(3分)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鸿沟的兴衰为线索,意在揭示鸿沟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B.文章开头和结尾虽然都采用了景物描写,但二者的作用并不相同: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而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C.第五段作者着力描写了“霸王别姬”的场面,主要是为了渲染项羽失败之惨烈,从而夸赞刘邦胜利的伟大。D.作者说“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强调了李清照的女性身份,也是为了突出项羽的英雄形象。7.(3分)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取“鸿沟”这一有着丰厚底蕴的历史遗迹为观照点和情感生发点,将与之有关的历史掌故一一勾连。B.作者在描绘历史场景,勾描历史人物或抒发深沉之思的时候才那样的挥洒自如,发于所当发,止于所当止。C.霸王沽名,这一点在鸿门宴中有充分体现。假如在鸿门宴上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项羽最终便不会失败了。D.文章开头与结尾两处的环境描写首尾呼应,虚实结合,既勾起读者对历史的回望和深沉思考,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凝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又让人产生对历史的无限感慨和长久回味。8.(5分)文中引用了李清照、毛泽东和阮籍的诗文典故,有哪些作用?9.(5分)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答案】6.C 6.C7.运用李清照的诗文写出其对项羽的评价,意在强调项羽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以毛泽东和阮籍的诗句来突出鸿沟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是最有说明力的警言妙语。9.①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②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从而夸赞刘邦胜利的伟大”错。原文“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可看出并没有夸赞刘邦胜利。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假如在鸿门宴上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项羽最终便不会失败了”错。鸿门宴只是刘项力量对比的转折点,是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杀掉刘邦项羽就不会失败。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原文“少年后,一个忧惋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运用李清照的诗文写出其对项羽的评价,意在强调项羽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原文“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明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据此看出,是以毛泽东和阮籍的诗句来突出鸿沟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是最有说明力的警言妙语。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①开头写景“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然后写“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由此看出,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②结尾写景“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尘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由鸿沟写到卷起的漫漫历史风尘。由此看出,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 一、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2023·江苏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庄宗军朝城,段凝军临河。闻梁方召诸镇兵欲大举,庄宗患之,召崇韬问计,崇韬曰:“陛下兴兵仗义,十余年矣。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今得一郓州,不能守而弃之,虽欲指河为界,谁为陛下守之?愿陛下分兵守魏,固杨刘,而自郓长驱捣其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曰:“此大丈夫之事也!”即日下令军中归其家属于魏夜渡杨刘从郓州入袭汴。八日而灭梁。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署,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常如河上,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可谓有志矣!(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择正确的选项,超过三处不给分。即日下令A军中B归其家属C于魏D夜渡E杨刘F从郓州入G袭汴。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见亲信”与“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B.“崇韬素廉”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C.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和年号等,文中“庄宗为晋王”中的“庄宗”是谥号。D.“崇韬遂以为然”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两中的“然”含义不相同。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面临梁计划对唐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之际,庄宗采纳了郭崇韬的建议,从郓州长驱直入,最后取得了胜利。B.郭崇韬在洛阳开始接受各方的贿赂,但并不贪财,在第二年天子祭天时贡献出所收藏的财物。C.庄宗打算修建宫殿避暑,派人征询郭崇韬的意见,郭崇韬劝谏君王要以天下为己任,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D.郭崇韬以郭子仪后人自居,并在伐蜀经过郭子仪墓地时下马祭拜,听说这件事的人虽感可笑但都敬其有大志。13.(8分)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李斯《谏逐客书》)14.(3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郭崇韬“有大略”的具体表现。【答案】10.BDF11.C12.D13.(1)过去我和梁军在黄河边对峙,即使是寒冬盛夏,穿着铠甲骑在马上,都不觉得劳苦。(2)现在却抛弃百姓以资助敌国,拒绝宾客使诸侯成就霸业。14.①向庄宗献伐梁大计取得胜利;②为安抚梁旧将维持政局稳定,收受其赂;③谏言皇帝不要大兴土木,勿忘创业艰辛。【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唐庄宗(于是)当天下令军中,把他们的家属安顿到魏州,(唐军)夜里就从杨刘渡过黄河,从郓州进入(梁地)袭击汴州。