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备战2024年高考各地模考(新高考卷区)语文好题优选优组卷02(12月)(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名校地市好题必刷·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12月模拟卷02(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2024广东高三金太阳百师联盟12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大地等美誉。“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六),可见华夏之称,含有悠久礼仪与精美服饰等内涵。《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说明服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不仅美观大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追求,而且蕴含着浓厚的礼仪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华夏服饰的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困仪道德和天人合一等方面。将华弟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同时,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比如,“六冕”“六服”是古代尊者的服饰,成为贵族的重要标识,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并且尊贵者的服饰亦有严格的区别,不同级别人员的服饰不同,不可逾制。于是,在朝廷内部形成了以服饰为重要身份标志的官场秩序。 礼服制度是古代中央集权社会的重要象征。帝王通过等级秩序统治四方,通过礼服展示严格的等级之分。比如,冕服是王公贵胄祭祀时的专有服饰,不同等级的贵族配以不同规格的冕服。在传统社会,礼服制度作为一种礼治之道,得到世人的认可,在社会秩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礼服服务于礼治,是华夏服饰的重要特色。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礼制作为权力等级划分的途径和形式,在服饰上主要表现为色彩、样式、图案、配饰、材质等有明确区别,不可擅自使用,而且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服制规定。不同场合穿不同服饰,表明了服饰与礼仪的深度融合。尽管在不同朝代礼仪有所不同,服饰也有很大变化,但其肉在的关系变化不大,故而可以说服饰是华夏礼仪的重要标志之一。华夏“唯德是命”的文化特色在服饰上有鲜明展现。道德包罗在万事之中,服饰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肉涵。它蕴含的道德内涵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服饰传达着道德情感。不同服饰传达的情感不同,吉服、丧服,祭服分别表达着喜悦、哀思、敬慕之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故而历代帝王特别重视祭服,视祭服为最尊贵的服饰,祭服做工精细而美观,以示对天地、鬼神、祖先等万物的敬畏和崇拜之情。比如,孔子赞美禹具有众多美好品德,其中一项为“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论语·泰伯》),即他平时穿着破烂,而祭祀的冕服很精美,说明他具有恭敬之情。冕服作为礼服的代表,是吉礼时所穿。它精美端庄,纹章丰富,冕冠、玄衣、缣裳、白罗大带等绣有多种纹章。不同纹章寄寓着不同的内涵和深意。以天子冕服“十二纹章”为例,其玄衣肩部织有日,月、龙;袖部纹有火、华虫、宗彝...….由此可见华夏服饰的设计、纹章的表征充满着尊天、隆祖、明礼、尚义等深厚意蕴,表达着人们的崇拜敬畏乏情,显示出穿着者谦卑恭敬的态度。其次,服饰具有道德规范作用。深衣的这一特色最为显著。它不仅设计典雅美观,而且具有深厚的儒家更化内场和道德敦花意蕴。据《礼记·深衣》记载,深衣的裁制方式蕴含多种意义:“袂国以应规”,圆形的袖口象征圆规,提醒人们要守规矩;方形的交领如矩,用以象征品行方正。深衣“规、矩、绳、权、街”的设计形制,每一个细节无不是道德的告诫。再次,服饰体现道德修养。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既要重视内在品德的修养提升,也要注意外在服饰的庄重得体,内外兼修,才是道德水平与素质品位的良好展现。《礼记·曲礼上》写道:“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要求君子无故不要脱帽,劳作时不要敞衣露体,热天也不要敞开裙子。此外,佩饰是服饰的一部分,佩饰也内含道德意蕴。古人配饰对“玉”情有独钟,冕服冠冕的挂玉更是精美绝伦。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孔子曾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德、道等君子的品节。 祭天礼是吉礼的重要部分。祭服遂被视为“顺天道”之术,尤能反映“唯天为大”的天人合·思想。尊贵隆重的皇帝冕服最能体现这一点。《礼记·郊特牲》记载:“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则天数也。”