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2月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2023.12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作为中国文论话语的“修辞立其诚”,“修辞”当取何意?根据《周易》“卦辞”、“爻辞”,《文心雕龙》“祝史陈信,资乎文辞”、“修辞立诚”,“辞”取“文辞”意。“修”字貌似浅显却张力弥满。《说文解字》释“修”曰“饰”,有“拂拭”“去其尘垢”和“文饰”“加以缛采”两重含义。如果将“修”的对象锁定为“内”和“外”,或“心”与“文”,则第一重含义是对“内”、对“心”而言的。亦如儒家思孟一系的心学表述,重视内在之“质”,“修省”“反身而诚”。“修”的第二重含义是对“外”、对“文”而言,在“质”的基础上强调“文”,强调打磨、装饰和匠心,追求尽善尽美的艺术作为。由此可见,“修”字概括了中国文学两种表达范式,即偏向自然与倚重藻绘两个维度,偏重于反求内心之真与倾向于追逐外饰之美两条路径。“修辞立其诚”中的“修辞”亦因“修”的两重含义、两个维度、两条路径对中国的文学真实观念产生影响:“修省”与“修饰”之间的张力就是文学表达中“真”与“美”之间的张力,就是既要穿过语言的文饰而抵达“真”与根本无法穿过语言,甚至只能宿命地在语言之中朦胧其“真”、文饰其“真”这两者之间的张力。中国文学真实观念在“饰”与“拭”、“诚”与“辞”的沉浮起落、矛盾紧张之中展开。《尔雅》训“诚”为“信”,真实诚笃。“诚”还指虔诚。《礼记》:“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诚”的信、真实诚笃、虔诚诸义,皆经验性的“诚”。与之相对应的是,真理性的“诚”,既是天地之本质,又是人间常道,具有不容置疑的真理性,与“道”相近。《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就中国文论而言,经验性之“诚”与真理性之“诚”,一者引领文学之审美属性,叙述自我、体认自身,偏于抒情言志的经验真实;一者引领文学仰望、融入天地人间之道,偏于以担当责任、传承道统、捍卫人间秩序为现实目的之真理真实。 厘清“修辞”与“诚”各自的含义,还须剖析“修辞”与“立诚”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这个关系的实质是“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单句还是两个单句。仅在《周易•乾卦》中逡巡,答案难觅,应当在更大的空间里探究“修辞立其诚”确切的内部关系。从传统之总体倾向和先秦其他文献组成的大视野中看,“修辞”与“立其诚”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合一”关系,即“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单句而非两个单句,是一事而非并列之二事。在“诚”与“辞”之关系中,“辞”从属于“诚”,“辞”以“诚”存。所谓“修辞立其诚”,就是以文辞之修饰或修省实现对内心经验性或者宇宙人间的真理性的表达。(摘编自姜飞《修辞立其诚——中国文学真实观念的历史和结构》)材料二:“修辞立其诚”中“修辞”何指?孔颖达从“居业”的角度将“修辞”释为“修理文教”。“文教”为“文治教化”,含有政、教两方面的含义,不是一般的语言修饰,而是一种职务活动。从“修辞立其诚”的出处《易传》来看,修辞是从巫史的作辞、正辞、用辞发展而来,并且《易传》所云之“辞”,是圣人用来揭示卦爻的特定含义的语言,它不仅包含着圣人对卦爻的深刻理解,而且反映出圣人关注社会与民生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见,修辞也是圣人职守之内的事业。唐孔颖达的解释是较为符合孔子所谓“修辞”的原意的。《易传》中“辞”与诉讼有关。诉讼只有遇见善听之主才能有公正的判决,故讼的卦辞有“利见大人”之语,之所以“利见大人”,按照《彖传》的理解是“尚中正也”。因此,“修辞立其诚”的第一要义就是“中正”,“诚”的正解也应该是“中正”。“立诚”包含着历史传承的官守职业精神和敬慎持中的文化心理。从语法结构来看,“立诚”是针对“修辞”而言,绝非“修辞”之外再讲“立诚”。“修辞立其诚”意为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最好的方式予以表达,并预期达致成功。而由此产生的中国人对立言的重视和敬言、谨言、慎言的传统也就可以理解了。“立诚”作为修辞的出发点与归宿,与道德人格紧密相关。道德人格不同,修辞效果迥异。如果因此说“修辞立其诚”谈的是道德问题而不是语言问题,与我们今天的修辞学搭不上界,这不符合孔子的原意,“以言者尚其辞”也是《周易》所具有的“圣人之道”之一。显然,孔子是重视语言修饰所达致的社会实践效果的,这不能说与中国的修辞学发展没有任何联系。(摘编自王齐洲《“修辞立其诚”本义探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修辞立其诚”中的“修”的两重含义、两个维度、两条路径,使得“修辞”对中国的文学真实观念产生影响。 B.材料二中《易传》所谓的“辞”因为包含着圣人对卦爻的深刻理解,所以反映出圣人关注社会与民生的思想情感。C.“修辞立其诚”中的“辞”从属于“诚”,“辞”以“诚”存,“修辞”与“立其诚”两者实质上是“合一”关系。D.“修辞立其诚”按照孔子原意,既是道德问题,也是语言问题。就语言来说,它与中国修辞学发展有联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学表达中“真”与“美”之间的张力,使得中国文学的真实观念永远无法实现。B.两则材料都对“修辞立其诚”的含义作了深入阐释,不过二者表达的观点不相同。C.中国人对立言的重视,有敬言、谨言、慎言的传统,与“修辞立其诚”不无关系。D.“诚”的两种语义,分别引领中国文学偏于抒情言志和强调责任道统的两种真实。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A.“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B.“君子修其词立其诚,生以比兴宏道,殁以述作垂裕,此之谓不朽。”C.“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D.“修省言辞,诚所以立也;修饰言辞,伪所以增也。”4.有学者认为,屈原作《离骚》是“修辞立其诚”的典范。请你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谈谈《屈原列传》第3段如何体现“诚”。(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孩子的力量[俄]列夫·托尔斯泰“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警察。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你几岁啊,孩子?”“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再次叫嚷起来:“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你这么办。”父亲说。“什么?”“你认识卡秋莎吗?”