“军中”是“下令”的状语,所以应在“中”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于魏”是“归”的状语,所以应在“魏”后D处断开;“渡”的宾语为“杨刘”,所以应在“刘”后F处断开。故应在BDF三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介词,被。句意:十分受到李存勖的信赖/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B.正确。向来,一向。句意:郭崇韬一向廉洁/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C.错误。“庄宗”是庙号。D.正确。对/这样。句意:郭崇韬也就自认为他们说的对。/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样之后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听说这件事的人虽感可笑但都敬其有大志”错误。由原文“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可知,听见的人很以为可笑。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状语后置句;“虽”,即使;“披”,穿着。(2)“乃”,却;“却”,拒绝;“业”,使……成就霸业。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闻梁方召诸镇兵欲大举,庄宗患之,召崇韬问计,崇韬曰:‘陛下兴兵仗义,十余年矣。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今得一郓州,不能守而弃之,虽欲指河为界,谁为陛下守之?愿陛下分兵守魏,固杨刘,而自郭长驱捣其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可知,面对梁王要召集各镇的军队想要大举进攻,庄宗对这种情况非常担忧,郭崇韬给庄宗献计献策。由原文“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可知,郭崇韬进入洛阳之后,为了防止那些藩镇诸侯叛乱,接受他们的贿赂。由原文“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署,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常如河上,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可知,郭崇韬劝谏庄宗要以天下为己任,不能只为自己一人作打算,希望陛下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常常像在黄河边一样。参考译文:郭崇韬,是代州雁门人。为人处世明达敏捷,善于交际应对,因为有才干被人们的称道。庄宗李存勖作晋王时,郭崇韬担任中门使,十分被李存勖的信赖。晋王的军队驻扎在朝城,段凝的军队驻扎在临河。听说梁王正要召集各镇的军队想要大举进攻,庄宗对这种情况非常担忧,召见郭崇韬问计策,郭崇韬说: “陛下您兴兵打仗已经十多年了,何况现在国号已建立,从黄河以北,人人都翘首盼望您成就大业,同时渴望休养生息。现在夺得一个郓州,就不能守住而放弃它,虽然想划河为界,谁来为陛下把守边界?希望陛下分出兵力据守魏州,固防杨刘,而从郓州长驱直捣梁的巢穴,不用半月,天下可定!”唐庄宗大喜说:“这真是大丈夫的事业啊!”唐庄宗(于是)当天下令军中,把他们的家属安顿到魏州,(唐军)夜里就从杨刘渡过黄河,从郓州进入(梁地)袭击汴州,仅用八天就灭了梁。郭崇韬一向廉洁,自从到了洛阳,开始接收四方赠送的礼物。老朋友的孩子劝诫他,郭崇韬说:我位及大将和宰相,俸禄和皇上的赐赠非常多,哪里缺少他们那一点东西?现在的藩镇诸侯,多是梁朝的旧将,现在一概拒绝他们,难道他们没有反叛的可能吗?再说,这些钱财藏在我私人的家中,同藏在国库里有什么区别呢?”第二年,皇上在南方有军事活动,郭崇韬把他所接受的钱财都献出来,作为皇上奖赏的钱财。庄宗因为宫中炎热、潮湿、不能居住而苦恼,想建造高楼来避暑,于是派遣宫苑使王允平办理此事。唐庄宗于是派人问郭崇韬说:“过去我和梁军在黄河边对峙,即使是寒冬盛夏,穿着镗甲骑在马上,都不觉得劳苦。现在住在幽深的宫廷中,有大屋子遮荫,却受不了天热,为什么呢?”郭崇韬回答说:“陛下过去以天下为己任,现在为自己一人作打算,艰难困苦和安逸快活,忧虑的事情不一样,情势自然这样。希望陛下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常常像在黄河边一样,那么就能使大热天因此变得凉快。”唐庄宗默默不语。最后还是派王允平建楼,郭崇韬果然直言劝阻。宦官说:“郭崇韬的家,跟皇帝的住处没有什么不同,哪里知道陛下多热呢!”从此挑拨离间的话就越来越多地传到官里。当郭崇韬当权时,从宰相豆卢革、韦悦等人以下都依附他。因为他姓郭,于是把他当成郭子仪的后代,郭崇韬也就自认为他们说的对。郭崇韬伐蜀时,经过郭子仪的墓地,下马悲号痛哭而离去,听见的人很以为可笑。但郭崇韬对国家竭尽忠诚,有雄才大略,可以称得上有志向啊!(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落梅[宋]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①,坠似骚人去赴湘②。乱点莓苔③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 ①迁客来过岭:指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②赴湘:指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事。③莓苔:苔藓植物。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B.前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抒情,是全篇的点睛之笔。C.尾联中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D.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缩的《离骚》。16.(6分)“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答案】15.B16.①内容方面,两句诗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②表达情感方面,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理解赏析的能力。B.“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抒情”错误。尾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两句是议论,不是抒情,应该是“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意思是:那么多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坠入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在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意思是:即使凋谢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香气。从内容上看,本诗中“乱点莓苔多莫数”与陆游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都是写梅花凋零飘落的情景。从表达情感上看,“衣袖久犹香”和“只有香如故”都在表面上赞美了梅花虽凋零飘落但香气却经久不灭的品质,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2023·内蒙古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这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琵琶声在达到高潮并戛然而止时的震撼效果。(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勾画出曹操大战前雄心勃勃的形象。(3)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杜甫在《登高》中抒发了类似感慨的句子是:“,。”【答案】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拨”“帛”“酾”“槊”。