祭祀时,天子披绣有日月星辰的龙袍,以对应天地乾坤;所戴冠冕挂玉璪十二旒,与一年十二个月呼应;璪和玉为五色,以应五方。由此可见,天子的服饰应天地之气、合四季之时,充分展现了儒家天人合亠的思想。通过服每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猖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不仅天子服饰如此,寻常服饰也具有这一特色。比如,深衣既展示了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也充分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深衣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身穿深衣,能使人体悟天道之圆融,感受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从而实现人生的顺遂圆满、怡然自得。综上所述,华夏大地蔚为壮观的服饰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和特殊的文化章蕴。它作为礼的一种外在呈现形式,可以用来分尊卑、治天下,体现了礼制的特色;它内蕴浓厚的道德内涵,具有劝诚警醒的作用;它含有天人合一等哲学理念,表达人与天地相合的期望。可以说,华夏服饰不仅集历代完备的服饰制度、多样的服饰品类、独特的着装艺术、精湛的制作工艺于一体,展现了服章之美,而且与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紧密相连,具有深邃的儒家文化内涵,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节选自孔丽、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材料二:中国服饰美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成长土壤是一致的,都是在儒道文化的交互影响下不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对自然美作出真正的欣赏,刘勰将自己的美学思想的观点以“自然”为基础敞开,这种以自然为基础的思想深植根于中国美学乃至服饰美学的土壤之中。刍其影响最深的尤其是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着装造型,呈其宽衣型。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古代女性固有的传统美和民族气质,也体现了女性的自然质补、宁静致远的风韵和个性--这就是中国服饰美学特有的儒道精神。而之所以产生这种独特的服饰民族个性,是有其特定的文化渊源的。因为道家美学思想强 调道法自然。追求虚静,自然而然、这在中国传统服饰之中依然有着明显的体现,即服饰也应如人一般,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服饰与自然和谐相长。因此中国传统的女性服饰才呈以塞象型,能给人以一种轻松、愉悦、自由的感觉,同时体现融已于自然的脱俗境界。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服饰特征,也确证了儒家美学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自然化的特征,正是“天人合一"思想观念在服饰方面的丰富化体现。这个特征的具体表现是注意服饰的纹样、色彩、款式等形式因素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中国人追求服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因素。也可激发人们的爱美之心,更是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此前一直以等级和伦理道德为衡量标准的过于单一化的补充。另外,儒家重礼和秩序,以仁、义为道德典范,强调美和善相互统一的美学原则。在服饰上就体现为宽衣的形式、与道家相比,以等级、秩序、“礼”来规范和约束服饰的特点更加显着。作为统治者束缚人们的正统思想,儒家的理想是将一切社会现实都与其所主张的社会正统伦理道德相统一,因此中国传统服饰形式乃至服饰美学观念也不例外,都必须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政治功能。这是因为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历史中处正统地位,其对中国古代的服饰观念的深刻的浸润不言而喻,所以儒学观念对中国的服装基本造型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传统服饰渗透着儒道两大思想内核。中国传统服饰以社会伦理为标准、掺入自然美的因素,这就是典型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表明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深刻认识,勾画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节选自《青年文学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具有丰厚的文化蕴含,华夏之称的由来也与之密切相关,且在儒家文化中也有着不可将代的作用。B.华夏服饰的设计、纹章的表征充满着尊天,隆祖、明礼、尚义等深厚意蕴.因此,作为礼服的代表吉礼时所穿的冕服,精美端庄,纹章丰富。C.中国古代传统女性的着装造型,呈其宽衣型,深受以自然为基础的中国美学乃至服饰美学的影响。D.