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2
2
/12
剩余1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年云学名校联盟高二年级12月联考语文试卷命题学校:襄阳四中命题人:刘小俊张宁审题人:郧阳中学朱银燕考试时间:12月20日9:00-11:30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现代技术正在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发展,不断创造出令人瞠目的奇迹。人们奔走相告:数字化生存来了,克隆来了……接下来还会有什么东西来了?尽管难以预料,但一切都是可能的,似乎没有什么事情是现代技术办不到的。面对这个无所不能的怪兽,人们兴奋而又不安,欢呼声和谴责声此起彼伏,而它对这一切置若罔闻,依然迈着它的目空一切的有力步伐。按照通常的看法,技术无非是人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改变事物的手段,手段本身无所谓好坏,它之造福还是为祸,取决于人出于什么目的来发明和运用它。乐观论者相信,人有能力用道德约束自己的目的,控制技术的后果,使之造福人类,悲观论者则对人的道德能力不抱信心。仿佛全部问题在于人性的善恶,由此而导致技术服务于善的目的还是恶的目的。②然而,有一位哲学家,他跃出了这一通常的思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便从现代技术的早期演进中看到了真正的危险所在,向技术的本质发出了追问。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更是一种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构造方式。在技术的视野里,一切事物都只是材料,都缩减为某种可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技术从来就是这样的东西,不过,在过去的时代,技术的方式只占据非常次要的地位,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是一种非技术的、自然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大地是化育万物的母亲,他们怀着感激的心情接受土地的赠礼,守护存在的秘密。现代的特点在于技术几乎成了唯一的方式,实现了“对整个地球的无条件统治”,因而可以用技术来命名时代,例如原子能时代、电子时代,等等。现代人用技术的眼光看一切,神话、艺术、历史、宗教和朴素自然主义的视野趋于消失。在现代技术的统治下,自然万物都失去了自身的丰富性和本源性,仅仅成了能量的提供者。譬如说,大地不复是母亲,而只是任人开发的矿床和地产。畜禽不复是独立的生命和人类的伙伴,而只是食品厂的原料。河流不复是自然的风景和民族的摇篮,而只是水压的供应者。海德格尔曾经为莱茵河鸣不平,因为当人们在河上建造发电厂之时,事实上是把莱茵河建造到了发电厂里,使它成了发电厂的一个部件。那么,想一想我们的长江和黄河吧,在现代技术的视野中,它们岂不也只是发电厂的巨大部件,它们的自然本性和悠久历史何尝有一席位置?③现代技术的真正危险并不在于诸如原子弹爆炸之类可见的后果,而在于它的本质中业已包含着的这种对待事物的方式,它剥夺了一切事物的真实存在和自身价值,使之只剩下功能化的虚假存在。这种方式必定在人身上实行报复,在技术过程中,人的个性差别和价值也不复存在,一切人都变成了执行某种功能的技术人员。事情不止于此,人甚至还成了有朝一日可以按计划制造的“人力物质”。不管幸运还是不幸,海德格尔活着时赶上了人工授精之类的发明,化学家们已经预言人工合成生命的时代即将来临,他对此评论道:“对人的生命和本质的进攻已在准备之中,与之相比较,氢弹的爆炸也算不了什么了。”现代技术“早在原子弹爆炸之前就毁灭了事物本身”。总之,人和自然事物两方面都丧失了自身的本质,如同里尔克在一封信中所说的,事物成了“虚假的事物”,人的生活只剩下了“生活的假象”。④技术本质在现代的统治是全面的,它占领了一切存在领域,也包括文化领域。在过去的时代,学者都 是博学的通才,有着自己的个性和广泛兴趣,现在这样的学者消失了,被分工严密的专家即技术人员取代。在文学史专家的眼里,历史上的一切伟大文学作品都只是有待从语法、词源学、比较语言史、文体学、诗学等角度去解释的对象,即所谓的文学,失去了自身的实质。艺术作品也不复是它们本身所是的作品,而成了收藏、展览、销售、评论、研究等各种活动的对象,海德格尔问道:“然而,在这种种活动中,我们遇到作品本身了吗?”海德格尔还注意到了当时已经出现的信息理论和电脑技术,并且尖锐地指出,把语言对象化为信息工具的结果将是语言机器对人的控制。⑤既然现代技术的危险在于人与世界之关系的错误建构,那么,如果不改变这种建构,仅仅克服技术的某些不良后果,真正的危险就仍未消除。出路在哪里呢?有一个事实看来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现代技术发展的步伐,人类也绝不可能放弃已经获得的技术文明而复归田园生活。其实,被讥为“黑森林的浪漫主义者”的海德格尔也不存此种幻想。