“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你为什么不去?”“他们会打你的。”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你呢?”“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选自《哈吉穆拉特》)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头人群大声的叫嚷,表现了人们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引出下文警察的出场。B.文章划横线部分中人群的叫喊,表明局面再度紧张起来,与文章结尾形成强烈反差。C.文章中警察向发号施令的人的请求,表现出他为了孩子放下自己高傲姿态的虚伪。D.孩子的天真烂漫,以及孩子与父亲之间彼此深沉的爱,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博爱之情。6.下列选项对小说中孩子出场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孩子的出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B.孩子的出场使得警察父亲和人群内心都掀起了波澜,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C.孩子的出场促使人们从愤怒仇恨到宽恕谅解,前后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主题。D.孩子的出场缓和了紧张的气氛,设置了悬念,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7.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这篇文章的确也呈现了警察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材料一: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节选自班固《苏武传》)材料二: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愿足下勿复望陵。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序号。(3分)而妨功A害能之臣B尽C为万户侯D亲戚贪E佞之类F悉为廊庙宰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除,文中指宫殿的台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兴利除弊”的“除”不同。B.春秋,常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文中指年纪,“春秋高”意思为年纪老。C.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一般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情。D.茅土,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按封国所在方向取相应颜色的土,包以茅草而授之。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中李陵多角度劝降苏武,例如陈述苏武兄弟惨死,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的悲惨遭遇。B.材料一中李陵以老朋友的身份劝说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大大震动了苏武的内心,以致苏武无言以对。C.材料二中李陵表明自己并非是贪生怕死的小人,之所以没有选择为气节而死,是因为自己想要有所作为。D.材料二中李陵认为汉朝因为他未能死节而施以惩罚,苏武守节却只给微薄的奖赏,这样很难让远方的臣民效命。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2)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1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李陵在兵败投降匈奴后,对汉朝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苏武庙[唐]温庭筠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②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释】①温庭筠,晚唐诗人。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1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实写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B.第三句描绘了一幅“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苏武一直望着大雁直到它消失在云彩中。表现了苏武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痛苦。C.第四句描绘了一幅“荒塞归牧图”,形象地展示了苏武被幽禁在匈奴,每一天牧羊生活的孤寂。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D.尾联写汉宣帝给予苏武厚赏,可惜武帝已经长眠茂陵,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先皇。这两句将忠君爱国的志士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14.韩愈的《送孟东野序》中有这样的话: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请你结合本首诗,谈一谈温庭筠写作此诗的目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过秦论》中“,”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九国军队便陷入了困境。(3)《过秦论》中“,”表现了陈涉率领的队伍质量差,人数少。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18题(6分)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①。“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②,而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经过大量长期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③,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1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不能做“低头族” A.