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的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不谋而合。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整体采用总分总论述结构,从礼仪、道德、天人合一三个方面对华夏服饰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B.材料一,在论述华夏服饰与礼仪的融合时,说明通过服饰可区分尊卑,划分等级,且运用举例论证加以强化,如一般贵族、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C.材料二论述了中国服饰美学特有的需道精神,亦即中国传统服饰所渗透的儒道两大思想内核。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充分论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丰富蕴含,突出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有致。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观点一项是(3分)A.“规者,行举手以为容。”(《礼记·深衣》),用袖口象征圆规,是因为人们行为举止都是通过举手来表示,提醒人们要守规矩,依礼而行。B.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每幅布都是正方形,无章彩纹饰,用玄色,暗合正直端方的道德规范。C.宋代男子常以服饰佩玉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品行,女子佩玉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温和高雅,做到大方得体,端庄淑惠。D,我国传统服饰的行为主体方式是前开型的大襟或对襟款式,前开衣最开始始于我国,产生于轩辕皇帝时期。4.华夏文化“唯德是命",请简述华夏服饰在"德”方面的论证思路。(4分)5.同是论述服饰与“天人合一”的关系,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1.B【解析】强加因果,“因此”前后内容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2.B【解析】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不含贵族。3.D【解析】此项阐述的是前开衣的起源,与材料一观点无关4.①明确“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的观点。②运用总分与并列式相结合的论证结构一在总体提出论点的基础上,分别从“服饰传达着道德情感”、“服饰具有道德规范作用”、“服饰体现道德修养”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而“首先”“其次”“再次”体现了并列式结构的特点。③具体论述中,采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等方法。(评分参考:答对1点给2分,任答2点,共4分,意思对即可) 5.①材料一,通过举例尊贵隆重的皇帝冕服,寻常服饰“深衣”,体现了服饰与天地相和合,并能带来福瑞和平安,进而展现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②材料二,从道家的“自然”美学、儒家美学的“天人合一”以及儒家以等级、秩序、“礼”来规范和约束服饰方面,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服饰特征。(评分参考:答对一点给3分,共6分,有理有据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湖南2024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流远的徒河①李海燕当年我离开爷爷家的时候,徒河还在,它贴着村庄后身,由西向东,滔滔不绝。爷爷的屋子里,总是弥漫着湿漉漉的水腥味和哗哗的流水声。等我再次回到爷爷家中,爷爷已病重垂危。爷爷的双眼凹成两眼灶,里面盛着燃过头的死灰。我的一声呼唤,让爷爷眼里的光,倏地从死灰里挣脱出来,像流淌的一束光,惊喜、炽热、知足,在我身上流过,最后停在我的脸上。褡琏和竹竿,还在原来的位置上,一个挂在炕头墙上,一个戳在炕沿和炕墙的角落。岁月给它们包裹了一层黑兮兮的尘埃,但坚硬的骨节,还依稀可见。我又想起了那个深刻的傍晚,也是小时候,那个爷爷不断地给我加深记忆的更像一个故事的傍晚。那个傍晚,晚霞点燃了整条徒河。街上乱哄哄的,吆喝声和枪声响成一片。父亲慌不择路地推开一扇门。父亲把四岁的我放在爷爷怀里,压低声音对满脸惊愕的爷爷说了声拜托。没等爷爷做出回应,父亲跪下磕了三个头,转身出了后门,一头扎进红色的徒河水中。爷爷披着一床被子坐在炕上,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窒息的感觉,使我无法大放悲声。晚霞消失后,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屋里暗了,街上终于安静下来,爷爷才把我从被子里放出来。那天夜里,爷爷坐在炕上,手里握着三个铜钱,摇几下,抛在褥子上,一一摸过,然后再摇,再摸。第二天,天还没亮,爷爷领我出了门,回来的时候,我是爷爷口中路上捡来的孩子。 爷爷眼里的那束光,在我的脸上停留片刻后,疲惫地收了回去。他脖子上的脉搏,在灯光下一下一下地跳动着。我喊他,他的眼皮就微微颤动一下。我知道爷爷的心还醒着,他在用心感知着这个世界,感知着我的存在。炕沿上坐着三个上了些年纪的妇人,每人怀里抱着一团白布,忙着给爷爷的晚人缝孝。爷爷的晚人不多,除了两个远房侄子,就是我和父亲。