综观他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现代技术的危险包含在技术的本质之中,但是,技术的方式之成为人类主导的乃至唯一的生存方式却好像并不具有必然性。也许出路就在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在保留技术的视野的同时,再度找回其他的视野呢?如果说技术的方式根源于传统的形而上学,在计算性思维中遗忘了存在,那么,我们能否从那些歌吟家园的诗人那里受到启示,在冥想性思维中重新感悟存在?当然,这条出路未免抽象而渺茫,人类的命运仍在未定之中。于是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何海德格尔留下的最后手迹竟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在技术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的时代中,是否和如何还能有家园?”(周国平《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般人更关注人使用技术过程中的主观目的和道德能力,海德格尔则深刻洞悉了技术作为人与世界之关系构造方式的实质。B.现代技术实现了“对整个地球的无条件统治”,技术的方式在人与世界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现代人用技术的眼光看待一切。C.海德格尔认为人工授精之类的发明是对人生命和本质的进攻,如果任由这类技术泛滥,人的生活将只剩下“生活的假象”。D.海德格尔并不幻想人类回归田园生活,他没有找到彻底消除现代技术真正危险的办法,留下了“是否和如何还能有家园”的问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对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反应不一,悲观论者和乐观论者都注意到技术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但技术作为手段,本身无所谓好坏。B.在朴素自然主义的视野中,大地是化育万物的母亲,牲畜是独立的生命、可亲的伙伴,河流是自然的风景,万物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C.在技术本质统治文化领域的当下,历史上的一切伟大文学作品在专家眼中都只是有待从各个角度解释、研究的对象,失去了自身的实质。D.现代技术发展的势头不可遏止,人类也不可能彻底放弃由技术主导的生存方式,人类命运的出路在于让人与世界的关系回到自然的方式。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电影《孤注一掷》细腻演绎了缅北诈骗团伙的残忍与血腥,揭秘了网络诈骗全产业链内幕,冲击了观众的视听与认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B.2000年,巴西生物艺术家爱德华多·卡茨通过往普通兔子胚胎中植入绿色荧光水母DNA,培育出了一只发着荧光绿的兔子——阿巴。C.利用人工智能绘画工具,只需上传一张照片或输入一段文字,几秒钟后,你就能得到一张与所上传照片意象极为相似的艺术图画。D.在工业化的养猪场里,许多母猪终其一生都会生活在转身都做不到的狭窄隔间里,生下小猪,小猪立刻被带走养肥待宰。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4分)5.现代技术的真正危险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认为?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凤凰寺岑燮钧凤凰寺在舜江府东门外的凤凰山上,离城里不远,是读书人冶游谈禅的好去处。凤凰寺的方丈明慧大师是位得道的高僧,不理世事。幸得手下有一监院,名曰惠通,总领众僧,倒也能镇得住山门。寺里诸般杂事,都由他调理。迎来送往,也由他挡着。方丈大师,不是在内院闭关清修,就是云游他处,难得一见。一日,惠通到寺院各处巡视。在一偏院,见一沙弥在地上磨蹭,走近一看,原来是将一株大花移植于盆内。沙弥见监院到此,合十肃立,不敢抬头。只见那花,甚是奇特,颜色艳丽,鲜红而有星点,外形有莲花之相,却生沙泥中,肉质肥厚,近乎菌类。惠通问沙弥何处所得,答曰后山。惠通心想,莫非此乃灵芝仙草?他看了好一会儿,心生欢喜,就让沙弥搬到了自己会客的内室,放在茶几上,顿时蓬荜生辉,耀人眼目。一日过后,生长一分,数日之后,竟大了一轮,不由啧啧称奇。惠通不敢私藏,于是搬到了方丈室。“师傅,你看此花奇也不奇?”“心中有莲花,诸般皆失色。”明慧大师只看了一眼,再不理会。惠通讨了个没趣,正想出门,师傅道:“自何处来,到何处去。”让他搬走。惠通只得又把花搬到自己处,心想,莫非自己有事做错?他揣摩了很久,总觉得师傅对自己日渐冷淡,似乎有什么事要发生似的。一日,听得知府大人驾到,惠通赶紧迎出山门去。知府大人倒不是稀客,时常携本府读书人来此谈诗论文。惠通见机谈性,以佛理参悟之,常引得知府大人击节赞叹,称之曰:得道。惠通合十谦抑道:“贫僧协理杂务,本一俗人,岂敢岂敢!”“能进能出,内外皆通,方外奇才啊!”