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4月23日,位于马耳他桑塔露琪亚市的中国古典园林“静园”迎来热闹的“春天庙会”,吸引了大量当地民众,一时间(    ),当地民众兴高采烈走出家门,来到“静园”,品尝中国茶、体验中国书法、试穿汉服、观看武术表演,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展演赢得阵阵喝彩。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等展位前的游客(    )。在中国文化中心展位前,大家不仅可以观赏茶艺表演、领略中国茶道,更能闻着悠悠茶香品尝醇厚芬芳的中国茶。一杯中国式饮茶醇和清香、苦而后甘,内厚外敛,彰显着儒家文化的和处、和立、和达、和正的至高境界,体现着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关系,隐现着佛家清和、廉洁、求真、求美的淡泊节操,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高尚精神。孔子学院的展位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中方院长纪能文现场挥毫泼墨,一气呵成,为市长圣约翰书写了一幅“中马友谊永存”的书法作品,令在场观众(    )。今年是中国向马耳他派遣医疗队30周年,第18期援马医疗队来自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在展位上为游客提供了膏药、艾条、推拿、测血压等义诊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纷纷前来咨询。18.(3分)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来自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的第18期援马医疗队在展位上为游客提供了膏药、艾条、推拿、测血压等义诊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纷纷前来咨询。B.第18期援马医疗队来自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在展位上为游客提供了膏药、艾条等物品和推拿、测血压等义诊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纷纷前来咨询。C.来自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的第18期援马医疗队在展位上为游客提供了膏药、艾条等物品和推拿、测血压等义诊服务,大量游客纷纷前来咨询。D.第18期援马医疗队来自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在展位上为游客提供了膏药、艾条、推拿、测血压等义诊服务,大量游客纷纷前来咨询。20.(4分)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18.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赞叹不已19.C20.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四个句子都采用了动宾的结构,富有气势,表现了茶文化的所具有的内涵以及意义。【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本处是说位于马耳他桑塔露琪亚市的中国古典园林“静园”举办的“春天庙会”,吸引了大量当地民众,所以非常地热闹,可用“热闹非常”。“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第二处,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马耳他大学孔子学院等展位前的游客不断,可用“络绎不绝”。“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第三处,中方院长纪能文现场挥毫泼墨,一气呵成,为市长圣约翰书写了一幅“中马友谊永存”的书法作品让在场的观众忍不住赞叹,可用“赞叹不已”。“赞叹不已”,不停地称赞。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有处语病:一,“第18期援马医疗队来自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语序不当,本处的中心语应是“第18期援马医疗队”,所以应改为“来自地中海地区中医中心第18期援马医疗队”。二,“提供了膏药、艾条、推拿、测血压等义诊服务”不合逻辑,“膏药、艾条”属于物品,“推拿、测血压”属于义诊服务,所以应改为“提供了膏药、艾条等物品和推拿、测血压等义诊服务”。 完全修改正确的只有选项C。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由四个句子组成,分别为“彰显着……”“体现着……”“隐现着……”“向世界展示着……”,这四个句子都采用了动宾结构,构成了排比句,使表达情感更加地强烈,增强了句子的语势,能更好地体现了茶文化的所具有的内涵以及意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来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①?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②,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③。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21.(5分)文中加点的句子“从某种意义来说”能否去掉,为什么?22.(5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不能去掉。“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句话对句子的表达起了限定作用,体现了论证语言的科学严谨、准确贴切,使作者的观点更加可信,去掉了则没有这种效果。22.①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③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首先表明不能去掉。要分析句子的作用,需要结合句子的语境,从句子的表达效果、作者的观点或情感等方面入手。 结合“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可知,残缺审美是在某一特定上下文中才成立,“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句话对句子的表达起了限定作用。“从某种意义来说”是相当委婉的说法,它可以提高读者的认同感,减少片面性,提高可接受度。“从某种意义来说”所引导的话语不具有普遍性,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语气情绪,给人一种相对“得体”的表态,体现了论证语言的科学严谨、准确贴切,使作者的观点更加可信,去掉了则没有这种效果。2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第①处,根据语境“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以及问句的句式,故可填写“使人产生审美体验呢”。第②处,根据语境“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可知,此处提到了“艺术创作”“鉴赏”两方面内容。再结合和后句“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可知此空应填写“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第③处,根据前文“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和后文“而无穷无尽的想象”,故可填写“引发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③居家上网课期间,有同学感慨:好怀念和老师同学在校园一起学习的日子,在学校的氛围中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也有同学认为:线上学习,相对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同样可以保证高效学习。