关于我和父亲给不给爷爷戴孝,爷爷的侄子征求过我们的意见,我和父亲几乎同时用军人的果断说,当然戴。没人说一句多余的话,都在等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就在这种近乎残忍的等待中,我隐隐地听到了徒河流动的声音,哗啦,哗啦……隐忍而强烈。我附在爷爷耳边,激动地说,爷爷,我听到徒河的流水声了。爷爷把眼睁开,眼光再次明亮起来,他似乎也听到了,脸上肌肉颤动,嘴唇翕动。就在这时,那个褡梿发出一声沉闷的断裂声,从墙上掉了下来。再看爷爷,脸上挂着微笑和眼角的两滴泪,走了。悠扬的唢呐声,填满了原有的空寂。我的心却越发地空落。横跨山水回来,爷爷去了,徒河也不在了,此时徒河流淌的地方是一片玉米地。几年前的一场罕见的山洪,践踏了沿岸的十八个村庄,徒河被迫离开原来的流域,迁至卧佛山北边。遥遥可见的卧佛山,并不高大,却像一道黑色的屏障,把徒河挡得严严实实。那个黄昏以后,父亲杳无音信。我渐渐地忘记了一些事,跟爷爷亲近了起来。每天,爷爷穿上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着褡裤,左手领着我,右手拿着一根竹竿,沿着徒河边那条路,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走进村庄后,爷爷从褡裢里掏出一块竹板和一截竹竿,有节奏地敲着,清脆的声音便在街面上响起来,这时就有人推开门招呼爷爷。他们叫爷爷先生。爷爷低头对我挤一下眼,意思是说,咱有生意做了。生意好的时候,我能吃到一个糖人儿,或者一根棉花糖。我八岁那年,爷爷把我送到徒河对岸的学堂里读书。爷爷每天划着一只小划子(很小的船)接我上下学。小划子横向划开徒河水,拖着一条白花花的浪花,直至对岸。第二年,学堂变成了村小学,也修了桥。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自己上下学,唯独我每天还是由爷爷接送。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天,爷爷领着一个穿着军装的人,到学校接我放学。爷爷说那人是我爹。那是个陌生的男人。爷爷又给我讲那天傍晚的事。 我要跟父亲走了,父亲执意要爷爷跟我们一起走。爷爷说他把我完好无缺地交给父亲就完事了,他不会离开徒河的。我也舍不得徒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不能适应没有爷爷和徒河流水声的日子。夜向深处滑去,人们歇了,唢呐声也歇了。我来到后院,来到那些玉米面前。我蹲下来,伸出手去,像少年时撩拨徒河水那样,触到的却是生硬的玉米叶子。我站了很久,直至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再露出晨曦来。此时无风,荒野静谧,我望着卧佛山,努力捕捉着昨天夜里听到的流水声,却只有玉米在风中发出的沙沙声。我脚下踩着的还是那条路,只是比原来平坦了许多。我好像看见一个失明的老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着褡裢,左手领着一个中共地下党员面临危境时留下的年幼的孩子,右手拿着一根竹竿,一下一下地点着坑坑洼洼的路面,向徒河边走去,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注】①徒河:也叫屠河,为古称,现名女儿河。蒙古语称“鄂钦河”或“乌馨河”。源头在辽宁兴城市药王庙乡西南侧张茂山(海拔696.7米)东北麓。河程全长142.6公里,是辽宁锦州地区的母亲河。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开篇就将爷爷和徒河牵连在一起,不仅引出了回忆,更是暗寓爷爷的生命与徒河密不可分。B.“傍晚”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体现了它对“我”而言的“深刻”,强调了它给“我”带来的心灵创伤。C.前文隐去父亲离开的原因,引发了读者猜测,而结尾答案的揭晓,也使临危托孤变得合情合理。D.文章结尾再现了爷爷留在“我”记忆最深处的一幅画面,不仅回应了标题,也让它有了更深的意蕴。7.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用带有象征性的比喻来描写爷爷垂危时的双眼,形象生动又意蕴丰富,喻指爷爷辛劳善良的一生,引领后文。B.“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表现了爷爷的紧张与不安,“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是爷爷当时内心世界的外化。C.反复地摇、抛、摸铜钱的细节,形象地展现了爷爷收留“我”时内心的矛盾挣扎。作者借此意在表现爷爷性格的复杂性。 D.本文与《百合花》一样,都是通过“我”这个第一人称视角来完成对描写对象的刻画,因而便于抒发真挚的深情。8.有特定意味的生活物什常成为文学作品增强艺术表现力、勾联现实与回忆的重要物象。请据此分析文章相关内容。(4分)9.“徒河”既承载着本文重要人物的情感,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全文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6.B(“傍晚”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的是爷爷不断给“我”加深记忆,为的是让“我”不忘来历,体现了爷爷对“我”用心良苦的教育。错误理解为创伤,是对原文“窒息的感觉,使我无法大放悲声”这一信息的脱离全文的断章式理解。)7.C(摇、抛、摸的动作,符合爷爷是盲人的特征,作者借此主要是为写出爷爷于动乱当中毅然收留“我”的不易,因其挣扎更凸显了爷爷的坚韧。所以并非“意在表现爷爷性格的复杂性”。错因主要在断章取义而将手段与目的混淆。)8.①褡裢和竹竿(1分)是爷爷在艰难岁月里抚育“我”的见证物,(1分)同时也是爷爷坚毅品质的象征。