知府大人一言九鼎,跟随的一群读书人都连声称是,让惠通觉得脸上有光。惠通把知府大人引到内室,众人坐定,惠通吩咐上茶。茶几上正放着那盆奇花,知府大人凑近了,看了又看,问惠通此是何物。惠通答曰:“后山之物,一日一长,似花非花,不知何物也。”知府大人看向众人,众人都纷纷称奇,却无一人说得出门道。忽有一老书生答曰:“世所罕见,此必祥瑞之物也。”“祥瑞之物,非小寺敢私藏,献诸大人,必能红运当头,更上青云。”惠通立马接口道。知府大人不由哈哈大笑。临走之时,惠通就让门下弟子送到了府上。过了几日,知府大人派人传话,让他到附近打听打听,看有什么奇谈异闻,呼应祥瑞。因为西北出白鹿,西南出灵猴,东北出太岁,舜江乃东南名邑,说不定上天眷顾,也要天降祥瑞,那就得送往京城了。惠 通不敢怠慢,立马来到偏院,让小沙弥带着去原地查看。原地在凤凰山北麓一断崖处,青苔漫布,有水渗出,但也看不出有什么奇异的地方。惠通就让小沙弥去附近村里打听一番,看有什么奇异的人事。隔了一日,沙弥来报,在凤凰村一九十老妪的床顶上,盘着一条大蛇,村民放归山里去了;村里一个老光棍,买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一个五岁的小孩,说话含糊,游方郎中在他舌下剪了一刀,竟能巧舌如簧了……惠通皱着眉头,然后挥了一下袖子,“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把小沙弥喝退了。第二天,惠通来到知府官衙。知府大人一见惠通,立马把他拉到后花园,原来知府大人把那奇花放在了百花丛中,以承天露。那花又大了一轮,已经铺满花盆,仿佛菩萨端坐的莲花,色如美人起红晕,肉质如脂半晶莹,底下有透明的汁液渗出来。惠通合十礼赞,知府大人急问可打听到什么。惠通演义其事,答曰:“灵蛇入室,化龙而去。”“人生七十古来稀,这老人家有龙护持,果是祥瑞。”老书生帮腔道。“旷夫怨女,终得和鸣。”老书生摇扇晃头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男有分女有归,大道之始也。”惠通见知府大人脸露喜色,不断点头,又补之曰:“不鸣则已,一鸣冲天,哑巴开口,此又一奇也!”老书生连连称奇,大家都说是个吉兆。于是计议,该如何上本,献之阙下。兹事体大,知府大人一时也不敢妄做主张。这时,老书生提议道:“若能得到明慧大师加持,那就更是吉祥了。”“只怕大师云游去了——”知府大人看向惠通,惠通答道:“师傅正在寺内清修。”知府大人不由喜上眉梢,连说“有请大师劳驾”,让惠通明日与大师一同前来,共襄盛举。惠通含糊答应了,但他也没有十分的把握——他怕师傅说出什么煞风景的话来。惠通回到凤凰寺,小心翼翼地向师傅说了此事,请师傅明天走一遭。师傅倒也没有责备他,只说了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般忙碌,万般皆空。”惠通见师傅重又入定,就悄悄退了出来。但见月色清空,树影憧憧,殿宇森森,四下无声,突然一声鸦叫,划破长空,不由有些心神不定。他拿捏不透师傅的意思。第二天,惠通来到方丈室,恭请师傅。师傅依然慢条斯理,打坐念经。他没有拒绝,但也没有马上起身,只说不急。惠通只得在门外静候。不多时,弟子前来通报,知府大人派人前来送还“祥瑞”。惠通好生奇怪,让人把花搬到此处来,只见那花还是昨天之色,并未枯萎,也没有缺角,依然饱满鲜艳。问来人恰是为何,来人怒道:“什么祥瑞,差点让知府大人上当了!”原来大人家的狗看着花也欢喜得不得了,左看右看,甩着尾巴,围着花转,一不小心,没有管住,还上前舔了一下汁液,谁知只一顿饭工夫,狗浑身抽搐,狂叫了几声,立马毙命了。惠通顿时目瞪口呆。这时,明慧大师走出方丈室,念了一声:“阿弥陀佛!”(选自《小说选刊》2023年8月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惠通和尚在调理杂事、迎来送往中背离了出家人的初心,但他言谈中参以佛理,令知府击节叹赏,可见他也有一定的佛学修为。B.明慧大师的得道高僧形象在文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他对惠通的两次善意提醒,以及对“祥瑞”结局的预见都可见出他的大智慧。C.惠通探寻到的所谓“祥瑞”令知府大人十分满意,但有些说法荒唐离谱,“旷夫怨女,终得和鸣”之说连老书生都难以苟同。D.小说结尾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当然。在所谓“祥瑞”事件上的尴尬遭遇貌似是偶然,实则是惠通处世态 度的必然结局。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部分称称凤凰寺“是读书人冶游谈禅的好去处”,为后文知府大人的出场和老书生妄称祥瑞的情节张本。B.小说构思精巧,极擅预作铺垫。如在知府大人后花园里,奇花“底下有透明的汁液渗出来”,为后文狗舔汁液中毒作铺垫。C.小说对老书生着墨不多,但此人惯于察言观色、曲意逢迎,有一定典型意义。他的寥寥数语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D.小说语言简练典雅,颇有韵致。方丈的“心中有莲花,诸般皆失色”、老书生的“灵蛇入室,化龙而去”都契合人物形象气质。8.