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B.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家族”且成系统的。C.“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课内知识考查(本题共3小题,9分)19.下列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使卫律治其事治:审理序八州而朝同列同列:六国诸侯举类迩而见义远类:事物数通使相窥观通使:互派使者B.幸蒙其赏赐幸:幸亏疾王听之不聪也聪:智慧空以身膏草野膏:滋润羝乳乃得归乳:乳汁C.瓮牖绳枢之子牖:窄门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去世因泣下沾衿泣:哭泣置币遗单于遗:赠送D.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故劳苦倦极极:非常揭竿为旗揭:举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20.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3分)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A.为降虏于蛮夷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故内惑于郑袖D.伏尸百万21.下列选项对课文内容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武传》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B.《过秦论》铺陈历史,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气势充沛,铺张扬厉,水到渠成得出结论。C.《苏武传》按空间顺序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不惧威逼、不受利诱、苦守北海、持节不失的事迹。D.《屈原列传》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生死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五、整本书阅读考查(7分)22.下列各项中对《复活》故事情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玛丝洛娃是农奴的女儿,两个地主老姑娘收养了她,两个老姑娘的侄子——聂赫留朵夫来她们家做客,玛丝洛娃爱上他,并大胆地向他表白。B.陪审席上的聂赫留朵夫有了忏悔之意,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冤情,并决心要与玛丝洛娃结婚,最后玛丝洛娃被聂赫留朵夫感动并接受了求婚。C.西蒙松告诉聂赫留朵夫他想同玛丝洛娃结婚,聂赫留朵夫听后很痛苦,西蒙松被聂赫留朵夫真诚的态度打动,放弃了与玛丝洛娃结婚的打算。D.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在堕落中逐渐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23.请简述聂赫留朵夫为了赎罪为监狱里的玛丝洛娃做了哪些事?(4分)五、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万物皆有所依。——《说苑·建本》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依赖兄弟和好友,借交友的辅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靠自己。——歌德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2月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答案1.B因果关系不成立2.A两者之间有“张力”不等于“使得中国文学的真实观念永远无法实现”3.C材料二是探究“修辞立其诚”的本义,即:修辞与“文教”有关,是一种职务活动。选项意思是:各种文章都表现出一定的文采,用于降神的祝文则要求朴实。祝词的写作必须真诚,要于内心无所惭愧。这是从祭祀的角度对祭文提出的要求,属于职务活动,其他三项都与“职务活动”或者“文教”无关4.①屈原痛心于奉承谄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离骚》中含有屈原叙述自我、抒情言志的经验真实。②《离骚》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体现了屈原追求担当责任、传承道统、捍卫人间秩序的真理真实。(如若学生援引《屈原列传》第三段原句“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说明《离骚》中含有屈原叙述自我、抒情言志的经验真实也算正确)(每点3分)5.C警察并无虚伪。6.D孩子的出场暂时缓和了紧张的气氛,并未设置了悬念。7.①警察在最初“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冷冷的一笑”等都表现其执迷不悟地坚持立场、仇视群众的心理;②孩子的出现让他内心动摇,向行刑人求情,表现出他作为父亲担忧孩子,保护孩子的心理;③最后“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每点2分)8.BDF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9.C足下,一般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表达对对方的尊敬。10.B苏武无言以对错误。11(1)您终究不能回国,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空、亡、安、见各1分)11(2)难道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儿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宁、捐、妻子、为各1分) 12.①先是忍辱偷生,想有所作为;②接着亲人被诛,对汉朝失望寒心;③最后认为汉朝亏待功臣,拒绝返汉。(每点1分)13.A“首句实写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错误。苏武与汉使初会时的场景是作者想象的,是虚写,不是实写。14.①凭吊苏武,表达对苏武忠贞不屈的精神和民族气节的赞赏;②作者通过塑造苏武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类忠贞之士的呼唤,以挽救大唐衰颓的国运。(每点3分)15.1.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3.