(1分)②作者借此物象帮助实现现实与过往的自然交织,并让其情感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1分)【评分参考】考查核心能力:内蕴理解与梳理概括。首先按照回忆和现实对文本进行层次划分,找出现实和回忆中共有的重要物什物象,然后根据语境理解物象内涵,概括物象在现实和回忆的交融上起到的具体作用。计分说明:“实现现实与过往的自然交织”,“让情感的表现更具体形象”,答对其中一点即计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9.①徒河承载了“我”对爷爷的深情眷恋。“我”对徒河水声的想念,其实表达的是对与爷爷的过往的追念,从而表达对爷爷的感恩与爱。(2分)②徒河承载着爷爷对滋养他的乡土的依恋与坚守。爷爷死前听到徒河流水声眼中再次明亮从而微笑着离开,以及“他不会离开徒河的”等,体现了爷爷对滋养他的母亲河的依恋。(2分)③徒河承载着作者对于乡土滋养出的深厚的爱与美的歌颂。徒河“滔滔不绝”,“隐忍而强烈”,作者着力刻画徒河广阔、隐忍、饱含生命力的特点,这象征着美好人性的坚韧、博大、爱等。(2分)【评分参考】情感内容1分,分析1分。关于作者的情感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计分;而“分析”评分,前两点重点关注所列具体内容,第三点重点关注作者笔下徒河的特征或象征义(任写出其中一个方面都计分),(见答案加点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2024吉林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治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供神明。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节选自徐干《治学》)材料二: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冕父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节选自《元史·王冕传》)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久之A母思B还故里C冕买白牛D驾E母车F自被古冠G服H随车后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可译为“……的原因”或“用来……的方法”,此处为后者。 B.文,华美的花纹。此处与成语“文质彬彬”中“文”意思相同。C.赡,富足,足够。此处与“此惟救死而恐不赡”中“赡”意思相同。D.听,听凭,听任。此处与“诚宜开张圣听”中“听”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干鼓励读书人迎难而上。因为难而懈怠,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不正确。B.徐干强调志向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这和“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观点契合。C.王冕幼时酷爱读书。父亲叫他去田地放牛,他偷偷跑进学堂听学生念书,边读边记。D.王冕在寺庙通宵诵读,环境可怖,他却恬然自安。由此获得韩性赏识,被收作弟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2)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14.读书人想要学有所成,在学习中应该如何做?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ACF11.B12.C13.(1)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2)(君子)自身不随意行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学习);不随便发言,而一定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14.①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克服困难;②树立远大志向,主导学习的方向。③专注于学习,不在意周围环境的恶劣。【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时间一长,他的母亲很想念家乡,于是王冕买白牛来驾车带母亲回去,他自己穿着古冠服跟在车后。“久之”为时间状语,一般单独成句,其后A处断开;“母思还故里”中,“母”是主语,“思还”是谓语,“故里”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C处断开; “冕买白牛驾母车”中,“冕”是主语,“买白牛驾母车”是连动短语作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整句话结构完整紧凑,其后F处断开。故选ACF。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B.错误。华美的花纹;文采。句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文采和质朴兼备,配合得当。C.正确。句意: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D.正确。听凭,听任;听闻。句意: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边读边记”错。