惠通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小说以明慧大师的一声“阿弥陀佛”作结,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请模拟明慧大师的口吻劝诫惠通,列出劝诫要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勠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节选自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有删改)材料二: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序》,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是以A狱吏B专C为深刻D残贼E而亡F极G不顾国H患I此J世之大贼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亡”,同“无”,与《苏武传》中“空自苦亡人之地”的“亡”词义相同。B.“勠力”,指合力,与《鸿门宴》中“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的“戮力”词义相同。C.“被”意为“遭受”,与《促织》中“成归,如被冰雪”中“被”含义相同。D.“黎民”指“民众,百姓”,与“庶民”意思相近。其中“黎”是“众多”的意思。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朝重用司法官吏,不重视讲究仁义的人,导致正直的言论被歪曲,尽忠国事的人不敢说话,而赞美奉承的声音充塞朝廷,国家因此而亡。B.路温舒认为审理案件的官吏互相勾结,大都想置人于死地,以求自我保全,所以他们把苛刻作为明察,以期得到执法公正的名声。C.路温舒认为刑狱过于严苛是国家最严重的祸患,从“刻木为吏,期不对”等俗语可以看出,老百姓对玩弄文字、罗织罪状的断案者深恶痛绝。D.司马迁认为,国家法网严密的时候,邪恶伪诈的事不断发生,而西汉初年法治环境宽松,官吏治民却成绩斐然,可见国家安定不在于严刑苛法。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2)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班固《苏武传》)14.两则材料在观点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扶风豪士歌(节选)李白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①?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原尝春陵②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下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③去,桥边黄石④知我心。[注]①尚书期:东汉陈遵,嗜酒好客,欲留客痛饮,紧闭大门。客人趁陈遵醉酒,央求陈母,说自己与尚书约好,不能耽搁,陈母就让他从后门出去。②原尝春陵:即战国四公子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他们各有食客数千人。③赤松: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上古仙人。《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功成思退时曾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④黄石:即黄石公,秦时隐者,曾于沂水圯上桥边遇张良,授之《太公兵法》。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扶风豪士为人坦荡平和,不倚势凌人,筵席上肴馔精美,歌舞醉人,待客热情周到,豪气尽显。B.诗中用战国四公子推心置腹对待士人的诚挚态度,来比附豪士的乐“会众客”,自有颂扬之意。C.“抚长剑,一扬眉”化用前人“恐君犹不信,抚剑一扬眉”诗句,诗人以此自明不凡的心迹。D.末二句诗人以张良自比而明言其心,表达了追随赤松子遁世游仙的愿望,有消极的思想倾向。16.此诗颇有“奇”趣,请从塑造的形象和语言特色两方面分析“奇”在何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离骚》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两句总结了《离骚》叙事上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的特点。(2)《燕歌行》中,诗人用“▲,▲”两句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3)前人认为《李凭箜篌引》是“摹写声音之至文”,其中“▲”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万古丹山:武夷山》以既专业又富有诗性的语言介绍了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和生物多样性:远古时代,“大地在沉降与隆起之间,在水与火的淬炼之中,雕塑着自己新的面容,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宏阔壮观的景象。