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每句1分)16.CA.表示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讽刺否定。17.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眼睛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造成患者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也可改成“严重的会使患者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每点1分)一是“大量长期的”定语语序不当;二是“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可在“会发生”前面加“眼睛”;三是“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句式杂糅,可改为“严重的会造成患者”或“严重的会使患者”。18.①是各种“手机病”的发生②眼科才是灾区③用手机上网是一把双刃剑(每点2分)19.AB幸:希望聪:明察乳:生子C牖:窗户泣:眼泪D极:疲困20.C例句是被动句A状后句B判断句C被动句D定后句21.C项,《苏武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苏武的事迹。22.DA.没有大胆地向他表白B.没有接受聂赫留朵夫的求婚C.西蒙松没有放弃与玛丝洛娃结婚的打算23.①聂赫留朵夫找到律师,积极准备把案件上诉到高级法院;②他到监狱探视玛丝洛娃,请求她的宽恕,并告诉她自己要和她结婚;③他还通过关系,把玛丝洛娃转到监狱医院当护士;④最后陪她流放到西伯利亚。(每点1分)译文:材料一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做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不敢访求苏武。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李陵为苏武置办酒席,安排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和您一向关系很好,所以派我来劝说您,单于对您一心向往,想以礼相待。您终究不能回国,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前些时候您的大哥做奉车都尉,跟随皇帝到雍城的棫阳宫去,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撞在柱子上把车辕折断了,被判决为“大不敬”,用剑自杀了,皇上赐给二百万钱安葬他。您的弟弟苏贤跟随皇帝去祭祀河东后土,一个骑马的宦官和黄门驸马抢着上船,把驸马推入河中淹死,宦官骑马逃跑了,皇帝下诏派苏贤去追捕,没有抓到,他因害怕而喝毒药自杀了。我临来时,您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您的妻子还很年轻,听说已改嫁了。只剩下两个妹妹和你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又过去了十多年,是生是死都不知道。人生如朝露般短暂,为什么要这样久久地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好像发狂一样,痛心自己对不起汉朝,加上老母被关押在保宫。您不肯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再说皇上现在年纪老,法令没有定规,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就有几十家,(即便回国也是)安危无法预知,您还为谁守节呢?希望您听我的话,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们父子没有什么功业德行,全靠皇帝的栽培,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以身许国。现在能有机会献出自己的生命,即使被杀,也确实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孩子侍奉父亲一样,孩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怨恨的,希望您不要再说了!”苏武说:“我们父子没有什么功业德行,全靠皇帝的栽培,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以身许国。现在能有机会献出自己的生命,即使被杀,也确实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孩子侍奉父亲一样,孩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怨恨的,希望您不要再说了!”材料二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难道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儿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既然如此,那么,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作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 我已故的祖父李广,身任将军,其功绩略谋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这就是功臣义士手持兵刃叹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说待遇“不薄”呢?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离去。这是天下很少听到的,古今所没有的遭遇。异族未开化的人,尚且还称赞您的节气,何况是天下的君主呢?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像这样,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所以我常常想到这事却不觉得后悔。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前人说过这样的话:“即使忠诚之心不被世人遍知,也能做到视死如归。”但如果我能够安心死节,皇上难道就能对我有眷顾之情吗?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就英名,死了就让他埋葬在异族之中吧,谁还能再弯腰下拜,回到汉廷,听凭那帮刀笔吏舞文弄墨、随意发落呢?希望您不必再盼着我归汉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20:05:02 页数:14
价格:¥2 大小:37.9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