由原文“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可知,是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不是“边读边记”。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犹”,好像;“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懿”,美好的。(2)“苟”,随意;“必”,一定;“博闻”,广泛听取意见。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可知,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克服困难;②由原文“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可知,树立远大志向,主导学习的方向。③由原文“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可知,专注于学习,不在意周围环境的恶劣。参考译文:材料一: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走过的路,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材料二: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父亲大怒,打了他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王冕的父亲去世后,王冕就接来母亲到越城养老。时间一长,他的母亲很想念家乡,于是王冕买白牛来驾车带母亲回去,他自己穿着古冠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竟相围在道路旁笑他,王冕也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024高三浙江新高考研究12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小重山(南宋)章良能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柳暗花明”的意象渲染了暮春景象,以“已抽簪”比喻红芍药已然含苞待放,可谓形象之极。B.“迟迟日”是说当日阳光迟迟不出,故有下文的“一分阴”,而“一分阴”又暗合下阕“无寻处”之情。C.“时序”指时令,“且”字流露欣喜之情;“旧游无处不堪寻”意味着旧游仍在,然而一切已物是人非。D.下阕采用先扬后抑笔法使情感呈现跌宕之势,先写沉醉眼前春光之美,终写岁月催人老、初心未酬之悲情。16.对于原诗“雨余风软碎鸣禽”,明代学者陈霆评改此词为:“鸣禽曰碎,于理不通……何不曰‘碎鸣音’也?”他的评改,你是否赞同?为什么?【答案】15.B16.不赞同。“禽”指鸟雀,“碎”指声音纷繁多样。“碎鸣禽”体现鸟雀声纷繁,乃至多样,展现暮春的特点;而“碎鸣音”只是在说声音的多样,展现不出鸟类的纷繁,体现不出暮春的氛围。【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当日阳光迟迟不出”错误。“迟迟日”是说雨过天晴,太阳缓缓升起。点明季节特征,是白昼渐长,日影阑珊,即所谓“春欲尽,日迟迟”;“一分阴”,言偶有浮云,瞬即消逝。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雨余风软碎鸣禽”的意思是:雨后的春风,更显得温柔轻盈,到处响着各种鸟雀宛啭的迎接春天的歌声。“禽”指鸟,春雨之后,天气稳定,风和日丽,鸟雀唤晴,鸣声也格外欢快。“碎”是形容声音纷繁多样,“碎鸣禽”明确了是鸟雀声纷繁,乃至多样,展现了暮春的特点。“碎鸣音”只是在说声音的多样,展现不出鸟类的纷繁,减弱了暮春的氛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2024高三浙江新高考研究12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某高中的八字校训中有“自强”“弘毅”四字,前者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者则出自《论语》的“,”。(2)“扁舟”意象在古诗文中已成为一种情感的表达,如苏轼的“”中的“扁舟”是自由之舟,张若虚的“”中的“扁舟”是思念之舟。(3)“江”与“月”的交融,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诗意,如《琵琶行》中的“”,又如《登快阁》中的“”。【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驾一叶之扁舟谁家今夜扁舟子(3)唯见江心秋月白澄江一道月分明【详解】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弘毅、驾、唯、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湖南2024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1)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他去卖什么?卖油绳。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 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1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横线句子“简直像拎了束灯草”。(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今天做好今天卖,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好吃”,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18.