而此后,岁月剥蚀造就的丹霞之奇观,只是那场壮阔运动的序幕之后的正常剧目。”山川河流的迷人,不仅在于险奇,更在其文化底蕴。在作者何向阳看来,真正能代表武夷山水文化底蕴的,非朱子文化莫属。然而,作品绝不是(①)地介绍几则关于朱熹的逸闻,而是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武夷山水的文化之魂。作者敏锐追索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句中“泗水”的来龙去脉,将中国思想史上心学与理学论辩的“鹅湖之会”、发生在朱熹和理学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栻之间的“朱张会讲”向我们(②)。①从某种意义上说,②作者沿着宋代以来重要的一条思想线索,③进入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历史场景。④通过对诗性山水的呈现,使作品尤其具有启发性。⑤所谓诗性山水,不是用诗化语言描述山水那么简单。事实上,诗性指向生命的非功利、哲思性和超越性的层面。诗意是对生命自身、对自我与世界相遇的凝思和顿悟。碎片化的信息时代,资讯看似与我们的生活(③),却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人与自身及世界对话的通道。无论是向内的证悟,还是向自然的返归,作品洋溢着对生命觉知的兴趣和执着。由山水而觉悟生命的智慧,这才进入诗性山水的层面。18.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生动形象,请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①,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暗,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不过寻常百姓家也是不需要什么席面的,所以那些家常菜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如果不年不节的,平素大家吃得都很简单。由于故乡地处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寸草不生,所以吃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我们食用的,都是晚 秋时储藏在地窖里的菜:土豆、萝卜、白菜、胡萝卜、大头菜、倭瓜。当然还有腌制的酸菜和夏季时晒的干菜,有豆角干、西葫芦干、茄子干等等。②,冬天的菜尤其适合炖。将一大盆连汤带菜的热气腾腾的炖菜捧上桌,寒冷都被赶走了。人们喜欢把主食泡在炖菜中,比如玉米饼和高粱米饭,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滋味格外醇厚。而到了夏季,炖菜就被蘸酱菜和炒菜代替了。园田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③;而芹菜、辣椒等则可爆炒。这个季节的主食就不像冬天似的以干的为主了,这时候人们喜欢喝粥,芸豆大碴子粥、高粱米粥以及小米绿豆粥是此时餐桌的主宰。21.下列选项中的冒号,与文中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B.你们记录下来: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访贫问苦。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许冻坏一头牲口……C.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D.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礼记·学记》以上两句话都有一定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年云学名校联盟高二年级12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3分)答案:C【解析】“人的生活只剩下了‘生活的假象’”是里尔克在书信中所说的,并非海德格尔的观点。2.(3分)答案:D【解析】“人类命运的出路在于让人与世界的关系回到自然的方式”与原文不符。原文表述是“当然,这条出路未免抽象而渺茫,人类的命运仍然在未定之中”,并没有具体指明人类命运的出路。3.(3分)答案A【解析】第四段的核心观点是“技术本质在现代的统治是全面的,它占领了一切存在领域,也包括文化领域。”A项电影《孤注一掷》以电影媒介揭露了电信诈骗乱象,反映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是现代技术反映社会现实的表现,不能作为论据支撑第四段观点。4.