环境真的能影响人的成长吗?学校校刊“校园论坛”邀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以“环境与成长”为主题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 如切如磋,在环境中锤炼成长能力“孟母三迁”的故事,向我们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流淌着古代智慧的名言,与“孟母三迁”传达的教育意义不谋而合。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高速向前,我们不禁思考:难道要等待环境来改变我,影响我吗?孟母的教育理念固然有其启发意义,但对于个人成长,环境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愚以为,在变化的环境中,更要努力锤炼自身能力,方能行稳致远。       环境是什么?是一个人成长的外部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都对人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曾经,一篇17年的博士论文的致谢让广大网友泪眼婆娑。从小山坳里的放牛娃到中科院的博士生,黄国平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对黄国平来说,是艰难的环境“曾益其所不能”,让他成为拥有超乎常人的心志。但我们同样要清楚,环境只是“他驱力”,自身的理想信念和意志才是真正的原生动力。正因为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所以他才有勇气、有自信走出泥泞,迈向更好的未来。心有所信,方能致远。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把信仰、信念装进行囊,才能拥有昂扬的姿态,愈挫愈奋、愈战愈勇。所以你看,当环境没有办法改变时,解决之道就在于改变自己。而如果过分依赖环境,反而容易催生“等靠要”的心态,会消解奋斗的恒心。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针对四弟“找馆出外”,谓“出外较净耳”的读书习惯,说出“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的论断。的确,学习与环境并无绝对关系,而在于自己的心境、心态。人是有专注力和意志力的,如果过分依赖环境,反而容易让自己迷失在内心浮躁的密林。苟志存高远、一心向学,哪怕是闹市也能心有定力。毛泽东在求学期间,常拿着书在嘈杂喧闹的大街边看书,以此作为考验,培养自己随时随地都能专心专注的能力。这种“闹中取静”的定力,无疑有助于我们涵养“每临大事有静气”品质,同时这也是面对变化环境的灵丹妙药。我们常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取理想的院校,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与资源,这也是寒窗苦读的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环境与成长”的主题,不是要否认环境对人的影响。相反,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追求更好的生活,都希望下一代拥有更好的环境。在这个意义上,环境更像是一个人成长可期的“终点”,而不是赛道的“起点”。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深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守住宁静,如切如磋。锤炼自身能力,致力于为国家强大而奋斗不息,贡献所能,无论环境变化与否,都能成为独好风景。【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共三则,材料一讲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家靠近墓地,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将家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可见第一则说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第二则荀子的话,意思是飞蓬生长在麻秆中,不用扶自然就会长直;白沙混杂在黑泥中,不用专门去染也会变黑。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熏陶出什么样的人。可见这是在说环境对物的影响,也可以引申到环境对人的影响。第三则说网课学习中环境和人的关系,这里既有环境对人的影响,也体现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被环境所左右的态度。所以,材料都是说环境的影响,核心是“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写作任务是紧扣“环境与成长”的话题,表达自己对环境与人的成长的思考,写一篇以“环境与成长”为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将写作任务分解,任务一:主题:“环境影响人的成长”,必须明确回答引导语中的问题“环境真的能影响人的成长吗?”写作过程中对环境与人的成长要有充分的思考,还要有明确的判断。从设置的三则材料来看,答案是一定能。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主要是说环境与人的成长的关系。考生可以结合材料的核心意思,肯定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也可以否定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如“出淤泥而不染”),但一定要有足够的论据与相关的阐述,能自圆其说。任务三:文体自选,根据材料性质,议论文容易上手,记叙文同样可以写,但要能通过叙事明确体现主题。语言:体现文体特色,议论文语言准确严谨,侧重理性色彩;记叙文语言生动形象,侧重文学色彩。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环境影响成长。首先列举秦伯的例子论证恶劣的环境往往造就英才;紧接着列举赵括的例子论证优越的环境,往往培养庸才;再次列举比尔·盖茨的例子论证环境恶劣,其实也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真正主宰命运的是人自身的心理环境。由此,可展开说明:环境确实能影响人的成长,但万事没有绝对性,可见环境确实重要,但它是外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关键的因素。好环境与坏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不同,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造就更好的人才,处于好的环境中,要主动利用环境,让自己养成良好习惯;处于不好环境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或者个人在环境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更好地成长。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用具有思辨性的思维谈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能产生极大的影响,但这只是外因,而无论环境好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立意:1.环境对人的成长有至为关键的作用。 2.环境是外因,内因——孩子自身才是决定因素。3.教育的路上既要重视外因(环境),还要重视内因(自身)。4.在逆境中扼住命运的咽喉。5.生于环境,但不困于环境。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2:3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2.2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