提着装满了东西的旅行包竟像拎了束灯草,兼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突出陈奂生提旅行包的轻松感,真实表现他此时愉悦的心情。【评分参考】比喻或夸张手法1分,轻松感或力气大1分,愉悦心情1分。19.①原文中有拟声词“格啦嘣脆”,让人如闻其声,真实感受到油绳的香酥可口;②“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句式对仗整齐,也更好地突出了油绳的新鲜和好吃,自然流露陈奂生内心的自豪感。(每点2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湖南2024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说到梦想,我发现和许多大人真是讲不通。他们总是这样提问题:①?在他们看来,一样东西,只要不能吃,不能穿,不能卖钱,就是没有用。他们比起一则童话故事里的小王子可差远了。这位小王子从一颗外星落在地球上的一片沙漠上,感到渴了,寻找着一口水井,他一边寻找,②。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使沙漠变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沙漠中的水井是看不见的,(2)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可是正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梦想驱使我们去寻找,去追求;在看得见的事物里发现隐秘的意义,从而觉得我们周围的世界无比美丽。其实,诗、童话、小说、音乐等都是人类的梦想。英国诗人雪莱听到人们指责诗歌没有用,他反驳说:诗才“有用”呢,因为它“创造了另一种存在,使我们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居民”。的确,③,他们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如果你和那种没有梦想的人一起旅行,你会觉得乏味透顶。一轮明月当空,他们最多说月亮像一张烧饼,压根儿不会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面对苍茫大海,他们只看到一大滩水,绝不会像安徒生那样想到海的女儿。唉,有时我不免想,与只知做梦的人相比,从来不做梦的人是更像白痴的。 20.上面两段文字中各有两个加点的“也许”,它们都有揣测的意味,但两个“也许”所表现出来的情味又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1)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2)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21.下面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B.“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C.于是,她们在预备好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0.第(1)处的两个“也许”,表现出陈奂生上城时脚步的轻松,心情的愉悦。(2分)第(2)处的两个“也许”侧重于表现寻找结果的不确定以及人们寻找梦想时内心的茫然。(2分)21.C(“有用”的引号表强调,选项C的引号也表强调。A项表特殊含义;B项表特定称谓;D项表讽刺。)22.(示例)①梦想到底有什么用②一边觉得沙漠非常美丽③有梦想的人和没有梦想的人(每处2分)四、写作(60分)(2024广东高三金太阳百师联盟12月联考)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3年暑期有篇报道称,“今年暑期医美旺季的消费主力以毕业生等年轻群体为主。眼鼻整形等‘轻手术’项目备受追捧。”上述报道说明,国内医美整容已经趋向年轻化、低龄化。针对这种现象,你作为一名学生,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说明,医美整容已经趋向年轻化、低龄化,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有两种声音,两种观点。一种不赞成。说明当今社会部分人的审美观影响了年轻人,部分学生群体也开始加入整容队伍。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容貌,热衷子眼外整形等“轻手术”项目。另外由于我国医美行业还不够规范,有些医美机构资质、技术等还存在问题,且学生青年对医美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希望我们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够对自己的容貌和青春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另一种是持赞成态度,“医美消费主体趋于年轻化、低龄化”,阐述说明类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等观点。立意:1.青年应有正确审美观。2.有颜值不如有价值。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4-01-14 11:25:01 页数:18
价格:¥3 大小:675.4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