(4分)①文章先呈现了人们对现代技术危险性的通常看法,(1分)②然后从现代技术作为人与世界关系的构造方式这一本质角度揭示了用技术的眼光看待一切的真正危险,(1分)③接着分析了技术眼光统治一切的现象,(1分)④最后探讨了这种形势下找到人类命运出路的可能性。(1分)【评分细则】①文章先呈现了人们对现代技术危险性的通常看法,(1分)④最后探讨了这种形势下找到人类命运出路的可能性。(1分)这两点没有疑问。②③如果学生能答到“然后分析现代技术真正的危险在于人与世界关系的错误建构。”也可以 不扣分。5.(1)现代技术的真正危险是把技术作为构造人与世界关系的唯一方式。(2分)(2)作者这样认为的原因是:现代人用技术的眼光看待一切,自然万物都失去了自身的丰富性和唯一性,仅仅成为能量的提供者;(2分)人的个性和价值也被忽视,一切人都变成了执行某种功能的技术人员乃至“人力物质”;文化、语言等也被对象化为某种工具。(2分)【评分细则】按标准给分即可。1.现代技术的真正危险,如果学生直接抄第3段第一句“本质中业已包含着的这种对待事物的方式”,不提炼只能得1分;2.原因从“自然万物”(第2段)、“人”(第3段)和“统治领域之广全,包括文化领域”(第4段)三方面答,任意两点即可。6.答案:C【解析】C项“连老书生都难以苟同”理解错误。“老书生摇扇晃头”只是他引经据典时的习惯,不等于“摇头”,并非不认同。老书生对此事评论道:“男有分(fèn)女有归,大道之始也。”这里“男有分女有归”是《礼记·礼运》里的话,意思是“男子们各有各的职分,各尽其职,女子有自己的归属”,老书生以此表达对此事的认同。7.答案:B/D【解析】“为后文狗舔汁液中毒作铺垫”理解错误,当为“伏笔”。伏笔是点的埋藏,铺垫是面的铺叙,这里的“底下有透明的汁液渗出来”只是作为闲笔出现一次,为狗中毒而死设伏,是典型的伏笔。8.①虚荣世故。惠通和尚热衷于攀附权贵,阿谀逢迎,将“奇花”献给知府;(2分)②见风使舵。在打听不到奇谈异闻的情况下,惠通“演义其事”,向壁虚造所谓“祥瑞”。(2分)【评分细则】核心词1分,(曲急逢迎、攀附权贵、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爱慕虚荣、见风使舵、巧舌如簧、奉承、察颜观色、谄媚圆滑、浮躁、功利心、愚顿……此类皆可),下面这类词语不能给分,文章重在批评惠通,(管理能力强、精明、敏感、真诚善良、好奇心、能干、谦虚谦逊、遵师重道、勤劳能干、随机应变……)。2、文章内容及分析1分。3丶写人物两个方面的形象,有文本内容及分析,才给满分4分。一个核心点+文章内容+分析(2分)。9.(6分)示例:①出家人应潜心修禅,谨守本心,远离世俗,一心向佛。②佛法之外,万般皆空。以俗眼看花,凡花也能出奇;用禅心观照,莲花自然在心中。[这一点扣“心中有莲花,诸般皆失色”]③功名利禄只是幻象,热衷于此只会虚度光阴,甚至自取其辱。[这一点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般忙碌,万般皆空”](6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任意三点给6分。本题开放性较强,考生答案只要符合明慧大师身份特征,能凸显其对世事的深刻洞见,且落脚到对惠通和尚的“劝诫”上,均可得分。)【评分细则】按答案要点给分,1、扣“阿弥陀佛”,要点为“一心向佛”。2、扣“心中有莲花,诸般皆失色”,要点为“用禅心关照,莲花自在心中”3、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般忙碌,万般皆空”,要点为“功名利禄只是幻影”。10.答案:DGI【解析】翻译:所以司法官吏专做残酷苛刻的事,残害人民而没有止境,不管国家的祸患,这就是世上的大害。11.答案:C【解析】“被刑之徒比肩而立”中的“被”意思是“遭受”,《促织》中“成归,如被冰雪”中的“被”意思是“覆盖”。二者意思不同。12.答案:B【解析】B项因果颠倒。原文是“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选项里错误地把“置人于死地”作为因,将“把苛刻作为明察”“以期得到执法公正的名声”当作果。13.(1)刑狱是天下的大事,死了的不能再活过来,(斩)断的头不能再接上。(“复”译为“再”;“绝”译为“断”;“属”译为“连接”。一点1分,句意1分。)(2)(缑王)连同卫律所率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将”译为“率领”,“阴”译为“暗地里”,“归”译为“归附”“归顺”等。一点1分,句意1分。) 【评分细则】13(1)学生基本上翻译不出来“绝”和“属”,这两分基本上没了,建议“复”这个字不要抠太严,意思对即可,复生、复活、再生不都是一样吗?“者……也”作为判断句可以作为得分点,另外“大命”的翻译可适当放松,学生翻译不出来“大事”。第13(2)1.“将”译为“率领”、“带领”等2.“阴”译为“暗地里”或者“秘密地”,或其他副词性质(如“私下”)的同义词也可以给分。3.“归”译为“归附”“归顺”等,翻译为“返回”“回归”不给分。4.句意一分,能翻译出“及”的给句意分。14.同:都反对酷刑。(1分)异:材料一将滥施刑罚的根源归咎于“治狱之吏”,(1分)材料二肯定以德治天下,反对以刑罚治天下。(1分)【评分细则】按照参考答案评分,要答出同和异,同为“反对酷刑(刑狱)”,不同点:材料一扣“人”,材料二扣“德”。15.答案:D【解析】D项“表达了追随赤松子遁世游仙的愿望,有消极的思想倾向”错误。这里用张良的典故自明心迹,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后,他才表示“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这首诗最后两句的大意是“我之所以没有像张良那样随赤松子而去,是因为功业未成,国难当前,我更得报效于国家。耿耿此心,黄石公可以明鉴。”16.形象塑造方面:①成功塑造了性情豪爽、热情好客、意气干云的“扶风豪士”形象,极富人格魅力。(2分)②表白了自己坦荡磊落的胸怀、率真烂漫的天性和卓尔不群的志向,突出了李白的鲜明个性特征。(2分)语言特色方面:这首诗语言整饬中富有变化,灵动自然;善于化用典故,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了丰富的内容。(2分)【评分细则】1.扶风豪士形象2分。坦荡平和、热情周到、性情豪爽等相近概括词。2.李白的形象2分。率真、豪放、卓尔不凡等相近概括词。3.语言特色2分。典故、夸张、句式变化都可以是答题角度。合理即可。【解析】这里的“奇”首先指“扶风豪士天下奇”,此诗较为传神地刻画了扶风豪士和李白本人的形象,故二人形象的塑造是“奇”的第一个层面。李白诗歌语言清新自然,不事矫饰,豪放洒落,极富艺术张力,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一点在此诗中表现得比较鲜明。此外,此诗多用典故,但圆融妥帖,不露痕迹,可以视作善用典故的典型,可以看作“奇”的又一方面。语言特色之“奇”包括但不限于以上两个方面,考生准确答出一个方面即可给2分。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18.①轻描淡写②娓娓道来③息息相关(一空1分,共3分)【评分细则】成语填空,可以依据参考答案细则给分,学生第一空答“粗枝大叶”,应该可以给分,第三空答“密不可分”,应该也可以给分。19.②改为“作者沿着宋代以来一条重要的思想线索”(此句语序不当,数量词“一条”应放在“重要”前面)④改为“对诗性山水的呈现,使作品尤其具有启发性”(此句成分残缺,“通过……使……”缺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一点2分,两点4分)【评分细则】(1)选对序号,并修改正确才给满分;只填序号,未作修改建议不给分;选对序号②,把“一条”放在“宋代以来”前面,可给1分。(2)删除“通过”,或“使”均可,但二者均删掉,不得分。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直接写出修改结果。如果有学生答成修改说明,比如把某某某删掉,答案正确,也可给满分。20.①运用拟人手法,将大地在地质运动中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成是“雕塑着自己新的面容”,赋予大地以人的动作和情态,表达更加生动形象。②运用比喻手法,将“丹霞之奇观”比作地质运动之后的“正常剧目”,形象地展现了丹霞奇观形成的过程,化平淡为生动,引发读者的联想。(一点2分,两点4分)【评分细则】①答出“拟人”(1分);雕塑着自己新的面容”,赋予大地以人的动作和情态,表达更加生动(1分)。②答出“比喻”(1分),将“丹霞之奇观”比作地质运动之后的“正常剧目”,形象地展现了丹霞奇观形成的过程, 化平淡为生动,引发读者的联想。(1分)21答案:.C【解析】文中的冒号标示解释说明。A项标示总结上文;B项标示分项列举;C项标示解释说明;D项标示提示下文。故选C。22.①北方人好吃②人们喜欢吃炖菜③都适宜生着蘸酱吃(每空2分,一共6分)【评分细则】第22题评分标准:参考答案比较简明,可依照评分。但要注意两点:一是重在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须分别有“吃”、“炖”、“蘸酱”这些关键词,以与上下文自然衔接照应,否则不给分,如“北方人的菜很多”之类;二是有的答案模棱两可,有违生活逻辑,如“北方人爱吃菜”之类,可给1分。23.【材料解读】这是一道观点思辨类作文题,核心论题是“知足”和“知不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探讨了“不知足”的危害,强调了“知足”的重要性。“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从“自省”的角度分析了“知不足”的意义。审题过程中,考生应先对“知足”“知不足”的概念作必要的界定,然后从“为什么”角度对二者意义展开分析。由于这两个论题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应该在文中对二者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当然,文章的落脚点也可以放在综合学习这两则名句后得到的人生体会,从“怎么做”角度探讨吸收其中处世智慧得到的启发。【作文解析】一、材料解析:这是一道观点思辨类作文题,核心论题是“知足”和“知不足”。1、“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探讨了“不知足”的危害,强调了“知足”的重要性。面对欲望,知足就是福。每个人都有欲望,但当能力满足不了欲望时,则会陷入更大的痛苦。所以面对欲望最好的办法就是知足。懂得知足,才能无忧;无忧,才能心静;心静,才能自在;自在,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快乐。只有减轻了自己的欲望,懂得知足,才能乐得清闲。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岂能事事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知足者常乐。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从“自省”的角度分析了“知不足”的意义。知不足,是认清自己的现状,审慎地看待自己的差距;知不足,是明白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缺少什么;知不足,更是一种完善自我的态度。《礼记·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意思是说只有通过不停地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认清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会更加刻苦地学习。老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现在的社会,太多人自我感觉良好,无法正视自身的不足,但往往只有看清自我才能成就大事。知不足,常努力;知不足,才有机会进步。3、审题过程中,考生应先对“知足”“知不足”的概念作必要的文学化的界定,然后从“为什么”角度对二者意义展开分析。由于这两个论题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应该在文中对二者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当然,文章的落脚点也可以放在综合学习这两则名句后得到的人生体会,从“怎么做”角度探讨吸收其中处世智慧得到的启发。【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秦朝有十条过失,其中一条现在仍然存在,就是关于司法官吏的过失。秦朝时轻视儒术,崇尚武勇,看不起仁义之士,重视司法官吏,合于正道的话被认为是诽谤,防止产生过失的话被认为是迷惑人的邪恶之语。因此,衣冠齐整的儒生不为当时所重用,忠良切实的言论只能郁积在胸中,赞美奉承的声音整天充塞了君主的耳朵,虚假的称誉熏陶着君主的心,实际的灾祸却掩盖起来。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亡国)的原因!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大恩,没有战争的危险、饥寒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齐心,安居家园。但太平之治还没有周遍天下,则是因为刑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啊。刑狱是天下的大事,死了的人不能再活过来,(斩)断的头不能再接上。《尚书》说:‘与其杀死没罪的人,宁肯犯不按成法办案的过错。’现在的司法官吏却不是这样,上下级官员互相勾结,把苛刻作为明察,执法苛刻的人得到了公正的名声,追求公平的人反而多有后患。所以司法官吏都想置人于死地。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憎恨谁,而是保全自己的办法就在于致别人于 死罪。因此,死人的血淋漓于刑场,受刑罚的人肩膀挨着肩膀站着,处死刑的计簿上每年数以万计。这就是仁人圣人悲伤的原因。太平盛世还没有遍及天下,都是由于这个缘故。按人的常情,平安就喜欢活着,痛苦就想寻死。在棍棒击打之下,要什么口供不能得到呢?因此,被拘禁的人受不了痛苦,就说假话去招供;而官吏办案就把屈打成招当作便利,指出法令的根据,说明他们罪行;上报的时候又害怕驳回,于是玩弄文字,罗织罪状,使人陷入法网。由于上奏的判罪理由完备,即使皋陶听了也要认为死有余辜。为什么呢?因为玩弄文字所构成的罪行很多,玩弄法令条文所构成的罪名也很明确。所以司法官吏专做残酷苛刻的事,残害人民而没有止境,不管国家的祸患,这就是世上的大害。所以俗话说:‘就是画地做牢狱,也不打算进去;就是木头刻的狱吏,也一定不要同他对质。’这都是憎恶司法官吏的民谣,是悲痛的语辞。所以国家的祸害,没有比刑狱更厉害的了;败坏法纪,混淆是非,离散亲属,堵塞道义,没有比司法官吏更严重的了。这就是前面说的仍然存在的一条过失。材料二: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数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英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21:05:02
页数:12
价格:¥2
大小:38.9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